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425018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02.12 CN 203425018 U (21)申请号 201320551352.7 (22)申请日 2013.09.06 A61B 17/64(2006.01) (73)专利权人 江苏广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11218 江苏省南京市潥水县和凤镇凤 翔路 9-1 号 4 幢 1 层 (72)发明人 夏和桃 李刚 彭爱民 唐佩福 刘利民 夏洪菁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 11004 代理人 朱丽岩 (54) 实用新型名称 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
2、一种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 固定器, 包括骨外固定支架、 设置在骨外固定支架 上的钢针固定夹、 以及通过钢针固定夹固定的钢 针 ; 骨外固定支架包括近端 C 形洞孔环及远端 C 形洞孔环, 近端C形洞孔环与远端C形洞孔环的开 口方向相同, 且其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洞孔 ; 近端 C 形洞孔环及远端 C 形洞孔环中部通过弧形连接杆 连接, 近端 C 形洞孔环及远端 C 形洞孔环两端通 过动态牵引关节器连接 ; 动态牵引关节器包括与 近端 C 形洞孔环的端部洞孔连接的第一关节连接 件及与远端 C 形洞孔环上相应的洞孔连接的第二 关节连接件, 第一关节连接件与第二关节连接件 之间通过芯轴连接并可以相对芯轴。
3、摆动, 其操作 灵活, 提高疗效, 减少肩关节肱骨近端骨折的并发 症。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3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425018 U CN 203425018 U 1/1 页 2 1. 一种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包括骨外固定支架、 设置在骨外固定支架上的 钢针固定夹、 以及通过所述钢针固定夹固定的钢针,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骨外固定支架包括近端 C 形洞孔环及远端 C 形洞孔环, 所述。
4、近端 C 形洞孔环与所 述远端C形洞孔环的开口方向相同, 且其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洞孔 ; 所述近端C形洞孔环及所 述远端 C 形洞孔环中部通过弧形连接杆连接 ; 所述近端 C 形洞孔环及所述远端 C 形洞孔环 两端通过动态牵引关节器连接 ; 所述动态牵引关节器包括与所述近端 C 形洞孔环的端部洞孔连接的第一关节连接件 及与所述远端 C 形洞孔环上相应的洞孔连接的第二关节连接件, 所述第一关节连接件与所 述第二关节连接件之间通过芯轴连接并可以芯轴为中心作相对轴摆动。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关节 连接件与所述洞孔之间通过第一螺纹杆连接, 所。
5、述第一螺纹杆通过位于近端 C 形洞孔环及 远端 C 形洞孔环上所述洞孔两侧的上下锁紧螺母固定。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连接 杆呈弧形, 其两端为螺纹段, 所述螺纹段与所述洞孔相匹配并通过上下锁紧螺母固定。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针固定 夹包括远端钢针固定夹, 所述远端钢针固定夹包括钢针压垫及钢针垫片, 所述钢针压垫上 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钢针相匹配的钢针孔槽, 所述钢针压垫与所述钢针垫片相匹配, 用 于对所述钢针固定。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6、 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针压垫 及所述钢针垫片的中部设置有通孔, 所述通孔用于套接第二螺纹杆, 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另 一端伸入所述洞孔, 所述第二螺纹杆与所述洞孔通过上下锁紧螺母固定。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远端钢针 固定夹还包括用于将所述钢针压垫及所述钢针垫片与所述第二螺纹杆固定的限位螺母, 所 述限位螺母为两个, 与所述第二螺纹杆螺接并位于所述钢针压垫及所述钢针垫片的外侧。 7. 根据权利要求 5 或 6 所述的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远端 钢针固定夹的数量为两个 : 其中一个设置于所述远端 C 形洞孔环的中部, 。
