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中药组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中药组方.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1445639.0 (22)申请日 2017.12.27 (71)申请人 暨南大学 地址 510632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 道西601号 (72)发明人 吴宝剑 周晓伟 张天鹏 王帅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44245 代理人 刘瑜 苏运贞 (51)Int.Cl. A61K 36/9068(2006.01) A61P 9/10(2006.01) A61K 33/06(2006.01) A61K 35/618(2015.01) (54。
2、)发明名称 一种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中药组 方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后 遗症的中药组方。 所述的中药组方包括如下按重 量份数计的组分: 菊花2060份, 桂枝15份, 防 风515份, 牡蛎15份, 黄芩210份, 大黄15 份, 生地15份, 白术415份, 人参15份, 当归 15份, 茯苓18份, 桔梗310份, 半夏15份, 矾石15份, 细辛15份, 川芎18份, 干姜18 份。 该中药组方针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血栓后遗 症、 脑梗塞后遗症、 脑出血后遗症、 蛛网膜下腔出 血后遗症等引起的忽然卒倒, 不省人事, 神志不 清, 口眼喎斜, 言语不清, 半。
3、身不遂等后遗症具有 极好疗效。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CN 107952056 A 2018.04.24 CN 107952056 A 1.一种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中药组方,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中药组方包括如 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 菊花2060份, 桂枝15份, 防风515份, 牡蛎15份, 黄芩210 份, 大黄15份, 生地15份, 白术415份, 人参15份, 当归15份, 茯苓18份, 桔梗3 10份, 半夏15份, 矾石15份, 细辛15份, 川芎18份, 干姜18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中药组方,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 中药组方包括如。
4、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 菊花2040份, 桂枝23份, 防风610份, 牡蛎1 3份, 黄芩25份, 大黄12份, 生地23份, 白术410份, 人参23份, 当归13份, 茯苓 23份, 桔梗48份, 半夏13份, 矾石13份, 细辛23份, 川芎23份, 干姜23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中药组方, 其特征在于: 所 述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为脑血栓后遗症、 脑梗塞后遗症、 脑出血后遗症或蛛网膜下腔 出血后遗症。 4.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中药组方在制备用于治疗急性 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 。
5、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药物的剂型为汤剂、 片剂、 丸剂、 胶 囊剂、 针剂、 粉针剂、 颗粒剂、 冲剂、 口服液或糖浆剂。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952056 A 2 一种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中药组方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医中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中药组 方。 背景技术 0002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 “脑血管意外” 、“中风” 或 “卒中” 。 是由于各种不同病因引起 脑部或支配脑部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 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 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临床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出血性脑血。
