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制药 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四季可发,尤以冬春 季多发,发病率高。且近年由于感冒病毒株的变异,以及城乡空气污染、城市化带来的运动 缺少、工作繁忙致人体抵抗力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发病率居高不下,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据统计,成年人每年要患感冒3~4次,儿童则多达6次以上。职工缺 勤的36%、学生病假的67%均是由感冒造成的,感冒对孕妇、老人和儿童造成的危害也很大 。我国每年约有75%的人至少患一次感冒,1998年门诊病例的20~30%是因感冒而就医,加 上自购药物治疗者,全国估计不下10亿人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死于感冒的人数至 少在200万以上,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控制感冒的发生,减轻感冒对人类身体健 康的危害,是医药学界十分重视的一项研究课题。而研制开发治疗感冒疾病的药物显得尤为 重要。另据中国非处方药协会及上海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统计,目前我国常见病症自我药疗 比例最高的是感冒药,为89.6%,高出第二名30个百分点。这种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据估 计,我国每年的感冒药销售额约为100亿元人民币左右。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本病属 中医感冒范畴。现代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一致:主要是感受风邪所致,或触冒时 行之气,或风寒暑湿等六淫之邪挟时行之气侵入人体而发病。多发于气候突变,寒暖失常之 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因冬春季节鼻腔咽喉部血管收缩,粘膜干燥 ,细胞破裂,抗体水平下降。一般先出现恶寒发热等卫表之症,此乃卫阳被遏,营卫失和, 正邪相争所致。外邪犯肺,肺气失于宣肃,则见咳嗽、鼻塞等症;邪犯经络则全身酸痛;邪 气上扰则头痛。体质较强者,一般仅侵袭肺卫,以表证为主,尚易解散;若年老体弱者,则 易由表入里,使症状加重,或变生它病。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过去主要是按辨证分型的 方法进行治疗,经近10年的临床研究表明,仅沿袭传统的辨证分型论治方法,远远解决不了 临床上所出现的复杂多变的问题,只有以辨证分型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能满足临床需 要。
目前,上呼吸道感染西医虽有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及人体白细胞干扰素等,但尚无理想 效果。中医药在防治感冒上确有所长,如今辨病和辨证相结合通治感冒已成为发展趋势。另 外,风热型和热盛型感冒有增多的趋势,这与近年来感冒病毒型、株变异和城乡空气污染使 人体抵抗力降低以及城市化带来的运动缺少,工作繁忙有关,因此加强对其防治的研究,提 供一种安全、有效、价廉的中药,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 现代制剂技术,以药效学试验为基础对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羊耳菊、穿心莲经大孔树脂吸附 技术分离纯化,有效成分得到充分富集,总固体物明显降低,克服了成品易吸潮,日服用量 大,贮藏不便,质量不易控制,稳定性差等缺点。
本发明是这样构成的:一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按照重量组份计算,是由羊 耳菊3~5份、穿心莲1~2份和石膏2~4份制成的。
具体地说,按照重量组份计算,它是由羊耳菊4份、穿心莲2份和石膏3份制成的。
所述的中药制剂为颗粒剂、片剂或胶囊剂。
本发明所述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羊耳菊、穿心莲和 石膏,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稠膏,加入适量淀粉,混匀 ,制粒,干燥,按常规方法制备成各种不同的制剂。
另一种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羊耳菊、穿心莲和石膏,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滤 过,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浸膏,加乙醇使含醇量为50~80%,混匀,放置24小时,滤过, 滤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加入适量淀粉,混匀,制粒,干燥,按常规方法制备成各种不 同的制剂。
再一种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三味药材,将羊耳菊和穿心莲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 ,滤过,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浸膏,加乙醇使含醇量为50~80%,混匀,放置24小时,滤 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液上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用40~9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 ,回收乙醇,浓缩,真空干燥或微波真空干燥,粉碎,得提取物;石膏加水煎煮,浓缩,干 燥,得提取物;合并两种提取物,加入适量淀粉,混匀,制粒,干燥,按常规方法制备成各 种不同的制剂。
其制备方法还可以为:按比例称取三味药材,羊耳菊、穿心莲分别加水煎煮提取,浓缩 ,用乙醇沉淀处理,回收乙醇;水溶液分别上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弃去穿透液,用乙醇洗 脱,收集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粉碎,分别得羊耳菊、穿心莲提取物;石膏加水 煎煮,浓缩,干燥,得提取物;合并三种提取物,加入适量淀粉,混匀,制粒,干燥,按常 规方法制备成各种不同的制剂。
