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及其光拾取器机芯.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828505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51 大小:4.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309477.7

申请日:

2009.11.10

公开号:

CN101694776A

公开日:

2010.04.1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11B 17/051申请日:20091110|||公开

IPC分类号:

G11B17/051; G11B19/20

主分类号:

G11B17/051

申请人:

江苏新科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秦志尚; 谈捷; 张志勇; 嵇一平; 钱粉平; 冯叶飞; 徐胜健

地址:

213162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古方东路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14

代理人:

翁坚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及其光拾取器机芯。本发明的光拾取器机芯用于对两种制式的光盘的读取,其主轴电机位于底板的中央,光拾取器机芯包括位于底板下方且分别设置在主轴电机的左、右两侧的第一、第二光拾取器驱动部件。本发明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包括光拾取器机芯、上盖组件、进出盘机构、控制组件、传动机构和压盘组件。上盖组件固定在光拾取器机芯的底板上。进出盘机构设置在上盖组件上,且为边缘弹性夹持滚动式进出盘联动机构,包括联动机构和主、副卷轮。传动机构的前侧动力输出件与主卷轮固定连接;后侧动力输出件与控制组件中的控制件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光拾取器机芯,包括底座(50)、主轴电机(51-1)、转台组件(52)和滑杆座(53);底座(50)包括底板(50-1)和避震垫连接座(50-2);转台组件(52)的转台(52-1)固定在主轴电机(51-1)的电机轴的上端头上;各滑杆座(53)分别固定在底板(50-1)上,且位于底板(50-1)的下方;其特征在于: 光拾取器机芯(5)还包括均设置在底板(50-1)上且位于底板(50-1)下方的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和第二光拾取器驱动部件; 底板(50-1)上开有光盘读取孔;主轴电机组件(51)的主轴电机(51-1)由其电机壳固定在底板(50-1)上,或者固定连接在固定于底板(50-1)上的电机安装板(51-3)的板体上,且主轴电机(51-1)位于底板(50-1)的中央部位; 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包括第一光拾取器(54)、第一主滑杆(55-1)、第一副滑杆(55-8)、第一滑杆安装组件和第一滑行传动机构(56);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位于主轴电机(51-1)的左侧,且其第一光拾取器(54)从底板(50-1)的光盘读取孔中向上露出;第一主滑杆(55-1)和第一副滑杆(55-8)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应的滑杆座(53)中,且第一主滑杆(55-1)和第一副滑杆(55-8)通过第一滑杆安装组件弹性定位在底板(50-1)上;第一滑行传动机构(56)从下方设置在底板(50-1)上,且位于第一主滑杆(55-1)的后方;第一光拾取器(54)与第一主滑杆(55-1)和第一副滑杆(55-8)左右滑动连接;第一光拾取器(54)的动力输入件与第一滑行传动机构(56)的动力输出件动配合连接; 第二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包括第二光拾取器(57)、第二主滑杆(58-1)、第二副滑杆(58-8)、第二滑杆安装组件和第二滑行传动机构(59);第二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位于主轴电机(51-1)的右侧,且其第二光拾取器(57)从底板(50-1)的光盘读取孔中向上露出;第二主滑杆(58-1)和第二副滑杆(58-8)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滑杆座(53)中,且第二主滑杆(58-1)和第二副滑杆(58-8)通过第二滑杆安装组件弹性定位在底板(50-1)上;第二滑行传动机构(59)从下方设置在底板(50-1)上,且位于第二主滑杆(58-1)的前方;第二光拾取器(57)与第二主滑杆(58-1)和第二副滑杆(58-8)左右滑动连接;第二光拾取器(57)的动力输入件与第一滑行传动机构(59)的动力输出件动配合连接。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器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电机组件(51)的主轴电机(51-1)为无刷电机;主轴电机(51-1)由其电机壳固定连接在固定于底板(50-1)上的电机安装板(51-3)的板体上;底板(50-1)上的光盘读取孔为一个长条形中央孔(50-6); 主轴电机组件(51)还包括3至4根电机安装板连接柱(51-2);电机安装板(51-3)通过各电机安装板连接柱(51-2)从下方固定在底板(50-1)上,且电机安装板(51-3)在前后方向上跨过底座(50)的长条形的中央孔;主轴电机(51-1)由其底部固定在电机安装板(51-3)上,且位于电机安装板(51-3)的上方中央位置处;主轴电机(51-1)的电机轴穿过底板(50-1)的长条形中央孔(50-6)。
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拾取器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座(53)有6个,按照分布的位置分为后左滑杆座(53-1)、后中滑杆座(53-2)、后右滑杆座(53-3)、前左滑杆座(53-4)、前中滑杆座(53-5)和前右滑杆座(53-6);每个滑杆座(53)均设有轴线垂直设置的压簧孔;后左滑杆座(53-1)和前左滑杆座(53-4)均设有开口向下和向右的滑杆腔;后右滑杆座(53-3)和前右滑杆座(53-6)均设有开口向下和向左的滑杆腔;后中滑杆座(53-2)设有开口向下和向右的滑杆腔,前中部滑杆座(53-5)设有开口向下和向左的滑杆 腔; 第一滑杆安装组件包括第一主滑杆垂直向压簧(55-2)、后左座盖(55-3)、3个调整螺钉(55-4)、第一主滑杆水平向压簧(55-5)、后中座板(55-6)、限位螺钉(55-7)、2个第一副滑杆压簧(55-9)、前左座盖(55-10)、前中座盖(55-11);第一主滑杆(55-1)、第一副滑杆(55-8)和第一滑杆安装组件一同构成了第一组滑杆组件(55); 第一主滑杆垂直向压簧(55-2)设置在后左滑杆座(53-1)的压簧孔中,其上端与底板(50-1)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一主滑杆(55-1)的左端伸入后左滑杆座(53-1)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一主滑杆垂直向压簧(55-2)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后左座盖(55-3)从下方固定在后左滑杆座(53-1)上,且一个调整螺钉(55-4)从下向上旋合在后左座盖(55-3)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一主滑杆(55-1)上;后中座板(55-6)由螺钉从下方固定在后中滑杆座(53-2)上,且位于后中滑杆座(53-2)的前端;第一主滑杆(55-1)的右端头的上侧与后中座板(55-6)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一主滑杆水平向压簧(55-5)的后部套在后中滑杆座(53-2)的方向向前的压簧柱上,其后端与后中滑杆座(53-2)相接触,第一主滑杆水平向压簧(55-5)的前端顶在第一主滑杆(55-1)的右端头后侧,限位螺钉(55-7)由下向上旋合在后中座板(55-6)上,且由其螺柱的后侧和头部的圆台侧面对第一主滑杆(55-1)的右端头的下侧和前侧进行限位; 2个第一副滑杆压簧(55-9)分别垂直向设置在前左滑杆座(53-4)和前中滑杆座(53-5)的相应的压簧孔中,它们各自的上端与底板(50-1)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一副滑杆(55-8)的左端伸入前左滑杆座(53-4)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一副滑杆压簧(55-9)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前左座盖(55-10)从下方固定在前左滑杆座(53-4)上,且一个调整螺钉(55-4)从下向上旋合在前左座盖(55-10)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一副滑杆(55-8)上;第一副滑杆(55-8)的右端伸入前中滑杆座(53-5)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一副滑杆压簧(55-9)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前中座盖(55-11)从下方固定在前中滑杆座(53-5)上,且一个调整螺钉(55-4)从下向上旋合在前中座盖(55-11)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一副滑杆(55-8)上; 第二滑杆安装组件包括第二主滑杆垂直向压簧(58-2)、前右座盖(58-3)、3个调整螺钉(58-4)、第二主滑杆水平向压簧(58-5)、前中座板(58-6)、限位螺钉(58-7)、2个第二副滑杆压簧(58-9)、后右座盖(58-10)、后中座盖(58-11);第二主滑杆(58-1)、第二副滑杆(58-8)和第二滑杆安装组件一同构成了第二组滑杆组件(58); 第二主滑杆垂直向压簧(58-2)设置在前右滑杆座(53-6)的压簧孔中,其上端与底板(50-1)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二主滑杆(58-1)的右端伸入前右滑杆座(53-6)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二主滑杆垂直向压簧(58-2)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前右座盖(58-3)从下方固定在前右滑杆座(53-6)上,且一个调整螺钉(58-4)从下向上旋合在前右座盖(58-3)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二主滑杆(58-1)上;前中座板(58-6)由螺钉从下方固定在前中滑杆座(53-5)上,且位于前中滑杆座(53-5)的前端;第二主滑杆(58-1)的左端头的上侧与前中座板(58-6)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二主滑杆水平向压簧(58-5)的前部套在前中滑杆座(53-5)的方向向后的压簧柱上,其前端与前中滑杆座(53-5)相接触,第二主滑杆水平向压簧(58-5)的后端顶在第二主滑杆(58-1)的左端头前侧,限位螺钉(58-7)由下向上穿过前中座板(58-6)旋合在前中滑杆座(53-5)上,且由其螺柱的前侧和头部的圆台侧面 对第二主滑杆(58-1)的左端头的下侧和后侧进行限位; 2个第二副滑杆压簧(58-9)分别垂直向设置在后右滑杆座(53-3)和后中滑杆座(53-2)的相应的压簧孔中,它们各自的上端与底板(50-1)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二副滑杆(58-8)的右端伸入后右滑杆座(53-3)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二副滑杆压簧(58-9)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后右座盖(58-10)从下方固定在后右滑杆座(53-3)上,且一个调整螺钉(58-4)从下向上旋合在前左座盖(55-10)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二副滑杆(58-8)上;第二副滑杆(58-8)的左端伸入后中滑杆座(53-2)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二副滑杆压簧(58-9)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后中座盖(58-11)从下方固定在后中滑杆座(53-2)上,且一个调整螺钉(58-4)从下向上旋合在后中座盖(58-11)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二副滑杆(58-8)上。
4: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器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行传动机构(56)包括第一步进电机(56-1)、第一丝杆(56-2)、第一电机安装座(56-3)和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56-4);第一丝杆(56-2)即为第一滑行传动机构(56)的动力输出件,也是第一步进电机(56-1)的电机轴,第一步进电机(56-1)由其电机壳固定在第一电机安装座(56-3)上,且第一丝杆(56-2)的右端头与第一电机安装座(56-3)转动连接;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59-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一步进电机(56-1)的控制端电连接;由螺钉将第一电机安装座(56-3)从下方固定在底板(50-1)上,且位于第一主滑杆(55-1)的后方; 第二滑行传动机构(59)包括第二步进电机(59-1)、第二丝杆(59-2)、第二电机安装座(59-3)和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板(59-4);第二丝杆(59-2)即为第二滑行传动机构(59)的动力输出件,也是第二步进电机(59-1)的电机轴,第二步进电机(59-1)由其电机壳固定在第二电机安装座(59-3)上,且第二丝杆(59-2)的右端头与第二电机安装座(59-3)转动连接;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板(59-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二步进电机(59-1)的控制端电连接;由螺钉将第二电机安装座(59-3)从下方固定在底板(50-1)上,且位于第二主滑杆(58-1)的后方。
5: 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拾取器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拾取器(54)为与一种制式的光盘相配合使用的光拾取器,第二光拾取器(57)为与另一种制式的光盘相配合使用的光拾取器; 第一光拾取器(54)包括光拾取器主体(54-1)、后连接臂(54-2)、前连接臂(54-3)、第一丝杆螺母(54-4)和第一缓冲压簧;后连接臂(54-2)和前连接臂(54-3)与光拾取器主体(54-1)的外壳连为一体,且后连接臂(54-2)位于光拾取器主体(54-1)的后侧,前连接臂(54-3)位于光拾取器主体(54-1)的前侧;光拾取器主体(54-1)的光学镜头的方向向上;第一光拾取器(54)的后连接臂(54-2)套在第一主滑杆(55-1)上,且与第一主滑杆(55-1)左右滑动连接;第一光拾取器(54)的前连接臂(54-3)由上后下三个方向与第一副滑杆(55-8)相接触,而卡在第一副滑杆(55-8)上;第一丝杆螺母(54-4)即为第一光拾取器(54)的动力输入件,第一丝杆螺母(54-4)包括安装座(54-4-1)和连接在安装座(54-4-1)后侧上方的开口朝上的框板件(54-4-2),框板件(54-4-2)的后侧板的后端面设有螺牙(54-4-3),第一丝杆螺母(54-4)由其螺牙(54-4-3)与后方的第一丝杆(56-2)相啮合;第一丝杆螺母(54-4)的安装座(54-4-1)从上方固定在后连接臂(54-2)上;第一缓冲压簧设置在第一丝杆螺母(54-4)的框板件(54-4-2)的前侧框板与后侧板之间; 第二光拾取器(57)包括光拾取器主体(57-1)、前连接臂(57-2)、后连接臂(57-3)、第二丝杆螺母(57-4)和第二缓冲压簧(57-5);前连接臂(57-2)和后连接臂(57-3)与光拾取器主体(57-1)的外壳连为一体,且前连接臂(57-2)位于光拾取器主体(57-1)的前侧,后连接臂(57-3)位于光拾取器主体(57-1)的后侧;光拾取器主体(57-1)的光学镜头的方向向上;第二光拾取器(57)的前连接臂(57-2)套在第二主滑杆(58-1)上,且与第二主滑杆(58-1)左右滑动连接;第二光拾取器(57)的后连接臂(57-3)由上前下三个方向与第二副滑杆(58-8)相接触,而卡在第二副滑杆(58-8)上;第二丝杆螺母(57-4)即为第二光拾取器(57)的动力输入件,第二丝杆螺母(57-4)包括安装座(57-4-1)和连接在安装座(57-4-1)前侧上方的开口朝上的框板件(57-4-2),框板件(57-4-2)的框板的前侧板的前端面设有螺牙(57-4-3),第二丝杆螺母(57-4)由其螺牙(57-4-3)与前方的第二丝杆(59-2)相啮合;第二丝杆螺母(57-4)的安装座(57-4-1)从上方固定在前连接臂(57-2)上;第二缓冲压簧(57-5)设置在第二丝杆螺母(57-4)的框板件(57-4-2)的后侧框板与前侧板之间。
6: 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拾取器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拾取器(54)还包括第一触片(54-6);第二光拾取器(57)还包括第二触片(57-6);主轴电机组件(51)还包括第一开关(51-4)和第二开关(51-5); 第一触片(54-6)从上方固定在第一丝杆螺母(54-4)的前侧框架上;第二触片(57-6)从上方固定在第二丝杆螺母(57-4)的后侧框架上; 第一开关(51-4)固定在电机安装板(51-3)上,且位于电机安装板(51-3)的上方左后位置处,开关触点向左伸出;第二开关(51-5)固定在电机安装板(51-3)上,且位于电机安装板(51-3)的上方右前位置处,开关触点向右伸出。
