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药物的应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促进人体自身EPA DHA合成的药物。
1978年Dyerberg的流行病学的研究指出,爱斯基摩人不仅心肌 梗塞的发病率低,而且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以自身免疫异常 为原因的慢性炎症性疾患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当地的白种人,大量食用 海鱼和海兽,从中摄取多量的EPA(二十碳五烯酸,C20:5,n-3 Eicosapentaenoic Acid)、DH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 Docosahexaenoic Acid)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近10年来,对脂肪酸代谢产物PGs(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和LTs(白三烯,Leukotrienes)的研究结果使得EPA和DHA的代谢及 其与生命现象的密切关系被基本阐明。
EPA是3烯PGs与5烯LTs的前体,亦被视为AA(花生四烯酸, C20:4,n-6 Arachidonic acid,)的类似物。在典型的欧美膳食中,摄 入的是以亚油酸为主的n-6脂肪酸,在体内代谢成AA。亚油酸大量 存在于植物的种子油中。n-3脂肪酸的来源是α-亚麻酸,存在于植 物的绿叶、大豆油及海洋生物中。这2型脂肪酸的代谢产物PGs,LTs 在生物学上有重要的意义;前二者与C20:3,n-6脂肪酸的代谢产物一 起被称为廿碳脂肪酸衍生物(Eicosanoids)。
近年的研究指出,高胆固醇并不是心血管疾患最主要的危险因 子。Dyerberg的研究表明,爱斯基摩人摄入的胆固醇比丹麦人多2 倍,但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却只有丹麦人的1/10以下。在美国进行的 一项为期7年的试验表明,限制从食物中摄取胆固醇以及服用降胆固 醇药物仅可使血浆胆固醇轻微降低而心肌梗塞的死亡率与不限制胆 固醇,不服用降胆固醇药物的对照组相比并无差异。现代的研究指出, 血小板的聚集能才是心血管疾患最危险的因子。自50年代起,亚油 酸降低胆固醇有益于健康的理论是占绝对优势的油脂营养理论。在植 物油有益于健康的观点下,亚油酸被过量地摄取,摄入的食物中 n-3/n-6的比值越来越小。由于AA的廿碳脂肪酸衍生物升高了血小 板的聚集能、刺激平滑肌增生,及使血管痉挛等,不仅导致了心血管 病的发病率增高,而且导致了癌症的发生和转移及自身免疫系统疾患 等。
鱼油中的n-3系脂肪酸主要是与n-6系脂肪酸竞争性地和Δ6不 饱和酶,碳链延长酶,Δ5不饱和酶作用,抑制了亚油酸在人体内代 谢成AA;EPA、DHA与AA竞争性结合进入磷脂质,这不仅改善了膜的 性质而且减少了AA由于磷脂酶A2水解作用的游离;EPA竞争性地和 脂氧酶、环氧酶作用抑制了AA的代谢;EPA代谢成各种低生物活性 的廿碳脂肪酸衍生物,但其并不抑制AA在内皮细胞代谢成PGI2。
n-3/n-6脂肪酸的平衡导致了它们的代谢产物廿碳脂肪酸衍生物 的平衡。这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根本因素,也是鱼油作用最主要的机制。
志愿者服用鱼油后,血小板和红细胞膜脂肪酸组成中EPA、DHA 的含量增加,可降低血小板的粘附力,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不仅 有抗血栓炎症的作用,还有抗衰老作用。老年人缺乏n-3系必需脂肪 酸EPA、DHA可能是患老年性疾患的重要原因。
鱼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EPA、DHA等,在营养学和医学上有重 要的作用,但易于氧化是一个大问题,而且鱼油带有鱼腥气,虽制成 软胶囊,方便携带和服用,但保存期(货架寿命)有限,部分人服用 后有反胃现象,难以忍受鱼油气味,老年人服用亦易引起滑肠现象。 而且不同鱼种的鱼油其EPA、DHA的含量差别甚大,再加上加工工艺 和设备的不同,不同品牌鱼油胶丸的内在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无所 适从。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调血脂类药物的新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调节血脂类药物在调节血脂的同时可促进人体自 身EPA、DHA合成,升高红细胞、血小板膜脂肪酸组成中的EPA、DHA 含量,达到与服用大剂量鱼油相同的效果,可用于抗衰老和老年痴呆 症的预防,起到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
