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结装置.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826187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49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53139.0

申请日:

2007.05.30

公开号:

CN101678585A

公开日:

2010.03.2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29C 45/64申请日:20070530|||公开

IPC分类号:

B29C45/64; B29C33/32; F16L37/30

主分类号:

B29C45/64

申请人:

帕斯卡工程株式会社

发明人:

木村清二

地址:

日本兵库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刘 俊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改善模具等的节省搬送空间化,并有利于使第1、第2接头的构造简单化且小型化,以及设置多组第1、第2接头等情况。连结装置15具备有: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母接头20装接于模具M2上,具备有含第1阀箱30、第1阀体35、第1阀座31、及第1阀部36的第1开关阀45,公接头25装接于射出成形机的夹板11上,具备有含第2阀箱50、第2阀体55、第2阀座51、及第2阀部56的第2开关阀65;并具备有阀体驱动装置70,该阀体驱动装置70从第1、第2阀箱30、50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下,在公接头25中仅将第2阀体55对第2阀箱50进出驱动,藉此将第1、第2阀体35、55朝开阀侧驱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连结装置,具备有:具第1开关阀的母接头、以及具第2开关阀的公接头,且可将第1、第2构件内的第1、第2流体通路连接或分离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接头具备有:装接于在第1构件上所形成的第1安装孔,且前端部分具有第1阀座的第1阀箱;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该第1阀箱内部,且前端部分具有从内侧抵接于第1阀座的第1阀部的第1阀体;以及将该第1阀体赋予朝关阀侧势能的第1赋予势能手段;
所述公接头具备有:装接于在第2构件上所形成的第2安装孔,且前端部分具有第2阀座的第2阀箱;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该第2阀箱内部,且前端部分具有从外侧抵接于第2阀座的第2阀部的第2阀体;以及将该第2阀体赋予朝关阀侧势能的第2赋予势能手段;
而其构成为所述第1构件表面与母接头的第1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同时所述第2构件表面与公接头的第2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
其具备有在所述第1、第2阀箱前端部间相抵接的状态下,将第1、第2阀体朝开阀侧驱动的阀体驱动手段;
所述第1、第2构件其中一者由模具或固定于模具的接头安装构件构成,而所述第1、第2构件的另一者由将模具固定的成形机的夹板,即由被组装入产生磁吸附力的多个磁铁,且能在产生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与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之间进行择一性切换的夹板所构成。

2.
  一种连结装置,具备有:具第1开关阀的母接头、以及具第2开关阀的公接头,且可将第1、第2构件内的第1、第2流体通路连接或分离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接头具备有:装接于在第1构件上所形成的第1安装孔,且前端部分具有第1阀座的第1阀箱;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该第1阀箱内部,且前端部分具有从内侧抵接于第1阀座的第1阀部的第1阀体;以及将该第1阀体赋予朝关阀侧势能的第1赋予势能手段;
所述公接头具备有:装接于在第2构件上所形成的第2安装孔,且前端部分具有第2阀座的第2阀箱;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该第2阀箱内部,且前端部分具有从外侧抵接于第2阀座的第2阀部的第2阀体;以及将该第2阀体赋予朝关阀侧势能的第2赋予势能手段;
而其构成为所述第1构件表面与母接头的第1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同时所述第2构件表面与公接头的第2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
其具备有在所述第1、第2阀箱前端部间相抵接的状态下,将第1、第2阀体朝开阀侧驱动的阀体驱动手段;
所述第1、第2构件其中一者由模具或固定于模具的第1接头安装构件构成,而所述第1、第2构件的另一者由被固定于将模具固定的成形机的夹板的第2接头安装构件,即由在被组装入产生磁吸附力的多个磁铁,且能在产生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与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之间进行择一切换的夹板上所固定的第2接头安装构件所构成。

3.
  一种连结装置,具备有:具第1开关阀的母接头、以及具第2开关阀的公接头,且可将第1、第2构件内的第1、第2流体通路连接或分离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接头具备有:装接于在第1构件上所形成的第1安装孔,且前端部分具有第1阀座的第1阀箱;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该第1阀箱内部,且前端部分具有从内侧抵接于第1阀座的第1阀部的第1阀体;以及将该第1阀体赋予朝关阀侧势能的第1赋予势能手段;
所述公接头具备有:装接于在第2构件上所形成的第2安装孔,且前端部分具有第2阀座的第2阀箱;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该第2阀箱内部,且前端部分具有从外侧抵接于第2阀座的第2阀部的第2阀体;以及将该第2阀体赋予朝关阀侧势能的第2赋予势能手段;
而其构成为所述第1构件表面与母接头的第1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同时所述第2构件表面与公接头的第2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
其具备有在所述第1、第2阀箱前端部间相抵接的状态下,将第1、第2阀体朝开阀侧驱动的阀体驱动手段;
所述第1、第2构件其中一者由模具或固定于模具的接头安装构件构成,而所述第1、第2构件的另一者由成形机的模具固定用模板(platen),即由被组装入产生磁吸附力的多个磁铁,且构成为能在产生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与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之间进行择一性切换的模板所构成。

4.
  一种连结装置,具备有:具第1开关阀的母接头、以及具第2开关阀的公接头,且可将第1、第2构件内的第1、第2流体通路连接或分离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接头具备有:装接于在第1构件上所形成的第1安装孔,且前端部分具有第1阀座的第1阀箱;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该第1阀箱内部,且前端部分具有从内侧抵接于第1阀座的第1阀部的第1阀体;以及将该第1阀体赋予朝关阀侧势能的第1赋予势能手段;
所述公接头具备有:装接于在第2构件上所形成的第2安装孔,且前端部分具有第2阀座的第2阀箱;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该第2阀箱内部,且前端部分具有从外侧抵接于第2阀座的第2阀部的第2阀体;以及将该第2阀体赋予朝关阀侧势能的第2赋予势能手段;
而其构成为所述第1构件表面与母接头的第1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同时所述第2构件表面与公接头的第2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
其具备有在所述第1、第2阀箱前端部间相抵接的状态下,将第1、第2阀体朝开阀侧驱动的阀体驱动手段;
所述第1、第2构件其中一者由模具或固定于模具的第1接头安装构件构成,而所述第1、第2构件的另一者由在成形机的模具固定用夹板上所固定的第2接头安装构件,即由在被组装入产生磁吸附力的多个磁铁,且构成为能在产生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与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之间进行择一性切换的夹板上所固定的第2接头安装构件所构成。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驱动手段构成为从所述第1、第2阀箱之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于公接头中仅将第2阀体相对于第2阀箱进出驱动,藉此将第1、第2阀体朝开阀侧驱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驱动手段具备有:一体设置于公接头的第2阀体的活塞部;对该活塞部作用流体压的流体压作动室;以及对该流体压作动室供应流体压的流体压供应手段。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有多组所述母接头与公接头;
所述流体压供应手段构成为多组母接头与公接头共通。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接头的第1阀箱可朝退入方向移动自如地装接于第1安装孔中;
并具备有对所述第1阀箱赋予朝外侧势能的第1阀箱赋予势能手段。

9.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构成为所述公接头的第2阀箱可朝进出方向移动自如地装接于第2安装孔,
并具备有对所述第2阀箱赋予朝退入方向势能的第2阀箱赋予势能手段;
当在所述第1、第2阀箱呈相对向靠近的状态下,对所述流体压作动室供应流体压时,第2阀箱与第2阀体便被一体性进出驱动,在第1、第2阀箱的前端部间相抵接后,便将第2阀体相对于第2阀箱进出驱动。

10.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接头的第2阀座由在第2阀箱的前端部所装接的环状密封构件所构成,该环状密封构件构成为抵接于母接头的第1阀箱之前端部。

