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pdf

上传人:zhu****69 文档编号:8105278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7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1013148.9

申请日:

20171026

公开号:

CN107744583A

公开日:

2018030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6/9068,A61P11/00,A61P37/08

主分类号:

A61K36/9068,A61P11/00,A61P37/08

申请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健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周春祥,吴滨,凌云,张一驰

地址:

210023 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大道138号

优先权:

CN201711013148A

专利代理机构: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栗仲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原料药重量份组成如下:桔梗5‑7,紫苏叶8‑10,桑叶9‑11,炙甘草5‑7,栀子3‑5,淡豆豉9‑11,莱菔子13‑17,决明子5‑7,白芷5‑7,玉竹5‑7,生姜5‑7,大枣9‑11,薄荷5‑7,青果8‑10。组成形式是:薄荷冷冻干燥制粉,他药沸腾提取制备浓缩液,再喷雾干燥得到粉剂。全方在经典名方基础上结合上气道咽喉部疾患特征拟定而成,经临床试验证明能有效控制上气道炎症及过敏反应,对急慢性咽喉炎、慢性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等所致的慢性咳嗽有确切疗效。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如下:桔梗5-7,紫苏叶8-10,桑叶9-11,炙甘草5-7,栀子3-5,淡豆豉9-11,莱菔子13-17,决明子5-7,白芷5-7,玉竹5-7,生姜5-7,大枣9-11,薄荷5-7,青果8-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如下:桔梗6,紫苏叶9,桑叶10,炙甘草6,栀子4,淡豆豉10,莱菔子15,决明子6,白芷6,玉竹6,生姜6,大枣10,薄荷6,青果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的组成形式是:薄荷单独以冷冻干燥方式制粉,其他原料药为沸腾提取的提取物浓缩液、再喷雾干燥得到的粉剂,后与薄荷冷冻干燥粉剂混合。 4.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原料药各组分分别称量;.除薄荷以外的其他原料药,沸腾提取;.沸腾提取的提取物浓缩;.步骤得到的浓缩液,喷雾干燥,得到粉剂;.薄荷以冷冻干燥方式制粉;.薄荷冷冻干燥粉剂与步骤得到的其他原料药的粉剂混合,得到本发明成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的操作方法是:-1.一次提取:沸腾提取;料液比1:10;时间60min,过筛出料;-2.二次提取:沸腾提取;料液比1:5;时间30min,过筛出料。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的优化操作方法是:-1.离心:直管离心机,14000rpm-2.浓缩:RO膜浓缩。 7.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药品中的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物,具体涉及一种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还涉及这种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这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药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空气质量的逐步恶化,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诱因是上气道炎症及上气道长期处于高敏感状态。上气道炎症最突出的表现是慢性咳嗽,它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程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中医中药治疗在此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中医从“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一指导性理论出发,深研古训,并结合现代临床特点,辨证处方,对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有较好的疗效。

潘文超等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0例风痰恋肺证患者进行中西医治疗对比。治疗组:疏风通窍、宣肺化痰基本方:辛夷10g,麻黄4g,杏仁10g,桔梗5g,炙甘草5g,射干10g,前胡10g,僵蚕l0g,浙贝母10g,炙蜈蚣3g,蛤壳15g,并根据患者痰的性状、鼻部症状及舌苔、脉象等临证加减,加减方为:①若兼鼻痒、喷嚏、清水多涕,加用细辛3g,苏叶10g;②兼流脓涕、咯吐黄稠痰、舌苔黄,加鱼腥草30g,桑皮15g;③见咽喉干燥、口干、痰少质粘如丝、舌苔薄干,脉细数,加南沙参12g,玄参10g。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滴鼻灵滴鼻液(含麻黄碱)滴鼻腔,每日3次,酮替芬(富马酸氯马斯汀),1mg口服,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临床研究,2012,4(8):11-12)冯德华等将90例感染后气道高反应咳嗽患者以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健脾补肺、固表止咳方药为基础加减中药,方中有黄芪、白术、茯苓、党参、防风、五味子、甘草以健脾补肺固表,川贝母、浙贝母、陈皮、半夏、紫苑、百部以止咳化痰,蝉蜕以解表祛风、抗过敏,诸药合用;对照组使用孟鲁司特钠配合复方甘草合剂口服。连续治疗14天,观察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症状疗效、气道反应性疗效。结果:治疗组控显率90.00%,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控显率50.00%,总有效率80.00%。咳嗽疗效:治疗组控显率90.00%,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控显率63.33%,总有效率80.00%。咽痒疗效:治疗组控显率95.0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控显率为60.00%,总有效率为80.00%。气道反应性疗效:治疗组控显率90.0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控显率66.67%,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控显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60例气道高反应性转阴45例,占75.00%,对照组转阴12例,占40.00%,治疗组转阴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杂志2013,54(12):1025-1027)李敏芳等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对照组病例口服氯雷他定10mg qd,治疗组病例口服上气道咳嗽方(辛夷10g,川芎10g,白芷10g,细辛3g,防风10g,桔梗10g,鱼腥草15g,黄芩10g,五味子10g)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及整体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咳嗽症状改善及整体疗效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率为54.1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内蒙古中医药,2015(7):14-1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针对上气道炎症、气道过敏反应,采用清热利咽、滋阴通腑法,为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治疗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新思路。本发明还提供这种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这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药品中的应用。

