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针刺治疗器具,尤其是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
背景技术
中国古代医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观察逐渐建立了经络学说,中国三种传统的治疗手段中,灸法,砭术和导引术均借助经络施用;其中的砭术即为中国针灸疗法的前身。中国针刺疗法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利用尖石制作的砭石刺激身体某些特定的部位点以减轻疼痛的简单治疗手段。
有关针灸研究表明,其功效主要为:
1)疏通经络:即,使阻滞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中医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
2)调和阴阳:即,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达到治疗的目的。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其根本离不开阴阳失衡,针灸疗法通过利用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发挥调和阴阳的作用;
3)扶正祛邪:即,可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之所以能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针具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从石针、骨针、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发展至今普遍使用的奥氏体不锈钢针。当代医家还将电波、电磁、激光、离子、微波等技术广泛运用于毫针针法,使得传统针灸更具有时代色彩。然而,迄今为止,现行的针灸主要通过(分别)刺激经络上的各个穴位,即点效应,起到引起经络反应达到治疗效果的目的,尚不能够直接作用于整段经络沿线更积极地激发经络整体反应的作用。
多年来针灸方法在临床上基本沿用传统的针法没有太大改进,传统的针法存在如下缺陷:以多次进针的垂直点刺为主,临床治疗中需多穴位次、频繁施治;也有选用有一定角度的两个穴位(如地仓透夾车)间做单针透刺。
留针时间普遍较短,一般都在20—30分钟/次/日。
综上所见传统针刺治疗往往需要患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每天或隔天接受治疗,疗程长,给患者造成诸多不便;同时增加了医生的时间成本和患者的经济负担。分别对多个单一穴位垂直针刺对经络传导的启动刺激往往非常有限,不能充分激发经络通道对机体的整体调控作用,不能明显彻底及时地截断病势、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疗效有限。
目前,常用针具有毫针,耳针,电针,三棱针,皮肤针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毫针,其结构包括针尖,针体,针根,针柄和针尾五部分,其中,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又称针芒;针体又称针身:是针尖与针柄之间的主体部分,毫针的长短、粗细的不同规格主要指此而言;针根: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为针根;针柄:针体与针根之后执针着力的部分为针柄;针尾:针柄与针尾多用铜丝或银丝缠绕,呈螺旋状或圆筒状,针柄的形状有圈柄、花柄、平柄、管柄等多种。常用的针灸针规格为:粗细28~30号(0.32~0.38mm);长短:1~3寸(25~75mm)。传统的针灸针针体细,材质软。这种结构的毫针,当医者采取伏刺进针、平铺留针的方法时,需要以与患者皮肤表面呈较小角度进针时,存在阻力大,不易刺入和控制方向,且有弯针的危险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状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同时串联作用于多个穴位的、留针时间长的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结构包括单针,单针是由针尖,针体,针根,针柄和针尾五部分依次连接组成,两个或多个单针通过捆绑固定、胶带固定、焊接固定或卡扣固定方式并联在一起。
所述的两个单针是平行地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多个单针是三个单针,共面平行地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多个单针是四个单针,共面平行地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多个单针是三个单针平行组合连接,截面是“品”字形。
所述的多个单针是四个单针平行组合连接,截面是“田”字形。
所述的卡扣是两块卡扣外板相扣合,一端设置转轴,另一端设置卡子,卡扣外板内固定并针板,并针板中部设置针孔。
所述的针柄可以为单一圆柱形,长方形或扁形。
