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8275546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227245.2

申请日:

20081125

公开号:

CN101411767A

公开日:

2009042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6/752,A61K9/14,A61K9/16,A61K9/20,A61K9/48,A61P1/10,A61P9/14

主分类号:

A61K36/752,A61K9/14,A61K9/16,A61K9/20,A61K9/48,A61P1/10,A61P9/14

申请人: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柏刚,秦晨,邱落,张薇,吴炜,励华

地址:

100176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环南路8号

优先权:

CN200810227245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田 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包括药物组分和药物辅料,以该药物制剂500g为基准,所述的药物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地榆104g、槐角157g、槐花104g、大黄52g、黄芩104g、地黄104g、当归52g、赤芍52g、红花13g、防风52g、荆芥穗52g、枳壳52g;本发明的药物制剂保持了原处方的原料组分的固定配比,且疗效不变,更易于被广泛施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包括药物组分和药物辅料,以该药物制剂500g为基准计算,所述的药物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地榆104g、槐角157g、槐花104g、大黄52g、黄芩104g、地黄104g、当归52g、赤芍52g、红花13g、防风52g、荆芥穗52g、枳壳52g;其中,在该药物制剂中,所述的大黄、红花和地榆是直接粉碎得到的原料粉末,防风、荆芥穗和枳壳是其挥发油和水提取物,槐角、槐花、黄芩、地黄、当归和赤芍是其水提取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其中,所述的地榆为中药材地榆经过炮制得到的地榆炭;所述的槐角为中药材槐角经过炮制得到的蜜炙的槐角,所述的槐花为中药材槐花经过炮制得到的炒制的槐花;所述的枳壳为中药材枳壳经过炮制得到的麸炒的枳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其中,所述的固体制剂包括片剂、颗粒剂、散剂、水丸、蜜丸、浓缩水蜜丸、胶囊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其中,所述的药物组分是通过以下方法得到的:地榆、大黄、红花粉碎成粉末,优选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防风、荆芥穗、枳壳先提取挥发油,备用;提取过挥发油的防风、荆芥穗、枳壳的药液浓缩,得到浓缩液A,备用;优选将其先滤过,再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1.10~1.15的清膏;槐角、槐花、黄芩、地黄、当归和赤芍用水提取得到水提液,浓缩,得到浓缩液B;备用;将上述两种浓缩液A和B合并后,干燥成粉,再与上述得到的挥发油混合均匀,得到该药物成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其中,所述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得到挥发油包结物;所述的两种浓缩液合并后,干燥成粉,再与该挥发油包结物混合均匀,得到该药物成分。 6.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地榆、大黄、红花粉碎成粉末,优选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防风、荆芥穗、枳壳先提取挥发油,备用;提取过挥发油的防风、荆芥穗、枳壳的药液浓缩,得到浓缩液A,备用;优选将其先滤过,再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1.10~1.15的清膏;槐角、槐花、黄芩、地黄、当归和赤芍用水提取得到水提液,浓缩,得到浓缩液B;备用;将上述两种浓缩液A和B合并后,干燥成粉,与上述得到的挥发油混合均匀,再与药物辅料混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该制备方法中所采用的地榆为中药材地榆经过炮制得到的地榆炭;槐角为中药材槐角经过炮制得到的蜜炙的槐角;槐花为中药材槐花经过炮制得到的炒制的槐花;枳壳为中药材枳壳经过炮制得到的麸炒的枳壳。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该制备方法包括将所述的防风、荆芥穗、枳壳先提取挥发油,再用β-环糊精包合得到挥发油包结物;将所述的浓缩液合并后,干燥成粉,与该挥发油包结物混合均匀,再与药物辅料混合,得到该药物成分。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含有地榆槐角丸的全部组成和配比的药物新剂型,即,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地榆槐角丸是同仁堂传统方剂,即,传统的原粉大蜜丸剂型,中药大蜜丸 剂的制备方法落后,生产自动化水平较低,服用量大、口味欠佳,且不可整丸 吞服,吸收慢,还存在糖尿病人不能服用等原因,极大地限制了服用人群,但 是该方剂的组方合理,在国际以及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很高,即使因为其他例如 剂型等因素滞后于现代化的医药发展,行业内仍然保留其一席重要之地。因此, 急需对该品种进行剂型改造,使其既能保持其原有疗效,又溶出速率及生物利 用度较好,质量稳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药剂卫生易达标; 服用、携带、贮藏等较方便,便于现代化生产,且服用方便的新剂型。

