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座椅的纵向调整装置.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09139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65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37805.1

申请日:

2007.05.18

公开号:

CN101522463A

公开日:

2009.09.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0N2/07

主分类号:

B60N2/07

申请人:

布罗斯尔汽车零件科堡两合公司

发明人:

J·霍夫曼; M·格莱斯贝格

地址:

德国科堡

优先权:

2006.10.31 DE 202006016652.1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董华林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纵向调整装置(2)包括沿纵向方向(6)能调整的上导轨(8)和位置固定的下导轨(4)。沿纵向方向(6)在上导轨(8)与下导轨(4)之间设置直线导向结构(16),该直线导向结构具有用于纵向引导和支持上导轨(8)的支承元件(18、20、22)。在支承元件(18、20、22)的中间区域设置一个由两个挡靠部(42)限定的空隙(40)。在上导轨(8)上设置一个带动件(44),该带动件嵌入到该空隙(40)中。在上导轨(8)移动时,支承元件(18、20、22)通过带动件(44)带动,使得上导轨(8)相对于下导轨(4)总是在其全长上进行支持。

权利要求书

1.  用于汽车座椅的纵向调整装置(2),包括沿纵向方向(6)能调整地固定在汽车座椅上的上导轨(8)、位置固定的下导轨(4)以及沿纵向方向(6)在上导轨(8)与下导轨(4)之间设置的直线导向结构(16),该直线导向结构具有一个用于纵向引导和支持上导轨(8)的支承元件(18、20、22),其特征在于:在支承元件(18、20、22)的中间区域设置一个由两个挡靠部(42)限定的空隙(40)以及在上导轨(8)上设置一个带动件(44),该带动件用于通过嵌入到该空隙(40)中而带动支承元件(18、20、22)。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向调整装置(2),其特征在于:支承元件(18、20、22)包括一个保持架(18),该保持架带有多个凹部(20)以及接纳在凹部中的滚动体(22)。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向调整装置(2),其特征在于:凹部(20)设置成分别邻接于固定的挡靠部(42)。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纵向调整装置(2),其特征在于:上导轨(8)和下导轨(4)在横截面中看分别具有两个在末端弯曲的边(10、12、24、26),上导轨(8)和下导轨(4)设置成使得它们共同产生一个基本上矩形的横截面,并且上导轨(8)的各一个边(12、26)和下导轨(4)的各一个边(10、24)相互围绕,用于构成接纳所述直线导向结构(16)以及接纳一个另外的直线导向结构(30)的支承区域(14、28)。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纵向调整装置(2),其特征在于:支承元件(18、20、22)横向于纵向方向(6)具有一个L形的横截面,包括第一L边(34)和第二L边(36)。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纵向调整装置(2),其特征在于:第一L边(34)以其外窄面贴靠在下导轨(4)的底部上,并且第二L边(36)以其外窄面贴靠在下导轨(4)的侧壁上。

7.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纵向调整装置(2),其特征在于:两个L边(34、36)以其内窄面贴靠在上导轨(8)的弯曲部上。

8.
  根据权利要求5至7之一所述的纵向调整装置(2),其特征在于:第二L边(36)沿纵向方向在支承元件(18、20、22)的中间区域不构成或不完全构成,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构成带有两个挡靠部(42)的空隙(40)。

9.
  根据权利要求5至7之一所述的纵向调整装置(2),其特征在于:两个L边之一(34)具有槽,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构成带有两个挡靠部(42)的空隙(40)。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纵向调整装置(2),其特征在于:上导轨(4)的朝下导轨(4)侧壁定向的侧壁的一个外弯部构成为带动件(44)。

