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门装置.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811543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70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80055669.4

申请日:

2006.08.25

公开号:

CN101506085A

公开日:

2009.08.1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66B 13/30申请日:20060825授权公告日:20110427终止日期:20130825|||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6B13/30

主分类号:

B66B13/30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小泉喜彦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陈 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门装置,其包括:门轨道,其设置在电梯出入口的上方;门悬吊装置,其能够沿门轨道移动;门板,其通过与门悬吊装置一起移动来开闭电梯出入口;以及防止门倾斜装置,其配置在门轨道的上方,并对上述门悬吊装置施力。门轨道沿着电梯出入口的正面宽度方向配置。门悬吊装置具有分别载置于门轨道上的多个接触体、和设置有各接触体的共用的门悬吊装置主体。防止门倾斜装置对门悬吊装置朝将各接触体按压向上述门轨道的方向施力。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梯的门装置包括:
门轨道,其设置在电梯出入口的上方,并且沿着上述电梯出入口的正面宽度方向配置;
门悬吊装置,其具有:分别载置于上述门轨道上且沿着上述门轨道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接触体、和设置有各上述接触体的共用的门悬吊装置主体,上述门悬吊装置能够在各上述接触体与上述门轨道接触的同时沿着上述门轨道移动;
门板,其设置在上述门悬吊装置主体上,并通过与上述门悬吊装置一起移动来开闭上述电梯出入口;以及
防止门倾斜装置,其配置在上述门轨道的上方,并对上述门悬吊装置朝将各上述接触体按压向上述门轨道的方向施力。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止门倾斜装置具有:导轨,其沿着上述门轨道配置;对置移动体,其能够与上述门悬吊装置主体对置地沿着上述导轨移动;以及施力体,其配置在上述对置移动体和上述门悬吊装置主体之间,并对上述门悬吊装置主体向远离上述对置移动体的方向施力,
通过由上述施力体对上述门悬吊装置主体施力,上述门悬吊装置被朝将各上述接触体按压向上述门轨道的方向施力。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止门倾斜装置具有:移位体,其沿着上述门轨道配置,并能够相对于上述门轨道移位;和施力体,其对上述移位体向靠近上述门轨道的方向施力,
各上述接触体能够在被上述移位体按压的状态下沿着上述门轨道移动,
通过利用上述移位体按压各上述接触体,上述门悬吊装置被朝将各上述接触体按压向上述门轨道的方向施力。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止门倾斜装置具有:移位体,其沿着上述门轨道配置,并能够相对于上述门轨道移位;施力体,其对上述移位体向靠近上述门轨道的方向施力;和传递体,其设置在上述门悬吊装置主体上,并在被上述移位体按压的状态下与上述门悬吊装置一起移动,
上述传递体配置在比上述接触体靠近上述移位体的位置,
通过利用上述移位体按压上述传递体,上述门悬吊装置被朝将各上述接触体按压向上述门轨道的方向施力。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上述接触体是在上述门轨道上滚动的悬吊辊。

