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三腔两囊管.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8082092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5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20642280.3

申请日:

20101123

公开号:

CN201870681U

公开日:

2011062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B17/12

主分类号:

A61B17/12

申请人:

董和新

发明人:

董和新,梁翠玲,朱丽,张晓红

地址: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灵山大街289号

优先权:

CN201020642280U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三腔两囊管,包括管体、设于管体前端的胃囊和食管囊、以及设于管体后端的胃管、胃囊注气管和食管囊注气管,在胃管、胃囊注气管和食管囊注气管三管汇合处的前方管体上,套有中部内凹的空心塑料柱,空心塑料柱的内径略大于管体的外径。当牵引栓系在塑料柱上的绷带时,管体和塑料柱内壁的接触面积较大,对管体的管壁产生的压力较小,不会阻塞胃管,放松牵引时,对管壁的压力完全消失,不会影响抽气。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三腔两囊管,包括管体(1)、设于管体(1)前端的胃囊(2)和食管囊(3)、以及设于管体(1)后端的胃管(4)、胃囊注气管(5)和食管囊注气管(6),其特征在于:在胃管(4)、胃囊注气管(5)和食管囊注气管(6)三管汇合处的前方管体(1)上,套有中部内凹的空心塑料柱(7),空心塑料柱(7)的内径略大于管体(1)的外径。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腔两囊管,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三腔两囊管用于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紧急压迫止血,由硅胶制成,材质较软。使用三腔两囊管时,通常先将管子通过病人鼻腔插入胃内,然后向胃囊和食管囊注气后,把绷带栓系于三腔两囊管外端的三管(胃管、胃囊注气管和食管囊注气管)汇合处之下,绷带通过床头定滑轮后悬挂0.5千克的重量,产生拉力起到压迫止血作用。由于拉力的作用,通常栓系处被绳扣越拉越紧,形成死结,影响三个管道的畅通,一是胃管的阻塞不能起到胃管减压引流的作用,影响病情的观察和治疗。二是胃囊注气管和食管囊注气管被绳扣死结阻断后,即便放松牵拉也不能恢复通畅,这样出血停止需要拔出三腔两囊管时很难抽净囊内气体,球囊残留一定体积,导致拔出受阻,经验不足者常常会强行拔出,结果极易造成食管破裂,或球囊过度挤压已停止出血的血管导致再次出血,造成医疗事故。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三腔两囊管存在的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腔两囊管,其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包括管体、设于管体前端的胃囊和食管囊、以及设于管体后端的胃管、胃囊注气管和食管囊注气管,在胃管、胃囊注气管和食管囊注气管三管汇合处的前方管体上,套有中部内凹的空心塑料柱,空心塑料柱的内径略大于管体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管体上套有塑料柱,可把绷带栓系在塑料柱的中部内凹处,当牵引绷带时,管体和塑料柱内壁的接触面积较大,对管体的管壁产生的压力较小,不会阻塞胃管,放松牵引时,对管壁的压力完全消失,不会影响抽气,大大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操作方便、省时省力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管体1前端依次串接胃囊2和食管囊3,管体1后端依次并接食管囊注气管6、胃管4和胃囊注气管5,在胃管4、胃囊注气管5和食管囊注气管6三管汇合处的前方管体1上套有中部内凹的空心塑料柱7,空心塑料柱7的内径略大于管体1的外径,能够在管体1上滑动。

当使用该三腔两囊管时,先将管体1通过病人鼻腔插入胃内,然后向胃囊2和食管囊3注气后,把绷带栓系于塑料柱7的中部,当牵引绷带时,管体1和塑料柱7内壁的接触面积较大,对管体1管壁产生的压力较小,不会阻塞胃管4,放松牵引时,对管体1管壁的压力完全消失,不会影响胃囊注气管5和食管囊注气管6的抽气。

一种新型三腔两囊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新型三腔两囊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新型三腔两囊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新型三腔两囊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三腔两囊管.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1870681 U (45)授权公告日 2011.06.22 CN 201870681 U *CN201870681U* (21)申请号 201020642280.3 (22)申请日 2010.11.23 A61B 17/12(2006.01) (73)专利权人 董和新 地址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灵山大街 289 号 (72)发明人 董和新 梁翠玲 朱丽 张晓红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新型三腔两囊管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三腔两囊管, 包 括管体、 设于管体前端的胃囊和食管囊、 以及设于 管体后端的胃管、 胃囊注气管和食管囊注气。