7: 一种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包括进出盘机构(2)、控制组件(3)、传动机构(4)、光拾取器机芯(5)和压盘组件(6);光拾取器机芯(5)包括底座(50)、主轴电机(51-1)、转台组件(52)和滑杆座(53);底座(50)包括底板(50-1)和避震垫连接座(50-2);转台组件(52)的转台(52-1)固定在主轴电机(51-1)的电机轴的上端头上;压盘组件(6)包括压盘支架(61)和动连接在压盘支架(61)上的压盘(62);压盘(62)处于与光拾取器机芯(5)的转台组件(52)相对应的位置;各滑杆座(53)分别固定在底板(50-1)上,且位于底板(50-1)的下方;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上盖组件(1);上盖组件(1)包括上盖板(11);上盖组件(1)和压盘支架(61)均从上方设置在光拾取器机芯(5)的底座(50)上,且压盘支架(61)位于上盖组件(1)的后方; 进出盘机构(2)设置在上盖组件(1)上;进出盘机构(2)为边缘弹性夹持滚动式进出盘联动机构,且进出盘机构(2)包括联动机构、位于联动机构一端的使用时夹持光盘的一侧边缘并滚动输送光盘的主卷轮(22)和位于联动机构另一端的使用时夹持光盘的另一侧边缘并与光盘滚动接触的副卷轮(26);联动机构在使用时可处于张开状态或收拢状态;进出盘机构(2)还包括连接在联动机构与上盖板(11)之间的使得联动机构趋向收拢状态的进出盘拉簧(29-5); 传动机构(4)包括设置在进出盘机构(2)上的前侧动力输出件(47)和设置在上盖组件(1)上的后侧动力输出件(49);传动机构(4)的前侧动力输出件(47)与进出盘机构(2) 的主卷轮(22)固定连接; 控制组件(3)包括光盘碰触件(33)、过渡控制件(32)和控制件(31);光盘碰触件(33)转动连接在压盘支架(61)上,且使用时光盘可与光盘碰触件(33)相接触;过渡控制件(32)设置在控制件(31)上,使用时光盘碰触件(33)可与过渡控制件(32)相接触,且过渡控制件(32)可使得控制件(31)与传动机构(4)的后侧动力输出件(49)相配合;控制件(31)按照可相对于上盖板(11)前后滑动的方式设置在上盖板(11)上,使用中控制件(31)可处于后方的卸载位置或处于前方的加载位置,或者在卸载位置与加载位置之间相对于上盖板(11)前后滑动;当控制件(31)处于加载位置时,可使得本装置处于加载状态;控制组件(3)还包括连接在压盘组件(6)与控制件(31)之间的控制件拉簧(35);使用中,当传动机构(4)的后侧动力输出件(49)脱开与控制件(31)的配合时,控制件拉簧(35)使得控制件(31)回到卸载位置,从而可使得本装置处于卸载状态; 光拾取器机芯(5)还包括均设置在底板(50-1)上且位于底板(50-1)下方的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和第二光拾取器驱动部件; 底板(50-1)上开有光盘读取孔;主轴电机组件(51)的主轴电机(51-1)由其电机壳固定在底板(50-1)上,或者固定连接在固定于底板(50-1)上的电机安装板(51-3)的板体上,且主轴电机(51-1)位于底板(50-1)的中央部位; 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包括第一光拾取器(54)、第一主滑杆(55-1)、第一副滑杆(55-8)、第一滑杆安装组件和第一滑行传动机构(56);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位于主轴电机(51-1)的左侧,且其第一光拾取器(54)从底板(50-1)的光盘读取孔中向上露出;第一主滑杆(55-1)和第一副滑杆(55-8)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应的滑杆座(53)中,且第一主滑杆(55-1)和第一副滑杆(55-8)通过第一滑杆安装组件弹性定位在底板(50-1)上;第一滑行传动机构(56)从下方设置在底板(50-1)上,且位于第一主滑杆(55-1)的后方;第一光拾取器(54)与第一主滑杆(55-1)和第一副滑杆(55-8)左右滑动连接;第一光拾取器(54)的动力输入件与第一滑行传动机构(56)的动力输出件动配合连接; 第二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包括第二光拾取器(57)、第二主滑杆(58-1)、第二副滑杆(58-8)、第二滑杆安装组件和第二滑行传动机构(59);第二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位于主轴电机(51-1)的右侧,且其第二光拾取器(57)从底板(50-1)的光盘读取孔中向上露出;第二主滑杆(58-1)和第二副滑杆(58-8)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滑杆座(53)中,且第二主滑杆(58-1)和第二副滑杆(58-8)通过第二滑杆安装组件弹性定位在底板(50-1)上;第二滑行传动机构(59)从下方设置在底板(50-1)上,且位于第二主滑杆(58-1)的前方;第二光拾取器(57)与第二主滑杆(58-1)和第二副滑杆(58-8)左右滑动连接;第二光拾取器(57)的动力输入件与第一滑行传动机构(59)的动力输出件动配合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组件(1)的上盖板(11)为钢制冲压一体件,包括基板(11-1)、位于基板(11-1)前侧边缘的前侧板(11-2)、位于基板(11-1)的后侧边缘右部的第一固定脚(11-4)和进出盘拉簧后座(11-5)、位于基板(11-1)的左侧边缘后部的第二固定脚(11-6)、传动电机座(11-8)和位于基板(11-1)的左前部的电路板座(11-12);前侧板(11-2)垂直设置,其上开有光盘进出口; 上盖组件(1)还包括左过渡杆螺孔轴(13-1)、右过渡杆螺孔轴(13-2)、副摆杆螺孔轴(13-3)、主摆杆立轴(14-2)、第一支撑柱(15-1)和第二支撑柱(15-2); 上盖板(11)通过其第一固定脚(11-4)和第二固定脚(11-6)、以及通过位于上盖板(11)前侧下方分左右设置的第一支撑柱(15-1)和第二支撑柱(15-2)固定在光拾取器机芯(5)的底座(50)上; 进出盘机构(2)的联动机构包括主摆杆(21)、左过渡杆(23)、右过渡杆(24)和副摆杆(25); 左过渡杆(23)的右端为齿形板部(23-4),左部设有进出盘拉簧前座(23-2);左过渡杆(23)的右部套在上盖组件(1)的左过渡杆螺孔轴(13-1)上,使用时左过渡杆(23)可相对于上盖板(11)转动; 进出盘拉簧(29-5)的前端套在左过渡杆(23)的进出盘拉簧前座(23-2)上,进出盘拉簧(29-5)的后端套在上盖板(11)的进出盘拉簧后座(11-5)上; 主摆杆(21)后侧的右端与左过渡杆(23)的左端动连接;主摆杆(21)的后部套在上盖组件(1)的主摆杆立轴(14-2)上,使用时主摆杆(21)可相对于上盖板(11)转动; 右过渡杆(24)的左端为齿形板部(24-1);右过渡杆(24)的左部套在上盖组件(1)的右过渡杆螺孔轴(13-2)上,使用时右过渡杆(24)可相对于上盖板(11)转动;右过渡杆(24)的齿形板部(24-1)与左过渡杆(23)的齿形板部(23-4)相啮合; 副摆杆(25)的后端设有朝后凸起(25-3);副摆杆(25)后侧的左端与右过渡杆(24)的右端动连接;副摆杆(25)的后部套在上盖组件(1)的副摆杆螺孔轴(13-3)上,使用时副摆杆(25)可相对于上盖板(11)转动; 进出盘机构(2)还包括辅助臂(27)、直线挡块(28)、和辅助臂扭簧(29-6);辅助臂(27)的后部套在上盖组件(1)的辅助臂立轴(14-5)上,且辅助臂(27)与辅助臂立轴(14-5)转动连接; 辅助臂扭簧(29-6)由其簧圈套在辅助臂立轴(14-5)的上段,其下端与辅助臂(27)相接触,辅助臂扭簧(29-6)的一根簧脚伸入上盖板(11)的基板(11-1)的限位槽(11-1-5)中,另一根簧脚与辅助臂(27)的限位板(27-4)的右侧弹性接触; 直线挡块(28)通过螺钉从下方固定在上盖板(11)的基板(11-1)上,且位于基板(11-1)的左后方; 光拾取器机芯(5)还包括阻挡柱(50-5),阻挡柱(50-5)由其下端铆接固定在底板(50-1)上,且位于底板(50-1)的后部。
9: 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盘机构(2)还包括主卷轮芯(29-1)、主卷轮轴(29-2)、副卷轮芯(29-3)和副卷轮轴(29-4); 主卷轮(22)为采用摩擦力较大材质的注塑件,整体形状为圆台形,上部的外径比下部的外径略大;主卷轮(22)的中部绕其外壁一周开有外宽内窄的圆环状的楔形凹槽;主卷轮(22)的中央开有上下方向的圆孔;主卷轮芯(29-1)紧配合固定在主卷轮(22)的中央孔中,主卷轮轴(29-2)的下段紧配合固定在主卷轮芯(29-1)的中央孔中,主摆杆(21)的前部的卷轮轴座(21-6)从上向下穿过上盖板(11)的基板(11-1)的位于左前部的第一摆动槽(11-1-1),主卷轮轴(29-2)的中段位于主摆杆(21)的前部的卷轮轴座(21-6)中;主卷轮轴(29-2)与主摆杆(21)的卷轮轴座(21-6)转动连接,且主卷轮轴(29-2)的上端头与传动机构(4)的前侧动力输出件(47)紧配合,从而使得前侧动力输出件(47)通过主卷轮轴(29-2)和主卷轮芯(29-1)与主卷轮(22)固定连接; 副卷轮(26)为注塑件,形状与主卷轮(22)相同;整体形状为圆台形,上部的外径比下部的外径略大;副卷轮(26)的中部绕其外壁一周开有外宽内窄的圆环状的楔形凹槽;副卷轮(26)的中央开有上下方向的圆孔;副卷轮芯(29-3)紧配合固定在副卷轮(26)的中央孔中,副卷轮轴(29-4)的下段紧配合固定在副卷轮芯(29-3)的中央孔中;副卷轮轴(29-4)的上段向上伸出副卷轮(26);副摆杆(25)的前部卷轮轴座(25-5)从上向下穿过上盖板(11)的基板(11-1)的位于右前部的第二摆动槽(11-1-2),副卷轮轴(29-4)的上段向上伸入副摆杆(25)的副卷轮轴座(25-5)中,且与副卷轮轴座(25-5)紧配合。
10: 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盘组件(6)还包括压盘固定片(63)、2个压盘支架轴(64)和压盘支架扭簧(65); 压盘支架(61)为钢制冲压一体件;压盘支架(61)包括支架主体(61-1)、支撑座(61-2)、控制板(61-3)、控制块拉簧座(61-4)和2块连接板(61-5); 上盖板(11)的基板(11-1)后部开有V形缺口(11-1-3),支架主体(61-1)的形状与V形缺口(11-1-3)相匹配 2块连接板(61-5)分为位于支架主体(61-1)的左侧后部的左连接板(61-5-1)和位于支架主体(61-1)的右侧后部的右连接板(61-5-2),均从下方连接在支架主体(61-1)上; 支撑座(61-2)从下方连接在支架主体(61-1)上,且位于支架主体(61-1)的右侧中部以及右连接板(61-5-2)的前方; 控制板(61-3)的前侧设有后低前高的斜板;控制板(61-3)从上向下连接在支架主体(61-1)上,且位于支架主体(61-1)的左侧中部; 控制块拉簧座(61-4)从上向下连接在支架主体(61-1)上,且位于支架主体(61-1)后侧的左部; 压盘(62)中央内嵌铁片,由其中央座由下向上穿过设置在支架主体(61-1)前端的压盘安装孔(61-1-3),压盘固定片(63)从上方与压盘(62)的中央座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光拾取器机芯(5)的底座(50)还包括左轴座板(50-3)和右轴座板(50-4);2个压盘支架轴(64)分为压盘支架左轴(64-1)和压盘支架右轴(64-2);压盘支架左轴(64-1)的左端铆接在压盘支架(61)的左连接板(61-5-1)上,且从左至右依次穿过压盘支架扭簧(65)和光拾取器机芯(5)的底座(50)的左轴座板(50-3),压盘支架扭簧(65)的一根簧脚被卡在底座(50)上,另一根簧脚与压盘支架(61)的支架主体(61-1)的下侧面弹性接触;压盘支架右轴(64-2)的左端铆接在压盘支架(61)的右连接板(61-5-2)上,且向右穿过光拾取器机芯(5)的底座(50)的右轴座板(50-4)。
11: 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3)包括控制块(31)、齿条(32)、检测杆(33)、片式开关(34)、控制块拉簧(35)和齿条压簧(36);控制块(31)即为控制组件(3)的控制件,齿条(32)即为控制组件(3)的过渡控制件,检测杆(33)即为控制组件(3)的光盘碰触件; 片式开关(34)由其底部卡扣卡接固定在上盖板(11)上,且位于第一固定脚(11-2-1)的上方; 压盘支架(61)还包括检测杆座(61-6);检测杆座(61-6)为圆环柱形,竖直向上,由其下端连接在支架主体(61-1)上,位于支架主体(61-1)的后侧左部;检测杆(33)包括杆主体(33-1)、从下方连接在杆主体(33-1)后端的光盘挡柱(33-2)和从上方连接在杆主体 (33-1)前部的推销(33-3);杆主体(33-1)的中部开有连接孔(33-4),检测杆(33)通过其连接孔(33-4)从上向下套在压盘组件(6)的检测杆座(61-6)上;检测杆(33)还包括2个位于连接孔(33-4)前后两侧的从下方连接在杆主体(33-1)上的定位卡勾(33-5)、(33-6),压盘支架(61)的支架主体(61-1)的左中部的朝向左前方的弧形边缘伸入检测杆(33)前侧的定位卡勾(33-5)与杆主体(33-1)所形成的沟槽中,后侧的定位卡勾(33-6)位于压盘支架(61)的位于检测杆座(61-6)右后方的第一弧形孔(61-1-1)内;光盘挡柱(33-2)穿过压盘支架(61)的位于第一弧形孔(61-1-1)右后方的第二弧形孔(61-1-2); 控制块(31)包括控制块主体(31-1)、连接板(31-2)、推杆(31-3)、2根齿条导柱(31-5)、压簧柱(31-9)和顶杆(31-10);控制块(31)水平设置;连接板(31-2)前后向设置,连接在控制块主体(31-1)的左侧并向后方伸出;推杆(31-3)左右向设置,其中部连接在连接板(31-2)的后端;推杆(31-3)右部开有拉簧孔(31-4);2根齿条导柱(31-5)分前后从下方连接在连接板(31-2)上;控制块主体(31-1)上分左右开有2个前后向的导槽(31-6);控制块主体(31-1)的后侧设有前高后低的斜面(31-7),控制块主体(31-1)的斜面(31-7)与压盘支架(61)的控制板(61-3)相对;控制块主体(31-1)的左前端设有前后向的开口朝下及朝后的压簧槽(31-8);压簧柱(31-9)设置在压簧槽(31-8)的前槽板上,且朝向后方;控制块主体(31-1)的右侧前端设有尖角状的顶杆(31-10),顶杆(31-10)与进出盘机构(2)的主摆杆(21)的后侧面相对; 上盖组件(1)还包括控制块左导柱(12-3)和控制块右导柱(12-4);控制块(31)通过其2个导槽(31-6)套在上盖组件(1)的位于上盖板(11)左侧后端的控制块左导柱(12-3)和控制块右导柱(12-4)上,控制块左导柱(12-3)和控制块右导柱(12-4)上分别拧有螺钉;控制块拉簧(35)的前端拴连接在控制块(31)的推杆(31-3)的拉簧孔上,后端连接在压盘组件(6)的控制块拉簧座(61-4)上; 齿条(32)包括齿板(32-1)、后侧推杆(32-2)和压簧柱(32-3);齿条(32)的排齿位于左侧朝向左方;后侧推杆(32-2)从右方连接在齿板(32-1)的右侧,且按照左右方向设置;压簧柱(32-3)连接在齿板(32-1)的前侧右端,按照前后方向设置;齿条(32)的齿板(32-1)上按照前后方向开有2个导槽(32-4); 齿条(32)水平放置,齿条(32)通过2个导槽(32-4)从下方套在控制块(31)的相应齿条导柱(31-5)上,齿条压簧(36)设置在控制块(31)的压簧槽(31-8)内,其前端套在控制块(31)的压簧柱(31-9)上,后端套在齿条(32)的压簧柱(32-3)上。
12: 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4)包括传动电机(41)、传动皮带(42)、带轮齿轮(43)、第一齿轮(44)、前侧齿轮组和后侧齿轮组;前侧齿轮组包括前侧第二齿轮(45)、前侧第三齿轮(46)和前侧第四齿轮(47);后侧齿轮组包括后侧第二齿轮(48)和后侧第三齿轮(49); 传动电机(41)由其电机座通过螺钉从下方固定在上盖板(11)的传动电机座(11-8)上,传动电机(41)的电机轴方向向上,穿过传动电机座(11-8)的中央的圆孔,其上端头固定连接有电机带轮(41-1); 带轮齿轮(43)包括位于上方的带轮和位于下方的齿盘;带轮齿轮(43)套在带轮齿轮轴(14-1)上,且与带轮齿轮轴(14-1)转动连接; 上盖组件(1)的主摆杆立轴(14-2)兼做第一齿轮轴;主摆杆立轴(14-2)的上端设有 环形卡圈槽;第一齿轮(44)、前侧第二齿轮(45)、前侧第三齿轮(46)、后侧第二齿轮(48)和后侧第三齿轮(49)均为双联齿轮; 第一齿轮(44)位于主摆杆(21)的上方,且与主摆杆立轴(14-2)转动连接,且第一齿轮(44)的位于下方的大齿盘与带轮齿轮(43)的位于下方的小齿盘相啮合; 进出盘机构(2)的主摆杆(21)包括杆体和连接在杆体上且位于杆体上方的第二齿轮轴(21-4)和第三齿轮轴(21-5); 前侧第二齿轮(45)与第二齿轮轴(21-4)转动连接,且前侧第二齿轮(45)的位于上方的大齿盘与第一齿轮(44)位于上方的小齿盘相啮合; 前侧第三齿轮(46)与第三齿轮轴(21-5)转动连接,且前侧第三齿轮(46)的位于下方的大齿盘与前侧第二齿轮(45)位于下方的小齿盘相啮合; 前侧第四齿轮(47)即为传动机构(4)的前侧动力输出件;前侧第四齿轮(47)位于主摆杆(21)的卷轮轴座(21-6)的上方,与前侧第三齿轮(46)的位于上方的小齿盘相啮合, 上盖组件(1)还包括后侧第二齿轮轴(14-3)、后侧第三齿轮轴(14-4);后侧第二齿轮(48)与后侧第二齿轮轴(14-3)转动连接;后侧第二齿轮(48)的位于上方的大齿盘与第一齿轮(44)的位于上方的小齿盘相啮合; 后侧第三齿轮(49)即为传动机构(4)的后侧动力输出件,且与齿条(32)的排齿相啮合;后侧第三齿轮(49)与后侧第三齿轮轴(14-4)转动连接;后侧第三齿轮(49)的位于上方的大齿盘与后侧第二齿轮(48)的位于下方的小齿盘相啮合。
13: 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板组件(7);挡板组件(7)包括阻挡框、左挡臂轴(73)、右挡臂轴(74)、挡臂推杆(75)、挡臂扭簧(76)和推杆拉簧(77); 前挡件(70)包括挡板(70-1)和挡板横梁(70-2);挡板横梁(70-2)左右向水平设置;挡板(70-1)从下方连接在挡板横梁(70-2)上,且位于挡板横梁(70-2)的前侧中部; 左挡臂(71)和右挡臂(72)均按照前后方向设置;左挡臂(71)包括臂主体(71-1)和连接在臂主体(71-1)后侧左部的延伸臂(71-2),臂主体(71-1)的后部开有安装孔(71-3),延伸臂(71-2)的下侧面的后部为后高前低的斜面(71-4);右挡臂(72)的后部开有安装孔; 挡板横梁(70-2)的左端与左挡臂(71)的前端固定连接,右挡臂(72)的前端与挡板横梁(70-2)的右端固定连接; 上盖板(11)还包括位于基板(11-1)的右侧边缘的右侧板(11-3)、位于基板(11-1)的左侧边缘的按照从后至前的次序依次设置且位于传动电机座(11-8)前方的推杆拉簧座(11-7)、挡臂轴座(11-9)、挡臂扭簧座(11-10)和挡臂挡板(11-11);右侧板(11-3)的板上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设有挡臂挡板部(11-3-1)和挡臂轴连接孔(11-3-2); 左挡臂轴(73)的右端铆接在上盖板(11)的挡臂轴座(11-9)的连接孔处;左挡臂(71)由其安装孔(71-3)依次套在左挡臂轴(73)的左端; 右挡臂轴(74)的右端铆接在上盖板(11)的挡臂轴连接孔(11-3-2)处;右挡臂(72)由其安装孔套在右挡臂轴(74)的左端; 挡臂扭簧(76)套在上盖板(11)的挡臂扭簧座(11-10)上,一只簧脚与上盖板(11)的挡臂轴座(11-9)的后端弹性接触,另一只簧脚与左挡臂(71)的下侧面弹性接触; 上盖组件(1)还包括推杆前导柱(12-1)和推杆后导柱(12-2);挡臂推杆(75)包括推杆主体(75-1)、侧推杆(75-2)和推杆拉簧孔(75-3);推杆主体(75-1)水平放置,开有前后向的前导槽(75-4)和后导槽(75-5),挡臂推杆(75)通过前导槽(75-4)和后导槽(75-5)套在上盖组件(1)的推杆前导柱(12-1)和推杆后导柱(12-2)上,推杆前导柱(12-1)和推杆后导柱(12-2)上分别拧有螺钉; 推杆主体(75-1)的前端上侧面为前低后高的斜面(75-6),使用时推杆主体(75-1)的前端斜面(75-6)与左挡臂(71)的延伸臂(71-2)的后端斜面(71-4)相配合;侧推杆(75-2)水平放置,从右向左连接在推杆主体(75-1)的右侧中部上;推杆拉簧孔(75-3)开设在推杆主体(75-1)的后部;推杆拉簧(77)的前端连接在推杆拉簧孔(75-3)上,后端连接在上盖板(11)的推杆拉簧座(11-7)上; 控制块主体(31-1)的前侧左部与挡板组件(7)的挡板推杆(75)的侧推杆(75-2)的后侧面相对。