11.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构成为在所述母接头的轴心、与公接头的轴心于偏离设定范围内的状态下,从第1、第2阀箱的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阀体驱动手段对第2阀体进出驱动,藉此将第1、第2阀体朝开阀侧驱动,便可将母接头与公接头相连接。

12.
  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形机由卧式射出成形机构成。

说明书

连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具备有可将第1、第2构件内的第1、第2流体通路进行连接或分离的母接头与公接头的连结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连结装置具备有:在模具或作业平台等第1构件上所装接的第1接头、与在成形机的模具固定构件或工具机的机座构件等第2构件上所装接的第2接头,为了使第1、第2构件相连结的状态下,将流体(诸如冷却水、加压流体等)从第1、第2构件内的第1、第2流体通路其中一者供应至另一者,因而便在将第1、第2构件依既定位置关系进行连结/解除连结的际,经由第1、第2接头而可将第1、第2流体通路进行连接或分离,且该连结装置已然实用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第1、第2接头由分别具有开关阀的公接头与母接头所构成,在该公接头与母接头呈分离的状态下,关闭公接头与母接头等的二开关阀,且在公接头与母接头呈相连接状态下,将公接头前端侧一部分插入于母接头内,且将母接头前端侧一部分插入于该公接头前端侧一部分内,并开启公接头与母接头的二开关阀,而使第1、第2流体通路相连接。在此种连结装置中,通常公接头与母接头较第1、第2构件更突出于外侧。
在专利文献1的连结装置中,公接头朝下装接于作业平台上,而母接头朝上装接于工具机的机座构件上。公接头具有::固定于作业平台上的箱体构件;装接于箱体构件内部且较箱体构件更朝下方突出的阀箱;以及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阀箱内部的轴状阀体;而由在阀箱与阀体下端部分处所设置的阀座与阀部来构成开关阀。
在工具机的机座构件上装接有对母接头上升驱动的油压缸。母接头具备有: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油压缸的压缸筒内部且较压缸筒更朝上方突出的本体箱体;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本体箱体内部的筒状构件;以及配设于筒状构件内侧且下端部固定于本体箱体上的轴状阀体;由筒状构件、与在阀体的之上端部分所设置的阀座和阀部构成开关阀。
当将公接头与母接头从分离状态进行连接时,便在使公接头与母接头呈上下相对向的状态下,利用油压缸对母接头上升驱动。此时,就母接头方面,首先,本体箱体、筒状构件及阀体一体上升,而筒状构件的上端部抵接于公接头的阀箱的下端部,并停止筒状构件的上升,然后使本体箱体与阀体一体上升。依此的话,母接头的阀体便插入公接头的阀箱内,使公接头的阀体上升,同时公接头的阀箱插入母接头的本体箱体内,并使筒状构件对于母接头的本体箱体与阀体相对下降,而开启母接头与公接头的二开关阀。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3462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例如就卧式射出成形机而言,当为了将模具装卸于模具固定构件而进行搬送时,便使模具对模具固定构件的固定面进行平行移动,此时会有尽量缩小模具与模具固定构件间的间隙,以达到节省搬送空间化的需求。但是,为使该节省搬送空间化,在一般利用夹具构件将模具固定于模具固定构件的固定面上的情况下,在该固定面上所安装的夹具构件会成为阻碍,所以便考虑在对模具固定构件装卸模具的时,亦对夹具构件进行装卸,但是依此的话,便增加将模具对模具固定构件装卸时的负荷。
所以,在模具固定构件中组装入多个磁铁,并形成可在对模具固定构件于产生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与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之间进行择一切换,而在不使用一般的夹具构件的情况下,便可将模具固定于模具固定构件的固定面上,因而便可解决因一般的夹具构件所造成的上述问题。然而,使用一般夹具构件时亦是如此,当在模具与模具固定构件上安装公接头与母接头而构成连结装置时,例如专利文献1,在公接头与母接头呈非连接时较第1、第2构件更突出于外侧的构造中,当为了将模具对模具固定构件装卸而搬送时,便必须将模具与模具固定构件间的间隙扩宽至该突出的部分来搬送模具,因而颇难因应上述欲达到节省搬送空间化的需求。
再者,于现有连结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为了将公接头与母接头连接,作为将公接头与母接头的二阀体往开阀侧驱动的阀体驱动手段,在母接头方面,在具有将含有本体箱体、具有阀座的筒状构件、及具有阀部的阀体的母接头整体性驱动的油压缸形态中,油压缸便形成具有收容母接头整体的压缸筒,而成为大型化。所以,含有母接头与油压缸的母接头构造便大型化,恐有无法确保将该母接头构造组装于现有的模具、作业平台、成形机模具固定构件、工具机的机座构件等之中所需空间之虞。
所以,在连结装置的作动上,于公接头与母接头的非连接时,公接头必须先从第1构件中突出,但是母接头则亦可不从第2构件中突出。但是,如上述问题,因为母接头构造的大型化,因而会有母接头不得不从第2构件中突出的情况,所以不易改善模具的节省搬送空间化情形。此外,在母接头方面,除具有阀座的筒状构件、与具有阀部的阀体之外,亦由于本体箱体与其所附随的构件,而导致构造复杂化,亦成为母接头构造大型化的主因。
再者,例如在射出成形机方面,因为在模具内设置多个系统的冷却水通路,因而会有在模具与射出成形机的模具固定构件中,装设多组公接头与母接头的需求。在此情况下,多个母接头分别均需要各自的油压缸,导致各个母接头构造大型化,因而连结装置整体会非常大型化,所以恐有无法将多组公接头与母接头适当配置装设之虞,又,多个母接头构造、及将其装接的构件的总重量变重,导致使该等移动的负荷增加。
本发明目的在于就连结装置中改善模具的节省搬送空间化,并有利于将第1、第2接头的构造简单化且小型化,以及多组设置第1、第2接头的情况等。
(解决问题的装置)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具备有:具第1开关阀的母接头、以及具第2开关阀的公接头,且为可将第1、第2构件内的第1、第2流体通路连接或分离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母接头具备有:装接于第1构件上所形成的第1安装孔,且前端部分具有第1阀座的第1阀箱;具有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该第1阀箱内部,且前端部分从内侧抵接于第1阀座的第1阀部的第1阀体;以及将该第1阀体赋予朝关阀侧势能的第1赋予势能手段;而上述公接头具备有:装接于第2构件上所形成的第2安装孔,且前端部分具有第2阀座的第2阀箱;具有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该第2阀箱内部,且前端部分从外侧抵接于第2阀座的第2阀部的第2阀体;以及将该第2阀体赋予朝关阀侧势能的第2赋予势能手段;而其构成为上述第1构件表面与母接头的第1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同时上述第2构件表面与公接头的第2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具备有在上述第1、第2阀箱前端部间相抵接的状态下、将第1、第2阀体朝开阀侧驱动的阀体驱动手段。
再者,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第2构件其中一者由模具或固定于模具的接头安装构件(第1接头安装构件)构成;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第2构件的另一者由将模具固定的成形机的夹板(clamp plate),即由被组装入产生磁吸附力的多个磁铁,且能在产生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与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之间进行择一性切换的夹板所构成;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第2构件的另一者由被固定于夹板上的第2接头安装构件构成;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第2构件的另一者由成形机的模具固定用模板(platen),即由被组装入产生磁吸附力的多个磁铁,且构成为能在产生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与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之间进行择一性切换的模板所构成;权利要求4发明中,上述第1、第2构件的另一者由固定于模板的第2接头安装构件构成。