完成本申请第一个发明任务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如下:桔梗5-7,紫苏叶8-10,桑叶9-11,炙甘草5-7,栀子3-5,淡豆豉9-11,莱菔子13-17,决明子5-7,白芷5-7,玉竹5-7,生姜5-7,大枣9-11,薄荷5-7,青果8-10。

申请人推荐,该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最佳比例如下:桔梗6,紫苏叶9,桑叶10,炙甘草6,栀子4,淡豆豉10,莱菔子15,决明子6,白芷6,玉竹6,生姜6,大枣10,薄荷6,青果9。

即,每次治疗用药的原料药配方为:桔梗6g,紫苏叶9g,桑叶10g,炙甘草6g,栀子4g,淡豆豉10g,莱菔子15g,决明子6g,白芷6g,玉竹6g,生姜6g,大枣10g,薄荷6g,青果9g。

本发明的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的组成形式是:薄荷为冷冻粉,其他原料药为沸腾提取的提取物浓缩液,再喷雾干燥得到的粉剂。

完成本申请第二个发明任务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⑴.原料药各组分分别称量;

⑵.除薄荷以外的其他原料药,沸腾提取;

⑶.沸腾提取的提取物浓缩;

⑷.步骤⑶得到的浓缩液,喷雾干燥,得到粉剂;

⑸.薄荷以冷冻干燥方式制粉;

⑹.薄荷冷冻干燥粉剂与步骤⑷得到的其他原料药的粉剂混合,得到本发明成品。

以上步骤⑵的优化操作方法是:

⑵-1.一次提取:

沸腾提取;

料液比1:10;

时间60min,过筛出料;

⑵-2.二次提取:沸腾提取;料液比1:5;

时间30min,过筛出料。

以上步骤⑶的优化操作方法是:

⑶-1.离心:直管离心机,14000rpm

⑶-2.浓缩:RO膜浓缩。

完成本申请第三个发明任务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药品中的应用。

发明人对本发明方案的组合物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研究。

1.资料来源:

选取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南京明基医院就诊的以上气道炎症引起的咳嗽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符合诊断标准。

2.病例的选择标准:

2.1诊断标准:

2.1.1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2005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诊断标准参考,及《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诊断标准。

2.1.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及《新世纪高等教育中医诊断学教材》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2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患者。

(2)慢性咳嗽达4周及以上者。

2.3排除标准:

(1)患有肺炎、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肺气肿、肺心病、肺癌等肺器质性疾患。

(2)有严重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感染及对药物过敏者。

2.4剔除标准:

(1)入组后不能正常配合治疗的病例;

(2)服药期间,患者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导致无法判定疗效的病例;

(3)因故不能坚持服药的病理;

(4)服药后无任何可记录的评价记录的病例;

(5)自然脱落的病例;

2.5分组与给药:

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1)治疗组:自拟清热利咽,滋阴通腑方药物组成:桔梗6g,紫苏叶9g,桑叶10g,炙甘草6g,栀子4g,淡豆豉10g,莱菔子15g,决明子6g,白芷6g,玉竹6g,生姜6g,大枣10g,薄荷6g,青果9g

水煎服,每日一付,一日分2-3次温服,7日为一疗程,均在疗程后记录观察治疗结果,共治疗4个疗程。

(2)对照组:采用蓝芩口服液,口服,每日3次,每次1瓶,7日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及时记录结果,共治疗4个疗程。

(3)药物来源及保存

药品采用中药饮片或中成药均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教学医院明基医院药房,研究用药统一专人保存管理,置于干燥、阴凉之处保存。