调节血脂类药物包括胆酸螯合剂、烟酸类调脂药、苯氧乙酸类、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及其他调脂药,这些降脂药通常是通过降低血 清中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浓度;或升 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起到治疗高脂血症及动脉粥 样硬化等症的作用。
本发明通过一系列试验证明上述调节血脂类药物在调节血脂的 同时对血小板、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AA、EPA、DHA)、抗衰老因素 (ET-1、TXB2/6-酮-PGF1α、MDA/SOD)等均有影响。 一、研究对象
1.原发性高脂血症诊断标准:近1、2月内未服用任何降脂或影 响血脂及细胞膜脂肪酸成份的药物,在饮食控制情况下两次(间隔≥ 2周)测空腹(>12小时以上),(1)血清总胆固醇(TC)≥5.95mmol/L, (2)甘油三酯(TG)≥2.26mmol/L,(3)高密度脂蛋白(HDL-C) 男≤1.04mmol/L,女≤1.17mmol/L。符合上述任一项并排除了由糖 尿病、甲状腺功能失常,痛风,肝、胆、胰和肾脏疾患等引起的继发 性高脂血症。
2.对象:本院门诊入选共91例。男67例,女24例,平均年龄 53.1±8.9(33-73岁),体重指数(BMI)≤24者20例,>24者71 例。高血脂类型:IIa型19例,IIb型20例,IV型52例。 二、研究方法
1.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普拉固(P)组30例,服普拉固(上海施 贵宝药厂提供)10mg,每日晚餐时一次;力平脂(F)组33例,服力 平脂微粒化胶囊200mg(法国利博福尼制药厂生产,每胶囊含非诺贝 特200mg);鱼油(FO)组28例,服鱼油胶囊5.4g(上海东海制药厂提 供,每一胶囊0.45g,含EPA、DHA315mg)分三次服用。治疗前及治疗 后6周,12周分别测定血清TC及TG(比色法)、HDL-C及LDL-C(单抗 一步法)、载脂蛋白AI(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及Lp(a)(散 射比浊法)、血糖及肝肾功能。血浆ET-1、TXB2、6-酮-PGF1α(放免 法)。
2.血小板悬液的制备:肘静脉取血,ACD抗凝,1000rpm离心15 分钟取上层富含血小板血浆400ul,再以3000rpm离心沉淀15分钟 获压积血小板,CGS缓冲液洗涤血小板三次,以Hepes-Tyrode缓冲 液制成经洗涤的血小板悬液。
3.红细胞及红细胞膜的制备:取ACD抗凝血,2500rpm离心5分 钟,去上层富血小板血浆,下层再经2500rpm离心15分钟,得压积 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配成经洗涤的红细胞悬液,再加蒸馏 水1.5ml混匀置-18℃使其冻结,然后复温解冻,使红细胞破裂,离 心沉淀2500Rpm5分钟,去上层液后用蒸馏水洗涤三次得红细胞膜。
4.气相色谱法测定血小板、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应用 HP-5880FID检测器,取分离的血小板,红细胞样品加入预先配制好 的含BHT(0.05W/V)的氯仿一甲醇(2∶1)溶液2ml,超声抽提15分钟, 加入无水硫酸钠0.5克,转移到20ml玻璃管内,置于37℃恒温水浴 中,用纯氮吹干,再加入14%三氟化硼一乙醚甲醇溶液2ml,密闭置 于80℃水浴30min后取出,待冷却后加入正己烷(1ml)萃取三次,合 并萃取液,加入无水硫酸钠0.5克,转移出正己烷溶液,并用氮气吹 干,用正己烷0.5ml,每次进样1ul。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
5.SOD血浆、MDA测定:应用贝克曼Bu-640紫外分光光度计,用 羟胺发色法测定SOD,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
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用t 检验分析统计。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统计。不同指标间用线性相关 分析。 三、结果