所述的针尖和/或针体设置薄滑套。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根针或多根针的组合式针具,其针柄并联在一起,针体是平散的。一、改变了传统针刺以点刺施针为主的操作方法,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长向——沿经络段平刺进针、留针施治的线性针灸针施治的治疗方法,使每个针长的长向范围涉及到沿一条直线上的多个毗邻穴位,即浅肌层平刺顺着肌肉走向平直前行,操作安全、简单;二、和缓的经络段施针和施针留伏,在长针长向和长时间上作用下增加了疗效,突显普通点针施治难以见到的疗效;三、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直接沿经络段刺激整段经络的操作方法,从而将穴位串联起来,变点为线,作用于整条经络段;同时沿多条经络进行毫针针体的良性按压刺激,可使经络间的联系贯通,形成作用于经络网的刺激,更大程度上激发经络中蕴藏的能量;四、沿经络段的走向用本实用新型的针具平刺进针并使针伏留于经络段上,在一个区域内几条针按经络的走向串联,也可并联,如足太阳膀胱经或与其他同方向行驶经络。配合施针,对经络主干道施加启动疏通并保持经络干感应,几根针排成队或双经络伏刺并/串联,留住在经络主干线沿线上,保持经络气血畅通运行,进针后病人可以感受到由线及面的广泛良性麻胀和弱酸楚感,与垂直点穴进针针感完全不同,经络线及面的范围性传导感,调治疾病的效果良好。五、改变了现有技术的单根毫针由于较细,伏刺进针平刺直行难且非常容易折针,而使用市售的粗长针伏刺会增加进针的疼痛且留针期间因针弹性形变程度低,病人会增加不安全因素,且体位活动受限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在施治时更安全。六、本实用新型由于加了薄滑套,便于数根针进针的统一性伏刺和进针手的操作把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1是焊接方式使两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焊接方式使两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焊接方式使两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焊接方式使两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焊接方式使三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焊接方式使三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焊接方式使三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焊接方式使三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9是焊接方式使四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0是焊接方式使四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1是焊接方式使四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2是焊接方式使四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3是焊接方式使四根单针连接成“田”字形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4是焊接方式使四根单针连接成“田”字形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5是焊接方式使四根单针连接成“田”字形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6是焊接方式使四根单针连接成“田”字形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7是焊接方式使三根单针连接成“品”字形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8是焊接方式使三根单针连接成“品”字形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9是焊接方式使三根单针连接成“品”字形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0是焊接方式使三根单针连接成“品”字形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1是胶带方式使两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2是胶带方式使两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3是胶带方式使两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4是胶带方式使两根单针平行连接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5是卡扣固定两根单针