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811350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31645.X

申请日:

2007.04.19

公开号:

CN101506701A

公开日:

2009.08.1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G02B 5/30公开日:20090812|||公开

IPC分类号:

G02B5/30; B60J1/00; B60J3/06; C03C17/22; C03C17/28; C03C27/12

主分类号:

G02B5/30

申请人: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发明人:

镰田晃; 松并由木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6.8.25 JP 228779/2006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 楠;陈建全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玻璃,其具有基材、和至少含有起偏器的偏振层,所述起偏器的纵横比为1.5以上,并且该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所述基材面沿倾斜方向取向。优选下述方案:所述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基材面以大于等于±30度且小于±80度的角度取向的方案;在以从该基材的一方的表面侧入射太阳光的方式配置了玻璃时,在所述基材的未入射太阳光的一侧的面具有偏振层的方案;在以从该基材的一方的表面侧入射太阳光的方式配置了玻璃时,在所述基材的至少未入射太阳光的一侧的最表面具有防反射膜的方案等。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玻璃,其特征在于,具有基材、和至少含有起偏器的偏振层,所述起偏器的纵横比为1.5以上,并且该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所述基材面沿倾斜方向取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其中,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基材面以大于等于±30度且小于±80度的角度取向。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玻璃,其中,在相对于基材面从垂直方向观察时,起偏器被排列在偏振层面内的一个方向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玻璃,其中,在以从基材的一方的表面侧入射太阳光的方式配置了玻璃时,在所述基材的未入射太阳光的一侧的面具有偏振层。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玻璃,其中,基材是在2片平板玻璃之间具有中间层的夹层玻璃,并且该中间层为偏振层。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玻璃,其中,在以从基材的一方的表面侧入射太阳光的方式配置了玻璃时,在所述基材的至少未入射太阳光的一侧的最表面具有防反射膜。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玻璃,其中,在偏振层与防反射层之间具有1/4波阻片及1/2波阻片中的任一种。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玻璃,其被用于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玻璃,其中,交通工具为汽车。

10、
  根据权利要求8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玻璃,其中,前窗玻璃与水平基准面所成的夹角为20度~50度。

11、
  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玻璃,其中,相对于正在驾驶交通工具的驾驶员朝向前窗玻璃面的视线方向,起偏器的长轴以±30度以内的角度取向。

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玻璃,其中,起偏器含有各向异性吸收材料。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玻璃,其中,各向异性吸收材料为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及碳纳米管中的任一种。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玻璃,其中,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的材料是选自金、银、铜及铝中的至少一种。