在本连结装置中,在母接头与公接头呈分离的状态下,就母接头,藉由第1赋予势能手段而赋予朝关阀侧势能的第1阀体的第1阀部,从内侧抵接并按压于第1阀箱的第1阀座上,关闭第1开关阀,就公接头,藉由第2赋予势能手段而赋予朝关阀侧势能的第2阀体的第2阀部,从外侧抵接并按压于第2阀箱的第2阀座上,关闭第2开关阀。当使母接头与公接头从分离状态连接的情况,首先便使第1、第2阀箱前端部间相抵接。此处,当将第1、第2构件依既定位置关系连结的情况时,可形成第1、第2阀箱的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亦可将第1、第2阀箱相对向靠近,然后使公接头的第2阀箱与第2阀体、或母接头的第1阀箱与第1阀体进行一体性进入,而使第1、第2阀箱的前端部间呈相抵接状态。然后,在第1、第2阀箱的前端部间呈相抵接状态下,利用阀体驱动手段,使第1、第2阀体抵抗第1、第2赋予势能手段的施力而朝开阀侧驱动,开启第1、第2开关阀,并将母接头与公接头相连接,使第1、第2构件内的第1、第2流体通路相连接。
因为成形机的夹板或模板组装入产生磁吸附力的多个磁铁,且能在产生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与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之间择一性切换,因而可不使用一般的夹具构件,可将模具固定于夹板或模板上,而且,因为第1构件表面、与母接头的第1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而第2构件表面、与公接头的第2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因而当为了将模具装卸于夹板或模板上而进行搬送时,便使模具与夹板或模板的固定面平行移动,此时可尽量缩小模具与夹板间的间隔、或模具与模板间的间隙,且达到节省搬送空间化。
还可采用如下构造:
(1)上述阀体驱动手段从上述第1、第2阀箱的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就公接头而言,仅将第2阀体相对于第2阀箱进出驱动,形成将第1、第2阀体朝开阀侧驱动的构造。
(2)上述阀体驱动手段具备有:一体设置于公接头的第2阀体中的活塞部;对该活塞部作用流体压的流体压作动室;以及对该流体压作动室供应流体压的流体压供应手段。
(3)具备多组上述母接头及公接头,且上述流体压供应手段构成多组母接头与公接头共通。
(4)上述母接头的第1阀箱可朝退入方向移动自如地装接于第1安装孔中,并具备有对上述第1阀箱赋予朝外侧势能的第1阀箱赋予势能手段。
(5)上述公接头的第2阀箱可朝进出方向移动自如地装接于第2安装孔中,并具备有对上述第2阀箱赋予朝退入方向势能的第2阀箱赋予势能手段;当在上述第1、第2阀箱呈相对向靠近的状态下,对上述流体压作动室供应流体压时,第2阀箱与第2阀体便被一体进出驱动,在第1、第2阀箱的前端部间相抵接后,便将第2阀体相对于第2阀箱进出驱动。
(6)上述公接头的第2阀座由在第2阀箱的前端部所装接的环状密封构件构成,该环状密封构件构成为抵接于母接头的第1阀箱前端部。
(7)在上述母接头轴心与公接头轴心于设定范围内偏离的状态下,从第1、第2阀箱之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阀体驱动手段对第2阀体进出驱动,藉此将第1、第2阀体朝开阀侧驱动,便可将母接头与公接头相连接。
(8)上述成形机由卧式射出成形机构成。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特别第1、第2构件其中一者由模具、或固定于模具的第1接头安装构件构成,而第1、第2构件的另一者由将模具固定的成形机夹板,即由构成为被组装入产生磁吸附力的多个磁铁,且能在产生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与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之间进行择一性切换的夹板构成,因而可不使用一般的夹具构件,即可将模具固定于夹板上,且因为构成为第1构件表面、与母接头的第1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同时第2构件表面、与公接头的第2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因而当为了将模具对夹板进行装卸而搬送之际,便可使模具与夹板的固定面平行移动,此时尽力缩小模具与夹板间的间隙,可改善节省搬送空间化,且可简单并确实地进行母接头与公接头的连接或分离,可大幅减轻将模具对夹板装卸时的负荷。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因为第1、第2构件其中一者由模具、或固定于模具的第1接头安装构件构成,而第1、第2构件的另一者由固定于将模具固定的成形机夹板上的第2接头安装构件,即由被组装入产生磁吸附力的多个磁铁,且能在产生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与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之间进行择一性切换的固定于夹板上的第2接头安装构件构成,因而除达到与权利要求1基本相同效果之外,尚可藉由将第2接头安装构件固定于现有的夹板上,而可轻易地设置公接头或母接头,即可提高通用性。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特别第1、第2构件其中一者由模具、或在模具上固定的接头安装构件构成,而第1、第2构件的另一者由成形机的模具固定用模板,即由被组装入产生磁吸附力的多个磁铁,且能在产生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与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之间进行择一性切换的模板所构成,因此可在不使用一般的夹具构件,将模具固定于模板上,且因为构成为第1构件表面、与母接头的第1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同时第2构件表面、与公接头的第2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因此当为了将模具对模板进行装卸而搬送之际,便使模具与模板的固定面平行移动,此时,尽力缩小模具与模板间的间隙,可改善节省搬送空间化,除此之外,可简单且确实地将母接头与公接头连接或分离,但可大幅减轻将模具对夹板装卸时的负荷。且,可省略如权利要求1、2的夹板,故可使成形机的构造简单化,且在射出成形机的情况,于将熔融树脂从模板背侧注入于模具的模穴中的时,因为该熔融树脂注入通路的长度可因未设置夹板而缩短该部分的长度,所以可将熔融树脂依适当的熔融状态注入模具的模穴中,可提高射出成形精度。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因为第1、第2构件其中一者由模具、或固定于模具上的第1接头安装构件构成,而第1、第2构件的另一者由成形机的模具固定用的固定于模板上的第2接头安装构件,即由被组装入产生磁吸附力的多个磁铁,且构成为能在产生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与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之间进行择一切换的固定于夹板上的第2接头安装构件所构成,因而除达到与权利要求3基本相同效果之外,尚可藉由将第2接头安装构件固定于模板上,便可轻易地设置公接头或母接头,即可提高通用性。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因为阀体驱动手段构成为从第1、第2阀箱的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下,就公接头而言,仅将第2阀体相对于第2阀箱进出驱动,藉此将第1、第2阀体朝开阀侧驱动,因而可使母接头与公接头的构造简单化且小型化,且就公接头而言,由于透过阀体驱动手段,将第2阀体相对于第2阀箱进出驱动用的流体压缸,可简单且小型设计应用,因而可将含有公接头与流体压缸的公接头构造简单化且小型化。
