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张基于 2009 年 4 月 10 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 2009-096208 号的优先权。 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本发明涉及一种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背景技术 公知有实施对纸、 铝箔、 塑胶等基材被覆树脂的积层工序的被覆膜厚控制系统。 在 该被覆膜厚控制系统中, 使用 T 型模具 ( 模具 ) 来控制通过挤压机可塑化熔融后的树脂流 量。作为通过空气压驱动方式进行该 T 型模具中熔融树脂的流量调节的结构, 例如公知有 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结构。
该专利文献 1 中揭示出具备 : 包括摇杆和设置于比枢轴更靠下部的推杆而构成的 致动器的结构 ; T 型模具主体包括 : 在其下部具有可挠性模唇部的第 1T 型模具主体、 及在其 下部具有固定模唇部的第 2T 型模具主体 ; 该摇杆设置于所述 T 型模具主体中的第 1T 型模 具主体侧, 伸缩囊紧固于其上部, 并且在第 1T 型模具主体侧枢支其下部。而且, 向伸缩囊
送出压缩空气而使伸缩囊膨胀, 以使摇杆朝向使设置于比枢轴更靠下部的推杆前端部相对 于可挠性模唇部接触且按压的方向转动, 由此调整固定模唇部与可挠性模唇部之间的间隙 ( 空隙 )。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第 3109034 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 在专利文献 1 所述的机构的情况, 要缩小上述空隙时, 可通过调节对伸缩囊 送出的压缩空气来进行压力的微调。 然而, 要扩大模唇部的空隙时, 必须释放伸缩囊的压缩 空气或使压力值降低而使伸缩囊收缩, 但这样的压缩空气的释放或压力值的降低难以进行 微调, 当要求熔融树脂的更精密的流量控制时, 可能无法充分地对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需求而完成的,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更高精度地进行模唇间 间隙调整的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所涉及的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通过使致动器作用 于构成 T 型模具主体的第 1 模唇和第 2 模唇的至少一方的可挠性模唇部, 来调整该第 1 模 唇与该第 2 模唇的间隙, 其特征在于, 致动器具备能够作用于可挠性模唇部的摇杆、 用于通 过膨胀作用于摇杆而缩小间隙的第 1 伸缩囊、 用于以及通过膨胀作用于摇杆而扩大间隙的 第 2 伸缩囊。
在上述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中, 通过第 1 伸缩囊的膨胀, 摇杆作用于可挠性模唇 部而使间隙变窄。 另外, 在上述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中, 通过第 2 伸缩囊的膨胀, 摇杆作用 于可挠性模唇部而使间隙变宽。如此,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中, 可通过 第 1 伸缩囊及第 2 伸缩囊的膨胀来缩小或扩大第 1 模唇与第 2 模唇的间隙, 因此与先前通 过释放供给到伸缩囊的压缩空气或使压缩空气的压力值降低以使伸缩囊收缩的情况相比, 可更高精度地调整模唇间间隙, 并且可提高模唇间间隙 ( 可挠性模唇部的变形量 ) 的再现 性。
在此, 作为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的结构, 具体而言可以举出 : 摇杆通过其转动而作 用于可挠性模唇部, 第 1 伸缩囊的膨胀使摇杆朝向按压可挠性模唇部的方向转动而缩小间 隙, 第 2 伸缩囊的膨胀使摇杆朝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而扩大间隙。