7、其第二螺纹杆的 伸出方向为所述近端 C 形洞孔环背离所述远端 C 形洞孔环的一侧 ; 另一个设置于所述近端 C 形洞孔环的端部, 其第二螺纹杆的伸出方向为所述近端 C 形洞孔环的上侧。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针固定 夹还包括细钢针固定夹, 所述细钢针固定夹包括钢针固定帽, 所述钢针固定帽的底端设置 有至少一个与所述钢针相匹配的钢针孔槽, 所述钢针固定帽的底端还连接有与所述洞孔相 匹配的钢针固定帽螺纹杆, 所述细钢针固定夹的钢针固定帽螺纹杆与所述洞孔通过螺母固 定。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其特征在于,。
8、 所述细钢针固 定夹包括2个 : 其中一个所述细钢针固定夹位于所述近端C形洞孔环的中部, 另一个所述细 钢针固定夹位于所述近端 C 形洞孔环的端部, 与远端 C 形洞孔环的两端相对设置。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425018 U 2 1/7 页 3 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肩关节骨折的骨外固定 器。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医疗技术中, 当患者发生肩关节肱骨近端骨折时, 通常选用石膏夹板固定, 但是长时间如此固定会导致跨越关节的三角肌、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长头、 喙肱肌等引起短 缩畸形, 旋转袖的小圆肌和冈上。
9、、 下肌大于肩胛下肌的力量引起近端的轻度外旋, 以及肱骨 头内侧无肌肉附着, 冈上、 下肌引起近端外展。另外由于肱骨头的血运来自结节处, 肱骨头 骨折容易引起肱骨头缺血坏死。 0003 所以需要提供一种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操作灵活, 提高疗效, 减少相应 的并发症。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操作灵活, 提高疗 效, 减少肩关节肱骨近端骨折的并发症。 0005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 器, 包括骨外固定支架、 设置在骨外固定支架上的钢针固定夹、 以及通过所述钢针固定夹固 定的钢针, 。
10、所述骨外固定支架包括近端 C 形洞孔环及远端 C 形洞孔环, 所述近端 C 形洞孔环 与所述远端C形洞孔环的开口方向相同, 且其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洞孔 ; 所述近端C形洞孔环 及所述远端 C 形洞孔环中部通过弧形连接杆连接 ; 所述近端 C 形洞孔环及所述远端 C 形洞 孔环两端通过动态牵引关节器连接 ; 0006 所述动态牵引关节器包括与所述近端 C 形洞孔环的端部洞孔连接的第一关节连 接件及与所述远端 C 形洞孔环上相应的洞孔连接的第二关节连接件, 所述第一关节连接件 与所述第二关节连接件之间通过芯轴连接并可以芯轴为中心作相对轴摆动。 0007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所述第一关节连接件与。
11、所述洞孔之间通过第一螺纹杆 连接, 所述第一螺纹杆通过位于近端 C 形洞孔环及远端 C 形洞孔环上所述洞孔两侧的上下 锁紧螺母固定。 000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所述弧形连接杆呈弧形, 其两端为螺纹段, 所述螺纹段 与所述洞孔相匹配并通过上下锁紧螺母固定。 0009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所述钢针固定夹包括远端钢针固定夹, 所述远端钢针 固定夹包括钢针压垫及钢针垫片, 所述钢针压垫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钢针相匹配的钢 针孔槽, 所述钢针压垫与所述钢针垫片相匹配, 用于对所述钢针固定。 001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所述钢针压垫及所述钢针垫片的中部设置有通孔, 所 述通孔用于套。
12、接第二螺纹杆, 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洞孔, 所述第二螺纹杆与 所述洞孔通过上下锁紧螺母固定。 说 明 书 CN 203425018 U 3 2/7 页 4 001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所述远端钢针固定夹还包括用于将所述钢针压垫及所 述钢针垫片与所述第二螺纹杆固定的限位螺母, 所述限位螺母为两个, 与所述第二螺纹杆 螺接并位于所述钢针压垫及所述钢针垫片的外侧。 0012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所述远端钢针固定夹的数量为两个 : 其中一个设置于 所述远端 C 形洞孔环的中部, 其第二螺纹杆的伸出方向为所述近端 C 形洞孔环背离所述远 端C形洞孔环的一侧 ; 另一个设置于所述近。
