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装的全自动无阻力无噪音供排氧装置.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8303701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5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20245361.4

申请日:

20110704

公开号:

CN202191433U

公开日:

2012041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G10/02

主分类号:

A61G10/02

申请人:

段舒天

发明人:

段舒天,李江华

地址:

031100 山西省平遥县曙南四巷五号

优先权:

CN201120245361U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易安装的全自动无阻力无噪音供排氧装置是一种医疗器械。由控制器,供氧电磁阀,排废氧电磁阀,储气囊,连接上述部件的管道和电线组成,其特征在于舱外设有控制器(2),供氧电磁阀(3),排废氧电磁阀(18),高压氧舱体内设有供氧盒(11),供氧探测管(7),储氧筒(12),有色薄膜(14),反射板(15),排废氧盒(24),排废氧探测管(20),储废氧筒(25),有色薄膜(26),反射板(27),消音器(13),供氧探测器(8),排废氧探测器(21)。本实用新型可广泛用于高压氧舱治疗,医院病房,救护车,氧吧,家庭保健等吸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易安装的全自动无阻力无噪音供排氧装置,由控制器,供氧电磁阀,排废氧电磁阀,储气囊,连接上述部件的管道和电线组成,其特征在于舱外设有控制器(2),供氧电磁阀(3),排废氧电磁阀(18),高压氧舱体内设有供氧盒(11),供氧探测管(7),储氧筒(12),有色薄膜(14),反射板(15),排废氧盒(24),排废氧探测管(20),储废氧筒(25),有色薄膜(26),反射板(27),消音器(13),供氧探测器(8),排废氧探测器(2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排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2),供氧电磁阀(3),排废氧电磁阀(18)都设在高压氧舱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排氧装置,其特征在于:供氧探测管(7)一端通过铜管(6)与舱体相连并与舱外相通,另一端用有机玻璃(10)与舱内相隔,供氧探测器(8)设置于供氧探测管(7)内,探测端对准供氧盒(11)内的反射板(15),另一端供氧探测器电线(4)通过铜管(6)与控制器(2)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排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排废氧探测管(22)一端通过铜管与舱体相连并与舱外相通,另一端用有机玻璃(23)与舱内相隔,排废氧探测器(21)设置于排废氧探测管(20)内,探测端对准排废氧盒(24)内的反射板(27),另一端排废氧探测器电线(19)通过铜管与控制器(2)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排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盒(11),其中设有供氧探测管(7),储氧筒(12),有色薄膜(14),反射板(15),其中储氧筒(12)与有色薄膜(14)配合连接组成软体气囊,储氧筒(12)通过穿过舱体的供氧管(9)与舱外的供氧电磁阀(3)连接,供氧管(9)在储氧筒(12)内侧的开口处设有消音器(13),储氧筒(12)一侧设有供氧波纹软管接口(16)通过供氧盒(11)进入舱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排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废氧盒(24)其中设有排废氧探测管(20),储废氧筒(25),有色薄膜(26),反射板(27),其中储废氧筒(25)与有色薄膜(26)配合连接组成软体气囊,储废氧筒(25)通过穿过舱体的排废氧管(22)与舱外的排废氧电磁阀(18)连接并通过排废氧管(17)通至室外,储废氧筒(25)一侧设有排废氧波纹软管接口(28)通过排废氧盒(24)进入舱内。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是一种自动化控制供氧和自动化控 制排废氧的全自动无阻力无噪音供排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高压氧舱供氧装置主要由吸氧调节阀,呼吸面罩及输氧管道和控制阀门组成。 吸氧时,只有吸氧管道内的气体产生的负压达到一定数值后,吸氧调节阀才能被打开,其打 开程度与负压的大小和氧气流量的大小有关,而且氧气流出时产生较大的噪音。这种靠吸气 产生的负压打开吸氧调节阀的装置存在的缺点是:吸氧过程中阻力大,噪音高,影响治疗效 果,尤其是危重年老体弱患者感到吸氧很累。