说明书


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及其光拾取器机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播放装置的部件。

    背景技术

    传统的DVD需要光头发出波长为650nm的红色激光来读取或写入数据。蓝光光碟(Blu-ray Disc)缩写为BD,其利用波长为405nm的较短的蓝色激光读取和写入数据。通常来说波长越短的激光,能够在单位面积上记录或读取更多的信息,因此,蓝光极大地提高了光盘的存储容量,引发了光存储产品质的飞跃。

    中国的高清光盘名为CBHD(中国蓝光高清光盘)是另一种数字光储存格式的蓝色光束光碟产品,其所用光盘与BD相似,均是普通CD大小的光学数字储存媒介,同样使用405纳米波长的蓝光。不同之处在于,CBHD在DVD生产线基础上只需稍加改造就可生产,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成本比较低。现如今,我国国内为CBHD与BD共存的局面。

    由于CBHD和BD互不兼容。目前,尚没有既可以播放CBHD也可以播放BD的光盘播放装置。发明一种光拾取器机芯,可以播放两种不兼容的制式的光盘,将解决光盘播放装置既可以播放CBHD也可以播放BD的技术难题。

    在将两个光拾取器设置成一个光拾取器机芯时,对于我们平常所普遍采用的盘加载装置来说,因托盘具有一定厚度,两个光拾取器的分布不能避开托盘的进仓路线,导致托盘无法进仓。对于滚轮吸入式盘加载装置来说,进盘后滚轮轴下降与光盘分离。由于一侧光拾取器的驱动装置占用了滚轮轴的下降空间,导致滚轮轴不能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用于播放两种不同制式的光盘的光拾取器机芯。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可靠性高、对光盘损伤较小且可用于播放两种不同制式的光盘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光拾取器机芯,包括底座、主轴电机、转台组件和滑杆座;底座包括底板和避震垫连接座;转台组件的转台固定在主轴电机的电机轴的上端头上;各滑杆座分别固定在底板上,且位于底板的下方;

    光拾取器机芯还包括均设置在底板上且位于底板下方的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和第二光拾取器驱动部件;

    底板上开有光盘读取孔;主轴电机组件的主轴电机由其电机壳固定在底板上,或者固定连接在固定于底板上的电机安装板的板体上,且主轴电机位于底板的中央部位;

    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包括第一光拾取器、第一主滑杆、第一副滑杆、第一滑杆安装组件和第一滑行传动机构;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位于主轴电机的左侧,且其第一光拾取器从底板的光盘读取孔中向上露出;第一主滑杆和第一副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应的滑杆座中,且第一主滑杆和第一副滑杆通过第一滑杆安装组件弹性定位在底板上;第一滑行传动机构从下方设置在底板上,且位于第一主滑杆的后方;第一光拾取器与第一主滑杆和第一副滑杆左右滑动连接;第一光拾取器的动力输入件与第一滑行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件动配合连接;

    第二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包括第二光拾取器、第二主滑杆、第二副滑杆、第二滑杆安装组件和第二滑行传动机构;第二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位于主轴电机的右侧,且其第二光拾取器从底板的光盘读取孔中向上露出;第二主滑杆和第二副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滑杆座中,且第二主滑杆和第二副滑杆通过第二滑杆安装组件弹性定位在底板上;第二滑行传动机构从下方设置在底板上,且位于第二主滑杆的前方;第二光拾取器与第二主滑杆和第二副滑杆左右滑动连接;第二光拾取器的动力输入件与第一滑行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件动配合连接。

    上述主轴电机组件的主轴电机为无刷电机;主轴电机由其电机壳固定连接在固定于底板上的电机安装板的板体上;底板上的光盘读取孔为一个长条形中央孔;

    主轴电机组件还包括3至4根电机安装板连接柱;电机安装板通过各电机安装板连接柱从下方固定在底板上,且电机安装板在前后方向上跨过底座的长条形的中央孔;主轴电机由其底部固定在电机安装板上,且位于电机安装板的上方中央位置处;主轴电机的电机轴穿过底板地长条形中央孔。

    上述滑杆座有6个,按照分布的位置分为后左滑杆座、后中滑杆座、后右滑杆座、前左滑杆座、前中滑杆座和前右滑杆座;每个滑杆座均设有轴线垂直设置的压簧孔;后左滑杆座和前左滑杆座均设有开口向下和向右的滑杆腔;后右滑杆座和前右滑杆座均设有开口向下和向左的滑杆腔;后中滑杆座设有开口向下和向右的滑杆腔,前中部滑杆座设有开口向下和向左的滑杆腔;

    第一滑杆安装组件包括第一主滑杆垂直向压簧、后左座盖、3个调整螺钉、第一主滑杆水平向压簧、后中座板、限位螺钉、2个第一副滑杆压簧、前左座盖、前中座盖;第一主滑杆、第一副滑杆和第一滑杆安装组件一同构成了第一组滑杆组件;

    第一主滑杆垂直向压簧设置在后左滑杆座的压簧孔中,其上端与底板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一主滑杆的左端伸入后左滑杆座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一主滑杆垂直向压簧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后左座盖从下方固定在后左滑杆座上,且一个调整螺钉从下向上旋合在后左座盖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一主滑杆上;后中座板由螺钉从下方固定在后中滑杆座上,且位于后中滑杆座的前端;第一主滑杆的右端头的上侧与后中座板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一主滑杆水平向压簧的后部套在后中滑杆座的方向向前的压簧柱上,其后端与后中滑杆座相接触,第一主滑杆水平向压簧的前端顶在第一主滑杆的右端头后侧,限位螺钉由下向上旋合在后中座板上,且由其螺柱的后侧和头部的圆台侧面对第一主滑杆的右端头的下侧和前侧进行限位;

    2个第一副滑杆压簧分别垂直向设置在前左滑杆座和前中滑杆座的相应的压簧孔中,它们各自的上端与底板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一副滑杆的左端伸入前左滑杆座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一副滑杆压簧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前左座盖从下方固定在前左滑杆座上,且一个调整螺钉从下向上旋合在前左座盖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一副滑杆上;第一副滑杆的右端伸入前中滑杆座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一副滑杆压簧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前中座盖从下方固定在前中滑杆座上,且一个调整螺钉从下向上旋合在前中座盖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一副滑杆上;

    第二滑杆安装组件包括第二主滑杆垂直向压簧、前右座盖、3个调整螺钉、第二主滑杆水平向压簧、前中座板、限位螺钉、2个第二副滑杆压簧、后右座盖、后中座盖;第二主滑杆、第二副滑杆和第二滑杆安装组件一同构成了第二组滑杆组件;

    第二主滑杆垂直向压簧设置在前右滑杆座的压簧孔中,其上端与底板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二主滑杆的右端伸入前右滑杆座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二主滑杆垂直向压簧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前右座盖从下方固定在前右滑杆座上,且一个调整螺钉从下向上旋合在前右座盖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二主滑杆上;前中座板由螺钉从下方固定在前中滑杆座上,且位于前中滑杆座的前端;第二主滑杆的左端头的上侧与前中座板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二主滑杆水平向压簧的前部套在前中滑杆座的方向向后的压簧柱上,其前端与前中滑杆座相接触,第二主滑杆水平向压簧的后端顶在第二主滑杆的左端头前侧,限位螺钉由下向上穿过前中座板旋合在前中滑杆座上,且由其螺柱的前侧和头部的圆台侧面对第二主滑杆的左端头的下侧和后侧进行限位;

    2个第二副滑杆压簧分别垂直向设置在后右滑杆座和后中滑杆座的相应的压簧孔中,它们各自的上端与底板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二副滑杆的右端伸入后右滑杆座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二副滑杆压簧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后右座盖从下方固定在后右滑杆座上,且一个调整螺钉从下向上旋合在前左座盖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二副滑杆上;第二副滑杆的左端伸入后中滑杆座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二副滑杆压簧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后中座盖从下方固定在后中滑杆座上,且一个调整螺钉从下向上旋合在后中座盖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二副滑杆上。

    上述第一滑行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步进电机、第一丝杆、第一电机安装座和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第一丝杆即为第一滑行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件,也是第一步进电机的电机轴,第一步进电机由其电机壳固定在第一电机安装座上,且第一丝杆的右端头与第一电机安装座转动连接;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一步进电机的控制端电连接;由螺钉将第一电机安装座从下方固定在底板上,且位于第一主滑杆的后方;

    上述第二滑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步进电机、第二丝杆、第二电机安装座和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板;第二丝杆即为第二滑行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件,也是第二步进电机的电机轴,第二步进电机由其电机壳固定在第二电机安装座上,且第二丝杆的右端头与第二电机安装座转动连接;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二步进电机的控制端电连接;由螺钉将第二电机安装座从下方固定在底板上,且位于第二主滑杆的后方。

    上述第一光拾取器为与一种制式的光盘相配合使用的光拾取器,第二光拾取器为与另一种制式的光盘相配合使用的光拾取器;

    第一光拾取器包括光拾取器主体、后连接臂、前连接臂、第一丝杆螺母和第一缓冲压簧;后连接臂和前连接臂与光拾取器主体的外壳连为一体,且后连接臂位于光拾取器主体的后侧,前连接臂位于光拾取器主体的前侧;光拾取器主体的光学镜头的方向向上;第一光拾取器的后连接臂套在第一主滑杆上,且与第一主滑杆左右滑动连接;第一光拾取器的前连接臂由上后下三个方向与第一副滑杆相接触,而卡在第一副滑杆上;第一丝杆螺母即为第一光拾取器的动力输入件,第一丝杆螺母包括安装座和连接在安装座后侧上方的开口朝上的框板件,框板件的后侧板的后端面设有螺牙,第一丝杆螺母由其螺牙与后方的第一丝杆相啮合;第一丝杆螺母的安装座从上方固定在后连接臂上;第一缓冲压簧设置在第一丝杆螺母的框板件的前侧框板与后侧板之间;

    第二光拾取器包括光拾取器主体、前连接臂、后连接臂、第二丝杆螺母和第二缓冲压簧;前连接臂和后连接臂与光拾取器主体的外壳连为一体,且前连接臂位于光拾取器主体的前侧,后连接臂位于光拾取器主体的后侧;光拾取器主体的光学镜头的方向向上;第二光拾取器的前连接臂套在第二主滑杆上,且与第二主滑杆左右滑动连接;第二光拾取器的后连接臂由上前下三个方向与第二副滑杆相接触,而卡在第二副滑杆上;第二丝杆螺母即为第二光拾取器的动力输入件,第二丝杆螺母包括安装座和连接在安装座前侧上方的开口朝上的框板件,框板件的框板的前侧板的前端面设有螺牙,第二丝杆螺母由其螺牙与前方的第二丝杆相啮合;第二丝杆螺母的安装座从上方固定在前连接臂上;第二缓冲压簧设置在第二丝杆螺母的框板件的后侧框板与前侧板之间。

    上述第一光拾取器还包括第一触片;第二光拾取器还包括第二触片;主轴电机组件还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

    第一触片从上方固定在第一丝杆螺母的前侧框架上;第二触片从上方固定在第二丝杆螺母的后侧框架上;

    第一开关固定在电机安装板上,且位于电机安装板的上方左后位置处,开关触点向左伸出;第二开关固定在电机安装板上,且位于电机安装板的上方右前位置处,开关触点向右伸出。

    本发明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包括进出盘机构、控制组件、传动机构、光拾取器机芯和压盘组件;光拾取器机芯包括底座、主轴电机、转台组件和滑杆座;底座包括底板和避震垫连接座;转台组件的转台固定在主轴电机的电机轴的上端头上;压盘组件包括压盘支架和动连接在压盘支架上的压盘;压盘处于与光拾取器机芯的转台组件相对应的位置;各滑杆座分别固定在底板上,且位于底板的下方;