说明书

电梯的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开闭电梯出入口的电梯的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防止拉门在开闭时和反转时不稳,提出了使配置在拉门上方的门机靠近拉门的电梯的门开闭装置。在拉门的上方,设置有因受到来自电动机的动力而转动的滑轮。门机由将滑轮的转动变为拉门的往复运动的连杆机构构成。悬垂有拉门的臂连接在门机上。通过使门机靠近拉门,能够缩短臂的长度,从而能够实现拉门的支撑的稳定化(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80361号公报
但是,如果拉门的加减速度随着开闭速度的高速化而进一步增大的话,即使减小拉门和门机之间的距离,恐怕也无法抑制因加减速时的惯性力而产生的拉门的移位。因此,存在拉门在拉门的加减速时倾斜的危险。
此外,由于门机由连杆机构构成,所以结构复杂。由此,也增大了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电梯的门装置,该电梯的门装置能够实现电梯出入口的开闭速度的高速化,并且能够防止电梯门在电梯出入口开闭时倾斜,还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本发明的电梯的门装置包括:门轨道,其设置在电梯出入口的上方,并且沿着电梯出入口的正面宽度方向配置;门悬吊装置,其具有:分别载置于门轨道上且沿着门轨道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接触体、和设置有各接触体的共用的门悬吊装置主体,并且门悬吊装置能够在各接触体与门轨道接触的同时沿着门轨道移动;门板,其设置在门悬吊装置主体上,并通过与门悬吊装置一起移动来开闭电梯出入口;以及防止门倾斜装置,其配置在门轨道的上方,并对门悬吊装置朝将各接触体按压向门轨道的方向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门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门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装置的主视图。在图中,在轿厢(未图示)上设置有轿厢出入口(电梯出入口)1。此外,在轿厢上固定有设置在轿厢出入口1上方的悬吊壳体(hanger case)2。
在悬吊壳体2上,固定有沿轿厢出入口1的正面宽度方向配置的门轨道(支撑轨道)3。在门轨道3上,悬吊有开闭轿厢出入口1的一对轿厢门(电梯门)4、5。
各轿厢门4、5构成为能够在轿厢出入口1的正面宽度方向上移动。轿厢出入口1构成为通过使各轿厢门4、5相互抵接而关闭,通过使各轿厢门4、5的抵接分离而打开。
在轿厢出入口1的下部,固定有沿轿厢出入口1的正面宽度方向配置的轿厢地坎6。在轿厢地坎6上,沿着各轿厢门4、5的移动方向设置有地坎槽(未图示)。
各轿厢门4、5具有:门悬吊装置7,其能够沿门轨道3移动;和门板8,其设置在门悬吊装置7的下部,并通过与门悬吊装置7一起移动来开闭轿厢出入口1。
各门悬吊装置7具有:沿着门轨道3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该示例中为2个)悬吊辊(接触体)9;和设置有各悬吊辊9的共用的门悬吊装置主体(悬吊板)10。
各悬吊辊9载置于门轨道3上。此外,在门悬吊装置7沿着门轨道3移动时,各悬吊辊9与门轨道3接触地滚动。
各门悬吊装置主体10避开门轨道3地配置。在各门悬吊装置主体10上,与各悬吊辊9一起设置有用于防止各悬吊辊9从门轨道3脱离的多个(该示例中为2个)上推辊11。各上推辊11配置在门轨道3下方,并且在沿着门轨道3的方向上,各上推辊11与各悬吊辊9配置在相同的位置。此外,在各上推辊11和门轨道3之间设置有间隙。并且,各悬吊辊9和各上推辊11配置在悬吊壳体2与门悬吊装置主体10之间。
在各门板8的下部,设置有插入轿厢地坎6的地坎槽中的多个(在该示例中为2个)门脚12。各门脚12沿着地坎槽隔开间隔地配置。
在悬吊壳体2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门驱动装置13。门驱动装置13具有:包含马达的门驱动装置主体14、和通过门驱动装置主体14的驱动力而旋转的驱动轮15。在悬吊壳体2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设置有从动轮16。
在驱动轮15和从动轮16之间绕挂有环状的带(传动条状体)17。带17随着驱动轮15的旋转而绕转移动。从动轮16随着带17的绕转移动而旋转。
各轿厢门4、5以通过带17的绕转移动而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方式经由连接部件18、19分别与带17连接。
用于防止各轿厢门4、5倾斜的防止门倾斜装置20支撑于悬吊壳体2上。防止门倾斜装置20配置在门轨道3的上方。此外,防止门倾斜装置20朝将各悬吊辊9按压向门轨道3的方向对各门悬吊装置7施力。
