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物去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送带装置的附着物去除装置。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 作为传送带装置的附着物去除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 其具有 : 接 触传送带装置的传送带主体、 并从动于该传送带主体的旋转动作而旋转的联动旋转体 ; 与 该联动旋转体联动并旋转, 以便去除附着于传送带主体表面的附着物的附着物去除用旋转 体; 以及将旋转从联动旋转体传递给附着物去除用旋转体的传动机构 ( 例如, 参照专利文 献 1)。
在该附着物去除装置中, 驱动用旋转体与附着物去除用旋转体通过左右一对的支 撑体在大致平行的状态下被轴支撑, 以驱动用旋转体抵接传送带主体的背面一侧 ( 不承载 搬运物的面一侧 )、 附着物去除用旋转体抵接传送带主体的表面一侧 ( 承载搬运物的面一 侧 ) 的状态被设置。
专利文献 1 : 特开平 7-315551 号公报
然而, 在上述附着物去除装置中, 需要使驱动用旋转体接触传送带主体的背面一 侧, 附着物去除用旋转体接触传送带主体的表面一侧, 即, 传送带主体需要设置在驱动用旋 转体和附着物去除用旋转体之间。
因此, 为将附着物去除装置设置于传送带装置, 在设置传送带装置的现场, 需要进 行在驱动用旋转体和附着物去除用旋转体之间设置传送带主体的工作。为此, 需要先进行 拆解驱动用旋转体和附着物去除用旋转体的支撑结构部等繁杂的工作。
而且, 在传送带主体的背面一侧接触一个旋转体, 在传送带主体的表面一侧接触 另一个旋转体的结构, 使装置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鉴于此, 提供一种设置更方便, 更小型的旋转式附着物去除装置。
本发明的附着物去除装置包括 : 驱动用辊, 其与传送带装置的输送带的运动联动 并旋转 ; 去除用旋转体, 其外周安装有去除部件, 上述去除部件去除附着于上述输送带的搬 运物承载面的附着物 ; 以及传动机构, 其将上述驱动用辊的旋转传递给上述去除用旋转体 ; 其中, 上述驱动用辊以接触上述输送带的搬运物承载面的状态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撑, 上述 传动机构将上述驱动用辊的旋转传递给上述去除用旋转体以使上述去除用旋转体与上述 驱动用辊反向旋转。
上述驱动用辊和上述去除用旋转体, 还可以以上述搬运物承载面与上述驱动用辊 的接触区域不重叠于上述搬运物承载面与上述去除用旋转体的接触区域的方式设置, 轴支 撑上述驱动用辊的第 1 轴体和轴支撑上述去除用旋转体的第 2 轴体之间的轴间距离可以为 上述驱动用辊的最大半径与上述去除用旋转体的最大半径的和以下。
上述传动机构还可以包括 : 第 1 直齿轮, 其安装于上述第 1 轴体 ; 和第 2 直齿轮, 其
安装于上述第 2 轴体, 其中, 上述第 1 直齿轮与上述第 2 直齿轮相互啮合。
上述去除用旋转体还可以包括同轴连接的多个旋转分割体的结构, 上述旋转分割 体可以在由弹性体形成的分割体主体上放射状地设置有多个刮落附着物的刮落片, 并且上 述刮落片可以分别由连接体连接。
在本发明的附着物去除装置中, 上述驱动用辊以接触上述输送带的搬运物承载面 的状态被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撑。即, 驱动用辊和去除用旋转体这两者具有接触输送带的搬 运物承载面一侧的结构。 因此, 由于在设置附着物去除装置时, 没必要使驱动用辊位于环状 的输送带的内侧, 并将驱动用辊和去除用旋转体设置在输送带的两侧, 因此附着物去除装 置的设置非常简便, 且装置实现小型化。
以搬运物承载面与驱动用辊的接触区域不重叠于搬运物承载面与去除用旋转体 的接触区域的方式设置驱动用辊和去除用旋转体, 轴支撑驱动用辊的第 1 轴体和轴支撑去 除用旋转体的第 2 轴体之间的轴间距离为驱动用辊的最大半径与去除用旋转体的最大半 径的和以下, 进一步使装置小型化。