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6是卡扣固定两根单针的一种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7是卡扣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针尖,2、针体,3、针根,4、针柄,5、针尾,6、针孔,7、并针板,8、卡扣外板,9、卡子,10、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对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经络伏刺的毫针并针针具,结构包括单针,单针是由针尖1,针体2,针根3,针柄4和针尾5五部分依次连接组成,两个或多个单针通过捆绑固定、胶带固定、焊接固定或卡扣固定方式并联在一起。
所述的两个单针是平行地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多个单针是三个单针,共面平行地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多个单针是四个单针,共面平行地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四个以上的单针共面平行地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多个单针是三个单针平行组合连接,截面是“品”字形。
所述的多个单针是四个单针平行组合连接,截面是“田”字形或平行四边形。
所述的卡扣是两块卡扣外板8相扣合,一端设置转轴10,另一端设置卡子9,卡扣外板8内固定并针板7,并针板7中部设置针孔6。所述的并针板7具有不同松紧度,在卡扣扣合时,针孔6可以固定每一个单针,使用者施以较大力时可以单针抽拉滑动进、退,这样可以达到减轻施治过程皮肤疼痛的效果。所述的并针板7可以设计成多次消毒使用和一次性使用两种并针板,故并针板7材料可以为胶皮或其它材质。在使用时,把两根针或多根针可以同时进针,可以将束针整体退出,或将卡扣取下后分别将单针退出。
所述的针柄4可以为单一圆柱形,长方形或扁形。
所述的针尖1和/或针体2设置薄滑套。所述的薄滑套为圆筒形或空心的长方体的套,材料可为塑胶或其他材质。便于用针时手的把持。
所述的焊接固定方式优选锡焊或电阻焊方式。制作时,将2个、3个或多个单针在针柄处进行焊接固定并针,以两个或多个焊接点焊结针柄,
本实用新型可以分别制成长、中长、中束和短束针具;短束针具长度为1-10cm即0.5-3市寸,中束针具长度为10-20cm即3-6市寸,中长束针具长度为20-30cm即6-9市寸,及长束针具长度>30cm即>9市寸。
本实用新型的针具主要用于“经络伏刺”方法实施。所述“经络伏刺”方法,与传统针灸垂直于皮肤施针的方法不同,为一种将针灸针以约与皮肤呈25°角刺入,再将针灸针沿皮下浅肌层经络线平直前行,至针身没入皮肤,通过沿经络段串联刺激穴位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
本实用新型治疗时每套针具只可用于一名患者,不可混用,进针多选肌肉比较丰满且有经络循行的部位,以背腰部、腹部及四肢近端最为常用。如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可选择足太阳膀胱经(脊柱旁开1.5寸)心俞→大杼段、肾俞→膀胱俞段,治疗慢性胃炎可选择足太阳膀胱经(脊柱旁开3寸)胃仓→膈关段等。所选取的经络段务必精简。一般单次进针4~12部位,可间隔1~4周治疗一次。
治疗时,备皮肤消毒用品、镊子、本实用新型的针具等。首先确保治疗室内空间及物品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整洁。其次操作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刷洗干净,待干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进针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经络段,向患者说明留针时间,嘱病人选择合适的体位,如遇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者,一般建议其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确定进针部位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遵循从上至下,由内至外的顺序,当进针部位皮肤消毒后,需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因所用本实用新型针具长度较长,一般采用双手夹持进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如使用带有薄滑套或卡扣、固定夹的本实用新型针具,则需将薄滑套或卡扣、固定夹固定在距针尖约2~3cm处并夹持),使针尖露出约1~2cm,将针尖固定在进针部位皮肤表面位置,左手持针柄,如使用焊接或胶带连接的本实用新型针具则夹持焊接后或已用胶带固定的针柄),使本实用新型针具与皮肤表面呈10~30°夹角并以此角度进针。进针时双手协同用力,将针尖刺入皮肤约1cm,具体应根据患者体形胖瘦决定后,观察进针方向及角度,如发现进针方向偏离经络走向或进针角度过大/过小,可根据具体偏差将针尖部分稍向外抽,而后在皮下进行微调,调整正确后左手以使针体与皮肤表面平行的角度为方向用力推动针柄,右手帮助保持针体不因患者皮肤肌肉组织阻力或左手用力过猛而弯曲或折断。如使用带有薄滑套或卡扣、固定夹的经络伏针针束,则右手在针体没入皮肤的同时将薄滑套、卡扣或固定夹向针柄方向滑动,保持针具内各部分的进针轨迹一致。待针体整个没入患者皮下进针操作结束。