说明书

玻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玻璃,其适用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可以防止由背面反射造成的车内的结构体的反射像(影)的映入。
背景技术
在白天,会有在汽车的前窗玻璃上映入车内的仪表盘等结构体的反射像从而使驾驶员的可见性降低的情况,在安全驾驶上造成问题。另外,近来关心汽车室内的颜色使用或花纹等设计性的情况正在逐渐增多,然而只是仪表盘的区域具有该映入的问题,因此会有只能使用暗色的不妥之处。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过将2片覆盖了防反射层的玻璃以使该防反射层处于外侧的方式贴合而成的夹层玻璃。
另外,专利文献2中,提出过如下的车辆用反射降低玻璃,即,在透明玻璃基板的至少一侧表面,从玻璃面侧起作为第一层而覆盖折射率n1=1.8~1.9并且厚度为700~900的薄膜,在该第一层的薄膜上,作为第二层而层叠折射率n2=1.4~1.5并且厚度为1,100~1,300的薄膜,对于与所述表面的垂线所成的入射角在50度~70度之间入射的膜面侧的可见光,将所述薄膜面的反射减少4.5%~6.5%。
但是,在像所述专利文献1及所述专利文献2那样,对车辆用前窗玻璃的外侧实施低反射处理的情况下,前窗玻璃的外侧表面受到为了在驾驶时确保安全视野而使用的刮水器(也称为雨刷)等的摩擦,低反射处理膜发生磨损,从而会有无法维持利用了光的干涉的光学薄膜的性能的问题。另外,因污物的附着等而使光的干涉条件偏移,反射率明显地增大,污物很显眼,对车辆用前窗玻璃的外侧进行低反射处理从耐久性的方面考虑是有问题的。另外,如果只是仅对一面进行防反射处理,则会残留来自另一方的未防反射处理的一面的背面反射,总的防反射效果停留在减少大约30%,具有仍然不具备令人充分满意的性能的现状。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697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3571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璃,其适用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通过防止由背面反射造成的车内的结构体的反射像(影)的映入(映り込み),大幅度地提高总的防反射效果,提高安全性,耐光性优异,另外可以提高仪表盘的设计性。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如下所示。即,
<1>一种玻璃,其特征在于,具有基材、和至少含有起偏器的偏振层,所述起偏器的纵横比为1.5以上,并且该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所述基材面沿倾斜方向取向。
<2>根据所述<1>中记载的玻璃,其中,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基材面以大于等于±30度且小于±80度的角度取向。
<3>根据所述<1>至<2>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玻璃,其中,在相对于基材面从垂直方向观察时,起偏器被排列在偏振层面内的一个方向上。
<4>根据所述<1>至<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玻璃,其中,在以从基材的一方的表面侧入射太阳光的方式配置了玻璃时,在所述基材的未入射太阳光的一侧的面具有偏振层。
<5>根据所述<1>至<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玻璃,其中,基材是在2片平板玻璃之间具有中间层的夹层玻璃,并且该中间层为偏振层。
<6>根据所述<1>至<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玻璃,其中,在以从基材的一方的表面侧入射太阳光的方式配置了玻璃时,在所述基材的至少未入射太阳光的一侧的最表面具有防反射膜。
<7>根据所述<6>中记载的玻璃,其中,在偏振层与防反射层之间具有1/4波阻片及1/2波阻片中的任一种。
<8>根据所述<1>至<7>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玻璃,其被用于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
<9>根据所述<8>中记载的玻璃,其中,交通工具为汽车。
<10>根据所述<8>至<9>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玻璃,其中,前窗玻璃与水平基准面所成的夹角为20度~50度。
<11>根据所述<8>至<10>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玻璃,其中,相对于正在驾驶交通工具的驾驶员朝向前窗玻璃面的视线方向,起偏器的长轴以±30度以内的角度取向。
<12>根据所述<1>至<11>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玻璃,其中,起偏器含有各向异性吸收材料。
<13>根据所述<12>中记载的玻璃,其中,各向异性吸收材料为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及碳纳米管中的任一种。
<14>根据所述<13>中记载的玻璃,其中,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的材料是选自金、银、铜及铝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玻璃由于具有基材和至少含有起偏器的偏振层,所述起偏器的纵横比为1.5以上,并且该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所述基材面沿倾斜方向取向,因此耐光性优异,例如适用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可以防止由背面反射造成的车内的结构体的反射像(影)的映入。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起偏器的偏振层面的取向状态的俯视图。
图1B是沿图1A的A—A线的剖面图。
图1C是沿图1A的B—B线的剖面图。
图1D是沿图1A的B—B线的另一剖面图。
图2是表示金纳米棒的吸收光谱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将本发明的玻璃应用于汽车的前窗玻璃中时的防止映入的原理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将本发明的另一玻璃应用于汽车的前窗玻璃中时的防止映入的原理的图。
图5是表示从折射率为1的介质向折射率为1.46的介质入射时的反射率的行为的图表。
图6是表示作为夹层玻璃的中间层设置了偏振层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在夹层玻璃中在一表面侧设置了偏振层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评价实施例的映入性的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玻璃)
本发明的玻璃具有基材和偏振层,并可以具有防反射膜、1/2波阻片、1/4波阻片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其他的层。
<基材>
作为所述基材来说,玻璃(即基材玻璃)是最适合的。这是因为,玻璃在如下的方面最有实效,即,在暴露于风雨的环境中具有作为交通工具的大略寿命的12年的耐久性,且不会扰乱偏振光。但是,最近提供有如下的塑料,其在聚合物的平板状成形物的情况下像降冰片烯系高分子等那样耐久性高,各向同性高,难以扰乱偏振光,因而也可以使用玻璃以外的材料作为基材。
—基材玻璃—
作为所述基材玻璃,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举出单层玻璃、夹层玻璃、强化夹层玻璃、多层玻璃、强化多层玻璃、夹层多层玻璃等。
作为构成此种基材玻璃的平板玻璃的种类,例如可以举出透明平板玻璃、图案玻璃、嵌网平板玻璃、嵌金属线平板玻璃、强化平板玻璃、红外线反射平板玻璃、吸热平板玻璃、Low—E平板玻璃、其他各种平板玻璃等。
而且,所述基材玻璃只要是透明玻璃,则无论是无色透明玻璃还是有色透明玻璃的哪种都可以。
所述基材玻璃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然而优选为2mm~20mm,更优选为4mm~10mm。
—夹层玻璃—
所述夹层玻璃是在2片平板玻璃之间夹设中间层而一体化了的玻璃。此种夹层玻璃由于即使受到外部冲击而破损,也不会有玻璃的碎片飞散的情况,十分安全,因此被作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建筑物等的窗玻璃而广泛使用。在汽车用夹层玻璃的情况下,最近为了实现轻质化而使用相当薄的玻璃,1片玻璃的厚度为1mm~3mm,将2片该玻璃用厚度为0.3mm~1mm的粘合层贴合,制成总厚度为约3mm~6mm的夹层玻璃。
作为所述2片平板玻璃,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使用上述的各种平板玻璃。
作为所述中间层中所用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饱和聚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它们当中,从可以获得透明性、耐气候性、强度、粘接力等各种性能的平衡性优良的中间层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
作为所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可以举出使聚乙烯醇(以下有时简记为PVA)与甲醛反应而得的聚乙烯醇缩甲醛树脂、使PVA与乙醛反应而得的狭义的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使PVA与正丁醛反应而得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等。
作为所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合成中所用的PVA,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然而优选平均聚合度为200~5,000,更优选为500~3,000。如果所述平均聚合度小于200,则会有使用了所得的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中间层的强度变得过弱的情况,如果超过5,000,则会有在将所得的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成形之时产生不佳状况的情况。