说明书

用于汽车座椅的纵向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汽车座椅的纵向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纵向调整装置至少具有一个位置固定的下导轨以及一个在纵向方向上沿着下导轨能调整地导向的上导轨。在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直线导向结构,其包括用于纵向引导和支持上导轨的支承元件。通常在这种纵向调整装置中沿着汽车纵向方向相互平行地设置两个下导轨。汽车座椅固定在两个在对应的下导轨中能调整地导向的上导轨上。
在DE 198 12 045 A1中描述一种这样的用于汽车座椅的纵向导向结构。在这种纵向导向结构中,上导轨和下导轨基本上构成为U形型材。在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设置一个带有支承元件的直线导向结构,该支承元件包括一个保持架,该保持架带有多个凹部以及接纳在凹部中的滚动体。在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调整时,直线导向结构以其保持架与上导轨一起运动。在此,直线导向结构以其滚动体将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进行支持。这种一起运动通常不完全进行,因为上导轨尤其是在其端部仅被不充分地支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给出一种纵向调整装置,改进上导轨的支持,并且因此允许上导轨并从而汽车座椅的特别精确且容易的调整。
上述目的按本发明通过按权利要求1的纵向调整装置达到。为此,支承元件在其中间区域具有一个由两个挡靠部限定的空隙。在上导轨上设置一个带动件,该带动件嵌入到该空隙中并且在上导轨移动时带动支承元件。
在与上导轨固定连接的汽车座椅沿纵向方向移动时,上导轨以其带动件在支承元件的空隙中运动直至两个挡靠部之一。一旦带动件贴靠在挡靠部上,直线导向结构的沿移动方向位于带动件之前的那个部分推动通过对应的导向通道,相反直线导向结构的沿移动方向位于带动件之后的那个部分拉动通过导向通道。尤其是通过部分的拉动,实现到直线导向结构上的受控制的力传递,并从而实现直线导向结构与上导轨的确定的一起运动。因此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在其全长上通过支承元件支持。
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实施形式降低作用到支承元件上的表面压力。上导轨和下导轨较少变形,使得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能够以较小的力消耗较容易地移动。另外由于降低的表面压力,延长了支承元件的寿命。另外通过这种实施形式降低了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的间隙。
在一种适宜的进一步方案中,支承元件包括一个保持架,其带有多个凹部以及接纳在凹部中的滚动体。保持架能够相对简单地制造。滚动体标准化地制造为不同尺寸的滚柱或滚珠,它们相应的最大载荷是预定和已知的。因此根据应用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类型和数量的滚动体,使得从上导轨作用到滚动体上的表面压力由滚动体可靠地承受,并且上导轨能够容易地移动。另外,构成有滚动体的支承元件可以承受的表面压力例如高于构成为滑动轴承的支承元件。特别高的表面压力由构成为滚柱的滚动体承受。接纳滚动体的凹部的数量和几何形状可以按简单的方式适配于应用情况。因此也达到间隙的降低。
优选凹部设置成分别邻接于固定的挡靠部。在移动上导轨时作用到一个挡靠部上的力因此直接传递到设置于凹部中的、沿移动方向紧邻在该挡靠部之前的滚动体上。因此上导轨可以用小的力消耗容易地移动。支承元件在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停留的危险也降低了。
在一种优选的进一步方案中,上导轨和下导轨在横截面中看分别具有两个在末端弯曲的边。在此上导轨和下导轨相对设置,使得它们共同产生一个基本上直角的横截面。上导轨的各一个边和下导轨的各一个边相互围绕,用于构成接纳所述直线导向结构以及接纳一个另外的直线导向结构的支承区域。
因此下导轨的第一边构成直角结构的底部,并且下导轨的第二边构成直角结构的第一侧壁。上导轨的第一边构成直角结构的顶部,并且上导轨的第二边构成直角结构的第二侧壁。通过上导轨和下导轨的多次弯曲,这种组合在机械的观点上是非常抗扭的,这有利于其寿命。
