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外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疗小儿外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537056 B (45)授权公告日 2011.08.17 CN 101537056 B *CN101537056B* (21)申请号 200810102253.4 (22)申请日 2008.03.19 A61K 36/736(2006.01) A61P 11/00(2006.01) A61K 33/06(2006.01) (73)专利权人 北京亚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地址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科技园区 振兴路 8 号 (72)发明人 付立家 付建家 CN 1939449 A,2007.04.04, 全文 . CN 1895398 A,2007.01.。
2、17, 全文 . CN 1660260 A,2005.08.31, 全文 . 国家药典委员会 . 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 . 中 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5 版一部 .2005,348. 孙秀梅, 等 . 谈汤剂煎煮过程对药效的影 响 .山东中医杂志 .1995, 第 14 卷 ( 第 2 期 ),83-84. 刘芳 . 影响中药提取液质量的因素及其控 制方法 .基层中药杂志 .2000, 第 14 卷 ( 第 2 期 ),30-31. 刘培勋 . 中药汤剂制备过程中的化学变 化. 中国药房 .2000,第11卷(第2期),95-96. (54) 发明名称 治疗小儿外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
3、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小儿外呼吸道感染的中 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结合药学及药理学试验对制 备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控制, 并且通过试验发现 麻黄与黄芩分煎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以上 方法使该制剂在药理效果上表现出高效、 稳定的 特点。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程俐陶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0 页 CN 101537056 B1/1 页 2 1. 一种治疗小儿外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该制剂由如下重量比的原料药 制成, 麻黄 90g 炒苦杏仁 120g 石膏 270g 甘草 90g 。
4、黄芩 180g 板蓝根 180g 北豆根 90g 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 以上七味, 麻黄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 2 小时, 第二次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 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1.20, 黄芩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 2 小时, 第二次 1 小时, 合并煎 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 至相对密度 1.15 1.20, 石膏加水煎煮半小时, 再加入苦杏仁等 四味, 煎煮二次, 第一次 2 小时, 第二次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1.20, 静置 24 小时, 滤过, 滤液加蜂蜜 200g、 蔗糖 100g 及苯甲酸钠 3g。
5、, 煮沸使溶解, 加水至总量1000ml, 搅匀, 26冷藏2448小时, 滤过, 灌封, 105湿热灭菌20分钟即 得。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 以上七味, 麻黄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 8 倍量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加水 6 倍量煎煮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注入双效浓缩罐, 减压浓缩, 一效加热室压力为 0.04MPa, 二效 加热室压力为 0.06MPa, 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1.20, 黄芩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 8 倍 量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加水 6 倍量煎煮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