故,在现有模具或模具上固定的接头安装构件(第1接头安装构件)、在成形机的夹板、或模板、夹板或模板上固定的第2接头安装构件,可确保母接头与公接头(公接头构造)的组装空间,更进一步,因为从第1、第2阀箱的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透过阀体驱动手段仅驱动第1、第2阀体,可开启第1、第2开关阀,因而可构成为第1构件表面、与母接头的第1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同时第2构件表面、与公接头的第2阀箱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可确保该连结装置的预期作动。
因为即使在第1、第2构件中装设多组母接头与公接头的情况时,仍可使各母接头与公接头(公接头构造)小型化,因而可将多组母接头与公接头进行适当配置,又可防止第1构件与多个母接头的总重量过重,可抑制移动该等的负荷增加,并可防止第2构件与多个公接头(公接头构造)的总重量过重,可抑制移动该等的负荷增加。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因为阀体驱动手段具备有:一体设置于公接头的第2阀体中的活塞部、对该活塞部作用流体压的流体压作动室、以及对该流体压作动室供应流体压的流体压供应手段,因此便可利用阀体驱动手段,确实地将第2阀体对第2阀箱进出驱动,又因为在第2阀体上将一体设置活塞部,更由于亦可使流体压作动室容易地依简单构造设计,所以可确实地使公接头构造简单化且小型化。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因为具备有多组母接头与公接头,且流体压供应手段构成多组母接头与公接头共通,因而对于流体压供应手段便可省略设置母接头的数量部分,所以可使连结装置的构造简单化。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因为具备第1阀箱赋予势能手段,该第1阀箱赋予势能手段将母接头的第1阀箱朝退入方向移动自如地装接于第1安装孔,并对第1阀箱赋予朝外侧势能,因此当将模具固定于夹板或模板上时,便可吸收母接头与公接头的制作误差或对第1、第2构件的组装误差,俾使第1、第2阀箱的前端部间能确实地抵接。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其具备将公接头的第2阀箱朝进出方向移动自如地装接于第2安装孔中,并使第2阀箱赋予朝退入方向势能的第2阀箱赋予势能手段,且在第1、第2阀箱呈相对向靠近的状态下对流体压作动室供应流体压时,使第2阀箱与第2阀体一体性进出驱动,而在使第1、第2阀箱的前端部间相抵接后,将第2阀体相对于第2阀箱进出驱动,因而在母接头与公接头的连接前,将模具固定于夹板或模板上,此时,因为在使第1、第2阀箱相对向靠近之后,才使第1、第2阀箱的前端部间确实相抵接,因而便可确实地将母接头与公接头相连接。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因为公接头的第2阀座由在第2阀箱的前端部所装接的环状密封构件构成,该环状密封构件构成为抵接于母接头的第1阀箱前端部状态,因而利用该1个环状密封构件,便可构成公接头的第2阀座,同时可使第1、第2阀箱的前端部间在确实密封状态下相抵接,故可确保上述二机能,并可达到公接头的构造简单化(零组件数量的减少)。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其为在母接头的轴心与公接头的轴心于设定范围内偏离的状态下,从第1、第2阀箱的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藉由阀体驱动手段对第2阀体进出驱动,而将第1、第2阀体朝开阀侧驱动,可将母接头与公接头相连接,因而容许将模具固定于夹板或模板上的位置误差、以及母接头与公接头的组装误差等,可透过阀体驱动手段将第1、第2阀体确实地朝开阀侧驱动,可将母接头与公接头相连接。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因为成形机由卧式射出成形机构成,因而当卧式射出成形机中为了将模具固定于其夹板或模板上而进行搬送时,会有使模具与夹板或模板的固定面平行移动的要求,但其可尽量缩小模具与夹板间之间隙、或模具与模板间隙,但可因应上述需求而改善节省搬送空间化。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卧式射出成形机侧视图;
图2为实施例1的连结装置包含母接头在内的重要部份平面图;
图3为实施例1的连结装置包含公接头在内的重要部份平面图;
图4为实施例1的夹具装置重要部份平面图;
图5为实施例1的夹具装置重要部份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的夹具装置作动状态重要部份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1的夹具装置非作动状态重要部份剖视图;
图8为实施例1的公接头与母接头呈分离状态的剖视图;
图9为实施例1的公接头与母接头呈抵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10为实施例1的公接头与母接头呈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11为实施例2包含夹板与公接头在内的重要部份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的公接头与母接头呈分离状态的剖视图;
图13为实施例2的公接头与母接头呈相对向靠近状态的剖视图;
图14为实施例2的公接头与母接头呈抵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15为实施例2的公接头与母接头呈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16为实施例2的变更例,包含夹板与公接头在内的重要部份立体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3的卧式射出成形机侧视图;
图18为实施例3的连结装置包含母接头在内的重要部份平面图;
图19为实施例4包含模板与公接头在内的重要部份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20为实施例4的变更例,包含模板与公接头在内的重要部份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具备有母接头与公接头,且该母接头与公接头分别具有阀箱、阀体及开关阀,并具备有在母接头与公接头的二阀箱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下,将母接头与公接头的二阀体朝开阀侧驱动的阀体驱动手段。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连结装置中,母接头装设在相当于第1构件的模具上,公接头则装设于将模具固定的相当于卧式射出成形机的第2构件的作为具模板构件的夹板上,当将模具对夹板进行固定或解除固定时,便将模具内的第1流体通路与夹板内的第2流体通路进行连接或分离。
首先,针对卧式射出成形机1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卧式射出成形机1具备有:用来将模具M(固定模具M1与可动模具M2)固定的固定盘2与可动盘3;将可动盘3相对于固定盘2可朝靠近或远离方向移动自如地引导支撑的4根导杆4;为了施行模具M的锁模与开模,而将可动盘3朝上述靠近或远离方向驱动的可动盘驱动机构5;对锁模状态的模具M内的模穴,供应熔融状合成树脂的射出机构6;以及从可动模具M2中取出成形品的顶出机构7等。
固定盘2与可动盘3形成于矩形盘上,4根导杆4插通固定于固定盘2的4个角落附近处,并可滑动自如地插通于可动盘3的4个角落部附近处。射出机构6具有连接于固定盘2的射出筒6a。顶出机构7具有:1个或多个顶出销7a、顶出销7a的基端部所连结的顶出板7b、以及对顶出板7b进行驱动的流体压缸7c。
卧式射出成形机1具备有:将固定模具M1以可解除固定方式固定的夹具装置8A、以及将可动模具M2以可解除固定方式固定的夹具装置8B。该夹具装置8A、8B由具有夹板10、11的磁力式夹具装置构成,而该夹板10、11被组装入产生磁吸附力的多个磁铁,且能在产生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与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之间择一切换。夹板10、11分别固定于固定盘2、可动盘3上,且在表面上具有固定面10a、11a。