2.6观察指标:

常规指标:体温、脉搏、血压、呼吸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症状及疗效观察;

临床症状及体征(CRF表)的变化,胸部x线,血常规及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方法参照中国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一中医症状证候诊断疗效标准》。

2.7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进行疗效评定: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标(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n%≥95%;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n%<95%;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n%<70%;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n%<30%。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咳嗽的疗效标准。

治愈:咳嗽及伴随症状消失,听诊呼吸音清晰,干啰音消失,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

好转:咳嗽及伴随症状减轻,呼吸音清晰,痰量减少;

未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2.8统计分析:

将研究内容归纳设计成临床观察表,如实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采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计算,用均数±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5为无显著性差异。

3结果:

3.1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情况比较(均数±标准差)

3.2疗效判定:

不同时间段治疗后疗效情况对比

用四格表X2检验来分析不同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

3.2.1治疗1周后疗效对比情况:

组别*疗效交叉制表

X2=42.553,P=0.00<0.01,一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有效率58.3%大于对照组的3.3%,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3.2.2治疗2周后疗效对比情况:

组别*疗效交叉制表

X2=35.307,P=0.00<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效率为61.4%大于对照组的8.6%,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3.2.3治疗3周疗效情况比较:

组别*疗效交叉制表

X2=44.958,P=0.00<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效率为64.0%大于对照组的3.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3.2.4治疗4周疗效对比情况:

组别*疗效交叉制表

X2=37.726,P=0.00<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效率为63.0%大于对照组的5.6%,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4.结果:

对120例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实际研究中脱落和剔除20例,最终纳入研究统计的患者,治疗组46例,对照组54例,对其治疗前后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在每个疗程结束后,分别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前后对比。治疗一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8.3%,对照组为3.3%,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治疗二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4%,对照组为8.6%,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治疗三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4.0%,对照组为3.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四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0%,对照组为5.6%,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从四次治疗效果统计数据上可知,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大体上呈现递增好转之势,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状态。无论是近期症状改善,还是远期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总是明显优于对照组。

全方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周春祥教授在医圣张仲景经典名方基础上结合当代人上气道咽喉部疾患特征拟定而成,并经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疗效确切。对120例上气道疾患患者观察表明,该配方能有效控制上气道炎症及过敏反应,对急慢性咽喉炎、慢性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等所致的慢性咳嗽有确切疗效。全方由药食并用之品组成,是具有药物作用的纯天然食品,作用平和,无明显毒副作用,适于较长时间服用。前期动物及临床实验研究显示,该配方以水煎液方式与提取物喷雾制粉方式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了便于长时间服用,故制成粉剂便于保存和冲服。

本发明处方的水煎液方式与提取物喷雾制粉方式的服用治疗效果相同。

方中桔梗、炙甘草为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桔梗汤,乃治咽痛圣方,有祛风清热利咽之效,与桑叶、薄荷相配,其辛凉宣肺利咽作用更佳,配紫苏、白芷、豆豉辛温发散,可增强发表利咽通透之力;邪郁过久,每多化热,同源于《伤寒论》的栀子豉汤,既能清热,又能宣畅气机,为祛胸膈间郁热效方;玉竹一味甘凉主润,与西、青果相配,对咽喉不利日久,耗伤阴气者尤为适宜。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蕴热日久,肺降不力,火气下逼,肠道必燥热且气机滞,因伍以莱菔子、决明子通畅大肠腑气。姜、枣两味看似平淡,实具调理脾胃,扶助正气,防凉药伤胃之功。合方配伍,共奏宣散上焦,通畅咽喉,保护气道作用。对慢性咽炎、慢性气管炎、PM2.5及吸烟后气道高过敏症所致的咽痛、咽痒及长期慢性咳嗽等都具有良好的保健与康复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每次治疗用药原料药的配方为:桔梗6g,紫苏叶9g,桑叶10g,炙甘草6g,栀子4g,淡豆豉10g,莱菔子15g,决明子6g,白芷6g,玉竹6g,生姜6g,大枣10g,薄荷6g,青果9g。组成形式是:薄荷单独以冷冻干燥方式制粉,其他原料药为沸腾提取的提取物浓缩液、再喷雾干燥得到的粉剂,后与薄荷冷冻干燥粉剂混合。制备方法步骤如下:⑴.原料药各组分分别称量;⑵.除薄荷以外的其他原料药,沸腾提取:其中⑵-1.一次提取:沸腾提取;料液比1:10;时间60min,过筛出料;⑵-2.二次提取:沸腾提取;料液比1:5;时间30min,过筛出料。⑶.沸腾提取的提取物浓缩:⑶-1.离心:直管离心机,14000rpm;⑶-2.浓缩:RO膜浓缩。⑷.步骤⑶得到的浓缩液,喷雾干燥,得到粉剂;⑸.薄荷以冷冻干燥方式制粉;⑹.薄荷冷冻干燥粉剂与步骤⑷得到的其他原料药的粉剂混合,得到本发明成品。

