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酒渣鼻的药物,具体的说是一种治疗酒渣鼻的复合擦 剂。
背景技术
酒渣鼻中医称为赤鼻,俗称红鼻子,又名玫瑰痤疮,病因可能是在皮脂溢 出的基础上,由于颜面血管运动神经失调,毛细血管扩张所致,皮损处有螨虫 寄生,损害初发为暂时性红斑,继而持久不退,并有毛细血管扩张,次后在红 斑的基础上成批出现丘疹,有的变为脓疱、脓性丘疹及结节。而嗜酒或辛辣刺 激食物,高温,严寒,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肺胃积热,热毒蕴肤,气滞血淤,胃肠 功能障碍等均可作为促发和加重因素。
酒渣鼻也是一种常见慢性病,也是一种难治的顽固性疾病,因皮损仅发生 于面部中央,特别是鼻部及其两侧,使患者很失″面子″,目前临床上治疗尚无 特效药物。用于酒渣鼻的临床治疗方法多是采用皮肤表面涂抹消炎、杀菌、止 痒药膏,其治疗效果都不很理想,目前仍是医学界未能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发明人根据中医药理论,对症下药,科学组方,精当配伍,研究出专治酒 渣鼻的特效药物,从根本上为广大患者解除了″面子″问题,使广大患者能体体 面面做人。
本发明的治疗酒渣鼻的复合擦剂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
田七6.5-10份、丁香油6.0-9.5份、薄荷油6.0-9.5份、冰片6.0-9.5 份、赛庚啶4.5-7.5份、维生素B 64.5-7.5份、硫磺4.5-7.5份、落地荷花 4.0-7.0份、紫花地丁4.0-7.0份、枇杷叶4.0-7.0份、桑白皮2.0-4.5份、槟 榔2.0-4.5份、滑石2.0-4.5份、黄柏2.0-4.5份、杏仁2.0-4.5份、轻粉1.0-2.0 份、防风1.0-2.0份、荆芥0.5-1.0份、白蒺藜0.5-1.0份、僵蚕0.5-1.0份。
制备方法:
1、按配方比例称取田七、落地荷花、槟榔、黄柏、防风、僵蚕、白蒺藜、 荆芥、僵蚕加蒸馏水100份浸泡1小时,加热至沸3小时,过滤冷却至室温制 成植物提取液备用。
2、按配方比例将杏仁、滑石分别粉碎至300-400目细粉,备用。
3、按配方比例取赛庚啶、维生素B 6、冰片及粉碎后的杏仁粉和滑石粉加 入植物提取液中搅拌均匀,最后加入薄荷油、丁香油搅拌均匀,然后于0-10 ℃温度下用超声波匀化10-30分钟,分装即为成品。
用法用量:每日3~4次,用棉签涂抹患处。
药物药理、药用及药效:
田七:【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归肝、胃经。【功用】 田七又称“三七”《玉揪药解》记载:能“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 剑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 箭伤,一切新血皆止。”
丁香油:【性味归经】味辛、甘、性热;归脾、胃、肾经。【功用】暖 胃;降逆;湿肾。主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薄荷油:【性味】《中国医学大辞典》:″辛,凉,无毒。″【功用】芳 香药、调味药及驱风药。功用:可用于皮肤或粘膜产生清凉感以减轻不适宜, 主疼痛。抗刺激作用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而使稠厚的粘液易于排除,故有 祛痰、杀菌的作用。
冰片:【性味归经】味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烃。【功用】开窍 醒神,清热止痛。
赛庚啶:【功用】具有抗胆碱及抗组胺作用。适用于过敏反应所引起的 各种疾病,如荀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鼻炎、支气管哮喘等。还可用于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肢端肥大症及反馈性脑垂体瘤综合症。
维生素B 6:【功用】可帮助维持钠、钾的平衡,调节体液,增进神经 和骨骼肌肉系统正常功能,是天然的利尿剂;易溶于水,能增加皮肤粘膜的 新陈代谢和抑制过敏反应,促进细胞的生长。
硫磺:【性味归经】:酸,热,有毒。①《本经》:“味酸,温。”② 《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咸,有毒。医和、扁鹊:无毒。”③ 《别录》:“大热,有毒。”④《药性论》:“味甘,有大毒。”入肾、脾 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命门经。”②《本草经疏》:“入手厥阴 经。”③《玉揪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功用】: 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湿疹,癞疮。
