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已有国家标准的针对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有消渴灵片、消渴丸、十味降糖颗粒、枸杞消渴胶囊、生津消渴胶囊等,大多数处方针对糖尿病的三多症候组方,对于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少有关注。为了发挥中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特色,制成治疗II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消渴通脉制剂,处方由黄芪、地黄、白芍、麦冬、葛根、丹参、水蛭、黄芩、黄连、玄参、川芎、川牛膝为活性成分。功能主治为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瘀通络。主治消渴病,气阴两虚,兼血瘀症。症见倦怠、乏力、口干、肢体麻木、疼痛,甚则青紫溃破等。适用于II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适用于II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组合物,以下简称消渴通脉制剂,本消渴通脉制剂的治疗用途为II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
本发明由以下技术内容构成:
将处方配比为黄芪129~516g、地黄129~516g、白芍86~344g、麦冬86~344g、葛根86~344g、丹参86~344g、水蛭51.5~206g、黄芩64.5~258g、黄连64.5~258g、玄参86~344g、川芎64.5~258g、川牛膝64.5~258g的药材组合与适宜的药学可接受辅料;采用药学适宜的常规工艺,经过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压片,硬胶囊填充,软胶囊填充等必要工序组合,制成口服液、口服膏剂、普通片、泡腾片、口崩片、咀嚼片、硬胶囊、软胶囊等药学适宜剂型。
优选处方配比:黄芪258g、地黄258g、白芍172g、麦冬172g、葛根172g、丹参172g、水蛭103g、黄芩129g、黄连129g、玄参172g、川芎129g、川牛膝129g。
消渴通脉口服液制法为:处方十二味,其中地黄、丹参、玄参加2500mL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备用。其余黄芪等九味,加水8倍量,煎煮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80℃热测).加水至1000ml。冷藏48小时,滤过,滤液调PH值为7.0,加水至1000ml,灌封,灭菌,即得。
消渴通脉的固体制剂制法为:以上十二味,其中地黄、丹参、玄参加2500mL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备用。其余黄芪等九味,加水8倍量,煎煮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5~1.18(70℃)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50~170℃,出风温度75~120℃)制成浸膏粉,或将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4~1.28(80℃热测)稠膏烘干粉碎成浸膏粉;浸膏粉与适宜辅料混匀,制粒,干燥后,可以制成颗粒、普通片、硬胶囊、泡腾片、口崩片等适宜的固体制剂。
本消渴通脉制剂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鉴别:取本品口服液或固体制剂加适量水溶解或其它适宜方法制备后依照以下方法进行鉴别试验。
黄芪鉴别(1)取本品口服液20ml或其它剂型制剂加适量水溶解,加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三次,每次 10ml,合并正丁醇层,加氨试液25ml提取一次,取正丁醇层,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10℃以下放置分层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10℃以下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白芍鉴别(2)取芍药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及上述对照品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
葛根鉴别(3)取葛根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及上述对照品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7∶2.5∶0.2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浓氨蒸气中放置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丹参鉴别(4)取本品口服液20ml或其它剂型制剂加适量水溶解,加乙醚提取三次,每次10ml,合并乙醚层,挥去溶剂,残渣加乙酸乙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原儿茶醛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二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3∶0.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黄芩鉴别(5)取本品口服液20ml或其它剂型制剂加适量水溶解,加乙醚15ml,振摇提取,弃去乙醚液,水液滴加盐酸调节pH值至2~3,加乙酸乙酯25ml振摇提取,分取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醋-丁酮-甲酸-水(5∶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黄连鉴别(6)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另取黄连对照药材0.5g,加甲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及上述对照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6∶3∶1.5∶1.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及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
【含量测定】(1)精密量取本品口服液20ml或其它剂型制剂加适量水溶解,加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5次,每次1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加氨试液洗涤2次,分别为25ml、10ml,弃去氨水层,正丁醇层水浴蒸干,残渣加水3~5ml使溶解,放冷,通过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内径1cm,长12cm),以水50ml洗脱,弃去洗液,再用40%乙醇30ml洗脱,弃去40%乙醇洗脱液,继用70%乙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用甲醇溶解并转移至2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1μl与5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 10℃以下放置过夜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10℃以下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505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2)葛根素 丹参酮IIA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葛根素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按丹参酮IIA计,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葛根素和丹参酮IIA对照品适量,加甲醇溶解制成含葛根素80μg/ml丹参酮IIA 16μg/ml的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吸取口服液1ml或其它制剂适量(约相当于丹参0.35g),精密称定,置于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近刻度,密塞,超声提取30分钟,放冷至室温,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供试品溶液.