另外, 作为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的其他结构, 具体而言可以举出 : 第 1 伸缩囊设置 于摇杆的一侧, 第 2 伸缩囊设置于摇杆的第 1 伸缩囊的背侧。
并且, 上述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可设为 : 沿摇杆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多个第 1 伸 缩囊及第 2 伸缩囊的形态。
如上所述, 通过沿摇杆的长边方向分别设置多个第 1 伸缩囊及第 2 伸缩囊, 可扩大 第 1 伸缩囊及第 2 伸缩囊相对于摇杆的受压面积, 因此能够以少量或低压力的压缩空气使 摇杆转动。
而且, 第 1 伸缩囊组的重心位置与第 2 伸缩囊组的重心位置可以设为距摇杆转动 轴心的距离一致。
如此, 在第 1 伸缩囊组的重心位置与第 2 伸缩囊组的重心位置中, 因距摇杆转动轴 心的距离一致, 对第 1 伸缩囊组供给压缩空气时赋予可挠性模唇部的传递负载与对第 2 伸 缩囊组供给同量或同压力值的压缩空气时赋予可挠性模唇部的传递负载可成为相同。因 此, 可容易地进行可挠性模唇部的驱动的微调, 且可高精度地进行模唇间空隙的调整。
并且, 优选相对于可挠性模唇部并列设置多个致动器。
如此, 通过将作用于可挠性模唇部的致动器并列设置多个, 任意设定每一个致动 器向伸缩囊供给的压缩空气量或压力值, 在每一个致动器可精度良好地调整模唇间间隙, 因此可更高精度地进行可挠性模唇部延伸方向上的模唇间间隙的调整。
在此, 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 第 1 伸缩囊组的配置与第 2 伸缩囊组的配置可设为 交替的形态。
如此, 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 通过成为第 1 伸缩囊组的配置与第 2 伸缩囊组的配 置交替的结构, 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第 1 伸缩囊组的配置和第 2 伸缩囊组的配置成为对 称, 根据向各伸缩囊组供给的压缩空气量或压力值而赋予可挠性模唇部的传递负载在相邻 的致动器彼此间可成为相等, 可更高精度地进行模唇间间隙的调整。
在此, 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 也可设为第 1 伸缩囊在摇杆长度方向上的配置相 互错开, 并且第 2 伸缩囊在摇杆长度方向上的配置相互错开的形态。
如上所述结构, 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 在摇杆长度方向上第 1 伸缩囊及第 2 伸缩 囊的配置相互错开, 因此例如通过配置其直径大于摇杆宽度的第 1 及第 2 伸缩囊而使受压 面积变大, 可加大对可挠性模唇部的传递负载。由此, 可加大模唇间间隙的变动幅度, 并可 加大树脂流量偏差。并且, 如此, 第 1 伸缩囊及第 2 伸缩囊的配置相互错开, 因此可将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靠近配置, 并可更精细且高精度地进行沿可挠性模唇部延伸的方向 ( 致动器 的并列设置方向 ) 的间隙的调整。
另外, 第 1 伸缩囊及第 2 伸缩囊可设为其外径大于摇杆宽度。
如此, 第 1 伸缩囊及第 2 伸缩囊的外径成为大于摇杆宽度, 其面积变大而扩大受压 面积, 因此能够以少量或低压力的压缩空气使致动器的摇杆转动, 并可加大对可挠性模唇 部的传递负载。
在此, 作为更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的结构, 具体而言可以举出 : 伸缩囊外径大于相 邻的致动器彼此间的间距。
另外, 能使摇杆具有 : 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 避免一个摇杆的第 1 伸缩囊或第 2 伸缩囊对相邻的其他摇杆产生干涉的凹部。
如此, 通过设置于摇杆的凹部, 可避免设置于相邻的致动器的第 1 伸缩囊或第 2 伸 缩囊的干涉, 且可防止摇杆的转动受阻。
