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两壳体为滑动组装的抬升元件的绳部分的提升装置.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808547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8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03214.3

申请日:

2009.01.15

公开号:

CN101497340A

公开日:

2009.08.0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1B 11/00公开日:20090805|||公开

IPC分类号:

B61B11/00; B61B12/02

主分类号:

B61B11/00

申请人:

波马加尔斯基公司

发明人:

保罗·布龙; 让·索查尔

地址:

法国沃雷普

优先权:

2008.1.30 FR 08/00500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葛 青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用于机械滑雪抬升设备的绳(11)的一部分的提升装置,一方面包括设计为安放成压靠在绳(11)上的抬升元件,另一方面包括沿第一方向(D1)移动抬升元件的部件。抬升元件(14)由主轴取向为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的筒形成,设计为绕所述绳部分安放。所述筒包括:具有与移动部件相连接的连接部件的顶部壳体(142);具有设计为压放在所述绳部分下的支承盘的底部壳体(141),两个所述壳体(141、142)包括用于沿第二方向(D2)通过滑动而组装的互补引导元件;和在组装后禁止两个所述壳体(141、142)之间的滑动的固定部件。

权利要求书

1、  用于机械滑雪抬升设备的绳(11)的一部分的提升装置(10),一方面包括设计为安放成压靠在所述绳(11)上的抬升元件(14),另一方面包括沿第一方向(D1)移动所述抬升元件(14)的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元件(14)由主轴取向为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的筒形成,设计为绕所述部分安放,且包括:
顶部壳体(142),具有与所述移动部件相连接的连接部件(1421);
底部壳体(141),具有设计为压放在所述部分下的支承盘(1411),两个所述壳体(141、142)包括用于通过沿第二方向(D2)滑动而组装的互补引导元件(1415a、1415b、1424a、1424b);和
固定部件(20),在组装后禁止两个所述壳体(141、142)之间的滑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盘(1411)限定出从所述顶部壳体(142)在相对侧上弯曲的槽。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是回转面的一部分,所述回转面的母线由直径大致等于将被提升的绳部分的直径的圆弧所形成。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壳体(142)包括沿所述筒的主轴方向取向的两个平行固定缝(1424a、1424b),所述底部壳体(141)的相应固定边缘(1415a、1415b)在滑动组装期间接合到所述缝中。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壳体(142)包括具有两个平行自由边缘(1423a、1423b)的所述绳部分的交迭盘(1422),每个自由边缘(1423a、1423b)包括覆于顶部壳体(142)的整个长度上并朝交迭盘(1422)开放的固定缝(1424a、1424b)。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20)由具有螺纹本体(201)的至少一个螺栓(20)形成,所述螺纹本体(201)穿过壳体(141、142)之一(142)并被拧进另一壳体(141)中。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件包括具有活塞(162)的起重器(16),所述活塞(162)沿第一方向(D1)线性地移动通过连接部件(1421)固接至顶部壳体(142)的传动元件(163)。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元件(163)包括具有螺纹自由端的杆(1631),所述螺纹自由端被拧进由制在顶部壳体(142)中的螺纹孔(1421)所形成的连接部件(1421)中。