为减轻排氧阻力,通常采用的排氧方法有流量计式排氧,转阀式排氧,舱气引流式排 氧和肺式呼吸活门式排氧。前三种方法皆是通过舱内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空气驱动废氧的排 出,其缺点是:会带来舱压的变化,而且操作靠经验,准确度较差,不是过度排气浪费压缩 空气,便是排气不够导致一部分废氧排在舱内,导致舱内氧浓度升高。后一种方法是通过呼 气动力推动传感元件,带动活门开启,以实现自动排出废氧,其缺点是:呼气阻力大,容易 泄漏废氧使舱内氧浓度增高。

在高压氧治疗中,吸氧是间断的,中间休息时患者不戴面罩,吸入舱内空气,并把废 气排到舱内,使得舱内空气污浊,容易形成交叉感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供排氧装置呼吸阻力大,噪音高,容易向舱内漏氧气,浪费压缩空气, 舱内空气污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供排氧装置,使用该装置无吸气阻力,无 呼气阻力,无噪音,减少压缩空气浪费,能自动供氧并将人体呼出的气体全部排到舱外。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与以往的呼吸装置工作原理和供气方式 不同,本装置通过设在舱外的信号发射与检测装置监视舱内储气囊的大小变化来跟踪人体呼 吸,从舱外检测和控制舱内的供氧和排废氧,实现需要多少供多少,呼出多少排多少,将人 体呼出的气体全部排到舱外,减少压缩空气浪费,避免污染舱内空气,形成交叉感染。加之 有色薄膜的可靠变形,可大大降低人体呼吸肌负荷,平静呼吸阻力几乎为0,并可避免向舱 内漏氧。供氧管在储氧筒内侧的开口处设有消音器,使得供气时无噪音。如图1图2所示: 高压氧舱体外设有控制器2,供氧电磁阀3,排废氧电磁阀18。高压氧舱体内设有供氧盒11, 其中设有供氧探测管7,储氧筒12,有色薄膜14,反射板15;排废氧盒24其中设有排废氧 探测管20,储废氧筒25,有色薄膜26,反射板27。其中储氧筒12与有色薄膜14配合连接 组成软体气囊,储氧筒12通过穿过舱体的供氧管9与舱外的供氧电磁阀3连接,供氧管9 在储氧筒12内侧的开口处设有消音器13,储氧筒12一侧设有供氧波纹软管接口16通过供 氧盒11进入舱内。其中储废氧筒25与有色薄膜26配合连接组成软体气囊,储废氧筒25通 过穿过舱体的排废氧管22与舱外的排废氧电磁阀18连接并通过排废氧管17通至室外,储 废氧筒25一侧设有排废氧波纹软管接口28通过排废氧盒24进入舱内。供氧探测管7一端 通过铜管6与舱体相连并与舱外相通,另一端用有机玻璃10与舱内相隔。排废氧探测管22 一端通过铜管与舱体相连并与舱外相通,另一端用有机玻璃23与舱内相隔。

本实用新型所述储氧筒12、储废氧筒25均为圆筒形,用不锈钢材料制成。供氧盒11、 排废氧盒24用铝合金材料制成。有色薄膜14、有色薄膜26为无弹性薄膜用抗氧化阻燃材 料制成,其分别与储氧筒12、储废氧筒25密封连接。供氧探测器8和排废氧探测器21可 用激光或红外线等传感器。

供氧探测器8设置于供氧探测管7内,探测端对准供氧盒11内的反射板15,另一端供 氧探测器电线4通过铜管6与控制器2相连。排废氧探测器21设置于排废氧探测管20内, 探测端对准排废氧盒24内的反射板27,另一端排废氧探测器电线19通过铜管与控制器2 相连。供氧电磁阀3、排废氧电磁阀18的开启受电路控制。有色薄膜14和有色薄膜26在 供氧、吸氧、呼气、排气时可膨胀和收缩。有色薄膜14在缩小时从供氧探测器8发射出的 光线可通过有机玻璃窗10照射到反射板15上,并可反射到供氧探测器8上。有色薄膜14 在膨胀时从供氧探测器8发射出的光线不能通过有机玻璃窗10照射到反射板15并反射到供 氧探测器8上。有色薄膜26在缩小时从排废氧探测器21发射出的光线可通过有机玻璃23 照射到反射板27上,并可反射到排废氧探测器21上。有色薄膜26在膨胀时从排废氧探测 器21发射出的光线不能通过有机玻璃23照射到反射板27并反射到排废氧探测器21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安装简单,性能稳定,维护方便,患者在吸氧时呼吸无阻 力,无噪音,避免了压缩空气浪费,减少了向舱内漏氧气,无舱内空气污染(吸氧和中间休 息时患者呼出的气体都排到舱外),可避免交叉感染。不但可提高患者舒适程度,而且可提 高吸氧疗效。