6、减压浓缩, 一效加热室 压力为 0.04MPa, 二效加热室压力为 0.06MPa, 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1.20, 石膏加水 8 倍 量煎煮半小时, 再加入苦杏仁等四味, 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8倍量煎煮2小时, 第二次加水 6倍量煎煮1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 一效加热室压力为0.04MPa, 二效加热室 压力为 0.06MPa, 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1.20, 静置 24 小时, 滤过, 滤液加蜂蜜 200g、 蔗糖 100g 及苯甲酸钠 3g, 煮沸使溶解, 加水至总量 1000ml, 搅匀, 2 6冷藏 24 48 小时, 滤 过, 灌封, 105湿热灭。
7、菌 20 分钟即得。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537056 B1/10 页 3 治疗小儿外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小儿外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属于中药技术领 域。 背景技术 0002 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来自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5 年版一部 )348 页, 其处 方和制法分别为 : 0003 【处方】 麻黄 90g 苦杏仁 ( 炒 )120g 石膏 270g 甘草 90g 0004 黄芩 180g 板蓝根 180g 北豆根 90g 0005 【制法】 以上七味, 麻黄、 石膏加水煎煮半小时, 再加入苦杏仁等五味, 煎煮。
8、二次, 第 一次 2 小时, 第二次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至约 600ml, 静置 24 小时, 滤过, 滤液加蜂蜜 200g、 蔗糖 100g 及苯甲酸钠 3g, 煮沸使溶解, 加水至总量 1000ml, 搅匀, 冷藏 24 48 小时, 滤过, 灌封, 灭菌, 即得。 0006 该制备工艺较粗糙, 且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疗效难于保证, 故有必要对该制备工 艺进行进一步研究, 使其更加具体化、 科学化, 这也是中药现代化的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0008 为实现以上发明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 000。
9、9 一种治疗小儿外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该制剂由如下重量比的原料 药, 0010 麻黄 90g 苦杏仁 ( 炒 )120g 石膏 270g 甘草 90g 0011 黄芩 180g 板蓝根 180g 北豆根 90g 0012 按以下步骤进行 : 0013 以上七味, 麻黄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2小时, 第二次1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1.20, 黄芩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 2 小时, 第二次 1 小时, 合并 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 至相对密度 1.15 1.20, 石膏加水煎煮半小时, 再加入苦杏仁 等四味, 煎煮二次, 第一次2小时。
10、, 第二次1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1.20, 静置 24 小时, 滤过, 滤液加蜂蜜 200g、 蔗糖 100g 及苯甲酸钠 3g, 煮沸使溶解, 加水至总量1000ml, 搅匀, 26冷藏2448小时, 滤过, 灌封, 105湿热灭菌20分钟即 得。 0014 该中药制剂的制备还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 0015 以上七味, 麻黄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 8 倍量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加水 6 倍量 煎煮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注入双效浓缩罐, 减压浓缩, 一效加热室压力为 0.04MPa, 二效加热室压力为0.06MPa, 浓缩至相对。