如使用胶带连接的本实用新型针具,可在留针时去除胶带捆绑,应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对单个毫针进行行针,以加强刺激量,提高疗效。
进针后应观察患者是否得气,即针体在皮下是否引发患者类似酸胀、麻重、热、凉、痒、痛、抽搐或蚁行等感觉。如未得气,则应通过行针或重新进针等方法候气。
进针及行针操作完毕后为防止针体滑出,可使用消毒后的医用胶带固定针柄,嘱患者尽量避免活动以免发生弯针、滞针或折针事故。
留针时间一般为1~6小时,在此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变化,如发生晕针,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
出针前首先去除用来固定针柄的胶带,如使用的是焊接法固定的本实用新型针具,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柄将针缓缓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如使用的是胶带连接的本实用新型针具,可在解除胶带捆绑后使单个毫针分别提出。
当针退出后,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核对针数是否遗漏,并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
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经络段的伏刺留长针治疗,由于顺应经络和肌肉走向留针,一部分肢体留针后不影响站立行走和轻工作,所以,留针时间可以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长针长向长经络段和长时间留针,可使针刺疗效良性放大,大大提高施治范围和患者依从性,更加方便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减轻痛苦,并大大减少患者接受针刺治疗所耗时间。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能将传统针刺疗法中的垂直、斜刺及平刺进针手法加以发挥改良为“伏刺进针”“平铺留针”的治疗方式,用于沿经络段伏刺长向长时段留针的毫针伏刺治疗。
本实用新型使用情况一:
颈椎病
(一)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分类标准: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二)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1.纳入病例标准
凡符合诊断标准者,均可纳入观察病例。
2.排除病例标准
(1)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2)颈部肿瘤、结核患者;
(3)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
(4)特别惧怕扎针的患者。
(5)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3.剔除病例标准
(1)脱落:因各种原因,治疗尚未结束前,中断就诊及观察期间内无法随访者;
(2)沾染:治疗观察期间服用止痛药及其它和本病相关的中、西医药物者;
(3)不依从:未按时复诊治疗和服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受治者自行退出试验者;
(4)干扰:治疗期间因患其它疾病,接受其它治疗者;或者已接受其它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
(三)分组:全部纳入病例共60例,来自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和老专家门诊。
试验组30例:男8例,女22例,男女之比为0.36:1;发病年龄最小30岁,最大65岁,平均发病年龄43.70±9.54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20年,平均59.48±65.09月。对照组30例:男10例,女20例,男女之比为0.5:1;发病年龄最小35岁,最大66岁,平均发病年龄49.30±9.14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2年,平均58.90±48.69月。治疗前两组病例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3);治疗前两组病例病情资料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5~6)。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实验组采用经络疗法,对照组给予颈愈汤口服。
1、经络治疗方法