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每次治疗用药原料药的配方为:桔梗5g,紫苏叶8g,桑叶9g,炙甘草5g,栀子3g,淡豆豉9g,莱菔子13g,决明子5g,白芷5g,玉竹5g,生姜5g,大枣9g,薄荷5g,青果8g。

实施例3,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每次治疗用药的原料药配方为:桔梗7g,紫苏叶10g,桑叶11g,炙甘草7g,栀子5g,淡豆豉11g,莱菔子17g,决明子7g,白芷7g,玉竹7g,生姜7g,大枣11g,薄荷7g,青果10g。

实施例4,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每次治疗用药的原料药配方为:桔梗5g,紫苏叶10g,桑叶9g,炙甘草7g,栀子3g,淡豆豉11g,莱菔子13g,决明子7g,白芷5g,玉竹7g,生姜5g,大枣11g,薄荷5g,青果10g。

实施例5,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每次治疗用药的原料药配方为:桔梗7g,紫苏叶8g,桑叶11g,炙甘草5g,栀子5g,淡豆豉9g,莱菔子17g,决明子5g,白芷7g,玉竹5g,生姜7g,大枣9g,薄荷7g,青果8g。

实施例6,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每次治疗用药的原料药配方为:桔梗7g,紫苏叶10g,桑叶11g,炙甘草7g,栀子4g,淡豆豉10g,莱菔子15g,决明子6g,白芷6g,玉竹6g,生姜6g,大枣10g,薄荷6g,青果9g。

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缓解上气道炎症、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1013148.9 (22)申请日 2017.10.26 (71)申请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 地址 210023 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大道138号 申请人 上海健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周春祥 吴滨 凌云 张一驰 (74)专利代理机构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代理人 栗仲平 (51)Int.Cl. A61K 36/9068(2006.01) A61P 11/00(2006.01) A61P 37/08(2006.01) (54)发明名称 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

2、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 药组合物、 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57)摘要 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 药组合物、 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原料药重量份 组成如下: 桔梗5-7, 紫苏叶8-10, 桑叶9-11, 炙甘 草5-7, 栀子3-5, 淡豆豉9-11, 莱菔子13-17, 决明 子5-7, 白芷5-7, 玉竹5-7, 生姜5-7, 大枣9-11, 薄 荷5-7, 青果8-10。 组成形式是: 薄荷冷冻干燥制 粉, 他药沸腾提取制备浓缩液, 再喷雾干燥得到 粉剂。 全方在经典名方基础上结合上气道咽喉部 疾患特征拟定而成, 经临床试验证明能有效控制 上气道炎症及过敏反应, 对急慢性咽。

3、喉炎、 慢性 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等所致的慢性咳嗽有确 切疗效。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CN 107744583 A 2018.03.02 CN 107744583 A 1.一种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该中药组合 物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如下: 桔梗5-7, 紫苏叶8-10, 桑叶9-11, 炙甘草5-7, 栀子3-5, 淡豆豉 9-11, 莱菔子13-17, 决明子5-7, 白芷5-7, 玉竹5-7, 生姜5-7, 大枣9-11, 薄荷5-7, 青果8-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 在于。

4、, 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如下: 桔梗6, 紫苏叶9, 桑叶10, 炙甘草6, 栀子4, 淡豆豉10, 莱菔子15, 决明子6, 白芷6, 玉竹6, 生姜6, 大枣10, 薄荷6, 青果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 其 特征在于, 所述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的组成形式是: 薄荷单 独以冷冻干燥方式制粉, 其他原料药为沸腾提取的提取物浓缩液、 再喷雾干燥得到的粉剂, 后与薄荷冷冻干燥粉剂混合。 4.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如下: . 。