所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然而优选缩醛化度为40摩尔%~85摩尔%,更优选为50摩尔%~75摩尔%。所述缩醛化度小于40摩尔%或超过85摩尔%的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在反应机理上会有难以合成的情况。所述缩醛化度可以依照JIS K6728来测定。
在所述中间层中,除了所述热塑性树脂以外,根据需要例如还可以添加增塑剂、颜料、粘接性调整剂、偶联剂、表面活性剂、防氧化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红外吸收剂等。
作为所述中间层的成形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举出如下的方法等,即,在将含有热塑性树脂以及其它的成分的组合物均匀地混炼后,利用挤出法、压延法、压制法、浇注法、吹塑法等以往公知的方法制成薄片状。
所述中间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然而优选为0.3mm~1.6mm。
本发明中,从生产性、耐久性等方面考虑,优选所述中间层为本发明的所述偏振层(膜)。在所述中间层为本发明的所述偏振膜的情况下,除了该中间层含有起偏器,将该起偏器沿大致水平方向取向以外是相同的。而且,所述偏振膜也可以设置于夹层玻璃的一方的面上。
作为所述夹层玻璃的制作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在2片透明的玻璃板之间夹住中间膜,将该夹层玻璃构成体放入例如橡胶袋之类的真空袋中,将该真空袋与排气系统连接,在按照使真空袋内的压力达到约—65kPa~—100kPa的减压度的方式减压抽吸(脱气)的同时进行了温度为约70℃~110℃的预粘接后,将该进行了预粘接的夹层玻璃构成体放入高压釜中,通过在温度为120℃~150℃、压力为0.98MPa~1.47MPa的条件下加热加压而进行主体粘接,从而可以得到所需的夹层玻璃。
<偏振层>
所述偏振层至少含有起偏器,进一步根据需要含有分散剂、溶剂、粘合剂树脂等其他的成分。
在按照从基材的一方的表面侧入射太阳光的方式配置了玻璃时,优选在所述基材的未入射太阳光的一侧的面(背面、内面)具有偏振层,然而也可以在两面设置偏振层。
—起偏器—
所述起偏器的纵横比的平均值为1.5以上,优选为1.6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如果所述纵横比的平均值为1.5以上,就可以发挥充分的各向异性吸收效果。
这里,所述起偏器的纵横比的平均值可以通过测定起偏器的长轴长度及短轴长度、并根据下式(起偏器的长轴长度)/(起偏器的短轴长度)来求出。
所述起偏器的短轴长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定,然而优选为1nm~50nm,更优选为5nm~30nm。所述起偏器的长轴长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定,然而优选为10nm~1,000nm,更优选为10nm~100nm。
本发明中,所述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所述基材面(水平面)沿倾斜方向取向。通过像这样将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基材面(水平面)沿倾斜方向取向,就会形成透射率随着入射光线的方位角变化而发生改变、并且透射光的偏光特性发生变化的膜。
所述的“基材面”在基材为单层玻璃的情况下,是指设有偏振层的一侧的基材表面(水平面)。另外,在基材为夹层玻璃、且偏振层被设为2片的平板玻璃之间的中间层的情况下,是指设有偏振层的2片平板玻璃的任一方的平板玻璃表面(水平面)。另外,在基材玻璃为夹层玻璃、且偏振层并非中间层,而是设于夹层玻璃的任一方的面上的情况下,是指设有偏振层的一侧的夹层玻璃表面(水平面)。
所述的“倾斜方向”是指,所述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所述基材玻璃面(水平面)以大于等于±30度且小于±80度取向,更优选为以±40度~±70度取向。如果所述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基材玻璃面(水平面)的角度为±30度以上,则可以有效地发挥作为倾斜取向起偏器的特性。另一方面,如果小于±80度,则可以在入射光线的方位角变化时获得有效的各向异性。
而且,本发明中,所谓角度为±A度是指—A度~+A度的范围。
这里,参照附图对所述起偏器的取向状态进行具体说明。图1A是表示偏振层2的起偏器P的取向状态的俯视图,图1B是沿图1A的A—A线的剖面图,图1C是沿图1A的B—B线的剖面图,图1D是沿图1A的B—B线的另一的剖面图。
如图1A~图1C所示,起偏器P的长轴相对于基材面(水平面)S沿倾斜方向(约45度)取向。
另外,图1D的a中,起偏器P的长轴相对于基材面(水平面)S沿倾斜方向(约30度)取向。图1D的b中,起偏器P的长轴相对于基材面(水平面)S沿倾斜方向(约45度)取向。图1D的c中,起偏器P的长轴相对于基材面(水平面)S沿倾斜方向(约75度)取向。
而且,图1A~图1D中,虽然偏振层形成于基材的表面,然而也可以形成于背面。
另外,所述起偏器优选在相对于基材面从垂直方向观察时,沿偏振层面内的一个方向排列。例如,优选将起偏器的排列的长轴方向排列为与偏振层面内的水平线大致平行。该情况下,所述起偏器的排列的长轴方向与偏振层面的水平线形成的角度优选为±30度以内,更优选为±5度以内,特别优选为0度(水平)。图1A中,将起偏器P的排列的长轴方向排列为与偏振层面的水平线B—B平行。
这里,对于所述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所述基材面沿倾斜方向取向的情况,例如可以通过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偏振层的剖面来确认。
作为所述起偏器,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可以举出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管、金属配位化合物、双色性色素等。它们当中,特别优选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管。
—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
所述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是数nm~100nm的纳米尺寸的棒状金属微粒。该所谓棒状金属微粒是指纵横比(长轴长度/短轴长度)为1.5以上的粒子。
此种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显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紫外~红外区域中显示吸收。例如短轴长度为1nm~50nm、长轴长度为10nm~1000nm、纵横比为1.5以上的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由于可以在短轴方向、长轴方向上改变吸收位置,因此将此种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相对于膜的水平面沿倾斜方向取向了的偏振膜就会成为各向异性吸收膜。
这里,图2中,表示短轴长度为12.4nm、长轴长度为45.5nm的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的吸收谱图。此种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的短轴的吸收为530nm附近,显示红色,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的长轴的吸收为780nm附近,显示蓝色。
作为所述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的金属种类,例如可以举出金、银、铜、铂、钯、铑、锇、钌、铱、铁、锡、锌、钴、镍、铬、钛、钽、钨、铟、铝或它们的合金等。它们当中,优选金、银、铜、铝,特别优选金、银。
下面,对作为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粒子的优选的一个例子的金纳米棒进行说明。
——金纳米棒——
作为所述金纳米棒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然而例如可以举出(1)电解法、(2)化学还原法、(3)光还原法等。
所述(1)电解法[Y.-Y.Yu,S.—S.Chang,C.—L.Lee,C.R.C.Wang,J.Phys.Chem.B,101,6661(1997)]将含有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恒流电解,从阳极的金板使金团簇析出而生成金纳米棒。作为表面活性剂,使用具有在氮原子上结合了4个疏水性的取代基的结构的季铵盐,另外添加不形成独立的分子集合体的化合物,例如四(十二烷基)溴化铵(TDAB)等。在制造金纳米棒的情况下,金的供给源是从阳极的金板中溶出的金团簇,不使用氯金酸等金盐。在电解中照射超声波,在溶液中浸渍银板而促进金纳米棒的生长。
该电解法中,通过改变与电极分开地浸渍的银板的面积,可以控制所生成的金纳米棒的长度。通过调整金纳米棒的长度就可以将近红外光区域的吸收带的位置设定为从700nm附近到1200nm附近之间。如果可以将反应条件保持一定,就可以制造某种程度的规定形状的金纳米棒。但是,由于电解中所用的表面活性剂溶液是含有过剩的季铵盐、环己烷和丙酮的复杂的体系,具有超声波照射等不确定的要素,因此很难在理论上分析所生成的金纳米棒的形状与各种配制条件的因果关系并进行金纳米棒配制条件的最佳化。另外,在电解这样的性质方面,本质上不容易扩大规模,因此不适于大量的金纳米棒的配制。
所述(2)化学还原法[N.R.Jana,L.Gearheart,C.J.Murphy,J.Phys.Chem.B,105,4065(2001)]利用NaBH4将氯金酸还原而生成金纳米粒子。通过将该金纳米粒子作为“种粒子”,使之在溶液中生长而得到金纳米棒。利用该“种粒子”与添加到生长溶液中的氯金酸的量比来决定所生成的金纳米棒的长度。利用该化学还原法可以制作比所述(1)的电解法更长的金纳米棒,报告过长度超过1,200nm的在近红外光区域具有吸收峰的金纳米棒。
但是,该化学还原法需要“种粒子”的配制和生长反应的两个反应槽。另外“种粒子”的生成在几分钟内结束,很难提高所生成的金纳米棒的浓度,金纳米棒的生成浓度为所述(1)的电解法的十分之一以下。
所述(3)光还原法[F.kim,J.H.Song,P.Yang,J.Am.Chem.Soc.,124,14316(2002)]向与所述(1)的电解法基本相同的溶液中添加氯金酸,利用紫外线照射将氯金酸还原。在紫外线照射中使用低压水银灯。利用该光还原法,可以不生成种粒子地生成金纳米棒。金纳米棒的长度的控制可以利用照射时间来实现。其特征为,所生成的金纳米棒的形状均匀地一致。另外,由于所述(1)的电解法中在反应后共存有大量的球形粒子,因此需要利用离心分离的分离,然而该光还原法中,由于球状粒子的比例少,因此不需要分离处理。另外,再现性良好,可以通过规定的操作基本上可靠地获得相同尺寸的金纳米棒。