如图4~图7所示,在夹具装置8B中,夹板11由与可动盘3大致相同尺寸且属于磁性体的钢制平板所构成,对应于可动盘3的4个角落的大致正方形部分被除去,并固定于可动盘3的盘面上,在夹板11中央部分处形成有顶出销孔11b。在该夹板11中依既定数量与配置设置有磁铁单元80。例如将4个磁铁单元80以朝上下左右相邻接状配设而形成1组磁铁单元组,并在以夹板11的中心为基准的点对称位置处配设有4组磁铁单元组,合计16个磁铁单元80。
多个磁铁单元80收容于,夹板11中从其固定面11a侧所形成的凹部11c中,且各磁铁单元80具备有:接临固定面11a的由磁性体构成的钢制块81;配设于其背面侧的铝镍钴磁铁82;卷绕于铝镍钴磁铁82上,且用以切换铝镍钴磁铁82的极性的线圈83;以及配设于钢制块81的外周侧,由多个(例如8个)钕磁铁构成的永久磁铁84。相邻接磁铁单元80的钢制块81间的永久磁铁84,被使用为该等磁铁单元80共通的永久磁铁84。
钢制块81与铝镍钴磁铁82形成为正方形状,在钢制块81中形成有螺栓孔81a,在铝镍钴磁铁82中形成有孔部82a。铝镍钴磁铁82与线圈83在夹入于钢制块81与凹部11c的底壁部11d之间的状态下,将该等利用插通螺栓孔81a与孔部82a的由非磁性体(例如SUS304)构成的六角螺栓85,螺锁于凹部11c的底壁部11d。多个永久磁铁84透过任何固定手段被固定于夹板11或钢制块81上。
在相邻2个磁铁单元80中,永久磁铁84对其中一者钢制块81的磁极、与永久磁铁84对另一者钢制块81的磁极相反。铝镍钴磁铁82可利用由线圈83所产生磁场的磁感应而使磁极反转,而相邻2个磁铁单元80中,铝镍钴磁铁82对其中一钢制块81的磁极、与铝镍钴磁铁82对另一钢制块81的磁极相反。
当将模具M2固定于夹板11上时,首先如图7所示,形成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在将模具M2定位抵接于夹板11的固定面11a上的状态下,对线圈83朝既定方向施行数秒钟通电,如此一来,例如图6所示,将依由铝镍钴磁铁82所产生磁通的方向,与由永久磁铁84所产生磁通的方向呈相同的方式,切换铝镍钴磁铁82的磁极,形成以模具M2为磁路的一部分的磁回路。亦即,形成产生有强力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并利用该磁吸附力将模具M2固定于夹板11上。
当将模具M2从夹板11上解除固定时,便朝与将模具M2固定于线圈83上的情况相反的方向进行数秒钟通电,如此一来,例如图7所示,铝镍钴磁铁82的磁极反转,由铝镍钴磁铁82所产生的磁通不会超过夹板11的固定面11a,便不会对模具M2产生磁力作用,形成不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此外,因为夹具装置8A与夹具装置8B上为相同构造,因而便省略详细说明。此外,在夹具装置8A的夹板10上,于其中央部分处装接有定位环。
其次,针对连结装置15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连结装置15具备有:装设于模具M2上的多个(例如5个)母接头20、装设于夹板11且分别与多个母接头20成组的多个(例如5个)公接头25,而当将模具M2依既定位置关系固定或解除固定于夹板11上时,经由多组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便构成可将模具M2内的多个(例如5个)第1流体通路21、与夹板11内的多个(例如5个)第2流体通路26相连接或分离状态。
其中,多个第2流体通路26的多个流体口26a形成于夹板11上,且多个流体口26a与流体供给排出单元31透过多个流体软管32相连接。藉由控制装置33对流体供给排出单元31进行控制,在多个第1、第2流体通路21、26相连接的状态下,驱动流体供给排出单元31,而将流体供应给模具M2内的多个第1流体通路21。例如流体供给排出单元31由冷却水供应单元构成,此情况下,对模具M2内循环供应冷却水。
再者,连结装置15如上述,可将可动模具M2内的多个第1流体通路21、与夹板11内的多个第2流体通路26进行连接或分离,而可将固定模具M1内的多个流体通路、与夹板10内的多个流体通路进行连接或分离的连结装置,亦可设计成与连结装置15相同。
其次,针对各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进行详细说明。
再者,关于母接头20,以图8中箭头a方向为前端侧来说明,而关于公接头25,则以图8中箭头b方向为前端侧来说明。
如图3、图8~图10所示,母接头20具备有:装接于在模具M2中所形成的第1安装孔22,且前端部分具有第1阀座31的第1阀箱30;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第1阀箱30的内部,且前端部分具有从内侧(基端侧)抵接于第1阀座31的第1阀部36的第1阀体35;将第1阀体35对第1阀箱30赋予朝关阀侧(前端侧)势能的相当于第1赋予势能手段的压缩线圈弹簧40。
第1安装孔22形成截面圆形,并在模具M2表面(模具M2对夹板11固定时,与固定面11a对向的面)侧呈现开口。在第1安装孔22的周面连接有第1流体通路21的流体通路部21a,在第1安装孔22的基端面连接有第1流体通路21的流体通路部21b。此外,可使用流体通路部21a、21b的至少其中一者,而省略流体通路部21a或21b。模具M2的上述表面、与第1阀箱30前端面位于实质同一面上,并由第1阀座31与第1阀部36构成第1开关阀45。
第1阀箱30具有筒部30a、与前端凸部30b。筒部30a的前端侧部分可滑动自如地嵌合于第1安装孔22中,并在该筒部30a的前端侧部分之外周部装接环状密封32。在第1安装孔22的前端部分周面上装接有触止环33,第1阀箱30卡止于该触止环33,而无法朝前端侧移动。在此状态下,前端凸部30b从第1安装孔22朝前端侧些微突出(例如0.3mm),在此状态下,前端凸部30b的前端部可退入于第1安装孔22内,第1阀箱30可朝退入方向移动自如地装接于第1安装孔22中。
在第1阀体35内部形成有通路部23a,在前端凸部30b上则形成有将通路部23a与外部相连通的通路口23b。在前端凸部30b中形成有通路口23b基端侧越靠前端侧越小的推拔内周面,并在该推拔内周面形成有第1阀座31。在筒部30a长度方向中央部分的外周部形成有环状凹沟30c,在该环状凹沟30c与第1安装孔22周面之间,形成有连通于流体通路部21a的环状通路部23c,在筒部30a中则形成有将通路部23a、23c相连通的多个通路部23d。对第1阀箱30赋予朝外侧(前端侧)势能的相当于第1阀箱赋予势能手段的压缩线圈弹簧34,在筒部30a的环状凹沟30c基端侧凸缘部30d、与第1安装孔22基端面之间,被外设于筒部30a上。
第1阀体35从基端侧起朝前端侧依序具有:轴状部35a、大径阀头部35b、中阀头部35c、及前端阀头部35d。在第1阀箱30内部的基端侧部分处装接有环状构件37,在第1阀箱30基端部分的内面部则装接有触止环38,环状构件37卡接于该触止环38而无法朝基端侧移动。在环状构件37的中央部分处形成朝前端侧延伸的筒部37a,在该筒部37a内部可滑动自如地嵌合有第1阀体35的轴状部35a并进行导引。在环状构件37中形成有将通路部23a与流体通路部21b相连通的多个通路部23e。
压缩线圈弹簧40在大径阀头部35b与环状构件37之间,被外设于第1阀体35的轴状部35a上。在第1阀体35的前端阀头部35a的基端侧部分外周部装接有环状密封39,该环状密封39形成第1阀部36。当第1开关阀45呈关阀状态时,第1阀体35的前端阀头部35a前端部分,嵌合于第1阀箱30的通路口123b中,同时第1阀体35前端面与第1阀箱30前端面略呈连续地位于同一面上。
如图2、图8~图10所示,公接头25具备有:第2阀箱50、第2阀体55、及压缩线圈弹簧60,而该第2阀箱50在夹板11除组装多个磁铁单元80的部分以外的其余部分中(例如夹板11侧边部分),装接在形成于夹板11上的第2安装孔27中,且前端部分具有第2阀座51;该第2阀体55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第2阀箱50的内部,且前端部分设有从外侧(前端侧)抵接于第2阀座51的第2阀部56;该压缩线圈弹簧60将第2阀体55相对于第2阀箱50赋予朝关阀侧(基端侧)势能,相当于第2赋予势能手段。
第2安装孔27截面形成圆形,并朝夹板11表面(固定面11a)侧呈现开口,在第2安装孔27周面上连接有第2流体通路26。夹板11的上述表面、与第2阀箱50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利用第2阀座51与第2阀部56构成第2开关阀65。
第2阀箱50具有:筒部50a、及前端壁部50b,并在前端壁部50b形成有前端突出部50c。筒部50a嵌合于第2安装孔27,筒部50a的基端侧部分螺锁并固定于第2安装孔27的周面部,且前端突出部50c前端面、与夹板11表面位于同一面上。于筒部50a的前端侧部分、与长度方向中央部分的外周部装接有环状密封52、53。
