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内窥镜地插入体腔内而使用的内窥镜用 处理器具。
本申请是以2009年9月15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 2009-212942号作为要求优先权的基础,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用于经内窥镜地插入体腔内而对患者等的体 腔内组织进行各种手法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以下,简称作“处 理器具”)。
作为处理器具的一个例子,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钳 子。在该钳子中,在顶端设有被支承为能够借助转动轴相互相 对转动的一对钳子构件。
一对钳子构件利用操作线与手边侧的操作部相连接。在操 作线的顶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两个连杆构件,各个连杆 构件的顶端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一对钳子构件的一个 基端及另一个基端。
由此,通过借助操作部使操作线沿轴线方向进退,能够使 一对钳子构件绕转动轴相对转动而进行开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4197983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钳子中,若为了张开一对钳子 构件而使操作线前进,则操作线与连杆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位有 时以从连结钳子构件的转动轴与操作线而成的中心线较大脱离 的方式位移。若在连接部位产生这种位移,则即使使操作线进 退也不能良好地进行钳子的开闭,存在有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故 障这样的问题。
作为防止该问题的一个方法,可考虑将具有连杆构件的转 动轴并设置在操作线的顶端上的连接构件在操作线的轴向方向 上的尺寸设定为较长。但是,该情况存在有实质上不具有挠性 的区域的长度(以下,称作“硬质长度”)在处理器具的顶端侧 变长这样的问题。若硬质长度变长,则在内窥镜在体腔内蜿蜒 曲折等的情况下,难以将处理器具插入内窥镜的通道内,有时 在插拔处理器具时需要较大的力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 够稳定地进行钳子构件的开闭动作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包括: 一对钳子构件,其被钳子转动轴支承为能够相对转动;操作部, 其用于进行上述一对钳子构件的开闭操作;操作线,其连接上 述一对钳子构件与上述操作部;连接构件,其设置在上述操作 线的顶端部,并具有至少一个连杆转动轴;以及一对连杆构件, 该一对连杆构件的第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分别与上述一对 钳子构件的基端部相连结,该一对连杆构件的第二端部以能够 转动的方式与上述连杆转动轴相连结;以及限制部,其限制上 述连接构件及上述操作线相对于上述钳子转动轴相对移动的方 向;上述连接构件具有以与上述操作线的轴线平行的方式形成 的槽,上述限制部通过与上述槽相配合而限制上述连接构件及 上述操作线的上述相对移动的方向。
可以是,上述限制部以与上述操作线的轴线平行的方式配 置的限制线。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一对钳子构件的至少一者具有能够 通电的电极部、以及以覆盖上述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安 装的绝缘部,上述限制线的第一端部与上述电极部电连接,上 述限制线的第二端部与电源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能够稳定 地进行钳子构件的开闭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整体 图。
图2是去除罩后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 理器具的处理部周边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部周边的剖视图。
图4是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 插入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在 使用时的一动作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整体 图。
图8是去除罩后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 理器具的处理部周边的图。
图9是图8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去除罩后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 理器具的处理部周边的图。
