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发射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发射机。特别是涉及以电池作为电源来发射电波, 并通过将电 池以及电路基板以层叠的方式收纳于壳体内而构成的便携式发射机。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 提出了各种以电池作为电源来发射电波的便携式发射机的方案。 例如, 在日本特开 2004-153526 号公报中, 便携式发射机通过将电池以及电路基板以层叠的方式 收纳于壳体内而构成。
在上述日本特开 2004-153526 号公报所记载的便携式发射机中, 表面侧壳体部件 的壳体外表面与背面侧壳体部件的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构成为位于壳体侧面的中央, 由此 实现产品的组装便捷。
但是, 对于上述日本特开 2004-153526 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的便携式发射机, 表 面侧壳体部件与背面侧壳体部件的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位于壳体侧面的中央。因此, 在不 小心掉落时, 冲击容易直接传递至表面侧壳体部件与背面侧壳体部件的壳体外表面的接合 部。
因此, 认为上述日本特开 2004-153526 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的便携式发射机存在 以下问题。 例如, 表面侧壳体部件与背面侧壳体部件的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变形, 造成表面 侧壳体部件与背面侧壳体部件容易分离。 并且, 也存在收纳于壳体内的电池、 电路基板等从 壳体飞离的情况。
由于此类便携式发射机大多通过安装于手机、 钥匙扣 (key holder) 等来使用, 因 此不小心掉落的频率高。 因此, 在不小心掉落的情况下, 表面侧壳体部件与背面侧壳体部件 容易分离这尤其成为问题。此外, 在为了使便携式发射机小型化而减薄壳体的壁厚的情况 下, 由于掉落时的冲击, 壳体容易变形。其结果, 认为表面侧壳体部件与背面侧壳体部件分 离的频率变高。
并且, 如果表面侧壳体部件的壳体外表面与背面侧壳体部件的壳体外表面的接合 部位于壳体侧面的中央, 则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容易被识别, 非常明显。因此, 存在外表不 美观, 外观面不佳的问题。
另外, 还可想到通过使用螺钉部件对表面侧壳体部件和背面侧壳体部件进行螺纹 固定来防止掉落时壳体部件分离的技术。但是, 在这种结构中, 由于螺钉头部分露出, 因此 外观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 其目的在于确保外观性, 并且防止掉落时壳体 部件的分离。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 本申请的第一发明的便携式发射机将纽扣型电池和配置有天 线的电路基板以层叠的方式收纳于壳体内而构成, 并以纽扣型电池为电源且利用天线对发
射电波进行发射, 上述便携式发射机的特征在于, 壳体由具有底面以及侧面的第一壳体部 件 11 和覆盖该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开口部的第二壳体部件 10 构成, 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 面带有圆形以供纽扣型电池 12 和电路基板 15 在层叠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外侧凸起, 第一壳 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 J 配置于比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面 在侧方向上的最大直径 L0 小的直径 L1 的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 由于壳体由具有底面以及侧面的第一壳体部件 11 和覆盖第一壳 体部件 11 的开口部的第二壳体部件 10 构成, 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面带有圆形以供纽扣型 电池 12 与电路基板 15 在层叠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外侧凸出, 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 件 10 的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 J 配置于比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面在侧方向上的最大直径 L0 小的直径 L1 的位置, 因此, 能够使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不明显, 能够确保外观性。并且, 即 使由于掉落等导致壳体侧面与地面等接触, 也由于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面带有圆形以供 纽扣型电池 12 与电路基板 15 在层叠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外侧凸出, 并且由于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 J 配置于比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面在侧方向 上的最大直径 L0 小的直径 L1 的位置, 因此, 冲击难以直接施加于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 壳体部件 10 的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 J, 能够防止壳体部件的分离。 并且, 本申请的第二发明的特征在于, 第一壳体部件 11 具有沿着纽扣型电池 12 和 电路基板 15 的层叠方向延伸的第一卡止部 11b, 第二壳体部件 10 具有沿着纽扣型电池 12 和电路基板 15 的层叠方向延伸的第二卡止部 10a, 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第一卡止部 11b 与 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第二卡止部 10a 相互卡合, 由此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嵌 合。
根据这种结构, 即使由于掉落等导致壳体侧面与地面等接触而承受来自壳体侧方 的冲击, 也由于沿着电路基板 15 的层叠方向延伸的第一卡止部 11b 与第二卡止部 10a 相互 卡合, 从而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嵌合, 因此, 利用第一卡止部 11b 和第二卡 止部 10a 易于缓和冲击, 此外, 能够使各个壳体部件难以分离。
