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8278719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4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21464317.6

申请日:

20171106

公开号:

CN208114768U

公开日:

2018112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G13/12

主分类号:

A61G13/12

申请人:

张美

发明人:

张美,成英

地址:

274000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康庄路2111号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

优先权:

CN201721464317U

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市诺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刘兴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箱,所述固定箱前后两端面均为开口设置,所述固定箱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环与固定箱内腔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固定箱顶部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箱体顶部设有压板,所述压板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底端贯穿箱体和固定箱顶部,且延伸至固定箱内腔,所述竖杆底端穿过第二弹簧,并与固定环固定连接,所述竖杆一侧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卡槽,所述箱体内腔设有与竖杆相互匹配的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等特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箱(1)前后两端面均为开口设置,所述固定箱(1)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顶部开设有弧形槽(3),所述弧形槽(3)内壁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橡胶垫(4),所述固定块(2)顶部靠近两侧处均开设有盲孔(5),两个所述盲孔(5)以固定块(2)中心为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盲孔(5)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6),所述第一弹簧(6)顶部固定连接有横板(8),所述横板(8)两侧均通过活动装置(7)活动连接在盲孔(5)内壁,所述横板(8)顶部开设有凹槽(9),所述固定块(2)顶部设有固定环(10),所述固定环(10)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二橡胶垫(11),所述固定环(10)与固定箱(1)内腔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2),所述固定箱(1)顶部固定连接有箱体(13),所述箱体(13)顶部设有压板(14),所述压板(14)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杆(15),所述竖杆(15)底端贯穿箱体(13)和固定箱(1)顶部,且延伸至固定箱(1)内腔,所述竖杆(15)底端穿过第二弹簧(12),并与固定环(10)固定连接,所述竖杆(15)一侧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卡槽(16),所述箱体(13)内腔设有与竖杆(15)相互匹配的固定装置(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17)包括活动板(18),所述活动板(18)靠近竖杆(15)上的卡槽(16)一侧,且所述活动板(18)位于箱体(13)内腔,所述活动板(18)靠近竖杆(15)一侧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卡块(19),且所述卡块(19)与卡槽(16)相互匹配,所述活动板(18)远离竖杆(15)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20),所述第三弹簧(20)远离活动板(18)一端固定连接在箱体(13)内壁,所述箱体(13)靠近第三弹簧(20)一侧设有拉环(21),所述拉环(21)靠近箱体(13)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22),且所述限位板(22)与箱体(13)侧壁相互贴合,所述限位板(22)远离拉环(21)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杆(23),所述箱体(13)侧壁开设与活动杆(23)相互匹配的开孔(24),所述活动杆(23)远离限位板(22)一端穿过开孔(24)和第三弹簧(20),并与活动板(18)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装置(7)包括连接杆(25),所述连接杆(25)固定连接在横板(8)两侧,所述连接杆(25)远离横板(8)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块(26),所述盲孔(5)内壁两侧均开设有与滑块(26)相互匹配的滑槽(27),且所述滑槽(27)顶端为封口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橡胶垫(4)和第二橡胶垫(11)横截面均为弧形,且多个所述第一橡胶垫(4)和第二橡胶垫(11)从左至右均依次呈线性排列,多个所述第一橡胶垫(4)和第二橡胶垫(11)均组合成波纹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横板(8)之间的距离等于固定环(10)两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儿科患者配合度差,在急诊外科或者内科急救时,患儿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肢体,易在外科处理或者内科治疗时造成延误,因此,需要一名专门的护理人员来固定肢体,现有的装置在操作时,操作较繁琐,进而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费时费力,同时还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操作复杂、费时费力、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等缺陷,提供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所述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箱,所述固定箱前后两端面均为开口设置,所述固定箱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顶部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内壁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橡胶垫,所述固定块顶部靠近两侧处均开设有盲孔,两个所述盲孔以固定块中心为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盲孔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顶部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横板两侧均通过活动装置活动连接在盲孔内壁,所述横板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固定块顶部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二橡胶垫,所述固定环与固定箱内腔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固定箱顶部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箱体顶部设有压板,所述压板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底端贯穿箱体和固定箱顶部,且延伸至固定箱内腔,所述竖杆底端穿过第二弹簧,并与固定环固定连接,所述竖杆一侧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卡槽,所述箱体内腔设有与竖杆相互匹配的固定装置。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活动板,所述活动板靠近竖杆上的卡槽一侧,且所述活动板位于箱体内腔,所述活动板靠近竖杆一侧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卡块,且所述卡块与卡槽相互匹配,所述活动板远离竖杆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远离活动板一端固定连接在箱体内壁,所述箱体靠近第三弹簧一侧设有拉环,所述拉环靠近箱体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且所述限位板与箱体侧壁相互贴合,所述限位板远离拉环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杆,所述箱体侧壁开设与活动杆相互匹配的开孔,所述活动杆远离限位板一端穿过开孔和第三弹簧,并与活动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活动装置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在横板两侧,所述连接杆远离横板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盲孔内壁两侧均开设有与滑块相互匹配的滑槽,且所述滑槽顶端为封口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橡胶垫和第二橡胶垫横截面均为弧形,且多个所述第一橡胶垫和第二橡胶垫从左至右均依次呈线性排列,多个所述第一橡胶垫和第二橡胶垫均组合成波纹状。