图11是图10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部周边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中的、插 入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中的、连接部 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 处理器具。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即处理 器具1包括:处理部10,其用于对体腔内组织进行处理;操作部 20,其用于操作处理部10;连接部30,其用于连接处理部10和 操作部20;以及长度长的插入部40,其用于插入体腔内。
在处理部10中,由第1钳子构件11和第2钳子构件12构成的 一对钳子构件被钳子转动轴13支承为能够相对自由转动。钳子 转动轴13支承在以夹着钳子构件11、12的方式配置的罩14上。
操作部20包括安装有插入部40的主体部21、以及以能够滑 动的方式安装在主体部21上的滑动件22。
滑动件22与处理部10利用连接部30相连接,通过使滑动件 22沿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滑动,能够使一对钳子构件11、12进 行开闭。关于这一点,在对使用时的动作的说明中进行详细说 明。
图2是去除罩14后表示处理器具1的处理部10周边的图,图 3是从另一角度观看处理部10周边得到的剖视图。如图2及图3 所示,连接部30包括操作线31、安装在操作线31的顶端上的连 杆机构32、以及用于引导连杆机构32的进退动作的限制线(限 制部)33。操作线31具有公知的结构,顶端侧的第一端部31A 与连杆机构32相连接,基端侧的第二端部31B(参照图1)与操 作部20的滑动件22相连接。
连杆机构32包括安装在操作线31的顶端上的连接构件34、 以及用于连接连接构件34与一对钳子构件11、12的第1连杆构 件35及第2连杆构件36这一对连杆构件。
连接构件34在顶端侧具有两个连杆转动轴34A及连杆转动 轴34B。在各个连杆转动轴34A、34B上,利用销37分别以能够 转动的方式连结有第1连杆构件35及第2连杆构件36的基端。另 外,在连接构件34上形成有与操作线31的轴线X1平行地延伸的 槽34C。
各个连杆转动轴34A、34B以等距离(包括大致等距离)离 开操作线的轴线X1并隔着轴线X1相对。两根销37的轴线平行 (包括大致平行),两个连杆转动轴34A、34B配置为相互平行。
各个连杆构件35、36的顶端侧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 1钳子构件11及第2钳子构件12的基端侧相连结。在一对钳子构 件11、12闭合的状态下,各个连杆构件35、36被设定为相互平 行。
限制线33的第一端部33A与钳子转动轴13相连接,第2端部 (未图示)穿过插入部40与操作部20的主体部21相连接。限制 线33以穿过连接构件34的槽34C内的方式配置为与操作线31的 轴线X1平行(包括大致平行)。
图4是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连接构件34的沿 与轴线X1正交的面截取的截面形状成为曲柄状,以使得形成连 杆转动轴34A的部位与形成连杆转动轴34B的部位隔着轴线X1 互不相同。由此,连杆机构32的最大厚度尺寸在连杆转动轴 34A、34B处均成为大致接近连接构件34的厚度与各个连杆构 件35、36的厚度之和的值,并被限制在相当于两个构件的厚度。
插入部40具有供操作线31贯穿的线圈护套41和贯穿有线 圈护套41的管护套42。
线圈护套41能够适当地选择采用公知的各种线圈护套。在 线圈护套41的顶端安装罩14,基端固定在操作部20的主体部21 上。
如图5所示,线圈护套41的外周面在距顶端预定长度L1的 基端侧的部位被进行切削加工等,形成外径较小的小径部43。 线圈护套41在小径部43处被分为两段,并借助安装在小径部43 上的连接环44利用钎焊等而成为一体的线圈护套。
管护套42也能够适当地选择采用由树脂等形成的、公知的 各种管护套。管护套42的基端虽然插入到设置在主体部21的顶 端的开口内,但是能够相对于主体部21相对旋转。在管护套42 上压入有与线圈护套41的小径部43相嵌合的环构件(进退限制 构件)45。在压入的状态下,环构件45的内径设定为小于线圈 护套41的基本外径(除小径部43以外的部位的外径)及连接环 44的外径。另外,环构件45的内径大于小径部43的外径,在两 者之间确保有间隙。
通过具有这种结构,线圈护套41与管护套42能够绕轴线相 对旋转并且实质上不能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为了实现如上所 述的结构,在小径部43处切断形成有小径部43的一根线圈护套 而分割为两段。然后,在环构件45嵌套在顶端侧的线圈护套的 小径部上的状态下,使用连接环44将切断的线圈护套连接成一 根。之后,将安装有环构件45的线圈护套41插入到管护套42内, 将环构件45压入到管护套42内。由此,制成处理器具1的插入 部40。
预定的长度L1可以适当地进行设定,但是,为了实质上缩 短处理器具1顶端侧的硬质长度(后述),优选的是连接部30的 连接构件34与环构件45之间的插入部40设定为能够充分地挠 曲变形的程度的长度,例如20毫米(mm)以上。
说明如上构成的处理器具1在使用时的动作。