1.服药后三组血清TC,P组及F组均显著下降(P组优于F组), FO组无差异。LDL-C水平,三组均明显下降(P<0.05-0.001),以FO 组最优。三组血清TG均有显著下降(P<0.01-0.001),F组优于P组 及FO组。三组治疗后ApoB100都明显降低(P<0.05-0.001,F组最著)。 三组Lp(a)都有下降,但仅F组治疗12周后有差异(P<0.05),HDL-C 三组均升高,但唯F组显著(P<0.05-0.001)。HDL-C与TG,三组均呈 显著负相关(r=-0.375-0.914,P<0.05-0.001)。三组治疗6周后, ApoAl显著升高(P<0.05-0.001),12周后仅F组有差异(P<0.05)。 见表1
表1 普拉固、力平脂、鱼油调节血脂疗效 ( X±SD) 药 时 例 TG Tch LDL-C HDL-C ApoA1 ApoB100 Lp(a) 物 间 数 (mmol/L) (mmol/L) (mmol/L) (mmol/L) (g/L) (g/L) (mg/L) 普 0周 30 3.36±2.47 6.23±1.29 2.89±0.51 1.19±0.34 1.25±0.28 1.24±0.39 206.95±210.83 拉 6周 30 2.31±1.36** 5.49±1.07*** 2.52±0.38*** 1.37±1.30 1.53±0.23*** 1.19±0.29 213.36±244.70 固 12周 30 2.11±1.21** 5.58±1.45** 2.65±0.49** 1.58±2.03 1.31±0.18 1.11±0.27* 180.47±261.34 力 0周 33 3.86±2.48 5.95±1.15 2.95±0.56 1.08±0.32 1.28±0.26 1.21±0.33 243.59±316.38 平 6周 33 1.70±1.15*** 5.50±1.42* 2.58±0.48** 1.32±0.31*** 1.62±0.26*** 1.15±0.36 230.67±277.36 脂 12周 33 1.48±0.81*** 5.63±1.15* 2.53±0.44* 1.21±0.32* 1.43±0.21* 0.98±0.28*** 146.14±192.67*鱼 0周 28 3.54±2.27 5.70±1.33 2.91±0.48 1.14±0.39 1.25±0.16 1.15±0.28 113.83±119.49
6周 28 2.23±1.16** 5.48±1.25 2.35±0.33*** 1.09±0.42 1.36±0.31* 1.20±0.31 131.11±109.65 油 12周 28 1.94±0.94*** 5.68±1.21 2.50±0.47*** 1.25±1.31 1.29±0.21 1.02±0.26* 103.82±120.93 注:与“0周”比,*P<0.05 **P<0.01 ***P<0.001
2.三种血脂调节剂对血小板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血小板AA三组治疗后有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EPA、DHA 三组治疗后均有显著升高(P<0.05-0.001)。见表2 表2 三种调脂药对血小板、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 X±SD) 药 例 时 血小板脂肪酸成分(%) 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 物 数 间 AA EPA DHA AA EPA DHA P 30 治前 5.85±1.75 0.263±0.161 0.352±0.221 6.60±1.84 0.795±0.301 1.36±0.66
30 6周 5.34±1.27 0.430±0.204*** 0.573±0.284*** 6.19±1.16 1.00±0.37*** 1.90±0.85***组 30 12周 5.05±2.50 0.571±0.226*** 0.809±0.225*** 5.44±1.29** 1.03±0.29*** 2.03±0.47***F 33 治前 6.26±1.70 0.226±0.110 0.351±0.234 6.87±1.63 0.761±0.257 1.58±0.70
33 6周 5.34±1.25 0.517±0.245*** 0.626±0.299*** 6.89±1.00* 1.05±0.33*** 1.90±0.45*组 33 12周 4.56±2.21***0.596±0.191*** 0.865±0.246*** 5.11±1.03*** 1.04±0.25** 2.18±0.49***FO 28 治前 5.55±1.60 0.280±0.151 0.426±0.343 6.16±1.06 0.704±0.272 1.34±0.75
28 6周 5.27±2.08 0.354±0.129* 0.564±0.293 5.97±1.07 0.801±0.233** 2.47±0.79***组 28 12周 5.20±1.33 0.540±0.265*** 0.746±0.256** 5.17±1.06* 0.961±0.182*** 2.51±0.59***对照组30 治前 4.9±0.9 0.595±0.351 0.859±0.251 4.98±1.07 1.03±1.176 2.52±0.75 注:与治前比,*P<0.05 **P<0.01 ***P<0.001
