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凝器、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53186A43申请公布日20120215CN102353186ACN102353186A21申请号201110275862122申请日20110916F25B39/0420060171申请人海尔集团公司地址266103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高科园海尔路1号海尔工业园申请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72发明人柴永森贺世权申伟杰孙好雷马赵飞李海军张岐军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11306代理人陆鑫高雪琴54发明名称冷凝器、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凝器,具有第一和第二进气管,第一和第二进气管为所述冷凝器中彼此相邻的两个冷凝管。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
2、具有本发明前述任一冷凝器的空调。第一和第二进气管相邻有利于本发明提高换热效率。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2页CN102353193A1/1页21一种冷凝器,具有第一和第二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进气管为所述冷凝器中彼此相邻的两个冷凝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具有一组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冷凝管120,这一组冷凝管120连接形成第一和第二管路系统A、B,其中,所述第一管路系统A以其中一个冷凝管6为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二管路系统B以另一个冷凝管7为第二进气管,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进气管上下相邻。3根据权利要。
3、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组冷凝管120为20个冷凝管,从上到下依次为第1冷凝管1直至第20冷凝管20,其中,所述第一管路系统A包括依次连通的第6、第5、第4、第3、第2、第1、第13、第14、第17、第18、第19、第20冷凝管,其中,所述第二管路系统B包括依次连通的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第16、第15、第17、第18、第19、第20冷凝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7、第18、第19、第20冷凝管构成所述冷凝器的过冷管。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组冷凝管为一组U形管,每个U形管具有彼此连通且相互面对的两个分。
4、支管路,每个分支管路构成一个所述冷凝管。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管为一体成型件、或者由通过弯头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所述冷凝管形成,并且所有U形管的管口在所述冷凝器的同一侧。7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具有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冷凝器。权利要求书CN102353186ACN102353193A1/4页3冷凝器、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凝器和空调。背景技术0002现有技术冷凝器的换热效果效率低,例如参见图13所示的现有技术冷凝器,其具有由一组U形管形成的冷凝管组,按图1中从上到下的顺序,冷凝管组共有20根冷凝管,依次顺序为第1冷凝管至第20冷凝管。0003。
5、结合图3,第1冷凝管第2冷凝管第3冷凝管第4冷凝管第5冷凝管第6冷凝管第7冷凝管第8冷凝管第9冷凝管第10冷凝管第19冷凝管第20冷凝管依次连通,以形成A1路管路系统;第11冷凝管第12冷凝管第13冷凝管第14冷凝管第15冷凝管第16冷凝管第17冷凝管第18冷凝管第19冷凝管第20冷凝管依次连通,以形成B1路管路系统。高温气态冷媒分别从第1冷凝管和第10冷凝管进入冷凝器。0004从图3中可知,第10根冷凝管低温液体冷媒与第11根冷凝管高温气态冷媒距离很近,造成高低温换热,提高了A1路管路系统中的冷媒温度,降低了过冷度,同时对于A1路管路系统来说温度为降在第10根冷凝管之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所以。