—碳纳米管—
所述碳纳米管是纤维直径为1nm~1,000nm、长为0.1μm~1,000μm、纵横比为100~10,000的细长的管状的碳。
作为所述碳纳米管的制作方法,例如已知电弧放电法、激光蒸发法、热CVD法、等离子体CVD法等。在利用所述电弧放电法及激光蒸发法得到的碳纳米管中,存在石墨烯片(graphene sheet)仅为一层的单层碳纳米管(SWNT:Single Wall Nanotube)、由多个石墨烯片构成的多层碳纳米管(MWNT:Maluti Wall Nanotube)。
另外,利用热CVD法及等离子体CVD法,主要可以制作MWNT。所述SWNT具有将一片石墨烯片卷成筒状的结构,其中石墨烯片的碳原子之间通过被称作“SP2键”的最强的键连结为六角形。
所述碳纳米管(SWNT、MWNT)是具有将一片~几片石墨烯片卷圆成筒状的结构的直径为0.4nm~10nm、长为0.1μm~数百μm的管状物质。具有如下的独特的性质,即,通过将石墨烯片沿某个方向卷圆,就会成为金属或成为半导体。此种碳纳米管具有容易在长度方向引起光吸收或发光、径向难以引起光吸收或发光的性质,可以作为各向异性吸收材料、各向异性散射材料使用。
所述起偏器在所述偏振层中的含量优选为0.1质量%~90.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30.0质量%。如果所述含量为0.1质量%以上,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偏振性。另一方面,如果所述含量为90质量%以下,就可以没有障碍地进行偏振层的成膜,可以维持偏振层的透射率。
所述偏振层除了所述起偏器以外,根据偏振层的形成方法(取向方法),还包含分散剂、溶剂、粘合剂树脂等其他的成分。
作为所述偏振层的形成方法,只要是可以按照使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基材面(水平面)处于倾斜方向的方式取向,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举出(1)宾—主液晶法、(2)阳极氧化氧化铝法、(3)拉伸法、(4)高剪切涂布法、(5)Langmuir-Blodgett(LB)法、(6)铸模法、(7)蒸镀—拉伸法、(8)倾斜蒸镀—镀覆法等。它们当中,特别优选(1)宾—主液晶法、(2)阳极氧化氧化铝法。而且,对于所述(1)宾—主液晶法及所述(2)阳极氧化氧化铝法,将在后述的玻璃的制造方法中详细说明。
(3)拉伸法
所述拉伸法中,例如通过在基材上涂布在聚合物溶液中分散了起偏器的涂布液,将其干燥而形成涂布膜后,加热至该涂布膜中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左右,进行单轴拉伸,就可以得到起偏器相对于膜的基材面(水平面)沿倾斜方向取向了的偏振膜。
(4)高剪切涂布法
所述高剪切涂布法中,例如通过将分散了起偏器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粘合剂、溶剂、表面活性剂等的涂布溶液通过狭缝涂覆机或模涂覆机等可以在涂布时施加高剪切的方法来涂布,就可以得到将起偏器相对于膜的水平面沿倾斜方向取向了的偏振膜。
(5)Langmuir—Blodgett(LB)法
所述LB法中,例如通过将分散了起偏器的溶液在水面上展开,将起偏器漂浮在水面上后,缩小水面面积,就可以得到将起偏器相对于膜的水平面沿倾斜方向取向了的偏振膜。
(6)铸模法
所述铸模法中,例如通过将起偏器涂布在设有纳米凹凸或纳米槽的基体表面,就可以得到将起偏器相对于基体面(水平面)沿倾斜方向取向了的偏振膜。
(7)蒸镀—拉伸法
所述蒸镀—拉伸法中,例如通过在基材表面利用各向异性氩(Ar)溅射蒸镀了金属薄膜后,加热至基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左右,进行拉伸,就可以得到将金属纳米棒相对于基材面(水平面)沿倾斜方向取向了的偏振膜。
(8)倾斜蒸镀—镀覆法
所述倾斜蒸镀—镀覆法中,例如通过利用基材表面与蒸镀粒子入射方向形成的角度为40度以下的来自倾斜方向的溅射,形成了在各蒸镀柱之间产生间隙的状态的金属氧化物薄膜后,将该间隙用金属镀覆填充,就可以得到相对于基材面(水平面)沿倾斜方向取向了的偏振膜。
<防反射膜>
本发明的玻璃优选在按照从所述基材的一方的表面侧入射太阳光的方式配置了玻璃时,在所述基材的至少不入射太阳光的一侧的最表面具有防反射膜,在用于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中的情况下,更优选在基材的并非太阳光入射侧的面(交通工具内侧表面)具有偏振层,并且在该偏振层上具有防反射膜。
所述防反射膜只要是在实际使用上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耐热性,例如可以将60度入射的反射率抑制为5%以下,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举出(1)形成了微细的表面凹凸的膜、(2)组合了高折射率膜和低折射率膜的双层膜的构成、(3)依次层叠了中折射率膜、高折射率膜及低折射率膜的3层膜构成等。它们当中,特别优选(2)及(3)。
这些防反射膜也可以在基材表面利用直接溶胶凝胶法、溅射法、蒸镀法、CVD法等形成。另外,也可以在透明支撑体上利用浸涂法、气刀涂覆法、幕帘涂覆法、辊涂法、拉丝棒涂覆法、凹版涂覆法、微凹版涂覆法或挤压涂覆法的涂布来形成防反射膜,在基材表面粘附或粘接防反射膜。
所述防反射膜优选在透明支撑体上由具有高于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的至少一层(高折射率层)及低折射率层(最外层)的顺序的层构成来形成。在将具有高于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的至少一层设为2层的情况下,优选在透明支撑体上由中折射率层、高折射率层及低折射率层(最外层)的顺序的层构成来形成。此种构成的防反射膜被设计为具有满足“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中折射率层的折射率>透明支撑体的折射率>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的关系的折射率。而且,各折射率层的折射率是相对的值。
—透明支撑体—
作为所述透明支撑体,优选使用塑料膜。作为该塑料膜的材料的例子,可以举出纤维素酰化物、聚酰胺、聚碳酸酯、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苯乙烯、聚烯烃、聚砜、聚醚砜、聚芳酯、聚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醚酮等。
—高折射率层及中折射率层—
防反射膜的具有高折射率的层优选由含有平均粒径为100nm以下的高折射率的无机化合物超微粒子及基质粘合剂的固化性膜构成。
作为高折射率的无机化合物微粒,可以举出折射率为1.65以上的无机化合物,优选举出折射率为1.9以上的无机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Ti、Zn、Sb、Sn、Zr、Ce、Ta、La、In等的氧化物或含有这些金属原子的复合氧化物等。它们当中,优选含有选自Co、Zr、Al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以二氧化钛作为主成分的无机微粒(以下有时也称作“特定的氧化物”),特别优选的元素为Co。
相对于Ti的Co、Al、Zr的总含量优选为:相对于Ti为0.05质量%~30质量%,更优选为0.1质量%~1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2质量%~7质量%,特别优选为0.3质量%~5质量%,最优选为0.5质量%~3质量%。
Co、Al、Zr存在于以二氧化钛作为主成分的无机微粒的内部或表面。更优选在以二氧化钛作为主成分的无机微粒的内部存在Co、Al、Zr,最优选存在于内部和表面双方。这些特定的金属元素也可以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
另外,作为其他的优选的无机粒子,可以举出如下的无机微粒(有时也称作“特定的复合氧化物”),即,是钛元素与选自氧化物的折射率达到1.95以上的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元素(以下有时也简称为“Met”)的复合氧化物的粒子,并且该复合氧化物掺杂有选自Co离子、Zr离子及Al离子的金属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这里,作为该氧化物的折射率达到1.95以上的金属氧化物的金属元素,例如可以举出Ta、Zr、In、Nd、Sb、Sn、Bi等,它们当中,特别优选Ta、Zr、Sn、Bi。
从维持折射率的观点考虑,掺杂在复合氧化物中的金属离子的含量优选为,相对于构成复合氧化物的全部金属[Ti+Met]量以不超过25质量%的范围含有,更优选为0.05质量%~1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1质量%~5质量%,特别优选为0.3质量%~3质量%。
所掺杂的金属离子无论是作为金属离子、金属原子的哪种存在都可以,优选从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直到内部适当地存在。更优选存在于表面和内部双方中。
为了制成如上所述的超微粒子,可以举出将粒子表面用表面处理剂处理的方法、制成将高折射率粒子设为芯的芯壳结构的方法、并用特定的分散剂的方法等。
作为将粒子表面用表面处理剂处理的方法中所用的表面处理剂,例如可以举出日本特开平11—29550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15370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9908号公报中记载的硅烷偶联剂;日本特开2001—310432号公报等中记载的阴离子性化合物或有机金属偶联剂等。
另外,作为制成将高折射率粒子设为芯的芯壳结构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日本特开2001—166104号公报以及美国专利公开2003/0202137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技术。
另外,作为并用特定的分散剂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日本特开平11—153703号公报、美国专利第6210858号说明书以及日本特开2002—2776069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技术。
作为形成基质的材料,可以举出以往公知的热塑性树脂、固化性树脂皮膜等。
另外,优选选自:含有2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及/或阳离子聚合性的聚合性基团的多官能性化合物含有组合物、含有水解性基团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及其部分缩合物组合物中的至少一种组合物。例如可以举出日本特开2000—47004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31524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3187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296401号公报等中记载的化合物。