说明书

具有两壳体为滑动组装的抬升元件的绳部分的提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机械滑雪抬升设备的绳的一部分的提升装置,该装置一方面包括设计为安放成压靠在绳上的抬升元件,另一方面包括沿第一方向移动抬升元件的部件。
背景技术
在用于通过沿闭合环路移动的车运送人的机械滑雪抬升设备中,人们已经知道使用由装载和卸载终端之间的中间塔所支承的槽轮组件所引导的且可动的牵引或吊重-牵引绳、或停靠在由底托(shoe)所支承的支座上的固定的吊重绳。
要执行对这些不同种类的绳的保养操作,经常需要提升靠近槽轮和支座的绳部分。用于提升绳部分的已知方法使用执行上不实用的装备,有时很复杂和麻烦,并且难以轻松地、快速地和完全安全地实施。在提升期间经常出现绳抬升元件损坏绳的现象。
举例来说,经常通过绕绳部分布置成闭环的夹紧带(clamping strap)来进行提升,底转弯部(turn)压在绳下,而顶转弯部在绳上方的锚定装置上闭合,因此带的收紧使转弯部朝彼此移动,致使绳被抬升。抬升元件由带的底转弯部形成。带的宽度窄,这意味着抬升元件容易引起绳被局部压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械滑雪抬升设备的绳部分的提升装置,纠正现有技术的缺点。
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不平常之处在于,抬升元件由主轴取向为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的筒形成,设计为绕所述部分安放,且包括:
顶部壳体,具有与移动部件相连接的连接部件;
底部壳体,具有设计为压放在所述部分下的支承盘,两个壳体包括用于通过沿第二方向滑动而组装的互补引导元件;和
固定部件,在组装后禁止两个壳体之间的滑动。
这种筒形抬升元件由于筒沿第二方向(相应于使用期间绳的方向)的拉长本性而降低提升期间损坏绳的风险。抬升元件的这种结构特征实际上确实能使施加于提升的绳部分上的局部压力被减小。通过以两个壳体的滑动组装而获得的筒特别简单、实用并可安心地就地使用。为增强安全性,在引导部分的水平,提升的绳的重量从停靠绳的底部壳体完全传至被移动部件所移动的顶部壳体。分配给固定部件的唯一功能是防止壳体之间发生任何可能的相对滑动。
根据一优选实施例,支承盘限定出从顶部壳体在相对侧上弯曲的槽。这种支承盘确保在提升期间提升的部分和支承盘之间的接触压力大致均匀分布。这使绳被损坏的风险得到额外的限制。举例来说,槽可以是回转面的一部分,该回转面的母线由直径大致等于将被提升的那部分的直径的圆弧所形成。
以下其它技术特征能被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
顶部壳体包括沿筒的主轴方向延伸的两个平行固定缝,底部壳体的相应固定边缘在滑动组装期间接合于这些缝中;
顶部壳体包括具有两个平行自由边缘的绳部分的交迭盘(overlapdish),每个自由边缘包括覆于顶部壳体的整个长度上并朝交迭盘开放的固定缝;
固定部件由具有螺纹本体的至少一个螺栓形成,该螺纹本体穿过一壳体并被拧进另一壳体中;
移动部件包括具有活塞的起重器(jack),该活塞沿第一方向线性地移动通过连接部件固接至顶部壳体的传动元件;
传动元件包括具有螺纹自由端的杆,该螺纹自由端被拧进由制在顶部壳体中的螺纹孔所形成的连接部件中。
附图说明
其他优点和特征从本发明的以下特定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更加清楚明了,所述特定实施例只起非限制性示例的作用并被表示在附图中,其中:
图1和2分别表示抬升元件处于底部位置和顶部位置时的根据本发明的提升装置的实例;
图3表示图2的细节A;
图4是底部壳体沿第二方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4,用于机械滑雪抬升设备的绳部分的提升装置10的实例被示为应用于提升所述设备的固定的吊重绳11。静止时,绳11通过重力停靠在设置于所述设备的底托13上的支座12中。
在所示实例中,提升装置10包括设计为压放在绳11上以将绳11从支座12中释放出来的抬升元件14。抬升元件14主要由设计为提升时支承绳11的一纵向部分的底部壳体141和设计为交迭(overlap)绳11的提升的部分的顶部壳体142组成,将在下面被详细描述。装置10还包括设计为压在底托13上用于提升操作的承载结构15。为此目的,承载结构15主要由分别布置于底托13上的两个支脚151a、151b组成。每个支脚151a、151b呈矩形架形状,并设置为平行于另一支脚151a、151b。同时,支脚151a、151b的底部边缘设计为与底托13接触,顶部边缘支承布置为例如垂直于支脚151a、151b的主平面的板152。板152通过任意固定方法固接至支脚151a、151b,例如通过如焊道(bead)153a、153b所示的焊接。