    还包括上盖组件;上盖组件包括上盖板;上盖组件和压盘支架均从上方设置在光拾取器机芯的底座上,且压盘支架位于上盖组件的后方;

    进出盘机构设置在上盖组件上;进出盘机构为边缘弹性夹持滚动式进出盘联动机构,且进出盘机构包括联动机构、位于联动机构一端的使用时夹持光盘的一侧边缘并滚动输送光盘的主卷轮和位于联动机构另一端的使用时夹持光盘的另一侧边缘并与光盘滚动接触的副卷轮;联动机构在使用时可处于张开状态或收拢状态;进出盘机构还包括连接在联动机构与上盖板之间的使得联动机构趋向收拢状态的进出盘拉簧;

    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进出盘机构上的前侧动力输出件和设置在上盖组件上的后侧动力输出件;传动机构的前侧动力输出件与进出盘机构的主卷轮固定连接;

    控制组件包括光盘碰触件、过渡控制件和控制件;光盘碰触件转动连接在压盘支架上,且使用时光盘可与光盘碰触件相接触;过渡控制件设置在控制件上,使用时光盘碰触件可与过渡控制件相接触,且过渡控制件可使得控制件与传动机构的后侧动力输出件相配合;控制件按照可相对于上盖板前后滑动的方式设置在上盖板上,使用中控制件可处于后方的卸载位置或处于前方的加载位置,或者在卸载位置与加载位置之间相对于上盖板前后滑动;当控制件处于加载位置时,可使得本装置处于加载状态;控制组件还包括连接在压盘组件与控制件之间的控制件拉簧;使用中,当传动机构的后侧动力输出件脱开与控制件的配合时,控制件拉簧使得控制件回到卸载位置,从而可使得本装置处于卸载状态;

    光拾取器机芯还包括均设置在底板上且位于底板下方的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和第二光拾取器驱动部件;

    底板上开有光盘读取孔;主轴电机组件的主轴电机由其电机壳固定在底板上,或者固定连接在固定于底板上的电机安装板的板体上,且主轴电机位于底板的中央部位;

    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包括第一光拾取器、第一主滑杆、第一副滑杆、第一滑杆安装组件和第一滑行传动机构;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位于主轴电机的左侧,且其第一光拾取器从底板的光盘读取孔中向上露出;第一主滑杆和第一副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应的滑杆座中,且第一主滑杆和第一副滑杆通过第一滑杆安装组件弹性定位在底板上;第一滑行传动机构从下方设置在底板上,且位于第一主滑杆的后方;第一光拾取器与第一主滑杆和第一副滑杆左右滑动连接;第一光拾取器的动力输入件与第一滑行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件动配合连接;

    第二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包括第二光拾取器、第二主滑杆、第二副滑杆、第二滑杆安装组件和第二滑行传动机构;第二组光拾取器驱动部件位于主轴电机的右侧,且其第二光拾取器从底板的光盘读取孔中向上露出;第二主滑杆和第二副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滑杆座中,且第二主滑杆和第二副滑杆通过第二滑杆安装组件弹性定位在底板上;第二滑行传动机构从下方设置在底板上,且位于第二主滑杆的前方;第二光拾取器与第二主滑杆和第二副滑杆左右滑动连接;第二光拾取器的动力输入件与第一滑行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件动配合连接。

    上述上盖组件的上盖板为钢制冲压一体件,包括基板、位于基板前侧边缘的前侧板、位于基板的后侧边缘右部的第一固定脚和进出盘拉簧后座、位于基板的左侧边缘后部的第二固定脚、传动电机座和位于基板的左前部的电路板座;前侧板垂直设置,其上开有光盘进出口;

    上盖组件还包括左过渡杆螺孔轴、右过渡杆螺孔轴、副摆杆螺孔轴、主摆杆立轴、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

    上盖板通过其第一固定脚和第二固定脚、以及通过位于上盖板前侧下方分左右设置的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固定在光拾取器机芯的底座上;

    进出盘机构的联动机构包括主摆杆、左过渡杆、右过渡杆和副摆杆;

    左过渡杆的右端为齿形板部,左部设有进出盘拉簧前座;左过渡杆的右部套在上盖组件的左过渡杆螺孔轴上,使用时左过渡杆可相对于上盖板转动;

    进出盘拉簧的前端套在左过渡杆的进出盘拉簧前座上,进出盘拉簧的后端套在上盖板的进出盘拉簧后座上;

    主摆杆后侧的右端与左过渡杆的左端动连接;主摆杆的后部套在上盖组件的主摆杆立轴上,使用时主摆杆可相对于上盖板转动;

    右过渡杆的左端为齿形板部;右过渡杆的左部套在上盖组件的右过渡杆螺孔轴上,使用时右过渡杆可相对于上盖板转动;右过渡杆的齿形板部与左过渡杆的齿形板部相啮合;

    副摆杆的后端设有朝后凸起;副摆杆后侧的左端与右过渡杆的右端动连接;副摆杆的后部套在上盖组件的副摆杆螺孔轴上,使用时副摆杆可相对于上盖板转动;

    进出盘机构还包括辅助臂、直线挡块、和辅助臂扭簧;辅助臂的后部套在上盖组件的辅助臂立轴上,且辅助臂与辅助臂立轴转动连接;

    辅助臂扭簧由其簧圈套在辅助臂立轴的上段,其下端与辅助臂相接触,辅助臂扭簧的一根簧脚伸入上盖板的基板的限位槽中,另一根簧脚与辅助臂的限位板的右侧弹性接触;

    直线挡块通过螺钉从下方固定在上盖板的基板上,且位于基板的左后方;

    光拾取器机芯还包括阻挡柱,阻挡柱由其下端铆接固定在底板上,且位于底板的后部。

    上述进出盘机构还包括主卷轮芯、主卷轮轴、副卷轮芯和副卷轮轴;

    主卷轮为采用摩擦力较大材质的注塑件,整体形状为圆台形,上部的外径比下部的外径略大;主卷轮的中部绕其外壁一周开有圆环状的楔形凹槽,凹槽的上斜面与下斜面和光盘的边缘相配合;主卷轮的中央开有上下方向的圆孔;主卷轮芯紧配合固定在主卷轮的中央孔中,主卷轮轴的下段紧配合固定在主卷轮芯的中央孔中,主摆杆的前部的卷轮轴座从上向下穿过上盖板的基板的位于左前部的第一摆动槽,主卷轮轴的中段位于主摆杆的前部的卷轮轴座中;主卷轮轴与主摆杆的卷轮轴座转动连接,且主卷轮轴的上端头与传动机构的前侧动力输出件紧配合,从而使得前侧动力输出件通过主卷轮轴和主卷轮芯与主卷轮固定连接;

    副卷轮为注塑件,形状与主卷轮相同;整体形状为圆台形,上部的外径比下部的外径略大;副卷轮的中部绕其外壁一周开有圆环状的楔形凹槽,凹槽的上斜面与下斜面和光盘的边缘相配合;副卷轮的中央开有上下方向的圆孔;副卷轮芯紧配合固定在副卷轮的中央孔中,副卷轮轴的下段紧配合固定在副卷轮芯的中央孔中;副卷轮轴的上段向上伸出副卷轮;副摆杆的前部卷轮轴座从上向下穿过上盖板的基板的位于右前部的第二摆动槽,副卷轮轴的上段向上伸入副摆杆的副卷轮轴座中,且与副卷轮轴座紧配合。

    上述压盘组件还包括压盘固定片、2个压盘支架轴和压盘支架扭簧;

    压盘支架为钢制冲压一体件;压盘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支撑座、控制板、控制块拉簧座和2块连接板;

    上盖板的基板后部开有V形缺口,支架主体的形状与V形缺口相匹配

    2块连接板分为位于支架主体的左侧后部的左连接板和位于支架主体的右侧后部的右连接板,均从下方连接在支架主体上;

    支撑座从下方连接在支架主体上,且位于支架主体的右侧中部以及右连接板的前方;

    控制板的前侧设有后低前高的斜板;控制板从上向下连接在支架主体上,且位于支架主体的左侧中部;

    控制块拉簧座从上向下连接在支架主体上,且位于支架主体后侧的左部;

    压盘中央内嵌铁片,由其中央座由下向上穿过设置在支架主体前端的压盘安装孔,压盘固定片从上方与压盘的中央座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光拾取器机芯的底座还包括左轴座板和右轴座板;2个压盘支架轴分为压盘支架左轴和压盘支架右轴;压盘支架左轴的左端铆接在压盘支架的左连接板上,且从左至右依次穿过压盘支架扭簧和光拾取器机芯的底座的左轴座板,压盘支架扭簧的一根簧脚被卡在底座上,另一根簧脚与压盘支架的支架主体的下侧面弹性接触;压盘支架右轴的左端铆接在压盘支架的右连接板上,且向右穿过光拾取器机芯的底座的右轴座板。

    上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块、齿条、检测杆、片式开关、控制块拉簧和齿条压簧;控制块即为控制组件的控制件,齿条即为控制组件的过渡控制件,检测杆即为控制组件的光盘碰触件;

    片式开关由其底部卡扣卡接固定在上盖板上,且位于第一固定脚的上方;

    压盘支架还包括检测杆座;检测杆座为圆环柱形,竖直向上,由其下端连接在支架主体上,位于支架主体的后侧左部;检测杆包括杆主体、从下方连接在杆主体后端的光盘挡柱和从上方连接在杆主体前部的推销;杆主体的中部开有连接孔,检测杆通过其连接孔从上向下套在压盘组件的检测杆座上;检测杆还包括2个位于连接孔前后两侧的从下方连接在杆主体上的定位卡勾、,压盘支架的支架主体的左中部的朝向左前方的弧形边缘伸入检测杆前侧的定位卡勾与杆主体所形成的沟槽中,后侧的定位卡勾位于压盘支架的位于检测杆座右后方的第一弧形孔内;光盘挡柱穿过压盘支架的位于第一弧形孔右后方的第二弧形孔;

    控制块包括控制块主体、连接板、推杆、2根齿条导柱、压簧柱和顶杆;控制块水平设置;连接板前后向设置,连接在控制块主体的左侧并向后方伸出;推杆左右向设置,其中部连接在连接板的后端;推杆右部开有拉簧孔;2根齿条导柱分前后从下方连接在连接板上;控制块主体上分左右开有2个前后向的导槽;控制块主体的后侧设有前高后低的斜面,控制块主体的斜面与压盘支架的控制板相对;控制块主体的左前端设有前后向的开口朝下及朝后的压簧槽;压簧柱设置在压簧槽的前槽板上,且朝向后方;控制块主体的右侧前端设有尖角状的顶杆,顶杆与进出盘机构的主摆杆的后侧面相对;

    上盖组件还包括控制块左导柱和控制块右导柱;控制块通过其2个导槽套在上盖组件的位于上盖板左侧后端的控制块左导柱和控制块右导柱上,控制块左导柱和控制块右导柱上分别拧有螺钉;控制块拉簧的前端拴连接在控制块的推杆的拉簧孔上,后端连接在压盘组件的控制块拉簧座上;

    齿条包括齿板、后侧推杆和压簧柱;齿条的排齿位于左侧朝向左方;后侧推杆从右方连接在齿板的右侧,且按照左右方向设置;压簧柱连接在齿板的前侧右端,按照前后方向设置;齿条的齿板上按照前后方向开有2个导槽;

    齿条水平放置,齿条通过2个导槽从下方套在控制块的相应齿条导柱上,齿条压簧设置在控制块的压簧槽内,其前端套在控制块的压簧柱上,后端套在齿条的压簧柱上。

    上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电机、传动皮带、带轮齿轮、第一齿轮、前侧齿轮组和后侧齿轮组;前侧齿轮组包括前侧第二齿轮、前侧第三齿轮和前侧第四齿轮;后侧齿轮组包括后侧第二齿轮和后侧第三齿轮;

    传动电机由其电机座通过螺钉从下方固定在上盖板的传动电机座上,传动电机的电机轴方向向上,穿过传动电机座的中央的圆孔,其上端头固定连接有电机带轮;

    带轮齿轮包括位于上方的带轮和位于下方的齿盘;带轮齿轮套在带轮齿轮轴上,且与带轮齿轮轴转动连接;

    上盖组件的主摆杆立轴兼做第一齿轮轴;主摆杆立轴的上端设有环形卡圈槽;第一齿轮、前侧第二齿轮、前侧第三齿轮、后侧第二齿轮和后侧第三齿轮均为双联齿轮;

    第一齿轮位于主摆杆的上方,且与主摆杆立轴转动连接,且第一齿轮的位于下方的大齿盘与带轮齿轮的位于下方的小齿盘相啮合;

    进出盘机构的主摆杆包括杆体和连接在杆体上且位于杆体上方的第二齿轮轴和第三齿轮轴;

    前侧第二齿轮与第二齿轮轴转动连接,且前侧第二齿轮的位于上方的大齿盘与第一齿轮位于上方的小齿盘相啮合;

    前侧第三齿轮与第三齿轮轴转动连接,且前侧第三齿轮的位于下方的大齿盘与前侧第二齿轮位于下方的小齿盘相啮合;

    前侧第四齿轮即为传动机构的前侧动力输出件;前侧第四齿轮位于主摆杆的卷轮轴座的上方,与前侧第三齿轮的位于上方的小齿盘相啮合,

    上盖组件还包括后侧第二齿轮轴、后侧第三齿轮轴;后侧第二齿轮与后侧第二齿轮轴转动连接;后侧第二齿轮的位于上方的大齿盘与第一齿轮的位于上方的小齿盘相啮合;

    后侧第三齿轮即为传动机构的后侧动力输出件,且与齿条的排齿相啮合;后侧第三齿轮与后侧第三齿轮轴转动连接;后侧第三齿轮的位于上方的大齿盘与后侧第二齿轮的位于下方的小齿盘相啮合。

    上述吸入式盘加载装置还包括挡板组件;挡板组件包括阻挡框、左挡臂轴、右挡臂轴、挡臂推杆、挡臂扭簧和推杆拉簧;

    前挡件包括挡板和挡板横梁;挡板横梁左右向水平设置;挡板从下方连接在挡板横梁上,且位于挡板横梁的前侧中部;

    左挡臂和右挡臂均按照前后方向设置;左挡臂包括臂主体和连接在臂主体后侧左部的延伸臂,臂主体的后部开有安装孔,延伸臂的下侧面的后部为后高前低的斜面;右挡臂的后部开有安装孔;

    挡板横梁的左端与左挡臂的前端固定连接,右挡臂的前端与挡板横梁的右端固定连接;

    上盖板还包括位于基板的右侧边缘的右侧板、位于基板的左侧边缘的按照从后至前的次序依次设置且位于传动电机座前方的推杆拉簧座、挡臂轴座、挡臂扭簧座和挡臂挡板;右侧板的板上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设有挡臂挡板部和挡臂轴连接孔;

    左挡臂轴的右端铆接在上盖板的挡臂轴座的连接孔处;左挡臂由其安装孔依次套在左挡臂轴的左端;

    右挡臂轴的右端铆接在上盖板的挡臂轴连接孔处;右挡臂由其安装孔套在右挡臂轴的左端;

    挡臂扭簧套在上盖板的挡臂扭簧座上,一只簧脚与上盖板的挡臂轴座的后端弹性接触,另一只簧脚与左挡臂的下侧面弹性接触;

    上盖组件还包括推杆前导柱和推杆后导柱;挡臂推杆包括推杆主体、侧推杆和推杆拉簧孔;推杆主体水平放置,开有前后向的前导槽和后导槽,挡臂推杆通过前导槽和后导槽套在上盖组件的推杆前导柱和推杆后导柱上,推杆前导柱和推杆后导柱上分别拧有螺钉;

    推杆主体的前端上侧面为前低后高的斜面,使用时推杆主体的前端斜面与左挡臂的延伸臂的后端斜面相配合;侧推杆水平放置,从右向左连接在推杆主体的右侧中部上;推杆拉簧孔开设在推杆主体的后部;推杆拉簧的前端连接在推杆拉簧孔上,后端连接在上盖板的推杆拉簧座上;