11、密度1.151.20, 黄芩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 8 倍量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加水 6 倍量煎煮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 一效加 说 明 书 CN 101537056 B2/10 页 4 热室压力为 0.04MPa, 二效加热室压力为 0.06MPa, 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1.20, 石膏加水 8 倍量煎煮半小时, 再加入苦杏仁等四味, 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 8 倍量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 加水6倍量煎煮1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 一效加热室压力为0.04MPa, 二效加 热室压力为 0.06MPa, 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1.。
12、20, 静置 24 小时, 滤过, 滤液加蜂蜜 200g、 蔗糖 100g 及苯甲酸钠 3g, 煮沸使溶解, 加水至总量 1000ml, 搅匀, 2 6冷藏 24 48 小 时, 滤过, 灌封, 105湿热灭菌 20 分钟即得。 0016 本制备方法, 结合药学及药理学试验得出了优化的生产过程控制参数, 并且通过 试验发现麻黄与黄芩分煎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提高了麻黄碱与黄芩苷的含量。以上 技术方案可显著提高该药物组合物清热、 宣肺、 平喘等作用。使该制剂具有疗效高、 质量稳 定的特点。 0017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内容, 下面对本发明中药制剂的制备 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13、。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述实验例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但不下限于本发明。 0019 实验例 1 麻黄煎煮加水量的确定 0020 取麻黄 3 份药材每份 90g, 第一次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煎煮 1 小时, 分 3 组进行试 验, 第一组加水量 6 倍量、 4 倍量, 第二组加水量 8 倍量、 6 倍量, 第三组加水量 10 倍量、 8 倍 量, 合并煎液, 滤过, 静置, 取上清液测定盐酸麻黄碱的含量。 0021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 以乙腈 -0.1磷酸 溶液 ( 含 0.1三乙胺 )(3 : 97)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05nm。理论板数按盐。
14、酸麻黄碱计算 应不低于 4000。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适量, 精密称定, 加 0.1mol/L 的盐酸溶液制成每 1ml 含 45g 的溶液, 即得。精密量所得上清液 5ml, 加水 10ml 及浓氨试液 0.5ml, 用乙醚提取 5 次 (30ml, 30ml, 20ml, 20ml, 20ml), 合并乙醚液, 加盐酸乙醇溶液 (1 20)2ml, 混匀, 低温 回收溶剂至干, 残渣加乙醇 5ml 使溶解, 转移至 25ml 量瓶中, 加 0.1mol/L 盐酸溶液稀释至 刻度, 摇匀, 即得。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l, 注入液相色谱仪, 测定, 结果见下表。 0022 。
15、表 1 : 麻黄煎煮加水量的确定 0023 0024 以盐酸麻黄碱含量为指标, 可以看出第二组 ( 加水量 8 倍量、 6 倍量 ), 第三组 ( 加 水量10倍量、 8倍量), 出膏率相差不大, 为了节约能源及缩短生产时间, 所以大生产中决定 采用第二组试验参数。即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 2 小时, 加水量为 8 倍, 第二次 1 小时, 加水 量为 6 倍量。 说 明 书 CN 101537056 B3/10 页 5 0025 实验例 2 黄芩煎煮加水量的确定 0026 取黄芩 3 份药材每份 180g, 第一次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煎煮 1 小时, 分 3 组进行试 验, 第一组加水量。
16、 6 倍量、 4 倍量, 第二组加水量 8 倍量、 6 倍量, 第三组加水量 10 倍量、 8 倍 量, 合并煎液, 滤过, 静置, 取上清液确定黄芩苷的含量, 结果见表 2 : 0027 表 2 : 麻黄煎煮加水量的确定 0028 0029 以黄芩苷含量为指标, 可以看出第二组 ( 加水量 8 倍量、 6 倍量 ), 第三组 ( 加水量 10 倍量、 8 倍量 ), 出膏率相差不大, 为了节约能源及缩短生产时间, 所以大生产中决定采用 第二组试验参数。即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 2 小时, 加水量为 8 倍, 第二次 1 小时, 加水量为 6 倍量。 0030 实验例 3 麻黄与黄芩共煎与分煎。
17、对溶出成分的影响 0031 取麻黄 90g、 黄芩 180g 共煎, 第一次加 8 倍量水煎煮 2 小时, 第 2 次加 6 倍量水煎 煮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静置, 取上清液确定盐酸麻黄碱、 黄芩苷的含量, 综合实验例 1、 2 的结果, 分析麻黄与黄芩共煎与分煎对溶出成分的影响, 见表 3 : 0032 表 3 : 麻黄与黄芩共煎与分煎对溶出成分的影响 0033 0034 通过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麻黄和黄芩相同条件下共煎所得有效成分盐酸麻黄 碱和黄芩苷均明显低于分煎。故本发明将此两味原料药分开煎煮。 0035 实验例 4 苦杏仁 ( 炒 )、 甘草、 板蓝根、 北豆根煎煮加。