6、管病 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可逆性缺 血性脑损害、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 其共同特点为起病急骤, 可出现瘫痪、 失语、 意识 障碍等。 在短时间达到高峰, 神经功能恢复缓慢, 且难以预计。 本病也是中医上所说的 “中 风” , 又名 “脑卒中” 以猝然昏倒, 不省人事, 伴有口眼喎斜, 半身不遂, 语言不清或不经昏倒, 而仅以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为临床特征。 此两证都是中风的病候。 因本病起病急骤, 病症变化 迅速与风性主动、 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 故名 “中风” 。 又因本病发病多出现猝然晕倒的特 征, 所以又有 “卒中” 之称。 0。
7、003 中风病症早在 黄帝内经 中就有记载, 在 金贵要略 中张仲景首次根据中风证, 邪中之深浅, 病情之轻重, 将中风病性分为 “中络” 、“中经” 、“入腑” 、“入脏” 四个层次。“外 风” 指的是六淫中的风邪, 当风邪直中经络, 则会出现口眼喎斜, 面瘫, 肢体麻木不仁或屈伸 不利或轻度半身不遂。 脉象多浮或兼数。 但外风所致的此证多为轻证, 风邪只中于经络, 类 似于西医学的脑血管痉挛, 病情浅恢复较快, 预后良好。“内风” 多因正气不足, 脏腑不合, 生 热化风, 迫血妄行, 或积聚一处或上扰与脑腑形成 “脑卒中” 。 出现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神志 不清、 口吐痰涎或喉间痰鸣、。
8、 口眼喎斜、 偏瘫等症。 脉象多见脉微而数; 脉微, 为正虚, 脉数为 邪盛。 西医学认为此为脑出血、 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病症。 中医认为这是 “内中风” , 主要与 正气不足邪入脏腑有关。 病机为肝阳上亢化风内动淤阻清窍, 或痰火湿热瘀滞清窍肢体所 致。 此时因正气不足, 风邪直中脏腑, 因此病情危重, 恢复较慢。 现代中医学认为,“脑卒中” 病证属于内、 外两种皆有病因。 因而有 “外风” 是诱因;“内风” 是根源的病理、 病因之说。 总起 来说 “中风” 病证多为六淫风邪中于经络;“内风” 多由正气不足, 脏腑不合, 五志化火, 脏腑 真阴不足, 肝阳上亢生热动风迫血妄行或积聚一处引发 。
9、“中风” 证候。 而我国中风后遗症期 的患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因此, 提高这个群体的生存质量、 降低并发症、 延长生命时间和 减少中风复发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 提供一种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后 遗症的中药组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中药组 方, 所述的中药组方包括如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 菊花2060份, 桂枝15份, 防风515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7952056 A 3 份, 牡蛎15份, 黄芩210份, 大黄15份, 生地15份, 白术415份, 。
10、人参15份, 当归1 5份, 茯苓18份, 桔梗310份, 半夏15份, 矾石15份, 细辛15份, 川芎18份, 干姜 18份。 0006 所述的中药组方优选为包括如下按重量份数计的组分: 菊花2040份, 桂枝23 份, 防风610份, 牡蛎13份, 黄芩25份, 大黄12份, 生地23份, 白术410份, 人参2 3份, 当归13份, 茯苓23份, 桔梗48份, 半夏13份, 矾石13份, 细辛23份, 川芎2 3份, 干姜23份。 0007 所述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中风)包括脑血栓后遗症、 脑梗塞后遗症、 脑出血 后遗症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等。 0008 所述的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
11、后遗症的中药组方在制备用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 后遗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0009 所述的药物可采用本领域的常规方法制成各种剂型, 包括汤剂、 片剂、 丸剂、 胶囊 剂、 针剂、 粉针剂、 颗粒剂、 冲剂、 口服液和糖浆剂, 或者采用微纳米技术制成的片剂、 胶囊 剂、 针剂、 粉针剂或颗粒剂。 0010 祛风, 即散 “外风” 息 “内风” 。 方中用桂枝、 菊花、 防风驱散内外之风邪, 宣通肢体经 脉; 用牡蛎与菊花相配, 平肝敛阴, 镇惊息风, 平定肝风内动。 诸药合用能驱散直中经络脏腑 之内外风邪引起的口眼喎斜, 半身不遂之症。 0011 清热, 即清散风邪入里之热, 或脏腑血分之热, 尤其。