优选直线导向结构的支承元件具有一个横向于纵向方向为L形的横截面,包括第一L边和第二L边。尤其是当第一L边贴靠在下导轨的底部上时,它面状地支持在下导轨上。另外如果第二L边贴靠在由上导轨和下导轨构成的侧壁上时,支承元件的位置被精确地确定。在两个L边中可以按简单的方式沿纵向方向加工用于接纳滚动体的凹部。如果滚动体为滚柱,那么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按特别有效的方式进行支持。
在一种适宜的进一步方案中,第二L边在支承元件的中间区域不构成或不完全构成。因此构成带有两个挡靠部的空隙。这种空隙能够容易地加工到第二L边中。保持架的其它几何形状保持不变。如果直线导向结构的保持架例如由塑料按注塑方法制造,那么因此仅需要轻微改变至今采用的铸模。
在另一方案中,保持架的第一L边具有一个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槽作为空隙。因此通过槽在纵向方向上的两个边界构成两个挡靠部。槽在制造技术上能够简单地加工到保持架中,例如通过铣削。如果直线导向结构的保持架例如由塑料按注塑方法制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改变至今采用的铸模。
适宜地在上导轨中设置一个外弯部作为带动件。这种外弯部可以在成型件中按简单的方式设置。不需要附加的加装件,使得制造费用保持较小。在此带动件例如构成为加工到上导轨的侧壁中的并外弯的舌片。这种舌片可以简单且廉价地通过冲压而加工到上导轨中。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附图详细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显示带有两个直线导向结构的纵向调整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显示图1的纵向调整装置的横向于纵向方向沿着图1的剖面线II-II的横截面图;
图3a至3d显示第一直线导向结构的第一保持架的两个透视图、一个侧视图和一个横截面图;
图4a和4b以两个透视图显示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的调整;
图5a和5b以两个侧视图显示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的调整;
图6a至6d显示第一直线导向结构的第二保持架的两个透视图、一个侧视图和一个横截面图;
图7以横向于纵向方向沿着图1的剖面线VII-VII的横截面图的形式显示带有图6的保持架的纵向调整装置;
图8a和8b以两个侧视图显示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的调整。
具体实施方式
按图1,纵向调整装置2具有一个位置固定的下导轨4以及一个能沿着纵向方向6相对于下导轨调整的上导轨8。上导轨8和下导轨4基本上构成为U形型材。它们在此这样相对设置,使得得到一个基本上矩形的横截面轮廓。上导轨8和下导轨4在横截面上看分别具有两个在末端弯曲的边10、12、24、26。
下导轨4的构成矩形横截面轮廓的底部的第一边10以及上导轨8的构成矩形横截面轮廓的第一侧壁的第一边12以其端部相互围绕并且构成第一支承区域14。这尤其由图2可见,图2显示纵向调整装置2的横向于其纵向方向6的横截面图。在支承区域14设置一个带有一个支承元件18、20、22的第一直线导向结构16。该支承元件18、20、22由一个保持架18和多个设置在凹部20中的、构成为滚柱的滚动体22组成。图2的横截面正好通过一个滚动体22。第一直线导向结构16以其滚动体22主要承受沿垂直方向从上导轨8作用到下导轨4上的力。
下导轨4的构成矩形横截面轮廓的第二侧壁的第二边24以及上导轨8的构成矩形横截面轮廓的顶部的第二边26以其端部相互围绕,使得得到一个基本上沿纵向方向的圆柱形的支承区域28,第二直线导向结构30在该支承区域中导向。第二直线导向结构30包括多个滚珠作为滚动体32,它们沿纵向方向6设置在该支承区域的两个端部并且通过在图中未描述的间隔件彼此分开。图2的横截面正好通过一个滚动体32。第二直线导向结构28以其滚动体32主要承受沿水平方向从上导轨8作用到下导轨4上的力。