5、原料药各组分分别称量; . 除薄荷以外的其他原料药, 沸腾提取; . 沸腾提取的提取物浓缩; . 步骤得到的浓缩液, 喷雾干燥, 得到粉剂; . 薄荷以冷冻干燥方式制粉; . 薄荷冷冻干燥粉剂与步骤得到的其他原料药的粉剂混合, 得到本发明成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的操作方法是: -1. 一次提取: 沸腾提取; 料液比1: 10; 时间60min, 过筛出料; -2. 二次提取: 沸腾提取; 料液比1: 5; 时间30min, 过筛出料。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

6、药组合物的 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的优化操作方法是: -1. 离心: 直管离心机, 14000rpm -2. 浓缩: RO膜浓缩。 7.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缓解 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药品中的应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744583 A 2 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 其制备 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物, 具体涉及一种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 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还涉及这种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以及这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缓解 上气道。

7、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药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 由于空气质量的逐步恶化, 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诱因是上气道炎症及上气道长期处于高敏感状态。 上气道炎症 最突出的表现是慢性咳嗽, 它的发病机制复杂, 病程持续时间长, 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 活。 0003 中医中药治疗在此方面有其独特优势。 中医从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这 一指导性理论出发, 深研古训, 并结合现代临床特点, 辨证处方, 对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 气道过敏反应有较好的疗效。 0004 潘文超等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60例风痰。

8、恋肺证患者进行 中西医治疗对比。 治疗组: 疏风通窍、 宣肺化痰基本方: 辛夷10g, 麻黄4g, 杏仁10g, 桔梗5g, 炙甘草5g, 射干10g, 前胡10g, 僵蚕l0g, 浙贝母10g, 炙蜈蚣3g, 蛤壳15g, 并根据患者痰的性 状、 鼻部症状及舌苔、 脉象等临证加减, 加减方为: 若兼鼻痒、 喷嚏、 清水多涕, 加用细辛 3g, 苏叶10g; 兼流脓涕、 咯吐黄稠痰、 舌苔黄, 加鱼腥草30g, 桑皮15g; 见咽喉干燥、 口 干、 痰少质粘如丝、 舌苔薄干, 脉细数, 加南沙参12g, 玄参10g。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滴鼻灵滴鼻液(含麻黄碱)滴鼻腔, 每日3次, 。

9、酮替芬(富马酸氯马斯汀), 1mg口服, 每日1次。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中 医临床研究,2012,4(8):11-12)冯德华等将90例感染后气道高反应咳嗽患者以分为治疗组 60例和对照组30例, 治疗组给予健脾补肺、 固表止咳方药为基础加减中药, 方中有黄芪、 白 术、 茯苓、 党参、 防风、 五味子、 甘草以健脾补肺固表, 川贝母、 浙贝母、 陈皮、 半夏、 紫苑、 百部 以止咳化痰, 蝉蜕以解表祛风、 抗过敏, 诸药合用; 对照组使用孟鲁司特钠配合复方甘草合 剂口服。 连续治疗14天, 观察两组患者综合疗效、 症。

10、状疗效、 气道反应性疗效。 结果: 治疗组 控显率90.00, 总有效率100.00; 对照组控显率50.00, 总有效率80.00。 咳嗽疗效: 治疗组控显率90.00, 总有效率100.00; 对照组控显率63.33, 总有效率80.00。 咽痒 疗效: 治疗组控显率95.00, 总有效率100; 对照组控显率为60.00, 总有效率为 80.00。 气道反应性疗效: 治疗组控显率90.00, 总有效率100; 对照组控显率66.67, 总有效率80.00, 治疗组控显率、 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60例气道 高反应性转阴45例, 占75.00, 对照组转阴12例,。

11、 占40.00, 治疗组转阴率明显优于对照 组(P0.05)。 (中医杂志2013,54(12):1025-1027)李敏芳等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治疗组各24例, 对照组病例口服氯雷他定10mg qd, 治疗组病例口服上气道咳嗽方(辛夷 10g, 川芎10g, 白芷10g, 细辛3g, 防风10g, 桔梗10g, 鱼腥草15g, 黄芩10g, 五味子10g)治疗, 说 明 书 1/8 页 3 CN 107744583 A 3 两组均治疗14天,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及整体疗效情况。 结果: 治疗组咳嗽症状 改善及整体疗效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对照组总有率为54。

12、.17, 治疗组总有效 率为87.5。 (内蒙古中医药, 2015(7):14-15)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针对上气道炎症、 气道过敏反应, 采用清热利咽、 滋阴通腑法, 为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 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治疗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新思路。 本发明还提供这种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方法, 以及这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药品中的应用。 0006 完成本申请第一个发明任务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 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该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如下。