附图说明

图1是供氧结构图。

图2是排废氧结构图。

图中:1.供氧管,2.控制器,3.供氧电磁阀,4.供氧探测器电线,5.高压氧舱体, 6.铜管,7.供氧探测管,8.供氧探测器,9.供氧管,10.有机玻璃,11.供氧盒,12.储 氧筒,13.消音器,14.有色薄膜,15.反射板,16.供氧波纹管接口,17.排废氧管,18.排 废氧电磁阀,19.排废氧探测器电线,20.排废氧探测管,21.排废氧探测器,22.排废 氧管,23.有机玻璃,24.排废氧盒,25.储废氧筒,26.有色薄膜,27.反射板,28.排 废氧波纹管接口2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首先是向储氧筒12内充氧气,有色薄膜 14在缩小时从供氧探测器8发射出的光线可通过有机玻璃窗10照射到反射板15上,并可 反射到供氧探测器8上,控制器2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供氧电磁阀3打开以通过供氧管9、消 音器13向储氧筒12内充氧气,同时,有色薄膜14逐渐膨胀,当有色薄膜14挡住由供氧探 测器8发射出的光线不能通过有机玻璃窗10照射到反射板15上,并反射到供氧探测器8上, 控制器2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供氧电磁阀3关闭以停止向储氧筒12内充氧气,当患者通过口 鼻式呼吸面罩吸氧时,有色薄膜14逐渐收缩,当有色薄膜14处于收缩状态时,从供氧探测 器8发射出的光线可通过有机玻璃窗10照射到反射板15上,并可反射到供氧探测器8上, 控制器2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供氧电磁阀3打开以通过供氧管9、消音器13向储氧筒12内充 氧气,同时,有色薄膜14逐渐膨胀。当患者再次吸气时则重复上一过程。

当患者通过口鼻式呼吸面罩呼气时,有色薄膜26逐渐膨胀,当有色薄膜26处于膨胀 状态时,从排废氧探测器21发射出的光线不能通过有机玻璃23照射到反射板27并反射到 排废氧探测器21上,控制器2可通过电信号控制排废氧电磁阀18开启,以使储废氧筒25 内的废氧通过排废氧管22、排废氧电磁阀18、排废氧管17排到舱外,而有色薄膜26逐渐 收缩,当有色薄膜26收缩,从排废氧探测器21发射出的光线可通过有机玻璃23照射到反 射板27上,并可反射到排废氧探测器21上,控制器2可通过电信号控制排废氧电磁阀18 关闭,停止排废氧。当患者再次呼气气时则重复上一过程。

易安装的全自动无阻力无噪音供排氧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易安装的全自动无阻力无噪音供排氧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易安装的全自动无阻力无噪音供排氧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易安装的全自动无阻力无噪音供排氧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安装的全自动无阻力无噪音供排氧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191433 U (45)授权公告日 2012.04.18 CN 202191433 U *CN202191433U* (21)申请号 201120245361.4 (22)申请日 2011.07.04 A61G 10/02(2006.01) (73)专利权人 段舒天 地址 031100 山西省平遥县曙南四巷五号 (72)发明人 段舒天 李江华 (54) 实用新型名称 易安装的全自动无阻力无噪音供排氧装置 (57) 摘要 易安装的全自动无阻力无噪音供排氧装置是 一种医疗器械。由控制器, 供氧电磁阀, 排废氧 电磁阀, 储气囊, 连接上述部件的管道和电线组 成, 。