优选的,两个所述横板之间的距离等于固定环两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装置在使用时,医务人员先将儿童患者肢体从固定箱穿过,并将肢体放在固定块上的弧形槽内,之后拉动拉环,拉动拉环来解开竖杆的固定,这一过程中,拉环带动活动杆移动,活动杆带动活动板移动,活动板带动卡块远离卡槽,同时第三弹簧压合,之后向下推动压板,压板带动固定环移动至与患者肢体相接触,同时第二弹簧伸长,第二弹簧的设置,是为了保证固定环在不工作时能回到原来位置,移动到适宜位置后,松开拉环,活动板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回到原来位置,再次通过卡块将竖杆固定,若患者肢体较瘦小,固定环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先插进凹槽,再带动横板向下移动,横板在滑块和滑槽的作用下沿着盲孔内壁移动,同时第一弹簧压合,以此来给予固定环更多的活动轨迹,第一弹簧的设置是为了保证横板在固定环撤离后能回到远离位置,即保证装置适用对象的广泛,以上操作带来装置操作简单、省时省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B截面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固定箱,2、固定块,3、弧形槽,4、第一橡胶垫,5、盲孔,6、第一弹簧,7、活动装置,8、横板,9、凹槽,10、固定环,11、第二橡胶垫,12、第二弹簧,13、箱体,14、压板,15、竖杆,16、卡槽,17、固定装置,18、活动板,19、卡块,20、第三弹簧,21、拉环,22、限位板,23、活动杆,24、开孔,25、连接杆,26、滑块,27、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和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箱1,所述固定箱1前后两端面均为开口设置,所述固定箱1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顶部开设有弧形槽3,所述弧形槽3内壁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橡胶垫4,所述固定块2顶部靠近两侧处均开设有盲孔5,两个所述盲孔5以固定块2中心为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盲孔5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6,所述第一弹簧6顶部固定连接有横板8,所述横板8两侧均通过活动装置7活动连接在盲孔5内壁,所述活动装置7包括连接杆25,所述连接杆25固定连接在横板8两侧,所述连接杆25远离横板8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块26,所述盲孔5内壁两侧均开设有与滑块26相互匹配的滑槽27,且所述滑槽27顶端为封口设置,所述横板8顶部开设有凹槽9,所述固定块2顶部设有固定环10,所述固定环10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二橡胶垫11,所述第一橡胶垫4和第二橡胶垫11横截面均为弧形,且多个所述第一橡胶垫4和第二橡胶垫11从左至右均依次呈线性排列,多个所述第一橡胶垫4和第二橡胶垫11均组合成波纹状,两个所述横板8之间的距离等于固定环10两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所述固定环10与固定箱1内腔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2,所述固定箱1顶部固定连接有箱体13,所述箱体13顶部设有压板14,所述压板14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杆15,所述竖杆15底端贯穿箱体13和固定箱1顶部,且延伸至固定箱1内腔,所述竖杆15底端穿过第二弹簧12,并与固定环10固定连接,所述竖杆15一侧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卡槽16,所述箱体13内腔设有与竖杆15相互匹配的固定装置17,所述固定装置17包括活动板18,所述活动板18靠近竖杆15上的卡槽16一侧,且所述活动板18位于箱体13内腔,所述活动板18靠近竖杆15一侧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卡块19,且所述卡块19与卡槽16相互匹配,所述活动板18远离竖杆15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20,所述第三弹簧20远离活动板18一端固定连接在箱体13内壁,所述箱体13靠近第三弹簧20一侧设有拉环21,所述拉环21靠近箱体13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22,且所述限位板22与箱体13侧壁相互贴合,所述限位板22远离拉环21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杆23,所述箱体13侧壁开设与活动杆23相互匹配的开孔24,所述活动杆23远离限位板22一端穿过开孔24和第三弹簧20,并与活动板18固定连接。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装置在使用时,医务人员先将儿童患者肢体从固定箱1穿过,并将肢体放在固定块2上的弧形槽3内,之后拉动拉环21,拉动拉环21来解开竖杆15的固定,这一过程中,拉环21带动活动杆23移动,活动杆23带动活动板18移动,活动板18带动卡块19远离卡槽16,同时第三弹簧20压合,之后向下推动压板14,压板14带动固定环10移动至与患者肢体相接触,同时第二弹簧12伸长,第二弹簧12的设置,是为了保证固定环10在不工作时能回到原来位置,移动到适宜位置后,松开拉环21,活动板18在第三弹簧20的作用下回到原来位置,再次通过卡块19将竖杆15固定,若患者肢体较瘦小,固定环10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先插进凹槽9,再带动横板8向下移动,横板8在滑块26和滑槽27的作用下沿着盲孔5内壁移动,同时第一弹簧6压合,以此来给予固定环10更多的活动轨迹,第一弹簧6的设置是为了保证横板8在固定环10撤离后能回到远离位置,即保证装置适用对象的广泛。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1464317.6 (22)申请日 2017.11.06 (73)专利权人 张美 地址 274000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康庄路 2111号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 (72)发明人 张美 成英 (74)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市诺兴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50239 代理人 刘兴顺 (51)Int.Cl. A61G 13/1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 定装置, 包括固定箱, 所述固定。