3.三种血脂调节剂对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红细胞膜AA三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0.001),EPA,DHA三 组均显著增高(P<0.05-0.001)。见表2
4.三种调脂药对血小板、红细胞膜n-6/n-3比值的影响
血小板AA与EPA比值三组于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血 小板AA与DHA比值三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0.01)。红细胞膜AA 与EPA比值三组于治疗后降低明显(P<0.05-0.01),红细胞膜AA与 DHA比值三组均有降低,F组、FO组明显(P<0.05-0.01)。见表3 表3 三种调脂药对血小板、红细胞膜脂肪酸比值的影响( X±S) 药物 例数 时间 血小板脂肪酸比值 红细胞膜脂肪酸比值
AA/EPA AA/DHA AA/EPA AA/DHA P 30 治前 18.38±6.23 15.35±8.23 10.38±6.34 4.88±2.64
30 6周 14.61±5.38 10.21±5.86 7.04±5.32 3.57±1.98 组 30 12周 10.38±6.71* 7.68±4.28** 5.28±2.69* 2.98±1.67 F 33 治前 19.58±6.28 14.02±7.23 10.04±6.21 5.34±2.78
33 6周 13.11±5.38 10.78±6.87 7.31±4.23 3.36±1.92 组 33 12周 9.95±5.71* 7.28±3.89* 4.78±2.31** 2.78±0.67**FO 28 治前 18.89±7.03 14.38±6.23 9.93±5.83 4.96±2.23
28 6周 16.67±6.82 10.23±5.46 7.16±3.89 3.83±2.07 组 28 12周 9.73±4.28* 6.98±3.89* 5.21±2.61* 2.23±1.78*对照组30 治前 9.23±3.24 5.79±2.35 5.03±2.01 2.07±0.99 注:与治前比,*P<0.05 **P<0.01 ***P<0.001
5.普拉固、力平脂、鱼油对ET-1的影响
血浆ET-1水平三组均有显著降低(P<0.001),且血清TC、TG、 LDL-C降低与血浆ET-1下降有明显的相关性。TC与ET-1相关性:P 组,r=0.999(P<0.001),F组,r=0.992(P<0.001);FO组,r=0.683 (P<0.001)TG与ET-1相关性:P组,r=0.974(P<0.001),F组. r=0.97(P<0.001);FO组,r=0.95(P<0.001),LDL-C与ET-1:P组, r=0.962(P<0.001);F组,r=0.963(P<0.001);FO组,r=0.993 (P<0.001)。见表4
表4 三种调脂药物对ET-1的影响 (X± SD pg/ml) 药物 例数 0周 6周 12周 普拉固 30 77.69±32.34 44.16±12.87*** 40.96±12.49***力平脂 33 77.10±26.65 50.56±24.90*** 45.06±26.97***鱼 油 28 77.68±36.42 44.31±10.77*** 38.11±13.38***注:与“0周”比,***P<0.001
6.普拉固、力平脂、鱼油对TXB2、6-酮-PGF1α及其比值的影响。 血浆TXB2水平,三组于治疗12周后均较治疗前有降低,6-酮-PGF1 α于服药6周,12周后较服药前三组均有明显增高(P<0.01-0.001), TXB2/6-酮-PGF1α比值与正常对照组(在门诊选择健康志愿者30名) 比较于治疗6周、12周后显著降低(P<0.05-0.01)。TXB2/6-酮-PGF1 α比值下降与TC(除FO组)、TG、LDL-C、ET-1呈显著正相关(P<0.001)。 TG与TXB2/6-酮PGF1α:P组r=0.996、F组r=0.999、FO组r=0.974; TC与TXB2/6-酮PGF1α:P组r=0.941:F组r=0.921、FO组r=0.206; LDL-C与TXB2/6-酮PGF1α:P组r=0.832、F组r=0.999、FO组r=0.790; ET-1与TXB2/6-酮PGF1α:P组r=0.988、F组r=0.999、FO组r=0.968。 见表5 表 5三种调脂药物对TXB2、PGF1α及其比值的影响 (X±S D pg/ml) 药物 时间 例数 TXB2 PGF1α TXB2/PGF1α 普 0周 30 83.58±40.64 33.72±15.19 2.88±2.54 拉 6周 30 90.02±50.34 68.56±28.23** 1.28±0.57*固 12周 30 76.83±46.28 85.71±21.64*** 0.77±0.47**力 0周 33 96.81±45.51 34.52±16.28 2.76±1.68 平 6周 33 94.27±52.22 65.72±21.08** 1.24±0.75*脂 12周 33 86.65±58.62 90.67±48.63*** 1.02±0.80**