2、其特征在于舱外设有控制器 (2), 供氧电磁阀 (3), 排废氧电磁阀 (18), 高压氧舱体内设有供氧 盒 (11), 供氧探测管 (7), 储氧筒 (12), 有色薄膜 (14), 反射板 (15), 排废氧盒 (24), 排废氧探测 管 (20), 储废氧筒 (25), 有色薄膜 (26), 反射板 (27), 消音器 (13), 供氧探测器 (8), 排废氧探测 器 (21)。本实用新型可广泛用于高压氧舱治疗, 医院病房, 救护车, 氧吧, 家庭保健等吸氧。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3、 页 CN 202191434 U1/1 页 2 1. 一种易安装的全自动无阻力无噪音供排氧装置, 由控制器, 供氧电磁阀, 排废氧电 磁阀, 储气囊, 连接上述部件的管道和电线组成, 其特征在于舱外设有控制器 (2), 供氧电磁 阀 (3), 排废氧电磁阀 (18), 高压氧舱体内设有供氧盒 (11), 供氧探测管 (7), 储氧筒 (12), 有色薄膜 (14), 反射板 (15), 排废氧盒 (24), 排废氧探测管 (20), 储废氧筒 (25), 有色薄膜 (26), 反射板 (27), 消音器 (13), 供氧探测器 (8), 排废氧探测器 (21)。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

4、供排氧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控制器 (2), 供氧电磁阀 (3), 排 废氧电磁阀 (18) 都设在高压氧舱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排氧装置, 其特征在于 : 供氧探测管(7)一端通过铜管(6)与 舱体相连并与舱外相通, 另一端用有机玻璃 (10) 与舱内相隔, 供氧探测器 (8) 设置于供氧 探测管 (7) 内, 探测端对准供氧盒 (11) 内的反射板 (15), 另一端供氧探测器电线 (4) 通过 铜管 (6) 与控制器 (2) 相连。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供排氧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排废氧探测管 (22) 一端通过铜管与 舱体相连并与舱外相通, 另一端用有机玻璃(2。

5、3)与舱内相隔, 排废氧探测器(21)设置于排 废氧探测管(20)内, 探测端对准排废氧盒(24)内的反射板(27), 另一端排废氧探测器电线 (19) 通过铜管与控制器 (2) 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排氧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供氧盒(11), 其中设有供氧探测 管(7), 储氧筒(12), 有色薄膜(14), 反射板(15), 其中储氧筒(12)与有色薄膜(14)配合连 接组成软体气囊, 储氧筒 (12) 通过穿过舱体的供氧管 (9) 与舱外的供氧电磁阀 (3) 连接, 供氧管 (9) 在储氧筒 (12) 内侧的开口处设有消音器 (13), 储氧筒 (12) 一侧设有供氧波纹。

6、 软管接口 (16) 通过供氧盒 (11) 进入舱内。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供排氧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排废氧盒 (24) 其中设有排废氧 探测管 (20), 储废氧筒 (25), 有色薄膜 (26), 反射板 (27), 其中储废氧筒 (25) 与有色薄膜 (26) 配合连接组成软体气囊, 储废氧筒 (25) 通过穿过舱体的排废氧管 (22) 与舱外的排废 氧电磁阀 (18) 连接并通过排废氧管 (17) 通至室外, 储废氧筒 (25) 一侧设有排废氧波纹软 管接口 (28) 通过排废氧盒 (24) 进入舱内。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191433 U CN 20219。

7、1434 U1/3 页 3 易安装的全自动无阻力无噪音供排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具体地讲是一种自动化控制供氧和自动 化控制排废氧的全自动无阻力无噪音供排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高压氧舱供氧装置主要由吸氧调节阀, 呼吸面罩及输氧管道和控制阀门组 成。吸氧时, 只有吸氧管道内的气体产生的负压达到一定数值后, 吸氧调节阀才能被打开, 其打开程度与负压的大小和氧气流量的大小有关, 而且氧气流出时产生较大的噪音。这种 靠吸气产生的负压打开吸氧调节阀的装置存在的缺点是 : 吸氧过程中阻力大, 噪音高, 影响 治疗效果, 尤其是危重年老体弱患者感到吸。

8、氧很累。 0003 为减轻排氧阻力, 通常采用的排氧方法有流量计式排氧, 转阀式排氧, 舱气引流式 排氧和肺式呼吸活门式排氧。 前三种方法皆是通过舱内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空气驱动废氧的 排出, 其缺点是 : 会带来舱压的变化, 而且操作靠经验, 准确度较差, 不是过度排气浪费压缩 空气, 便是排气不够导致一部分废氧排在舱内, 导致舱内氧浓度升高。 后一种方法是通过呼 气动力推动传感元件, 带动活门开启, 以实现自动排出废氧, 其缺点是 : 呼气阻力大, 容易泄 漏废氧使舱内氧浓度增高。 0004 在高压氧治疗中, 吸氧是间断的, 中间休息时患者不戴面罩, 吸入舱内空气, 并把 废气排到舱内, 使得。