另外,也优选由金属醇盐的水解缩合物得到的胶体状金属氧化物和由金属醇盐组合物得到的固化性膜。例如可以举出日本特开2001—293818号公报等中记载的那些。
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优选为1.70~2.20。所述高折射率层的厚度优选为5nm~10μm,更优选为10nm~1μm。
将所述中折射率层的折射率调整为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与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之间的值。所述中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优选为1.50~1.70。所述中折射率层的厚度优选为5nm~10μm,更优选为10nm~1μm。
—低折射率层—
所述低折射率层优选依次层叠于高折射率层之上。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优选为1.20~1.55,更优选为1.30~1.50。
优选作为具有耐擦伤性、防污性的最外层来构建。作为大幅度提高耐擦伤性的手段,对表面赋予滑动性是有效的,优选导入硅酮化合物或含氟化合物而成的薄膜层。
所述含氟化合物的折射率优选为1.35~1.50,更优选为1.36~1.47。另外,含氟化合物优选为,以35质量%~80质量%的范围含有氟原子的包含交联性或聚合性的官能团的化合物。
例如可以举出日本特开平9—222503号公报的段落编号[0018]~[0026]、日本特开平11—38202号公报的段落编号[0019]~[0030]、日本特开2001—40284号公报的段落编号[0027]~[0028]、日本特开2000—284102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4—45462号公报等中记载的化合物。
作为所述硅酮化合物,是具有聚硅氧烷结构的化合物,优选在高分子链中含有固化性官能团或聚合性官能团,在膜中具有交联结构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反应性硅酮[例如SILAPLANE(Chisso株式会社制)、在两个末端含有硅烷醇基的聚硅氧烷(日本特开平11—258403号公报等)]等。
另外,具有交联或聚合性基团的含氟及/或硅氧烷的聚合物的交联或聚合反应优选通过在与涂布含有聚合引发剂、敏化剂等的用于形成最外层的涂布组合物同时或在涂布后进行光照射或加热来实施。作为所述聚合引发剂及所述敏化剂,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那些。
另外,也优选将硅烷偶联剂等有机金属化合物与特定的含有含氟烃基的硅烷偶联剂在催化剂共存下通过缩合反应来进行固化的溶胶凝胶固化膜。例如,可以举出聚氟代烷基含有硅烷化合物或其部分水解缩合物(日本特开昭58—142958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8—147483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8—147484号公报、日本特开平9—15758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106704号公报等中记载的化合物);含有作为含氟长链基的聚“全氟烷基醚”基的甲硅烷化合物(日本特开2000—11790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4859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53804号公报中记载的化合物等)等。
所述低折射率层优选含有填充剂(例如二氧化硅(硅石)、含氟粒子(氟化镁、氟化钙、氟化钡))等一次粒子平均直径为1nm~150nm的低折射率无机化合物作为上述以外的添加剂。
特别是,为了进一步减少其折射率上升,所述低折射率层优选使用中空的无机微粒。中空的无机微粒的折射率优选为1.17~1.40,更优选为1.17~1.37,进一步优选为1.17~1.35。这里的折射率表示作为粒子整体的折射率,不是仅表示形成中空的无机微粒的外壳的折射率。
所述低折射率层中的中空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该低折射率层的厚度的30%~100%,更优选为35%~80%,进一步优选为40%~60%。
即,如果低折射率层的厚度为100nm,则无机微粒的粒径优选为30nm~100nm,更优选为35nm~80nm,进一步优选为40nm~60nm。
而且,这些中空的无机微粒的折射率可以利用阿贝折射率仪(ATAGO株式会社制)来测定。
作为其他的添加剂,可以含有日本特开平11—3820号公报的段落编号[0020]~段落编号[0038]中记载的有机微粒;硅烷偶联剂、润滑剂、表面活性剂等。
在所述低折射率层位于最外层的下层的情况下,低折射率层也可以利用气相法(例如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镀覆法、等离子体CVD法等)来形成,然而从可以廉价地制造的方面考虑,优选涂布法。
所述低折射率层的厚度优选为30nm~200nm,更优选为50nm~150nm,进一步优选为60nm~120nm。
<1/2波阻片及1/4波阻片>
作为所述1/2波阻片及1/4波阻片,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然而例如可以举出拉伸了的聚碳酸酯膜、拉伸了的降冰片烯系聚合物膜、含有碳酸锶那样的具有双折射率的无机粒子并取向了的透明膜、在支撑体上倾斜蒸镀了无机电介质的薄膜等。
而且,对于制成1/2波阻片还是1/4波阻片,可以通过调整拉伸倍率或膜厚度而将膜的双折射率设为所需的值来选择。
作为所述1/2波阻片及1/4波阻片的现有技术,例如可以举出:(1)日本特开平5—27118号公报及日本特开平5—27119号公报中记载的将延迟值大的双折射性膜、延迟值小的双折射性膜以使它们的光轴正交的方式层叠的相位差板;(2)日本特开平10—68816号公报中记载的将在特定波长下成为1/4波长的聚合物膜、和由与之相同的材料制成且在相同的波长下成为1/2波长的聚合物膜层叠,可以在宽波长区域中获得1/4波长的相位差板;(2)日本特开平10—90521号公报中记载的通过将两片聚合物膜层叠而可以在宽波长区域中实现1/4波长的相位差板;(3)国际公开第00/26705号小册子中记载的使用了改性聚碳酸酯膜的可以在宽波长区域中实现1/4波长的相位差板;(4)国际公开第00/65384号小册子中记载的使用了醋酸纤维素膜的可以在宽波长区域中实现1/4波长的相位差板等。
作为所述玻璃的其他的层,根据需要例如也可以设置硬涂层、前方散射层、底漆层、防带电层、底涂层或保护层等。
<玻璃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中所用的玻璃中的制造方法在第一方案及第二方案中,至少包含偏振层形成工序,另外还含有其他的工序。
—第一方案的偏振层形成工序—
所述第一方案的偏振层形成工序是如下的工序,即,在表面具有取向膜的基材上,涂布至少含有紫外线固化性液晶化合物、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及起偏器的偏振层涂布液,将其干燥而形成涂布层,在将该涂布层加热到显现出液晶相的温度的状态下照射紫外线,形成将所述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所述基材面沿倾斜方向取向的偏振层。
该第一方案的偏振层形成工序与所上述(1)的宾—主液晶法相同。
—基材—
作为所述基材,对于其形状、结构、大小等,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作为所述形状,例如可以举出平板状、薄片状等,作为所述结构,既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层叠结构,可以适当地选择。
作为所述基材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无论是无机材料及有机材料的哪种都可以合适地使用。
作为所述无机材料,例如可以举出玻璃、石英、硅等。
作为所述有机材料,例如可以举出三乙酰纤维素(TAC)等乙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醚砜系树脂、聚砜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降冰片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聚芳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聚偏氯乙烯系树脂、聚丙烯酸系树脂等。它们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作为所述基材,既可以是恰当地合成而成的材料,也可以使用市售品。
作为所述基材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优选为10μm~500μm,更优选为50μm~300μm。
—取向膜—
所述取向膜是在所述基材的表面层叠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乙烯醇等的膜,例如利用摩擦进行了取向处理的膜。所述摩擦是在将卷绕了由人造丝或棉等制成的绒毛短的立绒状的布的卷筒旋转的同时使之接触取向膜的表面的方法,实施了摩擦处理的取向膜在其表面沿一个方向形成微细的槽,于是将与之接触的液晶取向。
另外,所述取向膜也可以不利用摩擦法,而是进行了光取向处理的膜。该光取向是对偶氮苯系聚合物或聚乙烯醇肉桂酸酯等光活性分子照射引起光化学反应的波长的直线偏振光或倾斜非偏振光而在光取向膜的表面生成各向异性的方法,利用入射光而生成膜的最表面的分子长轴的取向,形成使与该最表面的分子接触的液晶取向的驱动力。
而且,作为所述光取向膜的材料,除了上述以外,只要是可以利用由光活性分子引起光化学反应的波长的直线偏振光或倾斜非偏振光照射产生的光异构化、光二聚化、光环化、光交联、光分解、光分解—键合中的任一个反应从而在膜表面生成各向异性的材料即可,例如可以使用“长古川雅树、日本液晶学会志、Vol.3 No.1,p3(1999)”、“竹内安正、日本液晶学会志、Vol.3 No.4,p262(1999)”等中记载的各种光取向膜材料。
如果在如上所述的取向膜上涂布液晶,则可以将取向膜表面的微细的槽及最表面的分子的取向的至少任一个作为驱动力而将液晶取向。
作为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液晶化合物,只要是具有聚合性基团,利用紫外线的照射而进行固化的化合物,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使用,可以优选地举出以下述结构式表示的化合物。