6、冷媒温度降低升在第10根冷凝管出与第11根冷凝管的高温气态冷媒发生热交换,所以冷媒温度升高降在第10根冷凝管之后与外界继续发生热交换,所以冷媒温度降低,造成了效率的下降。0005继续参见图3,第19和第20冷凝管为过冷管,并且为A1和B1路管路系统共用,因为在这两根冷凝管中冷媒已经完全变成了液态不是气液混合状态,但冷凝器此时还要继续通过热交换对冷媒进行冷却,因此定义为过冷管。所以A1和B1路管路系统的过冷管仅为两根,过冷不充分,能效比低。进一步,在冷媒流到过冷管之前,A1路管路系统中冷媒需要经过10根冷凝管第110根冷凝管,而B1路管路系统中冷媒需要经过8根冷凝管第1118根冷凝管,因此冷媒分。
7、流不均匀,A1路阻力较大。发明内容0006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器以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以提高换热效率。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具有第一和第二进气管,第一和第二进气管为冷凝器中彼此相邻的两个冷凝管。0008优选地,冷凝器具有一组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冷凝管,这一组冷凝管连接形成第一和第二管路系统,其中,第一管路系统以其中一个冷凝管为第一进气管,第二管路系统以另一个冷凝管为第二进气管,并且第一和第二进气管上下相邻。0009优选地,这一组冷凝管为20个冷凝管,从上到下依次为第1冷凝管直至第20冷凝管,第一管路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第6、第5、第4、。
8、第3、第2、第1、第13、第14、第17、第18、说明书CN102353186ACN102353193A2/4页4第19、第20冷凝管,第二管路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第16、第15、第17、第18、第19、第20冷凝管。0010优选地,第17、第18、第19、第20冷凝管构成冷凝器的过冷管。0011优选地,所述的一组冷凝管为一组U形管,每个U形管具有彼此连通且相互面对的两个分支管路,每个分支管路构成一个冷凝管。0012优选地,U形管为一体成型件、或者由通过弯头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冷凝管形成,并且所有U形管的管口在冷凝器的同一侧。0013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
9、种空调,具有本发明前述任一冷凝器。0014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由于第一和第二进气管具有进气口的冷凝管相邻,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高温气体与低温液体进行的热交换损失,相应地提高了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0015本发明冷凝器加长了过冷管例如以第一和第二管路系统共用的4根冷凝管作为过冷管,从而加长过冷,有利于单冷机的能效提升;0016本发明中,第一管路系统中的冷媒在流入共用冷凝管共用冷凝管作为冷凝器的过冷管使用之前经过的冷凝管数量,与第二管路系统中冷媒流入共用冷凝管之间经过的冷凝管数量相同,因此第一和第二管路系统中冷媒分流均匀,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管路系统的冷凝管由8根汇成4根,第二管路系统的冷凝管也。
10、由8根汇成4根,即各有12根其中4根是共用的;0017在本发明的具有20根冷凝管的实施例中,气态冷媒先依照第一管路系统向上,在冷凝6根管第6第5第4第3第2第1冷凝管之后恢复成向下流入第13冷凝管,可以利用液体自重,减少阻力损失。附图说明0018图1是现有技术冷凝管的主视图;0019图2是图1的俯视图;0020图3是从图1的局部右视图,示出了冷凝管的分布情形和连接方式;0021图4是本发明冷凝器的主视图;0022图5是图4的俯视图;0023图6是从图4的局部右视图,示出了冷凝管的分布情形和连接方式。具体实施方式0024以下参见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0025本发明的冷凝器具有第一进气管和。
11、第二进气管,第一和第二进气管为冷凝器中彼此相邻的两个冷凝管。其中第一和第二进气管可以是上下相邻、左右相邻、或者是其他相邻情形。0026图46示出的是第一和第二进气管上下相邻的情形冷凝器包括一组冷凝管,这一组冷凝管中的所有冷凝管从上到下依次排列,这一组冷凝管分成两组通过管接头将其中一组连通形成第一管路系统A,而将另一组连通形成第二管路系统B。第一管路系统A以这一组冷凝管中的一个冷凝管为第一进气管,第二管路系统B以这一组冷凝管中的另一个说明书CN102353186ACN102353193A3/4页5冷凝管为第二进气管,并且所述的一个冷凝管与所述的另一个冷凝管上下相邻,即第一管路系统A的进气管即,第。