18、水量的确定 0036 取苦杏仁 ( 炒 )120g、 甘草 90g、 板蓝根 180g、 北豆根 90g, 三份, 加水煎煮第一次煎 煮 2 小时, 第二次煎煮 1 小时, 分 3 组进行试验, 第一组加水量 8 倍量、 6 倍量, 第二组加水 量 10 倍量、 8 倍量, 第三组加水量 10 倍量、 10 倍量, 合并煎液, 滤过, 静置, 取上清液浓缩成 相对密度为 1.20 的清膏 (60 ), 以出清膏量为指标, 确定加水量。结果见表 4 : 0037 表 4 : 苦杏仁 ( 炒 )、 甘草、 板蓝根、 北豆根煎煮加水量的确定 说 明 书 CN 101537056 B4/10 页 6 。
19、0038 0039 以出清膏量为指标, 可以看出第二组 ( 加水量 10 倍量、 8 倍量 ), 第三组 ( 加水量 10 倍量、 10 倍量 ), 出膏率相差不大, 为了节约能源及缩短生产时间, 所以大生产中决定采 用第二组试验参数。即加水煎煮两次, 第一次 2 小时, 加水量为 8 倍, 第二次 1 小时, 加水量 为 6 倍。 0040 实验例 5 浓缩工艺的考察 0041 按实验例 1、 2、 4 提取三批样品, 将所得提取液注入双效浓缩罐进行浓缩工艺研 究, 分三次以下列参数进行减压浓缩, 第一次, 一效 : 真空 0.02MPa, 二效 : 真空 0.04MPa ; 第二次, 一效。
20、 : 真空 0.04MPa, 二效 : 真空 0.06MPa ; 第三次一效 : 真空 0.06MPa, 二效 : 真空 0.08MPa。试验结果见表 5。 0042 表 5 浓缩工艺的考察 0043 0044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 为了节约浓缩时间, 保证浓缩效果, 确定双效浓缩罐浓缩 参数为一效 : 真空 0.04MPa, 二效 : 真空 0.06MPa。 0045 实验例 6 灭菌条件的考察 0046 按上述工艺制得的药液灌装后, 分别在 105下流通蒸汽灭菌 20、 30、 45min, 考察 样品的外观、 灭菌前后 pH 值、 含量、 无菌保证水平 (SAL) 等指标。结果见表 6。
21、。 0047 表 6 灭菌条件对药液的影响 0048 说 明 书 CN 101537056 B5/10 页 7 0049 结论 : 经考察本品溶液经 105下流通蒸汽灭菌 20、 30、 45min, 灭菌前后的外观、 pH值、 指标成分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灭菌效果均达到了2005版药典规定。 为了节约资源, 故选择本品溶液的灭菌条件为 105下流通蒸汽灭菌 20min。 0050 试验例 7 药效学试验研究 0051 1 实验材料 0052 1.1 药品 0053 受试药物组 I : 按照实施例 2 制备的本发明药物制剂 ; 0054 受试药物组 II : 0055 【处方】 麻黄 90g。
22、 苦杏仁 ( 炒 )120g 石膏 270g 甘草 90g 0056 黄芩 180g 板蓝根 180g 北豆根 90g 0057 【制法】 以上七味, 麻黄和石膏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 2 小时, 第二次 1 小时, 合并煎 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1.20, 其余五味, 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 2 小时, 第二次1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20, 静置24小时, 滤过, 滤液加蜂蜜200g、 蔗糖100g及苯甲酸钠3g, 煮沸使溶解, 加水至总量1000ml, 搅匀, 26 冷藏 24 48 小时, 滤过, 灌封, 105湿热灭菌 。
23、20 分钟即得。 0058 阳性药物组 : 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 ( 规格 : 10ml/ 支 ), 国药准字 Z20033069, 汕头 金石制药总厂 ; 0059 氯化铵为分析纯 ; 0060 依文思兰, 5- 羟色胺 Fluka 进口分装, 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分装厂。 0061 1.2 动物 Wistar 大鼠, ICR 小鼠及 SD 大鼠, 豚鼠, 家兔均用。 0062 2 方法与结果 0063 2.1 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取 Wistar 大鼠 30 只, 体重 200 250g, 雌雄各 半, 每组10只。 随机分为4组, 分别给药生理盐水、 阳性药物、 受试药物组I、 受。
24、试药物组II, 各组于ig给药或盐水30min后, 在大鼠背部中线左侧皮下注射1g/ml的5-羟色胺0.1ml, 立即iv1依文思兰4ml/kg。 15min后处死动物, 将背部着色皮肤剪下并剪碎放入3ml生理 盐水 - 丙酮 (3 7) 混合液中, 放置 24h, 取上清液, 用 721 分光光度计 (610nm) 测光密度。 结果见表 7。 0064 表 7 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0065 组别 剂量 光密度值 (xs) 生理盐水组 - 0.12330.0526 阳性药物组 2.7ml/kg 0.07470.0224 受试药物组 I 2.7ml/kg 0.04700.0218*# 受试。