12、是清肝阳上亢生热风, 风邪入 胃腑生胃热扰心。 因肝经火热会阳亢生风, 血有所不藏, 易出现迫血妄行, 血溢脉外之嫌。 风 入阳明经致胃肠燥热, 尤其是胃经支脉络于心, 当风邪入胃生热邪, 胃中津液被热邪所束, 结为痰涎阻滞心脉不通, 心主神明清窍通于脑腑, 心脉不通所以脑腑神昏晕厥不省人事。 此 为风邪入胃化热扰乱心神引起。 方中黄芩具有清肝胆、 心肺之热; 大黄清热泻热引热外出, 能清胃肠燥热之邪; 生地滋阴清血分之热。 诸药合用能清脏腑热邪, 治疗热入心脑神昏跌扑 不省人事。 0012 补虚,“中风” 源自正虚邪盛。 正气不足, 风邪入侵, 所以才出现了 “中风” 病患, 因而 需要扶正。
13、祛邪。 此方可补血养阴、 健脾益气。 血属阴, 血虚则阴虚, 阴虚则不制阳热, 是肝阳 上亢上扰清窍之本, 易出现头晕昏重忽然跌扑, 不省人事。 又因血虚又被风邪所侵生热, 不 容祛风药力, 所以用当归、 生地养阴补血, 既能使阴血充足, 又治血中之风热。 补血的同时又 能起到祛风润燥的作用, 一举两得。 生地入肾经补益阴水, 使水旺涵木以抑制肝阳上亢化风 上扰清窍; 当归补血引血归经, 双向合力起到治风润燥之功效。 0013 脾胃乃气血之海, 后天正气之本, 脾健运化正常能生正气, 又能清化湿浊不生痰 湿, 胃气足则生清降浊, 清阳生头脑健, 胃气降则不生热扰心。 方中佐以人参、 白术、 茯。
14、苓补 脾益胃升清化湿降浊, 助正气复邪有所不干, 对治疗 “中风” 及 “中风” 后偏瘫的恢复起到修 复功效。 0014 祛痰, 痰为百病之源, 中风也与痰湿阻络蒙蔽清窍有关。 痰湿阻滞气机则喉中痰 鸣, 因痰生于脾肾处于肺喉, 所以 “中风” 是有呼吸困难, 喉中痰鸣。 风邪夹痰阻滞心脉, 则舌 硬流涎言语不清, 心主舌, 舌下为廉泉, 心脉受风痰阻滞, 舌硬廉泉不能闭合则口流涎。 风痰 侵入经络, 则肢体麻木不仁。 痰气上逆蒙蔽清窍则神志不清。 所以用矾石化痰除湿, 半夏祛 痰降逆, 桔梗宣肺行气豁痰。 诸药合用消痰饮、 降气逆主治偏风流涎、 头晕跌扑、 痰鸣等症。 说 明 书 2/4 页。
15、 4 CN 107952056 A 4 0015 行气活血通脉,“中风” 诸因引起血脉淤阻不通, 蒙蔽清窍, 头为百脉之汇, 脉通则 头脑通, 所以需要活血化瘀, 行气通脉。 方中川芎, 入肝又引药入头, 具有行肝中气血, 通头 脑血脉功效; 当归活血, 能治血瘀脉络之力; 细辛祛风通窍, 疏通心肾之气; 大黄活血化瘀, 通肠利便, 导滞泻热, 泻下焦而平头脑之热。 诸药合用具有活血行气通窍醒脑之功效。 0016 综上所述, 本方以菊花用量最重为君, 起到平肝潜阳息风醒脑通窍的作用。 以防 风、 桂枝、 细辛为臣与菊花相配, 起到祛除内外风邪的功效。 以人参、 茯苓、 当归、 白术为佐补 益正。
16、气, 扶正祛邪。 以川芎、 矾石、 为使, 起到行气活血, 祛湿解毒收涩心阳。 以干姜温中助正 气内生, 犹如 内经 所谓塞其空窍之理, 助祛风药效。 此方内外兼治散外风而息内风; 又补 其虚助正气复祛风有力; 又清其热, 热去不再耗伤阴血, 不致迫血妄行; 祛其痰湿, 风无痰依 自无根, 所以风邪易祛。 尤其对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引起的忽然卒倒, 不省人事, 神志不 清, 口眼喎斜, 言语不清, 半身不遂等症具有极好疗效。 0017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0018 (1)本发明综合多年临床治疗经验, 得出一种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 (主要包括脑血栓后遗症、 。
17、脑梗塞后遗症、 脑出血后遗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等)的组 方。 针对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引起的忽然卒倒, 不省人事, 神志不清, 口眼喎斜, 言语不 清, 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具有极好疗效。 0019 (2)本发明组方 “偏风散” 以祛风、 清热、 补虚、 祛痰四法为主, 适时加入行气、 活血、 通脉之药, 起到平肝熄风兼解经络外风, 表里同治之功。 0020 (3)本发明采用的各中药互作配伍, 能发挥其协同治病作用, 所用中药原料各成分 之间具有药效相互促进和协调效能, 经临床验证, 针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后遗症具有 很好的治疗效果。 0021 (4)本发明从中医辩证角度说明各组分之间的。
