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止血带容纳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状止血带容纳盒.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20997017.9 (22)申请日 2015.12.04 A61B 50/30(2016.01) (73)专利权人 宋林萍 地址 100048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 51 号 (72)发明人 宋林萍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京万通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11440 代理人 齐晓静 (54) 实用新型名称 带状止血带容纳盒 (57) 摘要 一种带状止血带容纳盒, 其包括 : 本体, 所述 本体自上而下被隔板分为多个用于独立存放止血 带的存放层, 每个存放层对应的本体前部形成有 用于抽取止血带的开口, 所述开口与本体的左侧 侧板连接。
2、, 所述左侧侧板为可拆卸地结合在所述 本体上。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CN 205198147 U 2016.05.04 CN 205198147 U 1.一种带状止血带容纳盒, 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 所述本体自上而下被隔板分为多个 用于独立存放止血带的存放层, 每个存放层对应的本体前部形成有用于抽取止血带的开 口, 所述开口与本体的左侧侧板连接, 所述左侧侧板为可拆卸地结合在所述本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止血带容纳盒,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侧侧板为透明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3、带状止血带容纳盒,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框凹陷地形成有第一磁钉; 所述左侧侧板对应于所述第一磁钉凸出地形成有第二磁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状止血带容纳盒,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侧侧板上部形成有把手。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198147 U 2 带状止血带容纳盒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止血带容纳盒。 背景技术 0002 止血带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器材, 尤其是在体检或采血中心, 被大量使用。 对于可消 毒重复利用的止血带来说, 消毒后码放在一起备用。 但是, 止血带一般具有一定弹性, 所以 会散开, 这样, 很多止血带堆在一起,。
4、 就会很混乱, 经常发生缠绕在一起的现象。 目前尚没有 专门存放带状止血带的容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鉴于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止血带容纳盒, 其能有序存放止血带, 不 会造成多个止血带散乱并缠绕。 0004 本实用新型的带状止血带容纳盒, 其包括: 本体, 本体自上而下被隔板分为多个用 于独立存放止血带的存放层, 每个存放层对应的本体前部形成有用于抽取止血带的开口, 开口与本体的左侧侧板连接, 左侧侧板为可拆卸地结合在本体上。 0005 优选地, 左侧侧板为透明的。 0006 优选地, 边框凹陷地形成有第一磁钉; 左侧侧板对应于第一磁钉凸出地形成有第 二磁钉。 0007 优。
5、选地, 左侧侧板上部形成有把手。 0008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带状止血带容纳盒, 每个存放层放置一条止血带, 止血带的前 端从开口中伸出, 以方便使用者抽出止血带。 附图说明 000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带状止血带容纳盒去除左侧板后的示意图; 0010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带状止血带容纳盒没有容纳止血带时的前侧示意图; 0011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带状止血带容纳盒安装上左侧侧板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下面, 结合图1-3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0013 本实用新型的带状止血带容纳盒, 其包括: 本体10, 本体10自上而下被隔板11分为 多个用于独立存放止血带的存放层, 每个存放。
6、层对应的本体前部形成有用于抽取止血带的 开口12, 开口12与本体10的左侧侧板20连接, 左侧侧板20为可拆卸地结合在本体10上。 左侧 侧板20为透明的, 以方便查看里面的止血带的使用状况。 边框凹陷地形成有第一磁钉(图中 未示出), 左侧侧板20对应于第一磁钉凸出地形成有第二磁钉(图中未示出)。 左侧侧板20上 部形成有把手21, 以方便左侧侧板20的取下。 0014 使用时, 通过把手21取下左侧侧板20, 将止血带分别补充进每个存放层, 止血带的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205198147 U 3 一端由开口12伸出, 将凸出的第二磁钉插入凹陷的第一磁钉, 使得左侧侧板吸合本体的边 框上, 完成止血带的补充。 使用时, 使用者仅需捏住止血带露出的一端将止血带30。 0015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止血带专用的收纳盒, 在采血或体检中心这种大量使用止血带 的场合, 也不会发生止血带纠缠在一起的情形, 既整洁又方便。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205198147 U 4 图1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5 CN 205198147 U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