12、一进气管和第二管路系统B的进气管即,第二进气管彼此上下相邻。显然,本发明中的进气管是一端用作高温气态冷媒入口的冷凝管。由于第一管路系统A的进气管和第二管路系统B的进气管上下相邻,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高温气体与低温液体进行的热交换损失,相应地提高了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应该理解,将用作第一和第二进气管的两个相邻冷凝管布置为左右相邻或其他相邻情形,而将其他冷凝管仍然如上所述上下依次设置,仍然能够取得上述的第一和第二进气管上下相邻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具体地,参见图46示出的实施例,本发明冷凝器共具有20根冷凝管,从上到下依次为第1冷凝管直至第20冷凝管,相应地第120冷凝管的标号对应为120。在该实施例中,。
13、第一管路系统A包括依次连通的第6、第5、第4、第3、第2、第1、第13、第14、第17、第18、第19、第20冷凝管。第二管路系统B包括依次连通的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第16、第15、第17、第18、第19、第20冷凝管。0027参考现有技术的图3以及本发明的图6,将本发明的管路系统A和B与现有技术的管路系统A1和B1进行比较如图6示出的,本发明利用跨管A属于前述管接头的一种将原来属于图3的管路系统B1的两只管“两只管”是20个冷凝管中的第13和14个冷凝管分配给本发明中第一管路系统A,相比于图3所示现有技术,这可以均衡两路分流的换热效果,理由是冷凝器的中部风量较大,换热效。
14、果较好,这样B流路的管组大部分集中在中部,会造成B流路比A流路的换热效果好。本发明第一管路系统A,在冷媒流经第17根冷凝管之前,是第1、2、3、4、5、6、13、14合计8根冷凝管换热。0028如图6示出的,本实施例中,第17、第18、第19、第20冷凝管为第一和第二管路系统A与B的共用冷凝管,一起构成了冷凝器的过冷管,即,这4根冷凝管中冷媒已经完全变成了液态不是气液混合状态但冷凝器此时还要继续通过热交换对冷媒进行冷却,所以这4根冷凝管起到过冷管的作用。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冷凝器加长了过冷管,从而加长过冷,有利于单冷机的能效提升。0029结合图4和图6所示,第一管路系统A中冷媒流向为。
15、第6冷凝管第5冷凝管第4冷凝管第3冷凝管第2冷凝管第1冷凝管第13冷凝管第14冷凝管与第二管路系统B中冷媒在第17根冷凝管前汇合成一路,接着共同走第17冷凝管第18冷凝管第19冷凝管第20冷凝管。第二管路系统B中冷媒流向为第7冷凝管第8冷凝管第9冷凝管第10冷凝管第11冷凝管第12冷凝管第16冷凝管第15冷凝管与第一管路系统A中冷媒在第17根冷凝管前汇合成一路,接着共同走第17冷凝管第18冷凝管第19冷凝管第20冷凝管。0030继续参见图6,对于第一管路系统A中冷媒而言,在流经4根过冷管即,第17、第18、第19和第20共4根冷凝管之前,冷媒流过8根冷凝管第6第5第4第3第2第1第13第14,。
16、同样地,对于第二管路系统B的冷媒而言,在流经4根过冷管之前,冷媒流过8根冷凝管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第16第15。显然,由于第一管路系统A中的冷媒在流入过冷管之前经过的冷凝管数量,与第二管路系统B中冷媒流入过冷管之前经过的冷凝管数量相同,因此第一和第二管路系统中冷媒分流均匀。0031进一步,如图5示出的,气态冷媒先在第一管路系统A中向上,在冷凝6根管第说明书CN102353186ACN102353193A4/4页66第5第4第3第2第1冷凝管之后恢复成向下流入第13冷凝管,因此可以利用液体自重,减少阻力损失。0032再进一步,如图4示出的所述的一组冷凝管为一组U形管,每个U形管具有彼此。
17、连通且相互面对的两个分支管路,每个分支管路构成一个冷凝管,相应地10个U形管共有20个冷凝管。在具体实施时,U形管可以为一体成型件、或者U形管由通过弯头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冷凝管形成。参见图4示出的,所有U形管的管口在冷凝器的同一侧。优选地,冷凝管的材质可以是铜管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使用单排冷凝器、也可以使用多排冷凝器。0033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本发明前述任一冷凝器的空调。0034以具有背景技术中所述冷凝器的额定制冷量为2050W的1P壁挂式空调为比较例,与具有本发明冷凝器具有20根冷凝管的实施例的2050W的1P壁挂式空调相比较,室内工况270干球温度,190湿球温度;室外工况。
18、350干球温度,240湿球温度,电源220V60HZ;条件下进行测试并得到如下数据00350036根据上述经对2050W的1P壁挂式空调进行验证,试验对比改善后的制冷量提高4,制冷功率下降3,总制冷能效比EER提升在7左右”。003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2353186ACN102353193A1/2页7图1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6ACN102353193A2/2页8图4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