25、药物组 II 2.7ml/kg 0.06530.0314* 0066 注 : n 10, 与阳性药物组比较, *P 0.01, *P 0.05 ; 与受试药物组 II 比较 #P 0.05。 说 明 书 CN 101537056 B6/10 页 8 0067 受试药物组 I、 II 对 5- 羟色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均有抑制作用, 受试药物组 I 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阳性对照药物和受试药物组 II。 0068 2.2 对角叉莱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取雄性 Wistar 大鼠 30 只, 体重 140 160g, 分组及给药同上, 给药后 1h, 于大鼠右足跖皮下注入 1角叉莱胶 0.1ml/ 。
26、只。致炎后 1 6h 分别测定足跖容积, 计算出肿胀值 ( 致炎前后足跖容积差 )。结果见表 8。 0069 表 8 对角叉莱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0070 0071 注 : n 10, 与阳性药物组比较, *P 0.01, *P 0.05 ; 与受试药物组 II 比较 #P 0.05。 0072 受试药物组对角叉莱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 受试药物组 I 的抑制作用 优于受试药物组 II。 0073 2.3对大鼠排痰量的影响(毛细玻管法) SD大鼠, 各半, 体重200250g, 随 机分为5组, 每组10只, 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氯化铵、 阳性药物组、 受试药物组I、 受试药 。
27、物组 II。插入玻璃毛细管记录给药前 2h 内的正常痰液分泌量, 然后各组分别以 1mL/100g 十二指肠给予相应药物, 继续记录给药后 2h 内的痰液分泌量。以毛细管吸取痰液长度评价 药物的化痰效果。结果见表 9。 0074 表 9 对大鼠排痰量的影响 0075 说 明 书 CN 101537056 B7/10 页 9 0076 注 : n 10, 与阳性药物组比较, *P 0.01, *P 0.05 ; 与受试药物组 II 比较 #P 0.05。 0077 结果显示,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 氯化铵和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均能显著增加大鼠 的排痰量, 且受试药物组 I 的作用强于受试药物组 II。
28、。 0078 2.4 对浓氨水引咳的影响 ICR 小鼠, 各半, 体重 20 24g, 随机分为 4 组, 每 组 10 只, 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阳性药物组、 受试药物组 I、 受试药物组 II, ig 给药, 一日 两次, 连续5次。 参照文献方法于末次给药45min后, 观察小鼠通入雾化的27的浓氨水后 咳嗽潜伏期 ( 喷雾结束至开始出现咳嗽的时间 ) 和 3min 内的咳嗽次数。结果见表 10。 0079 表 10 对浓氨水引咳的影响 0080 组别 剂量 咳嗽潜伏期 (s) 30min 内咳嗽次数 盐水对照组 等体积 45.88.6 75.36.6 阳性药物组 2.7ml/kg 。
29、48.110.2 70.07.5 受试药物组 I 2.7ml/kg 77.89.7*# 46.15.8*# 受试药物组 II 2.7ml/kg 56.828.6 54.27.5 0081 注 : n 10, 与阳性药物组比较, *P 0.01, *P 0.05 ; 与受试药物组 II 比较 #P 0.05。 0082 本实验结果表明, 受试药物组能显著延长咳嗽潜伏期并减少咳嗽次数 ; 受试药物 组 I 与受试药物组 II 比较对浓氨水引咳的抑制作用更好。 0083 2.5 本发明对豚鼠引喘潜伏期的影响 0084 将豚鼠放人特制玻璃箱中, 恒压向箱内喷入1Ach(乙酰胆碱)和0.5Hist(组 。
30、胺 ) 等容量混合液。喷雾时间 20S, 喷液量 6ml。以喷雾结束至豚鼠出现呼吸急促抽搐跌倒 的时间作为引喘潜伏期。选择体重 18020g 豚鼠, 实验前 1d 剔除敏感者 ( 引喘潜伏期 120S)。次日取合格豚鼠 40 只, 按表 4 分组 ig 给药, 药后 40min 开如喷雾引喘。结果见表 11。 0085 表 11 本发明对豚鼠引喘潜伏期的影响 (XS) 0086 说 明 书 CN 101537056 B8/10 页 10 0087 注 : n 10, 与阳性药物组比较, *P 0.01, *P 0.05 ; 与受试药物组 II 比较 #P 0.05。 0088 本实验结果表明,。
31、 本发明药物能显著延长咳嗽潜伏期并减少咳嗽次数 ; 本发明药 物与阳性对照药物比较对浓氨水引咳的抑制作用更好。 0089 2.6 家兔解热实验 0090 选用家兔, 体重 1.5 2.0Kg, 雌雄各半。选取体温在 38.5 39.5之间, 且连续 3 天基础体温变化小于 0.5的合格家兔 32 只, 随机分为 4 组, 每组 8 只, 即空白对照组、 阳 性药物对照组、 受试药物组 I、 受试药物组 II。分别灌服不同药物, 给药 30min 后, 分别耳缘 静脉注射伤寒疫苗 1ml/Kg, 30min 后开始测量肛温, 每 0.5h 测 1 次, 连续测 4h。见表 12。 0091 表 。