作为传动机构, 能够使用包括 : 安装于第 1 轴体的第 1 直齿轮 ; 和与第 1 直齿轮啮 合的、 安装于第 2 轴体的第 2 直齿轮的结构。使用上述结构简单的传动机构, 能够使传动机 构小型化, 进而能够使附着物去除装置小型化。 通过旋转分割体在由弹性体形成的分割体主体上放射状地设置有多个刮落附着 物的刮落片, 并且上述刮落片各自由连接体连接, 能够防止刮落片从分割体主体脱落, 并能 够延长去除用旋转体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 1 为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附着物去除装置的传送带装置的侧面图 ; 图 2 为图 1 所示的传送带装置的俯视图 ; 图 3 为图 1 所示的附着物去除装置的主视图 ; 图 4 为图 3 所示的附着物去除装置的侧面图 ; 图 5 为图 3 所示的附着物去除装置的俯视图 ; 图 6 为另一安装方式的附着物去除装置的侧面图 ; 图 7 为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放大说明图 ; 图 8 为图 7 的 A-A 剖面图 ; 图 9 为表示在第 2 轴体贯通插入旋转分割体的设置状态的图 ; 图 10 为表示刮落片的形状以及设置状态的图 ; 图 11 为表示去除用旋转体的动作的图 ; 图 12 为表示去除用旋转体结构的图 ; 图 13 为本发明附着物去除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基座 2 驱动轮 3 从动轮 4 输送带5 驱动机构 6 卸料器 ( 搬运物运出装置 ) 20 驱动用辊 21 第 1 轴体 23 凸起部 30 去除用旋转体 40 传动机构 41 第 1 齿轮 42 第 2 齿轮 50 齿轮箱 51 轴承 A 附着物去除装置 B 传送带装置 C 搬运物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传送带装置附着物去除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 1 为安装有本发明的附着物去除装置 A 的传送带装置 B 的侧面图, 图 2 为该传 送带装置 B 的俯视图, 图 3 为该传送带装置 B 的主视图。
如图 1 所示, 本实施方式的附着物去除装置 A 被设置于传送带装置 B 使用。因此, 首先对作为附着物去除装置 A 的设置地点的传送带装置 B 进行说明。
【传送带装置】
传送带装置 B 具有轴支撑于其基座的驱动轮 2 和从动轮 3、 架设在两轮 2、 3 之间的 输送带 4、 以及联动地连接驱动轮 2 的驱动机构 5。
基座具有设置于传送带装置 B 一侧的第 1 框架 1a、 设置于另一侧的第 2 框架 1b、 以及架设于两框架 1a, 1b 的左框架 1c 和右框架 1d。左右侧的框架 1c, 1d 的中间位置设置 有支撑左右侧框架 1c, 1d 的支撑框架 1e。
驱动轮 2 被轴支撑于第 1 框架 1a 上安装的梁 1f, 从动轮 3 被轴支撑于第 2 框架 1b。
左右侧框架 1c, 1d 的中间部设置有多个导引辊 3a, 3b, 多个导引辊 3a, 3b 支撑两 轮 2, 3 之间架设的输送带 4 的中间位置。多个上侧导引辊 3a 支撑在两轮 2, 3 之间架设的 输送带 4 中、 位于用于搬运的上侧的输送带部 4a, 多个下侧导引辊 3b 支撑位于下侧的输送 带部 4b。
驱动机构 5 具有设置于第 1 框架 1a 的驱动发动机 5a, 驱动发动机 5a 的输出轴和 驱动轮 2 的轴体上分别安装有链齿轮 5b, 2b。两链齿轮 5b, 2b 上缠绕有链条 5c。
在上述结构的传送带装置 B 中, 当驱动发动机 5a 驱动时, 其旋转通过链条 5c 传递 给驱动轮 2, 驱动轮 2 沿箭头 D1( 参照图 1) 方向旋转。
与驱动轮 2 的旋转联动, 输送带 4 的上侧输送带部 4a 沿箭头 D2 方向转动。因此, 在此状态下, 当输送带 4 的从动轮 3 一侧承载搬运物 C, 承载的搬运物 C 由从动轮 3 一侧被搬运到驱动轮 2 一侧。
被搬运到驱动轮 2 一侧的搬运物 C 被投入到设置于驱动轮 2 下方的贮料器 ( 搬运 物运出装置 )6 中。输送带 4 到达驱动轮 2 的位置时, 从上侧转到下侧, 并返回从动轮 3 一 侧, 进行循环地转动。如此通过循环地转动, 可连续地输送搬运物 C。
【附着物去除装置】
以下说明安装于传送带装置的基座 1 的第 1 实施方式的附着物去除装置。
如图 3 所示, 传送带装置 B 的基座 1 的梁 1f 上安装有左右一对的支撑体 11, 11。 各支撑体 11 包括 : 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与第 1 框架 1a 连接的侧板 11a、 通过螺钉和螺母固定 于梁 1f 的第 1 弯曲板部 11b、 以及与侧板 11a 和第 1 弯曲板部 11b 连接, 形成于与附着物去 除装置 A 对置的位置的第 2 弯曲板部 11c。通过该支撑体 11, 11, 附着物去除装置 A 被安装 在输送带 4 的输送带部 4b 下侧的位置。
如图 3 所示, 附着物去除装置 A 具有以接触输送带 4 的搬运物承载面 4s 的状态设 置的驱动用辊 20、 去除附着于输送带 4 的搬运物承载面 4s 的附着物的去除用旋转体 30、 以 及容纳有将驱动用辊 20 的旋转传递给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传动机构 40 的齿轮箱 50。