另外, 可以设为摇杆可通过其转动按压及拉伸所述可挠性模唇部。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 通过第 1 伸缩囊或第 2 伸缩囊使摇杆转动, 通过该摇杆的转动 来按压或拉伸可挠性模唇部, 因此即使要扩大模唇间间隙的情况, 也可高精度地控制。 而且, 作为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的结构, 具体而言可以举出 : 摇杆具有按压可挠性 模唇部的按压部与拉伸可挠性模唇部的拉伸部, 拉伸部构成为钩形, 其前端部拉伸可挠性 模唇部。
并且, 可以设为允许前端部在可挠性模唇部的一个面上滑动。
如此, 允许拉伸可挠性模唇部的拉伸部的前端部在可挠性模唇部的一面上滑动, 该前端部一边滑动一边拉伸可挠性模唇部, 因此可减少在拉伸部发生拉伸以外的应力, 并 可更高精度地进行模唇间间隙的调整。
并且可以设为 : 第 1 伸缩囊设置于摇杆的一方的面, 使摇杆朝向按压可挠性模唇 部的方向转动, 第 2 伸缩囊设置于摇杆的一方的面的背侧面, 使该摇杆朝向与上述方向相 反的方向转动。
如此, 在设置有第 1 伸缩囊的摇杆的一面的背侧面, 设置使摇杆朝向与按压可挠 性模唇部的方向的反方向转动的第 2 伸缩囊, 由此可高精度地控制朝向拉伸可挠性模唇部 的方向的摇杆转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更高精度地进行模唇间的间隙调整的 T 型模具用模唇驱 动部。
附图说明
图 1 是安装有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的 T 型模具的立体图。
图 2 是放大表示图 1 中构成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的致动器结构的剖面图。
图 3 是图 2 的 III-III 线剖面图。
图 4 是说明转矩臂形状的图。
图 5 是说明致动器传递部的剖面图。
图 6 是说明致动器的其他结构的剖面图。图 7 是说明转矩臂上的伸缩囊配置的图。 图 8 是说明转矩臂上的伸缩囊的其他配置的图。 图 9 是说明转矩臂上的伸缩囊另一其他配置的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考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另外, 在附图说明中, 对相同要 素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图 1 是安装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的 T 型模具的立体图, 图 2 是放大表示图 1 中构成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的致动器结构的剖面图, 图 3 是图 2 的 III-III 线剖面图, 图 4 是表示转矩臂形状的图, 图 5 是说明致动器传递部的剖面图, 图6是 表示致动器的其他结构的剖面图, 图 7 是说明转矩臂上的伸缩囊配置的图。本实施方式所 涉及的 T 型模具是使用于挤压积层装置、 挤压薄膜制造装置、 挤压涂布模具等的装置。
如图 1 所示, T 型模具包括 T 型模具主体 1 和 T 型模具主体 2。T 型模具主体 1 中, 在其下部的前端部设置朝向宽度方向 ( 图示长边方向, 以箭头 X 表示的方向 ) 延伸的可挠 性模唇部 ( 第 1 模唇 )3。T 型模具主体 2, 在其下部的前端部设置朝向宽度方向 ( 图示长边 方向 ) 延伸且与可挠性模唇部 3 对置的固定模唇 ( 第 2 模唇 )5。而且, T 型模具主体 1 具 备: 通过使可挠性模唇部 3 变形而调整固定模唇 5 与可挠性模唇部 3 的间隙的 T 型模具用 模唇驱动部 100, 该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100 具备致动器 4。 在上述 T 型模具中, 使从 T 型模具主体 1 及 T 型模具主体 2 的上部导入的熔融树 脂在 T 型模具主体 1 与 T 型模具主体 2 之间的歧管 19 上暂且停留后朝向宽度方向 ( 图示 长边方向 ) 扩展, 从形成于固定模唇 5 与可挠性模唇部 3 之间的间隙 ( 空隙 )Δ 成形出预 定厚度的树脂膜 A。树脂膜 A 的厚度取决于从固定模唇 5 与可挠性模唇部 3 的间隙 Δ 流下 的熔融树脂流出量, 该间隙 Δ 的大小是通过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100 的致动器 4 使可挠 性模唇部 3 变形而进行调整的。