首先,向患者的体内插入未图示的内窥镜,使该内窥镜的 顶端前进至处理对象的体腔内组织(对象组织)附近。
接着,使滑动件22相对于操作部20的主体部21后退而使一 对钳子构件11、12成为闭合的状态,并向内窥镜的钳子通道内 插入插入部40。然后,使处理部10从钳子通道的顶端突出。此 时,处理器具1顶端的处理部10及连接部30的被罩14覆盖的一 部分相对于插入部40的设有环构件45的部位离开预定的长度 L1,因此两者之间的插入部40保持有挠性。其结果,即使内窥 镜在体腔内蜿蜒曲折等,也能够追随其形状而良好地挠曲变形, 从而能够适当地将处理器具1插入内窥镜的钳子通道内。
在进行处理时,使滑动件22相对于主体部21前进移动。于 是,与滑动件22相连接的操作线31相对于线圈护套41前进。如 上所述,由于钳子转动轴13支承于安装在线圈护套41上的罩14 上,因此第1钳子构件11及第2钳子构件12分别以钳子转动轴13 为中心转动,如图6所示,处理部10张开。
此时,通过使槽34C与限制线33相配合,而使操作线31及 安装在其顶端的连接构件34沿与操作线31的轴线X1平行配置 的限制线33进退。因而,操作线31及连接构件34相对于钳子转 动轴13相对移动的方向受到限制,连接构件34被抑制向从轴线 X1离开的方向脱离,同时被进行进退操作,其结果,能够良好 地进行一对钳子构件11、12的开闭。
使用者一边使滑动件22进退而使处理部10的一对钳子构 件11、12开闭,一边对对象组织进行希望的处理。根据需要, 也可以通过绕轴线旋转操作主体部21来使处理部10旋转,并调 节一对钳子构件11、12的开闭面与对象组织之间的位置关系。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在连接构件34上设有与操作 线31的轴线X1分离的两个连杆转动轴34A、34B,并分别在连 杆转动轴34A及连杆转动轴34B上连接有第1连杆构件35及第2 连杆构件36。因而,连接构件34与各个连杆构件35、36之间的 连接部位在各个连杆转动轴34A、34B的延伸方向上的厚度尺寸 在整体上相当于两个构件的厚度,该两个构件的厚度为连接构 件34与各个连杆构件35、36中的一者之和。其结果,与两个连 杆构件在同一转动轴上相连接的以往的构造相比,能够谋求包 含处理部在内的顶端侧区域进一步细径化。
另外,设置在处理器具1顶端上的硬质的处理部10及连接部 30的一部分配置为与环构件45之间离开预定的长度L1,该环构 件45在插入部40上连接线圈护套41和管护套42为能够相对旋 转。因此,在硬质的处理部10等与环构件45靠近的情况下,实 质上能够缩短处理器具1的成为在各个轴线方向上的尺寸之和 的、顶端侧的硬质长度。因而,能够设为向内窥镜的插入性良 好的处理器具。
在以往的处理器具中,多在管护套的顶端附近设置连接线 圈护套41与管护套42为能够相对旋转的构造,其结果,处理器 具顶端的硬质长度变长,存在难以向钳子通道插入、在相对于 内窥镜进行插拔时需要较大的力量等问题。本实施方式的处理 器具1的插入部40的构造能够解决该问题。
接着,参照图7~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本实施方 式的处理器具51与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的不同之处在于 通过限制线对处理部进行通电这一点。
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各个实施方式的 处理器具共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图7是表示处理器具51的整体图。在取代滑动件22而设置 在操作部20的滑动件52上,设有与未图示的高频电源相连接的 插塞53。
图8是去除罩14后表示处理器具51的处理部60周边的图。 处理部60取代一对钳子构件11、12而具有第1钳子构件61及第2 钳子构件62。
在图8中,位于上侧的第2钳子构件62由氧化铝、氧化锆这 样的陶瓷构件、或者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醚酮(PEEK: 注册商标)等树脂形成,并具有绝缘性。
另外,取代这种结构,也可以利用上述绝缘性构件、绝缘 涂层等覆盖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芯的整个表面来形成第2钳 子构件62。
另一方面,在图8中,位于下侧的第1钳子构件61包括露出 有由不锈钢等导体形成的电极面63A的电极部63、以及以覆盖 电极部63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的绝缘部64。优选的是,电极面 63A如图8所示那样设置在至少在处理时与体腔内组织相接触 的一对钳子构件61、62相对的开闭面上。另外,电极面63A的 面积越小越易于聚集能量,故为优选。
绝缘部64可以通过使用与第2钳子构件62相同的绝缘性构 件覆盖电极部63的表面的一部分或者实施绝缘涂层来形成。绝 缘部64被设置为例如有可能与各个连杆构件35、36、罩14相接 触的部位全部被覆盖,以使得供给到电极部63的电流不会在处 理部60及连接部30等金属部位泄漏。因而,第1钳子构件61中 的、比后述的钳子转动轴65位于靠基端侧的位置的部位的表面 几乎全部被绝缘部覆罩。
