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827335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19506.6

申请日:

2009.09.28

公开号:

CN101696832A

公开日:

2010.04.2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25B 15/00公开日:20100421|||公开

IPC分类号:

F25B15/00; F25B41/06; F25B27/02

主分类号:

F25B15/00

申请人:

李华玉

发明人:

李华玉

地址:

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山南路123号江山瑞城5号楼1单元2101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热泵/制冷技术领域。是在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经溶液泵连通发生器改为吸收器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经新增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改为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得到两端供热回热式双效第一类

权利要求书

1: 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或再加上第二溶液泵(11)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b)或新增冷剂液泵(d)、新增吸收-蒸发器(a)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高压发生器(1)或连通低压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高压发生器(1)或连通低压发生器(2),或由冷凝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或由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3)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或自蒸发器(4)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向高压发生器(1)或低压发生器(2)提供,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 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b)或新增冷剂液泵(d)、新增吸收-蒸发器(a)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后分别经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高压发生器(1)和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后分别再经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高压发生器(1)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或由冷凝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或由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3)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或自蒸发器(4)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分别向高压发生器(1)和低压发生器(2)提供,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 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之一,是在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冷凝器(12)、第三节流阀(13)或再加 上第二溶液泵(11)所组成、以第二冷凝器(12)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b)或新增冷剂液泵(d)、新增吸收-蒸发器(a)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高压发生器(1)或连通低压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高压发生器(1)或连通低压发生器(2),或由冷凝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或由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3)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或自蒸发器(4)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向高压发生器(1)或低压发生器(2)提供,得到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 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之二,是在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冷凝器(12)和第三节流阀(13)所组成、以第二冷凝器(12)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b)或新增冷剂液泵(d)、新增吸收-蒸发器(a)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后分别再经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高压发生器(1)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后分别再经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高压发生器(1)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或由冷凝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或由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3)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或自蒸发器(4)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分别向高压发生器(1)和低压发生器(2)提供,得到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 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之三,是在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或再加上第二溶液泵(11)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增加第三节流阀(13)或冷剂液泵(18)、第二吸收 器(14)、吸收-蒸发器(15)、第三溶液泵(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或再增加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所形成的、以第二吸收器(14)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b)或新增冷剂液泵(d)、新增吸收-蒸发器(a)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与溶液热交换器(9)相连通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溶液热交换器(9)相连通,或由冷凝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或由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3)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或自蒸发器(4)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向高压发生器(1)或低压发生器(2)或第二吸收器(14)提供,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效基础上以第二吸收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 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之四,是在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增加第三节流阀(13)或冷剂液泵(18)、第二吸收器(14)、吸收-蒸发器(15)、第三溶液泵(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或再增加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所形成的、以第二吸收器(14)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b)或新增冷剂液泵(d)、新增吸收-蒸发器(a)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后分别连通溶液热交换器(9)和连通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后分别连通溶液热交换器(9)和连通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或由冷凝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或由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3)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或自蒸发器(4)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或分别向高压发生器(1)和低压发生器(2)提供、或分别向高压发生器(1)和第二吸收器(14)提供、或分别向低压发生器(2)和第二吸收器(14)提供,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双效基础上以第二吸收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说明书


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泵/制冷技术与低温余热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双效第一类吸收式机组与单效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相比,前者性能指数高而供热温度低,后者性能指数低而供热温度高——性能指数与供热温度之间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从实际的热力学参数——主要是热泵机组的性能指数和供热温度——看,二者之间体现余热利用率的性能指数和体现供热能力的供热温度方面的差别是很大的;热力学参数方面存在的较大跨度预示着双效与单效之间之间存在着具有中间热力学参数的中间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

    从热力学原理角度看,回热可以提高正向循环热效率,则对应着降低逆向循环的性能指数;而逆向循环性能指数的降低,则伴随着其供热温度的提高。这样,采用合理的回热技术手段,得到热力学效果介于双效与单效之间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即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作为热泵,供热温度的提高则预示着能够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资源;作为制冷机,供热温度的提高则可以降低对驱动热介质的温度要求。同时,这也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类型,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冷/热用户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要首先提供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或溶液并联循环双效、或再加上第二溶液泵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回热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次是要提供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或再加上第二溶液泵所组成、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回热、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再者是要提供以第二吸收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或再加上第二溶液泵所组成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增加第三节流阀或冷剂液泵、第二吸收器、吸收-蒸发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或再增加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形成的、以第二吸收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回热、以第二吸收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具体发明内容如下:

    1.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或再加上第二溶液泵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改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连通低压发生器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连通低压发生器,或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由蒸发器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的溶液吸收、并加热白冷凝器经新增节流阀节流或自蒸发器经新增冷剂液泵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的稀溶液向高压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提供,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回热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改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后分别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和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后分别再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由蒸发器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经新增节流阀节流或自蒸发器经新增冷剂液泵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的稀溶液分别向高压发生器和低压发生器提供,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回热的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相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热力学对比效果:

    A.作为热泵,回热式双效机组供热温度提高,可以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提高了余热资源的利用价值;降低了对驱动热介质的温度要求,使部分原本只能用于单效机组的驱动热介质在新机组中得到应用,提高了驱动热介质的应用价值。

    B.作为制冷机,同样可提高驱动热介质的应用价值,或实现更低温度的制冷,或降低对冷却介质的温度要求。

    概括地讲,本发明得到了单级单效机组和单级双效机组之间的一个机组,其热力学性能和工作参数介于二者之间,属于二者之间的中间机组,这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机组的类型,也使得能量利用相匹配原则能够更好地加以实现;可见,本发明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3.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之一,是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冷凝器、第三节流阀或再加上第二溶液泵所组成、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改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连通低压发生器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或连通低压发生器,或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由蒸发器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地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经新增节流阀节流或自蒸发器经新增冷剂液泵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的稀溶液向高压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提供,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回热、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之二,是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三节流阀所组成、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改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后分别再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后分别再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高压发生器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或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由蒸发器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经新增节流阀节流或自蒸发器经新增冷剂液泵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的稀溶液分别向高压发生器和低压发生器提供,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回热、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之三,是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或再加上第二溶液泵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增加第三节流阀或冷剂液泵、第二吸收器、吸收-蒸发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或再增加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形成的、以第二吸收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改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与溶液热交换器相连通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溶液热交换器相连通,或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由蒸发器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经新增节流阀节流或自蒸发器经新增冷剂液泵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的稀溶液向高压发生器或低压发生器或第二吸收器提供,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回热、溶液串联循环双效基础上以第二吸收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之四,是在由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增加第三节流阀或冷剂液泵、第二吸收器、吸收-蒸发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或再增加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形成的、以第二吸收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改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后分别连通溶液热交换器和连通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改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后分别连通溶液热交换器和连通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或由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或由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由蒸发器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经新增节流阀节流或自蒸发器经新增冷剂液泵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的稀溶液或分别向高压发生器和低压发生器提供、或分别向高压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器提供、或分别向低压发生器和第二吸收器提供,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实现回热、溶液并联循环双效基础上以第二吸收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所示与图1所示的区别在于:图1中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图2中则是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

    图3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所示与图1所示区别在于:图1中高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低压发生器——高压发生器向低压发生器提供溶液,图3中则是低压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连通高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发生器提供溶液。

    图4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4与图3所示的区别和图2与图1所示的区别是一致的。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6与图5所示的区别和图2与图1所示的区别是一致的。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以第二冷凝器作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以第二冷凝器作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7所示的区别在于:图7中高压发生器向低压发生器提供溶液,而图8中则是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发生器提供溶液。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以第二冷凝器作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基础上以第二吸收器作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基础上以第二吸收器作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所示与图10所示的区别在于:①双效流程不同——图10中高压发生器向低压发生器提供溶液,而图11中则是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发生器提供溶液;②形成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流程不同——图10中由新增吸收-蒸发器向第二吸收器提供溶液,而图11中则是由低压发生器向第二吸收器提供溶液;③图10中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连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吸收器,而图11中则是蒸发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通吸收-蒸发器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第二吸收器。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基础上以第二吸收器作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图9是以第二冷凝器作为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个代表,图10-图12是以第二吸收器作为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附加高温供热端的三个代表。

    图13是高压发生器向低压发生器提供溶液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低压发生器向高压发生器提供溶液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由吸收器分别向高压发生器和低压发生器提供溶液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溶液串联循环双效基础上、增加第二吸收器为其高温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图15所示的为已有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或制冷机的代表,图16所示为已有溶液串联循环双效基础上、增加第二吸收器为其高温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给出它们也是为了更清晰和更简捷地体现和描述本发明。

    图中,a-新增吸收-蒸发器,b-新增节流阀,c-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冷剂液泵;1-高压发生器,2-低压发生器,3-冷凝器,4-蒸发器,5-吸收器,6-节流阀,7-第二节流阀,8-溶液泵,9-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第二溶液泵,12-第二冷凝器,13-第三节流阀,14-第二吸收器,15-吸收-蒸发器,16-第三溶液泵,17-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冷剂液泵,19-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得到的:

    在如图13所示的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新增吸收-蒸发器a、增加新增节流阀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高压发生器1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高压发生器1,由冷凝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3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向高压发生器1提供,从而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回热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2所示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得到的:

    在如图13所示的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新增冷剂液泵d,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高压发生器1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高压发生器1,由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蒸发器4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向高压发生器1提供,从而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回热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得到的:

    在如图14所示的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泵11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节流阀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由冷凝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3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向低压发生器2提供,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回热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得到的:

    在如图14所示的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泵11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新增冷剂液泵d,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由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蒸发器4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向低压发生器2提供,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回热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得到的:

    在如图15所示的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节流阀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后分别经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高压发生器1和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后分别再经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高压发生器1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由冷凝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3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分别向高压发生器1和低压发生器2提供,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回热的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得到的:

    在如图15所示的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新增冷剂液泵d,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后分别经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高压发生器1和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后分别再经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高压发生器1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由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蒸发器4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分别向高压发生器1和低压发生器2提供,得到由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回热的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得到的:

    在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冷凝器12和第三节流阀13所组成、以第二冷凝器12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新增冷剂液泵d,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高压发生器1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高压发生器1,由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蒸发器4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向高压发生器1提供,得到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得到的:

    在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泵11、第二冷凝器12和第三节流阀13所组成、以第二冷凝器12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节流阀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由冷凝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3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向低压发生器2提供,得到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得到的:

    在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冷凝器12和第三节流阀13所组成、以第二冷凝器12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新增冷剂液泵d,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后分别再经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高压发生器1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后分别再经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高压发生器1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由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蒸发器4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分别向高压发生器1和低压发生器2提供,得到以第二冷凝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基础上以第二吸收器作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得到的:

    在如图16所示的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增加第三节流阀13、第二吸收器14、吸收-蒸发器15、第三溶液泵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所形成的、以第二吸收器14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新增冷剂液泵d,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第二吸收器14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第二吸收器14,由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蒸发器4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向第二吸收器14提供,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效基础上、以第二吸收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基础上以第二吸收器作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得到的:

    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泵11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增加第二吸收器14、吸收-蒸发器15、第三溶液泵16、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冷剂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所形成的、以第二吸收器14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新增冷剂液泵d,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由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蒸发器4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向低压发生器2提供,得到溶液串联循环双效基础上、以第二吸收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所述及的“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第二吸收器14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第二吸收器14”也可描述为“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后与溶液热交换器9相连通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后与溶液热交换器9相连通”;同理,图11所示所述及的“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低压发生器2”也可描述为“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后与溶液热交换器9相连通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后与溶液热交换器9相连通”。

    图12所示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基础上以第二吸收器作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得到的:

    在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增加第三节流阀13、第二吸收器14、吸收-蒸发器15、第三溶液泵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所形成并以第二吸收器14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节流阀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将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改为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后分别再经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高压发生器1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第二吸收器14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后分别再经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高压发生器1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第二吸收器14,由冷凝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后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5;由蒸发器4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蒸汽被来自吸收器5的溶液吸收、并加热自冷凝器3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新增吸收-蒸发器a实现了回热,新增吸收-蒸发器a产生的冷剂蒸汽向吸收器5提供,新增吸收-蒸发器a的稀溶液分别向高压发生器1和第二吸收器14提供,得到溶液并联循环双效基础上、以第二吸收器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上面所述及的“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后分别再经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高压发生器1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第二吸收器14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后分别再经溶液热交换器9连通高压发生器1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连通第二吸收器14”也可描述为“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后分别连通溶液热交换器9和连通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改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a、新增吸收-蒸发器a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后分别连通溶液热交换器9和连通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

    图13所示的是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所组成、由高压发生器1向低压发生器2提供溶液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4所示的是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泵11所组成、由低压发生器2向高压发生器1提供溶液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5所示的是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所组成的溶液并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6所示的是由高压发生器1、低压发生器2、冷凝器3、蒸发器4、吸收器5、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所组成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基础上增加第三节流阀13、第二吸收器14、吸收-蒸发器15、第三溶液泵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所形成的、以第二吸收器14为附加高温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13-图16是已有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它们的给出是为了更清晰地描述本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①本发明给出了热力学性能介于双效与单效之间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使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具体种类更加丰富。

    ②所给出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是介于双效与单效之间结构、流程最为简单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机组,有利于降低设备造价。

    ③作为热泵,回热流程能够实现进一步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和向用户提供更高温度的供热,扩大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范围,也有利于提高余热资源的利用率。

    ④作为制冷机,可使原本只能用于单效流程的驱动热介质能够用于回热式双效流程,提高了驱动热的制冷效益。

    ⑤新增吸收-蒸发器的采用,能够避免余热温度过低、被加热介质初始温度过高而导致吸收器内溶液结晶的危险。

    ⑥带有附加高温供热端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能够在被加热介质温度变化范围宽的场合进一步提高节能效益。

    总之,本发明提供的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进一步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具体种类;具有最为简单的结构与流程,提高了机组供热能力,并具有相对较高的性能指数,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冷/热需求,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热泵/制冷技术领域。是在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经溶液泵连通发生器改为吸收器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吸收-蒸发器再经新增溶液泵与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管路连通吸收器改为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或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制冷或冷却;加热和制冷的联合系统;热泵系统;冰的制造或储存;气体的液化或固化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