发明内容

鉴于目前本领域的传统剂型地榆槐角丸(蜜丸)及其制备工艺存在的种种 弊端和缺陷,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几年的实验摸索,对特定的传统处方制剂进 行了大胆的创新,开发了一种既包含了传统处方的所有组成成分,又保持了原 处方的原料组分的固定配比,且疗效不变,更易于被广泛施用的传统药物的新 剂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该制剂既包含了 传统处方的所有组成成分,又保持了原处方的原料组分的固定配比,疗效不变, 溶出速率及生物利用度好于传统的蜜丸剂型,而且服用、携带、贮藏等较方便, 更易于被广泛施用。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根据该药物新剂型的特点筛选并提供一种含有地榆和 槐角的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经过该制备方法得到的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 剂,保持了原处方的原料组分的固定配比,且疗效不变,更易于被广泛施用。

本发明的预期目的和有益效果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包括药物组分和药物辅料,以该药物制 剂500g为基准计算,所述的药物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地榆104g、槐 角157g、槐花104g、大黄52g、黄芩104g、地黄104g、当归52g、赤芍52g、红花 13g、防风52g、荆芥穗52g、枳壳52g;其中,在该药物制剂中,所述的大黄、 红花和地榆是直接粉碎得到的原料粉末,防风、荆芥穗和枳壳是其挥发油和水 提取物,槐角、槐花、黄芩、地黄、当归和赤芍是其水提取物。

以该药物制剂500g为基准即为以1000个制剂单位为基准计算该药物制剂中 药物组分的量;该制剂单位是某剂型的药物制剂的最小单位,例如1片、1个胶 囊、1丸等等;该1000个制剂单位可以是1000片,或者是1000个胶囊,等。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地榆为中药材地榆经过炮制得到的地榆炭,简称地榆 (炭);所述的槐角为中药材槐角经过炮制得到的蜜炙的槐角,简称槐角(蜜炙), 所述的槐花为中药材槐花经过炮制得到的炒制的槐花,简称槐花(炒);所述的枳 壳为中药材枳壳经过炮制得到的麸炒的枳壳,简称枳壳(麸炒)。

即,上述一种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包括药物组分和药物辅料,以 该药物制剂500g为基准计算,所述的药物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地榆 (炭)104g、槐角(蜜炙)157g、槐花(炒)104g、大黄52g、黄芩104g、地黄104g、当 归52g、赤芍52g、红花13g、防风52g、荆芥穗52g、枳壳(麸炒)52g;其中,在该 药物制剂中,大黄、红花和地榆(炭)是其直接粉碎得到的原料粉末的形式,防风、 荆芥穗和枳壳(麸炒)是以其挥发油和水提取物的形式,槐角(蜜炙)、槐花、黄 芩、地黄、当归和赤芍是以其水提取物的形式。

经过对原来的传统大蜜丸剂型改良后,本发明的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 剂优选为固体制剂,该固体制剂包括片剂、颗粒剂、散剂、水丸、蜜丸、浓缩 水蜜丸、胶囊剂等制剂;不同的制剂所采用的药物辅料有所不同,其为本领域 的常识,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常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固体制剂所涵盖的蜜丸与传统的地榆槐角丸 的大蜜丸剂型不同,传统的地榆槐角丸中,所有原料均以原料粉末形式存在; 而本发明的药物制剂,包括蜜丸剂型,其中,大黄、红花和地榆(炭)是其直接粉 碎得到的原料粉末的形式,防风、荆芥穗和枳壳(麸炒)是以其挥发油和水提取物 的形式,槐角(蜜炙)、槐花、黄芩、地黄、当归和赤芍是以其水提取物的形式。

本发明的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是传统处方剂型的改良,其既能保持 其原有疗效,又具有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较好、质量稳定的优点,而且该制 剂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药剂卫生易达标,同时服用、携带、 贮藏等较方便,便于现代化生产,是符合医药科技现代化要求的新剂型。

本发明的上述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中的药物组分是通过以下方法得 到的,该方法包括:

地榆、大黄、红花粉碎成粉末,优选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

防风、荆芥穗、枳壳先提取挥发油,备用;

提取过挥发油的防风、荆芥穗、枳壳的药液浓缩,得到浓缩液A,备用;优 选将其先滤过,再浓缩至50℃下相对密度1.10~1.15的清膏;

槐角、槐花、黄芩、地黄、当归和赤芍用水提取得到水提液,浓缩,得到 浓缩液B;备用;