选取双侧风门→天柱段(第2胸椎棘突下至后发际线正中旁开1.5寸)经络段。病人背对医生面向椅背伏坐在椅子上并暴露出需要针刺的部位,医生由上而下常规消毒皮肤。准备针柄以“品”字形焊接固定,每针针身粗细直径为0.33mm,长约75mm毫针针具。以25°角刺入皮肤约1cm,让患者带针休息2分钟后,再将长针沿皮下浅肌层经络线平直前行至针身没入皮肤,共留针4束,留针1至2小时后完成治疗。每周1次,4周为1疗程。
2、颈愈汤方药组成及剂量:
葛根30g、桂枝10g、赤芍20g、红花10g、羌活20g、桃仁10g、红藤20g、威灵仙15g、两头尖12g、甘草6g
煎服法:上药先浸泡1~2h,水煎两遍取汁400ml,每日早晚各一次,饭后半小时温服,每次200m1。日一剂,每服六天,停服一天。
(四)疗效性观测
(1)颈椎病治疗积分、改善指数
依据治疗前后的症状与体征综合评分的改善情况:制定临床疗效评分表,分别记录患者颈、肩、背疼痛、上肢痛和/或麻木、活动痛、头痛、头晕、压痛、压顶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颈过伸试验等症状及全身症状治疗前后变化,并换算成各自积分。
(2)对疼痛按VAS标尺法评分
(五)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100.00%,其中临床控制17例(56.67%),显效9例(30.00%),有效4例(13.33%),无效0例(0.00%)。(见表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其中临床控制3例(30.00%),显效6例(20.00%),有效13例(43.33%),无效8例(26.67%)。
本实用新型使用情况二:
强直性脊柱炎
一、诊断标准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二、病例来源
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和病房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根据纳入病例标准及排除病例标准,共收集70例患者作为观察病例。42为住院病例,28为门诊病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
两组病例从性别、年龄、病程,中医主症,次症,舌质,舌苔,脉象,整体功能,主要体征,ESR、CRP、IgA等方面进行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组施以经络疗法,对照组口服给予脊痹汤水煎服,每日1剂。
三、治疗方法
1、经络疗法选取双侧三焦俞→小肠俞段(第1腰椎至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侧肓门→胞肓段(第1腰椎棘突下至第2骶后孔旁开3寸)经络段。病人背对医生面向椅背伏坐在椅子上并暴露出需要针刺的部位,医生由上而下常规消毒皮肤。准备针柄以“品”字形焊接固定,每针针身粗细直径为0.33mm,长约75mm毫针针具。以25°角刺入皮肤约1cm,让患者带针休息2分钟后,再将长针沿皮下浅肌层经络线平直前行至针身没入皮肤,共留针8束,留针1至2小时后完成治疗。每周1次。每四次为1疗程,视疗效情况治疗3个疗程。
2、脊痹汤方药组成
金银花30g、红藤20g、土茯苓20g、独活20g、川牛膝20g、续断20g、杜仲12g、赤芍20g、白芍20g、水蛭6g、红花10g、土元10g、王不留行15g、荜澄茄12g。上药水煎两遍取汁,每日早晚各一次、饭后半小时温服。3月为一疗程。
四、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疗效评价标准如下:1.近期控制:治疗3个月内主症、次症基本消失,主要体征、主要化验指标数值(ESR、CRP、IgA)恢复正常,BAS-G、BASDAI、BASFI数值减少≥95%,双侧骶髂关节X线正位片显示骨质改变无进展。连续治疗能保持缓解。2.显效:治疗3个月内症状总积分值下降≥2/3原总积分值,主要体征、主要化验指标数值改善≥2/3,BAS-G、BASDAI、BASFI数值减少≥75%。连续治疗病情稳定。3.有效:治疗3个月内症状总积分值下降≥1/3,<2/3原总积分值,主要体征、主要化验指标数值改善≥1/3,<2/3。BAS-G、BASDAI、BASFI数值减少≥50%。4.无效:治疗3个月以内主、次症虽有所改善但不稳定,总积分值下降<1/3原总积分值。主要体征、主要化验指标数值改善<1/3。BAS-G、BASDAI、BASFI数值减少<50%。
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控显率62.5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控显率22.22%。
本实用新型使用情况三:
腰痛
患者侯某某,男,32岁,银行职员,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泺源大街150号,手机号:185****6389。