T 型模具主体 1 沿其宽度方向划分为多个区域, 在每一个该区域分别并列设置致 动器 4。而且, 各致动器 4 使朝宽度方向延伸的可挠性模唇部 3 分别地进行变形, 而在每一 个致动器 4 进行可挠性模唇部 3 与固定模唇 5 的间隙 Δ 的调整。
接着, 对致动器 4 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 T 型模具主体 1 中, 2 种致动 器 4(4A、 4B) 朝向宽度方向交替并列设置而被安装。在以下说明中, 对致动器 4 的一个结构 即致动器 4A 进行说明, 接着对其他结构的致动器 4B 进行说明。
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致动器 4A 包括 : 壳体 12, 设置于 T 型模具主体 1 侧且包括基 板 12a 和垫板 12b 而构成 ; 转矩臂 ( 摇杆 )11, 配置于基板 12a 与垫板 12b 之间, 通过作为 转动轴心的轴 30 并通过臂支承件 29 安装于 T 型模具主体 1 侧, 通过转动可作用于可挠性 模唇部 3 ; 传递部 20, 设置于转矩臂 11, 通过转矩臂 11 的转动可按压或拉伸可挠性模唇部 3; 按压侧伸缩囊 ( 第 1 伸缩囊 )14, 设置于转矩臂 11 的相对于轴 30 位于与传递部 20 的相 反侧部分的作用部 11a 的 T 型模具主体 1 侧 ( 转矩臂 11 的一侧 ), 横截面为圆形, 作用于转 矩臂 11 而缩小间隙 Δ ; 拉伸侧伸缩囊 ( 第 2 伸缩囊 )16, 设置于作用部 11a 的位于 T 型模 具主体 1 的相反侧 ( 转矩臂 11 的背侧 ), 横截面为圆形, 作用于转矩臂 11 而扩大间隙 Δ。
轴 30 通过轴衬 31 安装于 T 型模具主体 1, 通过该结构, 转矩臂 11 其下部受轴 30
支承而能转动。
设置于转矩臂 11 的周围的壳体 12 通过连结柱 12c 连接 T 型模具主体 1 侧的大致 平板的基板 12a 和与其对置且分离配置的大致平板形垫板 12b 的各上部而构成。而且, 该 壳体 12 的基板 12a 通过螺栓 13 固定于 T 型模具主体 1, 该螺栓 13 安装于基板 12a 的与转 矩臂 11 侧相反面上所设置的支承块 12e。另外, 垫板 12b 通过垫板 12b 下部的连结柱 12d 以将转矩臂 11 配置于内侧的状态固定于 T 型模具主体 1。这些基板 12a 及垫板 12b 以上下 位置闭合的方式安装于 T 型模具主体 1。并且, 沿 T 型模具主体 1 的长边方向的支承件 29 设置成覆盖转矩臂 11 的下部与轴 30 在 T 型模具主体 1 侧安装转矩臂 11。
沿转矩臂 11 的长边方向 ( 图 2 中以箭头 Y 表示的方向 ) 对于转矩臂 11 及基板 12a 安装多个按压侧伸缩囊 14。而且, 通过设置于基板 12a 上部的接头 18a 及设置于基板 12a 内的空气配管 19a 对按压侧伸缩囊 14 供给压缩空气, 由此使按压侧伸缩囊 14 膨胀。另 外, 通过空气配管 19a 向外部释放对按压侧伸缩囊 14 送出的压缩空气, 或者使压缩空气的 压力值降低, 由此使按压侧伸缩囊 14 收缩。
另一方面, 沿转矩臂 11 的长边方向对于转矩臂 11 及垫板 12b 安装多个拉伸侧伸 缩囊 16。而且, 通过设置于垫板 12b 上部的接头 18b 及设置于垫板 12b 内的空气配管 19b 对拉伸侧伸缩囊 16 供给压缩空气, 由此使拉伸侧伸缩囊 16 膨胀。另外, 通过空气配管 19b 往外部释放对拉伸侧伸缩囊 16 送出的压缩空气, 或者使压缩空气的压力值降低, 由此使拉 伸侧伸缩囊 16 收缩。 在上述致动器 4A 中, 设置于转矩臂 11 的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拉伸侧伸缩囊 16, 在 转矩臂 11 的长边方向上的配置互不相同。具体而言, 本实施方式中, 在各侧分别配置 2 个, 按压侧伸缩囊 14 配置于转矩臂 11 的中央侧, 而拉伸侧伸缩囊 16 配置于转矩臂 11 的端部 侧。即, 按压侧伸缩囊 14 配置成隔着按压侧伸缩囊 14 组的重心位置 C11 而相邻的状态, 而 拉伸侧伸缩囊 16 则配置成隔着拉伸侧伸缩囊 16 组的重心位置 C12 而分离的状态。而且, 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拉伸侧伸缩囊 16 配置成 : 按压侧伸缩囊 14 组的重心位置 C11 与拉伸侧 伸缩囊 16 组的重心位置 C12 在转矩臂 11 的长边方向上距轴 30 的距离一致。