图9是图8的B-B线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将一对钳子构件 61、62连结为能够相对转动的钳子转动轴65具有由导体构成的 芯体66、以及绝缘覆盖芯体66的外周面的圆筒部(绝缘层)67。 圆筒部67既可以利用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构件来形成,也可以 利用由绝缘涂层等构成的绝缘层来形成。
在连接部30上取代限制线33而设有限制线71。限制线71的 基端侧(第二端部)与插塞53电连接,限制线71也作为向处理 部60的电极部63供给高频电流的供电线发挥作用。限制线71在 除两端部以外的大致整个长度上设有绝缘性的覆盖部72,以使 电流不会泄漏到除电极部63以外的金属部位。
在限制线71的顶端(第一端部)安装有圆筒状的转动接点 构件73。如图9所示,转动接点构件73以与钳子转动轴65同轴 的方式嵌在圆筒部67的外侧。而且,与以与圆筒部67的外周面 相对的方式露出的电极部63的一部分电连接。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限制线71的顶端以自由转动的方式 安装在钳子转动轴65上,并且能够仅向第1钳子构件61的电极 部63供给高频电流。另外,如图8所示,当从连杆转动轴34A、 34B的轴线方向观看时,限制线71配置为位于第1连杆构件35 与第2连杆构件36之间,并成为限制线71与各个连杆构件35、 36不重叠的位置关系。
根据上述各个构造,处理器具51整体构成为单极(单极型) 的高频处理器具。
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处理器具51在使用时的动作。
首先,向与未图示的公知的极板相接触的患者的体内插入 未图示的内窥镜,使内窥镜的顶端前进至处理对象的体腔内组 织附近。然后,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相同的步骤使处 理部60从钳子通道突出,之后,利用未图示的电缆连接未图示 的高频电源与插塞53。
若使用者使对象组织位于处理部60的张开的一对钳子构件 61、62之间,而向从处理部60离开的方向拉拽滑动件52,则一 对钳子构件61、62的顶端侧闭合,对象组织被处理部60夹住, 电极面63A与对象组织相接触。
在该状态下,若使用者从高频电源供给高频电流,则高频 电流经由限制线71而供给到电极部63,在电极面63A上烧灼对 象组织。
处理结束后,使用者从钳子通道拔出处理器具51,并且, 向体外拔出内窥镜而结束手法。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51,由于将限制线71用作供电 线,因此与经由操作线31进行供电的情况相比,无须进行连杆 构件35、36等的绝缘处理等,能够更容易并且选择性地向电极 部63供给高频电流。
另外,限制线71的顶端利用转动接点构件73以能够转动的 方式与钳子转动轴65相连接。因此,在一对钳子构件61、62开 闭时不会对这些钳子构件作用多余的力,能够适当地进行开闭 操作。
而且,转动接点构件73由于不会因一对钳子构件61、62的 开闭而活动,因此在进行处理等时不会向罩14的外部露出。因 而,能够适当地抑制限制线71不必要地与体腔内组织接触及随 之引发漏电。
而且,转动接点构件73外嵌在钳子转动轴65的圆筒部67 上,从而夹在圆筒部67和与圆筒部67的外周面相对而露出的电 极部63之间,且电极部63的一部分位于转动接点构件73在轴线 X1方向上的两侧。因而,若当进行处理时,为了闭合一对钳子 构件61、62而牵引滑动件52以使其从处理部60离开,则限制线 71也被向操作部20侧牵引。伴随着该操作,转动接点构件73也 被向操作部20侧牵引而按压在电极部63的一部分上,因此,能 够使转动接点构件73与电极部63可靠地相接触,从而能够在进 行处理时通入高频电流。
除此之外,由于钳子转动轴65利用由金属等导体构成的芯 体66、以及绝缘覆盖芯体66的外周面的圆筒部67形成,因此能 够保持与电极部63之间的绝缘,同时能够容易地确保在进行一 对钳子构件61、62的开闭操作时能够充分承受所作用的力的程 度的刚性。
另外,由于作为供电线发挥作用的限制线71与一对连杆构 件35、36配置为在从连杆转动轴34A、34B的轴线方向观看时 不重叠,因此能够将限制线71配置为穿过平行的一对连杆构件 35、36之间而与操作线31的轴线X1平行的直线状。其结果,能 够适当地在限制线71中同时实现引导连接部30的连接构件34 的滑动的功能、以及向电极部63供电的功能。
接着,参照图10~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本实施 方式的处理器具81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的不同之处 在于处理器具81整体构成为双极(双极型)的高频处理器具这 一点。
图10是去除罩14后表示处理器具81的处理部90周边的图, 图11是图10的C-C线的剖视图。另外,图12是处理部90周边的、 沿与钳子转动轴及操作线平行的面截取的剖视图。如图10~图 12所示,在处理器具81上,也作为供电线发挥作用的限制线71 与两个处理部90相连接。与此相伴,连接构件34的槽34C也在 两个面上设置在共两个位置处。
处理部90具有第1钳子构件61和第2钳子构件91这一对钳 子构件。第2钳子构件91具有与第1钳子构件61大致相同的构 造,并具有电极部92和绝缘部93,该电极部92具有电极面92A。 第1钳子构件61与第2钳子构件91相接触的部位分别被绝缘部 64及绝缘部93覆盖,以使得不能导通。