作为上述液晶化合物,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该市售品,例如可以举出BASF公司制的商品名为PALIOCOLORLC242;Merck公司制的商品名为E7;Wacker—Chem公司制的商品名为LC—Sllicon—CC3767;高砂香料株式会社制的商品名为L35、L42、L55、L59、L63、L79、L83等。
所述液晶性化合物的含量优选相对于所述偏振层涂布液的全部固体成分(质量)为10质量%~90质量%,更优选为20质量%~80质量%。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本发明中,以将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基材面沿倾斜方向取向为特征,然而为此作为介质的液晶层就必须沿倾斜方向取向。形成于基材的一面取向膜上的液晶层通过将末端调整为疏水性,虽然也会有成为从取向膜侧朝向空气界面侧竖立的斜面(splay)取向的情况,然而只是这样的话则空气界面中的竖立不够充分,使起偏器倾斜取向的能力弱。所以,如果选定与所用的液晶层的相互作用强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而添加到液晶层中,则在取向老化时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向空气界面侧浮起,将相邻的液晶强力地垂直取向。其结果是,液晶层整体的取向状态为取向膜侧具有少许的预倾角的水平取向,成为在厚度方向上越是靠向空气界面侧则越会竖立而成为垂直取向的“斜面取向状态”(即倾斜取向)。
作为此种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优选非离子系,只要从市售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中选定与所用的液晶性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强的即可。例如,可以优选地举出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メガフアツクF780F等。
所述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优选相对于所述偏振层涂布液的全部固体成分(质量)为0.5质量%~8.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5.0质量%。
所述偏振层涂布液优选含有光聚合引发剂。作为所述光聚合引发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从公知的物质中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举出对甲氧基苯基—2,4—双(三氯甲基)—s—三嗪、2—(对丁氧基苯乙烯基)—5—三氯甲基1,3,4—噁二唑、9—苯基吖啶、9,10—二甲基苯并吩嗪、二苯酮/米氏酮、六芳基联咪唑/巯基苯并咪唑、苯偶酰双甲醚、噻吨酮/胺等。它们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作为所述光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该市售品,例如可以举出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的商品名为Irgacure 907、Irgacure 369、Irgacure 784、Irgacure 814;BASF公司制的商品名为Lucirin TPO等。
所述光聚合引发剂的添加量优选相对于所述偏振层涂布液的全部固体成分质量为0.1质量%~20质量%,更优选为0.5质量%~5质量%。
在所述偏振层涂布液中,根据需要可以含有手性剂。可以通过对所述手性剂的添加量进行调制来适当地调整所述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所述基材面的取向角度。
作为所述手性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从公知的物质中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举出异甘露醇化合物(isomannide)、儿茶素化合物、异山梨醇化合物(isosorbide)、葑酮化合物、碳化合物等,此外还可以举出以下所示的化合物等。它们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另外,作为所述手性剂,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该市售品,例如可以举出Merck公司制的商品名为S101、R811、CB15;BASF公司制的商品名为PALIOCOLOR LC756等。
所述手性剂的含量优选相对于所述偏振层涂布液的全部固体成分(质量)为0质量%~30质量%,更优选为0质量%~20质量%。
所述偏振层涂布液例如可以通过将紫外线固化性液晶化合物、起偏器、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根据需要使用的其他成分溶解或分散在适当的溶剂中来配制。
作为所述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举出氯仿、二氯甲烷、四氯化碳、二氯乙烷、四氯乙烷、二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苯、邻二氯苯等卤化烃类;苯酚、对氯苯酚、邻氯苯酚、间甲酚、邻甲酚、对甲酚等酚类;苯、甲苯、二甲苯、甲氧基苯、1,2—二甲氧基苯等芳香族烃类;丙酮、甲乙酮(MEK)、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环戊酮、2—吡咯烷酮、N—甲基—2—吡咯烷酮等酮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系溶剂;叔丁醇、丙三醇、乙二醇、三甘醇、乙二醇单甲醚、二甘醇二甲醚、丙二醇、双丙甘醇、2—甲基—2,4—戊二醇等醇系溶剂;二甲替甲酰胺、二甲替乙酰胺等酰胺系溶剂;乙腈、丁腈等腈系溶剂;二乙醚、二丁醚、四氢呋喃、二噁烷等醚系溶剂;二硫化碳、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等。它们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在将所述偏振层涂布液涂布于在表面具有取向膜的基材上,并使其干燥而形成了涂布层后,为了固定起偏器的取向状态,在将涂布层加热到显现出液晶相的温度的状态下照射紫外线。这样,就可以形成将所述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所述基材面(水平面)沿倾斜方向取向了的偏振层。
作为所述涂布方法,例如可以举出旋涂法、浇注法、辊涂法、流涂法、印刷法、浸涂法、流延成膜法、棒涂法、凹版印刷法等。
作为所述紫外线照射的条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照射紫外线优选为160nm~380nm,更优选为250nm~380nm。照射时间例如优选为0.1秒~600秒,更优选为0.3秒~300秒。另外,所述加热条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然而优选为60℃~120℃。
作为所述紫外线的光源,例如可以举出低压水银灯(灭菌灯、荧光化学灯、黑光灯)、高压放电灯(高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及短弧放电灯(超高压水银灯、氙灯、水银氙灯)等。
—第二方案的偏振层形成工序—
所述第二方案的偏振层形成工序是如下的工序,即,在表面具有导电性膜的基材上改变蒸镀角度地蒸镀铝而形成铝蒸镀层,将该铝蒸镀层进行阳极氧化,在所形成的纳米孔洞内电铸金属而形成纵横比为1.5以上的金属纳米棒,形成将该金属纳米棒的长轴相对于所述基材面沿倾斜方向取向的偏振层。
该第二方案的偏振层形成工序与所述(2)的阳极氧化氧化铝法相同。
作为所述基材,只要是透明的,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可以使用与所述第一方案的偏振层形成工序的基材相同的材料。
—导电性膜—
作为所述导电性膜,只要是透明且能通电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举出氧化锡铟(ITO)、氧化锡(NESA)、掺杂了氟的氧化锡(FTO)、氧化铟、氧化锌、铂、金、银、铑、铜、铬、碳等。它们当中,从表面电阻值低、耐热性好、具有化学稳定性、光透射率高等方面考虑,优选掺杂了氟的氧化锡(FTO)、氧化锡铟(ITO)。
所述导电性膜可以利用气相法(例如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镀覆法、等离子体CVD法等)来形成。
作为所述导电性膜的表面电阻值,优选为100Ω/cm2以下,更优选为10Ω/cm2以下。
作为所述导电性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优选为1nm~500nm,更优选为5nm~200nm。
—铝蒸镀层—
所述铝蒸镀层的形成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依照公知的方法来进行,例如可以举出蒸镀法、溅射法(溅射)等。作为该铝蒸镀层的形成条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
通过改变蒸镀所述铝蒸镀层之时的蒸镀角度,就可以改变纳米孔洞相对于基材面的角度,从而可以形成将金属纳米棒的长轴相对于基材面沿倾斜方向取向了的偏振层。
具体来说,当将以厚度约100nm蒸镀后的铝膜作为阳极,在阴极中使用适当的金属底座而在0.5摩尔/升的草酸水溶液中氧化时,就会产生纳米多孔氧化铝膜。在将其水洗、干燥后,利用电铸可以在纳米孔洞中形成金属纳米棒。
作为所述铝蒸镀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优选为500nm以下,更优选为5nm~200nm。
—阳极氧化处理—
所述阳极氧化处理可以通过在硫酸、磷酸、草酸等的水溶液中,将与所述铝蒸镀层接触的电极作为阳极而将其电解蚀刻来进行。
作为所述阳极氧化处理中的电解液的种类、浓度、温度、时间等,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所形成的纳米孔洞的数目、大小、纵横比等适当地选择。例如,作为所述电解液的种类,在相邻的所述纳米孔洞列的间隔(pitch)为150nm~500nm的情况下,可以优选地举出稀释磷酸溶液,在为80nm~200nm的情况下,可以优选地举出稀释草酸溶液,在为10nm~150nm的情况下,可以优选地举出稀释硫酸溶液。在任意情况下,都可以通过在阳极氧化处理后浸渍于磷酸溶液中而增加所述纳米孔洞的直径,从而进行所述纳米孔洞的纵横比的调整。
作为所述纳米孔洞,既可以贯穿铝蒸镀层地形成为孔,也可以不贯穿地形成为坑(凹坑)。
作为所述纳米孔洞列的排列,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优选沿一个方向平行地排列。
作为相邻的所述纳米孔洞(列)的间隔,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然而优选为5nm~500nm,更优选为10nm~200nm。
所述纳米孔洞中的开口直径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然而优选为1nm~50nm,更优选为5nm~30nm。
所述纳米孔洞的深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然而优选为10nm~1,000nm,更优选为10nm~100nm。