测定法 精密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即得。
(3)盐酸小檗碱 黄芩苷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mol/L磷酸二氢钾(4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4nm。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碱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盐酸小檗碱 黄芩苷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制成含盐酸小檗碱65μg/ml黄芩苷120μg/ml的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吸取口服液1ml或其它制剂适量(约相当于黄芩0.12g),精密称定,置于100mL量瓶中,加流动相至近刻度,密塞,超声提取30分钟,放冷至室温,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供试品溶液.
测定法 精密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即得。
(4)黄芪甲苷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90℃;氮气流量2.0L/min。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口服液3ml或其它制剂适量(约相当于黄芪0.8g),加水30ml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4次(30ml、30ml、20ml、15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移置5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用0.45μm滤膜滤过,作为供试品溶液。
测定法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20μl,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以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计算,即得。
(5)芍药苷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磷酸(35∶65∶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芍药苷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制成含芍药苷7μg/ml的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吸取口服液1ml或取其它制剂适量(约相当于白芍0.17g),精密称定,置于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至近刻度,密塞,超声提取30分钟,放冷至室温,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供试品溶液.
测定法 精密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即得。
基于药学专业人员的常识,可以对本发明做出不违背本发明实质的改进与提高,也属于本发明范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消渴通脉口服液:处方十二味,其中地黄、丹参、玄参加2500mL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备用。其余黄芪等九味,加水8倍量,煎煮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80℃热测).加水至1000ml。冷藏48小时,滤过,滤液调PH值为7.0,加水至1000ml,灌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2:黄芪258g、地黄258g、白芍172g、麦冬172g、葛根172g、丹参172g、水蛭103g、黄芩129g、黄连129g、玄参172g、川芎129g、川牛膝129g。
处方十二味,其中地黄、丹参、玄参加2500mL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备用。其余黄芪等九味,加水8倍量,煎煮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加入适量增粘剂、矫味剂,混匀,减压浓缩至取本品10g,加水20ml稀释后,依法测定(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I A)的相对密度为1.12~1.14,滤过,放冷,制成口服膏剂。
实施例3:处方:黄芪258g、地黄258g、白芍172g、麦冬172g、葛根172g、丹参172g、水蛭103g、黄芩129g、黄连129g、玄参172g、川芎129g、川牛膝129g。
制法:以上十二味,其中地黄、丹参、玄参加2500mL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备用。其余黄芪等九味,加水8倍量,煎煮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5~1.20(70℃)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50~170℃,出风温度75~120℃)制成浸膏粉,取淀粉185g及上述药物浸膏粉混匀,加聚乙二醇细粉9g,硬脂酸镁6g,混匀,直接粉末压片,共制成1000片。
实施例4:处方:黄芪258g、地黄258g、白芍172g、麦冬172g、葛根172g、丹参172g、水蛭103g、黄芩129g、黄连129g、玄参172g、川芎129g、川牛膝129g。
制法:以上十二味,其中地黄、丹参、玄参加2500mL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备用。其余黄芪等九味,加水8倍量,煎煮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将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4~1.28(80℃热测)稠膏,烘干粉碎成浸膏粉,取淀粉100g混匀,置沸腾制粒机中,用聚维酮K30做粘合剂制粒,加二氧化硅9g,硬脂酸镁6g,混匀,胶囊填充,共制成1000粒。
实施例5:处方:黄芪258g、地黄258g、白芍172g、麦冬172g、葛根172g、丹参172g、水蛭103g、黄芩129g、黄连129g、玄参172g、川芎129g、川牛膝129g。
制法:以上十二味,其中地黄、丹参、玄参加2500mL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备用。其余黄芪等九味,加水8倍量,煎煮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5~1.18(70℃)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50~170℃,出风温度75~120℃)制成浸膏粉,与糊精250g、水溶性淀粉450g、甜蜜素适量混匀,制粒,干燥,分装,制成颗粒剂。
实施例6:处方:黄芪258g、地黄258g、白芍172g、麦冬172g、葛根172g、丹参172g、水蛭103g、黄芩129g、黄连129g、玄参172g、川芎129g、川牛膝129g。
制法:以上十二味,其中地黄、丹参、玄参加2500mL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备用。其余黄芪等九味,加水8倍量,煎煮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 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5~1.18(70℃)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50~170℃,出风温度75~120℃)制成浸膏粉,与食用植物油600g、聚乙二醇400120g、丙二醇8g及上述党参黄芪浸膏粉共研磨成膏体,填充制成软胶囊,共制成1000粒。
实施例7:取实施例1的口服液进行质量标准方法试验
(1)取消渴通脉口服液20ml,加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三次,每次10ml,合并正丁醇层,加氨试液25ml提取一次,取正丁醇层,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10℃以下放置分层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10℃以下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芍药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2.1.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及上述对照品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
(3)取葛根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2.1.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及上述对照品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7∶2.5∶0.2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浓氨蒸气中放置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消渴通脉口服液20ml,加乙醚提取三次,每次10ml,合并乙醚层,挥去溶剂,残渣加乙酸乙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原儿茶醛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二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3∶0.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取消渴通脉口服液20ml,加乙醚15ml,振摇提取,弃去乙醚液,水液滴加盐酸调节pH值至2~3,加乙酸乙酯25ml振摇提取,分取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醋-丁酮-甲酸-水(5∶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6)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另取黄连对照药材0.5g,加甲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2.1.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及上述对照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6∶3∶1.5∶1.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及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