9、舱内空气污浊, 容易形成交叉感染。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克服现有的供排氧装置呼吸阻力大, 噪音高, 容易向舱内漏氧气, 浪费压缩空 气, 舱内空气污浊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供排氧装置, 使用该装置无吸气阻 力, 无呼气阻力, 无噪音, 减少压缩空气浪费, 能自动供氧并将人体呼出的气体全部排到舱 外。 0006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与以往的呼吸装置工作原理和供 气方式不同, 本装置通过设在舱外的信号发射与检测装置监视舱内储气囊的大小变化来跟 踪人体呼吸, 从舱外检测和控制舱内的供氧和排废氧, 实现需要多少供多少, 呼出多少排多 少, 将人体呼出的气体全部排到舱。

10、外, 减少压缩空气浪费, 避免污染舱内空气, 形成交叉感 染。 加之有色薄膜的可靠变形, 可大大降低人体呼吸肌负荷, 平静呼吸阻力几乎为0, 并可避 免向舱内漏氧。供氧管在储氧筒内侧的开口处设有消音器, 使得供气时无噪音。如图 1 图 2 所示 : 高压氧舱体外设有控制器 2, 供氧电磁阀 3, 排废氧电磁阀 18。高压氧舱体内设有供 氧盒 11, 其中设有供氧探测管 7, 储氧筒 12, 有色薄膜 14, 反射板 15 ; 排废氧盒 24 其中设有 排废氧探测管 20, 储废氧筒 25, 有色薄膜 26, 反射板 27。其中储氧筒 12 与有色薄膜 14 配 合连接组成软体气囊, 储氧筒 1。

11、2 通过穿过舱体的供氧管 9 与舱外的供氧电磁阀 3 连接, 供 氧管 9 在储氧筒 12 内侧的开口处设有消音器 13, 储氧筒 12 一侧设有供氧波纹软管接口 16 通过供氧盒 11 进入舱内。其中储废氧筒 25 与有色薄膜 26 配合连接组成软体气囊, 储废氧 说 明 书 CN 202191433 U CN 202191434 U2/3 页 4 筒 25 通过穿过舱体的排废氧管 22 与舱外的排废氧电磁阀 18 连接并通过排废氧管 17 通至 室外, 储废氧筒 25 一侧设有排废氧波纹软管接口 28 通过排废氧盒 24 进入舱内。供氧探测 管 7 一端通过铜管 6 与舱体相连并与舱外相通。

12、, 另一端用有机玻璃 10 与舱内相隔。排废氧 探测管 22 一端通过铜管与舱体相连并与舱外相通, 另一端用有机玻璃 23 与舱内相隔。 0007 本实用新型所述储氧筒 12、 储废氧筒 25 均为圆筒形, 用不锈钢材料制成。供氧盒 11、 排废氧盒 24 用铝合金材料制成。有色薄膜 14、 有色薄膜 26 为无弹性薄膜用抗氧化阻 燃材料制成, 其分别与储氧筒 12、 储废氧筒 25 密封连接。供氧探测器 8 和排废氧探测器 21 可用激光或红外线等传感器。 0008 供氧探测器 8 设置于供氧探测管 7 内, 探测端对准供氧盒 11 内的反射板 15, 另一 端供氧探测器电线 4 通过铜管 。

13、6 与控制器 2 相连。排废氧探测器 21 设置于排废氧探测管 20 内, 探测端对准排废氧盒 24 内的反射板 27, 另一端排废氧探测器电线 19 通过铜管与控 制器 2 相连。供氧电磁阀 3、 排废氧电磁阀 18 的开启受电路控制。有色薄膜 14 和有色薄膜 26 在供氧、 吸氧、 呼气、 排气时可膨胀和收缩。有色薄膜 14 在缩小时从供氧探测器 8 发射 出的光线可通过有机玻璃窗 10 照射到反射板 15 上, 并可反射到供氧探测器 8 上。有色薄 膜 14 在膨胀时从供氧探测器 8 发射出的光线不能通过有机玻璃窗 10 照射到反射板 15 并 反射到供氧探测器 8 上。有色薄膜 26。