13、端C形洞孔环的端部, 其第二螺纹杆的伸出方向 为所述近端 C 形洞孔环的上侧。 0013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所述钢针固定夹还包括细钢针固定夹, 所述细钢针固 定夹包括钢针固定帽, 所述钢针固定帽的底端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钢针相匹配的钢针孔 槽, 所述钢针固定帽的底端还连接有与所述洞孔相匹配的钢针固定帽螺纹杆, 所述细钢针 固定夹的钢针固定帽螺纹杆与所述洞孔通过螺母固定。 0014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所述细钢针固定夹包括 2 个 : 其中一个所述细钢针固 定夹位于所述近端 C 形洞孔环的中部, 另一个所述细钢针固定夹位于所述近端 C 形洞孔环 的端部, 与远端 C 形洞孔环的两端。
14、相对设置。 001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 0016 1、 针对肩关节局部解剖和损伤特点, 用跨关节动静结合的治疗理念, 设计了跨肩 关节固定的外固定器。 0017 2、 早期为确保骨折愈合的生物学进程, 在肱骨和锁骨装置之间增加弧形连接杆, 通过弧形连接杆在近端 C 形洞孔环及所述远端 C 形洞孔环中部连接固定, 形成坚强的支撑 构型, 而且将近端C形洞孔环上面的第二螺纹杆及钢针固定夹和螺纹半针32、 远端C形洞孔 环下面的第二螺纹杆及钢针固定夹和螺纹半针组合固定后, 形成三杆半环式整体构型 : 早 期实施坚强的静态固定, 可保证骨折的稳定性, 促进骨折愈合和新骨生长。 0018 3。
15、、 为避免肩关节因长期固定, 引起的肩关节功能障碍, 在跨关节位置增加了动态 关节器, 所述动态牵引关节器由第一关节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关节连接件之间通过芯轴连接 组成, 并以芯轴为中心可以作相对摆动, 使远端及近端 C 形洞孔环具有动态调整功能, 而且 通过调整与牵引关节器连接的螺纹杆的长度, 可实施适度地牵伸以便在中后期实施动态固 定, 能进行肩关节的功能训练, 可避免肩关节僵硬。 0019 4、 在肱骨近端洞孔半环上可对粉碎骨折快速实施穿针固定, 可根据粉碎性骨折的 具体损伤情况, 骨折复位后, 根据骨折线的走行方向, 由外侧、 前外侧或后外侧穿入螺纹半 针稳定骨折断端。灵活调整配置安装钢针。
16、, 提高复位优良率。 0020 5、 本实用新型具有医疗创伤小, 利于保护血供和促进骨折愈合等优点 0021 6、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 结构简单, 组装方便, 便于操作 0022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为严重肩关节骨折特别是 开放性肩关节损伤, 提供了一中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附图说明 0023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示例性实施例进行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上述特征和优点将 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0024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的结构示 说 明 书 CN 203425018 U 4 3/7 页 5 意图 ; 0025 图。
17、 2 为图 1 中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的分解示意图 ; 0026 图 3 为图 1 中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 0027 其中, 1- 骨外固定支架 ; 11- 近端 C 形洞孔环 ; 12- 远端 C 形洞孔环 ; 13- 洞孔 ; 14- 弧形连接杆 ; 15- 动态牵引关节器 ; 151- 第一关节连接件 ; 152- 第二关节连接件 ; 153- 芯轴 ; 154- 第一螺纹杆 ; 16- 第二螺纹杆 ; 2- 钢针固定夹 ; 21- 远端钢针固定夹 ; 211-钢针压垫 ; 212-钢针垫片 ; 22-细钢针固定夹 ; 221-钢针固定帽 ; 222-钢针。
18、固定帽螺纹 杆 ; 3- 钢针 ; 31- 克氏针 ; 32- 螺纹半针。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大结节基底部 (外科颈) 以上的骨折。中、 老年多见撕脱骨折和 肱骨头骨折, 与骨质疏松有关 ; 壮年者肱骨头粉碎骨折为多 ; 儿童则多为外科颈骨折, 次之 是骨骺滑脱。肱骨近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 4% 5%, 占肱骨骨折的 45%, 其中 80% 85% 为 无移位或轻微移位的骨折, 15% 20% 为移位骨折。女性发病率较高, 是男性的 2 倍。绝大 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可以采取保守治疗, 只有 15% 左右移位严重或粉碎性骨折。