防止门倾斜装置20具有:导轨21,其沿门轨道3配置;多个(该示例中为2个)对置悬吊装置(对置移动体)22,它们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与门悬吊装置主体10对置地沿着导轨21移动;和多个(该示例中为2个)施力弹簧(施力体)23,它们配置在各对置悬吊装置22和各门悬吊装置7之间,并对各门悬吊装置7向从各对置悬吊装置22离开的方向、即向下方施力。
导轨21固定在悬吊壳体2上。因此,导轨21不会相对于门轨道3移位。此外,导轨21相对于门轨道3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并且,导轨21的长度与门轨道3的长度大致相同。
各对置悬吊装置22具有:沿着导轨21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该示例中为2个)引导辊24;和设置有各引导辊24的共用的对置悬吊装置主体(对置部件)25。
各引导辊24配置在导轨21的下方。此外,各引导辊24被施力弹簧23向上方施力。由此,各引导辊24被按压向导轨21。在对置悬吊装置22沿着导轨21移动时,各引导辊24与导轨21接触地滚动。
对置悬吊装置主体25避开导轨21地配置。在对置悬吊装置主体25上,设置有用于防止各引导辊24从导轨21脱离的多个(该示例中为2个)防脱离辊26。各防脱离辊26配置在导轨21的上方,并且在沿着导轨21的方向上,各防脱离辊26与各引导辊24配置在相同的位置。此外,在防脱离辊26和导轨21之间设置有间隙。并且,各引导辊24和各防脱离辊26配置在悬吊壳体2和对置悬吊装置主体25之间。
施力弹簧23以压缩的状态配置在门悬吊装置主体10和对置悬吊装置主体25之间。即,门悬吊装置7和对置悬吊装置22被施力弹簧23向彼此远离的方向施力。此外,施力弹簧23在沿着门轨道3的方向上配置在一个悬吊辊9和另一悬吊辊9之间。因此,即使在门悬吊装置主体10和对置悬吊装置主体25之间的间隔伴随轿厢门4、5的移动而变动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施力弹簧23的弹性来防止门悬吊装置7和对置悬吊装置22在门轨道3与导轨21之间卡住。
对置悬吊装置22由于受到施力弹簧23的弹性斥力(作用力)而被朝将各引导辊24按压向导轨21的方向施力。此外,门悬吊装置7由于受到施力弹簧23的弹性斥力(作用力)而被朝将各悬吊辊9按压向门轨道3的方向施力。
接下来对动作进行说明。当驱动轮15通过门驱动装置13的驱动力而旋转时,带17进行绕转移动。由此,各轿厢门4、5沿着轿厢出入口1的正面宽度方向朝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使轿厢出入口1开闭。
此外,各对置悬吊装置22在与门悬吊装置7对置的同时与各轿厢门4、5一起分别沿着导轨21移动。由此,各门悬吊装置7在受到施力弹簧23所施加的朝下的作用力的同时移动。由此,各悬吊辊9被按压在门轨道3上并且在门轨道3上滚动。
当轿厢门4在开闭轿厢出入口1时加减速、从而有加减速的惯性力作用于轿厢门4时,轿厢门4由于受到惯性力而将会相对于门轨道3倾斜。但是,由于门悬吊装置7被施力弹簧23强制性地朝将各悬吊辊9按压向门轨道3的方向施力,所以防止了悬吊辊9从门轨道3上向上方离开。因此,防止了轿厢门4倾斜。
即,在设置于轿厢门4的各悬吊辊9上,由于轿厢门4的自重而向下方作用有重力F1。若设轿厢门4的质量为W,由于悬吊辊9的数量为2个,所以重力F1的大小由以下公式(1)表示。
F1=W/2…(1)
此外,门悬吊装置7通过施力弹簧23而受到朝向下方的作用力F2。
因此,例如当因轿厢门4的加减速而有朝向关门方向的惯性力F3作用于轿厢门4的重心时,在一个(开门侧)悬吊辊9与门轨道3的接触点A处,作用有合成力矩M1,该合成力矩M1由重力F1所产生的力矩、作用力F2所产生的力矩以及惯性力F3所产生的力矩合成。力矩M1由下面的公式(2)表示。
M1=F1·L1+F2·L2—F3·L3…(2)
其中,L1是从接触点A到另一悬吊辊9的中心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此外,L2是从接触点A到施力弹簧23的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另外,L3是从接触点A到轿厢门4的重心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
在公式(2)中,重力F1和作用力F2两者所产生的力矩(F1·L1+F2·L2)的方向是与欲使轿厢门4倾斜的惯性力的力矩(F3·L3)相反的方向。
因此,当力矩M1≥0时,由于重力F1和作用力F2两者所产生的力矩大于等于惯性力F3所产生的力矩,因此轿厢门4不会相对于门轨道3倾斜,各悬吊辊9不会从门轨道3向上方离开。
但是,当力矩M1<0时,由于惯性力F3所产生的力矩大于重力F1和作用力F2两者所产生的力矩,因此轿厢门4相对于门轨道3倾斜,另一悬吊辊9从门轨道3向上方离开。