上述方法的具体过程为:按比例称取三味药材,羊耳菊、穿心莲分别加10倍量水煎煮提 取3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滤液减压浓缩成浸膏,加乙醇使含醇量为50~80%, 混匀,放置24小时,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水溶液分别上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弃去穿 透液,用40~9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减压真空干燥或微波真空干燥 ,粉碎,分别得羊耳菊、穿心莲提取物;石膏加水煎煮,浓缩,干燥,得提取物;合并三种 提取物,加入适量淀粉,混匀,制粒,干燥,制备成颗粒剂,或压制成片剂,或装入胶囊制 成胶囊剂。
本发明处方由羊耳菊、穿心莲和石膏三味药组成,其中:羊耳菊:性辛,味微苦。散风 清热,解毒消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风湿疼痛,痈疮疔毒,乳痈。《贵州中药资源 》:清热,补虚,除痰定喘。《中国民族药志》记载:苗族:用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牙 龈炎、乳腺炎。瑶族:祛风消肿、行气止痛、散寒解表。彝族:清热泻火。用于牙痛、泌尿 道感染。壮族:清热解毒,散风消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风湿疼痛,痈疮疔毒,乳 痈。傣族用于小儿发烧。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均有较好的作 用。临床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咽、关节炎等。
穿心莲:性味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感 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痈肿疮疡,毒蛇咬伤。《泉州本草》 :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治咽喉炎症,痢疾,高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穿心莲有较明显抗菌 、抗病毒作用。
石膏:性味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用于壮 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牙痛,疮疡不敛。《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解肌发汗;止 消渴,咽热。”《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 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 《本草经疏》:“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
本发明根据外感发热,系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邪正相争,营卫失和,阳盛于外,初起 邪在卫表的病因病机,以及针对外感风热之实证,以疏风解表,清热驱邪为组方之法,以性 味辛凉的羊耳菊为君,用之疏风清热,解毒利咽;穿心莲性味苦寒,清热解毒,疏散肺经风 热毒邪,清利咽喉,散上焦之风热,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毒,用之为臣;石膏辛甘大寒,其 辛可解肌出汗,其甘可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寒能清肺热,而肺与皮毛相合为佐药。诸药 配合,共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效。
本发明制剂的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症见发热、微恶风寒、 头痛、咳嗽、流涕、口渴、咽痛,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症状者
目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属外感风热的中药制剂达百余种,剂型几乎囊括现代常用各种 剂型,如丸剂、冲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注射液、栓剂、糖浆剂、茶剂等 ,多以复方制剂为主。本发明制剂与同类品种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与适应症相同 的同类药物相比,本制剂除了针对上呼吸道感染的特点疏风解表外,还注重清热解毒热,针 对实证组方,以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2)处方组成从中医临床实践出发,吸取中医传统 及民间用药经验,根据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特点和适应证候择药组方,符合中医理论。(3) 已在民间试用,疗效显著、见效快,有较好的临床基础。
为了确保本发明制剂的效果,申请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药效学试验研究,具体如下:
1.对大鼠腹腔白细胞游走的影响
取体重200±20g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给药组按表1剂量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同 法给等容积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灌胃抗病毒颗粒8.0g/kg。每日给药一次,连续3天。末 次给药后1h,每鼠腹腔注射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4ml,3h后处死,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ml冲 洗腹腔,计数洗出液中的白细胞数,结果见表1。