19、才需要外科治 疗。 针对局部解剖和损伤特点, 同跨关节动静结合的治疗理念, 设计本实施例提供的跨肩关 节固定的外固定器。图 1 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的结构示意图, 图 2 为图 1 中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 3 为图 1 中肩 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结合图1、 图2及图3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了 一种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包括骨外固定支架 1、 设置在骨外固定支架上的钢针固 定夹 2、 以及通过所述钢针固定夹固定的钢针 3。钢针 3 通常可以包括克氏针 31 及螺纹半 针 32 两种。 0030 骨外固定支。
20、架 1 包括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及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与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的开口方向相同, 且其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洞孔 13, 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及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的正面外边缘处和反面外边缘处都刻有角度标尺 ; 近端 C 形洞孔 环 11 及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中部通过弧形连接杆 14 连接 ; 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及远端 C 形 洞孔环 12 两端通过动态牵引关节器 15 连接。具体的, 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主要针对肱骨部 位的固定, 而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主要针对锁骨部位的固定, 早期为确保骨折愈合的生。
21、物学 进程, 在肱骨和锁骨装置之间增加弧形连接杆 14, 实施静态固定 ; 在肱骨部位的近端 C 形洞 孔环 11 上可对粉碎骨折快速实施穿针固定。但为避免肩关节因长期固定, 引起的肩关节功 能障碍, 在跨关节位置增加了动态牵引关节器 15, 以便在中后期实施动态固定, 进行肩关节 的功能训练。 0031 动态牵引关节器 15 包括与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的端部洞孔 13 连接的第一关节连 接件151及与远端 C形洞孔环12上相应的洞孔13连接的第二关节连接件152, 第一关节连 接件 151 与第二关节连接件 152 之间通过芯轴 153 连接并可以相对芯轴 153 摆动。具体的 第一关。
22、节连接件151与第二关节连接件152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参见图2, 第一关节连接件 151设置有孔槽, 而第二关节连接件152设置有相应的凸起, 然后再通过芯轴153固定, 这样 第一关节连接件 151 与第二关节连接件 152 之间可以相对摆动, 实现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与 说 明 书 CN 203425018 U 5 4/7 页 6 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之间的相对摆动, 动态牵引关节器可以用锁紧关节器替代, 该锁紧关节 器是具有铰接和锁紧功能的关节器, 可以是球形万向关节 (申请公布号为 CN103006302A 的 中国专利申请) 、 阻尼关节 (申请公布号为 CN103006。
23、303A 的中国专利申请) 或自锁关节 (申请 公布号为 CN103006301A 的中国专利申请) 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此不多赘述。 003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通过设置骨外固定支架 1, 其包 括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及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及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的开 口方向相同, 且其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洞孔 13, 半环的中部通过弧形连接杆 14 连接, 半环的 两端通过动态牵引关节器 15 连接, 该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操作灵活, 提高疗效, 减少肩关节肱骨近端骨折的并发症, 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及。