13、: 桔梗5-7, 紫苏 叶8-10, 桑叶9-11, 炙甘草5-7, 栀子3-5, 淡豆豉9-11, 莱菔子13-17, 决明子5-7, 白芷5-7, 玉 竹5-7, 生姜5-7, 大枣9-11, 薄荷5-7, 青果8-10。 0007 申请人推荐, 该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重量份组成最佳比例如下: 桔梗6, 紫苏叶9, 桑叶10, 炙甘草6, 栀子4, 淡豆豉10, 莱菔子15, 决明子6, 白芷6, 玉竹6, 生姜6, 大枣10, 薄荷 6, 青果9。 0008 即, 每次治疗用药的原料药配方为: 桔梗6g, 紫苏叶9g, 桑叶10g, 炙甘草6g, 栀子 4g, 淡豆豉10g, 莱菔子15g。

14、, 决明子6g, 白芷6g, 玉竹6g, 生姜6g, 大枣10g, 薄荷6g, 青果9g。 0009 本发明的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的组成形式是: 薄 荷为冷冻粉, 其他原料药为沸腾提取的提取物浓缩液, 再喷雾干燥得到的粉剂。 0010 完成本申请第二个发明任务的技术方案是, 上述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 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如下: 0011 .原料药各组分分别称量; 0012 .除薄荷以外的其他原料药, 沸腾提取; 0013 .沸腾提取的提取物浓缩; 0014 .步骤得到的浓缩液, 喷雾干燥, 得到粉剂; 0015 .薄荷以冷冻干。

15、燥方式制粉; 0016 .薄荷冷冻干燥粉剂与步骤得到的其他原料药的粉剂混合, 得到本发明成品。 0017 以上步骤的优化操作方法是: 0018 -1.一次提取: 0019 沸腾提取; 0020 料液比1: 10; 0021 时间60min, 过筛出料; 0022 -2.二次提取: 沸腾提取; 料液比1: 5; 0023 时间30min, 过筛出料。 0024 以上步骤的优化操作方法是: 0025 -1.离心: 直管离心机, 14000rpm 0026 -2.浓缩: RO膜浓缩。 0027 完成本申请第三个发明任务的技术方案是, 上述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 说 明 书 2/8 页 4 C。

16、N 107744583 A 4 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药品中的应用。 0028 发明人对本发明方案的组合物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研究。 0029 1.资料来源: 0030 选取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南京明基医院就诊的以上气道炎症引起的咳嗽 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治疗组60例, 对照组60例。 所有患者符合诊断标准。 0031 2.病例的选择标准: 0032 2.1诊断标准: 0033 2.1.1西医诊断标准: 0034 根据2005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草案)诊断标准参考, 及 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断。

17、与治疗 的诊断标准。 0035 2.1.2中医诊断标准: 0036 参照 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 及 新世纪高等教育中医诊断学教材 的中 医证候诊断标准。 0037 2.2纳入标准: 0038 (1)符合诊断标准患者。 0039 (2)慢性咳嗽达4周及以上者。 0040 2.3排除标准: 0041 (1)患有肺炎、 支气管内膜结核、 肺结核、 肺间质纤维化、 肺气肿、 肺心病、 肺癌等肺 器质性疾患。 0042 (2)有严重恶心、 呕吐、 腹泻、 严重感染及对药物过敏者。 0043 2.4剔除标准: 0044 (1)入组后不能正常配合治疗的病例; 0045 (2)服药期间, 患者同时服用其。

18、他药物, 导致无法判定疗效的病例; 0046 (3)因故不能坚持服药的病理; 0047 (4)服药后无任何可记录的评价记录的病例; 0048 (5)自然脱落的病例; 0049 2.5分组与给药: 0050 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0051 (1)治疗组: 自拟清热利咽, 滋阴通腑方药物组成: 桔梗6g, 紫苏叶9g, 桑叶10g, 炙 甘草6g, 栀子4g, 淡豆豉10g, 莱菔子15g, 决明子6g, 白芷6g, 玉竹6g, 生姜6g, 大枣10g, 薄荷 6g, 青果9g 0052 水煎服, 每日一付, 一日分2-3次温服, 7日为一疗程, 均在疗程后记录观察。