钳子转动轴94具有芯体66和绝缘性的圆筒部95。在圆筒部 95的外周面的整周上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突出部) 96。与钳子转动轴96相连结的第1钳子构件61及第2钳子构件91 的相互相对的面的一部分被切除,凸缘96进入由这些切口形成 的凹部97内。
安装在两条限制线71上的转动接点构件82呈与第2实施方 式的转动接点构件73大致相同的形状,但外嵌在钳子转动轴94 上的圆筒状的部位在轴线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比转动接点构 件73短。如图10及图12所示,一条限制线71A与第2钳子构件 91的电极部92电连接,另一条限制线71B与第1钳子构件61的电 极部63电连接。各个限制线71A、71B的基端均与未图示的高 频电源相连接,并形成高频电流的电路。
处理器具81的使用方法与普通的双极的高频处理器具相 同,无须设置极板。若由使用者在一对钳子构件61、91之间夹 住对象组织而向处理部90进行通电,则高频电流从一个钳子构 件的电极面(例如电极面63A)朝向另一个钳子构件的电极面 (例如电极面92A)流动,并烧灼对象组织。
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81中,也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 的处理器具1相同的效果。另外,与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51 一样,能够在适当地开闭一对钳子构件的同时进行通电处理。
而且,在钳子转动轴94的圆筒部95上设有凸缘96,在一对 钳子构件61、91的相对面上形成有凹部97。由此,由于第1钳 子构件61的电极部63与第2钳子构件91的电极部92之间的沿面 距离变得更长,因此能够使两者之间的绝缘更可靠。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 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结构 的添加、省略、替换及其他改变。本发明并不被上述说明所限 定,仅被附加的权利要求书限定。
例如,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线圈护套41上设 置小径部43、在小径部43上安装环构件45而装配线圈护套41与 管护套42为能够相对旋转并且不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的例 子。该方法具有不增大插入部的直径就能装配两者这样的优点, 但取代这种情况,也可以像图13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不在线圈 护套41上形成小径部,而是将具有比环构件45A的内径大的外 径的止挡环46以位于被压入管护套42中的环构件45A的轴线方 向两侧的方式、利用钎焊等安装在线圈护套41的外周上。
若如此设置,则与形成小径部的情况相比,环构件45A、 止挡环46所安装的部位的直径增大,但在对直径尺寸的限制较 少的处理器具等的情况下,具有无须切断线圈护套41就能够以 更少的工时容易地装配线圈护套41与管护套42这样的优点。
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环构件45A与止挡环46之间 的尺寸关系相反,将止挡环46压入管护套内,使环构件45A固 定在线圈护套41上。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形成使用限制线来 限制连接构件绕轴线旋转的限制部的例子。在未将限制线用作 供电线的情况下,也可以取代此而像图14所示的变形例那样, 在罩14上形成朝向连接构件34突出的突起14A,并使其与连接 构件34的槽34C相配合,从而限制连接构件及操作线绕轴线旋 转。
此时,突起14A及槽34C也可以在单侧仅设置一组。
而且,设置在操作线顶端上的连接构件的形状也并不限定 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连接构件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具有一 个连杆转动轴,并在连杆转动轴上连结一对连杆构件的两个基 端。
另外,也可以配置为与两个连杆转动轴相连结的一对连杆 构件在一对钳子构件闭合的状态下相交叉。
在这些情况下,由于难以使限制线的顶端与钳子转动轴相 连结,因此在比钳子转动轴靠操作部侧的位置,也可以将限制 线的顶端固定在罩14等上。
另外,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构造及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能够稳定 地进行钳子构件的开闭动作。
附图标记说明
1、51、81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1、61第1钳子构件; 12、62、91第2钳子构件;13、65、94钳子转动轴;20操 作部;31操作线;33限制线(限制部);34连接构件; 34A、34B连杆转动轴;34C槽;35第1连杆构件;36第 2连杆构件;63、92电极部;64、93绝缘部;71、71A、 71B 限制线;X1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