24、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上的刻度设 计, 保证了操作的精准度, 使连接杆的安装和钢针的穿置旋转都做到量化和精确定位, 既可 以保证骨外固定器进行快速安装, 又可以保证骨外固定器在进行旋转畸形矫正时、 对矫正 角度进行精准的控制, 使用时可分别通过近端C形洞孔环11上通过钢针固定夹固定钢针和 在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上通过钢针固定夹固定钢针分别实现在肱骨和锁骨上穿针复位 固定, 这样可以实施跨肩关节的固定, 以便骨折出的新骨生长 ; 中期可实施骨折局部的固 定, 以便进行肩关节功能训练, 是与治疗肩关节开放粉碎骨折的优良方法。 003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为严重。
25、肩关节骨折提供了方 法, 特别是开放性肩关节损伤, 具有医疗创伤小, 利于保护血供和促进骨折愈合等优点。静 态固定可保证骨折的稳定性, 促进骨折愈合 ; 中后期, 实施动态固定, 方便肩关节的运动, 可 避免肩关节僵硬。在肱骨通过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上固定的钢针对粉碎骨折快实施穿针固 定, 以提高复位优良率。 0034 第一关节连接件 151 与洞孔 13 之间可以通过铆接, 卡扣等形式进行连接, 但是由 于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 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与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之间的间距在不同的患 者使用时, 距离有所差异, 所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第一关节连接件151与洞孔。
26、13之 间通过第一螺纹杆 154 连接, 第一螺纹杆 154 通过位于洞孔两侧的上下锁紧螺母固定。采 用第一螺纹杆 154 通过上下锁紧螺母与洞孔 13 可以调整第一螺纹杆 154 伸出洞孔 13 的长 度, 然后再旋紧上下锁紧螺母使之固定。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与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之间的间距。 0035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弧形连接杆 14 呈弧形, 其两端为螺纹段, 螺纹段与洞 孔 13 相匹配并通过上下锁紧螺母固定。弧形连接杆 14 的形状可以参见附图中所示, 其弯 折方向为仿生设置, 与肱骨锁骨跨度一致。弧形连接杆 14 与近端 C 形洞孔环。
27、 11 及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间均通过上下锁紧螺母固定, 由于螺纹段具有一定的长度, 通过调整螺纹段伸 出的长度可以调整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与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中部之间的距离, 这样就可以 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的需要进行调整, 具体的可以同时旋转上下锁紧螺母, 以调节上 下锁紧螺母相对于螺纹段的位置来调节具体的长度, 当长度合适后, 对两个螺母进行固定 从而实现弧形连接杆 14 的调节及固定。 0036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钢针固定夹 2 包括远端钢针固定夹 21, 远端钢针固定 夹 21 包括钢针压垫 211 及钢针垫片 212, 钢针压垫 211 上设置有至少一。
28、个与钢针 3 相匹配 的钢针孔槽, 钢针压垫 211 与钢针垫片 212 相匹配, 用于对钢针 3 固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 的优选, 钢针压垫 211 及钢针垫片 212 的中部设置有通孔, 通孔用于套接第二螺纹杆 16, 第 说 明 书 CN 203425018 U 6 5/7 页 7 二螺纹杆 16 的另一端伸入洞孔 13, 第二螺纹杆 16 与洞孔 13 通过上下锁紧螺母固定。通过 调整第二螺纹杆 16 伸出洞孔 13 的长度可以实现钢针固定夹 21 上固定的钢针的位置。具 体的可以同时旋转上下锁紧螺母, 以调节上下锁紧螺母相对于第三螺纹杆的位置来调节第 二螺纹杆16伸出洞孔13的具体位。
29、置, 当伸出长度合适后, 对两个上下锁紧螺母进行固定从 而实现第二螺纹杆 16 伸出长度的调节。另外通过松开锁紧螺母调整钢针压垫 211 及钢针 垫片 212 相对于第二螺纹杆 16 的角度, 实现对钢针角度的调整。 0037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远端钢针固定夹21还包括用于将钢针压垫211及钢针 垫片 212 与第二螺纹杆 16 固定的限位螺母, 限位螺母为两个, 与第二螺纹杆 16 螺接并位于 钢针压垫 211 及钢针垫片 212 的外侧。具体的远端钢针固定夹 21 参照图 2 所示, 钢针压垫 211 上设置的与钢针 3 外形匹配的钢针孔槽可以使得钢针的待固定端伸入, 从而将钢针垫。