14、 在缩小时从排废氧探测器 21 发射出的光线可通过有 机玻璃 23 照射到反射板 27 上, 并可反射到排废氧探测器 21 上。有色薄膜 26 在膨胀时从 排废氧探测器 21 发射出的光线不能通过有机玻璃 23 照射到反射板 27 并反射到排废氧探 测器 21 上。 000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安装简单, 性能稳定, 维护方便, 患者在吸氧时呼吸无 阻力, 无噪音, 避免了压缩空气浪费, 减少了向舱内漏氧气, 无舱内空气污染 ( 吸氧和中间 休息时患者呼出的气体都排到舱外 ), 可避免交叉感染。不但可提高患者舒适程度, 而且可 提高吸氧疗效。 附图说明 0010 图 1 是供氧结构图。。

15、 0011 图 2 是排废氧结构图。 0012 图中 : 1. 供氧管, 2. 控制器, 3. 供氧电磁阀, 4. 供氧探测器电线, 5. 高压氧舱体, 6. 铜管, 7. 供氧探测管, 8. 供氧探测器, 9. 供氧管, 10. 有机玻璃, 11. 供氧盒, 12. 储氧筒, 13. 消音器, 14. 有色薄膜, 15. 反射板, 16. 供氧波纹管接口, 17. 排废氧管, 18. 排废氧电磁 阀, 19.排废氧探测器电线, 20.排废氧探测管, 21.排废氧探测器, 22.排废氧管, 23.有机玻 璃, 24. 排废氧盒, 25. 储废氧筒, 26. 有色薄膜, 27. 反射板, 28.。

16、 排废氧波纹管接口 28。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首先是向储氧筒 12 内充氧气, 有色 薄膜 14 在缩小时从供氧探测器 8 发射出的光线可通过有机玻璃窗 10 照射到反射板 15 上, 并可反射到供氧探测器 8 上, 控制器 2 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供氧电磁阀 3 打开以通过供氧管 9、 消音器 13 向储氧筒 12 内充氧气, 同时, 有色薄膜 14 逐渐膨胀, 当有色薄膜 14 挡住由供 氧探测器 8 发射出的光线不能通过有机玻璃窗 10 照射到反射板 15 上, 并反射到供氧探测 说 明 书 CN 202191433 U CN 202191434。

17、 U3/3 页 5 器 8 上, 控制器 2 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供氧电磁阀 3 关闭以停止向储氧筒 12 内充氧气, 当患 者通过口鼻式呼吸面罩吸氧时, 有色薄膜 14 逐渐收缩, 当有色薄膜 14 处于收缩状态时, 从 供氧探测器 8 发射出的光线可通过有机玻璃窗 10 照射到反射板 15 上, 并可反射到供氧探 测器8上, 控制器2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供氧电磁阀3打开以通过供氧管9、 消音器13向储氧 筒 12 内充氧气, 同时, 有色薄膜 14 逐渐膨胀。当患者再次吸气时则重复上一过程。 0014 当患者通过口鼻式呼吸面罩呼气时, 有色薄膜26逐渐膨胀, 当有色薄膜26处于膨 胀状态时, 从排。

18、废氧探测器 21 发射出的光线不能通过有机玻璃 23 照射到反射板 27 并反射 到排废氧探测器21上, 控制器2可通过电信号控制排废氧电磁阀18开启, 以使储废氧筒25 内的废氧通过排废氧管 22、 排废氧电磁阀 18、 排废氧管 17 排到舱外, 而有色薄膜 26 逐渐收 缩, 当有色薄膜 26 收缩, 从排废氧探测器 21 发射出的光线可通过有机玻璃 23 照射到反射 板 27 上, 并可反射到排废氧探测器 21 上, 控制器 2 可通过电信号控制排废氧电磁阀 18 关 闭, 停止排废氧。当患者再次呼气气时则重复上一过程。 说 明 书 CN 202191433 U CN 202191434 U1/2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191433 U CN 202191434 U2/2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191433 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