2014年5月6日初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持续酸胀疼痛,伴僵紧感,位置固定,久坐后明显,近1周腰痛不适较前加重,弯腰拾物困难,转侧不利,外用“腰痛贴膏”后疼痛无缓解,以“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半年余,加重1周”于门诊就诊。查体:腰4/5脊间及腰2至腰5脊柱旁开两侧压痛明显,俯卧背伸试验阴性,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双下肢肌力5级,鞍区及双下肢皮肤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跟腱、膝腱反射正常引出,病理征未引出。腰部影像学检查提示腰椎骨质未见明显异常,生理曲度略变直。诊断:慢性腰肌劳损。治疗:选取双侧肝俞→关元俞段(第9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侧魂门→胞肓段(第9胸椎棘突下至第2骶后孔旁开3寸)经络段。病人背对医生面向椅背伏坐在椅子上并暴露出需要针刺的部位,医生由上而下常规消毒皮肤。准备针柄以“品”字形焊接固定,每针针身粗细直径为0.33mm,长约75mm毫针并针针具。以25°角刺入皮肤约1cm,让患者带针休息2分钟后,再将长针沿皮下浅肌层经络线平直前行至针身没入皮肤,共留针6束,留针1至2小时后完成治疗。嘱患者注意休息,尽量避免参加重体力劳动,一周后复诊。
2014年5月13日二诊:患者诉治疗后腰部持续酸胀疼痛较前明显减轻,未再出现僵紧感,可弯腰拾物。查体:腰4/5脊间及腰2至腰5脊柱旁开两侧轻微压痛。治疗方法同前,留针2小时。
2014年12月9日电话随访,患者诉二诊治疗后未再出现腰痛疼痛症状故未再复诊,现腰部无不适,转侧及弯腰活动无受限。
本实用新型使用情况四:
肩周炎
患者王某某,女,57岁,家庭主妇,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市东风东街381号,宅电:0536-68***707。
因“右肩部疼痛怕冷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于2014年2月28日初诊:患者长期从事家务劳动,2年前提重物后出现右侧肩关节持续钝痛,怕风怕冷,梳头、穿衣等动作难以完成,肩痛昼轻夜重,外用“伤湿止痛膏”并热敷后可缓解。近2年肩痛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加重,1周前因不慎淋雨出现肩关节疼痛突然加重,疼痛向颈项及右上肢扩散,热敷及自服“止疼片”(具体不详)后症状无缓解。查体: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沟处、冈上肌附着点处压痛明显肩关节外展、上举、内旋、外旋活动受限。肩关节X线片示:关节囊、滑液囊、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等处可见密度淡而不均的钙化斑影。诊断:肩周炎。治疗:选取右侧督俞→肩中俞(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至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意喜→肩外俞(第6胸椎棘突下至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肩髎→清冷渊(肩部当肩关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凹陷处至右臂外侧屈肘时肘尖直上2寸)经络段。使病人背对医生面向椅背伏坐在椅子上并暴露出右侧肩背部,医生由上而下常规消毒皮肤。准备针柄以“品”字形焊接固定,每针针身粗细直径为0.33mm,长约75mm毫针针具。以25°角刺入皮肤约1cm,让患者带针休息2分钟后,再将长针沿皮下浅肌层经络线平直前行至针身没入皮肤,共留针5束,留针2小时后完成治疗。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右上肢剧烈活动,1周后复诊。
按上述方法治疗2次(每周1次,每次留针2至3小时)后患者肩痛怕冷症状消失,肩关节上举及外展活动正常。嘱患者避免右上肢剧烈活动及负重,至2014年12月9日电话随访时未再复发。
本实用新型使用情况五:
头痛
患者尚某,女,54岁,银行高管,地址:济南市舜耕路38号,手机号:186****6618。
因“头痛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天”于2012年12月12日初诊。患者头痛多因情绪激动或睡眠不足引起,其头痛多呈胀痛,位置不固定,常出现枕部、额部、双颞部痛,疼痛剧烈时出现恶心,呕吐。用脑、用力、活动头部及改变体位时头痛加重,常伴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有时自服“正天丸”、“养血清脑颗粒”后可缓解,患者1天前劳累后再次出现头痛,恶心,入睡困难等症状,服用中成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查体:生命体征稳定,神经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心电图、脑电图、颅脑CT检查无异常所见。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治疗:选取双侧风门→天柱段(第2胸椎棘突下至后发际线正中旁开1.5寸)经络段。病人背对医生面向椅背伏坐在椅子上并暴露出需要针刺的部位,医生由上而下常规消毒皮肤。准备:三个单针共面平行地连接在一起,每针针身粗细直径为0.33mm,长约75mm毫针针具,以25°角刺入皮肤约1cm,让患者带针休息2分钟后,再将长针沿皮下浅肌层经络线平直前行至针身没入皮肤,共留针4束,留针1至2小时后完成治疗。进针时患者即感头疼痛减轻,至出针时头痛不适已不明显。嘱患者注意休息,规律作息,调畅情志,1周后复诊。
