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铲式担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铲式担架.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1420464.9 (22)申请日 2016.12.14 (73)专利权人 张艳峰 地址 165000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新林 区塔源镇兴安街7组74号 (72)发明人 张艳峰 (51)Int.Cl. A61G 1/003(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新型铲式担架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护器械技术领域, 公开了 一种新型铲式担架, 其包括前后两个担架主体, 担架主体包括一个担架底板, 担架底板周边的内 部镶有半圈椭圆形承重管, 铝合金卡扣的左侧固 。
2、定有一个头部固定块; 担架底板的左侧, 其承重 管的与担架底板的端面上插装有一个润滑连接 环, 承重管的后方, 担架主体上设置有一个固定 孔, 固定孔和润滑连接环共同固定有一个转向接 头, 所述的转向接头和腿部固定连接杆连接。 本 实用新型有效的增加了担架主体的承重能力, 再 通过在承重孔端部设置润滑连接环, 使前后担架 主体的组装更快捷灵活; 通过在担架底板上设置 垫板以及连接板, 通过头部固定块将病人的头部 保护, 有效避免病人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伤害。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 CN 206566101 U 2017.10.20 CN 206566101 U 1.一种新型铲式担架。
3、, 其包括前后两个担架主体, 其特征在于: 前后两个担架主体对称 设计, 所述的担架主体包括一个担架底板, 担架底板周边的内部镶有半圈承重管, 所述的承 重管为椭圆形铝合金管, 承重管内部设有加强筋, 所述的担架主体的右侧, 承重管端部插装 有一个铝合金卡扣, 前后两片担架主体通过铝合金卡扣的卡装实现组合; 铝合金卡扣的左 侧, 两个担架主体的担架底板上固定有一片垫板, 所述的垫板上方固定有一片长方形的连 接板, 所述的连接板将前后两片担架主体连接, 连接板的前后两部分各设置有一层双面粘 布, 所述的两片双面粘布上各粘和固定有一个头部固定块; 所述的担架底板的左侧, 其承重 管与担架底板端面上。
4、各插装有一个润滑连接环, 所述的润滑连接环插装在承重管和担架底 板内部, 所述的承重管的后方, 担架主体上设置有一个固定孔, 所述的固定孔和润滑连接环 共同固定有一个转向接头, 所述的转向接头和腿部固定连接杆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铲式担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垫板以及连接板上, 其靠近 承重管的一端均设置有一排扎带固定孔, 可通过在扎带固定孔上使用扎带或连接绳将垫板 以及连接板固定在担架主体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铲式担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润滑连接环为聚四氟乙烯材 质, 其设置在承重管内部, 组装时固定在转向接头和承重孔之间。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
5、N 206566101 U 2 新型铲式担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护器械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铲式担架。 背景技术 0002 周知, 铲式担架有别于一般的担架, 它可以分别将两块板插入到病人身体下面, 扣 合后抬起, 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在搬运过程中对病人造成的二次伤害, 近几年来, 铲式担架 根据实际需要, 逐渐发展为铝合金形式和塑料形式两种, 因塑料形式较轻, 搬抬比较方便, 故近几年比较普及, 但是, 现有的塑料铲式担架存在弊端, 其主要体现在1.强度低, 在搬抬 重量较重的病人时, 存在弯曲变行的隐患; 2.连接点处采用铝合金连接件直接配合, 因铝合 金之间摩擦容易。
6、产生碎屑, 导致连接点处不滑润, 影响使用; 3.现有的铲式担架无头部固定 装置, 搬抬病人时, 无保护装置。 0003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非常有必要设计一款新型铲式担架, 通过结构上的优 化, 避免以上使用问题的产生。 发明内容 0004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铲式担架, 以解决现有塑料铲式担架强度低, 使用不灵活、 防护性能差的弊端。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 一种新型铲式担架, 其包括前后两个担架主体, 前后两个担架主体对称设计, 所述 的担架主体包括一个担架底板, 担架底板周边的内部镶有半圈承重管,。