作为所述纳米孔洞的深度与开口直径的纵横比(深度/开口直径),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然而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3~15。
然后,通过对所述纳米孔洞内的金属进行电铸处理,就可以形成金属纳米棒。所得的金属纳米棒的长轴相对于所述基材面沿倾斜方向取向。
作为本发明的玻璃的制造方法的所述其他的工序,可以举出基材形成工序、防反射层形成工序、1/4波阻片制作工序、1/2波阻片制作工序等。
—玻璃的用途等—
本发明的玻璃由于如上说明所示,具有将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所述基材面(水平面)沿倾斜方向取向的偏振层,具备优良的光学各向异性(各向异性吸收、各向异性散射性、偏振光、双折射性等),因此可以广泛地用于各种交通工具用玻璃;普通的独户住宅、公寓住宅、办公楼、店铺、公共设施、工厂设施等建筑物的开口部;隔断等建材用玻璃等各种领域中,然而对于以下所说明的用于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中的应用,从可以消除背面反射而防止交通工具内的结构体的反射像(影)的映入的方面考虑是特别合适的。
—防止映入的原理—
在将本发明的玻璃用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中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偏振层2优选形成于构成所述前窗玻璃的基材玻璃的并非太阳光入射侧的一面(背面)。另外,在前窗玻璃为在2片平板玻璃之间具有中间层的夹层玻璃的情况下,优选如图6所示将所述偏振层2设为中间层,或如图7所示在夹层玻璃的并非光入射侧的面(背面)形成偏振层2。图3、图6及图7中,1、1a及1b表示玻璃,3表示防反射膜,5表示仪表盘,6表示中间层,7表示1/4波阻片。
在将本发明的玻璃用于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中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为了减小气动力阻力,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与仪表盘5表面(水平基准面)所形成的角优选为20度~50度,更优选为20度~40度,进一步优选为25度~35度。
作为所述交通工具,只要是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与水平基准面所形成的角为20度~50度,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举出汽车、公共汽车、卡车、电车、高速列车、飞机、客机、船等,它们当中,特别优选汽车。
另外,如图3所示,优选相对于正在驾驶交通工具的驾驶员朝向前窗玻璃面的视线方向,将起偏器长轴的平均取向方向以±30度以内的角度取向,更优选在±20度以内。如果所述角度为±30度以内,则不会有看到起偏器的吸收的情况,因此优选。
这里,基于图3,对将本发明的玻璃用于汽车的前窗玻璃中时的防止映入的原理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前窗玻璃1相对于水平基准面具有约30度的角度地设置的车辆种类占绝大多数。此时,在驾驶时进入驾驶员的眼睛的车内的仪表盘5的影子是在前窗玻璃内面以约60度的入射角反射的光。这里,所谓“入射角”是在相对于玻璃面从90度的方向进入时,将入射角定义为0度。
然后,对于起偏器P相对于玻璃的水平面沿倾斜方向取向的偏振层2,将在所有的仰角、方位角测定了透射率后的最小的透射率设为50%。
可以认为太阳光I0分为水平偏振光成分Te0和与之垂直的偏振光成分Tm0。太阳光I0通过穿过起偏器P,Tm0就被吸收而仅成为Te0。Te0继而穿过1/4波阻片7而被变调为圆偏振光,向仪表盘5照射。
然后,当将仪表盘5的反射率设为10%,将防反射膜3的60度反射率设为3%时,则进入驾驶员的眼睛的光I6就可以如下所示地求出,为0.15%。
I6=0.03×0.10×1/2×Te0
=0.0015Te0
然后,穿过了防反射膜3的光再次穿过1/4波阻片7而被变调为垂直的偏振光成分Tm2’。由于起偏器P对垂直的偏振光成分来说吸收率为100%,因此Tm2’被完全地吸收,图3的I3的实质光强度变为0(零)。
所以,背面反射光I5就变为0(零),从而可以防止映入。
另外,如图4所示,在偏振层2被1/2波阻片8a、8b夹持的情况下,可以基于如下所示的原理消除背面反射。
可以认为太阳光I0分为水平偏振光成分Te0和与之垂直的偏振光成分Tm0。首先,太阳光I0穿过玻璃1a和1/2波阻片8a,然而在这里仍然为正常光原样,通过穿过后面的偏振层2的起偏器P,Tm0就被吸收而仅成为Te0。Te0继而在穿过1/2波阻片8b时被扭转90度而变调为Tm1,穿过玻璃1b而向仪表盘5照射。
然后,反射了仪表盘5的光Tm2再次射向玻璃1b,然而此时的入射角在最近的汽车中基本上为50度~70度的范围的角,在布儒斯特角附近,因此Tm2的反射成分变得非常少,大部分穿过而射向1/2波阻片8b。
这里,所述布儒斯特角是在折射率不同的物质的界面上被反射的光完全成为偏振光的入射角度。
在光以某个角度向2个折射率不同的材质的界面入射时,对于与入射角平行的偏振光成分(P偏振光)、垂直的偏振光成分(S偏振光),反射率不同,如图5所示,P偏振光在布儒斯特角时减少到0,其后增加。S偏振光单调地增加。像这样在折射率为1.46的玻璃中从折射率为1的空气中入射的可见光的布儒斯特角为约56度。
然后,在穿过1/2波阻片8b时Tm2被扭转90度而变调为Te3。由于Te3在直穿起偏器P而穿过1/2波阻片8a时被扭转90度而变调为Tm3,因此在穿过玻璃1a时仍然为布儒斯特角附近,其大部分透过而向外部放出。所以,如果起偏器P为50%吸收的起偏器,则根据上述机理,基本上向内部的反射接近0%,并且可以不降低从前方视野跳入驾驶员的眼睛的景色的透射率。但是,在设计上,由于会产生由稍微的取向度缺失或1/2波阻片的波长分散性等造成的残留反射成分,因此在玻璃1b内面侧设置防反射层3是有效的。
如上说明所示,本发明的玻璃在用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的情况下,可以防止车内的仪表盘等结构体的反射像(影)的映入,从而可以确保驾驶员的前方的安全视野。
根据本发明,可以解决以往的问题,可以提供如下的玻璃,其适用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通过防止由背面反射造成的车内的结构体的反射像(影)的映入,大幅度提高总的防反射效果而提高安全性,耐光性优良,还可以提高仪表盘的设计性。
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受下述实施例的任何限定。
(实施例1)
<带有利用宾—主型液晶法将金纳米棒取向了的偏振层的玻璃的制作>
—取向膜的制作—
在洁净的30cm见方、厚度为6.0mm的白平板玻璃上,以1,000rpm的转速、用30秒旋转涂布聚乙烯醇(PVA)取向膜溶液(甲醇溶液),通过在100℃下干燥3分钟,制作了厚度为1.0μm的PVA膜。通过将该PVA膜表面用摩擦装置(常阳工学株式会社制、转速为1,000rpm、压入量为0.35mm)摩擦2次,制作了PVA取向膜。
—偏振层涂布液的配制—
向在甲乙酮(MEK)5.07g中溶解了具有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BASF公司制、商品名:PALIOCOLOR LC242)3.04g、高分子表面活性剂(メガフアツクF780F、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0.1g的液晶溶液中,添加引发剂溶液[在甲乙酮(MEK)8.80g中溶解了Irgacure 907(Ciba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0.90g及Kayacure DETX(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0.30g的溶液]1.11g,通过搅拌5分钟,使之完全地溶解。
然后,向所得的溶液中添加5.0质量%的金纳米棒的甲苯溶液(商品名:Au—3、三菱材料株式会社制、长轴长度为27nm、短轴长度为13nm、纵横比为2.1)2.5g,通过搅拌5分钟,配制了偏振膜涂布液。
—金纳米棒的取向及固化—
将所得的偏振膜涂布液在上述PVA取向膜上以转速500rpm、15秒的条件旋转涂覆,以使涂布面的相反一侧的面接触的方式放置于加热板上,在90℃下加热1分钟后,通过在加热的状态下进行紫外线(UV)照射(高压水银灯、1kW、330mJ/mm2),形成将金纳米棒取向了的厚度为2.5μm的偏振膜。
<金纳米棒的取向性>
利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JEM—2010)观察了所得的偏振膜的切片,其结果为,500个金纳米棒的80个数%以上相对于玻璃面(水平面)以55±5度取向。
—1/4波阻片的形成—
在所得的偏振层上,如下所示地形成了厚度为80μm的1/4波阻片。而且,1/4波阻片的慢轴与偏光轴形成45度夹角。
<1/4波阻片的制作>
通过将聚碳酸酯膜(商品名:PURE—ACE、帝人化成株式会社制)加热、拉伸,将双折射率值(550nm下的延迟值)调整为138nm,制成1/4波阻片。
—防反射膜的形成—
然后,在所得的1/4波阻片上,如上所述地设置了防反射膜。利用以上操作,制作了实施例1的带有将金纳米棒取向了的偏振膜的玻璃。
<防反射膜的形成>
在真空槽内将金属钛(Ti)和电阻率为1.2Ω·cm的n型Si(掺磷单晶)作为靶子设置于阴极上,将真空槽内排气至1.3×10-3Pa(1×10-5Torr)。在设于真空槽内的无着色的钠钙玻璃基板(厚度为2mm)上,如下所示地在偏振膜上形成了防反射膜。
(1)首先,作为放电气体导入氩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10%氮气),以使压力达到0.27Pa(2×10-3Torr)的方式调整了电导系数。然后,对Ti的阴极施加负的DC电压,利用Ti靶子的DC溅射,形成了厚度为7.2nm的氮化钛膜(光吸收膜、可见光区域中的消光系数为0.5以上、波长550nm的消光系数为1.26、折射率为1.9)。
(2)在停止气体导入,将真空槽内设为高真空后,作为放电气体导入氩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33%氮气),以使压力达到0.27Pa(2×10-3Torr)的方式调整了电导系数。然后,从DC电源经由SPARCLE—V(AdvancedEnergy公司制)对Si的阴极施加脉冲化了的DC电压,利用Si靶子的间歇DC溅射,形成了厚度为5nm的透明的氮化硅膜(透明氮化物膜、波长550nm的消光系数为0.01、折射率为1.93)。
(3)在停止气体导入,将真空槽内设为高真空后,作为放电气体导入氧气(100%),以使压力达到0.27Pa(2×10-3Torr)的方式调整了电导系数。然后,从DC电源经由SPARCLE—V(Advanced Energy公司制)对Si的阴极施加脉冲化了的DC电压,利用Si靶子的间歇DC溅射,形成了厚度为122nm的氧化硅膜(氧化物膜、波长550nm的折射率为1.47)。
—光学特性评价—
对所得的带有将金纳米棒取向了的偏振层的玻璃,如下所示地评价了各个特性。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映入性的评价>
如图8所示,在厚度为6mm的蓝平板玻璃12上,将所制作的带有偏振膜的玻璃11以使偏振膜成为下侧的方式相对于水平基准面以30度固定,从光源10(He—Ne激光器)照射632.8nm的光,测定进入受光机13的功率,通过以玻璃坯料的情况作为指标用dB表示减光了多少,从而评价了映入性。作为所述受光机13,使用光传感器(安藤电气株式会社制、型号:AQ2741),夹隔着OPM组件AQ2730,配置于万用表AQ2140中而使用。
<耐光性的评价>
使用超高压水银灯,进行曝光试验,利用1,000小时曝光后的上述映入性的值的变化,评价了耐光性。
(实施例2)
<带有将金纳米棒取向偏振层的膜的制作>
—取向膜的制作—