将上述两种浓缩液A和B合并后,干燥成粉,与上述得到的挥发油混合均 匀,再与药物辅料混合。

上述制备方法中所采用的地榆为中药材地榆经过炮制得到的地榆炭;槐角 为中药材槐角经过炮制得到的蜜炙的槐角;槐花为中药材槐花经过炮制得到的 炒制的槐花;枳壳为中药材枳壳经过炮制得到的麸炒的枳壳。

即,本发明的上述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中的药物组分是通过以下方 法得到的,该方法包括:

地榆(炭)、大黄、红花粉碎成粉末,优选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

防风、荆芥穗、枳壳(麸炒)先提取挥发油,优选挥发油用β-CYD包合得 到挥发油包结物,备用;

提取过挥发油的防风、荆芥穗、枳壳(麸炒)的药液浓缩,得到浓缩液A, 备用;优选将其先滤过,再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15(50℃)的清膏;

其余的六种原料槐角(蜜炙)、槐花、黄芩、地黄、当归和赤芍用水提取得 到水提液,浓缩,得到浓缩液B;备用;优选将该六种原料加水煎煮(三次,每 次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的滤液)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1.10~1.25(50℃)的 清膏;

将上述两种浓缩液(A和B)合并后,干燥成细粉,再与上述得到的挥发油

(挥发油的包结物)混合均匀,即可。

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药物组分与药物辅料混合,再通过常规的制剂工艺处 理,即可得到本发明的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

1.将地榆(炭)、大黄、红花粉碎成粉末,优选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

2.将防风、荆芥穗、枳壳(麸炒)先提取挥发油,再把提取过挥发油的防风、 荆芥穗、枳壳(麸炒)的药液浓缩,得到浓缩液A,备用;

优选挥发油用β-CYD包合得到挥发油包结物;以及,还优选将上述提取过 挥发油的防风、荆芥穗、枳壳(麸炒)的药液先滤过,再浓缩至相对密度1.10~ 1.15(50℃)的清膏;

3.将其余的六种原料槐角(蜜炙)、槐花、黄芩、地黄、当归和赤芍用水提 取得到水提液,浓缩,得到浓缩液B,备用;

优选将该六种原料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的滤 液)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1.10~1.25(50℃)的清膏;

4.将上述步骤2和3得到的两种浓缩液(A和B)合并后,干燥成细粉,再与 上述得到的挥发油(挥发油的包结物)混合均匀,得到药物组分;

5.将药物组分与药物辅料混合,再通过药学固体剂型(固体)制剂常规的工 艺处理,即可得到本发明的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

上述制法制得的药物制剂因工艺以及药理学因素,本发明特指药剂学意义 上的固体制剂。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优选片剂、 颗粒剂、水丸、水蜜丸以及浓缩水蜜丸。

以下述处方为例,地榆(炭)是指经过炮制得到的地榆,槐角(蜜炙)、槐 花(炒)以及枳壳(麸炒)均是指炮制后的原料,依次为蜜炙的炮制方法得到 的槐角、炒制的炮制方法得到的槐花和麸皮炒制的炮制方法得到的枳壳。该炮 制方法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最优选为片剂,以下以片剂为例。

处方(以1000片为基准计算,0.5g/片):

地榆(炭)104g 槐角(蜜炙)157g 槐花(炒)104g 大黄52g 黄芩104g 地黄 104g 当归52g 赤芍52g 红花13g 防风52g 荆芥穗52g 枳壳(麸炒)52g

制法:以上十二味,地榆(炭)、大黄、红花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防 风、荆芥穗、枳壳(麸炒)提取挥发油,挥发油用β-CYD包合,另器保存,药 液滤过,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15(50℃)的清膏,备用。其余槐角(蜜炙) 等六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1.10~ 1.25(50℃)的清膏;将上述两种清膏合并后,喷雾干燥成细粉。上述细粉与β-CYD 包结物,及适量淀粉混匀,制成颗粒,压制成1000片。该片剂为素片。

为了特殊需要,更优选将上述片剂(素片)包薄膜衣。

为了临床使用的便利和需要,片剂的规格是每片重0.25~1.0g,例如0.5g、 0.75g等。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片剂的规格是每片重0.50g。

性状:本发明的上述处方和制法得到的产品为片剂(素片)或为薄膜衣片, 素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气微,味苦、涩。

功能与主治:疏风凉血,泻热润燥。用于脏腑实热,大肠火盛,肠风便血, 痔疮漏疮,湿热便秘,肛门肿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