抬升元件14通过起重器16(例如水力或气动型)连接到承载结构15,起重器16主要包括:圆柱本体161;安装成在本体161中沿装置10的第一方向D1平移的活塞162;以及固接至活塞162的传动元件163。圆柱本体161在支脚151a、151b的相对侧上以使方向D1垂直于板152的主平面这种构造经由底端固定至板152。传动元件163包括布置于D1方向上的套1632,其外表面被固接至活塞162,并且其内部有一固接的杆1631在延伸,该杆1631穿过并从而在套1632的两个端部上伸出。因此,杆1631具有自由底端和自由顶端,两者均布置在套1632的外侧。杆1631从本体161的底端突出,穿过板152的中心开口1521。杆1631的底部自由端形成螺纹,并被拧进在抬升元件14的顶部壳体142中制成的螺纹孔1421中,以固定板152下的支脚151a、151b之间的抬升元件14。杆1631的顶部自由端也形成螺纹,以便接收作为杆1631相对于套1632的平移运动的轴向止动器的螺母1633。从而,施加至绳11、抬升元件14和杆1631的重力使螺母1633压靠在套1632的顶端上,而杆1631以这种方式被固接至套1632。在所示实例中,套1632和杆1631的顶端从本体161的顶端伸出,以保证螺母1633位于本体161外侧,以便能实现人工接入。可增加第二螺母1633靠在第一螺母上以形成防松螺母。
通过外部供给单元(未示出)来适当地管理活塞16的供给,活塞162能以线性方式在方向D1上一起移动传动元件163和抬升元件14。外部单元调节本体161内由活塞162轴向限定出的两个室的至少一个的流体(空气或油料,取决于起重器16的类型)的供给。在所示情况下起重器16为单运作型(single-acting type),两个室只有一个用作压缩室17,而起重器16回复到自然构造是通过布置于相对活塞162相反的室中的复位弹簧18来获得。通过供给部件19相继使流体在压力下从外部单元转移至压缩室17的内部并从压缩室17排出。
从而,与外部单元相关联的起重器16构成用于在方向D1上移动抬升元件14的部件,而螺纹孔1421形成移动部件的连接部件,具体讲在杆1631的底端。根据本发明,抬升元件14由球形圆柱形状(globallycylindrical-shaped)的筒形成,该筒的主回转轴取向在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上。如前所述,筒包括底部壳体141和顶部壳体142。筒被设计为绕绳11的提升装置10将提升的那部分以如下方式安放:第二方向D2与绳11的纵向重合,并且第一方向D1相应于具有至少一个垂向分量的绳11的纵向方向。在提升装置10的这个位置,移动部件能实现抬升元件14在底部位置(图1)和顶部位置(图2)之间选择性地移动,其中在底部位置筒围绕着绳11的仍然停靠在支座12上的那部分,而在顶部位置绳11的所述部分离开支座12。抬升元件14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位置的移动是在方向D1上线性地进行。
更确切地说,底部壳体141包括支承盘1411,该支承盘1411设计为压放在绳11的提升装置10将提升的那部分下,以便在从底部位置运动到顶部位置期间向那里传送提升力。如图4所示,支承盘1411限定出从顶部壳体142在相对侧上弯曲的槽,以确保在提升期间提升的部分和支承盘1411之间的接触压力大致均匀分布。在一非限制性特定实施例中,槽是回转面的一部分,该回转面的母线由直径大致等于将被提升的那部分的直径的圆弧所形成。分隔回转面的轴和母线的半径在图4中表示为R,且其值大致等于400mm。沿方向D2考虑,槽的端部从顶部壳体142在相对侧上呈现为斜部。
在所示实施例中,底部壳体141呈现为具有半圆柱形外表面的一般管形形状,并且其内在地限定出上述支承盘1411。因此,底部壳体141的外表面包括指向方向D2并设计为实现与顶部壳体142相接合的两个平行自由边缘1412a、1412b。为此目的,每个边缘1412a、1412b沿方向D2在底部壳体141的整个长度上包括缝1413a、1413b。每个缝1413a、1413b呈现为矩形截面,并径向地向外朝底部壳体141的外侧开放。每个缝1413a、1413b限定出具有相应边缘1412a、1412b的端部1414a、1414b的固定边缘1415a、1415b。每个固定边缘1415a、1415b形成沿底部壳体141的方向D2在整个长度上伸出的凸起。