如图 5 所示, 传递部 20 包括 : 安装于转矩臂 11 的比轴 30 更靠下部的推杆 ( 按压 部 )22、 和设置于比该推杆 22 更靠可挠性模唇部 3 侧的拉伸部 ( 拉杆 )24。
推杆 22 在转矩臂 11 当中, 安装在能与 T 型模具主体 1 的可挠性模唇部 3 对置且 可进行按压的位置。该推杆 22 的前端部 22a 成为球面形, 而成为与可挠性模唇部 3 点接触 的状态。
另一方面, 可挠性模唇部 3 中, 在 T 型模具主体 1 的底面设置凹部 28。而且, 安装 于转矩臂 11 的拉伸部 24 构成为钩形且配置于可挠性模唇部 3 的凹部 28 内, 其前端部 ( 按 压面 )24a 与凹部 28 的一面 ( 推杆 22 侧面 )28a 接触。而且, 该前端部 24a 例如被研磨成 允许其在凹部 28 的一面 28a 上滑动。若前端部 24a 无法滑动, 则在其与凹部 28 的一面 28a 的接触面会发生图 5 中朝下的力, 即缩小模唇间间隙 Δ 的力。然而, 通过允许前端部 24a 滑动, 可减少在接触面发生的拉伸可挠性模唇部 3 的方向以外的力 ( 图 5 中朝下的力 )。
在此, 在释放供给到转矩臂 11 的拉伸侧伸缩囊 16 的压缩空气或使压缩空气的压 力值降低的状态下, 通过对按压侧伸缩囊 14 送出压缩空气使按压侧伸缩囊 14 膨胀的情况, 转矩臂 11 会朝向推杆 22 的前端部 22a 接触按压于可挠性模唇部 3 的方向 ( 图 2 中顺时针
方向 ) 转动。
另一方面, 在释放供给到转矩臂 11 的按压侧伸缩囊 14 的压缩空气或使压缩空气 的压力值降低的状态下, 通过对拉伸侧伸缩囊 16 送出压缩空气使拉伸侧伸缩囊 16 膨胀的 情况, 转矩臂 11 会朝向拉伸部 24 的前端部 24a 接触按压于可挠性模唇部 3 的凹部 28 的一 面 28a 的方向 ( 图 2 中逆时针方向 ) 转动。
如此,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动器 4(4A) 中, 使按压侧伸缩囊 14 或拉伸侧伸缩 囊 16 膨胀而使转矩臂 11 转动, 由此传递部 20 会按压或拉伸可挠性模唇部 3, 以调整可挠性 模唇部 3 与固定模唇 5 之间间隙 Δ 大小。
图 6 是说明相邻于致动器 4A 的致动器 4B 结构的剖面图。致动器 4B 与致动器 4A 相比, 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拉伸侧伸缩囊 16 的配置不同。具体而言, 按压侧伸缩囊 14 配置 于转矩臂 11 的端部侧, 而拉伸侧伸缩囊 16 配置于转矩臂 11 的中央侧。即, 按压侧伸缩囊 14 相对于按压侧伸缩囊 14 组的重心位置 C21 设置在分离的位置, 而拉伸侧伸缩囊 16 则相 对于拉伸侧伸缩囊 16 组的重心位置 C22 设置在接近的位置。而且, 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拉 伸侧伸缩囊 16 配置成 : 按压侧伸缩囊 14 组的重心位置 C21 和拉伸侧伸缩囊 16 组的重心位 置 C22 在转矩臂 11 的长边方向上距轴 30 的距离一致。该重心位置的一致是与致动器 4A 相同。另外, 如图 7 所示, 重心位置 C11 和重心位置 C21 在转矩臂 11 的长边方向上距轴 30 的距离一致, 而重心位置 C12 和重心位置 C22 在转矩臂 11 的长边方向上距轴 30 的距离一 致。
上述致动器 4A 和致动器 4B 配置成沿可挠性模唇部 3 在 T 型模具主体 1 的宽度方 向上交替并列设置。 即,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100 构成为 : 在转矩臂 11 的长边方向上按压侧伸缩囊 14 的配置在相邻的致动器彼此间相互错开, 并且在转矩臂 11 的长边方向上拉伸侧伸缩囊 16 的配置相互错开。