18、君臣佐使之位, 丰富完善中医中药 理论体系。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3 实施例1: 0024 按如下重量份数称取各原料药: 菊花40克, 桂枝3克, 防风10克, 牡蛎3克, 黄芩5克, 大黄2克, 生地3克, 白术10克, 人参3克, 当归3克, 茯苓3克, 桔梗8克, 半夏3克, 矾石3克, 细辛 3克, 川芎3克, 干姜3克。 研极细末混匀服用。 每日三次, 每次6克, 饭后服用, 三十天为一疗 程。 0025 实施例2: 0026 按如下重量份数称取各原料药: 菊花20克, 桂枝2克, 防风6克, 牡蛎1。
19、克, 黄芩2克, 大黄1克, 生地2克, 白术4克, 人参2克, 当归1克, 茯苓2克, 桔梗4克, 半夏1克, 矾石1克, 细辛2 克, 川芎2克, 干姜2克。 用水煎好后, 分为三次服用。 0027 典型病例: 0028 1、 李某, 男, 56岁, 农民, 与1989年12月7日突然晕倒, 口眼喎斜, 不醒人事, 送医院 诊断为脑梗塞。 经过住院半个月, 并使用通活血管的药物治疗后, 已经清醒, 生命体征已经 稳定。 但是口眼喎斜依然存在, 且言语不清, 流涎, 头晕, 半身不遂的症状。 需要家人搀扶才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7952056 A 5 能行动。 西医诊断为脑。
20、梗塞后遗症, 建议长期吃药治疗。 0029 患者出院后第二天1989年12月23日来诊。 患者神清, 口眼喎斜, 语言障碍口齿不 清, 痰多流线, 左侧下肢不能运动, 左侧上肢能轻微运动, 手部浮肿拘挛伸缩不利, 抓握力 弱。 二便正常, 脉象细数, 舌苔厚黄。 此为 “中风”“脑卒中” 病证。 建议服用本方偏风散治疗。 处方: 菊花40克, 桂枝3克, 防风10克, 牡蛎3克, 黄芩5克, 大黄2克, 生地3克, 白术10克, 人参3 克, 当归3克, 茯苓3克, 桔梗8克, 半夏3克, 矾石3克, 细辛3克, 川芎3克, 干姜3克。 研极细末混 匀服用。 每日三次, 每次6克, 饭后服用,。
21、 三十天为一疗程。 禁止食用烟酒茶水绿豆, 一切辛辣 食品、 肉食、 动物脂肪及脂肪类制品。 0030 后跟踪随访, 患者于第八天感觉身体有蚁行感, 且不出汗的左侧半身, 开始出汗 了, 手臂能抬起来了, 腿感觉发胀, 开始能在家人的搀扶下简单走动。 说明有效果, 蚁行为风 动, 说明风气开始松散, 腿部憋胀说明有了感觉, 因为 难经 曰; 麻为气滞, 木为死血。 有憋 胀感说明麻木不仁症状缓解, 此为气血开始循环的先兆。 但是口眼喎斜语言不清流涎还是 比较严重, 此为脾胃虚弱风邪生热引起, 建议患者多喝水, 及多食用蔬菜水果等, 坚持服药。 一个月后患者和家属来诊, 口眼喎斜基本恢复, 不再。
22、痰多流涎, 左侧上下肢恢复了很多, 就 是还是感觉没有力气。 检查脉象平缓, 说明病情减轻, 还需巩固治疗。 建议再继续服用一个 疗程。 随访多年没有复发。 0031 2、 记录30例就诊的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患者, 病程均处于1个月到24个月之间。 18例 男性患者, 12例女性患者, 年龄3275岁; 其中, 8例患语言障碍, 5例口眼歪斜, 10例患半身 不遂, 3例三种或两种症并存, 血压无显著性差异。 以全国第2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病 诊断标准诊断。 0032 基础治疗: 禁止患者抽烟喝酒, 不吃油腻刺激性食物, 不暴饮暴食, 排便通畅, 心情 愉悦; 进行语言锻炼; 加强护理。 在。
23、基础治疗的前提下, 患者服用本发明(偏风散), 处方为 “菊花20克, 桂枝2克, 防风6克, 牡蛎1克, 黄芩2克, 大黄1克, 生地2克, 白术4克, 人参2克, 当 归1克, 茯苓2克, 桔梗4克, 半夏1克, 矾石1克, 细辛2克, 川芎2克, 干姜2克” 。 每日1剂, 用水煎 好后, 分为三次服用。 判断以 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为准, 一个疗程 为30天, 分别记录坚持服用偏风散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患者的恢复情况。 结合患者的神志、 语言、 功能等恢复情况, 计算积分。 积分为治疗前后的积分差与治疗前的积分之比。 积分在 85内则判为基本痊愈; 积分不小于50则判为有显著效果; 积分不小于20则判为有效; 积分在20以下则判为无效, 记录结果如表1所示。 0033 表1服用偏风散后患者恢复情况记录 0034 基本痊愈显著效果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1个疗程后恢复情况51013293.3 2个疗程后恢复情况9155196.7 0035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 限制, 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 修饰、 替代、 组合、 简化, 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 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7952056 A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