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车架及具备该车架的轮椅。
背景技术
轮椅作为一种医疗、代步设备服务于有需要的人群。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者对轮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当然,方便和操作快捷是最基本的要求,轮椅的可折叠功能,方便了收纳和搬运,现有的折叠方式也各有千秋。如附图1及附图2所示的一种已有的带有折叠车架的轮椅,其是通过一个铰接件R来实现折叠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牵拉作用的,具体是铰接件R的两端分别铰接在对应的斜撑杆和中横连杆上,进行折叠时,既要对上横连杆施加使斜撑杆相对转动的力,又要施加使铰接件R相对斜撑杆及中横连杆转动的力,操作较费力,而使用轮椅者,多数有时行动不便人士,往往更难对这样结构的轮椅进行折叠,并且由于铰接件R只有两个铰接点,会导致折叠过程中车架不稳定,发生扭转晃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车架及具备该车架的轮椅,其通过竖直方向延伸的外套管和内芯管的升降导向作用,使得折叠更便捷、更省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折叠车架,包括相平行设置的第一上横连杆和第二上横连杆、相平行设置的第一中横连杆和第二中横连杆、相平行设置的第一下横连杆和第二下横连杆、相交叉铰接的第一斜撑杆和第二斜撑杆,所述的第一上横连杆、第二上横连杆、第一中横连杆、第二中横连杆、第一下横连杆和第二下横连杆相平行且均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的第一上横连杆、第一中横连杆和第一下横连杆自上而下分布且均位于右侧,所述的第二上横连杆、第二中横连杆和第二下横连杆自上而下分布且均位于左侧,所述的第一中横连杆与所述的第一下横连杆之间通过第一纵连杆相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中横连杆与所述的第二下横连杆之间通过第二纵连杆相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斜撑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一上横连杆相垂直固定连接、下端部与所述的第二下横连杆相垂直铰接,所述的第二斜撑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二上横连杆相垂直固定连接、下端部与所述的第一下横连杆相垂直铰接,所述的第一中横连杆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一根中空的第一外套管,所述的第一上横连杆或所述的第一斜撑杆的上端铰接设置有一根能够沿所述的第一外套管的内壁升降移动的第一内芯管,所述的第二中横连杆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一根中空的第二外套管,所述的第二上横连杆或所述的第二斜撑杆的上端铰接设置有一根能够沿所述的第二外套管的内壁升降移动的第二内芯管。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外套管、第一斜撑杆、第二斜撑杆及第二外套管依次由前向后排列。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下横连杆、第二下横连杆上分别包括杆本体,所述的杆本体上设置有能够绕杆本体的轴心线转动的转动部,所述的第二斜撑杆的下端部、第一斜撑杆的下端部分别对应固定安装在所述的第一下横连杆上、第二下横连杆上的转动部上。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外套管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一中横连杆上、下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一下横连杆的杆本体上,所述的第二外套管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二中横连杆上、下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二下横连杆的杆本体上。
优选地,所述的杆本体包括同轴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的转动部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组件与所述的第一段、第二段同轴连接。
一种轮椅,包括如上述的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车架、一对前轮、一对后轮、一对推把、座位部及靠背部,所述的第一下横连杆、第二下横连杆上分别向后上方延伸形成第一推杆、第二推杆,一对所述的推把分别安装在所述的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上,一对所述的前轮分别能够万向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的第一纵连杆和第二纵连杆的下端,一对所述的后轮分别通过轴承组件安装在所述的第一下横连杆与第二下横连杆的相对外侧或者所述的第一推杆与第二推杆的相对外侧,所述的座位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第一上横连杆与所述的第二上横连杆之间的下支撑部,所述的靠背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推杆与所述的第二推杆之间的后支撑部。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中横连杆的后端部、第二中横连杆的后端部分别对应固定安装在所述的第一推杆、第二推杆上。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中横连杆、第二中横连杆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避免对应的所述的第一上横连杆、第二上横连杆过度下降的阻挡块,所述的阻挡块的上表面的形状与对应的所述的第一上横连杆、第二上横连杆的下表面的形状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的下支撑部为能够左右对折的撑板或撑布,所述的后支撑部为能够左右对折的撑板或撑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车架包括能够升降伸缩的外套管和内芯管,在对轮椅进行折叠时,只需将第一上横连杆和第二上横梁杆向上提起,在内芯管与外套管的导向作用下,能够方便、快捷、省力地完成,方便使用者,且折叠过程中车架稳定性良好,同时,结构简单,可以在原有设计的车架结构上进行改造,易实施、成本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现有设计中的一种轮椅的结构示意图一(去掉了部分结构);
附图2为现有设计中的一种轮椅的结构示意图二(去掉了部分结构);