齿轮箱 50 设置于附着物去除装置 A 的左右两侧, 由相应的去除装置支撑部件 10 支撑。 如图 3 ~图 5 所示, 该去除装置支撑部件 10 具有支撑驱动用辊 20 的周边的齿轮 箱支撑体 10a, 和位于该齿轮箱支撑体 10a 下方、 设置于支撑体 11, 11 的上下位置调整用梁 体 10b。
齿轮箱支撑体 10a 贯通设置于支撑体 11, 11 的长孔 16 中贯通插入螺栓 15a, 从而 上下方向可自由移动地固定于支撑体 11, 11。
在齿轮箱支撑体 10a 上, 螺栓 15c 设置成抵接驱动用辊 20 周边的齿轮箱 50, 50 的 底面, 通过锁紧该螺栓 15c, 该螺栓 15c 的顶端部顶住齿轮箱 50, 50, 从而能够调整去除用旋 转体 30 抵接输送带 4 的压力。
即, 螺栓 15c 主要用于调整第 1 轴体 21 的上下位置。通过调整第 1 轴体 21 的上 下位置, 能够方便地调整驱动用辊 20 压在输送带 4 上的力。
上下位置调整用梁体 10b 通过螺栓 15b 安装于支撑体 11, 11, 并具有螺钉 15d, 15d, 该螺钉 15d, 15d 作为在该上下位置调整用梁体 10b 的上表面部 10c 上, 使顶端部抵接 齿轮箱支撑体 10a、 调整齿轮箱 50, 50 的上下方向位置的装置。
通过拧紧螺钉 15d, 15d, 使该螺钉 15d, 15d 的顶端部向上推齿轮箱支撑体 10a, 从 而能够调整附着物去除装置 A 整体的上下方向位置。
即, 螺钉 15d, 15d 通过调整第 2 轴体 31 的上下位置, 可简单地调整去除用旋转体 30 与输送带 4 的位置关系。
安装有驱动用辊 20 的下述第 1 轴体 21 和安装有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下述第 2 轴 体 31 被轴支撑于两齿轮箱 50, 50 之间。此外, 两齿轮箱 50, 50 中的任意一个也可以形成为 架座。由于具有上述结构, 设置附着物去除装置 A 时的工作变得更简便。
如图 5 所示, 齿轮箱 50, 50 具有能够容纳润滑油、 润滑脂等润滑剂的密封结构。在 各齿轮箱 50, 50 的内侧部安装有轴承 51a, 通过轴承 51a, 可自由旋转地支撑第 1 轴体 21 和 第 2 轴体 31。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的附着物去除装置 A 中, 虽然各第 1 轴体 21 和第 2 轴体 31 的 一端由 1 个轴承 51a 轴支撑, 但也可以由 2 个轴承轴支撑。
在第 1 轴体 21 的两端侧安装有驱动用辊 20, 在第 2 轴体 31 的中央部安装有去除 用旋转体 30。两轴体 21, 31 的各端延伸至齿轮箱 50, 50 内。
传动机构 40 具有安装于第 1 轴体 21 的第 1 齿轮 41, 和安装于第 2 轴体 31 的第 2 齿轮 42。第 1 齿轮 41 和第 2 齿轮 42 均为容纳于齿轮箱 50, 50 内的直齿轮, 且相互啮合。 因此, 安装于第 1 轴体 21 的驱动用辊 20 和安装于第 2 轴体 31 的去除用旋转体 30 相互反 向旋转。在齿轮箱 50, 50 内填充有润滑剂 ( 此处为润滑油 )。
驱动用辊 20 由左右一对的驱动用辊 20a, 20b 组成, 设置于位于上侧的输送带部 4a 的行进方向 D2 右侧的右侧驱动用辊 20a 被设置成接触输送带 4 的搬运物承载面 4s 右侧区 域, 左侧驱动用辊 20b 被设置成接触输送带 4 的搬运物承载面 4s 左侧区域。
因此, 当传送带装置 B 的驱动轮 2 转动, 输送带 4 也转动, 能够传送搬运物 C 时, 驱 动用辊 20 与输送带 4 联动旋转。
如图 5 所示, 驱动用辊 20 的外表面形成为凹凸的条状。更具体地说明凹凸形状, 驱动用辊 20 在其外周面, 具有沿驱动用辊 20 的旋转轴方向直线延伸的多个 ( 花键形状 ) 凸条部 23。 各凸起部 23 沿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若外周面为上述形状, 可防止输送带 4 和驱 动用辊 20 之间产生滑动, 输送带 4 的转动被可靠地传递给驱动用辊 20。因此, 与输送带 4 的转动联动, 驱动用辊 20 旋转。
去除用旋转体 30 设置于左右的驱动用辊 20a, 20b 之间, 并接触输送带 4 的搬运物 承载面 4s 的中央区域。 驱动用辊 20 与搬运物承载面 4s 的接触区域、 和去除用旋转体 30 与 搬运物承载面 4s 的接触区域为不同的区域, 且两个区域为不重叠的状态。此外, 虽然驱动 用辊 20 与搬运物承载面 4s 的接触区域也可以与去除用旋转体 30 与搬运物承载面 4s 的接 触区域重叠, 但如本实施方式所述, 不重叠时, 去除用旋转体 30 与左右的驱动用辊 20a, 20b 的轴垂直方向的设置 ( 位置关系 ) 的自由度提高。