本发明的上述制备方法是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筛选,在众多繁杂的实验 数据中逐一排查最终得到的最优化的工艺。

以下是本发明的工艺优选的试验方法、数据及结论的节选。

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优选:

1.工艺过程及考察方法:称取防风108g、荆芥穗108g、枳壳(麸炒)108g置 入10000ml烧瓶中,加水3240ml(由于荆芥穗质轻),根据经验浸泡2小时,参照 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试验,每小时读取挥发油量。

2.提油曲线:提取时间对出油量影响较大,故做提油曲线。见表1。

表1 提取时间对出油量影响

结果表明:出油量随加时间增加而增加,但8小时后增加趋势明显减缓, 为了节省能源采用提取挥发油8小时。

3.挥发油提取验证实验:

取防风108g、荆芥穗108g、枳壳(麸炒)108g捣碎置入5000ml烧瓶中, 加水3240ml浸泡2小时,提取挥发油8小时,重复三批,读取出油量,为了确 定提油后药渣是弃去,还是与水提部分继续煎煮,以出膏量及防风中水溶性成 分升麻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转移率为指标,考察提取效果,结果见表2。

表2 三批出油率考察

投料防风药材含量0.36%

实验表明:提油8小时后,出油量稳定,表明工艺稳定。且防风中升麻苷 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转移率已达到50%,出膏量及转移率稳定,故药渣弃 去,水提液备用。

4.挥发油中试提取验证

由于小试和中试挥发油出油量存在较大差别,故采用中试进行进一步验证, 同时为包结工艺研究提供挥发油。取防风1.08kg、荆芥穗1.08kg、枳壳(麸炒) 1.08kg置入多功能提取罐中(型号DHJ-DW3/113),加水32L,浸泡2小时, 提取挥发油10小时,重复三批,读取出油量,结果见表3。

表3 三批出油率考察

实验表明:提油8小时后,出油量稳定,表明工艺稳定,延长两小时侯出 油未见明显增加。

5.挥发油的包合工艺研究

为了防止挥发性成分在贮藏过程中损失,故而采用β-CYD进行包合。

考察因素及水平:主要考察β-CYD用量(g),搅拌时间(小时),搅 拌温度(℃)三因素,对包结率的影响,见表4。

表4 因素水平表

正交表的选择及结果:选择L9(34)正交表进行试验9份,按各实验要求 进行,如:按上表中三个水平,量取挥发油2ml,加乙醇2ml混匀,称取相 应比例的β-CYD,溶于10倍量水中,在中速搅拌下缓缓的加入挥发油乙 醇液,根据表中搅拌的时间与搅拌温度,采用液-液法进行包合。包合物0 —5℃冷藏过夜,滤过,抽干,50℃下干燥。称重,计算包结率,公式如下:

包结物挥发油提取方法:取干燥后的β-CYD包结物置圆底烧瓶中,参 照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提取挥发油,读取挥发油量。

表5-1L9(34)正交实验方案及结果

 ABC误差包合率(%)1111181.02122286.03133380.54212383.55223186.06231282.07313278.08321381.09332180.0n1247.50242.50244.00247.00G=∑yi=738.00n2251.50253.00249.50246.00n3239.00242.50244.50245.00G2=544644.00a161256.2558806.2559536.0061009.00a263252.2564009.0062250.2560516.00CT=G2/9=60516.00a357121.0058806.2559780.2560025.00Rj181629.5181621.5181566.5181550.0Se=Rj/3-CTSe27.1724.506.170.67

5-2 方差分析表

F1-0.10(2,2)=9*     F1-0.05(2,2)=19**        F1-0.01(2,2)=99***

方差分析证明:β-CYD用量与搅拌时间对包合工艺有显著影响,搅拌温度 次之。最佳包合工艺选定为A2B2C2,即挥发油与β-CYD用量比例1:8,搅拌 4小时,搅拌温度40℃为最佳实验条件。

水提取条件的优选:考察因素及水平,根据方中槐花、槐角等六味药所含 活性成分特点,采用水提,主要考虑加水倍数,提取时间、煎煮次数对黄芩苷、 芦丁转移率的影响。见表6。

表6 水提因素水平表

正交表的选择及结果:选择L9(34)正交表进行试验,按各试验要求进行, 以1号试验为例,详见如下操作。

按处方比例称取槐角(蜜炙)144g、槐花(炒)96g、黄芩96g、地黄96g、 当归48g、赤芍48g,共计528g加水煎煮1次,加水3168ml,提取1小时。滤 过,滤液,浓缩得稠膏,减压干燥,得干膏,测干膏重量及黄芩苷、芦丁含量, 并计算出黄芩苷、芦丁总转移率。

