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治疗脾胃不和型小 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小儿厌食症是现代儿科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季 节,临床上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厌食 症患儿一般预后较好,但如果长期不愈,会使患儿气血生化泛源, 导致其生长发育及智力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对厌食症的患儿进行及 早有效的治疗,是防止其并发他症的关键因素。西医认为造成小儿 厌食的病因多种多样,药物治疗主要采用锌剂及促进胃肠动力药物, 不仅疗效一般,还易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副作用,中医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发明的中药 制剂不仅能够提高食欲,疗效显著,且中草药毒副作用低,对患儿 更加安全可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 剂。现代医学认为,胃肠动力功能障碍是引起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 理生理因素,小儿厌食症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脾胃不和则纳化失 职,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受纳失常则口不欲食,久而久之则形成 厌食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治疗脾胃不和型 小儿厌食症的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双肾草3-7份、 红门兰3-7份、金雀花3-7份、禾叶墨斛2-6份、老君须2-6份、 卵叶贝母兰2-6份、白脂麻4-8份、火麻仁4-8份、郁李仁4-8份、 落葵4-8份。
优选的:双肾草5份、红门兰5份、金雀花5份、禾叶墨斛4 份、老君须4份、卵叶贝母兰4份、白脂麻6份、火麻仁6份、郁 李仁6份、落葵6份。
配制方法:按传统方法制成汤剂。
方中:双肾草滋阴益肾;红门兰强心补肾、生津止渴、健脾胃; 金雀花滋阴、活血、健脾;禾叶墨斛滋阴益胃、生津液;老君须补 肾健脾、化毒;卵叶贝母兰滋阴养胃、生津除烦、止渴;白脂麻润 燥、滑肠;火麻仁润燥、滑肠、通淋、活血;郁李仁润燥、滑肠、 下气、利水;落葵清热滑肠、凉血解毒。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在2011年2月-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 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 19例,年龄2~5岁者14例,6~9岁者26例,食欲不振时间最短2 周,最长3年;对照组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2~4 岁者16例,5~9岁者24例,食欲不振时间最短3周,最长3年半。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吴瑞萍等主编《诸福棠实用 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1)长期食欲不振,见 食不贪,入量较前减少1/3-1/2以上,发病最短时间为2周以上, 排除其它系统疾病;(2)体重增长停滞或减轻,有不良食欲习惯或喂 养不当史。中医辩证症候:厌食或拒食,面色少华,精神尚可,迫 食后恶心、呕吐,脘腹作胀,舌苔薄腻,脉尚有力。
3、治疗及护理方法治疗组使用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 称取双肾草5g、红门兰5g、金雀花5g、禾叶墨斛4g、老君须4g、 卵叶贝母兰4g、白脂麻6g、火麻仁6g、郁李仁6g、落葵6g,按传 统方法制成汤剂,每日一剂,饭后半小时早晚各一次分服。对照组: 按西医常规方法加以治疗。
4、疗效标准临床痊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明显增加,均 已恢复至正常水平;显效:食欲明显好转,食量恢复至正常水平的 3/4;有效:食欲有所改善,食量有所增加,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的3/4; 无效:食欲和食量均未见改善,甚至加重。
5、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组40例患 者,其中临床痊愈20例(50%),显效9例(22.5%),有效9例(22.5%), 无效2例(5%),总有效率95%,疗效显著。对照组40例患者,其中 临床痊愈10例(25%),显效10例(25%),有效5例(12.5%),无 效15例(37.5%),总有效率62.5%。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 高于对照组(P<0.0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 反应,血、尿、大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称取双肾草3g、红门兰3g、金雀花3g、禾叶墨斛 2g、老君须2g、卵叶贝母兰2g、白脂麻4g、火麻仁4g、郁李仁4g、 落葵4g,按传统方法制成汤剂。
实施方式二:称取双肾草5g、红门兰5g、金雀花5g、禾叶墨斛 4g、老君须4g、卵叶贝母兰4g、白脂麻6g、火麻仁6g、郁李仁6g、 落葵6g,按传统方法制成汤剂。
实施方式三:称取双肾草7g、红门兰7g、金雀花7g、禾叶墨 斛6g、老君须6g、卵叶贝母兰6g、白脂麻8g、火麻仁8g、郁李仁 8g、落葵8g,按传统方法制成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