表1对大鼠腹腔白细胞游走的影响(n=10,x±SD)
组别 剂量(g生药/kg) 白细胞数(×109/L) 抑制率(%) 对照组 - 12.11±3.51 低剂量组 2.0 8.04±2.05* 31.45 中剂量组 4.0 7.42±2.57* 35.61 高剂量组 8.0 6.21±3.12** 41.33 抗病毒颗粒 8.0 7.06±2.87* 38.4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剂各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白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 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
2.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取体重200±20g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给药组按表2剂量灌胃给药, 正常对照组同法给等容积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灌胃抗病毒颗粒8.0g/kg。给药后1h,于 大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0.1ml/只,致炎后1、2、4、6小时,分别测定致炎前后不 同时间的足跖容积,计算肿胀值,结果见表2。
表2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n=10,x±SD)
组别 剂量(g生药/kg) 致炎后肿胀值(ml) 1h 2h 4h 6h 对照组 0.38+0.14 0.62+0.14 0.58+0.14 0.36+0.13 低剂量组 2.0 0.26+0.16* 0.51+0.17* 0.44+0.16 0.34+0.11 中剂量组 4.0 0.27+0.13 0.43+0.11** 0.39+0.10** 0.31+0.10 高剂量组 8.0 0.25+0.14* 0.45+0.16* 0.40+0.12* 0.28+0.09 抗病毒颗粒 8.0(颗粒) 0.26+0.12 0.41+0.13** 0.39+0.17* 0.30+0.1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剂各剂量组致炎后2和4小时的肿胀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 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
3.对内毒素引起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
取体重1.8~2.5kg健康家兔若干只,实验室温度控制在25℃左右。于试验前3日,每 日测正常肛温2次,选取体温变动不高于0.3℃的家兔40只,按基础体温分层随机分为5组。 给药前测定3次肛温(每30分钟1次),以体温平均值为基础体温。给药组按表3剂量灌胃给 药,正常对照组同法给等容积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灌胃给阿司匹林片0.15g/kg。同时各组 动物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5EU/kg。于内毒素攻击后1、2、3、4、5小时测定家兔肛温,结果 见表3。
结果表明,各剂量组能明显抑制内毒素所致家兔体温的升高,其中中、高剂量组的作用 时间和强度明显优于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
表3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n=8,x±SD)
组别 剂量 (g生药 /kg) 给药前 体温 (℃) 注射内毒素后不同时间的体温(℃) 1h 2h 3h 4h 5h 对照组 - 39.15±0.20 39.85±0.16 40.06±0.18 39.83±0.14 39.56±0.13 39.36±0.10 低剂量组 3.0 39.17±0.18 39.68±0.19* 39.84±0.11* 39.59±0.11 39.42±0.11 39.26±0.12 中剂量组 6.0 39.18±0.17 39.54±0.17** 39.80±0.10** 39.47±0.13** 39.35±0.14* 39.21±0.08 高剂量组 12.0 39.19±0.20 39.56±0.20** 39.76±0.16* 39.50±0.14** 39.31±0.12** 39.22±0.11 阿司匹林 0.15 39.16±0.21 39.50±0.18** 39.79±0.11** 39.49±0.12** 39.30±0.12** 39.18±0.1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1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取体重20±2g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给药组按表4剂量灌胃给药, 正常对照组给等容积生理盐水。每日给药1次,连续7天。末次给药后24h,处死动物,取胸 腺和脾脏称重,计算胸腺和脾脏指数。结果见表4。
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剂中、高剂量组小鼠脾脏指数和高剂量组小鼠胸腺指数明显高 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
4.2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指数k和吞噬系数α的影响
取体重20±2g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给药组按表4剂量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给等容 积生理盐水。每日给药1次,连续4天。末次给药后24h,于尾静脉注射稀释印度墨汁 0.1ml/10g体重,注射后30秒和6分钟分别从小鼠眼眶后静脉丛取血25μl于0.1%碳酸钠2ml中 ,比色并计算吞噬指数k和吞噬系数α。结果见表4。