0周 28 101.35±50.62 41.13±28.72 2.30±1.76 鱼 6周 28 111.26±52.43 88.75±48.96** 1.52±1.18**油 12周 28 89.98±66.34 86.96±14.28*** 1.02±0.78***正常对照组 66.88±65.95 44.72±45.78 1.68±1.16 注:与“0周”比,***P<0.001
7.三种调脂药对血浆MDA、SOD的影响用药前三组MDA均高于正 常入(在门诊选择健康志愿者30名),用药后,SOD与正常人比无差 异。三组血浆MDA均有显著下降(P<0.05-0.001)。见表6
表6 三种调脂药物对血浆(MDA、SOD)的影响 ( X±SD)
血浆MDA 血浆SOD 药物 例数 时间 (noml/ml) (noml/ml)
P 30 治前 54.2±23.0 42.2±15.1
30 6周 41.2±19.4** 39.9±10.9
组 30 12周 31.5±6.5*** 37.0±5.1
F 33 治前 51.8±21.2 35.7±13.9
33 6周 33.7±12.0** 34.7±12.7
组 33 12周 28.5±9.5*** 36.8±5.3
FO 8 治前 43.5±16.1 37.5±12.0
28 6周 37.5±14.6** 33.1±8.0
组 28 12周 31.4±6.1*** 35.8±6.8 正常参对组 30 治前 31.7±5.9 43.6±11.7 注:与治前比 *P<0.05 **P<0.01 ***P<0.001 四、讨论
1.三种血脂调节剂调节血脂的疗效与特点:
血清TC、LDL-C、Lp(a)增高,HDL-C降低是引起和加重动脉粥样 硬化(AS),早发冠心病(CHD)的重要危险因素已十分明确。降脂治疗 不仅延缓了AS的进程,而且还有消退粥样斑块作用。
本研究对高脂血症者分别应用普拉固、力平脂、鱼油三种不同的 血脂调节剂,结果三药均有良好的血脂调节作用。其中降TC,普拉 固组优于力平脂组,鱼油作用不大。降LDL-C三药均有效而以FO组 显著,可能系天然鱼油中EPA、DHA影响了细胞膜脂肪酸成分,修饰 了细胞膜LDL受体。研究表明,异常增高的TG可产生过多小而密LDL 亚组分和低HDL-C血症,这与CHD发病密切相关。本研究三种血脂调 节剂降TG作用明显,降ApoB100、Lp(a),升HDL-C、ApoA1均有作 用,但力平脂为显著。可见,三药在调节血脂方面各有侧重,IIa型 高脂血症首选普拉固,IIb型及IV型高脂血症首选力平脂,IV型高脂 血症首选鱼油,鱼油属纯天然制剂,含人体多种必需多不饱和脂肪酸, 不良反应少。
2.三种调脂药对致动脉粥样硬化,抗衰老因素影响的探讨:
目前认为,高脂血症时血中ET浓度与血清总TC、LDL-C、VLDL 浓度呈正相关。有报导,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ET浓度明显增高, 且与受累血管的数量呈正相关,认为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可能是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标志物。
本发明研究中三组高脂血症病人,用药前后ET-1水平均值均较 正常人增高,三组治疗后ET-1水平下降显著,ET-1水平降低与血TG、 TC、LDL-C下降呈显著正相关。其机理参考文献及结合本研究结果认 为:1.血脂调节剂改善了细胞膜脂肪酸的组成,从而改善了血管内皮 功能;2.TC、LDL-C降低,抑制了ET的分泌;3.血脂调节剂可减轻 或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皮损伤得以改善,ET分泌减少;4.血 脂调节剂降低了增高的血脂水平,尤其是LDL-C,进而导致OXLDL降 低,刺激了细胞膜上ET受体合成增加;5.增加了血浆ET清除代谢。 血浆ET清除代谢-是在肺部,二是平滑肌细胞,三是肾脏排泄。肺是 ET的主要代谢场所。推测血脂调节剂降低了血脂浓度,使血液粘滞 度下降,改善了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的组织结构,从而增加肺、肾血 流,促进了ET的清除代谢,使ET水平下降。