在洁净的厚度为10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TAC)膜(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表面,棒涂布聚乙烯醇(PVA)取向膜溶液(甲醇溶液),通过在100℃下干燥3分钟,制作了厚度为1.0μm的PVA膜。通过将该PVA膜表面用摩擦装置(常阳工学株式会社制、转速为1,000rpm、压入量为0.35mm)摩擦2次,得到了PVA取向膜。
除了将带有所得的PVA取向膜的TAC基膜作为基体使用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形成了将金纳米棒取向了的偏振膜。
<金纳米棒的取向性>
利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JEM—2010)观察了所得的偏振膜的切片,其结果为,500个金纳米棒的80个数%以上相对于基体面(水平面)以55±5度取向。
然后,在所述的偏振膜上,与实施例1相同地设置1/4波阻片及防反射膜,制作了实施例2的带有偏振层的膜。
对所得的偏振膜及带有偏振层的膜的各个特性,与实施例1相同地测定。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中,除了将1/4波阻片变为下述的1/2波阻片,将起偏器用2片1/2波阻片夹入以外,与实施例2相同地制作了实施例3的带有偏振层的膜。
<1/2波阻片的制作>
通过将聚碳酸酯膜(商品名:PURE—ACE、帝人化成株式会社制)加热、拉伸,将双折射率值(550nm下的延迟值)调整为275nm,制成1/2波阻片。
对所得的带有偏振层的膜的各个特性,与实施例1相同地测定。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实施例4)
<带有利用宾—主型液晶法将碳纳米管取向了的偏振层的膜的制作>
在实施例2中,除了使用下述的含有碳纳米管的偏振层涂布液,进行了碳纳米管的取向及固化以外,与实施例2相同地制作了将碳纳米管取向了的偏振膜。
—偏振层涂布液的配制—
向在甲乙酮(MEK)5.07g中溶解了具有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化合物(BASF公司制、商品名:PALIOCOLOR LC242)3.04g及高分子表面活性剂(メガフアツクF780F、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0.1g的液晶溶液中,添加引发剂溶液[在甲乙酮(MEK)8.80g中溶解了Irgacure 907(Ciba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0.90g及Kayacure DETX(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0.30g的溶液]1.11g,通过搅拌5分钟,使之完全地溶解。
然后,向所得的溶液中添加碳纳米管(Aldrich公司制、长轴长度为300nm~500nm、短轴长度为5nm~10nm、纵横比为30~100)1.0g,通过搅拌30分钟,将碳纳米管分散,从而配制了偏振膜涂布液。
—碳纳米管的取向及固化—
将所得的偏振膜涂布液在PVA取向膜上进行棒涂布,以使涂布面的相反一面接触的方式放置于加热板上,在90℃下加热1分钟后,通过在加热的状态下进行紫外线(UV)照射(高压水银灯、1kW、330mJ/mm2),从而制作了将碳纳米管取向了的厚度为3.4μm的偏振膜。
<碳纳米管的取向性>
利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JEM—2010)观察了所得的偏振膜的切片,其结果为,500个碳纳米管的80个数%以上相对于基体面(水平面)以55±5度取向。
然后,在所得的将碳纳米管取向了的偏振膜上,与实施例1相同地设置1/4波阻片及防反射膜,制作了带有偏振层的膜。
对所得的偏振膜及带有偏振层的膜的各个特性,与实施例1相同地测定。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实施例5)
<带有利用阳极氧化氧化铝法将金纳米棒取向了的偏振层的膜的制作>
—透明导电性膜的形成—
在洁净的30cm见方、厚度为6.0mm的白平板玻璃表面,以膜厚120nm形成ITO(Tin—doped Indium oxide)膜,制作了带有电阻值为10Ω/□的透明导电性膜的玻璃基板。
—铝蒸镀膜的形成—
在带有透明导电性膜的玻璃基板的透明导电性膜表面利用RF溅射法形成了膜厚150nm的铝蒸镀膜。在蒸镀之时,将蒸镀角度设为相对于底座面为75度。
—利用阳极氧化的纳米孔洞的形成—
将带有铝蒸镀膜及透明导电性膜的玻璃基板在0.3M的草酸水溶液中,以DC10V进行30分钟恒压电解,制作了形成有平均开口直径为20nm、平均深度为100nm、平均纵横比为5的纳米孔洞的阳极氧化皮膜。
—利用电铸的金纳米棒的形成—
对带有形成了纳米孔洞的阳极氧化皮膜的玻璃基板,在用H2SO4将pH调整为2.5的0.5mM的HAuBr4水溶液中,将水溶液温度设为20℃而以AC10V进行10分钟电解,在阳极氧化皮膜的纳米孔洞中电析出金纳米棒。而且,将电解时的对电极设为炭板。由于所电析的金纳米棒随着孔洞不同长度不一致,所以在表面四处存在金溢出的部分。所以,最后通过轻轻地反溅射而将表面稍微削去,就可以将纳米棒的长度均一化地统一。
<金纳米棒的取向性>
利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JEM—2010)观察了所得的阳极氧化皮膜的切片,其结果为,500个金纳米棒的80个数%以上相对于膜的水平面以55±5度取向。
然后,在所得的金纳米棒偏振膜上,与实施例1相同地设置1/4波阻片及防反射膜,制作了实施例4的带有偏振层的膜。
对所得的偏振膜及带有偏振层的膜的各个特性,与实施例1相同地测定。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实施例6)
<带有利用阳极氧化法将金纳米棒取向了的偏振层的膜的制作>
—透明导电性膜的形成—
在洁净的厚度为8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TAC)膜(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表面,利用辊蒸镀机以膜厚120nm形成ITO(Tin—doped Indium oxide)膜,制作了带有电阻值为10Ω/口的透明导电性膜的TAC膜。
—铝蒸镀膜的形成—
在带有透明导电性膜的TAC膜的透明导电性膜表面,用辊蒸镀机利用RF溅射法形成了膜厚150nm的铝蒸镀膜。在蒸镀之时,蒸镀源处于偏离膜的正下方的位置,对于在宽度方向观察到的蒸镀角度,在远的一方的端部配置为15度,在近的一方的端部配置为30度,在沿长度方向每隔2m地从+15度到—80度改变蒸镀掩模的角度的同时,制作了TAC膜相对于水平面的蒸镀角度变化了的铝蒸镀膜。利用该操作,每隔2m切出而安装在前窗玻璃上的蒸镀膜就会成为蒸镀柱相对于正在驾驶交通工具的驾驶员的视线方向平行地进行取向的膜。
—利用阳极氧化的纳米孔洞的形成—
将带有铝蒸镀膜及透明导电性膜的玻璃基板在0.3M的草酸水溶液中,以DC10V进行30分钟恒压电解,制作了形成有平均开口直径为20nm、平均深度为100nm、平均纵横比为5的纳米孔洞的阳极氧化皮膜。
—利用电铸的金纳米棒的形成—
对带有形成了纳米孔洞的阳极氧化皮膜的玻璃基板,在用H2SO4将pH调整为2.5的0.5mM的HAuBr4水溶液中,将水溶液温度设为20℃而以AC10V进行10分钟电解,在阳极氧化皮膜的纳米孔洞中电析出金纳米棒。而且,将电解时的对电极设为炭板。
<金纳米棒的取向性>
利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JEM—2010)观察了所得的阳极氧化皮膜的切片,其结果为,相对于正在驾驶交通工具的驾驶员朝向前窗玻璃面的视线方向,金纳米棒的长轴以±5度以内的角度取向。
然后,对所得的金纳米棒偏振膜,与实施例3相同地用1/2波阻片夹入,制作了实施例6的带有偏振层的膜。而且,慢轴与偏光轴形成45度的夹角。另外,在该实施例中未设置防反射膜。
对所得的偏振膜及带有偏振层的膜的各个特性,与实施例1相同地测定。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实施例7)
—夹层玻璃的制作—
将实施例2的偏振膜用透明的2片前窗玻璃夹入,将其放入橡胶袋内,在以2,660Pa的真空度脱气20分钟后,保持脱气而移至烘箱中,继而在90℃保持30分钟的同时进行真空压制。将像这样进行了预压接的夹层玻璃在高压釜中以135℃、压力118N/cm2的条件进行20分钟压接,制作了夹层玻璃。
在所得的夹层玻璃上,与实施例1相同地设置1/4波阻片及防反射膜,制作了实施例7的带有偏振层的夹层玻璃。
对所得的带有偏振层的夹层玻璃的各个特性,与实施例1相同地测定。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实施例8)
—夹层玻璃的制作—
将实施例3的偏振膜用透明的2片前窗玻璃夹入,将其放入橡胶袋内,在以2,660Pa的真空度脱气20分钟后,保持脱气而移至烘箱中,继而在90℃保持30分钟的同时进行真空压制。将像这样进行了预压接的夹层玻璃在高压釜中以135℃、压力118N/cm2的条件进行20分钟压接,制作了夹层玻璃。
在所得的夹层玻璃上,与实施例1相同地设置1/4波阻片及防反射膜,制作了实施例8的带有偏振层的夹层玻璃。
对所得的带有偏振层的夹层玻璃的各个特性,与实施例1相同地测定。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比较例1)
在实施例1中,除了未设置将金纳米棒取向了的偏振层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了比较例1的玻璃。
对所得的玻璃的各个特性,与实施例1相同地评价。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比较例2)
在实施例7中,除了作为偏振膜使用了碘-PVA系的偏振片(SANRITZ公司制)以外,与实施例7相同地制作了比较例2的带有偏振膜的夹层玻璃。
对所得的带有偏振膜的夹层玻璃的各个特性,与实施例1相同地评价。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表1]
 

映入性(dB)耐光性(dB)实施例1—3.6—3.4实施例2—3.6—3.4实施例3—4.5—4.3实施例4—3.4—3.1实施例5—3.8—3.6实施例6—4.1—4.0实施例7—3.9—3.9实施例8—4.5—4.5比较例10.00.0比较例2—4.5—0.2

本发明的玻璃可以适用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由于可以防止由背面反射造成的车内的结构体的反射像(影)的映入,因此安全性优良,另外,由于耐光性优良,可以使用以往无法使用的带有明亮的颜色或图案的设计性高的仪表盘,因此可以广泛地适用于以汽车、电车、高速列车、飞机等为代表的各种交通工具的前窗玻璃等。

玻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玻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玻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玻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玻璃.pdf(4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玻璃,其具有基材、和至少含有起偏器的偏振层,所述起偏器的纵横比为1.5以上,并且该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所述基材面沿倾斜方向取向。优选下述方案:所述起偏器的长轴相对于基材面以大于等于30度且小于80度的角度取向的方案;在以从该基材的一方的表面侧入射太阳光的方式配置了玻璃时,在所述基材的未入射太阳光的一侧的面具有偏振层的方案;在以从该基材的一方的表面侧入射太阳光的方式配置了玻璃时,在所述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