落地荷花:【性味】性凉,味苦。【功用】清热解毒,利尿明目;治化 脓性骨髓炎,尿路感染,结膜炎,疖、痈。
紫花地丁:【性味归经】苦、辛、寒、无毒;归心、肝经。【功用】可 入药,其性寒味微苦,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黄疸、痢疾、乳腺炎、目 赤肿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损伤、痈肿、毒蛇咬伤等。
枇杷叶:【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胃经。【功用】枇杷叶提取物: 熊果酸25%,熊果酸30%,熊果酸90%,熊果酸95%,熊果酸98。枇杷叶浸膏, 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等功效;又蒸制其叶取露,取名“枇杷叶露”,有 清热、解暑热、和胃等作用;又为极好的蜜源植物,在蜂蜜中,“枇杷蜜” 质优。叶含皂廿、苦杏仁苷、乌索酸、齐墩果酸、鞣质、维生素B1、维生素 C等。
桑白皮:【性味归经】甘、寒,入肺经。【功用】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槟榔:【性味归经】苦、辛、温;入脾、胃、大肠经。【功用】杀虫, 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 气,痰癖,症结。
滑石:【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功用】利尿通 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 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
黄柏:【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经。【功用】清热燥湿,泻火 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 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 盗汗骨蒸。
杏仁:【性味归经】苦、温、有毒肺、脾;归大肠经。【功用】《神农本 草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本草纲 目》: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皶疱。
轻粉:【性味】辛,寒,有毒。①《嘉佑本草》:″辛,冷,无毒。″② 《医学入门》:″有毒。″③《本草从新》:″辛冷而燥,有毒。″【归经】 入肝、肾经。①《玉楸药解》:″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②《本草再新》: ″入肝、肺二经。″【功用】杀虫,攻毒,利水,通便。治疥癣,瘰疬,梅毒, 下疳,皮肤溃疡,水肿,臌胀,大小便闭。①《本草拾遗》:″通大肠,转小 儿疳并瘰疬,杀疮疥癣虫及鼻上酒齄,风疮瘙痒。″②《本草衍义》:″下涎 药并小儿涎潮、瘈疭多用。″③张元素:″洁净府,去膀胱中垢腻。″④《医 学入门》:″消水肿,止血痢,吐风涎。″⑤《纲目》:″治痰涎积滞,水肿 臌胀,毒疮。″⑥《本草正》:″治瘰疬诸毒疮,去腐肉,生新肉。″
防风:【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用】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
荆芥:【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功用】解表散风,透疹, 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白蒺藜:【性味归经】苦、辛;入肝经。【功用】平肝解郁,祛风明目, 用于肝阳眩晕头痛,肝郁胁痛,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皮肤瘙痒等症。
僵蚕:【性味归经】咸、辛,平。归肝、肺、胃经。【功用】祛风定惊, 化痰散结。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皮肤瘙 痒。
本发明的治疗酒渣鼻的复合擦剂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