    控制块主体的前侧左部与挡板组件的挡板推杆的侧推杆的后侧面相对。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发明的光拾取器机芯设有两个光拾取器,可用于相应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中,使得该吸入式盘加载装置能播放两种不同制式的光盘。(2)本发明的光拾取器机芯的每个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在进行安装调试时,可对其各自的滑杆安装组件中的三个调整螺钉和一个限位螺钉进行调节,这种调节方式既能调节光拾取器光头的运动轨迹面倾角,又能对光拾取器的运动轨迹面到光盘的信息面之间的距离进行精确定位,另外还能调节光拾取器光头与转台中心的中心距,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读盘性能。(3)本发明的主轴电机通过电机柱和电机安装板固定在底板上,结构紧凑、固定安装方便;主轴电机采用无刷电机不仅使用寿命较长,而且因转动平稳而有利于对光盘的读取。(4)本发明的滑行传动机构的滑行电机采用步进电机,能更精确控制光拾取器光头移动的距离。(5)本发明的光拾取器的设置在丝杆螺母内的缓冲压簧能使丝杆螺母与滑行传动机构的丝杆更好的啮合,提高了工作的可靠性。(6)本发明的光拾取器机芯的转台位置固定,进出盘机构采用边缘弹性夹持滚动式进出盘联动机构,主、副卷轮通过联动机构的配合,可同步张开合拢,辅助臂的斜面托块在进出盘时托住光盘的边缘,因为摩擦的部位不在数据区,故对光盘上的数据无不利影响,从而使得光盘进出过程中均处于较高位置,不会碰到转台造成不必要的磨损影响光盘的使用寿命。直线挡块与辅助臂的斜面托块相配合,使得光盘左右两侧受力平衡,保证了光盘进出的平稳性。同时辅助臂通过扭簧的作用力,使得斜面托块还能为出盘提供了推力。(7)本发明的盘加载装置采用吸入式结构,传动机构和核心部件控制组件均位于一侧,传动电机既驱动传动机构,同时还作用于控制组件,不仅盘加载装置可以同时设有两个光拾取器,而且结构合理且布局紧凑。(8)盘加载装置的挡板组件用以防止使用过程中,在未取出第一张光盘的情况下,放入第二张光盘,同时还起到了防止光盘因意外而弹出的作用,增加了产品的安全性。(9)盘加载装置的控制组件为本发明的核心部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控制组件中的控制块是集成了5种功能的零件。控制块与本发明的盘加载装置的其他相关零件配合使用后可以起到5种不同作用。其中检测杆在光盘到位后会拨动齿条,齿条受传动机构的动力驱使带动控制块向后运动,从而又使得控制块拨动检测杆,令检测杆与光盘分离,实现了光盘到位的自动检测;控制块向后运动时顶到片式开关,使得传动机构停止运动;控制块向后运动时后端顶杆顶开进出盘组件的摆杆,使得卷轮在光盘到位后与其脱离,保证了光盘旋转时没有阻力;控制块前后运动时通过控制块右前方的斜面与压盘组件的压盘推板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压盘的自动升降;控制块前后运动时通过后侧面推动挡板推杆,实现了挡板的自动升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装配完成后的正面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去掉顶盖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安装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的机芯和盘加载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盘加载装置的传动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为图8去掉传动机构后挡板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部分挡板组件从左侧观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去掉挡板组件后控制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控制块和齿条放大后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的控制块从后方观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1去掉控制组件后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1去掉控制组件后进出盘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6为图15去掉进出盘机构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8中的光拾取器机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8中的压盘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1为图17中的主轴电机组件和转台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2为图21去掉主轴电机组件和转台组件后倒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的光拾取器和光拾取器滑杆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的第一光拾取器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5为图23中的第二光拾取器从前方观察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6为图23去掉光拾取器和光拾取器滑杆组件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上盖组件1,

    上盖板11,基板11-1,第一摆动槽11-1-1,第二摆动槽11-1-2,V形缺口11-1-3,辅助臂缺口11-1-4,限位槽11-1-5,

    前侧板11-2,右侧板11-3,挡臂挡板部11-3-1,挡臂轴连接孔11-3-2,第一固定脚11-4,进出盘拉簧后座11-5,第二固定脚11-6,推杆拉簧座11-7,传动电机座11-8,挡臂轴座11-9,挡臂扭簧座11-10,挡臂挡板11-11,电路板座11-12,

    导柱12,推杆前导柱12-1,推杆后导柱12-2,控制块左导柱12-3,控制块右导柱12-4,

    螺孔轴13,左过渡杆螺孔轴13-1,右过渡杆螺孔轴13-2,副摆杆螺孔轴13-3,

    立轴14,带轮齿轮轴14-1,主摆杆立轴14-2,后侧第二齿轮轴14-3,后侧第三齿轮轴14-4,辅助臂立轴14-5,

    支撑柱15,第一支撑柱15-1,第二支撑柱15-2,

    螺钉16-1,螺钉16-2,螺钉16-3,

    进出盘机构2,

    主摆杆21,主臂21-1,延伸臂21-2,安装孔21-3,第二齿轮轴21-4,第三齿轮轴21-5,卷轮轴座21-6,滑槽21-7,

    主卷轮22,左过渡杆23,销轴23-1,进出盘拉簧前座23-2,右过渡杆24,销轴24-1,

    副摆杆25,主臂25-1,延伸臂25-2,朝后凸起25-3,安装孔25-4、副卷轮轴座25-5,滑槽25-6,

    副卷轮26,辅助臂27,臂主体27-1,斜面托块27-2,朝前凸起27-3,限位板27-4,直线挡块28,主卷轮芯29-1,主卷轮轴29-2,副卷轮芯29-3,副卷轮轴29-4,进出盘拉簧29-5,辅助臂扭簧29-6,

    控制组件3,

    控制块31,控制块主体31-1,连接板31-2,推杆31-3,拉簧孔31-4,齿条导柱31-5,导槽31-6,斜面31-7,压簧槽31-8,压簧柱31-9,顶杆31-10

    齿条32,齿板32-1,后侧推杆32-2,压簧柱32-3,导槽32-4,

    检测杆33,杆主体33-1,光盘挡柱33-2,推销33-3,连接孔33-4,定位卡勾33-5,定位卡勾33-6,

    片式开关34,

    控制块拉簧35,齿条压簧36,

    传动机构4,

    传动电机41,电机带轮41-1,传动皮带42,带轮齿轮43,第一齿轮44,前侧第二齿轮45,前侧第三齿轮46,前侧第四齿轮47,后侧第二齿轮48,后侧第三齿轮49,

    光拾取器机芯5,

    底座50,底板50-1,避震垫连接座50-2,左轴座板50-3,右轴座板50-4,阻挡柱50-5,左阻挡柱50-5-1,右阻挡柱50-5-2,长条形中央孔50-6,

    主轴电机组件51,主轴电机51-1,电机印刷电路板51-1-1,电机安装板连接柱51-2,电机安装板51-3,第一开关51-4,第二开关51-5,

    转台组件52,转台52-1,圆环形磁钢52-2,

    滑杆座53,后左滑杆座53-1,后中滑杆座53-2,后右滑杆座53-3,前左滑杆座53-4,前中滑杆座53-5,前右滑杆座53-6,

    第一光拾取器54,光拾取器主体54-1,后连接臂54-2,前连接臂54-3,第一丝杆螺母54-4,安装座54-4-1,框板件54-4-2,螺牙54-4-3,第一缓冲压簧54-5,第一触片54-6,

    第一组滑杆组件55,第一主滑杆55-1,第一主滑杆垂直向压簧55-2,后左座盖55-3,调整螺钉55-4,第一主滑杆水平向压簧55-5,后中座板55-6,限位螺钉55-7,第一副滑杆55-8,第一副滑杆压簧55-9,前左座盖55-10,前中座盖55-11,

    第一滑行传动机构56,第一步进电机56-1,第一丝杆56-2,第一电机安装座56-3,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56-4,

    第二光拾取器57,光拾取器主体57-1,前连接臂57-2,后连接臂57-3,第二丝杆螺母57-4,安装座57-4-1,框板件57-4-2,螺牙57-4-3,第二缓冲压簧57-5,第二触片57-6,

    第二组滑杆组件58,第二主滑杆58-1,第二主滑杆垂直向压簧58-2,前右座盖58-3,调整螺钉58-4,第二主滑杆水平向压簧58-5,前中座板58-6,限位螺钉58-7,第二副滑杆58-8,第二副滑杆压簧58-9,后右座盖58-10,后中座盖58-11,

    第二滑行传动机构59,第二步进电机59-1,第二丝杆59-2,第二电机安装座59-3,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板59-4,

    压盘组件6,

    压盘支架61,支架主体61-1,第一弧形孔61-1-1,第二弧形孔61-1-2,支撑座61-2,控制板61-3,控制块拉簧座61-4,连接板61-5,左连接板61-5-1,右连接板61-5-2,检测杆座61-6,

    压盘62,压盘固定片63,压盘支架轴64,压盘支架左轴64-1,压盘支架右轴64-2,压盘支架扭簧65,

    挡板组件7,

    前挡件70,挡板70-1,挡板横梁70-2,

    左挡臂71,臂主体71-1,延伸臂71-2,安装孔71-3,后端斜面71-4,

    右挡臂72,

    左挡臂轴73,右挡臂轴74,

    挡臂推杆75,推杆主体75-1,侧推杆75-2,推杆拉簧孔75-3,前导槽75-4,后导槽75-5,前端斜面75-6,

    挡臂扭簧76,推杆拉簧77,

    外壳8,

    安装座81,安装座底板81-1,前侧板81-2,后侧板81-3,左侧板81-4,右侧板81-5,安装柱81-6,安装脚81-7,左定位座81-8-1,右定位座81-8-2,后定位座81-8-3,

    顶盖82,左固定座82-1,右固定座82-2,卡扣82-3,后固定座82-4,

    舱口面板83,

    接收电路板91,发射电路板92,布线板93,左侧布线板93-1,右侧布线板93-2,防震连接件94,橡胶避震圈94-1,带帽螺钉94-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光拾取器机芯)

    见图21至图26,本实施例的光拾取器机芯5包括底座50、主轴电机组件51、转台组件52、6个滑杆座53、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和第二光拾取器驱动部件。

    见图17,底座50为钢制一体冲压件,包括底板50-1和6个避震垫连接座50-2。

    底板50-1整体形状为矩形,四周有向下的折边,中央开有作为光盘读取孔的长条形中央孔50-6。

    6个避震垫连接座50-2分成两组,每组3个,第一组避震垫连接座等间距连接在底板50-1的前侧折边上,且分别位于底板50-1的前侧左部、前侧中部和前侧右部;第二组避震垫连接座等间距连接在底板50-1的后侧折边上,且位于底板50-1的后侧左部、后侧中部和后侧右部。

    见图23及图26,每个滑杆座53均具有轴线垂直设置的压簧孔,滑杆座53通过螺钉固定在底板50-1上,且位于底板50-1的下方。6个滑杆座53按照分布的位置分为后左滑杆座53-1、后中滑杆座53-2、后右滑杆座53-3、前左滑杆座53-4、前中滑杆座53-5和前右滑杆座53-6。后左滑杆座53-1和前左滑杆座53-4均设有开口向下和向右的滑杆腔。后右滑杆座53-3和前右滑杆座53-6均设有开口向下和向左的滑杆腔。后中滑杆座53-2设有开口向下和向右的滑杆腔,前中部滑杆座53-5设有开口向下和向左的滑杆腔。

    见图22,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包括第一光拾取器54、第一滑杆组件55和第一滑行传动机构56。

    见图23及图26,第一滑杆组件55包括第一主滑杆55-1、第一主滑杆垂直向压簧55-2、后左座盖55-3、3个调整螺钉55-4、第一主滑杆水平向压簧55-5、后中座板55-6、限位螺钉55-7、第一副滑杆55-8、2个第一副滑杆压簧55-9、前左座盖55-10、前中座盖55-11。

    第一主滑杆垂直向压簧55-2设置在后左滑杆座53-1的压簧孔中,其上端与底板50-1的下端面相接触(图26);第一主滑杆55-1的左端伸入后左滑杆座53-1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一主滑杆垂直向压簧55-2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后左座盖55-3从下方固定在后左滑杆座53-1上,且一个调整螺钉55-4从下向上旋合在后左座盖55-3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一主滑杆55-1上,从而使得第一主滑杆55-1的左端头在外力作用时,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底座50弹性运动(图23)。后中座板55-6由螺钉从下方固定在后中滑杆座53-2上,且位于后中滑杆座53-2的前端(图26)。

    见图23及图26,第一主滑杆55-1的右端头的上侧与后中座板55-6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一主滑杆水平向压簧55-5的后部套在后中滑杆座53-2的方向向前的压簧柱上,其后端与后中滑杆座53-2相接触,第一主滑杆水平向压簧55-5的前端顶在第一主滑杆55-1的右端头后侧,限位螺钉55-7由下向上旋合在后中座板55-6上,且由其螺柱的后侧和头部的圆台侧面对第一主滑杆55-1的右端头的下侧和前侧进行限位,从而使得第一主滑杆55-1的右端头在外力作用时,可在水平方向上前后弹性运动。

    仍见图23及图26,2个第一副滑杆压簧55-9分别垂直向设置在前左滑杆座53-4和前中滑杆座53-5的相应的压簧孔中,它们各自的上端与底板50-1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一副滑杆55-8的左端伸入前左滑杆座53-4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一副滑杆压簧55-9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前左座盖55-10从下方固定在前左滑杆座53-4上,且一个调整螺钉55-4从下向上旋合在前左座盖55-10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一副滑杆55-8上,从而使得第一副滑杆55-8的左端头在外力作用时,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底座50弹性运动。第一副滑杆55-8的右端伸入前中滑杆座53-5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一副滑杆压簧55-9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前中座盖55-11从下方固定在前中滑杆座53-5上,且一个调整螺钉55-4从下向上旋合在前中座盖55-11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一副滑杆55-8上,从而使得第一副滑杆55-8的右端头在外力作用时,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底座50弹性运动。

    见图26,第一滑行传动机构56包括第一步进电机56-1、第一丝杆56-2、第一电机安装座56-3和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56-4。第一丝杆56-2也是第一步进电机56-1的电机轴,第一步进电机56-1由其电机壳固定在第一电机安装座56-3上,且第一丝杆56-2的右端头与第一电机安装座56-3转动连接;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56-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一步进电机56-1的控制端电连接。由螺钉将第一电机安装座56-3从下方固定在底板50-1上,且位于第一主滑杆55-1的后方。

    见图24,第一光拾取器54为与蓝光(BD)制式的光盘相配合使用的光拾取器,包括光拾取器主体54-1、后连接臂54-2、前连接臂54-3、第一丝杆螺母54-4、第一缓冲压簧54-5和第一触片54-6。后连接臂54-2和前连接臂54-3与光拾取器主体54-1的外壳连为一体,且后连接臂54-2位于光拾取器主体54-1的后侧,前连接臂54-3位于光拾取器主体54-1的前侧。光拾取器主体54-1的光学镜头的方向朝上。第一光拾取器54的后连接臂54-2套在第一主滑杆55-1上,且与第一主滑杆55-1左右滑动连接;第一光拾取器54的前连接臂54-3由上后下三个方向与第一副滑杆55-8相接触,而卡在第一副滑杆55-8上,从而可相对于第一副滑杆55-8左右滑动。

    第一丝杆螺母54-4为注塑一体件,包括安装座54-4-1和连接在安装座54-4-1后侧上方的开口朝上的框板件54-4-2,框板件54-4-2的后侧板的后端面设有螺牙54-4-3;由螺钉将第一丝杆螺母54-4的安装座54-4-1从下方固定在后连接臂54-2上;第一丝杆螺母54-4由其螺牙54-4-3与后方的第一丝杆56-2相啮合。第一缓冲压簧54-5设置在第一丝杆螺母54-4的框板件54-4-2的前侧板与后侧板之间。第一触片54-6为转角板,由螺钉从下向上将第一触片54-6固定在第一丝杆螺母54-4的安装座54-4-1上。

    见图22,第二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包括第二光拾取器57、第二组滑杆组件58和第二滑行传动机构59。