而且, 如图 3 所示, 设置于致动器 4(4A、 4B) 的转矩臂 11 上的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 拉伸侧伸缩囊 16, 其直径成为大于致动器 4(4A、 4B) 的并列设置间距及转矩臂 11 的宽度。 将致动器 4A、 4B 靠近配置时, 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拉伸侧伸缩囊 16 可能会干涉相邻的转矩 臂 11, 在相邻的转矩臂 11 彼此间, 转矩臂 11 的转动角度不同时 ( 使间隙 Δ 不同时 ), 在伸 缩囊膨胀方向 ( 转动时 ) 有可能产生干涉。因此, 致动器 4 的转矩臂 11 中分别设置 : 用于 避免与相邻的致动器 4 的按压侧伸缩囊 14 产生干涉的凹部 15a 和用于避免与拉伸侧伸缩 囊 16 产生干涉的凹部 15b。
如以上所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100 中, 通过使按压侧 伸缩囊 14 膨胀而作用于转矩臂 11, 可缩小模唇间间隙 ( 空隙 )Δ。即, 通过按压侧伸缩囊 14 的膨胀, 转矩臂 11 以成为旋转轴心的轴 30 为支点进行转动, 通过传递部 20 的推杆 22 的 前端部 22a 按压可挠性模唇部 3。由此, 可挠性模唇部 3 朝向与固定模唇 5 接近的方向变 形, 模唇间间隙 Δ 变小。并且, 通过使拉伸侧伸缩囊 16 膨胀而作用于转矩臂 11, 可扩大模 唇间间隙 ( 空隙 )Δ。即, 通过拉伸侧伸缩囊 16 的膨胀, 转矩臂 11 以轴 30 为支点进行转 动, 传递部 20 的拉伸部 24 的前端部 24a 按压可挠性模唇部 3 的凹部 28 的一面 28a, 由此拉 伸可挠性模唇部 3。由此, 可挠性模唇部 3 朝向从固定模唇 5 分离的方向变形, 模唇间间隙 Δ 变大。
如此,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100 中, 通过具备按压侧伸缩囊( 第 1 伸缩囊 )14 和拉伸侧伸缩囊 ( 第 2 伸缩囊 )16 可缩小或扩大模唇间间隙 Δ, 与先前 通过释放供给到按压侧伸缩囊的压缩空气或使压缩空气的压力值降低而使按压侧伸缩囊 收缩时相比, 可提高模唇间间隙 ( 空隙 )Δ( 可挠性模唇部的变形量 ) 的再现性, 可更高精 度地调整模唇间间隙 Δ。
并且, 在上述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100 中, 分别在转矩臂 11 的长边方向设置多 个按压侧伸缩囊 14 和拉伸侧伸缩囊 16, 由此可扩大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拉伸侧伸缩囊 16 相 对于转矩臂 11 的受压面积, 能够以少量或低压力的压缩空气使转矩臂 11 转动。另外, 按压 侧伸缩囊 14 组的重心位置 C11、 C21 与拉伸侧伸缩囊 16 组的重心位置 C12、 C22 在转矩臂 11 的长边方向上距轴 30 的距离一致, 因此对按压侧伸缩囊 14 组供给压缩空气时赋予可挠 性模唇部 3 的传递负载和对拉伸侧伸缩囊 16 组供给同量压缩空气时赋予可挠性模唇部 3 的传递负载成为相同。因此, 无须在按压侧或拉伸侧其中一方校正所供给的压缩空气量或 压力值, 可容易地进行可挠性模唇部 3 驱动的微调。
此外, 在上述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100 中, 并列设置具备多个使可挠性模唇部 3 变形的致动器 4, 因此在每一个致动器 4 可精度良好地调整可挠性模唇部 3 的位置, 可更高 精度地进行可挠性模唇部 3 的延伸方向 ( 树脂 A 的宽度方向 ) 上的可挠性模唇部 3 与固定 模唇 5 的间隙 Δ 的调整。 另外, 在上述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100 中, 在相邻的致动器 4 彼此间, 按压侧伸 缩囊 14 组的重心位置 (C11、 C21) 及拉伸侧伸缩囊 16 组的重心位置 (C12、 C22) 在转矩臂 11 的长边方向上距轴 30 的距离一致, 因此在相邻的致动器 4 彼此间, 对按压侧伸缩囊 14 组 或拉伸侧伸缩囊 16 组送出同量或同压力值的压缩空气时, 通过各致动器 4 赋予可挠性模唇 部 3 的传递负载可成为相同。因此, 无须对每一个相邻的致动器 4 校正所供给的压缩空气 量或压力值, 可容易地进行可挠性模唇部 3 变形的微调。