血栓烷A2(Thromboxane,TXA2)与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 是前列腺素代谢中的两个重要产物。TXA2与PG I2失衡是引起动脉粥 样硬化的原因之一。TXA2主要由血小板生成,其代谢物是TXB2,PG I2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其代谢物为6-酮-PGF1α。糖尿病、高龄、 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大量产生、 内皮细胞损伤及ET-1升高,均可抑制前列环素合成酶,降低PGI2的 合成与释放,同时促进血小板TXA2产生。此外,血胆固醇增高直接 作用于血小板,使TXA2释放增加。本研究三组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 TXB2/6-酮-PGF1α值增高,平衡失调,治疗6周、12周后比值显著 降低,TXB2/6-酮-PGF1α比值与TC、TG、LDL、ET-1下降呈正相关。 这说明三种血脂调节剂均能通过调整血脂,改善内皮功能,抑制ET-1 产生,增加PG I2的合成与释放,同时抑制TXA2生成,从而调节TXB2/6- 酮-PGF1α比值,纠正平衡失调。
随着自由基理论的发展,自由基、脂质过氧化与疾病的关系日益 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目前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或病理发展过程与自 由基及其脂质过氧化反应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衰老、肿瘤、创 伤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体内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其作用是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MDA)是体内最重要的过氧化脂质 (LPO)代谢产物。它在组织或血浆中的水平能较好反映体内脂质过氧 化程度,目前这两个参数临床已广泛用于评价机体、自由基代谢水平。 血清过氧化脂质增加与AS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超氧化物歧化酶 可延缓和阻止AS的形成与发展。本研究示三组高脂血症者服药前血 浆MDA均高于正常组,SOD与正常组无差异。治疗后三组MDA均有显 著下降,SOD无变化。MDA/SOD比值三组均有明显降低。提示三种调 脂药在调整血脂的同时,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同时对纠正氧化 与抗氧化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这可能是随着调脂药对血脂的调整, 间接调整了LPO(代谢物MDA)及与SOD的平衡;同时,调脂药可能通 过非调脂作用即血小板、内皮素功能的改善,抑制了LPO激活所致。
LPO及脂褐素(LF)在体内的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被认为 是衰老的重要指征。体内LPO含量增加又可加速衰老,故通常检测 LPO(或MDA)与LF含量作为研究抗衰老的重要指标。体内n-6系AA 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与MDA成正相关,n-3系EPA、DHA随年龄增长 而减少,与MDA成负相关。本研究应用三种血脂调节剂后,MDA含量, MDA/SOD比值、n-6/n-3比值均显著下降,提示有抗衰老作用。
3、三种血脂调节剂对血小板、红细胞膜必须脂肪酸成份影响的 研究
大量的研究表明,血浆脂质代谢紊乱及血小板功能异常在动脉粥 样硬化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Watanabe等认为膜脂肪成分的改变可 影响血小板功能。
研究表明血清脂质如胆固醇增高可影响血小板、红细胞膜脂肪成 分比率,影响血小板聚集,活化功能及5-羟色胺的释放。体内不饱 和脂肪酸如AA,DHA、EPA一般并不游离存在,而是以磷脂的形式存 在于细胞膜中,激素,神经刺激,血氧张力过低等都可激活磷脂酶, 使花生四烯酸从膜磷脂中游离出来,游离的AA在环氧化酶、前列腺 素合成酶的作用下分别产生TXA2(代谢物TXB2)、PGI2(代谢物6-酮 -PGF1α,TXA2可使血管强烈收缩,PGI2使血管扩张。
文献报道,补充n-3及n:6PUFA可影响血小板、红细胞膜脂肪 酸成分及其聚集功能。本发明对原发性高脂血症者分别应用普拉固、 力平脂及富含n-3脂肪酸(EPA、DHA)的鱼油后,在血脂调整的同时, 血小板、红细胞膜上的必需脂肪酸都有相应的变化,推测其原因:一 是补充了富含n-3脂肪酸的鱼油直接影响了血小板、红细胞膜上的脂 肪酸成分。二是三种调脂药通过调整血脂,间接调整了血小板、红细 胞膜上的脂肪酸成分。三是三种调脂药可能直接作用于细胞膜,使 EPA、DHA与AA竞争结合进入磷脂质,改善了膜的性质。