2、管, 在 胃管、 胃囊注气管和食管囊注气管三管汇合处的 前方管体上, 套有中部内凹的空心塑料柱, 空心塑 料柱的内径略大于管体的外径。当牵引栓系在塑 料柱上的绷带时, 管体和塑料柱内壁的接触面积 较大, 对管体的管壁产生的压力较小, 不会阻塞胃 管, 放松牵引时, 对管壁的压力完全消失, 不会影 响抽气。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CN 201870681 U1/1 页 2 1.一种三腔两囊管, 包括管体(1)、 设于管体(1)前端的胃囊(2)和食管囊(3)、 以及设 于管体(1)后端的。

3、胃管(4)、 胃囊注气管(5)和食管囊注气管(6), 其特征在于 : 在胃管(4)、 胃囊注气管 (5) 和食管囊注气管 (6) 三管汇合处的前方管体 (1) 上, 套有中部内凹的空心 塑料柱 (7), 空心塑料柱 (7) 的内径略大于管体 (1) 的外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1870681 U1/2 页 3 一种新型三腔两囊管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腔两囊管, 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三腔两囊管用于食管 - 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紧急压迫止血, 由硅胶制成, 材质较 软。使用三腔两囊管时, 通常先将管子通过病人鼻腔插入胃内, 然后向胃囊和食管囊注气 。

4、后, 把绷带栓系于三腔两囊管外端的三管 ( 胃管、 胃囊注气管和食管囊注气管 ) 汇合处之 下, 绷带通过床头定滑轮后悬挂 0.5 千克的重量, 产生拉力起到压迫止血作用。由于拉力的 作用, 通常栓系处被绳扣越拉越紧, 形成死结, 影响三个管道的畅通, 一是胃管的阻塞不能 起到胃管减压引流的作用, 影响病情的观察和治疗。二是胃囊注气管和食管囊注气管被绳 扣死结阻断后, 即便放松牵拉也不能恢复通畅, 这样出血停止需要拔出三腔两囊管时很难 抽净囊内气体, 球囊残留一定体积, 导致拔出受阻, 经验不足者常常会强行拔出, 结果极易 造成食管破裂, 或球囊过度挤压已停止出血的血管导致再次出血, 造成医疗。

5、事故。 发明内容 0003 为解决现有三腔两囊管存在的以上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腔两囊管, 其 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 0004 本实用新型包括管体、 设于管体前端的胃囊和食管囊、 以及设于管体后端的胃管、 胃囊注气管和食管囊注气管, 在胃管、 胃囊注气管和食管囊注气管三管汇合处的前方管体 上, 套有中部内凹的空心塑料柱, 空心塑料柱的内径略大于管体的外径。 0005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管体上套有塑料柱, 可把绷带栓系在塑料柱的中部内凹处, 当 牵引绷带时, 管体和塑料柱内壁的接触面积较大, 对管体的管壁产生的压力较小, 不会阻塞 胃管, 放松牵引时, 对管壁的压力完全消失, 不会影响抽。

6、气, 大大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0006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 生产成本低、 操作方便、 省时省力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07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 0009 如图所示, 管体 1 前端依次串接胃囊 2 和食管囊 3, 管体 1 后端依次并接食管囊注 气管 6、 胃管 4 和胃囊注气管 5, 在胃管 4、 胃囊注气管 5 和食管囊注气管 6 三管汇合处的前 方管体 1 上套有中部内凹的空心塑料柱 7, 空心塑料柱 7 的内径略大于管体 1 的外径, 能够 在管体 1 上滑动。 0010 当使用该三腔两囊管时, 先将管体1通过病人鼻腔插入胃内, 然后向胃囊2和食管 囊 3 注气后, 把绷带栓系于塑料柱 7 的中部, 当牵引绷带时, 管体 1 和塑料柱 7 内壁的接触 说 明 书 CN 201870681 U2/2 页 4 面积较大, 对管体 1 管壁产生的压力较小, 不会阻塞胃管 4, 放松牵引时, 对管体 1 管壁的压 力完全消失, 不会影响胃囊注气管 5 和食管囊注气管 6 的抽气。 说 明 书 CN 201870681 U1/1 页 5 说 明 书 附 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