另外, 在上述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100 中, 在相邻的致动器 4(4A、 4B) 彼此间, 按 压侧伸缩囊 14 组的配置与拉伸侧伸缩囊 16 组的配置互相交替而分别成为对称, 因此根据 朝向各伸缩囊组供给的压缩空气量或压力值而赋予可挠性模唇部的传递负载, 在相邻的致 动器 4 彼此间可成为相等, 因此可容易地进行可挠性模唇部 3 的微调。
而且, 在上述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100 中, 为了沿可挠性模唇部 3 的延伸方向个 别调整间隙 Δ 而并列设置在可挠性模唇部 3 的多个致动器 4 当中, 在相邻的致动器 4 彼此 间, 在转矩臂 11 的长边方向上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拉伸侧伸缩囊 16 的配置相互错开, 因此 在致动器 4 的并列设置方向上, 能够在将相邻的致动器 4 彼此靠近配置的状态下配置其直 径大于转矩臂 11 宽度的伸缩囊。并且, 能够以伸缩囊 14 彼此、 16 彼此互不干涉的方式将 相邻的致动器 4 彼此靠近配置, 因此可更高精度地进行在可挠性模唇部 3 延伸方向 ( 树脂 A 的宽度方向 ) 上的模唇间间隙 Δ 的调整。
并且, 转矩臂 11 的伸缩囊 14、 16 的外径大于相邻的致动器 4(4A、 4B) 彼此间的间 距及转矩臂 11 的宽度。如此, 通过伸缩囊面积变大, 即使以少量或低压力值的压缩空气也 能使作用于转矩臂 11 的力变大, 可扩大对可挠性模唇部 3 的传递负载, 可加大通过朝向按 压可挠性模唇部 3 的方向变形所产生的模唇间间隙 Δ 的变动幅度, 其结果可加大树脂流量 偏差。
并且, 转矩臂 11 具有 : 在相邻的致动器 4 彼此间, 避免一个转矩臂 11 的伸缩囊 14、
16 对相邻的另一转矩臂 11 产生干涉的凹部 15a、 15b。通过该凹部 15a、 15b, 可避免设置于 相邻的致动器 4 的伸缩囊 14、 16 对转矩臂 11 的干涉, 并且可防止转矩臂 11 的转动受阻。
并且, 在本实施方式的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100 中, 通过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拉 伸侧伸缩囊 16 转动转矩臂 11, 通过该转矩臂 11 的转动来按压或拉伸可挠性模唇部 3, 因此 即使对扩大模唇间间隙 Δ 的情况, 仍可高精度地进行控制。即, 通过具备具有拉伸部 24 的 传递部 20, 对于朝向扩大模唇间间隙 Δ 方向的可挠性模唇部 3 移动可更高精度地进行控 制, 可更高精度地进行模唇间间隙 Δ 的调整。
并且, 上述实施方式的拉伸部 24 构成为钩形, 且通过其前端部 ( 按压面 )24a 拉 伸可挠性模唇部 3。具体而言, 通过拉伸部 24 的前端部 ( 按压面 )24a 按压可挠性模唇部 3 的凹部 28 的一面 28a。而且, 允许按压凹部 28 的一面 28a 的拉伸部 24 的前端部 ( 按压 面 )24a 在该一面 28a 上滑动, 由于该拉伸部 24 一边滑动一边拉伸可挠性模唇部 3, 因此可 减少在拉伸部 24 发生拉伸以外的应力, 可更高精度地进行模唇间间隙 Δ 的调整。
另外, 仅通过现有的推杆的模唇间间隙 Δ 的调整, 并无法局部扩大间隙 Δ。 然而, 在本实施方式中, 通过设置拉伸部 24, 在想要局部扩大间隙 Δ 的部位, 使用拉伸部 24 使可 挠性模唇部 3 变形而扩大间隙 Δ, 在其周围通过推杆 22 使可挠性模唇部 3 变形而缩小间隙 Δ, 由此可局部扩大间隙 Δ。并且, 与上述相反的, 也可局部缩小间隙 Δ。 以上, 根据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 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 述实施方式中, 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 100 除了挤压成形用 T 型模具以外, 例如也可应用于 涂布用模具或溶液浇铸用模具。 并且, 不限于平模, 也可在充气成形用圆模等应用上述实施 方式所涉及的结构。
