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pdf

上传人:罗明 文档编号:8304266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0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726779.X

申请日:

20151023

公开号:

CN105213991A

公开日:

2016010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6/9066,A61P1/04,A61K35/57,A61K35/618

主分类号:

A61K36/9066,A61P1/04,A61K35/57,A61K35/618

申请人:

王丽媛

发明人:

王丽媛,朱伟宁

地址:

264400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青岛北路29号威海市中医院

优先权:

CN201510726779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药物配方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柴胡5~9、白芍4~7、枳壳4~8、川楝子4~7、元胡4~8、黄连5~8、吴茱萸6~9、郁金6~9、鸡内金7~9、威灵仙6~9、三七2~5、白及6~9、乌贼骨2~5、浙贝母4~6、瓦楞子2~4、牡蛎4~6、炙甘草2~4、珍珠母7~9,将上述原料药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柴胡5~9、白芍4~7、枳壳4~8、川楝子4~7、元胡4~8、黄连5~8、吴茱萸6~9、郁金6~9、鸡内金7~9、威灵仙6~9、三七2~5、白及6~9、乌贼骨2~5、浙贝母4~6、瓦楞子2~4、牡蛎4~6、炙甘草2~4、珍珠母7~9,将上述原料药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制剂,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 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 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管等食管临近的组织损害。胃食 管反流病男性多于女性,胃食管反流病在北京、上海两地的患病率为5.77%。 烧心和反流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除此之外还可出现胸痛、吞咽困难、咳嗽 等不适。中医学并无胃食管反流病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将本病 归于“吐酸”病的范畴。其病机根本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及胃液上 逆而发为本病。

目前药物治疗主要为控制症状、改善病情、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 等,以抑酸、保护胃粘膜为主,临床上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此类药物可缓 解炎症并减轻烧心、泛酸等不适,但易反复发作,长期应用此类药物,对身 体伤害大且副作用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疗效显著、 成本低廉、无毒副作用的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 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柴胡5~9、白芍 4~7、枳壳4~8、川楝子4~7、元胡4~8、黄连5~8、吴茱萸6~9、郁金 6~9、鸡内金7~9、威灵仙6~9、三七2~5、白及6~9、乌贼骨2~5、浙 贝母4~6、瓦楞子2~4、牡蛎4~6、炙甘草2~4、珍珠母7~9,将上述原 料药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疗效显著、成本低廉、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采用柴胡、白芍、枳壳、川楝子、元胡、黄连、吴茱萸、郁金、鸡内金、 威灵仙、三七、白及、乌贼骨、浙贝母、瓦楞子、牡蛎、炙甘草、珍珠母为 原料制备而成。其组分(重量)每副为柴胡7、白芍6、枳壳6、川楝子5、 元胡6、黄连6、吴茱萸7、郁金7、鸡内金8、威灵仙7、三七4、白及8、 乌贼骨3、浙贝母5、瓦楞子3、牡蛎5、炙甘草3、珍珠母8。取上述18味 原料,总重量为176克,加水800~900毫升在室温下浸泡5~6小时,文火 煎熬至60~80分钟,去渣得滤液150毫升左右,药渣再加入水200~300ml, 煎熬20~30分钟,去渣得滤液50~70毫升,共得200~220毫升左右的药汁, 即制得本发明汤剂。装入无菌玻璃瓶内,密封瓶盖备用,每日1剂分2次口 服,早晚各一次,每次空腹服100~110毫升。

本发明柴胡功能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本品辛行苦泄,性善 条达肝气,疏肝解郁,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所致的泛酸切中病机,效果 良好;白芍功能养血敛阴、肉冠之痛、平抑肝阳,本品酸敛肝阴,养血柔肝 止痛,临床常与柴胡相配伍;枳壳功能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对于肝气不舒, 肝胃不和之泛酸效果良好;川楝子、元胡相配为金铃子散,功能疏肝解郁, 通经行气,切中肝胃不和之病机;黄连、吴茱萸相配为左金丸,为中医治疗 泛酸之专方,对于肝胃不和引起的泛酸、烧心有殊效;郁金、鸡内金相配为 二金散,二者一疏肝气,一行胃气,共奏疏肝和胃之功;威灵仙能通行十二 经,对于各经气滞皆有效果;三七、白及二者相配功能止血、生肌、消肿、 止痛,对于肝胃不和,血络内伤者有效;乌贼骨、浙贝母、瓦楞子、牡蛎珍 珠母此四位药皆能制酸、止痛,为临床治疗烧心、泛酸必用之品;炙甘草调 和诸药。

本发明各原料还可按下表所列比例(重量份)混合的实施例来实现。其 加工工艺与实施例1相同。

下面结合我院进行的临床试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1、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中,年龄25-71岁,病程多在3个月到10年,平均年龄62 岁。

2、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 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年,三亚)。

(1)临床症状

当患者出现包括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等典型症状,或 同时出现咽喉不适、咳嗽等食管外症状时,可考虑为胃食管反流病。如能证 实存在食管黏膜炎症和/或反流,则能明确诊断。

(2)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明确有无反流性食管炎(RE)及Barrett食管(BE)。

RE的分级参照1994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LA分类法。

A级:食管黏膜有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小于5mm;

B级: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大于5mm,但破损间无融合现象;

C级:超过2个皱襞以上的黏膜融合性损伤,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

D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范围累积至少75%的食管周径。

BE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当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 有明显的柱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学检查证实时,即可诊断为BE。

3、治疗方法

服用实施例汤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早晚各一次,每次空腹服100~ 110毫升10天为1疗程。

4、治疗结果:

4.1治疗评定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 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评价。

痊愈:症状消失。

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

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4.2结果:10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56例(56.00%),显效32例(32.00 %),进步12例(12.00%),恶化0例(0%),总有效率为88.00%。

典型病例

1、周某,男,39岁,烧心、泛酸3年余,患者近3年来烧心、泛酸反 复发作,曾多次行电子胃镜检查提示胃食管反流病,多次口服质子泵抑制剂, 服药时症状可缓解,停药后复发。患者现烧心、泛酸甚,伴嗳气不舒,感上 腹部胀满不适,口苦、口中异味。检查:腹软,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肾 区无叩击痛。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3个疗程,烧心、 泛酸明显减轻,其余症状也呈缓解趋势,继续服用3个疗程,痊愈,半年后 随访无复发。

2、万某,女,60岁,烧心、泛酸反复发作8年余。患者近8年反复出 现烧心、泛酸等不适,未引起患者足够重视,也未系统治疗,在家自服当地 中医药物,效果不理想,遂来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提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目前烧心、泛酸,伴嗳气不舒,上腹部胀满不舒,口苦,感两侧胁肋部胀满 不适。检查:腹软,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肾区无叩击痛。诊断:胃食管 反流病。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日1剂,3个疗程后,烧心、泛酸减轻,肿胀 消失,其余症状减轻。继续服用4个疗程,痊愈,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药物配方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柴胡59、白芍47、枳壳48、川楝子47、元胡48、黄连58、吴茱萸69、郁金69、鸡内金79、威灵仙69、三七25、白及69、乌贼骨25、浙贝母46、瓦楞子24、牡蛎46、炙甘草24、珍珠母79,将上述原料药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