田七7.0-9.5份、丁香油6.5-9.0份、薄荷油6.5-9.0份、冰片6.5-9.0 份、赛庚啶5.0-7.0份、维生素B 65.0-7.0份、硫磺5.0-7.0份、落地荷花 4.5-6.5份、紫花地丁4.5-6.5份、枇杷叶4.5-6.5份、桑白皮2.5-4.0份、槟 榔2.5-4.0份、滑石2.5-4.0份、黄柏2.5-4.0份、杏仁2.5-4.0份、轻粉1.3-1.9 份、防风1.3-1.9份、荆芥0.6-0.9份、白蒺藜0.6-0.9份、僵蚕0.6-0.9份。
本发明的治疗酒渣鼻的复合擦剂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
田七8.5份、丁香油8.0份、薄荷油8.0份、冰片8.0份、赛庚啶6.0份、 维生素B 66.0份、硫磺6.0份、落地荷花5.5份、紫花地丁5.5份、枇杷叶 5.5份、桑白皮3.0份、槟榔3.0份、滑石3.0份、黄柏3.0份、杏仁3.0份、 轻粉1.6份、防风1.6份、荆芥0.8份、白蒺藜0.8份、僵蚕0.8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首先从根本上入手,那就是完全清除热气和毒素;其 次,杀死和消除皮肤表皮下面的螨虫,使鼻部的红肿现象得到缓解和消除,从而 使患者达到康复的目的,因有利于皮肤的生理功能的发挥;既有治疗作用,又有 保护皮肤的作用,使用过程中减少了皮肤的干燥、紧张感,而且刺激性小,患 者易于接受,应用前景广阔。
方解:配方中使用田七、落地荷花、紫花地丁、枇杷叶等中草药植物能清 除热气和毒素抑制溶脂细菌,并可能直接参与皮脂腺的代谢,降低皮肤表面的 游离脂肪酸成分,硫磺具有协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的作用,因而清除了炎 症的病源菌,同时硫磺能够促进白细胞的凋亡,影响其趋化性,影响某些细胞 因子的表述,抑制炎症的发生过程,具有双重抗炎作用;对因酒渣鼻引发的皮 肤软组织的过敏现象,赛庚啶具有抗胆碱及抗组胺作用,维生素B 6易溶于水, 能增加皮肤粘膜的新陈代谢和抑制过敏反应,促进细胞的生长。黄柏、轻粉具 有消炎和奇特的排毒作用,排脓的双重功效,能够溶解稀释毛囊口内的皮脂, 以利于脱落细胞的排出,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同时对皮肤有保湿、滋润和延 长局部药效的作用。冰片和薄荷油具有清凉解毒、护肤的作用,最终减少酒渣 鼻和炎症性丘疹、脓疱的形成。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配方:田七6.5g、丁香油6.0g、薄荷油6.0g、冰片6.0g、赛庚啶4.5g、 维生素B 64.5g、硫磺4.5g、落地荷花4.0g、紫花地丁4.0g、枇杷叶4.0g、 桑白皮2.0g、槟榔2.0g、滑石2.0g、黄柏2.0g、杏仁2.0g、轻粉1.0g、防风 1.0g、荆芥0.5g、白蒺藜0.5g、僵蚕0.5g。
制备方法:
1、按配方比例称取田七、落地荷花、槟榔、黄柏、防风、僵蚕、白蒺藜、 荆芥、僵蚕加蒸馏水100份浸泡1小时,加热至沸3小时,过滤冷却至室温制 成植物提取液备用。
2、按配方比例将杏仁、滑石分别粉碎至300-400目细粉,备用。
3、按配方比例取赛庚啶、维生素B 6、冰片及粉碎后的杏仁粉和滑石粉加 入植物提取液中搅拌均匀,最后加入薄荷油、丁香油搅拌均匀,然后于0-10 ℃温度下用超声波匀化10-30分钟,分装即为成品。
用法用量:每日3~4次,用棉签涂抹患处。
实施例2:
配方:田七7.0g、丁香油6.5g、薄荷油6.5g、冰片6.5g、赛庚啶5.0g、 维生素B 65.0g、硫磺5.0g、落地荷花4.5g、紫花地丁4.5g、枇杷叶4.5g、 桑白皮2.5g、槟榔2.5g、滑石2.5g、黄柏2.5g、杏仁2.5g、轻粉1.3g、防风 1.3g、荆芥0.6g、白蒺藜0.6g、僵蚕0.6g。
制备方法、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配方:田七9.5g、丁香油9.0g、薄荷油9.0g、冰片9.0g、赛庚啶7.0g、 维生素B 67.0g、硫磺7.0g、落地荷花6.5g、紫花地丁6.5g、枇杷叶6.5g、 桑白皮4.0g、槟榔4.0g、滑石4.0g、黄柏4.0g、杏仁4.0g、轻粉1.9g、防风 1.9g、荆芥0.9g、白蒺藜0.9g、僵蚕0.9g。
制备方法、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配方:田七8.5g、丁香油8.0g、薄荷油8.0g、冰片8.0g、赛庚啶6.0g、 维生素B 66.0g、硫磺6.0g、落地荷花5.5g、紫花地丁5.5g、枇杷叶5.5g、 桑白皮3.0g、槟榔3.0g、滑石3.0g、黄柏3.0g、杏仁3.0g、轻粉1.6g、防风 1.6g、荆芥0.8g、白蒺藜0.8g、僵蚕0.8g。