顶部壳体142包括绳11的将被提升的那部分的交迭盘1422,该交迭盘1422在抬升元件14从一个位置移动至另一位置的期间使绳11固定在支承盘1411内。顶部壳体142呈现为具有半圆柱形外表面的一般管形形状,并且其内在地限定出也是半圆柱形形状的交迭盘1422。因此,顶部壳体142的交迭盘1422具有沿方向D2取向并设计为实现与底部壳体142相接合的两个平行自由边缘1423a、1423b。每个自由边缘1423a、1423b包括沿方向D2覆于顶部壳体142的整个长度上并朝交迭盘1422开放的固定缝1424a、1424b。
从上述得知,顶部壳体142包括沿筒的主轴方向(与第二方向D2重合)取向的两个平行固定缝1424a、1424b,底部壳体141的相应固定边缘1415a、1415b能接合到所述缝中,以通过沿第二方向D2滑入而完成两个壳体141、142的组装。因此,两个壳体141、142包括用于这种滑动组装的互补引导元件,所述引导元件由固定缝1424a、1424b和固定边缘1415a、1415b形成。
在这种滑动组装期间及之后,顶部壳体142的交迭盘1422的自由边缘1423a、1423b各自交迭底部壳体141的外表面的相应自由边缘1412a、1412b。然而,可以设想一种相反的情况,其中固定缝由顶部壳体142的外表面支承,而固定边缘布置为从支承盘伸出。在这种替代实施例中,底部壳体的支承盘的自由边缘将各自交迭顶部壳体141的外表面的相应自由边缘。更一般地说,通过滑动而实现沿方向D2相互组装壳体141、142的任意类型的互补引导元件都能被设想,而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
无论引导元件的替代实施例是什么,每个固定边缘1415a、1415b限定出与由相关固定缝1424a、1424b的壁所形成的支承表面相接触的承载表面。这种布置能实现只经过引导元件使提升的绳11的整个重量传至被移动部件所移动的顶部壳体142。互补引导元件也能被设想为使承载表面和支承表面构成燕尾型组装,带来的优势是作用力从底部壳体141传到顶部壳体142会引起两个壳体自动夹紧,消除任意棘手的分离的风险。
最后,提升装置10包括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在底部壳体141通过滑动组装后禁止顶部壳体142和底部壳体141这两个壳体之间的滑动。在所示替代实施例中,固定部件由四个螺栓20形成,每个螺栓的螺纹本体201通过沿方向D1布置的通道1425穿过顶部壳体142,然后拧进设置在底部壳体141中的组装后与通道1425对齐的螺纹孔1416中。每个螺栓20的承载头202容纳在设置于顶部壳体142的外表面中的沉孔1426中,以压在沉孔1426的底部上。然而,明显的是,通道能被制在底部壳体141中,螺纹孔被制在顶部壳体142中,而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此外,通道(因此螺栓20)的空间取向能为任意取向。螺栓20的数目能为变量,大于或等于1。更一般地说,任意适当的固定部件都能被设想,例如棘齿(ratchet)系统。
虽然在上述提升装置10的实例中移动部件包括起重器16,但是能提供任意其它类型的移动部件来代替起重器16。

具有两壳体为滑动组装的抬升元件的绳部分的提升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具有两壳体为滑动组装的抬升元件的绳部分的提升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具有两壳体为滑动组装的抬升元件的绳部分的提升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两壳体为滑动组装的抬升元件的绳部分的提升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两壳体为滑动组装的抬升元件的绳部分的提升装置.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用于机械滑雪抬升设备的绳(11)的一部分的提升装置,一方面包括设计为安放成压靠在绳(11)上的抬升元件,另一方面包括沿第一方向(D1)移动抬升元件的部件。抬升元件(14)由主轴取向为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的筒形成,设计为绕所述绳部分安放。所述筒包括:具有与移动部件相连接的连接部件的顶部壳体(142);具有设计为压放在所述绳部分下的支承盘的底部壳体(141),两个所述壳体(1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铁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