图3a至3d以两个透视图、一个侧视图和一个标记为A-A的横截面图显示保持架18。保持架18具有两个L边并且设置在支承区域14中,如特别是由图2可见。保持架以其第一L边34的外窄面贴靠在矩形横截面轮廓的底部上,而以第一L边的内窄面贴靠在上导轨8上。保持架以其第二L边36的外窄面贴靠在下导轨4的第一边10的端部上,而以第二L边的内窄面贴靠在上导轨8的第一边12的端部上。在第二L边36的端部上的凸鼻38围绕上导轨8的第一边12的端部,用于附加地使保持架18稳定。
在两个L边34、36中设置凹部20,用于接纳在图3中未描述的滚动体22。保持架18沿纵向方向6具有一个空隙40,其通过截除第二L边36构成。空隙38的边界构成两个挡靠部42,它们的表面垂直于纵向方向6。
图4a和4b以两个透视图在两个可能的末端位置上显示上导轨8相对于下导轨4的移动。为了清楚起见,下导轨4剖开地描述,使得能看到直线导向结构16。上导轨8具有一个舌片形的弯曲部作为带动件44,上导轨通过该带动件嵌入到保持架18的空隙40中。在上导轨8相对于下导轨4移动时,带动件44挡靠在保持架18的其中一个挡靠部42上。
保持架18现在部分地与上导轨一起被拉动和推动。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滚动体22将上导轨8相对于下导轨4在整个长度上均匀地支持。因此可靠地避免保持架18的停留,这会引起上导轨8被不良地支持。更准确地说,保持架在汽车座椅沿纵向方向前移或后移时总是被可靠地带动。通过上导轨8在其全长上的支持,降低在各个滚动体22上的表面压力,并且实现上导轨8并从而整个汽车座椅用低的力消耗轻松移动。所述移动一直进行到保持架8的一端碰到从下导轨4中呈舌片形地外弯的末端挡靠部46。
图5a和5b再次显示上导轨8相对于下导轨4的移动的两个沿纵向方向6可能的末端位置。
图6a至6d以两个透视图、一个侧视图和一个标记为A-A的横截面图显示保持架18的第二方案。该保持架18具有一个沿纵向方向6在其中间区域内延伸的槽作为空隙40,该槽例如可以通过铣削按简单的方式加工到保持架18中。槽的沿纵向方向6的两个边界构成两个挡靠部42。
图7显示在带动件44的区域中的横向于纵向方向6的剖视图。带动件44嵌入到保持架18的构成为槽的空隙40中。在此,带动件44这样构成,使得带动件不接触空隙40的壁并因此不妨碍上导轨8沿纵向方向6的移动。在第二支承区域中,设置间隔件48,它使在第二支承区域28中设置在纵向调整装置2的两端上的滚动体32保持间隔。
图8a和8b以侧视图显示上导轨8相对于下导轨4的移动的两个可能的末端位置。带动件44和带有两个挡靠部42的空隙40被保持架18的第二边36遮盖。在上导轨8移动时,带动件44挡靠在两个挡靠部42之一上。保持架18并且从而整个直线导向结构16按照类似于在图4和5中描述的方式与上导轨8一起运动。保持架18的在中间区域中带有作为空隙40的槽的第二方案保证,比现有技术更好地将上导轨8相对于下导轨4进行支持。
2       纵向调整装置
4       下导轨
6       纵向方向
8       上导轨
10      第一边
12      第一边
14      第一支承区域
16      第一直线导向结构
18      保持架
20      凹部
22      滚动体
24      第二L边
26      第二L边
28      第二支承区域
30      第二直线导向结构
32      滚动体
34      第一边
36      第二边
38      凸鼻
40      空隙
42      挡靠部
44      带动件
46      末端挡靠部
48      间隔件

用于汽车座椅的纵向调整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用于汽车座椅的纵向调整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用于汽车座椅的纵向调整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汽车座椅的纵向调整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汽车座椅的纵向调整装置.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纵向调整装置(2)包括沿纵向方向(6)能调整的上导轨(8)和位置固定的下导轨(4)。沿纵向方向(6)在上导轨(8)与下导轨(4)之间设置直线导向结构(16),该直线导向结构具有用于纵向引导和支持上导轨(8)的支承元件(18、20、22)。在支承元件(18、20、22)的中间区域设置一个由两个挡靠部(42)限定的空隙(40)。在上导轨(8)上设置一个带动件(44),该带动件嵌入到该空隙(40)中。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