在第2阀体55内部形成有通路部54a,在前端壁部50b形成有将通路部54a与外部相连通的通路口54b。在前端壁部50b上,于通路口54b前端侧形成有直径大于通路口54b的大口径环状凹部50d,且其朝前端侧呈开放状,在该环状凹部50d装接有环状密封构件61。该环状密封构件61构造形成第2阀座51,同时在母接头20的第1阀箱30前端部包围并抵接通路口23b。
在第2阀箱50的外周部,于环状密封52、53间形成有环状凹沟50e,在该环状凹沟50e与第2安装孔27周面之间,形成有连通于第2流体通路26的环状通路部54c,并在第2阀箱50中形成有将通路部54a、54c相连通的多个通路部54d。
第2阀体55从基端侧起朝前端侧依序具有:活塞部55a、轴基部55b、轴状部55c、及前端阀部形成部55d。前端阀部形成部55d越靠前端侧将越大径化,并在其外周面上形成有第2阀部56。在活塞部55a外周部装接有环状密封57,该活塞部55a可滑动自如地嵌合于第2阀箱50内部。在第2阀箱50基端部分的周面部上装接有触止环58、59,第2阀体55卡接于该触止环58、59,而无法朝基端侧移动。
压缩线圈弹簧60在第2阀体55的活塞部55a、与第2阀箱50的前端壁部50b之间,被外装于第2阀体55的轴基部55b与轴状部55c上。当第2开关阀65呈关阀状态时,第2阀体55前端面、第2阀箱50(前端突出部50c)前端面、及夹板11表面位于同一面上。
再者,该连结装置15如图9所示,在由第1、第2阀箱30、50前端部间相抵接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公接头25具备有相当于阀体驱动手段的阀体驱动装置70,其藉由仅将第2阀体55对第2阀箱50进行进出驱动,而将第1、第2阀体35、55朝开阀侧驱动。该阀体驱动装置70构成多组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共通,可将多组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的多个第1、第2阀体35、55,统筹地朝开阀侧驱动。
如图2、图8~图10所示,阀体驱动装置70具备有:在各公接头25的第2阀体55上一体设置的上述活塞部55a;对该活塞部55a作用流体压(例如气压、油压)的流体压作动室71;以及对该流体压作动室71供应流体压,相当于流体压供应手段的流体压供应单元72。
在各公接头25上附设流体压作动室71,而该流体压作动室71形成于由第2安装孔27基端面、第2阀箱50基端侧部分、及活塞部55a所包围的部分处。在夹板11中形成流体压通路73(其将对应于多个公接头25的多个流体压作动室71相连接)、与流体压通路73的流体压口74,该流体压口74与流体压供应单元72由流体压软管75相连接。利用控制装置33对流体压供应单元72进行控制,驱动流体供给排出单元31,俾对各流体压作动室71供给排出流体压。
再者,于流体压作动室71在第2安装孔27基端面中央部连接有流体压通路73的流体压通路部73a,并在第2安装孔27基端面的外周侧连接有流体压通路73的流体压通路部73b,但是可至少使用其中一流体压通路部73a、73b,便可省略流体压通路部73a或73b。
其中,在第1阀箱30前端凸部30b所形成的通路口23b直径,大于第2阀体55前端阀部形成部55d的直径(例如1.3倍程度),又,第1阀箱30前端凸部30b的前端面环状宽度、与环状密封构件61的环状宽度亦被设定为某程度的大小,藉此在母接头20轴心、与公接头25轴心于设定范围内偏离的状态下,从第1、第2阀箱30、50前端部间相抵接的状态,藉由阀体驱动装置70对第2阀体55进行进出驱动,便可将第1、第2阀体35、55朝开阀侧驱动,构成可将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相连接的构造。
针对以上所说明的连结装置15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在模具M2未固定于夹板11上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各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呈现分离,而第1、第2开关阀45、65关阀。其次,为了将模具M2固定于夹板11上而进行搬送,此时,因为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几乎未从模具M与夹板11的表面突出,因而当将模具M2平行于夹板11的固定面11a移动时,便可尽力缩小模具M2与夹板11间的间隙。
其次,为了将模具M2依既定位置关系固定于夹板11上,例如图8所示,在使各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呈相对向状态之后,便将模具M2朝夹板11移动。如此一来,例如图9所示,模具M2与夹板11的上述表面间便相抵接,同时第1、第2阀箱30、50的前端部间亦相抵接,在此状态下模具M2被固定于夹板11上。
此处,因为第1阀箱30从第1安装孔22朝前端侧仅些微突出,因而第1、第2阀箱30、50的前端部间便确实地抵接,而第1阀箱30与第1阀体35及环状构件37等一起抵抗压缩线圈弹簧34的弹力,而在第2阀箱50内推动而些微退入。若第1、第2阀箱30、50的前端部间相抵接,因为环状密封构件61在第1阀箱30的前端部处包围并抵接通路口23b,因而透过该环状密封构件61,便可将第1阀箱30的通路口23b、与第2阀箱50的通路口54b在经密封状态下进行相连接。
其次,如图10所示,驱动流体供给排出单元31,而对各流体压作动室71供应流体压,该流体压作用于活塞部55,第2阀体55则抵抗压缩线圈弹簧60的弹力而进出驱动,便将第2开关阀65开启。此外,若第2阀体55被进出驱动,第2阀体55便从通路口23b插入于第1阀箱30内部,藉由该第2阀体55,第1阀体35便抵抗压缩线圈弹簧40的弹力推动而退入驱动,便开启第1开关阀45。
依此的话,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相连接,第1、第2流体通路21、26便经由母接头20的通路部与通路口23a~23e、公接头25的通路部与通路口54a~54d而相连接,在此状态下,流体供给排出单元31便被驱动,便可从流体供给排出单元31对模具M2内的多个第1流体通路21供应流体。若从各流体压作动室71中排放流体压,则第1、第2阀体35、55便透过压缩线圈弹簧40、60而归位,并将第1、第2开关阀45、65关闭,在此状态下,便可将模具M2从夹板11上解除固定。
根据该连结装置15,具备有从第1、第2阀箱30、50的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下,在公接头25中藉由仅将第2阀体55对第2阀箱50进出驱动,而将第1、第2阀体35、55朝开阀侧驱动的阀体驱动装置70。依此的话,便从第1、第2阀箱30、50的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下,利用阀体驱动装置70仅驱动第1、第2阀体35、55,便可将第1、第2开关阀45、65开启,因而可将母接头20构造简单化且小型化,同时更进一步就公接头25方面,透过阀体驱动装置70而将第2阀体55对第2阀箱50进出驱动用的流体压缸,可简单且小型地设计而适用,因而可使含有公接头25与流体压缸的公接头构造简单化且小型化。
故,将可确实地确保在现有的模具M2与夹板11中,组装入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公接头构造)的组装空间,更可在第1、第2阀箱30、50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下,利用阀体驱动装置70仅驱动第1、第2阀体35、55,开启第1、第2开关阀45、65,因而形成模具M2的上述表面、与母接头20的第1阀箱30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且夹板11的上述表面、与公接头25的第2阀箱50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的构造,可确保该连结装置15的预期作动。
如本实施例,当在模具M2与夹板11中装设多组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时,因为亦可将各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公接头构造)小型化,因而可依适当配置装设多组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且可防止模具M2与多个母接头20的总重量过重,便可抑制移动该等模具M2与多个母接头20的负荷增加,亦可防止夹板11与多个公接头25(公接头构造)的总重量过重,可抑制移动该等夹板11与多个公接头25的负荷增加。