如图 5 所示, 在后面要详细说明的去除用旋转体 30, 由多个旋转分割体 80 安装于 第 2 轴体 31 并连接构成, 该旋转分割体 80 通过在弹性体形成的刮落片支撑体 82 上放射状 地设置刮落附着物的多个刮落片 33 而构成。
如图 5 所示, 安装有驱动用辊 20 的第 1 轴体 21 的旋转轴 G1 与安装有去除用旋转 体 30 的第 2 轴体 31 的旋转轴 G2 的轴间距 L1 为驱动用辊 20 的最大半径 R1 和去除用旋转 体 30 的最大半径 R2 的总和 ( 和 ) 以下。
此外, 轴间距 L1 虽然也可以不为驱动用辊 20 的最大半径 R1 和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最大半径 R2 的总和以下, 但若在该总和以下, 附着物去除装置可实现小型化。
即, 如本实施方式的附着物去除装置 A, 若以驱动用辊 20 与搬运物承载面 4s 的接 触区域和去除用旋转体 30 与搬运物承载面 4s 的接触区域不重叠的方式设置驱动用辊 20 和去除用旋转体 30, 则第 1 轴体 21 与第 2 轴体 31 的轴间距离 L1 能够为驱动用辊 20 的最 大半径 R1 和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最大半径 R2 的和以下, 从而能够确保驱动用辊 20 和去除 用旋转体 30 为不接触的状态。
更详细地, 在本实施方式中, 驱动用辊 20 的最大半径 R1 为从第 1 轴体 21 的旋转
轴 G1 到第 2 轴体 31 的外周面的间距 L2 以下, 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最大半径 R2 为从第 2 轴 体 31 的旋转轴 G2 到第 1 轴体 21 的外周面的间距 L3 以下。
虽然也可以不为上述结构, 但若具有上述结构, 可防止驱动用辊 20 接触第 2 轴体 31, 并防止去除用旋转体 30 接触第 1 轴体 21。能够缩短两轴体 21, 31 的轴间距离 L1, 从而 能够实现附着物去除装置 A 的小型化。
附着物去除装置 A 为驱动用辊 20 和去除用旋转体 30 这两者接触输送带 4 的搬运 物承载面 4s 的结构。因此, 不需要进行使输送带 4 位于驱动用辊 20 和去除用旋转体 30 之 间的组装工作。
即, 使用附着物去除装置 A 时, 在下侧的输送带部 4b 设置附着物去除装置 A, 只通 过调整驱动用辊 20 和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位置, 就能够非常简单地设置附着物去除装置 A。
以下, 说明设置于传送带装置 B 的附着物去除装置 A 的工作过程。
当传送带装置 B( 参照图 1) 工作时, 输送带 4 转动, 压在输送带 4 上的驱动用辊 20( 参照图 5) 与输送带 4 的动作联动并旋转。于是, 第 1 轴体 21 旋转, 安装于第 1 轴体 21 的第 1 齿轮 41 也旋转。第 1 齿轮 41 与第 2 齿轮 42 啮合, 当第 1 齿轮 41 旋转, 第 2 齿轮 42、 第 2 轴体 31 和去除用旋转体 30 反向旋转。 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上侧接触输送带 4, 接触输送带 4 的位置的去除用旋转体 30 外 周的移动方向与输送带 4 的行进方向相反。因此, 用传送带装置 B 传送搬运物 C 时, 能够通 过设置于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多个刮落片 33( 参照图 7) 可靠地刮落输送带 4 表面上附着的 附着物。
如上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的附着物去除装置 A 中, 以驱动用辊 20 与搬运物承载面 4s 的接触区域和去除用旋转体与搬运物承载面 4s 的接触区域不重叠的方式设置驱动用辊 20 和去除用旋转体 30。即, 驱动用辊 20 和去除用旋转体 30 从侧面看为重叠的结构。即, 设置于同一高度。上述结构能够缩短两轴体 21, 31 的轴间距 L1, 从而能够实现附着物去除 装置 A 的小型化。附着物去除装置 A 小型化能够节约设置空间, 从而能够在更狭小的空间 中设置附着物去除装置 A。