n-6、n-3 PUFA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膜,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 份,上述两种脂肪酸都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当体内n6/n3比值升高时, 由于AA的廿碳脂肪酸衍生物(TXA2)升高了血小板的聚集、活化,刺 激平滑肌增生及使血管痉挛等,不仅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增高, 而且导致了癌症的发生和转移及自身免疫系统疾患等。n-6/n-3脂肪 酸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根本因素。
本研究中血小板、红细胞膜的n-6/n-3脂肪酸(AA/EPA、AA/DHA) 比值经治疗后三组均有下调,除P组红细胞膜AA/DHA外,F组、FO 组均有显著意义。
通过对原发性高脂血症者分别应用普拉固、力平脂,鱼油三种不 同的血脂调节剂的研究提示:高脂血症者血小板、红细胞膜必需脂肪 酸的组成与正常人相比有异常,n-6/n-3必需脂肪酸平衡失调,致动 脉粥样硬化,抗衰老因素TXB2/6-酮-PGF1、MDA/SOD比值失衡,ET-1 异常升高。但三组应用不同的血脂调节剂后都能有效调节血脂,同时 调整血小板、红细胞膜上必需脂肪酸的平衡,调整TXB2/6-酮-PGF1 α平衡,改善血小板功能,调整MDA/SOD平衡,调节氧化、过氧化, 降低ET-1、升高6-酮-PGF1α水平,改善内皮功能,这都有利于防治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抗衰老。值得注意的是,对高脂 血症者应用普拉固、力平脂血脂调节剂后产生了应用富含n-3脂肪酸 的鱼油后一致的血小板、红细胞膜脂肪酸成份变化的结果。
本发明研究证明摄食苯氧乙酸类降酯药力平脂和HMG-CoA还原 酶抑制剂类降酯药普拉固有升高人血小板和红细胞膜上EPA、DHA的 含量,降低AA含量的作用。进而利用由此产生的对与动脉粥样硬化 因子、抗衰老因子如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栓烷B2 (Thromboxane B2,TXB2)、6-酮-PGF1α(6-keto-PGF1α)以及对体 内过氧化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不 同作用,起了有益健康的作用,进而起了抗衰老、预防老年痴呆症的 作用。
我国传统的发酵制品红曲含有抑制胆固醇产生的莫那克林K,即 洛佛他汀,具有降脂、降糖和降压的功效,同样红曲也能促进人体自 身EPA、DHA的合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群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居首位。本发明公开了力平脂和普拉 固二种血脂调节剂能促进自身EPA、DHA的合成,是苯氧乙酸类和 HMG-GA还原酶抑制剂类药物的新机制,有助于增加二类血脂调节剂 的临床应用范畴。为人们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提供合理 应用血脂调节剂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防治,早期 控制,提高生命及生活质量,特别是对老年人n-3脂肪酸的补充、记 忆力衰退、早老性痴呆症具有很好的治疗价值、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与经济效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实施例1
许萍玉,男性,65岁,体重58kg,Bpl70/90mmHg。体检发现血 脂增高,确诊为高脂血症IIb型(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血症,即高 TC、TG血症)。否认糖尿病等史。于98年3月始行力平脂降酯治疗, 治疗12周后,血脂有效降低,同时血小板、红细胞膜、饱和脂肪酸 明显降低,不饱和脂肪酸明显增高。
方法:
1、干预治疗:疗程12周。应用力平脂200mg(法国利搏福悔药 厂提供),每日晚餐后一次口服。
2、服药前后均查肝肾功能,全套血脂、血小板、红细胞膜脂肪 酸成分等。
结果:
1、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正常。
2、血脂(mmol/L)
TG TC LDL-C HDL-C
服药前 2.54 6.03 2.43 1.06
服药后 0.88 5.04 2.04 1.53
3、血小板膜脂肪酸成分(%)
C20:4 C20:5 C22:6 C16:0 C18:0
服药前 7.98 0.32 0.79 15.95 8.90
服药后 5.60 0.89 0.90 12.98 8.01