并且, 本申请的第三发明的特征在于, 在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开口边缘部和第二壳 体部件 10 的周缘部分别形成有螺纹牙, 将第二壳体部件 10 螺纹紧固于第一壳体部件 11, 来 固定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根据这种结构, 由于在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开口边缘部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周缘 部分别形成有螺纹牙, 将第二壳体部件 11 螺纹紧固于第一壳体部件 11, 来固定第一壳体部 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因此能够使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难以分离。
并且, 本申请的第四发明的特征在于, 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面的壁厚比第一壳体 部件 11 的底面以及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壁厚更厚。
如此, 通过使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面的壁厚比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底面以及第二 壳体部件 10 的壁厚更厚, 由此, 能够使壳体薄型化并且使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难以分离。
另外, 本段以及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各个部件的标号表示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 载的具体部件的对应关系。
附图说明图 1 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发射机的外观图。 图 2 是从图 1 中的 A 方向观察便携式发射机时的外观图。 图 3 是示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发射机安装于手机后的样子 图 4 是示出便携式发射机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 5 是示出便携式发射机的天线的配置的俯视图。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 1 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发射机的外观图。本便携式发射 机 1 使用于车门的上锁、 开锁、 以及进行车辆的引擎等的发动的智能进入系统。智能进入系 统构成为, 在本便携式发射机 1 与搭载于车辆的车辆侧设备 ( 未图示 ) 之间, 进行便携式发 射机 1 的用于核对的电波的收发。
本便携式发射机 1 的壳体通过将第一壳体部件 11 和第二壳体部件 10 嵌合而构 成, 其中, 第一壳体部件 11 具有底面以及侧面, 第二壳体部件 10 覆盖该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 开口部。另外, 第一壳体部件 11 以及第二壳体部件 10 分别通过树脂成形构成为一个部件。
并且, 第一壳体部件 11 具有孔部 11a, 该孔部 11a 供用于将上述便携式发射机 1 安 装于手机等的细绳插通。并且, 在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表面 ( 相当于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底 面 ), 印刷有环状的线 L。
图 2 是从图 1 中的 A 方向观察本便携式发射机 1 时的外观图。如图 2 所示, 第一 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 J 构成为配置于壳体侧面与壳体背 面之间。
图 3 是示出将本实施方式中的便携式发射机安装于手机后的样子的图。如图 3 所 示, 本便携式发射机 1 利用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孔部 11a 而安装于手机等, 由此, 还起 到装饰品的作用。
图 4 示出本便携式发射机 1 的剖面结构。如图 4 所示, 便携式发射机 1 将纽扣型 电池 12、 O 形圈 13、 端子 14 以及电路基板 15 收纳于由第一壳体部件 11 和第二壳体部件 10 构成的壳体内。
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面带有圆形, 以供纽扣型电池 12 和电路基板 15 的在层叠方 向上的中央部向外侧凸出。进而, 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壳体外表面的接 合部 J, 配置于比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面在侧方向上的最大直径 L0 小的直径 L1 的位置。
第一壳体部件 11 具有沿着纽扣型电池 12 和电路基板 15 的层叠方向延伸的多个 爪状的卡止部 11b, 第二壳体部件 10 具有沿着纽扣型电池 12 和电路基板 15 的层叠方向延 伸的多个爪状的卡止部 10a。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卡止部 11b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卡止部 10a 相互卡合, 由此使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嵌合。
纽扣型电池 12、 端子 14 以及电路基板 15 全部被层叠配置于壳体内, 该壳体通过使 树脂制的第一壳体部件 11 以及第二壳体部件 10 嵌合而构成。
纽扣型电池 12 形成为近似圆柱形状, 具有正极以及负极。另外, 纽扣型电池 12 的 外形尺寸根据电池的种类而不同。在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壳体的内侧的位置, 形成有用于收纳纽扣型电池 12 的凹部, 使该凹部收纳纽扣型电池 12。
端子 14 进行纽扣型电池 12 的各个电极 ( 正极、 负极 ) 与形成于电路基板 15 的背 面的电极板之间的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端子 14 预先被钎焊固定在形成于电路基板 15 背面的电极板。
O 形圈 13 确保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之间的嵌合部的气密性。
电路基板 15 形成为圆形状, 在与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多个卡止部 ( 未图示 ) 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切口部。通过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多个卡止部, 电路基板 15 的各个切口部被卡止。