32、12 对伤寒疫苗所致家兔发热体温的影响 (n 8, , xs) 0092 *# 说 明 书 CN 101537056 B9/10 页 11 受试 药物 组 II 39.4 0.47 0.66 0.21 1.11 0.14 1.06 0.22 0.33 0.14* 0.25 0.16* 0.18 0.08* 0.16 0.30* 0.11 0.22 0093 注 : n 8, 与阳性药物组比较, *P 0.01, *P 0.05 ; 与受试药物组 II 比较 #P 0.05。注射疫苗后 30min, 各组家兔体温均显著上升, 1h 达峰值, 结果表明受试药物组 I、 受试药物组II及阳性对照药物。
33、对家兔体温上升均有抑制作用, 试药物组I的抑制作用优于 受试药物组 II。 0094 由实验例 7 得出, 麻黄和黄芩分开提取能显著提高该药物组合物清热、 宣肺、 平喘 等作用。 0095 下述实施例均能够实现上述实验例所述的效果 0096 实施例 1. 0097 麻黄 90g 苦杏仁 ( 炒 )120g 石膏 270g 甘草 90g 0098 黄芩 180g 板蓝根 180g 北豆根 90g 0099 以上七味, 麻黄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2小时, 第二次1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1.20, 黄芩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 2 小时, 第二次 1 小时, 。
34、合并 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 至相对密度 1.15 1.20, 石膏加水煎煮半小时, 再加入苦杏仁 等四味, 煎煮二次, 第一次2小时, 第二次1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1.20, 静置 24 小时, 滤过, 滤液加蜂蜜 200g、 蔗糖 100g 及苯甲酸钠 3g, 煮沸使溶解, 加水至总量1000ml, 搅匀, 26冷藏2448小时, 滤过, 灌封, 105湿热灭菌20分钟即 得。 0100 实施例 2. 0101 麻黄 90g 苦杏仁 ( 炒 )120g 石膏 270g 甘草 90g 0102 黄芩 180g 板蓝根 180g 北豆根 90g。
35、 0103 以上七味, 麻黄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 8 倍量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加水 6 倍量 煎煮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注入双效浓缩罐, 减压浓缩, 一效加热室压力为 0.04MPa, 二效加热室压力为0.06MPa, 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20, 黄芩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 8 倍量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加水 6 倍量煎煮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 一效加 热室压力为 0.04MPa, 二效加热室压力为 0.06MPa, 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1.20, 石膏加水 8 倍量煎煮半小时, 再加入苦杏仁等四味, 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
36、 8 倍量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 加水6倍量煎煮1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 一效加热室压力为0.04MPa, 二效加 热室压力为 0.06MPa, 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1.20, 静置 24 小时, 滤过, 滤液加蜂蜜 200g、 蔗糖 100g 及苯甲酸钠 3g, 煮沸使溶解, 加水至总量 1000ml, 搅匀, 2 6冷藏 24 48 小 时, 滤过, 灌封, 105湿热灭菌 20 分钟即得。 0104 实施例 3. 0105 麻黄 90g 苦杏仁 ( 炒 )120g 石膏 270g 甘草 90g 0106 黄芩 180g 板蓝根 180g 北豆根 90g 010。
37、7 以上七味, 麻黄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 2 小时, 第二次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 说 明 书 CN 101537056 B10/10 页 12 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黄芩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 2 小时, 第二次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 至相对密度 1.15, 石膏加水煎煮半小时, 再加入苦杏仁等四味, 煎煮二 次, 第一次 2 小时, 第二次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静置 24 小时, 滤过, 滤液加蜂蜜200g、 蔗糖100g及苯甲酸钠3g, 煮沸使溶解, 加水至总量1000ml, 搅 匀, 。