7、 所述的承重管为椭 圆形铝合金管, 承重管内部设有加强筋, 所述的担架主体的右侧, 承重管端部插装有一个铝 合金卡扣, 前后两片担架主体通过铝合金卡扣的卡装实现组合; 铝合金卡扣的左侧, 两个担 架主体的担架底板上固定有一片垫板, 所述的垫板上方固定有一片长方形的连接板, 所述 的连接板将前后两片担架主体连接, 连接板的前后两部分各设置有一层双面粘布, 所述的 两片双面粘布上各粘和固定有一个头部固定块; 所述的担架底板的左侧, 其承重管与担架 底板端面上各插装有一个润滑连接环, 所述的润滑连接环插装在承重管和担架底板内部, 所述的承重管的后方, 担架主体上设置有一个固定孔, 所述的固定孔和润滑。
8、连接环共同固 定有一个转向接头, 所述的转向接头和腿部固定连接杆连接。 0007 所述的垫板以及连接板上, 其靠近承重管的一端均设置有一排扎带固定孔, 可通 过在扎带固定孔上使用扎带或连接绳将垫板以及连接板固定在担架主体上。 0008 所述的润滑连接环为聚四氟乙烯材质, 其设置在承重管内部, 组装时固定在转向 接头和承重孔之间。 0009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担架主体的边缘内部设置承重 管, 并且承重管为椭圆形管, 其内部设有加强筋, 有效的增加了担架主体的承重能力; 再通 过在承重孔端部设置润滑连接环, 避免连接时铝材质的承重管直接和铝材质的转向接头连 接, 使前后。
9、担架主体的组装更快捷灵活; 本实用新型再通过在担架底板的左、 右端设置垫板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206566101 U 3 以及连接板, 在连接板的顶部粘合头部固定块, 通过头部固定块将病人的头部保护, 有效避 免病人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伤害。 附图说明 001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2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单片担架主体和头部固定块组装示意图; 0013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单片担架主体和垫板组装示意图; 0014 图4为本实用新型单片担架主体端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5 图中, 1、 担架主体, 2、 担架底板。
10、, 3、 承重管, 4、 铝合金卡扣, 5、 连接板, 6、 头部固定 块, 7、 转向接头, 8、 腿部固定连接杆, 9、 垫板, 10、 承重管, 11、 润滑连接环, 12、 固定孔, 13、 扎 带固定孔, 14、 双面粘布, 15、 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以下通过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一种新型铲式担架, 其包括前 后两个担架主体1, 所述的担架主体1包括一个担架底板2, 担架底板2周边的内部镶有半圈 承重管3, 所述的承重管3为椭圆形铝合金管, 承重管3内部设有一片加强筋15, 所述的担架 主体1的右侧, 其承重管3端部插装有一个铝合金卡扣4, 前后两片担。
11、架主体1通过铝合金卡 扣4的卡装实现组合; 铝合金卡扣4的左侧, 前后两个担架主体1的担架底板2上固定有一片 垫板9, 所述的垫板9上方固定有一片长方形的连接板5, 所述的连接板5将前后两片担架主 体1连接, 连接板5的前后两端各设置有一层双面粘布14, 所述的两片双面粘布14上各粘和 固定有一个头部固定块6; 所述的担架底板2的左侧, 其承重管3与担架底板2的左端面上插 装有一个润滑连接环11, 所述的润滑连接环11插装在承重管3和担架底板2的内部, 所述的 承重管3的后方, 担架主体1上设置有一个固定孔12, 所述的固定孔12和润滑连接环11共同 固定有一个转向接头7, 所述的转向接头7和。
12、腿部固定连接杆8连接, 所述的润滑连接环11为 聚四氟乙烯材质, 其设置在承重管内部, 组装时固定在转向接头7和承重孔3之间, 有效避免 转向接头7和承重孔3直接挤压接触造成的组装不灵活。 0017 本实用新型组装时需注意, 垫板9以及连接板5上, 其靠近承重管3的一端均设置有 一排扎带固定孔13, 可通过在扎带固定孔13上使用扎带或连接绳将垫板9以及连接板5固定 在担架主体1上。 0018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 通过在担架主体1的边缘内部设置承重管3, 并且承重管3为椭 圆形管, 其内部设有加强筋15, 有效的增加了担架主体1的承重能力; 再通过在承重孔3端部 设置润滑连接环11, 避免连接时, 铝材质的承重管3直接和铝材质的转向接头7连接, 使前后 担架主体1的组装更快捷灵活; 本实用新型再通过在担架底板2的右端设置垫板9以及连接 板5, 在连接板5的顶部粘合头部固定块6, 通过头部固定块6将病人的头部保护, 有效避免病 人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伤害, 综上,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理想的新型铲式担架。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206566101 U 4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5 CN 206566101 U 5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6 CN 206566101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