图 5 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天线的配置的图。
如图 5 所示, 在电路基板 15 的表面搭载有两个单轴天线 16a、 16b、 以及控制电路 16c 等电路元件。并且, 在电路基板 15 的背面, 形成有由辐射配线 (wiring pattern) 构成 的辐射天线 (pattern antenna)。
单轴天线 16a、 16b 进行近距离用的电波的发射以及接收, 辐射天线使用于进行长 距离用的电波的发射。另外, 单轴天线 16a、 16b 的发射电波的频带为 LF 带, 辐射天线 17 的 发射电波的频带为 RF 带。 如图 5 所示, 单轴天线 16a 与单轴天线 16b 以相互正交的方式搭载于电路基板 15 上。由于双轴 (X 轴、 Y 轴 ) 对应的双轴天线的贴片尺寸增大, 因此, 如图 5 所示, 在本实施 方式中, 通过像这样地以正交的方式配置两个单轴天线 16a、 16b 而构成双轴天线。
控制电路 16c 由内装有存储器的微处理器 (microprocessor) 或者只由逻辑电路 构成的定制集成电路构成, 以实施各种处理。
本便携式发射机 1 通过将纽扣型电池 12 以及电路基板 15 以层叠的方式收纳于壳 体内而构成, 并以纽扣型电池 12 作为电源对发射电波进行发射。
下面, 对本便携式发射机 1 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 如图 4 所示, 在准备好第二壳 体部件 10 之后, 将纽扣型电池 12 插入在第二壳体部件 10 形成的凹部。
其次, 以使固定于电路基板 15 的背面的端子 14 和纽扣型电池 12 可靠地连接的方 式将电路基板 15 配置于纽扣型电池 12 的上方, 并利用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卡止部使 电路基板 15 卡止。由此, 电路基板 15 的背面与纽扣型电池 12 的上表面接合, 电路基板 15 被固定。
接下来, 在将 O 形圈 13 嵌入第二壳体部件 10 与第一壳体部件 11 之间, 之后以从 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上侧开始覆盖上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方式使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 体部件 10 嵌合, 组装结束。
根据上述结构, 壳体由具有底面以及侧面的第一壳体部件 11 和覆盖第一壳体部 件 11 的开口部的第二壳体部件 10 构成, 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面带有圆形以供纽扣型电池 12 和电路基板 15 在层叠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外侧凸出, 由于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 件 10 的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 J 配置于比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面在侧方向上的最大直径 L0 小的直径 L1 的位置, 因此能够使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 J 不明显, 能够确保外观性。并且, 即 使由于掉落等导致壳体侧面与地面等接触, 也由于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面带有圆形以供 纽扣型电池 12 与电路基板 15 在层叠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外侧凸出, 并且由于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 J 配置于比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面在侧方向 上的最大直径 L0 小的直径 L1 的位置, 因此, 冲击难以直接施加于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 壳体部件 10 的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 J, 由此能够防止壳体部件的分离。
并且, 沿着电路基板 15 的层叠方向延伸的卡止部 11b 与卡止部 10a 相互卡合, 由 此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嵌合。因此, 即使由于掉落等导致壳体侧面与地面 等接触而承受来自壳体侧方的冲击, 通过卡止部 11b 与卡止部 10a, 冲击也被缓和。 因此, 能 够使各个壳体部件更加难以分离。
并且, 通过使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侧面的壁厚比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底面以及第二 壳体部件 10 的壁厚更厚, 能够使壳体薄型化, 并且能够使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难以分离。
另外,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能够基于本发明的宗旨而变化为各种实施 方式并加以实施。
例如,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壳体 外表面的接合部 J 配置在壳体侧面与壳体背面之间的结构, 但也可以是, 例如, 第一壳体部 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壳体外表面的接合部 J 构成为配置于比壳体侧面靠壳体背面侧 的位置。 并且,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 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第一卡止部 11b 与第二 卡止部 10 的第二卡止部 10a 相互卡合, 由此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嵌合, 但 也可以是, 例如, 在第一壳体部件 11 的开口边缘部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的周缘部分别形成螺 纹牙, 将第二壳体部件 10 螺纹紧固于第一壳体部件 11, 由此固定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 体部件 10, 使第一壳体部件 11 与第二壳体部件 10 难以分离。
并且,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从壳体表面观察时的形状为圆形, 但不必一定是圆 形, 也可以构成为例如三角形、 四边形等多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