制备方法、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配方:田七10g、丁香油9.5g、薄荷油9.5g、冰片9.5g、赛庚啶7.5g、维 生素B 67.5g、硫磺7.5g、落地荷花7.0g、紫花地丁7.0g、枇杷叶7.0g、桑 白皮4.5g、槟榔4.5g、滑石4.5g、黄柏4.5g、杏仁4.5g、轻粉2.0g、防风2.0g、 荆芥1.0g、白蒺藜1.0g、僵蚕1.0g。
制备方法、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治疗酒渣鼻疗效观察
酒渣鼻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见于青春期的男女,好发于鼻头,影响美观。 我们于2004年-20008年采用自制酒渣鼻制剂治疗寻常性酒渣鼻60例,取得良 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典型临床病例入选标准:
入选标准: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符合寻常性酒渣鼻的诊断标准,一月内 未做任何药物治疗,无合并其他疾病。
剔除标准:对本品过敏者;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者;症状性痤疮;中 断治疗及不能复诊者。
入选病例60例,入选病例均为我科门诊病人。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 龄最大25岁,最小12岁,平均18.6岁;病史最短2周,最长3年。
典型病例:
病例1:
海某,21岁,男,患病2年多,诊断酒渣鼻,鼻头布满黑头、白头粉刺, 中间夹杂脓疱型暗疮,面部丘疹和结节突出。使用本发明的擦剂2个疗程,基 本症状消失,患者十分满意。
病例2:
李某,23岁,男,脸上布满红色小疙瘩,并有继续增发现象,诊断为青春 痘、酒糟鼻,使用本发明的擦剂2个疗程,面部白净。
病例3:
胥某,25岁,女,之前大小医院治疗多家,效果不明显,因工作繁忙,寄 信和照片给我院,另网上发电子邮件诉说症状,诊断为酒糟鼻,专家根据其具 体病情,两个疗程治愈,现使用第3个疗程巩固疗效。
病例4:
王某,42岁,男,写信主诉鼻部肥厚增生,表面凹凸不平,形成鼻赘,有 时奇痒难忍,在当地多家医院治疗,症状时重时轻,非常无奈。专家诊断为严 重性酒渣鼻。在专家指导下邮寄4个疗程药物,症状基本消失,而后发电子邮 件感谢不尽。
病例5:
允某,35岁,女性,鼻部有丘疹红斑,并发痒,感到痛苦不堪,诊断为酒 渣鼻,在专家指导下用药2个疗程,完全康复。
病例6:
杨某,女性,37岁,函诊咨询酒糟鼻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后经我院皮肤病治 疗专家组研究,根据其年龄偏大的特点,使用本发明的擦剂一个疗程痊愈,后继 续巩固了一个疗程抗复发,至今2年过去,没有复发的迹象.
病例7:
张某,男性,26岁,患酒糟鼻6年,因过去花了很多冤枉钱却没得到有效的治 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进行治疗,用药2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后又巩固了2个 疗程.
病例8:
杨某,男性,43岁,患酒糟鼻10多年,因出差来郑,到我院治疗,经专家详细检 查,诊断,一次购了两个疗程药物,后来电话告诉我们,效果很好,继续邮购了一 些巩固疗效。
用药及观察方法:用棉签蘸取配好的复合擦剂,均匀涂于患处,面积略大 于皮损,早、中、晚各一次,疗程一个星期。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 周及4周进行临床评分。评分的方法为将临床表现炎症丘疹、脓庖按无-0,轻 -1,中-2,重-3,评分后累加起来既为临床得分;治疗后临床改善率=(治 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100%。
疗效判定:采用4级标准
痊愈 临床改善率≥95%;
显效 临床改善率<95%,≥60%;
有效 临床改善率<60%,≥20%;
无效 临床改善率<20%;
痊愈加显效合计为有效率。
治疗结果见表
痊愈(例%)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有效率(%) 治疗后1周 0(0.0) 20(33.3) 35(58.2) 5(8.3) 33.3 治疗后2周 5(8.3) 39(65.0) 13(21.7) 3(5.0) 73.3 治疗后3周 7(11.7) 43(71.7) 9(16.7) 1(1.7) 82.4 治疗后4周 8(13.3) 45(75.0) 6(10.0) 1(1.7) 88.5
副作用观察
本组有5例(6.3%)患者用药后出现皮肤红斑,刺激感,但未经处理自行 缓解,均未中断治疗,直至疗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