30、 片 212 与之配合后将其卡紧, 再通过位于钢针压垫 211 及钢针垫片 212 两侧的锁紧螺母锁 紧后即可, 实现对钢针的固定。同理, 可以通过调整两个限位螺母相对第二螺纹杆 16 的位 置可以调整钢针的位置。 003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远端钢针固定夹 21 的数量为两个 : 其中一个设置于近 端 C 形洞孔环的中部, 其第二螺纹杆的伸出方向为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背离远端 C 形洞孔环 12 的一侧 ; 另一个设置于近端 C 形洞孔环 12 的端部, 其第二螺纹杆的伸出方向为远端 C 形 洞孔环 12 背离近端 C 形洞孔环 11 的一侧。具体的远端钢针固定夹的设置是依据肱。
31、骨锁骨 位置设定, 用于固定钢针, 使得钢针刺入相应的位置, 从而实现固定。 具体的伸出长度, 伸出 角度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0039 对于远端钢针固定夹 21 的使用为 : 将第二螺纹杆 16 插入的洞孔 13 中, 并在其两 侧拧入上下锁紧螺母, 从而将第二螺纹杆 16 固定在洞孔上。在第二螺纹杆 16 的用于固定 远端探针固定夹固定端先拧入一枚螺母, 再按次序穿入钢针压垫 211、 钢针垫片 212, 再将 钢针 3 插入钢针压垫的第一孔槽里, 再拧入另一枚螺母。调整好钢针 3 的角度后, 保持钢针 3与第二螺纹杆16呈垂直90度, 之后拧紧位于钢针压垫211及钢针垫片212外侧的。
32、两个螺 母, 从而将钢针 3 锁紧固定。 004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钢针固定夹 2 还包括细钢针固定夹 22, 细钢针固定夹 22 包括钢针固定帽 221, 钢针固定帽 221 的底端设置有至少一个与钢针 3 相匹配的第二孔 槽, 钢针固定帽221的底端还连接有与洞孔13相匹配的钢针固定帽螺纹杆222, 细钢针固定 夹的钢针固定帽螺纹杆 222 与洞孔 13 通过螺母固定。具体的结合图 1 及图 2 所示, 附着型 的细针固定夹22的钢针固定帽221上设置的钢针孔槽, 该钢针孔槽与钢针的待固定端相匹 配, 将钢针的待固定端卡入该钢针孔槽后, 再调整好钢针的角度, 通过将螺母与钢针固定。
33、帽 螺纹杆 222 旋紧即可实现对钢针的固定。 004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 细钢针固定夹至少包括 2 个 : 其中一个细钢针固定夹 位于远端 C 形洞孔环 11 的中部, 另一个细钢针固定夹位于远端 C 形洞孔环 11 的端部, 其余 两个细钢针固定夹分别位于近端 C 形洞孔环 12 的两端相对设置。结合图 1 至 3 所示, 细钢 针固定夹 22 的具体位置的设置也是与肱骨锁骨具体的需定位位置来确定的。如图 3 所示 的, 位于近端 C 形洞孔环 12 上的两个细钢针固定夹之间固定一根钢针, 钢针的中部穿过锁 骨。将细钢针固定夹的钢针固定帽螺纹杆 222 插入洞孔中, 并拧入螺母, 。
34、将钢针 3 插入钢针 固定帽 221 的钢针孔槽内, 确定好钢针 3 角度后拧紧螺母, 将细钢针 3 锁紧固定。通常情况 说 明 书 CN 203425018 U 7 6/7 页 8 下当钢针孔槽的个数为 1 个的时候, 细钢针固定夹可以固定一枚钢针, 俗称为 “小偏” , 在第 二孔槽的个数为 2 个的时候, 细钢针固定夹相应的可以固定两枚钢针, 俗称为 “大偏” 。具体 的第二孔槽的个数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0042 图 3 为图 1 中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如图 3 所示, 本实 施例提供的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的钢针固定步骤为 : 0043 1、 肩部。
35、穿针 : 肩锁关节由前向后穿入一枚全针 ; 在锁骨外 1/3 处穿一枚螺纹半针 32(如图所示) ; 用近端 C 形洞孔环将钢针连接固定, 全针又称为克氏针 31(如图中所示) , 全针穿透骨头、 其针的两端需要通过固定夹固定, 半针为穿入骨头但不穿透, 其一端通过固 定夹固定 ; 0044 2、 肱骨中上1/3处穿针 : 由前向后穿入一枚全针, 如图3所示固定于远端C形洞孔 环, 固定时应注意维持肩关节于功能位 ; 0045 3、 骨折复位 : 用动态牵引关节器将近端C形洞孔环及远端C形洞孔环初步固定, 应 用外固定器牵伸功能使骨折初步复位 ; 0046 4、 复位检查 : 要在 X 线透视。
36、下对复位处进行确认, 并调整骨折复位, 如复位不满意 可结合手法复位 ; 0047 5、 穿放螺纹半针 : 骨折复位后, 根据骨折线的走行方向, 由外侧、 前外侧或后外侧 穿入螺纹半针稳定骨折断端 ; 0048 6、 安装构型 : X 线透视确认复位满意后, 用动态牵引关节器或者锁紧关节器在外 侧连接固定远近端的洞孔环, 形成三杆半环式整体构型 ; 0049 7、 调整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 : 调整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与肢体 的位置, 将钢针固定在近端 C 形洞孔环、 远端 C 形洞孔环相应位置 ; 0050 8、 针孔处理 : 综合检查无误后常规包扎针孔, 三角巾悬吊前臂。 00。
