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垃圾压缩机 一、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压缩装置,尤其是立式垃圾压缩机。
二、背景技术:为了减少城市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便于收集和转运,国家倡导压缩减容,密闭运输,使垃圾减量化,这样既避免了二次污染,又大大降低转运成本,越来越多的城市选用垃圾压缩机已势在必行。
目前,对生活垃圾进行压缩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水平式压缩、一种立式压缩。但水平式压缩方法将垃圾压缩成块后,垃圾容易散落,在运输过程中,易造成二次污染。立式压缩方法将垃圾压缩成块后,虽不易散落,但立式压缩机体积庞大,高度过高,生产制造、安装施工和运输维修等十分不便,对操作员工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立式垃圾压缩机,它克服了其它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是由升降装置、垃圾箱体、侧推液压出料装置、压缩头支撑架、压缩装置、压缩头平移液压缸、平移轨道和滚轮或滑块连接而成,在升降装置的上面有垃圾箱体,整体设备位于地坑内,垃圾箱体内一端安装着侧推液压出料装置,在垃圾箱体的外侧有平移轨道,压缩装置固定在压缩头支撑架的上部;在压缩头支撑架地相应位置设置有滚轮或滑块,滚轮或滑块位于平移轨道上;压缩头平移液压缸一端固定在垃圾箱体的一端,其另一端固定在压缩头支撑架上;在压缩头平移液压缸的作用下,压缩头支撑架和压缩装置可以在轨道上前后平移;垃圾箱体分为三个空腔,用隔板和出料板隔开,在垃圾箱体一端的空腔内设有侧推液压出料装置;压缩装置由液压缸与一个压缩头固定构成;压缩头支撑架的立柱“L”型下端钩挂住垃圾箱体底部,也可将垃圾箱体一侧压缩头支撑架的立柱“L”型下端与垃圾箱体另一侧相对应的压缩头支撑架的立柱“L”型下端连接固定一起构成“U”型结构,钩挂住垃圾箱体底部。
工作方法是:垃圾经顶部倒入垃圾箱体中间的空腔内,倒满后,压缩头平移液压缸启动推动压缩头支撑架滑动到垃圾箱体中间腔部位;压缩装置开始启动,立柱下部钩挂住垃圾箱体底部,挤压垃圾成块,然后压缩装置升起回复原位;之后,压缩头平移液压缸拉动压缩头支撑架回到原位;打开隔板,侧推液压出料装置启动,将垃圾块推到垃圾箱体的最外侧的空腔内;侧推液压出料装置回到原位,放回隔板,可以继续向垃圾箱体中间的空腔内倾倒垃圾,待中间空腔填满垃圾,并挤压成块后,升降装置升起与垃圾车对接,打开隔板,由侧推液压出料装置将垃圾块推入垃圾车中,然后侧推液压出料装置回复原位,放回隔板;升降装置降回原位;然后开始下一轮操作。
本发明改变了现有立式压缩机的结构,压缩装置可以在垃圾箱上方前后移动,减少了设备占地面积,降低了成本,同时改变了现有立式压缩机压缩装箱方式,操作简便,提高了垃圾转运工作效率;本发明结构合理,垃圾经压缩后直接装车,操作简便安全,是理想的环卫设备。
四、附图说明:图1是立式垃圾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升降装置 2、垃圾箱体 3、侧推液压出料装置 4、压缩头支撑架 5、压缩装置 6、压缩头平移液压缸 7、平移轨道 8、滚轮或滑块
图2是立式垃圾压缩机所述压缩头支撑架立柱下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立式垃圾压缩机所述相对应的两个立柱下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图2和图3中,在升降装置1的上面有垃圾箱体2,整体设备位于地坑内,垃圾箱体2内一端安装着侧推液压出料装置3,在垃圾箱体2的外侧有平移轨道,压缩装置5固定在压缩头支撑架4的上部;在压缩头支撑架4的相应位置设置有滚轮或滑块8,滚轮或滑块8位于平移轨道上;压缩头平移液压缸6一端固定在垃圾箱体2的一端,其另一端固定在压缩头支撑架4上;在压缩头平移液压缸6的作用下,压缩头支撑架4和压缩装置5可以在轨道上前后平移;垃圾箱体2分为三个空腔,用隔板和出料板隔开;压缩装置5由液压缸与一个压缩头固定构成;压缩头支撑架4的立柱“L”型下端钩挂住垃圾箱体2底部,也可将垃圾箱体2一侧压缩头支撑架4的立柱“L”型下端与垃圾箱体2另一侧相对应的压缩头支撑架4的立柱“L”型下端连接固定一起构成“U”型结构,并且钩挂住垃圾箱体2底部。
工作方法是:垃圾经顶部倒入垃圾箱体2中间的空腔内,倒满后,压缩头平移液压缸6启动推动压缩头支撑架4滑动到垃圾箱体2中间腔部位;压缩装置5开始启动,立柱下端钩挂住垃圾箱体2底部,挤压垃圾成块,然后压缩装置5升起回复原位;之后,压缩头平移液压缸6拉动压缩头支撑架4回到原位;打开隔板,侧推液压出料装置3启动,将垃圾块推到垃圾箱体2的最外侧的空腔内;侧推液压出料装置3回到原位,放回隔板,可以继续向垃圾箱体2中间的空腔内倾倒垃圾,待中间空腔填满垃圾,并挤压成块后,升降装置1升起与垃圾车对接,打开隔板,由侧推液压出料装置3将垃圾块推入垃圾车中,然后侧推液压出料装置3回复原位,放回隔板;升降装置1降回原位;然后开始下一轮操作。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