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剂高剂量组的吞噬指数k和吞噬系数α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 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3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取体重20±2g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给药组按表4剂量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给等 容积生理盐水。每日给药1次,连续8天。给药2天后,腹腔注射绵羊红细胞悬液0.2ml/只, 于免疫后6天,眼眶取血测定并计算半数溶血素值(HC50)。结果见表4。
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剂中、高剂量组的HC50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 性差异(p<0.05)。
表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n=10,x±SD)
组别 剂量(g生药/kg) 胸腺指数 脾脏指数 吞噬指敷k 吞噬系数α HC50 对照组 - 3.65±1.03 4.91±1.36 0.0308±0.0084 5.06±0.74 283.1±141.0 低剂量组 4.0 4.54±1.02 5.42±1.36 0.0317±0.0130 5.26±1.21 306.4±138.7 中剂量组 8.0 4.91±1.56 6.45±1.39* 0.0321±0.0127 5.34±0.70 431.3±133.5* 高剂量组 16.0 5.24±1.31* 6.32±1.52* 0.0489±0.0178* 6.47±1.08* 421.8±137.6* 抗病毒颗粒(颗粒) 8.0 4.81±1.60 6.35±1.48* 0.0424±0.0130 5.84±0.81* 429.6±116.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5.抗病毒作用
5.1对流感病毒FM1致小鼠肺炎的影响
取体重15.0+0.5gBalb/c小鼠60只,按表5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余小鼠用乙醚轻度麻醉,以15倍LD50的流感病毒FM1滴鼻,每只0.05ml。给药组按表5剂量 ,于感染前一天开始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5天,正常对照组同法给等容积生理盐水。 第6天称体重(禁水8小时),处死动物,解剖取肺清洗,去除气管、肺门淋巴结等组织,用 滤纸吸干水分,称重,肉眼观察肺部病变,按以下公式逐个计算肺指数和抑制率,结果见表 5。
表5对流感病毒FM1致小鼠肺炎的影响(n=10)
组别 剂量(g生药/kg) 肺指数(X±SD) 抑制率(%) 正常对照组 病毒对照组 给药组 病毒唑 - - 4.0 8.0 16.0 0.08 0.91±0.17 1.42±0.25### 1.20±0.00 1.15±0.21* 1.03±0.22** 1.01±0.19** 13.51 18.93 25.12 26.76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 P<0.01、与病毒对照组比较 *p<0.05、**p<0.01。
试验结果表明,给药组中剂量(4g生药/kg)和高剂量(8g/kg)组对流感病毒FM1株所致 肺病变有明显抑制作用,与病毒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
5.2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保护作用
取Balb/c小鼠240只,体重14-16g,按表6、7随机分成12组,每组20只,除正常对照组 外,其余小鼠用乙醚轻度麻醉,以30倍LD50流感病毒滴鼻,每只0.05ml。给药组按表6剂量 ,于感染前一天开始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5天,正常对照组同法给等容积生理盐水。 从感染病毒之日起连续观察14天,逐日记录动物症状及死亡数。按以下公式计算死亡保护率 (%)、延长生命率(%),结果见表6、表7。
死亡保护率(%)=(对照组死亡率-试验组死亡率)×100%
表6 对小鼠流感病毒FM1毒株感染的死亡保护作用
组别 剂量 (g/生药/kg) 动物数 (只) 死亡数 (只) 死亡率 (%) 平均存活天数 死亡保护率 (%) 延长生命率 (%) 正常对照组 病毒对照组 给药组 病毒唑 - - 4.0 8.0 16.0 0.08 20 20 20 20 20 20 0 15 12 8 3 3 0 75 60 40 15 15 >13 6.9 8.12 10.26* 12.11** 12.84** 10.0 36.0* 52.0** 56.0** 16.4 47.23* 69.17** 78.21**
与病毒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表7对临床分离流感病毒B/黔防/252/2001毒株感染的死亡保护作用
组别 剂量 (g生药/kg) 动物数 (只) 死亡数 (只) 死亡率 (%) 平均存活天数 死亡保护率 (%) 延长生命率 (%) 正常对照组 - 20 0 0 >14 病毒对照组 - 20 15 75 6.90 给药组 4.0 20 12 60 7.73 25 28.32* 8.0 20 5 25 10.26* 50** 57.59** 16.0 20 3 15 12.41** 55** 81.11** 病毒唑 0.08 20 2 10 12.90** 65** 87.42**
与病毒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试验结果表明,给药组中剂量(4.0g/kg)和高剂量(8.0g/kg)组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 鼠具有死亡保护作用,与病毒对照组比较,中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有 极显著性差异(P<0.01);各剂量组药物对临床株流感病毒B/黔防/252/2001感染小鼠均具 有死亡保护作用,与病毒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高剂量组有 极显著性差异(P<0.01)。