4、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
C20:4 C20:5 C22:6 C16:0 C18:0
服药前 6.34 0.89 1.23 19.04 9.98
服药后 5.02 1.22 1.98 17.03 8.37
实施例2
戚连水,男性,52岁,体重81kg,Bpl58/105mmHg。高脂血症 史2年,曾不规则降脂治疗。但近一年来未服任何降脂药,否认高血 压史。本次复查示:高脂血症IV型(高甘油三脂血症,即高TG血症)。 98年3月始行调脂治疗。治疗后甘油三酯有效降低,血小板、红细 胞膜、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也得到有效调节,饱和脂肪酸降低,不饱 和脂肪酸增高。
方法:
1、干预治疗:疗程12周。应用力平脂200mg(法国利搏福悔药 厂提供),每日晚餐后一次口服。
2、服药前后均查肝肾功能,全套血脂、血小板、红细胞膜脂肪 酸成分等。
结果:
1、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正常。
2、血脂(mmol/L)
TG TC LDL-C HDL-C
服药前 7.90 5.67 3.91 0.01
服药后 2.08 4.03 2.45 1.02
3、血小板膜脂肪酸成分(%)
C20:4 C20:5 C22:6 C16:0 C18:0
服药前 4.56 0.34 0.45 16.33 9.97
服药后 2.32 0.68 0.90 13.26 9.01
4、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
C20:4 C20:5 C22:6 C16:0 C18:0
服药前 5.49 0.43 0.79 19.01 9.99
服药后 3.36 1.65 2.15 16.90 8.36
实施例3
张维生,男性,58岁,体重76kg,Bpl50/92mmHg。有高脂血症 史3年,未经规则治疗。本次复查高脂血症为IIa型(高胆固醇血症, 即高TC血症)。于98年3月行调脂剂治疗。治疗12周后,血脂异常 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血小板、红细胞膜、饱和不饱和脂肪酸也得以 有效调节,饱和脂肪酸降低,不饱和酸酸增高。
方法:
1、干预治疗:疗程12周。应用普拉固10mg(上海中美施贵宝药 厂),每晚餐后一次口服。
2、服药前后均查肝肾功能,全套血脂、血小板、红细胞膜脂肪 酸成分等。
结果:
1、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正常。
2、血脂(mmol/L)
TG TC LDL-C HDL-C
服药前 1.49 8.9 2.58 0.88
服药后 1.02 6.87 1.68 0.99
3、血小板膜脂肪酸成分(%)
C20:4 C20:5 C22:6 C16:0 C18:0
服药前 5.65 0.32 0.41 16.89 9.96
服药后 3.49 0.67 0.89 13.92 8.91
4、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
C20:4 C20:5 C22:6 C16:0 C18:0
服药前 5.69 0.45 0.89 19.32 11.45
服药后 3.02 1.52 2.66 16.29 8.60
实施例4
李桂生,男性,51岁,体重68kg,Bpl50/90mmHg。有高脂血症 及高血压史3年,曾行不规则降脂治疗。但近半年来已停服降脂药, 本次复查血脂为高脂血症IIb型(高胆固醇及高甘油三脂血症,即高 TC、TG血症)。于98年3月行调脂剂治疗。治疗12周后,血脂有效 降低的同时,血小板、红细胞膜、饱和脂肪酸也降低,不饱和脂肪酸 增高,调节了膜脂肪酸成分的平衡。
方法:
1、干预治疗:疗程12周。应用普拉固10mg(上海中美施贵宝药 厂),每晚餐后一次口服。
2、服药前后均查肝肾功能,全套血脂、血小板、红细胞膜脂肪 酸成分等。
结果:
1、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正常。
2、血脂(mmol/L)
TG TC LDL-C HDL-C
服药前 7.48 6.78 3.79 0.87
服药后 3.02 5.56 2.63 0.98
3、血小板膜脂肪酸成分(%)
C20:4 C20:5 C22:6 C16:0 C18:0
服药前 7.89 0.36 0.89 16.15 8.91
服药后 6.04 0.78 0.98 13.45 8.31
4、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
C20:4 C20:5 C22:6 C16:0 C18:0
服药前 5.86 0.79 0.99 19.93 11.03
服药后 4.32 1.43 2.65 16.98 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