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1043694.7 (22)申请日 2017.10.31 (71)申请人 安徽老同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 馨芝秀产业园 (72)发明人 喻真 (51)Int.Cl. A61K 36/8884(2006.01) A61K 9/70(2006.01) A61P 19/08(2006.01) A61K 33/26(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膏药技术领域, 具体是公开。
2、了一 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 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 成: 生大黄2535份, 生栀子2535份, 生南星25 35份, 薄荷叶11份, 骨碎补 1525份, 自然铜 1525份, 续断1525份, 白酒410份, 基质400 600份。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 具有消 肿祛瘀止痛和促进骨折愈合的效果。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CN 107929458 A 2018.04.20 CN 107929458 A 1.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 其特征在于: 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生大黄2535 份, 生栀子2535份, 生南星2535份, 薄荷叶11份, 骨碎补 1525份, 自然铜15。
3、25份, 续 断1525份, 白酒410份, 基质40060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 其特征在于: 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 制成: 生大黄30份, 生栀子30份, 生南星 30份, 薄荷叶11份, 骨碎补 20份, 自然铜 20份, 续 断 20份, 白酒5份, 基质50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基 质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松香 300份、 香油 90份、 黄丹 30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辅助接骨用膏 药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 药面制备:。
4、 将生大黄, 生栀子, 生南星, 薄荷叶, 骨碎补, 自然铜, 续断利用研磨 设备研磨成粉末状, 加入白酒搅拌均匀调和成药面备用; 步骤二, 膏药制备: 将松香放入铁锅内, 微火烧, 至松香完全化开, 闭火, 把锅端下, 搅拌 一会后, 下香油, 黄丹, 继续不停的搅拌, 油开始冷却, 没有烟时, 放入药面, 继续搅动, 待膏 油已冷却, 有粘稠感时, 倒入凉水凝固, 去火毒 1-2 天, 勤换水, 2 天后, 从水中捞出膏药, 水份蒸发后即可得辅助接骨用膏药成品。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929458 A 2 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0001 技术领域 0。
5、002 本发明涉及膏药技术领域, 具体属于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3 中药外用的一种, 古称薄贴, 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 涂在布、 纸或 皮的一面, 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 主要用来治疗疮疖、 消肿痛等。 早在久远的年代, 我国 医学家就有言曰:“膏药能治病, 无殊汤药, 用之得法, 其响立应。 ” 膏药经皮肤发挥作用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 它遵循中医辨证论 治及中药的功效、 主治与归经的原则, 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 组成多味药物的 复方, 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 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 而制作膏剂的药物大多气味较 。
6、浓, 再加入辛香走窜极强的引经药物, 通过渗透入皮肤, 内传经络、 脏腑, 起到调气血、 通经 络、 散寒湿, 消肿痛等作用。 0004 据现代药理研究, 黑膏药在吸收、 疗效方面优于橡胶膏。 但由于黑膏药的制作工艺 较为复杂, 没有统一标准, 不易进行质量控制, 导致黑膏药的质量参差齐。 因黑膏药的制作 费时费力, 中医医院多开展中药外敷, 即用中草药粉碎后调入蜂蜜、 凡士林等基质呈软膏状 外敷后以棉纸、 绷带固定, 每24小时换药次, 使用成本较高。 黑膏药每贴可使用315天, 揭 下后可再次贴敷, 不影响疗效, 因此费用较低。 0005 中医外科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 运用药物互相协调。
7、为用的效能, 组成多味药 物的大复方, 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 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 所以膏药中取气味具厚的药 物, 并加以引药率领群药, 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 止痛, 活血化淤, 通经走络, 开窍透骨, 祛风散寒等功效。 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 通过反射, 扩张血 管,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周围组织营养, 达到消肿, 消炎和镇痛的目的。 同时药物在患处 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 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 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 此 外, 因膏药中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 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 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 成, 提高人体免疫力。 药物穿通。
8、皮肤及黏膜后, 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 也可产生全 身性药物作用。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 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 重用 生大黄、 生南星、 生栀子消肿祛瘀止痛, 以强筋补骨之续断、 骨碎补、 自然铜, 可使局部肿胀, 气血瘀滞为主的症状, 早期消肿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 薄荷叶具有清凉效果, 可以有效 的缓解膏药粘贴处的不适, 白酒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药材的利用率。 0007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 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生大黄2535份, 生栀子2535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
9、107929458 A 3 份, 生南星2535份, 薄荷叶11份, 骨碎补 1525份, 自然铜1525份, 续断1525份, 白酒 410份, 基质400600份。 0008 进一步, 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生大黄30份, 生栀子30份, 生南星 30份, 薄荷 叶11份, 骨碎补 20份, 自然铜 20份, 续断 20份, 白酒5份, 基质500份。 0009 进一步, 所述的基质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松香 300份、 香油 90份、 黄丹 30 份。 0010 进一步, 所述的辅助接骨用膏药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 药面制备: 将生大黄, 生栀子, 生南星, 薄荷叶, 。
10、骨碎补, 自然铜, 续断利用研磨 设备研磨成粉末状, 加入白酒搅拌均匀调和成药面备用; 步骤二, 膏药制备: 将松香放入铁锅内, 微火烧, 至松香完全化开, 闭火, 把锅端下, 搅拌 一会后, 下香油, 黄丹, 继续不停的搅拌, 油开始冷却, 没有烟时, 放入药面, 继续搅动, 待膏 油已冷却, 有粘稠感时, 倒入凉水凝固, 去火毒 1-2 天, 勤换水, 2 天后, 从水中捞出膏药, 水份蒸发后即可得辅助接骨用膏药成品。 0011 重用生大黄、 生南星、 生栀子消肿祛瘀止痛, 以强筋补骨之续断、 骨碎补、 自然铜, 可使局部肿胀, 气血瘀滞为主的症状, 早期消肿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 薄荷。
11、叶具有清凉 效果, 可以有效的缓解膏药粘贴处的不适, 白酒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药材的利用率。 0012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 本发明的实施效果如下: 本发明所述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 具有消肿祛瘀止痛和促进骨折愈合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但本发明不仅限于这些实例, 在为脱 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 所为任何改进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14 实施例1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 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生大黄2535份, 生栀子2535份, 生南星2535份, 薄荷叶11份, 骨碎补 1525份, 自然铜1525份, 续断。
12、 1525份, 白酒410份, 基质400600份。 0015 所述的基质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松香 300份、 香油 90份、 黄丹 30份。 0016 实施例2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配方, 进一步, 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生大黄30 份, 生栀子30份, 生南星 30份, 薄荷叶11份, 骨碎补 20份, 自然铜 20份, 续断 20份, 白酒5 份, 基质500份。 0017 所述的基质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松香 300份、 香油 90份、 黄丹 30份。 0018 实施例3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辅助接骨用膏药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 药面制备: 将生大黄, 生。
13、栀子, 生南星, 薄荷叶, 骨碎补, 自然铜, 续断利用研磨 设备研磨成粉末状, 加入白酒搅拌均匀调和成药面备用; 步骤二, 膏药制备: 将松香放入铁锅内, 微火烧, 至松香完全化开, 闭火, 把锅端下, 搅拌 一会后, 下香油, 黄丹, 继续不停的搅拌, 油开始冷却, 没有烟时, 放入药面, 继续搅动, 待膏 油已冷却, 有粘稠感时, 倒入凉水凝固, 去火毒 1-2 天, 勤换水, 2 天后, 从水中捞出膏药,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7929458 A 4 水份蒸发后即可得辅助接骨用膏药成品。 0019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构思所作的举例和说明, 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 只要不偏离发明的 构思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7929458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