2、箱前后两端面均 为开口设置, 所述固定箱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固 定块, 所述固定环与固定箱内腔顶部之间固定连 接有第二弹簧, 所述固定箱顶部固定连接有箱 体, 所述箱体顶部设有压板, 所述压板底部固定 连接有竖杆, 所述竖杆底端贯穿箱体和固定箱顶 部, 且延伸至固定箱内腔, 所述竖杆底端穿过第 二弹簧, 并与固定环固定连接, 所述竖杆一侧均 匀开设有若干个卡槽, 所述箱体内腔设有与竖杆 相互匹配的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儿科急诊用肢 体固定装置具有操作简单、 省时省力、 保障患者 生命安全等特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08114768 U 2018.11.20 CN 20。

3、8114768 U 1.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 包括固定箱(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箱(1)前后两 端面均为开口设置, 所述固定箱(1)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 所述固定块(2)顶部开 设有弧形槽(3), 所述弧形槽(3)内壁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橡胶垫(4), 所述固定块 (2)顶部靠近两侧处均开设有盲孔(5), 两个所述盲孔(5)以固定块(2)中心为左右对称设 置, 所述盲孔(5)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6), 所述第一弹簧(6)顶部固定连接有横板 (8), 所述横板(8)两侧均通过活动装置(7)活动连接在盲孔(5)内壁, 所述横板(8)顶部开设 有凹槽(9), 。

4、所述固定块(2)顶部设有固定环(10), 所述固定环(10)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若 干个第二橡胶垫(11), 所述固定环(10)与固定箱(1)内腔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 (12), 所述固定箱(1)顶部固定连接有箱体(13), 所述箱体(13)顶部设有压板(14), 所述压 板(14)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杆(15), 所述竖杆(15)底端贯穿箱体(13)和固定箱(1)顶部, 且延 伸至固定箱(1)内腔, 所述竖杆(15)底端穿过第二弹簧(12), 并与固定环(10)固定连接, 所 述竖杆(15)一侧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卡槽(16), 所述箱体(13)内腔设有与竖杆(15)相互匹配 的固定装置(17)。

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 (17)包括活动板(18), 所述活动板(18)靠近竖杆(15)上的卡槽(16)一侧, 且所述活动板 (18)位于箱体(13)内腔, 所述活动板(18)靠近竖杆(15)一侧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卡块 (19), 且所述卡块(19)与卡槽(16)相互匹配, 所述活动板(18)远离竖杆(15)一侧固定连接 有第三弹簧(20), 所述第三弹簧(20)远离活动板(18)一端固定连接在箱体(13)内壁, 所述 箱体(13)靠近第三弹簧(20)一侧设有拉环(21), 所述拉环(21)靠近箱体(13)一侧固定连接 有限位板(。

6、22), 且所述限位板(22)与箱体(13)侧壁相互贴合, 所述限位板(22)远离拉环 (21)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杆(23), 所述箱体(13)侧壁开设与活动杆(23)相互匹配的开孔 (24), 所述活动杆(23)远离限位板(22)一端穿过开孔(24)和第三弹簧(20), 并与活动板 (18)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装置 (7)包括连接杆(25), 所述连接杆(25)固定连接在横板(8)两侧, 所述连接杆(25)远离横板 (8)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块(26), 所述盲孔(5)内壁两侧均开设有与滑块(26)相互匹配的滑槽 (27), 且。