    见图23及图26,第二滑杆组件58包括第二主滑杆58-1、第二主滑杆垂直向压簧58-2、前右座盖58-3、3个调整螺钉58-4、第二主滑杆水平向压簧58-5、前中座板58-6、限位螺钉58-7、第二副滑杆58-8、2个第二副滑杆压簧58-9、后右座盖58-10、后中座盖58-11。

    第二主滑杆垂直向压簧58-2设置在前右滑杆座53-6的压簧孔中,其上端与底板50-1的下端面相接触(图26);第二主滑杆58-1的右端伸入前右滑杆座53-6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二主滑杆垂直向压簧58-2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前右座盖58-3从下方固定在前右滑杆座53-6上,且一个调整螺钉58-4从下向上旋合在前右座盖58-3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二主滑杆58-1上,从而使得第二主滑杆58-1的右端头在外力作用时,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底座50弹性运动(图23)。前中座板58-6由螺钉从下方固定在前中滑杆座53-5上,且位于前中滑杆座53-5的后端(图26)。

    见图23及图26,第二主滑杆58-1的左端头的上侧与前中座板58-6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二主滑杆水平向压簧58-5的前部套在前中滑杆座53-5的方向向后的压簧柱上,其前端与前中滑杆座53-5相接触,第二主滑杆水平向压簧58-5的后端顶在第二主滑杆58-1的左端头前侧,限位螺钉58-7由下向上旋合在前中座板58-6上,且由其螺柱的前侧和头部的圆台侧面对第二主滑杆58-1的左端头的下侧和后侧进行限位,从而使得第二主滑杆58-1的左端头在外力作用时,可在水平方向上前后弹性运动。

    仍见图23及图26,2个第二副滑杆压簧58-9分别垂直向设置在后右滑杆座53-3和后中滑杆座53-2的相应的压簧孔中,它们各自的上端与底板50-1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二副滑杆58-8的右端伸入后右滑杆座53-3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二副滑杆压簧58-9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后右座盖58-10从下方固定在后右滑杆座53-3上,且一个调整螺钉58-4从下向上旋合在后右座盖58-10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二副滑杆58-8上,从而使得第二副滑杆58-8的右端头在外力作用时,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底座50弹性运动。第二副滑杆58-8的左端伸入后中滑杆座53-2的滑杆腔内,且与上方的第二副滑杆压簧58-9的下端相接触。由螺钉将后中座盖58-11从下方固定在后中滑杆座53-2上,且一个调整螺钉58-4从下向上旋合在后中座盖58-11上,且由其尾端从下向上顶在第二副滑杆58-8上,从而使得第二副滑杆58-8的左端头在外力作用时,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底座50弹性运动。

    见图26,第二滑行传动机构59包括第二步进电机59-1、第二丝杆59-2、第二电机安装座59-3和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板59-4。第二丝杆59-2也是第二步进电机59-1的电机轴,第二步进电机59-1由其电机壳固定在第二电机安装座59-3上,且第二丝杆59-2的右端头与第二电机安装座59-3转动连接;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板59-4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二步进电机59-1的控制端电连接。由螺钉将第二电机安装座59-3从下方固定在底板50-1上,且位于第二主滑杆58-1的前方。

    见图25,第二光拾取器57为与中国蓝光(CHBD)制式的光盘相配合使用的光拾取器,包括光拾取器主体57-1、前连接臂57-2、后连接臂57-3、第二丝杆螺母57-4、第二缓冲压簧57-5和第二触片57-6。前连接臂57-2和后连接臂57-3与光拾取器主体57-1的外壳连为一体,且前连接臂57-2位于光拾取器主体57-1的前侧,后连接臂57-3位于光拾取器主体57-1的的后侧。光拾取器主体57-1的光学镜头的方向朝上。第二光拾取器57的前连接臂57-2套在第二主滑杆58-1上,且与第二主滑杆58-1左右滑动连接;第二光拾取器57的后连接臂57-3由上前下三个方向与第二副滑杆58-8相接触,而卡在第二副滑杆58-8上,从而可相对于第二副滑杆58-8左右滑动。

    第二丝杆螺母57-4为注塑一体件,包括安装座57-4-1和连接在安装座57-4-1前侧上方的开口朝上的框板件57-4-2,框板件57-4-2的前侧板的前端面设有螺牙57-4-3;由螺钉将第二丝杆螺母57-4的安装座57-4-1从下方固定在前连接臂57-2上;第二丝杆螺母57-4由其螺牙57-4-3与前方的第二丝杆59-2相啮合。第二缓冲压簧57-5设置在第二丝杆螺母57-4的框板件57-4-2的后侧板与前侧板之间。第二触片57-6为转角板,由螺钉从下向上将第二触片57-6固定在第二丝杆螺母57-4的安装座57-4-1上。

    见图21,主轴电机组件51包括主轴电机51-1、4根电机安装板连接柱51-2、电机安装板51-3、第一开关51-4和第二开关51-5。

    4根电机安装板连接柱51-2由各自的上端铆接固定在底板50-1上。由4个螺钉穿过开设在电机安装板51-3的四个角上的连接孔后,分别旋合在相应的4根电机安装板连接柱51-2的下端的螺孔上,而使得电机安装板51-3通过电机安装板连接柱51-2从下方固定在底板50-1上,且电机安装板51-3在前后方向上跨过底座50的长条形中央孔50-6。主轴电机51-1为无刷电机。主轴电机51-1由其底部固定在电机安装板51-3上,且位于电机安装板51-3的上方中央位置处。主轴电机51-1的电机轴穿过底板50-1的长条形中央孔50-6。

    电机印刷电路板51-1-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主轴电机51-1的控制端电连接。第一开关51-4固定在电机安装板51-3上,且位于电机安装板51-3的上方左后位置处,开关触点向左伸出与第一光拾取器54的第一触片54-6相对。第二开关51-5固定在电机安装板51-3上,且位于电机安装板51-3的上方右前位置处,开关触点向右伸出与第二光拾取器57的第二触片57-6相对。

    转台组件52包括转台52-1和圆环形磁钢52-2。转台52-1为注塑一体件,在其上端开有圆环形槽,在其中央设有连接孔;圆环形磁钢52-2的材质为永久磁铁,圆环形磁钢52-2紧配合固定在转台52-1的圆环形槽中。

    转台52-1通过其连接孔紧配合套在主轴电机51-1的电机轴的上端头上。

    为表述方便起见,在本实施例中对各个零部件的位方位以及相互关系的描述是按照底座50水平放置状态下进行的。本实施例的光拾取器机芯使用时,通过防震连接件94安装在安装座81上,其底座50既可以按照上述描述的方式进行水平放置使用,也可在铅垂放置状态下使用,或者是在倾斜放置状态下使用。

    本实施例的光拾取器机芯使用时,光盘是从前方进入盘加载装置内部后,由位于上方的压盘62和位于下方的转台52-1将其夹持住,控制电路在程序控制下,控制2个光拾取器中的一个读取光盘的曲目表信息后,再由控制电路进行识别其所刻录的信息的格式,而决定由其中的相应一个光拾取器进行读取,随后控制电路通过相应的滑行传动机构对该光拾取器进行驱动而相对于底座50左右向运动,再在左右向运动中对转动的光盘进行信息的读取。

    (实施例2、光拾取器机芯)

    本实施例的光拾取器机芯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底板50-1的中部前后相连,底板50-1上的长条形中央孔50-6,分为2个,分别位于底板50-1的左侧和右侧。主轴电机组件51的主轴电机51-1由其电机壳固定在底板50-1中央。

    (实施例3、吸入式盘加载装置)

    见图2、图6及图17,本实施例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包括上盖组件1、进出盘机构2、控制组件3、传动机构4、光拾取器机芯5、压盘组件6、挡板组件7、外壳8、接收电路板91、发射电路板92、2块布线板93和5个防震连接件94。

    本实施例中的光拾取器机芯5由实施例1得到。光拾取器机芯5还包括2根阻挡用阻挡柱50-5;光拾取器机芯5的底座50还包括连接在底板50-1上的左轴座板50-3和右轴座板50-4。左轴座板50-3从上至下连接在底板50-1上,且位于底板50-1的后部的左方,右轴座板50-4从上至下连接在底板50-1上,且位于底板50-1的后部的右方。

    2根阻挡柱50-5分为左阻挡柱50-5-1和右阻挡柱50-5-2,左阻挡柱50-5-1由其下端铆接固定在底板50-1上,且位于左轴座板50-3的右侧,右阻挡柱50-5-2由其下端铆接固定在底板50-1上,且位于右轴座板50-4的左侧。

    见图7及图16,上盖组件1包括上盖板11、4根导柱12、3根螺孔轴13、5根立轴14和2根支撑柱15。

    见图14及图16,上盖板11为钢制冲压一体件,包括基板11-1、位于基板11-1前侧边缘的前侧板11-2、位于基板11-1的右侧边缘的右侧板11-3、位于基板11-1的后侧边缘的第一固定脚11-4和进出盘拉簧后座11-5、位于基板11-1的左侧边缘的按照从后至前的次序依次设置的第二固定脚11-6、推杆拉簧座11-7、传动电机座11-8、挡臂轴座11-9、挡臂扭簧座11-10、挡臂挡板11-11和位于基板11-1的左前部的电路板座11-12。

    见图16,基板11-1整体基本形状为后部带V形缺口的矩形。基板11-1上还设有位于左前部的第一摆动槽11-1-1和位于右前部的第二摆动槽11-1-2。后侧正中开有近似V形的缺口11-1-3,V形缺口朝向后方,且在V形缺口11-1-3的右侧后部还设有用于辅助臂摆动的辅助臂缺口11-1-4,在基板11-1的右部偏后部位开有限位槽11-1-5。第一摆动槽11-1-1位于电路板座11-12的左方。

    前侧板11-2上开有光盘进出口。前侧板11-2垂直设置,且从下方连接在基板11-1上。

    右侧板11-3的板上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设有挡臂挡板部11-3-1和挡臂轴连接孔11-3-2,右侧板11-3垂直设置,且从上方连接在基板11-1上。

    第一固定脚11-4包括垂直板和水平板,水平板的中央开有圆孔。第一固定脚11-4位于基板11-1的后侧右部,由其垂直板从下方连接在基板11-1上。

    进出盘拉簧后座11-5为一钩状垂直板,从上方连接在基板11-1上,进出盘拉簧后座11-5位于基板11-1的后侧左部的靠近基板11-1的V形的缺口11-1-3处。

    见图14,第二固定脚11-6包括垂直板和水平板,水平板的中央开有圆孔。第二固定脚11-6由其垂直板从下方连接在基板11-1上。

    见图16,推杆拉簧座11-7为一钩状垂直板,推杆拉簧座11-7从上方连接在基板11-1上。

    传动电机座11-8包括垂直板和水平板。水平板的中央开有用于穿过电机轴的圆孔,圆孔的两侧开有固定孔。传动电机座11-8由其垂直板从上方连接在基板11-1上。

    挡臂轴座11-9为设有连接孔的垂直板。挡臂轴座11-9从上方连接在基板11-1上,且其中心孔的轴线与右侧板11-3的挡臂轴连接孔11-3-2的轴线相同。

    挡臂扭簧座11-10为水平设置的板体,包括连接部和钩帽部,挡臂扭簧座11-10为基板11-1的左侧延伸部,由其连接部与基板11-1相连,挡臂扭簧座11-10的钩帽部位于连接部的左侧。

    挡臂挡板11-11为一垂直板,挡臂挡板11-11从上方连接在基板11-1上,且与右侧板11-3的挡臂挡板部11-3-1相对。

    电路板座11-12包括垂直板和水平板,水平板的中央开有连接用的圆孔,电路板座11-12由其垂直板从上方连接在基板11-1上。

    4根导柱12按照垂直方向设置,由各自的下端铆接固定在基板11-1上,它们分别是位于传动电机座11-8右侧的推杆前导柱12-1和推杆后导柱12-2,位于推杆前导柱12-1右侧后方的控制块左导柱12-3和控制块右导柱12-4。

    3根螺孔轴13均为上端开口的螺孔柱体,按照垂直方向设置,由各自的下端铆接固定在基板11-1上。它们分别是位于基板11-1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左的左过渡杆螺孔轴13-1,位于左过渡杆螺孔轴13-1右侧的右过渡杆螺孔轴13-2,以及位于基板11-1的右部的在前后方向上中间偏后的副摆杆螺孔轴13-3。

    5根立轴14按照垂直方向设置,由各自的下端铆接固定在基板11-1上,它们分别是位于第一导柱12-1右侧的带轮齿轮轴14-1、位于带轮齿轮轴14-1右侧的主摆杆立轴14-2,位于第二导柱12-2右侧的后侧第二齿轮轴14-3、位于后侧第二齿轮轴14-3后方的后侧第三齿轮轴14-4,以及位于副摆杆螺孔轴13-3后侧的辅助臂立轴14-5。

    见图7,上盖组件1的2根支撑柱15分为第一支撑柱15-1和第二支撑柱15-2。第一支撑柱15-1由其下端铆接固定在光拾取器机芯5的底座50的底板50-1上,竖直向上,且位于底板50-1的左侧前部。第二支撑柱15-2由其下端铆接固定在底板50-1上,竖直向上,且位于底板50-1的右侧前部。

    仍见图7,上盖板11的第一固定脚11-4通过螺钉固定在底板50-1上,且位于矩形槽左侧的后部;见图7及图14,上盖板11的第二固定脚11-6通过螺钉16-3固定在底板50-1上,且位于矩形槽右侧的后部。

    仍见图7,上盖板11的基板11-1的左侧前部和右侧前部均设有连接孔,由2个螺钉分左右分别从上至下穿过基板11-1的相应的连接孔,第一个螺钉16-1旋合在第一支撑柱15-1上,第二个螺钉16-2旋合在第二支撑柱15-2上,从而使得上盖板11固定在光拾取器机芯5的底座50上。

    见图15,进出盘机构2为边缘弹性夹持滚动式进出盘联动机构。进出盘机构2包括主卷轮22、联动机构、副卷轮26、辅助臂27、直线挡块28、主卷轮芯29-1、主卷轮轴29-2、副卷轮芯29-3、副卷轮轴29-4、进出盘拉簧29-5和辅助臂扭簧29-6。联动机构包括主摆杆21、左过渡杆23、右过渡杆24和副摆杆25。

    左过渡杆23为注塑一体件,左过渡杆23的左端设有销轴23-1、左部设有进出盘拉簧前座23-2、右部开有安装孔23-3、右端为齿形板部23-4,齿形板部23-4有5个齿。

    左过渡杆23由其右部的安装孔23-3套在上盖组件1的左过渡杆螺孔轴13-1上、且与左过渡杆螺孔轴13-1枢接,左过渡杆螺孔轴13-1上端拧有螺钉,从而使左过渡杆23可相对于上盖板11转动。

    主摆杆21为注塑一体件,其基本形状为L形,分为主臂21-1和延伸臂21-2。主臂21-1上从后至前依次设有轴线垂直的安装孔21-3、第二齿轮轴21-4、第三齿轮轴21-5和卷轮轴座21-6。延伸臂21-2的右端开有滑槽21-7。

    主摆杆21由其主臂21-1上的安装孔套在主摆杆立轴14-2上,使得主摆杆21与主摆杆立轴14-2转动连接。并且主摆杆21由其延伸臂21-2的滑槽21-7套在左过渡杆23的销轴23-1上。

    主卷轮22为采用摩擦力较大材质的注塑件,整体形状为圆台形,上部的外径比下部的外径略大。主卷轮22的中部绕其外壁一周开有圆环状的楔形凹槽,凹槽的上斜面与下斜面成30度角。主卷轮22的中央开有上下方向的圆孔。主卷轮22的中央孔中紧配合固定有主卷轮芯29-1,主卷轮芯29-1的中央孔中紧配合固定有主卷轮轴29-2,主卷轮轴29-2的上段向上伸出主卷轮22,从而主卷轮轴29-2、主卷轮芯29-1和主卷轮22形成主卷轮组件。

    主摆杆21的卷轮轴座21-6的下部从上向下穿过上盖板11的基板11-1的第一摆动槽11-1-1,主卷轮组件则由其主卷轮轴29-2的上段向上伸入主摆杆21的卷轮轴座21-6,并从卷轮轴座21-6的上方伸出,主卷轮轴29-2的上端头与传动机构4的前侧动力输出件紧配合,且主卷轮轴29-2与主摆杆21的卷轮轴座21-6转动连接,从而使得主卷轮22可相对于主摆杆21转动。