附图3为本实施例的折叠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3基础上增加一个前轮和推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施例的轮椅的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6为本实施例的轮椅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中:1、第一上横连杆;2、第二上横连杆;3、第一中横连杆;4、第二中横连杆;5、第一下横连杆;6、第二下横连杆;561、杆本体;5611、第一段;5612、第二段;562、转动部;7、第一斜撑杆;8、第二斜撑杆;9、第一纵连杆;10、第二纵连杆;11、第一外套管;12、第一内芯管;13、第二外套管;14、第二内芯管;15、第一推杆;16、第二推杆;17、推把;18、前轮;19、后轮;20、座位部;21、下支撑部;22、靠背部;23、后支撑部;24、阻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以下详细描述:
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为轮椅正常使用时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为使用者坐在轮椅上的前进方向和后退方向,左右方向为使用者坐在轮椅上其自身对应的左右方向。
如附图3所示,一种折叠车架,包括相平行设置的第一上横连杆1和第二上横连杆2、相平行设置的第一中横连杆3和第二中横连杆4、相平行设置的第一下横连杆5和第二下横连杆6、相交叉铰接的第一斜撑杆7和第二斜撑杆8,第一上横连杆1、第二上横连杆2、第一中横连杆3、第二中横连杆4、第一下横连杆5和第二下横连杆6相平行且均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上横连杆1、第一中横连杆3和第一下横连杆5自上而下分布且均位于右侧,第二上横连杆2、第二中横连杆4和第二下横连杆6自上而下分布且均位于左侧,第一中横连杆3与第一下横连杆5之间通过第一纵连杆9相固定连接,第二中横连杆4与第二下横连杆6之间通过第二纵连杆10相固定连接,第一斜撑杆7的上端部与第一上横连杆1相垂直固定连接、下端部与第二下横连杆6相垂直铰接,第二斜撑杆8的上端部与第二上横连杆2相垂直固定连接、下端部与第一下横连杆5相垂直铰接,第一中横连杆3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一根中空的第一外套管11,第一斜撑杆7的上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第一上横连杆1的上端)铰接设置有一根能够沿第一外套管11的内壁升降移动的第一内芯管12,第二中横连杆4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一根中空的第二外套管13,第二斜撑杆8的上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第二上横连杆2的上端,当然,第一内芯管12和第二内芯管14应同是铰接在上横连杆上或斜撑杆上)铰接设置有一根能够沿第二外套管13的内壁升降移动的第二内芯管14,第一外套管11、第一斜撑杆7、第二斜撑杆8及第二外套管13依次由前向后排列,即第一外套管11和第二外套管13前后错开设置,这样既能提高折叠稳定性,又能够缩小车架折叠后的宽度,上述的第一下横连杆5、第二下横连杆6上分别包括杆本体561,杆本体561上设置有能够绕杆本体561的轴心线转动的转动部562,第二斜撑杆8的下端部、第一斜撑杆7的下端部分别对应固定安装在第一下横连杆5上、第二下横连杆6上的转动部562上,第一外套管11的上端固定在第一中横连杆3上、下端固定在第一下横连杆5的杆本体561上,第二外套管13的上端固定在第二中横连杆4上、下端固定在第二下横连杆6的杆本体561上,杆本体561包括同轴的第一段5611和第二段5612,转动部562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组件与第一段5611、第二段5612同轴连接,第一段5611在前,第二段5612在后,第一外套管11的下端固定在第一下横连杆5的第一段5611上,第二外套管13的下端固定在第二下横连杆6的第二段5612上。
如附图4、5及6所示,一种轮椅,包括折叠车架、一对前轮18、一对后轮19、一对推把17、座位部20及靠背部22,第一下横连杆5、第二下横连杆6上分别向后上方延伸形成第一推杆15、第二推杆16,该折叠车架如上述的结构,一对推把17分别安装在第一推杆15和第二推杆16上,一对前轮18分别能够万向转动地安装在第一纵连杆9和第二纵连杆10的下端,一对后轮19分别通过轴承组件安装在第一推杆15与第二推杆16的相对外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通过轴承组件安装在第一下横连杆5与第二下横连杆6的相对外侧),座位部20包括设置在第一上横连杆1与第二上横连杆2之间的下支撑部21,靠背部22包括设置在第一推杆15与第二推杆16之间的后支撑部23,其中,第一中横连杆3的后端部、第二中横连杆4的后端部分别对应固定安装在第一推杆15、第二推杆16上,第一中横连杆3、第二中横连杆4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避免对应的第一上横连杆1、第二上横连杆2过度下降的阻挡块24,阻挡块24的上表面的形状与对应的第一上横连杆1、第二上横连杆2的下表面的形状相匹配,即在第一上横连杆1和第二上横连杆2向下移动的过程中,被阻挡块24挡住即为最低位置,使座位部20处于定位位置,保证乘坐安全,上述的下支撑部21可以选用能够左右对折的撑板或撑布,而后支撑部23也可以选用能够左右对折的撑板或撑布,上述的轴承组件均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已知结构,此处不赘述。
操作过程:处于折叠状态的轮椅,只需两只手分别下压第一上横连杆1和第二上横连杆2,由于第一斜撑杆7与第二斜撑杆8的作用和外套管与内芯管的导向作用,及对第一中横连杆3和第二中横连杆4的同步带动作用,致使第一上横连杆1和第二上横连杆2相分开,同时,第一下横连杆5和第二下横连杆6就会带动第一中横连杆3和第二中横连杆4同步分开,并至座位部20的下支撑部21处于展开的位置,轮椅处于展开状态,调整好脚踏、靠背部22等就可以进行使用;当需要对该轮椅进行折叠时,两只手分别向上提拎第一上横连杆1和第二上横连杆2,同样在第一斜撑杆7与第二斜撑杆8的作用和外套管与内芯管的导向作用下,及对第一中横连杆3和第二中横连杆4的同步带动作用下,致使第一上横连杆1和第二上横连杆2相靠近,同时,第一下横连杆5和第二下横连杆6就会带动第一中横连杆3和第二中横连杆4同步靠近,并至最先靠近的位置相抵紧,过程中,下支撑部21和后支撑部23均发生对折,进而完成折叠,进行固定后,便可进行收纳或搬运。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设计的轮椅能够方便、快捷、省力地完成折叠或打开,方便使用者,且折叠或打开过程中车架稳定性良好,同时,结构简单,可以在原有设计的车架结构上进行改造,易实施、成本低。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