如上述,因为构成为模具M2的上述表面、与母接头20的第1阀箱30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同时夹板11之上述表面、与公接头25的第2阀箱50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因而可设计成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几乎不会从模具M2与夹板11突出,而不成阻碍,在未使用一般的夹具构件的情况下,可将模具M2固定于夹板11上,因而为了将模具M2固定于夹板11上而进行搬送之际,使模具M2平行于夹板11固定面11a移动,此时,可尽力缩小模具M2与夹板11间的间隙,即可改善节省搬送空间化。
因为阀体驱动装置70具备有:一体设置于公接头25的第2阀体55上的活塞部55a;对该活塞部55a作用流体压的流体压作动室71;以及对该流体压作动室71供应流体压的流体压供应单元72,因而便可利用阀体驱动装置70,确实地将第2阀体55对第2阀箱50进出驱动,且,因为在第2阀体55上一体设计活塞部55a,因而亦可以简单构造轻易地设计流体压作动室71,所以可确实地使公接头构造简单化且小型化。
因为具备多组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且流体压供应装置70构成多组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共通,因而流体压供应装置70便可省略设置母接头的数量部分,所以可使连结装置15构造简单化。因为具备有将母接头20的第1阀箱30朝退入方向移动自如地装接于第1安装孔22中,且对第1阀箱30赋予从外侧势能的压缩线圈弹簧34,因而当将模具M2固定于夹板11上时,便可吸收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的制作误差、与对模具M2、夹板11的组装误差,因而可确实地将第1、第2阀箱30、50的前端部间相抵接。
因为公接头25的第2阀座51由在第2阀箱50的前端部上所装接的环状密封构件61构成,该环状密封构件61构成为抵接于母接头20的第1阀箱30前端部状态,因而透过该1个环状密封构件61便可构成公接头25的第2阀座51,同时可将第1、第2阀箱30、50的前端部间在确实密封状态下相抵接,故,可确保上述二机能,并达公接头25构造简单化(减少零组件数量)。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连结装置母接头装设于相当第1构件的模具上,而公接头则装设于接头安装构件(其固定于将模具固定的卧式射出成形机的夹板上,作为第2构件的模板附属构件),当将模具对夹板进行固定或解除固定的际,便将模具内的第1流体通路、与接头安装构件内的第2流体通路相连接或分离。
如图11~图15所示,该连结装置100具备有:在模具M2上所装设的多个(例如6个)母接头110、和分别与在固定于夹板11上的接头安装构件101上设置的多个母接头110成组的多个(例如6个)公接头115,当将模具M2依既定位置关系固定或解除固定于夹板11上时,经由多组母接头110与公接头115,便可构成将模具M2内的多个(例如6个)第1流体通路111、与接头安装构件101内的多个(例如6个)第2流体通路116相连接或分离状态。
接头安装构件101形成为细长块形状,在夹板11的固定面11a中被固定模具M2的区域的侧边,朝上下方向向配置,并透过多个螺栓102加以固定。虽省略图示,第2流体通路116的流体口形成于接头安装构件101中,该流体口与流体供给排出单元透过流体软管相连接,并在多个第1、第2流体通路111、116相连接的状态下,驱动流体供给排出单元,而将流体供给排出至模具M2内的多个第1流体通路111。此外,相关具备有夹板11的射出成形机1,因为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因而省略详细说明。
其次,针对各母接头110与公接头115进行详细说明。
再者,相关母接头110,以图12中箭头c方向为前端侧进行说明,而关于公接头115,则以图12中箭头d方向为前端侧进行说明。
如图12~图15所示,母接头110具备有:装接于在模具M2中所形成的第1安装孔112,且前端部分具有第1阀座121的第1阀箱120;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第1阀箱120内部,且前端部分具有从内侧(基端侧)抵接于第1阀座121的第1阀部126的第1阀体125;将第1阀体125对第1阀箱120赋予朝关阀侧(前端侧)势能,相当于第1赋予势能手段的压缩线圈弹簧130。
第1安装孔112截面形成圆形,并在模具M2表面(模具M2对夹板11固定时,与接头安装构件101相对向的一面)侧呈开口,在该第1安装孔112的基端侧部分连接有第1流体通路111。模具M2的上述表面、与第1阀箱120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并由第1阀座121与第1阀部126构成第1开关阀135。
第1阀箱120具备有:筒部120a、与前端壁部120b,而筒部120a嵌合于第1安装孔112中,筒部120a的前端侧部分螺锁并固定于第1安装孔112的周面部。在筒部120a长度方向中央部分的外周部,装接有环状密封122。前端壁部120b含有与实施例1的第1阀箱30前端凸部30b的中央主重要部份相同的构造。其详细予以省略。
在第1阀箱120内部设有:第1阀体125、环状构件126、触止环127、环状密封128、压缩线圈弹簧130,因为该等基本上与实施例1的第1阀体35、环状构件37、触止环38、环状密封39、及压缩线圈弹簧40属于相同构造,因而便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1~图15所示,公接头115具备有:箱体构件140、第2阀箱145、第2阀体150、及压缩线圈弹簧155,该箱体构件140装接于在接头安装构件101上所形成的第2安装孔117中;该第2阀箱145经由箱体构件140而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第2安装孔117中,且前端部分具有第2阀座146;该第2阀体150可进退移动自如地装接于第2阀箱145内部,且前端部分具有从外侧(前端侧)抵接于第2阀座146的第2阀部151。该压缩线圈弹簧155将第2阀体150赋予对第2阀箱145朝关阀侧(基端侧)势能,相当于第2赋予势能手段。
第2安装孔117截面形成圆形,具有前端侧的大径孔117a、与基端侧的小径孔117b,且朝接头安装构件101表面(模具M2固定于夹板11时,与模具M2相对向的一面)侧呈开口,在第2安装孔117(大径孔117a)周面上连接有第2流体通路116。接头安装构件101的上述表面、与第2阀箱145前端面实质位于同一面上,且由第2阀座146与第2阀部151构成第2开关阀160。
箱体构件140具有:筒部140a、与前端壁部140b,而筒部140a嵌合于第2安装孔117的大径孔117a中,在筒部140a基端部抵接于第2安装孔117的大径孔117a与小径孔117b边界的段部117c状态下,筒部140a前端侧部分螺锁固定于大径孔117a周面部上。在筒部140a长度方向中央部分与基端侧部分处,装接有环状密封141、142。在前端壁部140b中形成圆形开口140c,在前端壁部140b的前端部形成有内凸缘部140d。箱体构件140前端面位于与接头安装构件101的上述表面的同一面上。
第2阀箱145具有筒部145a、与前端凸筒部145b,且筒部145a之前端侧部分可滑动自如地嵌合于箱体构件140的筒部140a内部,并在该筒部145a前端侧部分的外周部装接有环状密封147、148,筒部145a的基端部分被收容于第2安装孔117的小径孔117b中。前端凸筒部145b插通于箱体构件140的圆形开口140c中,同时可滑动自如地嵌合于内凸缘部140d的内周部。
将第2阀箱145赋予朝退入方向势能的相当于第2阀箱赋予势能手段的压缩线圈弹簧165,在箱体构件140的内凸缘部140d、与第2阀箱145的筒部145a之间,外装于第2阀箱145的前端凸筒部145b上。第2阀箱145的基端部抵接于第2安装孔117的基端面,而无法朝退入方向移动,在此状态下,第2阀箱145的前端面位于与接头安装构件101的上述表面、及箱体构件140的前端面同一面上。在此状态下,第2阀箱145便可进入,然后第2阀箱145的筒部145a卡接于箱体构件140的前端壁部140b上,无法朝进出方向移动。
在前端凸筒部145b中,于其前端部分形成前端侧呈开放状的环状凹部145c,在该环状凹部145c中装接有环状密封构件166。该环状密封构件166形成第2阀座146,同时构成为抵接于母接头110的第1阀箱120前端部。
第2阀体150从基端侧起朝前端侧依序具有:活塞部150a、轴基部150b、轴状部150c、及前端阀部形成部150d。该第2阀体150基本上与实施例1的第2阀体55为相同的构造,且,在第2阀箱145内部装接有与实施例1的触止环58、59相同的触止环167、168,又压缩线圈弹簧141与实施例1的压缩线圈弹簧60同样地被装接着。