传动机构 40 可采用各种结构, 但由于本实施方式的传动机构 40 为由第 1 齿轮 41 和第 2 齿轮 42 组成的简单结构, 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特别地, 使用直齿轮的结构时, 能够 缩小传动机构 40 的轴体延伸方向 ( 传送带装置宽度方向 ) 的尺寸, 并能够抑制在最低限 度。由此, 能够实现附着物去除装置 A 的小型化。
传动机构 40 小型化, 使得传动机构 40 轴体延伸方向的尺寸被限制, 如本实施方 式, 传动机构 40 能够设置在作为附着物去除装置 A 的设置位置的传送带装置 B 的框架 1c, 1d 内侧。即, 附着物去除装置 A 整体能够设置在传送带装置 B 的框架 1c, 1d 内侧。虽然也 可以为传动机构 40 设置在传送带装置 B 的外侧的结构, 但该情况下, 有时受到传送带装置 B 周边状况的影响, 附着物去除装置 A 无法设置于传送带装置 B, 但若传动机构 40 能够设置 在传送带装置 B 的框架 1c, 1d 内侧, 则能够不受传送带装置 B 周边状况影响地设置附着物 去除装置 A。
通过传动机构 40 的小型化, 传动机构 40 能够设置在附着物去除装置 A 的两侧。 在 附着物去除装置 A 的两侧设置传动机构 40, 从驱动用辊 20 到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力的传递 状态为左右对称, 提高第 1 轴体 21 和第 2 轴体 31 的耐久性, 进而提高附着物去除装置 A 的
耐久性。 如果传动机构 40 为由第 1 齿轮 41 和第 2 齿轮 42 组成的简单结构, 则动力传递效 率提高, 工作时的发热量被控制到最低限度。由于结构简单, 齿轮箱 50 内的齿轮设置空间 减小, 在齿轮箱 50 的大小相同的情况下, 由于能够填充更多的润滑剂, 因此能够提高冷却 效率。如果能够防止工作时装置的高温化, 则能够提高装置的耐久性。
如上所述, 第 1 轴体 21 的旋转轴 G1 与第 2 轴体 31 的旋转轴 G2 的轴间距 L1 也可 以不在驱动用辊 20 的最大半径 R1 和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最大半径 R2 的总和以下, 但该轴 间距 L1 为该和以下时, 能够使第 1 齿轮 41 的直径小于驱动用辊 20 的直径, 且能够使第 2 齿轮 42 的直径小于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直径。
并且, 能够使齿轮箱 50 的高度尺寸小于驱动用辊 20 和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直径。 由于形成上述结构, 能够将齿轮箱 50 设置于输送带 4 的下方, 而不是在输送带 4 的外侧, 从 而能够进一步实现附着物去除装置 A 的小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虽然附着物去除装置 A 通过支撑体 11 和去除装置支撑部件 10 安装于第 1 框架 1a, 但如图 6 所示, 在传送带装置 B 的输送带 4 下方具有基座部 60 等的情 况下, 也可以以承载于该基座部 60 的状态设置附着物去除装置 A。
以下对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 6 所示, 支撑体 70 为具有侧板 70a、 和位于其上下的弯 曲板部 70b, 70c 的截面コ字形 (U 字形 ) 部件, 第 1 弯曲板部 70b 形成有用于将支撑体 70 固定于传送带装置 B 基座的梁 1f 等的 2 个螺钉孔。在两个弯曲板部 70b, 70c 之间, 形成有 拧入调整螺钉 71a, 71b 的螺纹孔的 2 个突出板部 70d, 70d 被设置于邻接第 1 弯曲板部 70b 的位置。 形成于突出板部 70d 的螺纹孔为用于拧入将附着物去除装置 A 以承载于基座部 60 等的状态设置时所必需的调整螺钉 71a, 71b 的螺纹孔。在本实施方式中, 各突出板部 70d 以被到达第 1 弯曲板部 70b 的辅助板 70e, 70e 强化的状态形成为支撑体 70 的一部分。在 第 2 弯曲板部 70c, 形成有用于拧入将附着物去除装置 A 悬挂支撑时所必需的调整螺钉的 2 个螺钉孔。如上所述, 侧板 70a 形成有贯通插入第 1 轴体 21 的第 1 通孔 72 和贯通插入第 2 轴体 31 的第 2 通孔 73。
上述支撑体 70, 能够在悬挂支撑附着物去除装置 A 时和以承载的状态设置附着物 去除装置 A 时这两种情况下使用。即, 由于实现零件的通用化, 因此非常方便。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附着物去除装置, 还包含在未脱离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的发明。
