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药。
背景技术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如果积液及粘稠而呈胶冻状者,又称为胶耳。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听声遥远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呈琥珀色或橘黄色,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多见。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
临床上常应用减充血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以及手术等西医药治疗。但效果不甚理想,且本病儿童发病较多,使用西药类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对儿童成长有不利影响。
分泌性中耳炎属于中医“耳胀”、“耳闭”范畴。是指由于外邪侵袭或邪毒滞留所致的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耳部疾病。耳胀、耳闭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耳胀为病之初,多为外邪引起;耳闭为病之久,为邪毒滞留所致。耳胀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亦可能转变为耳闭。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利湿通窍,行气活血。
目前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目前尚缺少公认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本发明中药所涉及药材的研究现状如下:
何首乌
【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
【功能主治】解毒,消痈。
莲子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果实或种子。
【功能主治】清心,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梨皮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果皮。
【功能主治】清心润肺,降火生津。
葱白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鳞茎
【功能主治】发表,通阳,解毒。
前胡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根。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降气化痰。
瞿麦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瞿麦或石竹的带花全草。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破血通经。
秦艽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大叶龙胆、粗茎龙胆或西藏龙胆的根。
【功能主治】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
西洋参
【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PanaxquinquefoliumL.的干燥根。
【功能主治】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地肤子
【来源】本品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scoparia(L.)Schrad.的干燥成熟果实。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白花蛇舌草
【来源】为茜草种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带根全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
徐长卿
【来源】为萝藦科植物徐长卿的根及根茎或带根全草。
【功能主治】祛风化湿,利水消肿,活血解毒。
核桃仁
【来源】本品为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regiaL.的干燥成熟种子。
【功能主治】补肾,温肺,润肠。
角蒿
【来源】本品为紫葳科植物密花角蒿IncarvillacompactaMaxim.的干燥全草。
【功能主治】调经活血,祛风湿,消炎利耳,益脉。种子用于中耳炎.
天胡荽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的全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治中耳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药,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配比,达到安全有效治愈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材制备而成:何首乌12份、莲子12份、梨皮5份、葱白3份、前胡2份、瞿麦5份、秦艽3份、西洋参5份、地肤子15份、白花蛇舌草5份、徐长卿3份、核桃仁9份、角蒿3份、天胡荽5份。
下面结合临床实验数据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一般资料
发明人2013年12月-2015年1月间共收集66例分泌性中耳炎的门诊患者,年龄21-47岁,病程1天-6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空白组13例。两组年龄、病情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及纳入标准:(1)临床表现:有耳鸣、耳闷、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2)耳镜检查:骨膜完整、内陷,颜色呈暗灰色、粉红色或淡黄色,部分患者可见液平面,捏鼻鼓气鼓膜活动差;(3)纯音测听: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骨气导差≥15dB;(4)声导抗示B型或C型曲线;(5)保守治疗1个月无效;(6)耳痛患者年龄大于6岁,能配合纯音测听。
排除标准:有咽鼓管咽口周围病变所致的机械性阻塞者;有出血倾向、鼻咽部有器质性病变、肝肾功能不全、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重症高血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患者,重症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
3、试验方法
3.1治疗组口服本发明按照具体实施例1制得的胶囊,早晚各一次,疗程15天,病情严重者遵医嘱酌增用量。
3.2空白组口服安慰剂胶囊,早晚各一次,疗程15天。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
痊愈: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等临床症状消失,鼓膜位置正常,标示清楚,骨气导差≤10dB,声导抗由B型或C型曲线恢复成A型曲线;
好转: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等临床症状好转或部分消失,鼓膜位置接近正常位置,但活动度尚未达到正常,标示欠清楚,骨气导差≥10dB,但较治疗前缩小≥10dB,声导抗由B型曲线恢复成A型曲线或C型曲线,C型曲线恢复成A型曲线或仍为C型曲线;
无效: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均无改善。
4.2治疗统计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n 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不良反应例 治疗组 53 18(33.9%) 25(47.1%) 10(18.8%) 81.2% 0 空白组 13 0(0.0%) 2(15.4%) 11(84.6%) 15.4% 0
为证明本发明具有很好的疗效,列举典型病例如下:
1、李×,女,37岁,病人诉因听力下降明显,伴有耳痛,半个月内发现经常觉得小声说话孩子听不见,睡觉打鼾严重,咳嗽不停,一直吃咳嗽药不见好转,随后及时赴当地医院就诊,医院通过常规检查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后医院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一周后效果没有实质性改变,后给予本发明中药治疗,服用一疗程后,上述症状明显有所好转,续用二个疗程后听力恢复正常,随后检查显示未见异常。
2、王×,男,39岁,患者主诉近期出现耳闷、耳痛,听力不佳症状,医院通过常规鼓膜、拔瓶塞声等检查及鉴别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医院采用西医药物治疗,症状并未有所实质性缓解。后给予本发明中药治疗,服用一个疗程后,耳痛、耳闷现象有所好转,继续服用两个疗程后,病情康复完全,并且至今无复发。
3、张××,女,29岁,患者诉:左耳听力下降伴耳鸣,耳闷胀闭塞感已有半个月之久,随后赴当地中医院通过中医证候分类,认为其属分泌性中耳炎,医院后采用中医常规治疗,一周后症状并未有实质性好转。随后给予本发明中药治疗,服用一疗程后,听力改善,耳鸣、耳闷减轻,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二个疗程后,患者各方面反应良好,相关检查未见异常,至今尚无复发,并能进行正常饮食作息。
可见,本发明采用科学的配方及适宜的配比,采用各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协同作用,所制成的中药药物能够安全有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例1
称取:何首乌12克、莲子12克、梨皮5克、葱白3克、前胡2克、瞿麦5克、秦艽3克、西洋参5克、地肤子15克、白花蛇舌草5克、徐长卿3克、核桃仁9克、角蒿3克、天胡荽5克,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干燥,装入胶囊壳,即得符合正常1天用量的胶囊剂。
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口服,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
具体实施例2
称取:何首乌12克、莲子12克、梨皮5克、葱白3克、前胡2克、瞿麦5克、秦艽3克、西洋参5克、地肤子15克、白花蛇舌草5克、徐长卿3克、核桃仁9克、角蒿3克、天胡荽5克,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干燥,粉碎,即得符合正常1天用量的散剂。
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口服,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
具体实施例3
称取:何首乌12克、莲子12克、梨皮5克、葱白3克、前胡2克、瞿麦5克、秦艽3克、西洋参5克、地肤子15克、白花蛇舌草5克、徐长卿3克、核桃仁9克、角蒿3克、天胡荽5克,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干燥,再加入适量糊精和矫味剂,按照本领域常规工艺制粒,包装,即可制得符合正常1天用量的颗粒剂。
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口服,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