1、按下法,测定黄芩苷含量: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1% 磷酸水溶液(48:5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40℃。理论板数按黄芩 苷计算应不低于2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黄芩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黄芩 苷50u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干膏0.25g、黄芩药材0.2g,精密称定,至具塞锥形瓶 中,精密加入70%乙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分钟(功率250W,频率 40KHz),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作为供试品 溶液,用微孔滤膜(0.45μm)滤过,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与供试品溶液各2μl,注入液相色谱 仪,测定,即得。结果见表7-1、表7-2。

表7-1 L9(34)黄芩苷水提正交试验结果

表7-2 黄芩苷水提方差分析表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因素A、C对该品种水提结果有显著影响,因素B次之, 由于B2与B3相差不大,以A3、B2、C3为最佳提取条件,即:提取3次,每次 煎煮2小时;加水10倍量。

2、按下法测定芦丁含量: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 VI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1% 磷酸水溶液(48:5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40℃。

理论板数按芦丁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芦丁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黄芩苷 25u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干膏0.25g、槐花药材0.25g、槐角药材0.5g,制法,同 “黄芩苷测定”。

测定法:同“黄芩苷测定”。结果见表8-1、表8-2。

表8-1 L9(34)芦丁水提正交试验结果

表8-2 芦丁水提方差分析表

F1-0.10(2,2)=9*      F1-0.05(2,2)=19**     F1-0.01(2,2)=99***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因素A对该品种水提结果有显著影响,因素B、C无 显著性差异,由于因素B、C各水平差别不大,B2、C3稍高,选B2、C3,故 以A3、B2、C3为最佳提取条件,即:提取3次,每次煎煮2小时;加水10倍 量。与黄芩苷最佳条件相同。

3.三批数据验证:

按处方比例称取槐角(蜜炙)144g、槐花(炒)96g、黄芩96g、地黄96g、 当归48g、赤芍48g,共计528g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5280ml,提取2小时。 滤过,滤液合并,浓缩得稠膏,减压干燥,得干膏,测干膏重量及黄芩苷、芦 丁含量,并计算出黄芩苷、芦丁总转移率。结果见表9。

表9 三批数据验证表

注:黄芩药材黄芩苷含量为15.208%、槐花药材芦丁含量7.046%、槐角药 材芦丁含量1.233%。

三批试验结果表明出膏量、黄芩苷、芦丁转移率相差不大,表明工艺稳定。

喷雾干燥参数选择:

由于鼓风干燥加热时间长,温度不易控制,易使黄酮、多糖类成分变性, 故实际生产中采用喷雾干燥。现考察进风温度、药液相对密度对喷出物料的干 燥程度、均匀度及干燥时间影响。

具体操作:取处方15倍量的防风、荆芥穗、枳壳等三味,共计2.34kg,置 多功能提取罐(CTG—10型)中,加10倍量水,提取挥发油8小时,滤过,滤 液浓缩,挥发油备用;其余槐角(蜜炙)等六味,,共计8.595kg,加10倍水煎 煮3次,每次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与提油后药液合并,分成 三等份,分别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1、1.11~1.17、1.17~1.25(50℃)的 清膏,再分成三等份,后分别喷雾干燥,结果见表10。

表10 喷雾干燥表

结果:选择相对密度1.11~1.17(50℃)的清膏,进风口温度160℃。喷出物 料干燥、均匀,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颗粒剂成型工艺的优选:

1、制粒成型工艺研究

取处方15倍量生药,按优选工艺操作,将干膏粉、生药粉、挥发油包合物 混合均匀,制得混合粉。取混合粉加90%乙醇制粒,软材粘,无法制粒。根据 价格及以往经验选择,加入适量淀粉作为辅料减小物料粘度进行制粒研究。

取400g混合膏粉5份,按比例加入淀粉,分别加入90%、85%、80%乙醇 100ml制粒,结果见表11。

表11 制粒成型工艺研究

结论:根据以上试验结果,药粉中加入5~10%淀粉,以85—90%乙醇为粘 合剂制粒,颗粒成型较好。

2、粘合剂乙醇用量对颗粒成型影响:取400g混合膏粉3份,分别加入85% 乙醇50、100、150ml制粒,见表12。

表12 乙醇用量表

由于空气湿度直接影响膏粉含水量,不同季节空气相对湿度变化较大,故 选择膏粉重15~20%粘合剂用量适宜。

3、颗粒制备及质量考察:

取分别加入5%、10%辅料的混合膏粉,以90%、85%乙醇进行制粒,干燥。 测定休止角、堆密度。

(1)休止角的测定:采用漏斗法测定制粒后的颗粒休止角,固定漏斗法,将3 个漏斗串联并固定于水平位置的坐标纸上适宜的高度(3cm)处,小心的将颗粒 沿漏斗壁倒入最上面的漏斗上,直到最下面形成的颗粒圆锥体尖端接触到最下 面漏斗为止,测出圆锥体底部的直径,计算休止角(a),a=arctg2h/D(h为漏斗 底部尖端至水平的高度,D为圆锥底部的直径)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

表13-1 休止角的测定

结论:三批样品休止角相近,且均小于40度,说明样品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2)堆密度的测定:将样品颗粒均匀流入100ml的量筒中,每隔2秒钟把量 筒从2.5厘米高处垂击在硬木表面上,共击3次,称重,将样品重量除以样品体 积即得。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

表13-2 堆密度的测定

原处方的蜜丸工艺:

每100g粉末加炼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

大蜜丸每丸重9g.大蜜丸每服相当于3.6g生药,即患者每次至少服用生药 3.6g,还要加上至少5g的蜂蜜,新的工艺提取实际平均出膏率52%,平均出膏 量为1.89g,新制剂在保持原服用生药量不变的前提下,极大地减少了服用量。

新剂型与原剂型比较,两者给药、吸收、代谢途径相同。新剂型通过提取 挥发油,并进行环糊精包合,使液体药物固化;煮提提取出功效成分,喷雾干 燥减少了受热时间,从而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有效成分,减小服用量;通过包薄 膜衣掩盖了不良气味;大黄、地榆、红花采用原粉入药,在作为组方成分的同 时还起到赋形剂的作用,从而替代了作为辅料使用的蜂蜜,可扩大使用人群, 做到服用方便,安全可靠,增加药品质量可控性。

按最佳制粒工艺将剩余混合膏粉制粒,并压制成片。

具体方法:取欧巴代80W66694 32g,加水200ml电动搅拌50分钟后,进 行包衣,取药丸500g,置包衣锅内,转速3—4档;压力泵压力低时喷出的包衣 液颗粒状,压力5—6kg,喷出的包衣液雾状;流速4—6ml/min,包衣效果好, 流速太快了干燥慢,易粘片;干燥温度45℃。1、号喷入32ml后观察;2、号 再喷入32ml后观察;3、号又喷入31ml后观察;结果见表14。

表14 包衣结果分析表

包衣总增重3%时,外观光滑,色泽均匀。

综上所述:以上十二味,红花、大黄、地榆(炭)粉碎成细粉,过筛80目 筛,备用。防风、荆芥穗、枳壳(麸炒)加水10倍量,提取挥发油8小时,滤 过,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20(50℃)的清膏,备用;挥发油用β-CYD 包合(1ml挥发油→8g β-CYD)。其余槐角(蜜炙)等六味,加10倍水煎煮3 次,每次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1.15~1.20(50℃)的清 膏;将上述两种清膏合并后,喷雾干燥成细粉。上述细粉、与β-CYD包结物, 及适量玉米淀粉混匀,制成颗粒,压制成1000片,包薄膜衣,即得。

为探讨地榆槐角片是否保持原剂型的药效作用,依据地榆槐角丸的功能主 治,设定了大鼠痔疮模型、肛门大鼠溃疡模型、小鼠实热壅滞型便秘模型、镇 痛抗炎及出血时间等七项药效学指标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表明,在地榆槐角片大鼠0.4、0.8、1.6g生药/kg;小鼠0.6、1.2、 2.4g生药/kg下:①地槐片小、中、大剂量均能显著降低巴豆油致小鼠的耳廓 肿胀度,提示具有一定的局部消炎作用,且作用明显优于已有的地槐丸(蜜丸); ②地槐片中、大剂量和地槐丸均能显著增加“实热壅滞”便秘模型小鼠1-2h、 0-2h的排便粒数,提示地槐片对便秘小鼠具有一定的润肠通便作用,其中地槐 片的起效时间略早于地槐丸;③地槐片大剂量和地槐丸能降低巴豆油致肛门痔 疮模型大鼠肛门直肠含水量,提示地槐片对痔疮大鼠具有治疗作用,与地槐丸 无显著差异;④地槐片小、中、大剂量和地槐丸均能显著降低醋酸引起小鼠扭 体次数和腹腔中伊文思兰含量,提示地槐片具有镇痛抗炎作用,与地槐丸无显 著差异;⑤地槐片小、中、大剂量和地槐丸均能显著缩短正常小鼠出血时间, 提示地槐片具有止血的作用,与地槐丸无显著差异。