例如, 作为驱动用辊 20, 也可以在外周面的左右两侧部具有锥形部。驱动用辊 20 以推压输送带 4 的状态使用。因此, 在输送带 4 内, 驱动用辊 20 与输送带 4 抵接的区域和 未抵接的区域的边界部分, 输送带 4 容易形成严重磨损, 该边界部分的磨损是输送带寿命 缩短的原因。针对该问题, 驱动用辊 20 的外周面的左右两侧部形成锥形部时, 在抵接区域 和未抵接区域的边界部分的输送带 4 磨损得到抑制, 防止输送带 4 的寿命缩短。
传动机构 40 中的第 1 齿轮 41 和第 2 齿轮 42 的传动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 1 ∶ 1, 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 第 1 齿轮 41 和第 2 齿轮 42 的传动比也可以为 2 ∶ 1。采用上述传 动比时, 能够使第 2 齿轮 42 的转速为第 1 齿轮 41 转速的两倍, 能够增加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转速。
由于本发明的传动机构具有由第 1 齿轮 41 和第 2 齿轮 42 组成的简单结构, 因此
只调节第 1 齿轮 41 和第 2 齿轮 42 的传动比就能够简单地改变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转速。
接着, 对旋转体主体 32 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 7 为旋转体主体 32 的放大图, 图 8 为图 7 中的旋转体主体 32 的 A-A 剖面图。为方便说明, 图 8 中省略贯通插入旋转体主体 32 的第 2 轴体 31。
如图 7 所示, 旋转体主体 32 在第 2 轴体 31 上连接形成有多个筒状的转动分割体 8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 11 个, 即 80a ~ 80k)。
如图 8 所示, 转动分割体 80 具有将第 2 轴体贯通插入中心部并用键一体连接的金 属制轴套部 81、 轴套部 81 的圆周方向形成有放射状突起的由弹性橡胶体制成的刮落片支 撑体 82、 以及埋入该刮落片支撑体 82 的各放射状顶端各部并突出的刮落片 33。
轴套部 81 用来作刮落片支撑体 82 的根部, 并且用来在旋转分割体 80 中贯通插入 第 2 轴体 31 时, 通过键限制旋转分割体 80 相对于第 2 轴体 31 的转动。
即, 在轴套部 81 的内周面, 形成有第 1 键槽 83 和第 2 键槽 84, 通过将键插入形成 于第 2 轴体 31 的图中未示出的键槽、 和第 1 或第 2 键槽 83, 84 之间, 限制旋转分割体 80 相 对于第 2 轴体 31 的转动。
第 1 键槽 83 和第 2 键槽 84 在轴套部 81 的内周面上, 以点 P 为中心形成的角度 α 约为 67.5 度。 即, 第 1 键槽 83 形成于从点 P 沿半径方向贯穿刮落片 33 的虚线 M, 第 2 键槽 84 形 成于从点 P 沿半径方向贯穿槽部 85 的虚线 N。
上述结构用于在连接多个旋转分割体 80 形成旋转体主体 32 时, 使邻接的旋转分 割体 80 的刮落片 33 相互交错。
换言之, 形成于第 2 轴体 31 的图中未示出的键槽中插入旋转分割体 80 时, 通过交 错卡合各旋转分割体 80 的 2 个键槽, 使刮落片 33 相互交错。
例如, 图 7 所示的沿轴方向并列的旋转分割体 80a、 旋转分割体 80b、 旋转分割体 80c…、 旋转分割体 80k, 如图 9 所示, 各旋转分割体的键槽设置为按照旋转分割体 80a 的第 1 键槽 83、 旋转分割体 80b 的第 2 键槽 84、 旋转分割体 80c 的第 1 键槽 83、 旋转分割体 80d 的第 2 键槽 84…的方式交替地贯通插入第 2 轴体 31。
通过形成上述结构, 如图 5 所示, 旋转体主体 32 的刮落片 33 能够交替设置于第 2 轴体 31 的轴线方向, 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刮掉输送带 4 的附着物。
刮落片支撑体 82 的外周部, 交替形成有凹凸的大致齿轮形状。即, 具有向外突出 的突起状的顶部 88、 和向中心方向 ( 点 P 方向 ) 的槽部 85。
在刮落片支撑体 82 的槽部 85 的根部, 贯通设置有顶部朝中心方向 ( 点 P 方向 ) 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状的、 用于伸缩的通孔 87。