【含量测定】(1)精密量取本品20ml,加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5次,每次1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 加氨试液洗涤2次,分别为25ml、10ml,弃去氨水层,正丁醇层水浴蒸干,残渣加水3~5ml使溶解,放冷,通过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内径1cm,长12cm),以水50ml洗脱,弃去洗液,再用40%乙醇30ml洗脱,弃去40%乙醇洗脱液,继用70%乙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用甲醇溶解并转移至2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1μl与5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10℃以下放置过夜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10℃以下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505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含黄芪以黄芪甲苷(C41H68O14)计,不得少于0.05mg/ml。
(2)葛根素 丹参酮IIA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葛根素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按丹参酮IIA计,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葛根素和丹参酮IIA对照品适量,加甲醇溶解制成含葛根素80μg/ml丹参酮IIA 16μg/ml的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吸取口服液1ml或固体制剂细粉适量(约相当于丹参0.35g),精密称定,置于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近刻度,密塞,超声提取30分钟,放冷至室温,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供试品溶液.
测定法 精密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即得。
本品含葛根以葛根素计,应不低于3.2mg/ml。含丹参以丹参酮IIA计,应不低于0.06mg/ml。
(3)盐酸小檗碱 黄芩苷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mol/L磷酸二氢钾(4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4nm。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碱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制成含盐酸小檗碱65μg/ml黄芩苷120μg/ml的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吸取口服液1ml或取固体制剂适量(约相当于黄芩0.12g),精密称定,置于100mL量瓶中,加流动相至近刻度,密塞,超声提取30分钟,放冷至室温,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供试品溶液.
测定法 精密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即得。
本品含黄连以盐酸小檗碱计,应不低于4.0mg/ml。含黄芩以黄芩苷计,应不低于9.4mg/ml。
(4)黄芪甲苷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90℃;氮气流量2.0L/min。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口服液3ml或固体制剂细粉适量(约相当于黄芪0.8g),加水30ml溶解, 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4次(30ml、30ml、20ml、15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移置5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用0.45μm滤膜滤过,作为供试品溶液。
测定法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20μl,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以外标两点法对数方程计算,即得。
本品含黄芪以黄芪甲苷(C41H68O14)计,不得少于0.05mg/ml。
(5)芍药苷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磷酸(35∶65∶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芍药苷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制成含芍药苷7μg/ml的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吸取口服液1ml或取固体制剂适量(约相当于白芍0.17g),精密称定,置于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至近刻度,密塞,超声提取30分钟,放冷至室温,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供试品溶液.
测定法 精密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即得。
本品含白芍以芍药苷计,不得少于2.0mg/ml。
实施例8稳定性试验
1、主要试验仪器:伊利特液相色谱仪(伊利特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2、药品:供试样品:实施例1的样品消渴通脉口服液 自制 批号为:070803、070804、070805,黄芪甲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81-200512),芍药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36-200526),葛根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52-200511),原儿茶醛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810-200205),黄芩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15-200514),盐酸小檗碱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13-200208),丹参酮IIA(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66-200417)。
3、加速稳定性试验方法:实施例1的消渴通脉口服液(070803、070804、070805)药用玻璃瓶包装(上市包装),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饱和食盐水)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分别于0个月、1个月末、2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取样一次,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检测。
4、长期稳定性试验方法:实施例1的消渴通脉口服液(070803、070804、070805)药用玻璃瓶包装(上市包装)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放置。分别于0个月、3个月末、6个月末,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性状、鉴别、检查、含量)进行检测。
5、稳定性试验结果:消渴通脉口服液加速试验(相对湿度75%±5%,温度40℃±2℃)下试验,长期试验(相对湿度60%±10%,温度25℃±2℃)下试验,分别连续观察6个月,其对性状、鉴别、检查、含量等项目进行了检测,并在0月、6月末对微生物限度进行了考察,均无明显变化,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消渴通脉口服液质量稳定,预期稳定期为24个月,长期稳定性试验仍在进行。包装材料对质量无影响,有效期暂定24个月。
实施例9取实施例1的口服液进行临床试验
摘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III期临床试验的有关要求设计消渴通脉口服液临床试 验方案。对照药物选择与消渴通脉口服液功能主治相近的糖脉康颗粒。观察消渴通脉口服液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研究基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研究基地、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临床研究基地四家基地医院共完成治疗组307例、对照组102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毒副反应。
一般资料
共完成治疗组307例,对照组10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II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症状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具有可比性。一性别分布:
表1.性别分布表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X2=0.007 P=0.933
分析表1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性别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
二、年龄分布
表2.年龄分布表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X2=2.84 P=0.417
分析:表2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年龄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
三、病情轻重分级
表3.两组患者病情比较表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X2=10.010 P=0.007
分析:表3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重于对照组。
四、治疗前病程情况比较表
表4.治疗前病程比较表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0.530 P=0.596
分析:表4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病程无统计学差异。
五、治疗前空腹血糖情况比较表
表5.治疗前空腹血糖比较表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0.221 P=0.825