由于施力弹簧23所产生的力矩是与惯性力F3所产生的力矩相反的力矩,所以作用力F2和距离L2被调整成使力矩M1≥0。由此,即使在轿厢门4进行了加减速的时候,也能够防止力矩M1<0,从而能够防止轿厢门4倾斜。
另外,对于轿厢门5的施力弹簧23,也进行了同样的调整,从而能够防止轿厢门5倾斜。
在这样的电梯的门装置中,由于门悬吊装置7被防止门倾斜装置20朝将各悬吊辊9按压向门轨道3的方向施力,所以在使各轿厢门4、5加减速时,能够对门悬吊装置7朝向阻碍各轿厢门4、5倾斜的方向施力。因此,即使在增大了各轿厢门4、5的加减速度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由防止门倾斜装置20对门悬吊装置7施力来防止各轿厢门4、5倾斜。即,能够实现轿厢出入口1的开闭速度的高速化,并且能够防止各轿厢门4、5在轿厢出入口1的开闭时倾斜。此外,由于无需像以往那样使用连杆机构,所以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防止各轿厢门4、5倾斜,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此外,防止门倾斜装置20具有:导轨21,其沿门轨道3配置;对置悬吊装置22,其能够与门悬吊装置主体10对置地沿着导轨21移动;和施力弹簧23,其配置在对置悬吊装置22和门悬吊装置主体10之间,并对门悬吊装置主体10向远离对置悬吊装置22的方向施力,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各轿厢门4、5倾斜。此外,即使在对置悬吊装置22和门悬吊装置主体10之间的间隔伴随各轿厢门4、5的移动而变动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施力弹簧23的弹性来防止对置悬吊装置22和门悬吊装置7在门轨道3与导轨21之间卡住。因此,能够实现防止门倾斜装置20的动作的可靠性的提高。
此外,在门悬吊装置7沿门轨道3移动时,由于各悬吊辊9在门轨道3上滚动,因此能够使门悬吊装置7沿着门轨道3平滑地移动。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对于各轿厢门4、5中的每一方,配置在门悬吊装置主体10和对置悬吊装置主体25之间的施力弹簧23的数量为1个,但是也可以在门悬吊装置主体10和对置悬吊装置主体25之间配置多个施力弹簧23。该情况下,各施力弹簧23沿着门轨道3隔开间隔地配置。
实施方式2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门装置的主视图。在图中,在门轨道3的上方,沿着门轨道3配置有能够相对于门轨道3在上下方向上移位的移位轨道(移位体)31。移位轨道31的长度与门轨道3的长度大致相同。
在移位轨道31的上方,设置有固定于悬吊壳体2的多个(该示例中为3个)弹簧支承部32。各弹簧支承部32在沿着门轨道3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在各弹簧支承部32和移位轨道31之间,分别配置有对移位轨道31向靠近门轨道3的方向(下方)施力的施力弹簧(施力体)33。各施力弹簧33以压缩的状态配置在弹簧支承部32和移位轨道31之间。
移位轨道31与各悬吊辊9的上部接触。通过被施力弹簧33施力的移位轨道31,各悬吊辊9被向下方按压。即,各悬吊辊9经移位轨道31受到各施力弹簧33的朝向下方的作用力。各悬吊辊9能够在被移位轨道31按压的状态下沿着门轨道3移动。
通过用移位轨道31按压各悬吊辊9(即,通过使各悬吊辊9经移位轨道31受到来自各施力弹簧33的作用力),门悬吊装置7被朝将各悬吊辊9按压向门轨道3的方向施力。
另外,防止门倾斜装置34具有移位轨道31、各弹簧支承部32以及各施力弹簧33。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接下来,对防止门倾斜装置34的动作进行说明。通过被各施力弹簧33施力的移位轨道31,各悬吊辊9被向下方按压。由此,各悬吊辊9被按压向门轨道3。
当轿厢门4、5移动时,各悬吊辊9在受到来自移位轨道31的按压力的状态下一边相对于移位轨道31滑动一边在门轨道3上滚动。
在各门悬吊装置7由于门轨道3的凹凸等而在上下方向上移位了的情况下,移位轨道31在向下方按压各悬吊辊9的同时,与各门悬吊装置7一起在上下方向上移位。
在这样的电梯的门装置中,防止门倾斜装置34具有能够相对于门轨道3移位的移位轨道31、和对移位轨道31向靠门轨道3的方向施力的施力弹簧33,各悬吊辊9通过被移位轨道31按压而被按压向门轨道3,因此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并且能够减少防止门倾斜装置34的部件个数,能够使结构进一步简化。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门装置的小型化。