该通孔 87 在刮落片 33 接触输送带 4 时, 由于刮落片 33 两侧的通孔 87 的空间的 作用, 由表面弹性材料伸缩而产生弹力, 通过该弹力, 能够将附着于输送带 4 的附着物弹开 而去除。
即, 后述的顶部 88 的刮落片 33 在抵接输送带 4 时, 形成于上述槽部 85 的通孔 87 弯曲, 相比没有该通孔 87 的情况, 能够进一步增大与刮落片 33 形成为一体的顶部 88 的弹 性系数, 从而能够有效地削落、 弹开附着于输送带 4 的附着物。
在刮落片支撑体 82 的顶部 88 的顶端部, 设置有刮落片 33。该刮落片 33 接触输送
带 4 的搬运物承载面 4s, 刮落输送带 4 表面的附着物。
关于该刮落片 33 更具体的说, 如图 10(a) 的三面示图和图 10(b) 的立体图所示, 刮落片 33 具有主视方向大致为矩形的刮落片主体 90、 和主视方向大致为椭圆形的刮落片 根部 91, 并在刮落片主体 90 与刮落片根部 91 之间形成有刮落片窄部 95。
刮落片主体 90 用于削落附着于输送带 4 的附着物, 刮落片根部 91 和刮落片窄部 95 均由陶瓷、 超硬合金、 以及高硬度的高分子树脂 ( 例如, 硬铝、 四氟乙烯、 工程塑料 ) 等硬 质材料形成的。由上述材料形成的刮落片的磨损少, 寿命长。
刮落片根部 91 为以埋入刮落片支撑体 82 的顶部 88 的顶端部的状态被设置的部 位, 用于防止刮落片 33 从刮落片支撑体 82 脱落。
刮落片窄部 95 为细腰状设置在刮落片主体 90 与刮落片根部 91 之间的连接部位。
在形成旋转分割体 80 时, 通过溶融的弹性材料流入该刮落片窄部 95 的细腰部周 围产生的空间, 并固化, 该刮落片窄部 95 进一步防止刮落片 33 从刮落片支撑体 82 脱落。
在刮落片主体 90, 贯通设置有连接体贯通插入孔 92, 且能够贯通插入, 形成连接 体 89。
该连接体贯通插入孔 92 为在刮落片支撑体 82 的内部贯通插入以架设各顶部 88, 88 的方式设置沿圆周方向的连接体 89 的孔, 连接体 89 为由比较强韧的纤维形成的带状, 在 固定刮落片 33 的位置, 形成有连接体缺口部 94, 94, 并形成有与连接体贯通插入孔 92 宽度 大致相同的窄部 93。 对连接体 89 使用的纤维没有特别的限定, 例如, 可以使用尼龙纤维、 芳香尼龙纤 维以及碳纤维等。
设置于顶部 88 的刮落片 33 分别用连接体 89 进行连接。
通过使连接体 89 形成为上述的结构, 能够将刮落片 33 的连接体贯通插入孔 92 卡 止于连接体 89 的连接体缺口部 94, 94, 刮落片 33 对于连接体 89 的定位变得容易, 可高效地 进行旋转分割体 80 的成型。
通过将上述利用连接体 89 连接的各刮落片 33 埋入刮落片支撑体 82, 能够进一步 防止刮落片 33 从刮落片支撑体 82 脱落, 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槽部 85 的强度和旋转分割体 80 整体的强度。
这里, 关于顶部 88 的刮落片 33 的设置状态, 在该刮落片 33 的两侧, 刮落片支撑体 82 的突起沿着刮落片 33 形成为顶端尖头形状。
通过形成上述结构, 与通孔 87 相同, 进一步生成强力的弹力, 能够使刮落片 33 以 弹开附着于输送带 4 的附着物的方式工作。
尽可能深地埋入刮落片 33, 能够防止刮落片 33 从刮落片支撑体 82 脱落。
并且, 具有上述的旋转分割体 80 的去除用旋转体 30, 如图 11 所示进行动作, 图 11 为表示去除用旋转体 30 的动作的图。
图 11(a) 表示输送带 4 朝箭头 D3 的方向运动, 去除用旋转体 30 朝箭头 D4 方向转 动的状态。
在此状态下, 当刮落片 33 与输送带 4 接触, 通过该刮落片 33 与输送带 4 之间作用 的摩擦力, 该刮落片 33 如点划线所示朝箭头 D5 方向倾倒。
此时, 设置有接触输送带 4 的刮落片 33 的顶部 88 变形, 并储存与箭头 D5 方向反
向的弹力。
且伴随顶部 88 变形, 通孔 87, 87 也产生变形, 进一步提高顶部 88 的变形的自由 度。
如此, 在顶部 88 储存弹力的刮落片 33, 由于通过该弹力被紧紧地压在输送带 4, 因 此可强力地刮落附着于输送带 4 的附着物。
接着, 如图 11(b) 所示, 去除用旋转体 30 进一步转动时, 使顶部 88 储存的弹力进 一步提高, 作用于刮落片 33 与输送带 4 之间的摩擦力提高, 刮落片 33 如点划线所示朝箭头 D6 方向释放弹力。
此时, 刮落片 33 进行将从输送带 4 刮落的附着物弹开并投入贮料器 6 的动作。
进行该动作时, 刮落片 33 的连接体贯通插入孔 92 中贯通插入的连接体 89, 伴随释 放强弹力, 防止刮落片 33 从刮落片支撑体 82 脱落。
通过刮落片 33 每次与输送带 4 接触时进行该动作, 有效地去除附着于输送带 4 的 附着物。