分析:表5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无统计学差异。
六、治疗前餐后2小时血糖情况比较表
表6.治疗前餐后2小时血糖比较表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0.933 P=0.351
分析:表6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餐后2小时血糖无统计学差异。
七、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情况比较表
表7.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比较表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0.697 P=0.486
分析:表7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糖化血红蛋白无统计学差异。
八、治疗前血流变情况比较表
表8.治疗前血流变比较表
分析:表8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流变无统计学差异。
九、治疗前中医症候表现表
表9:中医症候表现表
分析:表9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症候表现比较,肢体麻木治疗组重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倦怠乏力及便秘治疗组重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其它无显著性差异。十、治疗前症候总积分比较表
表10.治疗前症候总积分比较表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2.932 P=0.004
分析:表10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组症候总积分比对照组高,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十一、其它项目
表11:其它项目表
统计分析:表11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其它项目无显著性差异。
十二、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变化表
表12:神经传导速度变化表
分析:表12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除右正中神经MCV有显著性差异外,其它无显著性差异。
十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右胫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潜伏期变化比较
表13两组患者治疗前右胫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潜伏期变化比较表
分析:表13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右胫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潜伏期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试验方法
按“消渴通脉口服液治疗治疗II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方案(草案)”中所述的方法。
试验结果
本次共试验病例409例,其中治疗组病例307例,对照组102例。
一疗效比较
1、综合疗效比较
表14: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表
经秩和检验:Z=-4.914 P=0.000表14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综合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2、两组中医症候疗效的比较
表15: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表
经秩和检验:表15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医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比较,见表16
表1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比较表
资料按等级统计,两级计分只统计两级;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间比较,肢体麻木,倦怠乏力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身痒有蚁行感,肢端发凉,肢体疼痛或刺痛,身疲懒言,便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其它症状无显著性差异。
4、治疗前后症候总积分比较
表17.治疗前后症候总积分比较表
分析:表17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前后症候总积分组间,组内比较,统计学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5、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
表18.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表
分析:表18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组内比较,统计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6、治疗前后餐后2小时血糖疗效比较
表19治疗前后餐后2小时血糖比较表
分析:表19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前后餐后2小时血糖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餐后2小时血糖组内比较,统计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疗效比较
表20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比较表
分析:表20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组内比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变情况比较
表21治疗前后血流变情况比较表
分析:表21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及红细胞压积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9.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见表22.1
表2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
表22.1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正中、颈后腓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9.2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见表22.2
表22.2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神经传导速度差值)比较表
表22.2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正中、颈后腓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右胫后NSCV有显著性差异。
9.3两组患者神经远段、近端传导速度比较见表22.3
表2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右胫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潜伏期变化比较表
表22.3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比较,右胫后腓总神经传导远段、近端传导速度、潜伏期及远段波幅均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远段和近端传导速度、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
9.4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远段、近端传导速度比较见表22.4
表2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右胫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潜伏期变化比较表
表22.4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右胫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潜伏期变化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1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质疗效比较,见表23
表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质疗效比较表
表23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比较,舌质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组内及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1、治疗组用药2、4、6周空腹血糖的关系,见表24
表24治疗组用药2、4、6周空腹血糖的关系
表24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组用药2、4、6周空腹血糖相互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12、治疗组2、4、6周餐后2小时血糖间的关系见表25
表25治疗组2、4、6周餐后2小时血糖间的关系表
表25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组用药2、4、6周餐后2小时血糖相互比较,2周与6周,4周与6周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13、治疗组各临床基地医院综合疗效比较见表26.1
表26.1治疗组各临床基地医院综合疗效比较表
表26.1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组各临床基地医院综合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14、对照组各临床基地医院综合疗效比较见表26.2
表26.2对照组各临床基地医院综合疗效比较表
表26.2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对照组各临床基地医院综合疗效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