19、治疗结 果, 共治疗4个疗程。 0053 (2)对照组: 采用蓝芩口服液, 口服, 每日3次, 每次1瓶, 7日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 及时记录结果, 共治疗4个疗程。 0054 (3)药物来源及保存 0055 药品采用中药饮片或中成药均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教学医院明基医院药房, 研究用药统一专人保存管理, 置于干燥、 阴凉之处保存。 0056 2.6观察指标: 说 明 书 3/8 页 5 CN 107744583 A 5 0057 常规指标: 体温、 脉搏、 血压、 呼吸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0058 症状及疗效观察; 0059 临床症状及体征(CRF表)的变化, 胸部x线, 血常规及。

20、药物不良反应, 观察方法参照 中国国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一中医症状证候诊断疗效标准 。 0060 2.7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0061 参考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北京: 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进行 疗效评定: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 疗效指标(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0062 (1)临床治愈: 临床症状、 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n95; 0063 (2)显效: 临床症状、 体征明显改善, 70n95; 0064 (3)有效: 临床症状、 体征均有好转, 30n70; 0065 (4)无效: 临床症状、 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

21、n30。 0066 疗效评定标准: 0067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咳嗽的疗 效标准。 0068 治愈: 咳嗽及伴随症状消失, 听诊呼吸音清晰, 干啰音消失, 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 正常; 0069 好转: 咳嗽及伴随症状减轻, 呼吸音清晰, 痰量减少; 0070 未愈: 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0071 2.8统计分析: 0072 将研究内容归纳设计成临床观察表, 如实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 采用医学 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 正态分布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计算, 用均数S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

22、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5为 显著性差异, P0.05为无显著性差异。 0073 3结果: 0074 3.1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情况比较: 0075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情况比较(均数标准差) 0076 0077 3.2疗效判定: 0078 不同时间段治疗后疗效情况对比 说 明 书 4/8 页 6 CN 107744583 A 6 0079 0080 0081 用四格表X2检验来分析不同时间,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 0082 3.2.1治疗1周后疗效对比情况: 0083 组别*疗效交叉制表 0084 0085 X242.553, P0.000.01, 一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

23、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且治疗组有效率58.3大于对照组的3.3,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 果。 0086 3.2.2治疗2周后疗效对比情况: 0087 组别*疗效交叉制表 说 明 书 5/8 页 7 CN 107744583 A 7 0088 0089 X235.307, P0.000.01,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有效率为61.4大于对照组的8.6,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 果。 0090 3.2.3治疗3周疗效情况比较: 0091 组别*疗效交叉制表 0092 0093 X244.958, P0.000.01, 治疗组和对。

24、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有效率为64.0大于对照组的3.5,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 果。 0094 3.2.4治疗4周疗效对比情况: 0095 组别*疗效交叉制表 说 明 书 6/8 页 8 CN 107744583 A 8 0096 0097 X237.726, P0.000.01,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有效率为63.0大于对照组的5.6,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 果。 0098 4.结果: 0099 对120例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实际研究中脱落和剔除 20例, 最终纳入研究统计的患者。

25、, 治疗组46例, 对照组54例, 对其治疗前后评分进行统计学 分析。 患者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 在每个疗程结束后, 分别将两组患者的治 疗效果进行前后对比。 治疗一周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8.3, 对照组为3.3, 治疗组和对 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 疗效果; 治疗二周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4, 对照组为8.6,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 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治疗三 周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4.0, 对照组为3.5,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

26、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治疗四周后, 治疗组 总有效率为63.0, 对照组为5.6,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从四次治疗效果统计数据上可知,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大体上呈现递增好转之势, 而对照 组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状态。 无论是近期症状改善, 还是远期疗效方面, 治疗组的效果总是明显优于对照组。 0100 全方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周春祥教授在医圣张仲景经典名方基础上结合当代人上 气道咽喉部疾患特征拟定而成, 并经严。

27、格的临床试验证明疗效确切。 对120例上气道疾患患 者观察表明, 该配方能有效控制上气道炎症及过敏反应, 对急慢性咽喉炎、 慢性气管炎及慢 性支气管炎等所致的慢性咳嗽有确切疗效。 全方由药食并用之品组成, 是具有药物作用的 纯天然食品, 作用平和, 无明显毒副作用, 适于较长时间服用。 前期动物及临床实验研究显 示, 该配方以水煎液方式与提取物喷雾制粉方式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为了便于长时间 服用, 故制成粉剂便于保存和冲服。 0101 本发明处方的水煎液方式与提取物喷雾制粉方式的服用治疗效果相同。 说 明 书 7/8 页 9 CN 107744583 A 9 0102 方中桔梗、 炙甘草为。