    右过渡杆24为注塑一体件,右过渡杆24的左端为齿形板部24-1、左部开有安装孔24-2、右端设有销轴24-3,齿形板部24-1有4个齿。右过渡杆24由其左部开有安装孔24-2套在上盖组件1的右过渡杆螺孔轴13-2上、且与右过渡杆螺孔轴13-2枢接,右过渡杆螺孔轴13-2的上端拧有螺钉,从而右过渡杆24可相对于上盖板11转动。右过渡杆24的齿形板部24-1的4个齿,与左过渡杆23的齿形板部23-4的5个齿相啮合。

    副摆杆25为注塑一体件,其形状为L形,分为主臂25-1和位于主臂25-1左侧的延伸臂25-2。主臂25-1的后端为朝后凸起25-3,后部设有安装孔25-4,前端为副卷轮轴座25-5。延伸臂25-2的左端开有滑槽25-6。

    副摆杆25由其主臂25-1上的安装孔25-4套在上盖组件1的副摆杆螺孔轴13-3上,且在副摆杆螺孔轴13-3上端拧有螺钉,使得副摆杆22-2与副摆杆螺孔轴13-3转动连接。并且副摆杆25由其延伸臂25-2的滑槽25-6套在右过渡杆24的销轴24-3上。

    副卷轮26为注塑件,形状与主卷轮22相同。整体形状为圆台形,上部的外径比下部的外径略大。副卷轮26的中部绕其外壁一周开有圆环状的楔形凹槽,凹槽的上斜面与下斜面成30度角。副卷轮26的中央开有上下方向的圆孔。副卷轮26的中央孔中紧配合固定有副卷轮芯29-3,副卷轮芯29-3的中央孔中紧配合固定有副卷轮轴29-4。副卷轮轴29-4的上段向上伸出副卷轮26,从而副卷轮轴29-4、副卷轮芯29-3和副卷轮26形成副卷轮组件。副摆杆25的副卷轮轴座25-5的下部从上向下穿过上盖板11的基板11-1的第二摆动槽11-1-2,副卷轮组件由其副卷轮轴29-4的上段向上伸入副摆杆25的副卷轮轴座25-5中,且与副卷轮轴座25-5紧配合。

    进出盘拉簧29-5的前端套在左过渡杆23的进出盘拉簧前座23-2上,进出盘拉簧29-5的后端套在上盖板11的进出盘拉簧后座11-5上。

    联动机构在使用时可处于张开状态或收拢状态;在进出盘拉簧29-5的作用下,使得联动机构趋向收拢状态。

    辅助臂27为注塑一体件,辅助臂27包括臂主体27-1、位于臂主体27-1后端下方的斜面托块27-2、位于臂主体27-1前端的朝前凸起27-3和位于臂主体27-1右端的限位板27-4。臂主体27-1的后部开有安装孔。

    辅助臂27由其臂主体27-1的安装孔套在上盖组件1的辅助臂立轴14-5上,且辅助臂27与辅助臂立轴14-5转动连接。

    辅助臂扭簧29-6由其簧圈套在辅助臂立轴14-5的上段,其下端与辅助臂27的臂主体27-1相接触,辅助臂扭簧29-6的一根簧脚伸入上盖板11的基板11-1的限位槽11-1-5中,另一根簧脚与辅助臂27的限位板27-4的右侧弹性接触。

    辅助臂27的斜面托块27-2的斜面朝向左前的斜上方,斜面托块27-2的与臂主体27-1相连接的颈部可沿着基板11-1的辅助臂缺口11-1-4运动。光盘未加载前,在辅助臂扭簧29-6的作用下,被基板11-1的位于辅助臂缺口11-1-4前方的板体阻挡,辅助臂27始终保持逆时针转动的趋势。在加载过程中,联动机构中的副摆杆25向右转动,副摆杆25的朝后凸起25-3向左运动与辅助臂27的朝向右前方的朝前凸起27-3互不干涉。光盘加载到一半时,光盘边缘与辅助臂27的斜面托块27-2相接触,随着光盘不断进入,辅助臂27相对于上盖板11顺时针转动,同时副摆杆25向左转动,副摆杆25的朝后凸起25-3与辅助臂27的朝前凸起27-3正好错开。当加载过程即将结束时,联动机构与光盘分离,副摆杆25向右转动,副摆杆25的朝后凸起25-3的左侧与辅助臂27的朝前凸起27-3的右侧相接触,推动辅助臂27顺时针转动,转过一定角度后静止不动,副摆杆25的朝后凸起25-3紧贴辅助臂27的朝前凸起27-3,从而使得联动机构的主卷轮22和副卷轮26与光盘分离的同时,辅助臂27的斜面托块27-2也与光盘分离,光盘得以进入读取位置。在卸载过程开始时,联动机构与光盘接触,此时的副摆杆25向左转动,辅助臂27逆时针转动,直至副摆杆25的朝后凸起25-3与辅助臂27的朝前凸起27-3的位置错开,辅助臂27继续逆时针转动,直至斜面托块27-2的与臂主体27-1相连接的颈部被基板11-1的位于辅助臂缺口11-1-4前方的板体阻挡,辅助臂27静止不动。

    直线挡块28通过螺钉从下方固定在上盖板11的基板11-1上,且位于基板11-1的左后方。在使用时,提供给光盘与辅助臂27的斜面托块27-2施加给光盘的作用力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作用力。

    见图8、图15及图16,传动机构4包括传动电机41、传动皮带42、带轮齿轮43、第一齿轮44、前侧齿轮组和后侧齿轮组。前侧齿轮组包括前侧第二齿轮45、前侧第三齿轮46和前侧第四齿轮47;后侧齿轮组包括后侧第二齿轮48和后侧第三齿轮49。

    传动电机41由其电机座通过螺钉从下方固定在上盖板11的传动电机座11-8的水平板上,传动电机41的电机轴方向向上,穿过传动电机座11-8的水平板的中央的圆孔,其上端头固定连接有电机带轮41-1。

    带轮齿轮43包括位于上方的带轮和位于下方的齿盘。带轮齿轮43套在带轮齿轮轴14-1上,且与带轮齿轮轴14-1转动连接。

    上盖组件1的主摆杆立轴14-2兼做第一齿轮轴。主摆杆立轴14-2的上端设有环形卡圈槽。第一齿轮44、前侧第二齿轮45、前侧第三齿轮46、后侧第二齿轮48和后侧第三齿轮49均为双联齿轮。

    第一齿轮44从上向下套在兼做第一齿轮轴的主摆杆立轴14-2上,位于主摆杆21的上方,与主摆杆立轴14-2转动连接,且第一齿轮44的位于下方的大齿盘与带轮齿轮43的位于下方的小齿盘相啮合。一个相应的塑料挡圈卡在主摆杆立轴14-2的环形槽上。

    前侧第二齿轮45从上向下套在主摆杆21的第二齿轮轴21-4上,与第二齿轮轴21-4转动连接,且前侧第二齿轮45的位于上方的大齿盘与第一齿轮44位于上方的小齿盘相啮合;主摆杆21的第二齿轮轴21-4的上端设有环形槽,一个相应的塑料挡圈卡在第二齿轮轴21-4的环形槽上。

    前侧第三齿轮46从上向下套在主摆杆21的第三齿轮轴21-5上,与第三齿轮轴21-5转动连接,且前侧第三齿轮46的位于下方的大齿盘与前侧第二齿轮45位于下方的小齿盘相啮合;主摆杆21的第三齿轮轴21-5的上端设有环形槽,一个相应的塑料挡圈卡在第三齿轮轴21-5的环形槽上。

    前侧第四齿轮47从上向下套在进出盘机构2的主卷轮轴29-2的上端,并与主卷轮轴29-2紧配合;前侧第四齿轮47位于主摆杆21的卷轮轴座21-6的上方,与前侧第三齿轮46的位于上方的小齿盘相啮合,前侧第四齿轮47即为传动机构4的前侧动力输出件;主卷轮轴29-2的上端头上设有环形槽,一个相应的塑料挡圈卡在主卷轮轴29-2的环形槽上。

    后侧第二齿轮48从上向下套在上盖组件1的后侧第二齿轮轴14-3上,并与后侧第二齿轮轴14-3转动连接。后侧第二齿轮48的位于上方的大齿盘与第一齿轮44的位于上方的小齿盘相啮合;后侧第二齿轮轴14-3的上端头上设有环形槽,一个相应的塑料挡圈卡在后侧第二齿轮轴14-3的环形槽上。

    后侧第三齿轮49从上向下套在上盖组件1的后侧第三齿轮轴14-4上,并与后侧第三齿轮轴14-4转动连接。后侧第三齿轮49的位于上方的大齿盘与后侧第二齿轮48的位于下方的小齿盘相啮合;后侧第三齿轮轴14-4的上端头上设有环形槽,一个相应的塑料挡圈卡在后侧第三齿轮轴14-4的环形槽上。后侧第三齿轮49即为传动机构4的后侧动力输出件。

    见图7、图18至图20,压盘组件6包括压盘支架61、压盘62、压盘固定片63、2个压盘支架轴64和压盘支架扭簧65。

    压盘支架61为钢制冲压一体件。压盘支架61包括支架主体61-1、支撑座61-2、控制板61-3、控制块拉簧座61-4、2块连接板61-5和检测杆座61-6。

    支架主体61-1的形状与上盖板11的基板11-1的缺口11-1-3相匹配,支架主体61-1的后部的左部开有同圆心的第一弧形孔61-1-1和第二弧形孔61-1-2,且第二弧形孔61-1-2位于第一弧形孔61-1-1的右后方,支架主体61-1的前端设有压盘安装孔61-1-3。

    2块连接板61-5各为一块垂直板,每块垂直板上设有安装孔,2块连接板61-5分左右从下方连接在支架主体61-1上,2块连接板61-5分为左连接板61-5-1和右连接板61-5-2。左连接板61-5-1位于支架主体61-1的左侧后部,右连接板61-5-2位于支架主体61-1的右侧后部。

    支撑座61-2包括垂直板和连接在垂直板下端的水平板,支撑座61-2由其垂直板从下方连接在支架主体61-1上,且位于支架主体61-1的右侧中部以及右连接板61-5-2的前方。

    控制板61-3包括垂直板、连接在垂直板上端的水平板和连接在水平板前侧的后低前高的斜板;控制板61-3由其垂直板从上向下连接在支架主体61-1上,且位于支架主体61-1的左侧中部。

    控制块拉簧座61-4为一钩状垂直板,控制块拉簧座61-4从上向下连接在支架主体61-1上,且位于支架主体61-1后侧的左部。

    检测杆座61-6为圆环柱形,竖直向上,由其下端连接在支架主体61-1上,位于支架主体61-1的后侧左部,且位于左连接座61-5-1的右侧。支架主体61-1的第一弧形孔61-1-1和第二弧形孔61-1-2均以检测杆座61-6的正中为圆心,第一弧形孔61-1-1位于检测杆座61-6的右后方。

    压盘62为中央内嵌铁片的注塑一体件,由其中央座由下向上穿过支架主体61-1的压盘安装孔61-1-3,压盘固定片63从上方与压盘62的中央座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压盘62和压盘固定片63动连接在压盘支架61上,也即压盘62连同压盘固定片63可以相对于支架主体61-1转动以及在所限位置内上下运动。

    2个压盘支架轴64分为压盘支架左轴64-1和压盘支架右轴64-2。压盘支架左轴64-1的左端铆接在压盘支架61的左连接板61-5-1上,从左至右依次穿过压盘支架扭簧65和光拾取器机芯5的底座50的左轴座板50-3,压盘支架扭簧65的一根簧脚被卡在底座50上,另一根簧脚与压盘支架61的支架主体61-1的下侧面弹性接触,从而使得压盘支架61由其支架主体61-1和左连接板61-5-1通过压盘支架左轴64-1和压盘支架扭簧65而与光拾取器机芯5的底座50弹性转动连接。压盘支架右轴64-2的左端铆接在压盘支架61的右连接板61-5-2上,向右穿过光拾取器机芯5的底座50的右轴座板50-4,从而使得压盘支架61由其右连接板61-5-2通过压盘支架右轴64-2与光拾取器机芯5的底座50转动连接。

    见图9、图10及图16,挡板组件7包括阻挡框、左挡臂轴73、右挡臂轴74、挡臂推杆75、挡臂扭簧76和推杆拉簧77。

    阻挡框包括前挡件70、左挡臂71和右挡臂72。前挡件70为冲压一体件,左挡臂71和右挡臂72均为注塑一体件。

    前挡件70包括挡板70-1和挡板横梁70-2。挡板横梁70-2左右向水平设置。挡板70-1从下方连接在挡板横梁70-2上,且位于挡板横梁70-2的前侧中部。

    左挡臂71和右挡臂72均按照前后方向设置。左挡臂71包括臂主体71-1和连接在臂主体71-1后侧左部的延伸臂71-2,臂主体71-1的后部开有安装孔71-3,延伸臂71-2的下侧面的后部为后高前低的斜面71-4。右挡臂72的后部开有安装孔。

    挡板横梁70-2的左端与左挡臂71的前端固定连接,右挡臂72的前端与挡板横梁70-2的右端固定连接,从而构成阻挡框。

    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上盖板11的挡臂轴座11-9由其连接孔、左挡臂71由其安装孔71-3依次套在左挡臂轴73上,从而使得左挡臂71通过左挡臂轴73与上盖板11转动连接。其中,左挡臂轴73的右端铆接在上盖板11的挡臂轴座11-9的连接孔处。

    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右挡臂72由其安装孔、上盖板11由其右侧板11-3的挡臂轴连接孔11-3-2套在右挡臂轴74上,从而使得右挡臂72通过右挡臂轴74与上盖板11转动连接。其中,右挡臂轴74的右端铆接在上盖板11的挡臂轴连接孔11-3-2处。

    挡臂扭簧76套在上盖板11的挡臂扭簧座11-10上,一只簧脚与上盖板11的挡臂轴座11-9的后端弹性接触,另一只簧脚与左挡臂71的下侧面弹性接触,从而使得左挡臂71的前端连同阻挡框的前端在常态下向上抬起。

    挡臂推杆75包括推杆主体75-1、侧推杆75-2和推杆拉簧孔75-3。推杆主体75-1水平放置,开有前后向的前导槽75-4和后导槽75-5,挡臂推杆75通过前导槽75-4和后导槽75-5套在上盖组件1的推杆前导柱12-1和推杆后导柱12-2上,推杆前导柱12-1和推杆后导柱12-2上分别拧有螺钉,从而使得挡臂推杆75与上盖板11前后滑动连接。

    推杆主体75-1的前端上侧面为前低后高的斜面75-6,使用时推杆主体75-1的前端斜面75-6与左挡臂71的延伸臂71-2的后端斜面71-4相配合。侧推杆75-2水平放置,从右向左连接在推杆主体75-1的右侧中部上。推杆拉簧孔75-3开设在推杆主体75-1的后部。推杆拉簧77的前端连接在推杆拉簧孔75-3上,后端连接在上盖板11的推杆拉簧座11-7上。

    见图11至图13、图16及图20,控制组件3包括控制块31、齿条32、检测杆33、片式开关34、控制块拉簧35和齿条压簧36。控制块31、齿条32和检测杆33均为注塑一体件。

    片式开关34由其底部卡扣卡接固定在上盖板11上,且位于第一固定脚11-4的上方。

    检测杆33包括杆主体33-1、从下方连接在杆主体33-1后端的光盘挡柱33-2和从上方连接在杆主体33-1前部的推销33-3。杆主体33-1的中部开有连接孔33-4,检测杆33通过其连接孔33-4从上向下套在压盘组件6的检测杆座61-6上,从而与压盘支架61转动连接。检测杆33还包括2个位于连接孔33-4前后两侧的从下方连接在杆主体33-1上的定位卡勾33-5、33-6,压盘支架61的支架主体61-1的左中部的朝向左前方的弧形边缘伸入检测杆33前侧的定位卡勾33-5与杆主体33-1所形成的沟槽中,后侧的定位卡勾33-6位于压盘支架61的第一弧形孔61-1-1内。光盘挡柱33-2穿过压盘支架61的第二弧形孔61-1-2。

