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儿脐贴。
背景技术
小儿腹泻是由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并以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综合征。目前根据其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在我国小儿腹泻是居第二位的小儿常见多发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每年有一两次发病高峰,一为6、7、8月,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二为10、11、12月,称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本病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儿脐贴,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儿脐贴,由如下重量的中药材制成:丁香20g、蒲公英15g、平贝母10g、玄参7g、侧柏叶7g、益母草5g、积雪草4g、银杏叶3g、黄芪3g、罗布麻3g、苦丁茶20g、金荞麦12g、车前草10g、北沙参8g、生地黄5g、胖大海5g、茯苓3g、槐米3g、人参2g。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儿脐贴的制备方法:先将所述重量的中药材放入煎药器具内,加入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洁净水,加水量以超过药面4~6cm为度,入煎前将上述中药材浸泡半小时,使其充分湿润,以利药汁充分煎出,然后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熬20分钟,过滤除去药渣,将滤液减压真空干燥成中药粉末,然后将中药粉末与硬脂酸甘油酯20g、凡士林20g、石蜡10g、羊毛脂5g混合,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注入模具中,冷却成型,脱模,制成0.3g圆形药片,附着于医用无纺胶布中间,包装即得。
本发明的中药儿脐贴的使用方法为:每日一贴,夜晚入睡前贴于患儿的肚脐上,保持24小时,第二天入睡前取下并更换新的儿脐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目前其他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相比,见效快、治疗效果好、治疗彻底,并且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病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儿脐贴,由如下中药材制成:丁香20g、蒲公英15g、平贝母10g、玄参7g、侧柏叶7g、益母草5g、积雪草4g、银杏叶3g、黄芪3g、罗布麻3g、苦丁茶20g、金荞麦12g、车前草10g、北沙参8g、生地黄5g、胖大海5g、茯苓3g、槐米3g、人参2g。
上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儿脐贴的制备方法:先将所述重量的中药材放入煎药器具内,加入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洁净水,加水量以超过药面4~6cm为度,入煎前将上述中药材浸泡半小时,使其充分湿润,以利药汁充分煎出,然后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熬20分钟,过滤除去药渣,将滤液减压真空干燥成中药粉末,然后将中药粉末与硬脂酸甘油酯20g、凡士林20g、石蜡10g、羊毛脂5g混合,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注入模具中,冷却成型,脱模,制成0.3g圆形药片,附着于医用无纺胶布中间,包装即得。
对比实施例1: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儿脐贴,由如下中药材制成:丁香20g、蒲公英15g、平贝母10g、玄参7g、侧柏叶7g、益母草5g、积雪草4g、银杏叶3g、黄芪3g、罗布麻3g。
上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儿脐贴的制备方法:先将所述重量的中药材放入煎药器具内,加入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洁净水,加水量以超过药面4~6cm为度,入煎前将上述中药材浸泡半小时,使其充分湿润,以利药汁充分煎出,然后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熬20分钟,过滤除去药渣,将滤液减压真空干燥成中药粉末,然后将中药粉末与硬脂酸甘油酯20g、凡士林20g、石蜡10g、羊毛脂5g混合,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注入模具中,冷却成型,脱模,制成0.3g圆形药片,附着于医用无纺胶布中间,包装即得。
对比实施例2: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儿脐贴,由如下中药材制成:苦丁茶20g、金荞麦12g、车前草10g、北沙参8g、生地黄5g、胖大海5g、茯苓3g、槐米3g、人参2g。
上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儿脐贴的制备方法:先将所述重量的中药材放入煎药器具内,加入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洁净水,加水量以超过药面4~6cm为度,入煎前将上述中药材浸泡半小时,使其充分湿润,以利药汁充分煎出,然后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熬20分钟,过滤除去药渣,将滤液减压真空干燥成中药粉末,然后将中药粉末与硬脂酸甘油酯20g、凡士林20g、石蜡10g、羊毛脂5g混合,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注入模具中,冷却成型,脱模,制成0.3g圆形药片,附着于医用无纺胶布中间,包装即得。
本发明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儿脐贴的临床试验资料:
为检验本发明的治疗效果,选取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经医院确诊的60例小儿腹泻患者,年龄范围为3个月~4岁,平均年龄2岁5个月。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小儿腹泻病学》第一版(方鹤松.小儿腹泻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80-487.)制定:(1)临床表现: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秋冬季多发;粪便稀薄,呈蛋花汤样或水样,每日数次至20余次;常伴发热、呕吐、腹胀和肠鸣。(2)实验室检查:便常规多无异常或可看到少量白细胞,粪便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
中医诊断标准和辨证分型根据《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7.102-107.)制定:(1)湿热泻:泻如水样,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色褐而臭,可有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发热或不发热,口渴,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2)寒湿泻:人便每日数次或十数次,色较淡,可伴有少量粘液,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自腻。
符合上述西医、中医诊断标准,治疗期间未使用其他治疗药物。
试验方案:将以上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三个治疗组,每个治疗组20例,其中治疗组1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儿脐贴进行治疗,治疗组2采用对比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儿脐贴进行治疗,治疗组3采用对比实施例2制备的中药儿脐贴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每日一贴,夜晚入睡前贴于患儿的肚脐上,保持24小时,第二天入睡前取下并更换新的儿脐贴。连续治疗三天,治疗期间禁用其他任何药物。
疗效评价标准:(1)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身体恢复正常;(2)有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3)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治疗结果:
治疗组1:治愈:18例,有效:2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90%,总有效率为100%;并且未观察到不良反应。
治疗组2:治愈:2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治愈率为10%,总有效率为70%;并且未观察到不良反应。
治疗组3:治愈: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25%,总有效率为90%;并且未观察到不良反应。
通过以上临床试验可知,本发明的中药儿脐贴对于小儿腹泻有显著疗效,其中实施例1的中药儿脐贴对于小儿腹泻疗效最好,治愈率高达90%,明显优于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实施例2,可见实施例1通过中药组合物的配伍,对于小儿腹泻疾病的治疗产生了协同增效的作用,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技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