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1/3焦煤参与的炼焦配煤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炼焦配煤方法,特别是1/3焦煤参与的炼焦配煤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评定1/3焦煤方法仍以工业分析指标为准:挥发分(Vdaf)>28.0%~37.0%、粘结指数G值>65、胶质层厚度Y值≤25.0mm。
由于各矿点煤质差异较大,如山东地区1/3焦煤挥发分高达36%以上,有的矿点其G值较高,成焦粒状镶嵌结构较高,煤质偏1/3焦煤性质;有的矿点则变质程度偏低,或者G值较低,成焦显微结构含有相当量的各向同性和惰性结构,其煤质偏气煤性质。
因此,根据我国现有1/3焦煤的煤质判定方法很难区分各矿点1/3焦煤的煤质状况,难以做到合理使用。目前,焦化企业对1/3焦煤均简单地按工业分析指标进行配用,配煤中,1/3焦煤地重量百分比配比为:10%~40%,这种方法生产出的焦炭质量的并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1/3焦煤参与的炼焦配煤方法,该炼焦配煤方法生产出的焦炭质量稳定。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1/3焦煤参与的炼焦配煤方法,它包括:
步骤(1)、检测1/3焦煤的步骤;
步骤(2)、根据步骤(1)检测结果对1/3焦煤进行分类的步骤;具体为:
将平均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max>0.7%,且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max为0.75%~0.95%的特征区间的集中度大于40%,且粘结指数G值大于85,且胶质层厚度Y值大于15mm,且胶质层体积曲线为“之”字形,且成焦焦炭粒状镶嵌结构大于70%的1/3焦煤分类为第一类1/3焦煤;
或
将平均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max>0.7%,且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max为0.75%~0.95%的特征区间的集中度20%~40%,且粘结指数G值80~85且胶质层厚度Y值大于13mm,且胶质层体积曲线为微波形,且成焦焦炭粒状镶嵌结构大于60%的1/3焦煤分类为第二类1/3焦煤;
或
将平均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max为0.65%~0.7%,且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max为0.75%~0.95%的特征区域的集中度小于20%,且粘结指数G值小于80,且胶质层厚度Y值小于13mm,且胶质层体积曲线为平滑下降波形,且成焦焦炭惰性成分和各向同性结构之和≥45%的1/3焦煤分类为第三类1/3焦煤;
或
将除第一、二、三类以外的1/3焦煤分类为其他1/3焦煤;
步骤(3)、配煤的步骤;配煤中,1/3焦煤的重量百分比配比为:
第一类1/3焦煤:10%~25%;
或
第二类1/3焦煤:6%~10%;
或
第三类1/3焦煤:1%~5%。
上述方案中,步骤(3)、配煤的步骤;配煤中,1/3焦煤的重量百分比配比为:
第一类1/3焦煤:10%~25%;其他1/3焦煤:10%~30%;
或
第二类1/3焦煤:6%~10%;其他1/3焦煤:20%~35%;
或
第三类1/3焦煤:1%~5%;其他1/3焦煤:30%~40%。
上述方案中,步骤(3)、配煤的步骤;各单种煤的重量百分比配比为:
气煤:3%~5%;气肥煤:5%~10%;肥煤:5%~10%;第一类1/3焦煤:10%~25%;其他1/3焦煤:10%~30%;焦煤:30%~39%;瘦煤:10%~15%;
或
气煤:1%~3%;气肥煤:5%~10%;肥煤:5%~10%;第二类1/3焦煤:6%~10%;其他1/3焦煤:20%~35%;焦煤:30%~39%;瘦煤:10%~15%;
或
气煤:1%~2%;气肥煤:5%~10%;肥煤:5%~10%;第三类1/3焦煤:1%~5%;其他1/3焦煤:30%~40%;焦煤:30%~39%;瘦煤:10%~15%。
本发明根据各矿点1/3焦煤按煤岩指标、工艺性质以及显微结构等特征进行合理分类配用,将1/3焦煤分为四类并控制各类1/3焦煤在炼焦配煤中的重量百分比,提高了焦炭质量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4为胶质层体积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炼焦配煤方法实施例,它对山东地区1/3焦煤进行煤质分析,按煤质特征进行分类配用。
本发明炼焦配煤方法实施例,它包括:
步骤(1)、检测1/3焦煤的步骤;该步骤对1/3焦煤的平均最大镜质组反射率、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max为0.75%~0.95%的特征区间的集中度、粘结指数G值、胶质层厚度Y值、胶质层体积曲线、成焦焦炭粒状镶嵌结构、成焦焦炭惰性成分和各向同性结构等参数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均采用GB/T 6948-2008,GB/T 5447-1997,GB/T 479-2000,YB/T 077-1995规定的方法。
步骤(2)、根据步骤(1)检测结果对1/3焦煤进行分类的步骤;具体为:
将平均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max>0.7%,且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max为0.75%~0.95%的特征区间的集中度大于40%,且粘结指数G值大于85,且胶质层厚度Y值大于15mm,且胶质层体积曲线为“之”字形(如图2、3所示),且成焦焦炭粒状镶嵌结构大于70%的1/3焦煤分类为第一类1/3焦煤;
或
将平均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max>0.7%,且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max为0.75%~0.95%的特征区间的集中度20%~40%,且粘结指数G值80~85且胶质层厚度Y值大于13mm,且胶质层体积曲线为微波形(如图4所示),且成焦焦炭粒状镶嵌结构大于60%的1/3焦煤分类为第二类1/3焦煤;
或
将平均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max为0.65%~0.7%,且最大镜质组反射率Rmax为0.75%~0.95%的特征区域的集中度小于20%,且粘结指数G值小于80,且胶质层厚度Y值小于13mm,且胶质层体积曲线为平滑下降波形(如图1所示),且成焦焦炭惰性成分和各向同性结构之和≥45%的1/3焦煤分类为第三类1/3焦煤;
或
将除第一、二、三类以外的1/3焦煤分类为其他1/3焦煤;
步骤(3)、配煤的步骤;配煤中,1/3焦煤的重量百分比配比为:
第一类1/3焦煤:10%~25%;
或
第二类1/3焦煤:6%~10%;
或
第三类1/3焦煤:1%~5%。
配煤中,1/3焦煤的重量百分比配比具体为:
第一类1/3焦煤:10%~25%;其他1/3焦煤:10%~30%;
或
第二类1/3焦煤:6%~10%;其他1/3焦煤:20%~35%;
或
第三类1/3焦煤:1%~5%;其他1/3焦煤:30%~40%。
各单种煤的重量百分比配比为:
气煤:3%~5%;气肥煤:5%~10%;肥煤:5%~10%;第一类1/3焦煤:10%~25%;其他1/3焦煤:10%~30%;焦煤:30%~39%;瘦煤:10%~15%;
或
气煤:1%~3%;气肥煤:5%~10%;肥煤:5%~10%;第二类1/3焦煤:6%~10%;其他1/3焦煤:20%~35%;焦煤:30%~39%;瘦煤:10%~15%;
或
气煤:1%~2%;气肥煤:5%~10%;肥煤:5%~10%;第三类1/3焦煤:1%~5%;其他1/3焦煤:30%~40%;焦煤:30%~39%;瘦煤:10%~15%。
根据以上本发明炼焦配煤方法,在没有型煤、选择性粉碎、煤调湿和干熄焦工艺的条件下,在4米以上的机焦炉上炼焦,其焦炭强度指标均可达到:抗碎强度M40大于80%,耐磨强度M10小于7.0%,反应性(CRI)小于30%,反应后强度(CSR)大于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