28、中医经典著作 伤寒论 桔梗汤, 乃治咽痛圣方, 有祛风清热利 咽之效, 与桑叶、 薄荷相配, 其辛凉宣肺利咽作用更佳, 配紫苏、 白芷、 豆豉辛温发散, 可增强 发表利咽通透之力; 邪郁过久, 每多化热, 同源于 伤寒论 的栀子豉汤, 既能清热, 又能宣畅 气机, 为祛胸膈间郁热效方; 玉竹一味甘凉主润, 与西、 青果相配, 对咽喉不利日久, 耗伤阴 气者尤为适宜。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经蕴热日久, 肺降不力, 火气下逼, 肠道必燥热且气机 滞, 因伍以莱菔子、 决明子通畅大肠腑气。 姜、 枣两味看似平淡, 实具调理脾胃, 扶助正气, 防 凉药伤胃之功。 合方配伍, 共奏宣散上焦, 通畅咽喉,。

29、 保护气道作用。 对慢性咽炎、 慢性气管 炎、 PM2.5及吸烟后气道高过敏症所致的咽痛、 咽痒及长期慢性咳嗽等都具有良好的保健与 康复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103 实施例1, 缓解上气道炎症、 控制上气道过敏反应的中药组合物。 每次治疗用药原 料药的配方为: 桔梗6g, 紫苏叶9g, 桑叶10g, 炙甘草6g, 栀子4g, 淡豆豉10g, 莱菔子15g, 决明 子6g, 白芷6g, 玉竹6g, 生姜6g, 大枣10g, 薄荷6g, 青果9g。 组成形式是: 薄荷单独以冷冻干燥 方式制粉, 其他原料药为沸腾提取的提取物浓缩液、 再喷雾干燥得到的粉剂, 后与薄荷冷冻 干燥粉剂混合。 制备方法步。

30、骤如下: .原料药各组分分别称量; .除薄荷以外的其他原料 药, 沸腾提取: 其中-1.一次提取: 沸腾提取; 料液比1: 10; 时间60min, 过筛出料; -2.二 次提取: 沸腾提取; 料液比1: 5; 时间30min, 过筛出料。 .沸腾提取的提取物浓缩: -1.离 心: 直管离心机, 14000rpm; -2.浓缩: RO膜浓缩。 .步骤得到的浓缩液, 喷雾干燥, 得到 粉剂; .薄荷以冷冻干燥方式制粉; .薄荷冷冻干燥粉剂与步骤得到的其他原料药的 粉剂混合, 得到本发明成品。 0104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但每次治疗用药原料药的配方为: 桔梗5g, 紫苏叶 8g, 。

31、桑叶9g, 炙甘草5g, 栀子3g, 淡豆豉9g, 莱菔子13g, 决明子5g, 白芷5g, 玉竹5g, 生姜5g, 大 枣9g, 薄荷5g, 青果8g。 0105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但每次治疗用药的原料药配方为: 桔梗7g, 紫苏叶 10g, 桑叶11g, 炙甘草7g, 栀子5g, 淡豆豉11g, 莱菔子17g, 决明子7g, 白芷7g, 玉竹7g, 生姜 7g, 大枣11g, 薄荷7g, 青果10g。 0106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但每次治疗用药的原料药配方为: 桔梗5g, 紫苏叶 10g, 桑叶9g, 炙甘草7g, 栀子3g, 淡豆豉11g, 莱菔子13g,。

32、 决明子7g, 白芷5g, 玉竹7g, 生姜5g, 大枣11g, 薄荷5g, 青果10g。 0107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但每次治疗用药的原料药配方为: 桔梗7g, 紫苏叶 8g, 桑叶11g, 炙甘草5g, 栀子5g, 淡豆豉9g, 莱菔子17g, 决明子5g, 白芷7g, 玉竹5g, 生姜7g, 大枣9g, 薄荷7g, 青果8g。 0108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但每次治疗用药的原料药配方为: 桔梗7g, 紫苏叶 10g, 桑叶11g, 炙甘草7g, 栀子4g, 淡豆豉10g, 莱菔子15g, 决明子6g, 白芷6g, 玉竹6g, 生姜 6g, 大枣10g, 薄荷6g, 青果9g。 说 明 书 8/8 页 10 CN 107744583 A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