按上述方法治疗2次(每周1次,每次留针1至2小时)后患者未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失眠等,遂未继续就诊。至2014年12月9日电话随访时未再复发。
本实用新型使用情况六:
慢性鼻炎
患者某某某,男,32岁,职员,地址:济南市科院路19号,手机号:186****9645。
因“间歇性鼻塞、流涕1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4年5月25日初诊。患者1年前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清涕,因在外出差未予系统治疗,鼻塞及流涕症状迁延1月后止,后每因受凉或吹风后出现鼻流清涕,夜间加重。1个月前患者再次感冒,先出现流半透明黏液性鼻涕,量多,较易擤出,后涕量减少,仍鼻塞不通,并伴嗅觉减退、头痛、头昏、失眠及精神萎靡等。查体:听力下降,鼻黏膜肿胀,表面光滑,以下鼻甲明显,鼻甲柔软,富有弹性,用探针轻压成凹陷,移开后可立即恢复。诊断:慢性鼻炎。治疗:选取双侧风门→天柱段(第2胸椎棘突下至后发际线正中旁开1.5寸)经络段。病人背对医生面向椅背伏坐在椅子上并暴露出需要针刺的部位,医生由上而下常规消毒皮肤。准备:三个单针共面平行地连接在一起的,每针针身粗细直径为0.33mm,长约75mm毫针针具,然后以25°角刺入皮肤约1cm,让患者带针休息2分钟后,再将长针沿皮下浅肌层经络线平直前行至针身没入皮肤,共留针4束,留针1至2小时后完成治疗。进针时患者即感鼻塞缓解,头痛减轻。嘱患者注意休息,1周后复诊。
按上述方法治疗6次(每周1次,每次留针1至2小时),期间患者未再出现鼻塞、流涕,未再感冒。
本实用新型使用情况七:
复发性口腔溃疡
患者某某某,女,28岁。
因“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并疼痛2年”于2012年7月25日初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黏膜散在边界清晰的浅小溃疡,溃疡形成后有较剧烈的烧灼痛,一般10至20日可自愈,此消彼长,最多时可同时并见10余处溃疡面。抗核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血沉、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指标。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选取双侧风门→天柱段(第2胸椎棘突下至后发际线正中旁开1.5寸)经络段。病人背对医生面向椅背伏坐在椅子上并暴露出需要针刺的部位,医生由上而下常规消毒皮肤。准备:三个单针共面平行地连接在一起的,每针针身粗细直径为0.33mm,长约75mm毫针针具,然后以25°角刺入皮肤约1cm,让患者带针休息2分钟后,再将长针沿皮下浅肌层经络线平直前行至针身没入皮肤,共留针4束,留针1至2小时后完成治疗。进针时患者即感口中溃疡面疼痛明显减轻。嘱患者注意休息,忌食酸辣刺激性食物,1周后复诊。
按上述方法治疗7次(每周1次,每次留针1至2小时),期间患者口腔溃疡逐渐愈合,至第3周时仍有新发溃疡,第5周后未再出现口腔溃疡。
本实用新型使用情况八:
痛风
患者某某某,男,45岁,公务员。
因“左足第一跖趾关节剧烈刺痛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1天”于2014年11月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海鲜、肉类,3年前突然出现左足第一跖趾关节刀割样疼痛,局部红、肿、热、痛,于山东省立医院就诊,诊断为“痛风”,服用“秋水仙碱”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后疼痛缓解,疼痛缓解后自服“苯溴马隆”控制病情发展。后因患者饮食控制不佳关节疼痛反复发作3次,本次发病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疼痛难忍,不能触地,行走困难,不能入睡,服用“秋水仙碱”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后疼痛无缓解有吸烟史20余年,饮酒史18年,每天平均约饮啤酒1L左右。查血沉:21mm/h,血尿酸:637umol/L。诊断:痛风急性发作。治疗:选取左侧合阳→承山,阳陵泉→悬钟,地机→三阴交,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光明经络段。使病人正坐在椅子上,左下肢垂直地面并暴露出需要针刺的部位,医生由上而下常规消毒皮肤。准备针柄以“品”字形焊接固定,每针针身粗细直径为0.33mm,长约75mm毫针针具,然后以25°角刺入皮肤约1cm,让患者带针休息2分钟后,再将长针沿皮下浅肌层经络线平直前行至针身没入皮肤,共留针5束,留针1至2小时后完成治疗。进针时患者即感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出针后患者痛感已去大半,自行步行回家。嘱患者注意休息,严格低脂低嘌呤饮食。至2014年12月9日电话随访时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