5.3对小鼠体内流感病毒增殖的影响
取体重14~16g 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在乙醚轻度麻醉下,以 1000倍LD50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感染前1天,用不同浓度的受试药物和病毒唑溶液按表8 剂量分别给小鼠灌胃。连续给药3天,在感染48小时后,解剖取肺,固定,制成切片并脱蜡 ;用流感病毒FM1兔免疫血清37℃作用30分钟,0.01M PBS轻洗3次,再加1∶10的羊抗兔 IgG荧光抗体37℃15分钟,0.01M PBS轻洗3次,吸干水分,荧光显微镜下计数各组小鼠细支 气管内含特异性荧光抗体颗粒,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8。
表8对流感病毒增殖的影响
组别 动物数 (只) 剂量 (g生药/kg) 特异性荧光 颗粒数 P值 病毒对照组 10 0 263 一枝黄花组 10 4.0 208 >0.05 10 8.0 176 <0.01 10 16.0 112 <0.01 病毒唑组 10 0.08 95 <0.01
实验结果显示,给药组中剂量(4.0g/kg)和高剂量(8.0g/kg)组对流感病毒FM1在小 鼠体内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病毒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5.4对病毒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
将Hep-2和Hela细胞分别接种在96孔微量培养板上,置37℃培养箱中,长成单层细胞后 ,然后每孔加入用维持液配制的100 TCID50的各型病毒0.1ml,Hep-2接种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Hela接种腺病毒,吸附2小时后,倾去病毒液,用维持液清洗3次,然后分别加 入不同浓度的药液,每种浓度的药液接种6孔。同时设病毒对照、细胞对照、药物对照和病 毒唑对照。置CO2培养箱中37℃孵育,每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并记录各孔病变 情况。以病毒对照孔细胞出现明显病变,细胞对照孔细胞无明显退变时,判断结果,结果见 表9。
表9对病毒致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
病毒株 细胞 药液浓度(mg生药/ml ) 病毒唑对照 (1mg/ml) 药物对照 (10mg/ml) 细胞 对照 病毒 对照 10 5 2.5 1.25 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I型 腺病毒 Hep-2 Hep-2 Hel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细胞病变程度按以下标准记录:
- 细胞生长正常,无病变出现;
± 细胞病变少于细胞单层的10%;
+ 细胞病变约占细胞单层的25%;
++ 细胞病变约占细胞单层的50%;
+++ 细胞病变约占细胞单层的75%;
++++ 细胞病变占细胞单层的100%。
结果表明,在感染100 TCID50病毒的情况下,5mg/ml浓度对各种病毒致细胞病变均有不 同的抑制作用。
6.抗菌作用
6.1体外抗菌试验栆禾逑∈头
取小试管11支,1~9分别加入上述各浓度药物液体培养基1ml,再加入10-3稀释的新鲜 菌液0.1ml;同法制备试药对照(不加菌液)和菌株对照(加不含药物的液体培养基)。置 37℃温箱培养24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不显示混浊,完全无菌生长的试药浓度为药物 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选出MIC试验中无菌生长的培养基管,用接种环取一环接 种于不含试药的琼脂培养基上,置37℃温箱培养18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完全无菌生长 的试药浓度为药物对该菌株的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见表10、11。
试验结果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乙型链球菌、脑膜炎双球 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株、甲型链球菌临床分离菌株均有不同程度 的抑制作用和杀菌作用,其中对大肠杆菌的作用较弱。
表10抑菌试验(MIC)结果
菌株 试药稀释度(mg生药/ml) 试药 对照 菌株 对照 240 120 60 30 15 7.5 3.75 1.875 金黄色葡萄球菌 - - - - - + + + - + 大肠杆菌 - - + + + + + + - + 乙型链球菌 - - - - - + + + - + 肺炎双球菌 - - - + + + + + - + 流感嗜血杆菌 - - - - + + + + - + 脑膜炎双球菌 - - - - - + + + - +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 - - - - - - + + - + 甲型链球菌临床分离株 - - - - - + + + - +
表11抑菌试验(MBC)结果
菌株 MIC(mg/ml) MBC(mg/ml) 金黄色葡萄球菌 15.0 30.0 大肠杆菌 120.0 240.0 肺炎双球菌 60.0 120.0 乙型链球菌 15.0 15.0 脑膜炎双球菌 15.0 60.0 流感嗜血杆菌 7.5 15.0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 7.5 15.0 甲型链球菌临床分离株 15.0 15.0
6.2体内抗菌作用-对细菌感染所致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
取体重17~19g Balb/c小鼠1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10组,每组15只,按表12剂量 分组,灌胃给药,对照组给等容积生理盐水。给药3天后,于第4天腹腔注射感染小鼠的 MLD0.5ml(金黄色葡萄球菌5x107菌/只、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株7x107菌/只),再继 续给药3天。观察记录感染后一周内各组小鼠的死亡数,计算死亡率,按Biliss法计算半数 有效量和95%可信限,结果见表12。