此处,还考虑过这样的结构:将移位轨道固定在悬吊壳体2上,使各悬吊辊9夹在门轨道3和移位轨道之间,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如果移位轨道相对于悬吊壳体2哪怕是稍微倾斜,则沿门轨道3移动时的各悬吊辊9就有可能会卡在门轨道3和移位轨道之间。为了防止各悬吊辊9卡在门轨道3和移位轨道之间,必须使移位轨道与门轨道3精确平行,因此必须提高移位轨道和门轨道3的加工精度以及安装精度,从而导致制造成本增加,组装时间也变长。
在防止门倾斜装置34中,由于移位轨道31能够相对于门轨道3移位,所以能够防止各悬吊辊9卡在移位轨道31和门轨道3之间,能够提高动作的可靠性。此外,由于也不需要极度提高移位轨道31的加工精度和安装精度,因此还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和组装时间的缩短。
实施方式3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门装置的主视图。在图中,在各门悬吊装置主体10上设置有与移位轨道31接触的凸出辊(传递体)41。凸出辊41配置在比各悬吊辊9更靠近移位轨道31的位置。即,凸出辊41的一部分比各悬吊辊9向移位轨道31侧凸出。由此,各凸出辊41与移位轨道31接触,并且从门轨道3上离开。此外,各悬吊辊9与门轨道3接触,并且从移位轨道31上离开。
凸出辊41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各悬吊辊9之间。此外,通过被各施力弹簧33施力的移位轨道31,凸出辊41被向下方按压。即,凸出辊41经移位轨道31受到各施力弹簧33的朝向下方的作用力。凸出辊41能够在被移位轨道31按压的状态下与门悬吊装置7一起移动。
通过用移位轨道31按压凸出辊41,门悬吊装置7被朝将各悬吊辊9按压向门轨道3的方向施力。即,通过使凸出辊41经移位轨道31受到来自各施力弹簧33的作用力,来将各悬吊辊9按压向门轨道3。
另外,防止门倾斜装置42具有移位轨道31、各弹簧支承部32、各施力弹簧33以及各凸出辊41。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
接下来,对防止门倾斜装置42的动作进行说明。通过被各施力弹簧33施力的移位轨道31,各凸出辊41被向下方按压。由此,各悬吊辊9被按压向门轨道3。
当轿厢门4、5移动时,各凸出辊41在受到来自移位轨道31的按压力的状态下,与移位轨道31接触地滚动。即,当轿厢门4、5移动时,各凸出辊41在被移位轨道31向下方按压的状态下与门悬吊装置7一起移动。
在各门悬吊装置7由于门轨道3上的凹凸等而在上下方向移位了的情况下,移位轨道31一边向下方按压各凸出辊41,一边与各门悬吊装置7一起在上下方向上移位。
在这样的电梯的门装置中,被移位轨道31向下方按压的凸出辊41设置在门悬吊装置主体10上,凸出辊41配置在比各悬吊辊9更靠近移位轨道31的位置,因此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并且能够防止移位轨道31与各悬吊辊9接触。由此,在门悬吊装置7沿门轨道3移动时,能够减小门悬吊装置7从移位轨道31受到的阻力。因此,能够增大各施力弹簧33的作用力,能够进一步防止各轿厢门4、5在轿厢出入口1的开闭时倾斜。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对于各轿厢门4、5中的每一方,凸出辊41的数量为1个,但是也可以在门悬吊装置主体10上设置多个凸出辊41。该情况下,各凸出辊41在各悬吊辊9之间沿着门轨道3隔开间隔地配置。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开闭轿厢出入口1的轿厢门4、5的电梯的门装置中,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开闭层站出入口(电梯出入口)的层站门(电梯门)的电梯的门装置中。

电梯的门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电梯的门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电梯的门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梯的门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梯的门装置.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门装置,其包括:门轨道,其设置在电梯出入口的上方;门悬吊装置,其能够沿门轨道移动;门板,其通过与门悬吊装置一起移动来开闭电梯出入口;以及防止门倾斜装置,其配置在门轨道的上方,并对上述门悬吊装置施力。门轨道沿着电梯出入口的正面宽度方向配置。门悬吊装置具有分别载置于门轨道上的多个接触体、和设置有各接触体的共用的门悬吊装置主体。防止门倾斜装置对门悬吊装置朝将各接触体按压向上述门轨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卷扬;提升;牵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