7、所述滑槽(27)顶端为封口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橡胶垫 (4)和第二橡胶垫(11)横截面均为弧形, 且多个所述第一橡胶垫(4)和第二橡胶垫(11)从左 至右均依次呈线性排列, 多个所述第一橡胶垫(4)和第二橡胶垫(11)均组合成波纹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横板 (8)之间的距离等于固定环(10)两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8114768 U 2 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

8、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儿科患者配合度差, 在急诊外科或者内科急救时, 患儿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肢体, 易在外科处理或者内科治疗时造成延误, 因此, 需要一名专门的护理人员来固定肢体, 现有 的装置在操作时, 操作较繁琐, 进而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 费时费力, 同时还危及患 者生命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操作复杂、 费时费力、 危及患者 生命安全等缺陷, 提供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 所述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具有 操作简单、 省时省力、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等特点。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

9、术方案: 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 包括固定箱, 所述固定箱前后两端面均为开口设置, 所述固定箱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 块, 所述固定块顶部开设有弧形槽, 所述弧形槽内壁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橡胶垫, 所 述固定块顶部靠近两侧处均开设有盲孔, 两个所述盲孔以固定块中心为左右对称设置, 所 述盲孔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 所述第一弹簧顶部固定连接有横板, 所述横板两侧 均通过活动装置活动连接在盲孔内壁, 所述横板顶部开设有凹槽, 所述固定块顶部设有固 定环, 所述固定环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二橡胶垫, 所述固定环与固定箱内腔顶部 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 所述固定箱顶部固定连接有箱。

10、体, 所述箱体顶部设有压板, 所述 压板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杆, 所述竖杆底端贯穿箱体和固定箱顶部, 且延伸至固定箱内腔, 所 述竖杆底端穿过第二弹簧, 并与固定环固定连接, 所述竖杆一侧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卡槽, 所 述箱体内腔设有与竖杆相互匹配的固定装置。 0005 优选的,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活动板, 所述活动板靠近竖杆上的卡槽一侧, 且所述活 动板位于箱体内腔, 所述活动板靠近竖杆一侧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卡块, 且所述卡块与 卡槽相互匹配, 所述活动板远离竖杆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 所述第三弹簧远离活动板 一端固定连接在箱体内壁, 所述箱体靠近第三弹簧一侧设有拉环, 所述拉环靠近箱体一侧 固定。

11、连接有限位板, 且所述限位板与箱体侧壁相互贴合, 所述限位板远离拉环一侧固定连 接有活动杆, 所述箱体侧壁开设与活动杆相互匹配的开孔, 所述活动杆远离限位板一端穿 过开孔和第三弹簧, 并与活动板固定连接。 0006 优选的, 所述活动装置包括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在横板两侧, 所述连接杆 远离横板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块, 所述盲孔内壁两侧均开设有与滑块相互匹配的滑槽, 且所 述滑槽顶端为封口设置。 0007 优选的, 所述第一橡胶垫和第二橡胶垫横截面均为弧形, 且多个所述第一橡胶垫 和第二橡胶垫从左至右均依次呈线性排列, 多个所述第一橡胶垫和第二橡胶垫均组合成波 说 明 书 1/3 页 3 。

12、CN 208114768 U 3 纹状。 0008 优选的, 两个所述横板之间的距离等于固定环两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装置在使用时, 医务人员 先将儿童患者肢体从固定箱穿过, 并将肢体放在固定块上的弧形槽内, 之后拉动拉环, 拉动 拉环来解开竖杆的固定, 这一过程中, 拉环带动活动杆移动, 活动杆带动活动板移动, 活动 板带动卡块远离卡槽, 同时第三弹簧压合, 之后向下推动压板, 压板带动固定环移动至与患 者肢体相接触, 同时第二弹簧伸长, 第二弹簧的设置, 是为了保证固定环在不工作时能回到 原来位置, 移动到适宜位置后, 松开拉。

13、环, 活动板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回到原来位置, 再次 通过卡块将竖杆固定, 若患者肢体较瘦小, 固定环向下移动的过程中, 先插进凹槽, 再带动 横板向下移动, 横板在滑块和滑槽的作用下沿着盲孔内壁移动, 同时第一弹簧压合, 以此来 给予固定环更多的活动轨迹, 第一弹簧的设置是为了保证横板在固定环撤离后能回到远离 位置, 即保证装置适用对象的广泛, 以上操作带来装置操作简单、 省时省力、 保障患者生命 安全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0011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12 图3为图1中B-B截面的示意图。 0013 图中标号: 1、 固定箱, 2、 固定块, 3。