表1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
菌株 组别 剂量 (g生药/kg) 动物数 (只) 死亡数 (只) 死亡率 (%) 标准株 细菌对照组 阿莫西林 给药组 - 0.4 4.0 8.0 16.0 15 15 15 15 15 13 4 12 8 5 86.7 26.7** 80 53.3* 33.3** 临床株 细菌对照组 阿莫西林 给药组 - 0.4 4.0 8.0 16.0 15 15 15 15 15 14 3 13 10 5 93.3 20.0** 86.7 66.67* 33.3**
与病毒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试验结果表明,各剂量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和临床株感染小鼠致死均有不同程度 的保护作用。
7.结论
本发明制剂能抑制大鼠腹腔白细胞的游走和角叉菜胶所致的足跖肿胀;对内毒素所致 的家兔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可增加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 指数和吞噬系数,增加小鼠溶血素抗体的生成;对流感病毒FM1致小鼠肺病变有明显抑制作 用,对流感病毒鼠FM1和流感病毒B/黔防/252/2001感染小鼠死亡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明 显抑制小鼠体内流感病毒FM1的增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和临床株)、流感嗜血杆 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临床株)、乙型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具有明 显的体外抑菌和杀菌作用,对致病菌感染小鼠死亡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本发 明制剂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解热以及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制剂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疗效显著、见效快,可达到标本兼 治之目的;采用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纯化等先进技术富集有效成分,具有组方精简,工艺先进 ,产品质量稳定可控,临床使用安全、有效等特点。为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提供了一种有效、 安全、价廉的中成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市场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1:羊耳菊20g、穿心莲10g、石膏15g
称取羊耳菊、穿心莲和石膏,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 稠膏,加入适量淀粉,混匀,制粒,干燥,制备成颗粒剂。该制剂口服,每日3次,一次5g
本发明的实施例2:羊耳菊30g、穿心莲10g、石膏20g
称取羊耳菊、穿心莲和石膏,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 浸膏,加乙醇使含醇量为60%,混匀,放置24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加 入适量淀粉,混匀,制粒,干燥,压制成片剂。该制剂口服,每日3次,一次3片。
本发明的实施例3:羊耳菊50g、穿心莲20g、石膏40g
称取三味药材,将羊耳菊和穿心莲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滤液浓 缩成浸膏,加乙醇使含醇量为70%,混匀,放置24小时,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液 上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用4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真空干燥或微波 真空干燥,粉碎,得提取物;石膏加水煎煮,浓缩,干燥,得提取物;合并两种提取物,加 入适量淀粉,混匀,制粒,干燥,装入胶囊制成胶囊剂。该制剂口服,每日3次,一次3粒。
本发明的实施例4:羊耳菊45g、穿心莲15g、石膏25g
称取三味药材,羊耳菊、穿心莲分别加10倍量水煎煮提取3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 滤液,滤液减压浓缩成浸膏,加乙醇使含醇量为50%,混匀,放置24小时,滤过,滤液减压 回收乙醇;水溶液分别上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弃去穿透液,用6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 ,回收乙醇,浓缩,减压真空干燥,粉碎,分别得羊耳菊、穿心莲提取物;石膏加水煎煮, 浓缩,干燥,得提取物;合并三种提取物,加入适量淀粉,混匀,制粒,干燥,制备成颗粒 剂,或压制成片剂,或装入胶囊制成胶囊剂。
本发明的实施例5:羊耳菊35g、穿心莲10g、石膏35g
称取三味药材,羊耳菊、穿心莲分别加10倍量水煎煮提取3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 滤液,滤液减压浓缩成浸膏,加乙醇使含醇量为80%,混匀,放置24小时,滤过,滤液减压 回收乙醇;水溶液分别上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弃去穿透液,用9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 ,回收乙醇,浓缩,微波真空干燥,粉碎,分别得羊耳菊、穿心莲提取物;石膏加水煎煮, 浓缩,干燥,得提取物;合并三种提取物,加入适量淀粉,混匀,制粒,干燥,制备成颗粒 剂,或压制成片剂,或装入胶囊制成胶囊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