37、51 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的调整方法 : 0052 1、 骨折复位 采用闭合复位, 骨折粉碎无法手法复位固定的病例采用切开复位。 复位时上臂呈轻度外展、 外旋位。首先行大体复位, 恢复长度和明显侧方移位 ; 0053 2、 钢针布局与穿针平面 0054 (1) 骨折近端穿针 : 采用螺纹半针, 直径 3mm, 可直接穿入。近端进针点在大结节的 外侧偏前和偏后位置, 如骨折端平面接触不良, 有短缩倾向, 不要平行进针。穿针与肱骨干 成角 65左右, 并与肘关节横轴向后成 20 40, 深达肱骨头软骨下 5 10mm。因手术 时多采用上肢放于胸前的体位, 此时上臂已内旋 90, 所以穿针时应。
38、向后 110 120 ; 0055 (2) 骨折远端穿针 : 于肱骨外侧, 约三角肌止点下方先穿入一枚螺纹半针 32, 用 钢针固定夹与连接杆连杆临时固定 ; 于肱骨干距骨折线 2cm 处, 靠近连接杆穿入远端第 二枚螺纹半针 32, 并与连接杆临时固定 ; 0056 (3) 整体固定 : X 线透视确认复位满意后, 锁紧各部位螺母。若复位不满意还可放 松相关部位的螺母, 整复满意后再重新固定。 0057 在进行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固定时需要注意的是 : 0058 1、 肱骨近端穿置全针时, 应避开肱二头肌腱和头静脉 ; 0059 2、 肱骨近端穿置半针时, 应避免深损伤腋部血管神经, 。
39、远端半针应注意损伤桡神 经 ; 说 明 书 CN 203425018 U 8 7/7 页 9 0060 3、 术中应进行 X 线检查, 以确定肱骨头处的半针前端是否穿过关节, 如穿入过深, 需将钢针前端退至安全位置。 0061 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的术后管理方法 : 0062 1、 常规骨外固定治疗与护理 ; 0063 2、 术后三角巾悬吊前臂 ; 0064 3、 功能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时用健侧手托住患肘, 防止上肢重力作用造成骨折端 分离。肩关节活动以盂肱关节运动视为有效活动, 防止临近关节的代偿活动而造成愈后的 盂肱关节僵硬 ; 0065 4、 拆除外固定器 当骨折达到骨性愈合标准。
40、后, 可以先放松连接杆与洞孔环的锁 紧关节器, 活动患肢, 如无疼痛、 反常活动, 即可拆除外固定器。 0066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肩关节动静结合调控外固定器并发症 : 骨外固定并发症较 为少见, 若未能进行有效的肩关节功能训练, 则会引起肩关节活动受限, 在拆除外固定器后 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使其恢复。 但型骨折或严重的肱骨头粉碎骨折遗留关节功能障碍在所 难免。 0067 上述实施例并非具体实施方式的穷举, 还可有其它的实施例, 上述实施例目的在 于说明本实用新型, 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所有由本实用新型简单变化而来的 应用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68 此专利说明书使用实例。
41、去展示本实用新型, 其中包括最佳模式, 并且使熟悉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制造和使用此项实用新型。 此实用新型可授权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内容 和说明书内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其它实施例的内容。 这些其它实例也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专 利权要求的范围, 只要它们含有权利要求相同书面语言所描述的技术特征, 或者它们包含 有与权利要求无实质差异的类似字面语言所描述的技术特征。 0069 所有专利, 专利申请和其它参考文献的全部内容应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文件。但 是如果本申请中的一个术语和已纳入参考文献的术语相冲突, 以本申请的术语优先。 0070 本文中公开的所有范围都包括端点, 并且端点之间是彼此独立地组合。 0071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 ” ,“第二” 或者类似词汇并不表示任何顺序, 质量或重要性, 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技术特征。结合数量使用的修饰词 “大约” 包含所述值和内容上下文 指定的含义。 (例如 : 它包含有测量特定数量时的误差) 说 明 书 CN 203425018 U 9 1/3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25018 U 10 2/3 页 1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25018 U 11 3/3 页 1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25018 U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