38、2冷藏 24 小时, 滤过, 灌封, 105湿热灭菌 20 分钟即得。 0108 实施例 4. 0109 麻黄 90g 苦杏仁 ( 炒 )120g 石膏 270g 甘草 90g 0110 黄芩 180g 板蓝根 180g 北豆根 90g 0111 以上七味, 麻黄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 2 小时, 第二次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 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20, 黄芩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 2 小时, 第二次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 至相对密度 1.20, 石膏加水煎煮半小时, 再加入苦杏仁等四味, 煎煮二 次, 第一次 2 小时, 第二次 1 小时, 合并。
39、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20, 静置 24 小时, 滤过, 滤液加蜂蜜200g、 蔗糖100g及苯甲酸钠3g, 煮沸使溶解, 加水至总量1000ml, 搅 匀, 6冷藏 24 48 小时, 滤过, 灌封, 105湿热灭菌 20 分钟即得。 0112 实施例 5. 0113 麻黄 90g 苦杏仁 ( 炒 )120g 石膏 270g 甘草 90g 0114 黄芩 180g 板蓝根 180g 北豆根 90g 0115 以上七味, 麻黄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 8 倍量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加水 6 倍量 煎煮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注入双效浓缩罐, 减压浓缩, 。
40、一效加热室压力为 0.04MPa, 二效加热室压力为 0.06MPa, 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黄芩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 8 倍量 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加水 6 倍量煎煮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 一效加热室压 力为 0.04MPa, 二效加热室压力为 0.06MPa, 浓缩至相对密度 1.15, 石膏加水 8 倍量煎煮半 小时, 再加入苦杏仁等四味, 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 8 倍量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加水 6 倍量煎 煮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 一效加热室压力为 0.04MPa, 二效加热室压力为 0.06MPa, 浓缩至相对。
41、密度 1.15, 静置 24 小时, 滤过, 滤液加蜂蜜 200g、 蔗糖 100g 及苯甲酸 钠 3g, 煮沸使溶解, 加水至总量 1000ml, 搅匀, 2冷藏 24 小时, 滤过, 灌封, 105湿热灭菌 20 分钟即得。 0116 实施例 6. 0117 麻黄 90g 苦杏仁 ( 炒 )120g 石膏 270g 甘草 90g 0118 黄芩 180g 板蓝根 180g 北豆根 90g 0119 以上七味, 麻黄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 8 倍量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加水 6 倍量煎 煮1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注入双效浓缩罐, 减压浓缩, 一效加热室压力为0.04MPa, 。
42、二效 加热室压力为0.06MPa, 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20, 黄芩加水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8倍量 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加水 6 倍量煎煮 1 小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 一效加热室压力 为 0.04MPa, 二效加热室压力为 0.06MPa, 浓缩至相对密度 1.20, 石膏加水 8 倍量煎煮半小时, 再加入苦杏仁等四味, 煎煮二次, 第一次加水 8 倍量煎煮 2 小时, 第二次加水 6 倍量煎煮 1 小 时, 合并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 一效加热室压力为 0.04MPa, 二效加热室压力为 0.06MPa, 浓缩至相对密度 1.20, 静置 24 小时, 滤过, 滤液加蜂蜜 200g、 蔗糖 100g 及苯甲酸钠 3g, 煮沸 使溶解, 加水至总量 1000ml, 搅匀, 6冷藏 48 小时, 滤过, 灌封, 105湿热灭菌 20 分钟即得。 说 明 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