该连结装置100具备有相当于阀体驱动手段的阀体驱动装置170,其如图13所示,从第1、第2阀箱120、145呈相对向靠近状态,在公接头115中,将第2阀箱145与第2阀体150一体进出驱动,之后如图14所示,使第1、第2阀箱120、145的前端部间抵接,然后,如图15所示,在公接头115中藉由仅将第2阀体150对第2阀箱145进出驱动,便将第1、第2阀体125、150朝开阀侧驱动。
该阀体驱动装置170含有与实施例1的阀体驱动装置70基本上相同的构造,其具备有:在各公接头115的第2阀体150中一体设置的上述活塞部150a、对该活塞部150a与第2阀箱145基端部作用流体压的流体压作动室171、上述压缩线圈弹簧155、以及对流体压作动室171供应流体压的流体压供应单元172。流体压作动室171形成于由第2安装孔117的小径孔117b、第2阀箱145的基端侧部分、及活塞部150a所包围的部分中,且在接头安装构件101中形成有流体压通路部173,俾将来自流体压供应单元172的流体压导入于流体压作动室171中。
此处,当母接头110轴心、与公接头115轴心于偏离设定范围内的状态下,从第1、第2阀箱120、145的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阀体驱动装置170将第2阀体150进出驱动,便将第1、第2阀体125、150朝开阀侧驱动,而形成可将母接头110与公接头115相连接的构造。
针对以上所说明连结装置10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为了将模具M2固定于夹板11上而进行搬送,此时将模具M2从接头安装构件101的相反侧起,利用在夹板11上所安装的多个辊105,朝水平方向平行于夹板11的固定面11a移动,而将模具M2依既定位置关系固定于夹板11上。
此处,将如图13所示,各母接头110的第1阀箱120、与公接头115的第2阀箱145呈相对向靠近状态,将流体压供应给各公接头110的流体压作动室171,然后首先,如图14所示,藉由压缩线圈弹簧155的弹力,将第2阀箱145与第2阀体150一体保持,并对抗压缩线圈弹簧165的弹力而一体进出驱动,俾使第2阀箱145前端部抵接于第1阀箱120前端部。
在第1、2阀箱120、145前端部间相抵接状态下,更持续对流体压作动室171供应流体压,将第2阀体150对第2阀箱145进行进出驱动,而开启第2开关阀160,同时,第2阀体150插入于第1阀箱120内部,藉由该第2阀体150,第1阀体125便抵抗压缩线圈弹簧130的弹力推动而退入驱动,便开启第1开关阀135。
依此的话,母接头110与公接头115便相连接,且第1、第2流体通路111、116相连接。若从各流体压作动室171中排出流体压,则第2阀箱145与第2阀体150便由压缩线圈弹簧155、165而归位并退入,同时第1阀体125由压缩线圈弹簧130而归位,将第1、第2开关阀135、160关闭。
依照该连结装置100,因为具备有将公接头115的第2阀箱145,经由箱体构件140,朝进出方向可移动自如地装接于第2安装孔117中,并对第2阀箱145赋予朝退入方向势能的压缩线圈弹簧165,且在第1、第2阀箱120、145呈相对向靠近状态下,当对流体压作动室171供应流体压时,便对第2阀箱145与第2阀体150一体地进出驱动,于第1、第2阀箱120、145的前端部间相抵接后,将第2阀体150对第2阀箱145进行进出驱动,且于母接头110与公接头115相连接之前,便将模具M固定于夹板11上,此时,使第1、第2阀箱120、145相对向靠近,然后,使第1、第2阀箱120、145的前端部间确实相抵接之后,便可将母接头110与公接头115确实地相连接。其它的基本效果与实施例1相同。
再者,如图16所示,亦可在夹板11的固定面11a中,于模具M2的固定区域的下方,朝水平方向配置及固定接头安装构件101。此情况下,使模具M2朝下方平行于夹板11的固定面11a移动,而将模具M2依既定位置关系固定于夹板11上,然后,便可将母接头110与公接头115相连接。
再者,实施例1、2中,亦可在模具M上装接公接头25、115,而在夹板11、接头安装构件101上装接母接头20、110。此外,虽未图示,亦可在模具M上固定设置与接头安装构件101相同的作为模具附属构件的接头安装构件,并在该接头安装构件上装接母接头20、110、或公接头25、115。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连结装置母接头装设于相当于第1构件的模具,公接头则装设相当于卧式射出成形机的模具固定用的第2构件的模板上,当将模具对模板进行固定或解除固定之际,模具内的第1流体通路、与模板内的第2流体通路便连接/分离。
如图17、图18所示,该卧式射出成形机1A省略实施例1的卧式射出成形机1的夹板10、11,且作为模板的固定盘2A与可动盘3A构成为组装入产生磁吸附力的多个磁铁,且能在产生磁吸附力的作动状态、与未产生磁吸附力的非作动状态之间进行择一性切换的构造。
即,在可动盘3A中,与实施例1同样的多个磁铁单元80,与实施例1组装于夹板11相同方式进行组装,而在除该可动盘3A组装多个磁铁单元80部分以外的部分(例如可动盘2A的侧边部分),与实施例1同样的公接头25,与实施例1装设于夹板11相同方式进行设置,藉由该公接头25、与和实施例1同样地装设于模具M2上的母接头20,便构成实施例3的连结装置180。此外,固定盘2A与可动盘3A同样地组装有多个磁铁单元80。
根据该连结装置180,除具有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效果之外,尚可省略如实施例1的夹板10、11,所以可将卧式射出成形机1A的构造简单化,同时将熔融树脂从固定盘2A背侧注入于模具M1、M2的模穴中,因为该熔融树脂注入通路的长度可因不需要设置夹板10而可缩短相当该部分的长度,俾可将熔融树脂依适当熔融状态注入于模具M1、M2的模穴中,可提高射出成形精度。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连结装置母接头装设在相当于第1构件的模具,公接头则装设于接头安装构件(其固定于卧式射出成形机的模具固定用模板上,相当于第2构件的具模板构件)上,当将模具对模板固定或解除固定之际,模具内的第1流体通路、与接头安装构件内的第2流体通路便连接或分离。
相关卧式射出成形机1A与实施例3相同。但,如图19、图20所示,在可动盘3A上并未设置公接头25,而与实施例2同样的接头安装构件101,与实施例2固定于夹板11上同样地固定于可动盘3A上。在该接头安装构件101上装设与实施例2同样的公接头115,藉由该公接头115、与和实施例2同样地装设于模具M2上的母接头110,便构成实施例4的连结装置190。
根据该连结装置190,除可达到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的效果之外,尚藉由在可动盘3A上固定接头安装构件101,便可轻易地设置公接头110,即可提高通用性。
再者,在实施例3、4中,亦可在模具M上装接公接头25、115,而在可动盘3A、接头安装构件101上装接母接头20、110。此外,虽未图示,亦可在模具M上固定设置如同接头安装构件101的作为模具附属构件的接头安装构件,亦可在该接头安装构件上装接母接头20、110、或公接头25、115。
再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畴内,可附加实施除上述揭示事项以外的变更内容。例如在实施例2、4中,亦可不将接头安装构件101设计成从夹板11或可动盘3A表面伸出的状态,而是设计成接头安装构件101表面,与包含夹板11或可动盘3A的固定面的平面为相同的状态。此外,亦可取代流体压供应单元72、172,改为设计手动操作机械式流体压供应机构。另外,关于母接头与公接头的数量、配置、及构造均可适当变更。

连结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连结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连结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结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结装置.pdf(4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连结装置改善模具等的节省搬送空间化,并有利于使第1、第2接头的构造简单化且小型化,以及设置多组第1、第2接头等情况。连结装置15具备有:母接头20与公接头25,母接头20装接于模具M2上,具备有含第1阀箱30、第1阀体35、第1阀座31、及第1阀部36的第1开关阀45,公接头25装接于射出成形机的夹板11上,具备有含第2阀箱50、第2阀体55、第2阀座51、及第2阀部56的第2开关阀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塑料的加工;一般处于塑性状态物质的加工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