如上所述,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附着物去除装置 A, 能够提供一种可方便地设置于传 送带装置 B、 并具有良好的维护性能、 结构紧凑的附着物去除装置 A。 以下, 参照图 13 说明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附着物去除装置 T。在以下的 说明中, 具有与在上述的附着物去除装置 A 中表示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 使用相同的附 图标记。
图 13 表示抵接输送带 4 的搬运物承载面 4s 的附着物去除装置 T。该附着物去除 装置 T 虽然与上述附着物去除装置 A 的结构大致相同, 但在设置于第 1 轴体 21 两端部的驱 动用辊 20a, 20b 之间设置辅助去除用旋转体 110 这一点, 结构不同。
即, 辅助去除用旋转体 110 与驱动用辊 20a, 20b 同轴设置, 与驱动用辊 20a, 20b 相 同地通过与搬运物承载面 4s 的接触摩擦转动。
且, 辅助去除用旋转体 110 与上述的去除用旋转体 30 相同, 形成为多个 ( 在图 13 中为 11 个 ) 旋转分割体 80 贯通插入第 1 轴体 21, 各旋转分割体 80 通过在形成于第 1 轴体 21 的图中未示出的键槽、 和第 1 或第 2 键槽 83, 84 之间插入键, 限制旋转分割体 80 相对于 第 1 轴体 21 进行转动。
通过上述结构, 能够更高效地去除附着于搬运物承载面 4s 的附着物, 且能够高效 地向第 1 轴体 21 传递输送带 4 的驱动力, 能够更可靠地去除附着于搬运物承载面的附着 物。
换言之, 通过设置辅助去除用旋转体 110, 附着于搬运物承载面 4s 的附着物, 首先 与从动于传送带的搬运方向而转动的辅助去除用旋转体 110 接触而被松动, 进行粗刮, 接 着与传送带的搬运方向反方向进行转动的去除用旋转体 30 接触, 直到细小的附着物被弹 开, 因此能够更可靠且有效地去除附着物。
且, 以上述附着物去除装置 A 为例, 该附着物去除装置 A 的动力从驱动用辊 20a, 20b 获得, 但在如图 13 所示的附着物去除装置 T 中, 从辅助去除用旋转体 110 也能够获得动 力, 能够更可靠地驱动去除用旋转体 30。
由于驱动用辊 20a, 20b 与辅助去除用旋转体 110 接触输送带 4, 因此, 相比附着物 去除装置 A, 接触面积增大, 能够进一步防止输送带 4 与驱动用辊 20a, 20b 或辅助去除用旋
转体 110 之间产生的滑动, 能够从输送带 4 更高效地获得驱动力。
最后,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仅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 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上 述的实施方式。因此, 即使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之外, 只要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 显 然能够根据设计等作出各种改变。
例如, 在图 8 所示的结构中, 通孔 87 的形状虽然为近似等腰三角形, 但考虑到与输 送带 4 之间的摩擦大小、 输送带 4 附着的附着物粘性等, 也可以为圆形、 矩形、 多边形等, 适 当地调整弹力。
即, 旋转分割体 80 也可以为图 12(a) 所示的结构, 该图 12(a) 所示的旋转分割体 80, 虽然与图 8 所示的旋转分割体 80 的基本结构相同, 但在通孔 87 形成为弯曲椭圆形状 ( 豆状 ) 这一点结构不同。
具有上述通孔 87 的旋转分割体 80 与具有如图 8 所示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通孔 87 的旋转分割体 80 相比, 能够提高顶部 88 的柔韧性, 从而能够更稳定地去除附着于输送带 4 的附着物。
且, 图 12(b) 所示旋转分割体 80, 虽然与图 12(a) 所示的旋转分割体 80 的基本结 构相同, 但在形成为弯曲椭圆形状的通孔 87 中设置有间隔部 100 这一点上结构上不同。
通过形成上述结构, 在提高顶部 88 柔韧性的同时, 能够一定程度地限制架设于槽 部 85 的连接体 89 的运动, 与图 12(a) 所示的旋转分割体 80 的顶部 88 相比, 进一步提高弹 性系数, 从而能够稳定且强力地去除附着于输送带 4 的附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