14、、 弧形槽, 4、 第一橡胶垫, 5、 盲孔, 6、 第一弹簧, 7、 活动装置, 8、 横板, 9、 凹槽, 10、 固定环, 11、 第二橡胶垫, 12、 第二弹簧, 13、 箱体, 14、 压板, 15、 竖杆, 16、 卡槽, 17、 固定装置, 18、 活动板, 19、 卡块, 20、 第三弹簧, 21、 拉环, 22、 限位板, 23、 活动杆, 24、 开孔, 25、 连接杆, 26、 滑块, 27、 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15、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5 请参阅图1、 2和3,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儿科急诊用肢体固定装置, 包括固定箱1, 所述固定箱1前后两端面均为开口设置, 所述固定箱1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固 定块2, 所述固定块2顶部开设有弧形槽3, 所述弧形槽3内壁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橡 胶垫4, 所述固定块2顶部靠近两侧处均开设有盲孔5, 两个所述盲孔5以固定块2中心为左右 对称设置, 所述盲孔5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6, 所述第一弹簧6顶部固定连接有横。

16、板 8, 所述横板8两侧均通过活动装置7活动连接在盲孔5内壁, 所述活动装置7包括连接杆25, 所述连接杆25固定连接在横板8两侧, 所述连接杆25远离横板8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块26, 所 述盲孔5内壁两侧均开设有与滑块26相互匹配的滑槽27, 且所述滑槽27顶端为封口设置, 所 述横板8顶部开设有凹槽9, 所述固定块2顶部设有固定环10, 所述固定环10底部均匀固定连 接有若干个第二橡胶垫11, 所述第一橡胶垫4和第二橡胶垫11横截面均为弧形, 且多个所述 第一橡胶垫4和第二橡胶垫11从左至右均依次呈线性排列, 多个所述第一橡胶垫4和第二橡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8114768。

17、 U 4 胶垫11均组合成波纹状, 两个所述横板8之间的距离等于固定环10两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所述固定环10与固定箱1内腔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2, 所述固定箱1顶部固定连接 有箱体13, 所述箱体13顶部设有压板14, 所述压板14底部固定连接有竖杆15, 所述竖杆15底 端贯穿箱体13和固定箱1顶部, 且延伸至固定箱1内腔, 所述竖杆15底端穿过第二弹簧12, 并 与固定环10固定连接, 所述竖杆15一侧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卡槽16, 所述箱体13内腔设有与 竖杆15相互匹配的固定装置17, 所述固定装置17包括活动板18, 所述活动板18靠近竖杆15 上的卡槽16一侧, 且所述活动。

18、板18位于箱体13内腔, 所述活动板18靠近竖杆15一侧均匀固 定连接有若干个卡块19, 且所述卡块19与卡槽16相互匹配, 所述活动板18远离竖杆15一侧 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20, 所述第三弹簧20远离活动板18一端固定连接在箱体13内壁, 所述 箱体13靠近第三弹簧20一侧设有拉环21, 所述拉环21靠近箱体13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 22, 且所述限位板22与箱体13侧壁相互贴合, 所述限位板22远离拉环21一侧固定连接有活 动杆23, 所述箱体13侧壁开设与活动杆23相互匹配的开孔24, 所述活动杆23远离限位板22 一端穿过开孔24和第三弹簧20, 并与活动板18固定连接。 0016 。

19、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装置在使用时, 医务人员先将儿童患者肢体从固定箱1穿 过, 并将肢体放在固定块2上的弧形槽3内, 之后拉动拉环21, 拉动拉环21来解开竖杆15的固 定, 这一过程中, 拉环21带动活动杆23移动, 活动杆23带动活动板18移动, 活动板18带动卡 块19远离卡槽16, 同时第三弹簧20压合, 之后向下推动压板14, 压板14带动固定环10移动至 与患者肢体相接触, 同时第二弹簧12伸长, 第二弹簧12的设置, 是为了保证固定环10在不工 作时能回到原来位置, 移动到适宜位置后, 松开拉环21, 活动板18在第三弹簧20的作用下回 到原来位置, 再次通过卡块19将竖杆15。

20、固定, 若患者肢体较瘦小, 固定环10向下移动的过程 中, 先插进凹槽9, 再带动横板8向下移动, 横板8在滑块26和滑槽27的作用下沿着盲孔5内壁 移动, 同时第一弹簧6压合, 以此来给予固定环10更多的活动轨迹, 第一弹簧6的设置是为了 保证横板8在固定环10撤离后能回到远离位置, 即保证装置适用对象的广泛。 0017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 修 改、 替换和变型,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8114768 U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208114768 U 6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208114768 U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