本实验条件下,地槐片小、中、大剂量与地槐丸比较,在降低巴豆油致小 鼠的耳廓肿胀度方面地槐片有显著优势,其他药理作用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结 果表明,地槐片与地槐丸具有相近的药理作用。

药理试验结果证实,地槐片具有疏风润燥,凉血泻热作用,与地槐丸比较 多无显著差异,提示地槐片经由地槐丸提取后,不仅仍保留了地槐丸的原有功 效,且在局部抗炎、润肠通便起效时间等方面优于原丸剂剂型。

本发明的由蜜丸改良为片剂、胶囊等固体制剂,在保持原有配方的基础上, 通过剂型的改进达到减少服用量、扩大施用人群、增强药效或者至少维持原有 剂型药效的有益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但不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

实施例一、地榆槐角片

处方:地榆(炭)104g  槐角(蜜炙)157g  槐花(炒)104g

      大黄52g       黄芩104g        地黄104g

      当归52g       赤芍52g         红花13g

      防风52g       荆芥穗52g       枳壳(麸炒)52g

制法:以上十二味,地榆(炭)、大黄、红花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防 风、荆芥穗、枳壳(麸炒)提取挥发油8小时,滤过,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 1.15(50℃)的清膏,备用;挥发油用β-CYD包合。其余槐角(蜜炙)等六味, 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1.10~1.25(50 ℃)的清膏;将上述两种清膏合并后,喷雾干燥成细粉。上述细粉与β-CYD包 结物,及适量玉米淀粉混匀,制成颗粒,压制成1000片,包薄膜衣,即得。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气微,味苦、涩。

功能与主治:疏风凉血,泻热润燥。用于脏腑实热,大肠火盛,肠风便血, 痔疮漏疮,湿热便秘,肛门肿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

注意:忌食辛辣。孕妇忌服。

规格:每片重0.50g。

实施例二、地榆槐角颗粒

处方:地榆(炭)104g  槐角(蜜炙)157g  槐花(炒)104g

      大黄52g       黄芩104g        地黄104g

      当归52g       赤芍52g         红花13g

      防风52g       荆芥穗52g       枳壳(麸炒)52g

制法:以上十二味,地榆(炭)、大黄、红花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防 风、荆芥穗、枳壳(麸炒)提取挥发油8小时,滤过,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 1.15(50℃)的清膏,备用;挥发油用β-CYD包合。其余槐角(蜜炙)等六味, 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1.10~1.25(50 ℃)的清膏;将上述两种清膏合并后,喷雾干燥成细粉。上述细粉与β-CYD包 结物,及适量淀粉混匀,制成颗粒,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颗粒,气微,味苦、涩。

功能与主治:疏风凉血,泻热润燥。用于脏腑实热,大肠火盛,肠风便血, 痔疮漏疮,湿热便秘,肛门肿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注意:忌食辛辣。孕妇忌服。

规格:每袋装2g。

实施例三、地榆槐角胶囊

处方:地榆(炭)104g  槐角(蜜炙)157g  槐花(炒)104g

      大黄52g       黄芩104g        地黄104g

      当归52g       赤芍52g         红花13g

      防风52g       荆芥穗52g       枳壳(麸炒)52g

制法:以上十二味,地榆(炭)、大黄、红花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防 风、荆芥穗、枳壳(麸炒)提取挥发油8小时,滤过,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 1.15(50℃)的清膏,备用;挥发油用β-CYD包合。其余槐角(蜜炙)等六味, 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1.10~1.25(50 ℃)的清膏;将上述两种清膏合并后,喷雾干燥成细粉。上述细粉与β-CYD包 结物,及适量淀粉混匀,制成颗粒,装胶囊,即得。

性状:本品为硬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颗粒,气微,味苦、涩。

功能与主治:疏风凉血,泻热润燥。用于脏腑实热,大肠火盛,肠风便血, 痔疮漏疮,湿热便秘,肛门肿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