    控制块31包括控制块主体31-1、连接板31-2、推杆31-3、2根齿条导柱31-5、压簧柱31-9和顶杆31-10。控制块31水平设置。连接板31-2前后向设置,连接在控制块主体31-1的左侧并向后方伸出;推杆31-3左右向设置,其中部连接在连接板31-2的后端。推杆31-3右部开有拉簧孔31-4。2根齿条导柱31-5分前后从下方连接在连接板31-2上。控制块主体31-1上分左右开有2个前后向的导槽31-6。控制块主体31-1的后侧设有前高后低的斜面31-7。该斜面31-7与压盘支架61的控制板61-3相对。控制块主体31-1的左前端设有前后向的开口朝下及朝后的压簧槽31-8。压簧柱31-9设置在压簧槽31-8的前槽板上,且朝向后方。控制块主体31-1的前侧左部与挡板组件7的挡板推杆75的侧推杆75-2的后侧面相对。尖角状的顶杆31-10设置在控制块主体31-1的右侧前端,顶杆31-10与进出盘机构2的主摆杆21的延伸臂21-2的后侧面相对。

    齿条32包括齿板32-1、后侧推杆32-2和压簧柱32-3。齿条32的排齿位于左侧朝向左方,与传动机构4的后侧动力输出件相啮合;后侧推杆32-2从右方连接在齿板32-1的右侧,且按照左右方向设置。压簧柱32-3连接在齿板32-1的前侧右端,按照前后方向设置。齿条32的齿板32-1上按照前后方向开有2个导槽32-4。

    齿条32水平放置,齿条32通过2个导槽32-4从下方套在控制块31的相应齿条导柱31-5上,齿条压簧36设置在控制块31的压簧槽31-8内,其前端套在控制块31的压簧柱31-9上,后端套在齿条32的压簧柱32-3上,从而使得齿条32与控制块31弹性滑动连接。

    控制块31通过其2个导槽31-6套在上盖组件1的控制块左导柱12-3和控制块右导柱12-4上,从而使得控制块31通过控制块左导柱12-3和控制块右导柱12-4与上盖板11前后滑动连接。控制块31可处于后方的卸载位置或处于前方的加载位置。当控制块处于加载位置时,可使得本装置处于加载状态,控制块31的推杆31-3的左部与片式开关34接触,使得传动机构4的传动电机41停止转动;控制块31的推杆31-3的右部推动检测杆33的推销33-3,使得检测杆33逆时针转动与光盘分离;控制块主体31-1后侧的斜面31-7与压盘支架61的控制板61-3分离,使得压盘62和位于下方的转台52-1将光盘夹持住;控制块主体31-1的前侧左部推动挡板组件7的挡板推杆75的侧推杆75-2的后侧面,使得挡板70-1遮住前侧板11-2的光盘进出口;控制块主体31-1的顶杆31-10推顶进出盘机构2的主摆杆21的延伸臂21-2的后侧面;使得联动机构处于张开状态。控制块拉簧35的前端拴连接在控制块31的推杆31-3的拉簧孔上,后端连接在压盘组件6的控制块拉簧座61-4上。使用中,当传动机构4的后侧动力输出件49脱开与控制块31的配合时,控制件拉簧35使得控制块31回到卸载位置,从而可使得本装置处于卸载状态。

    见图1至图5,外壳8包括安装座81、顶盖82和舱口面板83。

    安装座81为注塑一体件,包括安装座底板81-1、设置在安装座底板81-1上的前侧板81-2、后侧板81-3、左侧板81-4、右侧板81-5和6根安装柱81-6。前侧板81-2、后侧板81-3、左侧板81-4和右侧板81-5共同构成安装座81的周边板。前侧板81-2上设有矩形开口。舱口面板83设有光盘进入口,舱口面板83固定在矩形开口处。

    安装座底板81-1是四周部位为高度较高的台阶板、中间部位为高度较低的中部板、由垂直板体将台阶板和中部板连接在一起的台阶形板体,安装座底板81-1的中部板设有各安装座以及纵横交错的筋板。6根安装柱81-6分为两组,第一组的3根安装柱81-6固定在安装座底板81-1的后侧台阶板的左部、中部和右部;第二组的3根安装柱81-6固定在安装座底板81-1的前侧台阶板的左部和右部。

    2块布线板93相互间按照左右方向设置,分为左布线板93-1和右布线板93-2。左布线板93-1由螺钉从上方固定在安装座底板81-1的中间部位的左侧,右布线板93-2由螺钉从上方固定在安装座底板81-1的中间部位的右侧。

    安装座底板81-1的垂直板体上分别开有位于左布线板93-1左侧的长条形排线孔和位于右布线板93-2右侧的长条形排线孔。

    发射电路板92从上方固定在安装座底板81-1的前侧台阶板上,且向后伸出。接收电路板91固定在上盖板11的电路板座11-12上。

    安装座81的左侧板81-4底部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安装脚81-7,顶部的前侧设有左定位座81-8-1。安装座81的右侧板81-5底部的左右两侧也分别设有安装脚,顶部的前侧设有右定位座81-8-2。左、右定位座上均开有定位销孔和螺钉孔。安装座81的后侧板81-3的中部的左侧和右侧各设有向前的弯折,2个后定位座81-8-3分别设置在两处弯折的顶部。

    各个防震连接件94包括橡胶避震圈94-1和带帽螺钉94-2。橡胶避震圈94-1外周设有嵌槽,中部设有安装孔,橡胶避震圈94-1的安装孔套在安装座81的安装柱81-6上,带帽螺钉94-2的压帽压在橡胶避震圈94-1的上,带帽螺钉94-2的下端旋合在安装座底板81-1的安装柱81-6上,而使橡胶避震圈94-1设置在安装座81的安装座底板81-1上;光拾取器机芯5的底座50通过避震垫连接座50-2卡住橡胶避震圈94-1,并插在橡胶避震圈94-1的嵌槽中。从而光拾取器机芯5由其底座50通过防震连接件94弹性坐落在安装座81的安装座底板81-1上。

    见图3,顶盖82的左侧的前部设有左固定座82-1,左固定座82-1上设有方向向下的定位销。使顶盖82由其定位销向下插入安装座81的左定位座81-8-1的定位销孔中,左固定座82-1通过螺钉固定在左定位座81-8-1上。顶盖82的右侧的中部设有右固定座82-2,右固定座82-2上设有方向向下的定位销。使顶盖82由其定位销向下插入安装座81的右定位座81-8-2的定位销孔中,右固定座82-2通过螺钉固定在右定位座81-8-2上。顶盖82的前端左右两侧设有2个卡扣82-3,2个卡扣82-3分别与安装座81的周边板上的凸起卡接。顶盖82的后端与安装座81形状相对应的2个凹槽处分别设有2个后固定座82-4,后固定座82-4通过螺钉固定在后定位座81-8-3上。

    为表述方便起见,在本实施例中对各个零部件的位方位以及相互关系的描述是按照底座50水平放置状态下进行的。本实施例的光拾取器机芯使用时,其底座50既可以按照上述描述的方式进行水平放置使用,也可在水平放置状态下使用,或者是在倾斜放置状态下使用。

    本实施例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以下简称盘加载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在无光盘的情况下,进出盘拉簧29-5对左过渡杆23施加向后的拉力而使得主摆杆21的前端连同主卷轮22处于右侧位置,并保持向右转动的趋势,同时通过左过渡杆23对与其啮合的右过渡杆24进行推动,而使得右过渡杆24对副摆杆25施加向后的作用力而使副摆杆25的前端连同副卷轮26处于左侧位置,并保持向左转动的趋势(参见图11)。辅助臂扭簧29-6则使辅助臂27处于左侧位置,并保持向左转动的趋势(图11)。控制块拉簧35对控制块31施加一个向后的拉力,使得控制块31连同齿条32处于后侧位置,齿条32则由其后侧推杆32 2对检测杆33的左端施加向后的推力,则使得检测杆33的光盘挡柱33 2处于前侧位置(图6及图7)。齿条压簧36使得齿条32相对于控制块31处于后侧位置(图12)。在无光盘时,压盘支架扭簧65使得压盘支架61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压盘支架61控制板61-3在控制块31上的斜面31-7的抬顶作用下,使得压盘支架61处于抬起的位置(图19)。挡臂扭簧76使得挡板组件7的阻挡框相对于上盖板11处于抬起位置(图9)。推杆拉簧77使得挡臂推杆75相对于上盖板11处于后侧位置。

    使用时,将光盘插入盘加载装置的光盘进入口,光盘被夹在主卷轮22和副卷轮26的中部凹槽内。通过外力使得主卷轮22向左运动、进而使主摆杆21推动左过渡杆23的左端克服进出盘拉簧29 5的拉力而向前运动,该作用力依次通过右过渡杆24、副摆杆25传递给副卷轮26,使得副卷轮26以相同的幅度向右运动,从而将主卷轮22和副卷轮26角度对称撑开,与此同时,因光盘阻断了接收电路板91和发射电路板92之间的光路,从而使得传动机构4的传动电机41得电而逆时针转动,一方面通过后侧齿轮组传递动力至后侧第三齿轮49使之顺时针转动,另一方面通过前侧齿轮组传递动力至前侧第四齿轮47,由前侧第四齿轮47带动主卷轮22逆时针转动。副卷轮26不转动,主卷轮22在转动中依靠摩擦力将光盘延着与光拾取器机芯5的第一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和第二光拾取器驱动部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送入盘加载装置内部。光盘进入盘加载装置的内部的过程中,主卷轮22和副卷轮26在进出盘拉簧29-5的拉力的作用下紧贴光盘边缘。

    第一阶段,随着光盘的进入,两个卷轮之间相隔的距离逐渐增大,主卷轮22向左侧运动的同时,使得主摆杆21沿顺时针方向向左侧摆动,同时对左过渡杆23施加向前推动的力,而使得左过渡杆23逆时针转动,与左过渡杆23相啮合的右过渡杆24则同步顺时针转动,从而右过渡杆24对副摆杆25施加一个向前的推力,而使得副摆杆25带着副卷轮26向右侧摆动。

    (以下在对光盘的运动进行描述时,将光盘的前进方向作为光盘的前端,这与将前侧板11-2的光盘进入口作为盘加载装置的前端不矛盾)。

    对于光盘来说,在第一阶段,光盘的前端两侧由主卷轮22和副卷轮26夹持,光盘的后端由前侧板11-2的开口处的上侧挡住,光盘基本保持水平状态进入盘加载装置内部。光盘进入盘加载装置内部时,除了前后方向的直线运动外,还以副卷轮26的中部凹槽槽底为活动轴心,进行缓慢的顺时针转动。当光盘进入到一半位置时,第一阶段结束,主卷轮22和副卷轮26之间相隔的距离最大。

    第二阶段,随着光盘的继续进入,在进出盘拉簧29-5的拉力的作用下,两个卷轮之间相隔的距离逐渐变小。光盘的左前端边缘与直线挡块28的右侧相接触,光盘的右前端边缘与辅助臂27的斜面托块27-2相接触,克服辅助臂扭簧29-6的弹力而推动辅助臂27顺时针转动,斜面托块27-2托住光盘,在直线挡块28的共同作用下,使其继续保持水平状态进入盘加载装置内部。

    光盘全部进入盘加载装置内部后,光盘左前端边缘与检测杆33的光盘挡柱33-2相接触,拨动检测杆33逆时针转动,检测杆33的推销33-3推动齿条32的后侧推杆32-2,使得齿条32克服齿条压簧36的弹力而相对于控制块31从后向前滑动,当齿条32运动至其齿板32-1与传动机构4的后侧齿轮组的顺时针转动的后侧第三齿轮49的下端的小齿轮相啮合时,齿条32在后侧第三齿轮49的下端的小齿轮的带动下继续从后向前滑动。一方面齿条32与检测杆33脱离接触,另一方面齿条32带动控制块31一起向前滑动。

    随着控制块31的向前滑动,一方面控制块31的推杆31-3的右前侧推动检测杆33的推销33-3,使得检测杆33的光盘挡柱33-2与光盘的边缘分离;第二方面控制块31的推杆31-3的左前侧推动片式开关34,传动电机41停止运动;第三方面控制块31的顶杆31-10的前端推动主摆杆21的延伸臂21-2,使得主卷轮22和副卷轮26同时向外张开,而与光盘的边缘分离,使得联动机构处于张开状态;第四方面副摆杆25与主摆杆21的向左转动相同步而向右转动,副摆杆25的朝后凸起25-3推动辅助臂27的朝前凸起27-3,使得辅助臂27顺时针转动,斜面托块27-2与光盘的边缘分离;第五方面控制块31的斜面31-7向前运动而从压盘支架61的控制板61-3的下方撤出,使得压盘支架61在压盘支架扭簧65的作用下,其前端连同压盘62下压,从而完成了压盘62对光盘的夹持作用;第六方面控制块31的控制块主体31-1的前侧面推动挡板推杆75的侧推杆75-2,使得挡板推杆75向前滑动,前端斜面75-6插入左挡臂71的后端斜面71-4的下方,使得挡板组件7的阻挡框克服挡臂扭簧76的弹力而前端下降,挡板70-1遮住前侧板11-2的光盘进出口。

    如果光盘进入盘加载装置内部后,在与检测杆33的光盘挡柱33-2相接触,将其顶向前方后,还要继续前进时,则光盘的前端将受到底座50上的的限位柱50-5的阻挡,使其不能向前运动。

    光盘被压盘62和转台52-1夹持后,由控制电路在程序控制下,控制2个光拾取器中的一个读取光盘的曲目表信息后,再由控制电路进行识别其所刻录的信息的格式,而决定由其中的相应一个光拾取器进行读取,随后控制电路通过相应的驱动部件对该光拾取器进行驱动,再对光盘进行读取。

    光盘读取结束后,需退盘时,按下相应的开关,传动电机41通电顺时针转动,一方面使得前侧第四齿轮47带动主卷轮22一同顺时针转动,另一方面使得后侧第三齿轮49逆时针转动;与后侧第三齿轮49相啮合的齿条32则从前向后运动,控制块31在控制块拉簧35的作用下也向后滑动。随着控制块31的向后滑动,在挡板推杆拉簧77的作用下挡板推杆75也从前向后滑动,其前端斜面75-6则从左挡臂71的延伸臂71-2的后端斜面71-4的下方撤出,在挡臂扭簧76的作用下,挡板组件7的阻挡框的前端上升,挡板70-1缩回舱口上方。随着控制块31的向后滑动,控制块31的斜面31-7插入压盘支架61的控制板61-3的下方,使得压盘组件6前端的压盘62翘起,松开对光盘的夹持。随着控制块31的向后滑动,控制块31的顶杆31-10后撤,使得主卷轮22和副卷轮26在进出盘拉簧29-5的作用下同时向内合拢。副摆杆25的朝后凸起25-3与辅助臂27的朝前凸起27-3错开,使得辅助臂27在辅助臂扭簧29-6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其斜面托块27-2与光盘的右前端边缘相接触,将光盘托起。直线挡块28保证了光盘的出盘方向。光盘被夹在主卷轮22和副卷轮26的中部凹槽内,主卷轮22在前侧齿轮组的带动下顺时针转动。主卷轮22依靠摩擦力将光盘保持水平状态送出盘加载装置。同时因光盘的退出时接收电路板91和发射电路板92之间的光路发生变化,光盘的前端离开盘加载装置时,传动机构4的传动电机41停止转动。

    (实施例4、吸入式盘加载装置)

    本实施例的光拾取器机芯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3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光拾取器机芯5由实施例2得到。

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及其光拾取器机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及其光拾取器机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及其光拾取器机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及其光拾取器机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及其光拾取器机芯.pdf(5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及其光拾取器机芯。本发明的光拾取器机芯用于对两种制式的光盘的读取,其主轴电机位于底板的中央,光拾取器机芯包括位于底板下方且分别设置在主轴电机的左、右两侧的第一、第二光拾取器驱动部件。本发明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包括光拾取器机芯、上盖组件、进出盘机构、控制组件、传动机构和压盘组件。上盖组件固定在光拾取器机芯的底板上。进出盘机构设置在上盖组件上,且为边缘弹性夹持滚动式进出盘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信息存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