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虽说明了通过设置于 T 型模具主体 1 侧的致动器 4 使可 挠性模唇部 3 变形, 以调整设置于 T 型模具主体 1 的可挠性模唇部 3 与设置于 T 型模具主 体 2 的固定模唇 5 的间隙 Δ 的结构, 然而也可成为如下结构, 即, 设置于 T 型模具主体 1 和 T 型模具主体 2 的模唇均由可挠性模唇构成, 在 T 型模具主体 1 侧和 T 型模具主体 2 侧双方 都设置致动器 4, 使设置于 T 型模具主体 1 和 T 型模具主体 2 的可挠性模唇部分别变形而变 更模唇间间隙 Δ 的大小。
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虽说明了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拉伸侧伸缩囊 16 其剖面形 状为圆形的情况, 然而也可为矩形。 若剖面形状为圆形则廉价且寿命长, 若为矩形则可加大 与转矩臂 11 接触的面积。并且, 也可取代压缩空气, 而成为通过水或油等进行按压侧伸缩 囊 14 及拉伸侧伸缩囊 16 的膨胀的形态。另外, 不仅送出压缩空气、 水、 油等, 还积极吸入, 由此也可使按压侧伸缩囊 14 或拉伸侧伸缩囊 16 收缩。
并且, 设置于转矩臂 11 的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拉伸侧伸缩囊 16 的配置不限于上述 实施方式, 例如图 8 所示, 也可配置成按压侧伸缩囊 14 组和拉伸侧伸缩囊 16 组将转矩臂 11 夹在中间而对置。并且, 对于相邻的致动器 4 彼此间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拉伸侧伸缩囊 16 的配置, 例如图 9 所示也可设为锯齿形配置。如上所述, 安装于转矩臂 11 的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拉伸侧伸缩囊 16 的配置可适当变更。
并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虽说明了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拉伸侧伸缩囊 16 的直径大 于并列设置配置的致动器 4 的间距及转矩臂 11 的宽度的结构, 然而按压侧伸缩囊 14 及拉 伸侧伸缩囊 16 的直径也可小于并列设置的致动器 4 的间距, 也可小于转矩臂 11 的宽度。 即
使为此情况, 通过设置拉伸侧伸缩囊 16, 仍可更高精度地进行可挠性模唇部 3 与固定模唇 5 的间隙 Δ 的调整而发挥本发明效果。
并且, 可按压或拉伸可挠性模唇部 3 的传递部 20 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 如也可取代推杆 22, 使配置于可挠性模唇部 3 的凹部 28 内部的拉伸部 24 的背面侧成为与 凹部 28 的与一面 28a 对置的面接触而按压于固定模唇 5 侧的按压部 ; 也可将推杆 22 螺合 紧固于可挠性模唇部 3, 而成为兼用于可挠性模唇部 3 的按压和拉伸的结构。并且, 也可将 拉伸部 24 的前端部 24a 的形状设为球面形状。
并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虽说明了在 T 型模具主体 1 设置凹部 28, 通过拉伸部 24 按压凹部 28 的一面 28a 的结构,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即, 凹部 28 不是必须的, 至少具有 通过拉伸部 24 的按压而可以使可挠性模唇部 3 移动的面即可。作为这种结构, 例如可以举 出如下结构 : 在 T 型模具主体 1 设置凸部, 通过拉伸部 24 按压凸部的一面, 以使可挠性模唇 部 3 朝向从固定模唇 5 分离的方向变形。
符号说明
1、 2-T 型模具主体, 3- 可挠性模唇部 ( 第 1 模唇 ), 4(4A、 4B)- 致动器, 5- 固定模 唇 ( 第 2 模唇 ), 11- 转矩臂 ( 摇杆 ), 11a- 作用部, 12- 壳体, 14- 按压侧伸缩囊 ( 第 1 伸缩 囊 ), 16- 拉伸侧伸缩囊 ( 第 2 伸缩囊 ), 20- 传递部, 22- 推杆 ( 按压部 ), 24- 拉伸部 ( 拉 杆 ), 100-T 型模具用模唇驱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