注意:忌食辛辣。孕妇忌服。

规格:每粒装0.50g。

实施例四、地榆槐角丸

处方:地榆(炭)104g  槐角(蜜炙)157g  槐花(炒)104g

      大黄52g       黄芩104g        地黄104g

      当归52g       赤芍52g         红花13g

      防风52g       荆芥穗52g       枳壳(麸炒)52g

制法:以上十二味,地榆(炭)、大黄、红花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防 风、荆芥穗、枳壳(麸炒)提取挥发油8小时,滤过,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 1.15(50℃)的清膏,备用;挥发油用β-CYD包合。其余槐角(蜜炙)等六味, 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1.10~1.25(50 ℃)的清膏;将上述两种清膏合并后,喷雾干燥成细粉。上述细粉与β-CYD包 结物,及适量蜂蜜混匀和坨,制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气微,味苦、涩。

功能与主治:疏风凉血,泻热润燥。用于脏腑实热,大肠火盛,肠风便血, 痔疮漏疮,湿热便秘,肛门肿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忌食辛辣。孕妇忌服。

规格:每丸重3g。

实施例五、地榆槐角散

处方:地榆(炭)104g  槐角(蜜炙)157g  槐花(炒)104g

      大黄52g       黄芩104g        地黄104g

      当归52g       赤芍52g         红花13g

      防风52g       荆芥穗52g       枳壳(麸炒)52g

制法:以上十二味,地榆(炭)、大黄、红花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防 风、荆芥穗、枳壳(麸炒)提取挥发油8小时,滤过,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 1.15(50℃)的清膏,备用;挥发油用β-CYD包合。其余槐角(蜜炙)等六味, 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1.10~1.25(50 ℃)的清膏;将上述两种清膏合并后,喷雾干燥成细粉。上述细粉与β-CYD包 结物,及适量淀粉混匀,分装成250袋,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粉末,气微,味苦、涩。

功能与主治:疏风凉血,泻热润燥。用于脏腑实热,大肠火盛,肠风便血, 痔疮漏疮,湿热便秘,肛门肿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注意:忌食辛辣。孕妇忌服。

规格:每袋装2g。

实施例六、地榆槐角浓缩水蜜丸

处方:地榆(炭)104g  槐角(蜜炙)157g   槐花(炒)104g

      大黄52g       黄芩104g         地黄104g

      当归52g       赤芍52g          红花13g

      防风52g       荆芥穗52g        枳壳(麸炒)52g

制法:以上十二味,地榆(炭)、大黄、红花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防 风、荆芥穗、枳壳(麸炒)提取挥发油8小时,滤过,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 1.15(50℃)的清膏,备用;挥发油用β-CYD包合。其余槐角(蜜炙)等六味, 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1.10~1.25(50 ℃)的清膏;将上述两种清膏合并后,喷雾干燥成细粉。上述细粉与β-CYD包 结物,及适量蜂蜜混匀,制成250丸,包薄膜衣,即得。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气微,味苦、涩。

功能与主治:疏风凉血,泻热润燥。用于脏腑实热,大肠火盛,肠风便血, 痔疮漏疮,湿热便秘,肛门肿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丸,一日2次。

注意:忌食辛辣。孕妇忌服。

规格:每100丸重23g。

实施例七、地榆槐角浓缩水丸

处方:地榆(炭)104g   槐角(蜜炙)157g   槐花(炒)104g

      大黄52g        黄芩104g         地黄104g

      当归52g        赤芍52g          红花13g

      防风52g        荆芥穗52g        枳壳(麸炒)52g

制法:以上十二味,地榆(炭)、大黄、红花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防 风、荆芥穗、枳壳(麸炒)提取挥发油8小时,滤过,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 1.15(50℃)的清膏,备用;挥发油用β-CYD包合。其余槐角(蜜炙)等六味, 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1.10~1.25(50 ℃)的清膏;将上述两种清膏合并后,喷雾干燥成细粉。上述细粉与β-CYD包 结物,及适量淀粉混匀,制成500g,包薄膜衣,即得。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气微,味苦、涩。

功能与主治:疏风凉血,泻热润燥。用于脏腑实热,大肠火盛,肠风便血, 痔疮漏疮,湿热便秘,肛门肿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0粒,一日2次。

注意:忌食辛辣。孕妇忌服。

规格:每100粒重5g。

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有地榆和槐角的药物制剂,包括药物组分和药物辅料,以该药物制剂500g为基准,所述的药物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地榆104g、槐角157g、槐花104g、大黄52g、黄芩104g、地黄104g、当归52g、赤芍52g、红花13g、防风52g、荆芥穗52g、枳壳52g;本发明的药物制剂保持了原处方的原料组分的固定配比,且疗效不变,更易于被广泛施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