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检测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力检测设备.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787195.3 (22)申请日 2016.07.22 (73)专利权人 南方科技大学 地址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 学苑大道1088号南方科技大学 (72)发明人 陈放怡 郭梦和 汪长泉 刘铭华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有限公司 44224 代理人 刘雯 (51)Int.Cl. A61B 5/12(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听力检测设备 (57)摘要 一种听力检测设备,。
2、 包括壳体, 还包括: 输入 装置,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用于供用户输入目标 振动频率; 振动驱动电路,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用 于接收所述目标振动频率并根据所述目标振动 频率生成相应的振动驱动信号; 振动装置, 设置 在所述壳体的一端, 用于与人体的头部接触; 所 述振动装置, 用于在所述振动驱动信号的控制下 产生具有目标振动频率的振动; 以及振动控制装 置,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用于控制所述振动驱动 电路将所述振动驱动信号发送给所述振动装置, 以对人体的骨传导听力进行检测。 上述听力检测 设备可以根据用户输入产生不同的目标振动频 率的振动, 从而无需携带多个不同频率的检测设 备来对人体听力。
3、进行检测, 提高了携带的便捷 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 CN 206120321 U 2017.04.26 CN 206120321 U 1.一种听力检测设备, 包括壳体,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输入装置,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用于供用户输入目标振动频率; 振动驱动电路,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与所述输入装置连接; 所述振动驱动电路用于接收 所述目标振动频率并根据所述目标振动频率生成相应的振动驱动信号; 振动装置, 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端, 用于与人体的头部接触; 所述振动装置与所述振动 驱动电路连接, 用于在所述振动驱动信号的控制下产生具有目标振动频率的振动; 以及 振动控制。
4、装置,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与所述振动驱动电路连接; 所述振动控制装置用于 控制所述振动驱动电路将所述振动驱动信号发送给所述振动装置, 以对人体的骨传导听力 进行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听力检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装置还用于供用户输入 目标振动强度; 所述振动驱动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振动强度和所述目标振动频率生成振 动驱动信号; 所述振动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振动驱动信号产生具有目标振动频率和强度的振 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听力检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驱动电路包括微控制 器、 按键控制电路、 振动调节电路、 数模转换电路和信号驱动电路; 所述按键控制电路分别 与所。
5、述微控制器、 所述振动控制装置连接; 所述振动调节电路分别与所述输入装置、 所述微 控制器连接; 所述数模转换电路分别与所述微控制器、 所述信号驱动电路连接; 所述信号驱 动电路还与所述振动装置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听力检测设备,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显示装置; 所述显示装置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振动驱动电路还包括显示控制电路; 所述显示控制电路分别与所 述微控制器和所述显示装置连接, 用于控制所述显示装置显示用户输入的目标振动频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听力检测设备,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开关 按键; 所述振动驱动电路还包括电源电路; 所述电源电路与所述微。
6、控制器连接; 所述按键控 制电路还与所述开关按键连接; 所述开关按键用于开启或者关闭所述听力检测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听力检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上远离所述振动装置的 一端还设置有电池仓, 用于容纳电池; 所述电源电路还与所述电池仓连接, 以对所述电池的 输出电能进行处理后输出给所述微控制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听力检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驱动电路还包括耳机驱 动电路和输出装置; 所述耳机驱动电路分别与所述微控制器、 所述输出装置连接, 用于生成 耳机驱动信号并通过所述输出装置输出; 所述耳机驱动信号用于驱动耳机产生预设振动频 率和强度的振动, 以对气导听力。
7、进行检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听力检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装置包括音频输出接口 和蓝牙传输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听力检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装置包括固定装置和电 磁线圈振子; 所述电磁线圈振子相对于所述固定装置运动从而产生振动; 所述固定装置与 壳体接触的一面还固定设置有金属质量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听力检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检测端和手持端; 所述手持端设置成手柄状; 所述振动装置设置在所述检测端; 所述输入装置和所述振动控 制装置设置在所述手持端的壳体上。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120321 。
8、U 2 听力检测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听力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医疗领域中常用音叉作为耳科门诊最常用的基本听力检测设备。 门诊常用一组C 调倍频程频率音叉, 其振动频率分别为C128、 C256、 C512、 C1024和C2048Hz, 其中最常用的是 C256和C512。 采用这种C调倍频程频率音叉, 由于每个音叉均有一定重量, 医生检查时需要 使用多个音叉, 从而使得每次都需要携带多个音叉, 携带不方便, 不利于医生巡诊。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基于此, 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携带的听力检测设备。 0004 一种听力检测设备, 。
9、包括壳体, 还包括: 输入装置,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用于供用户 输入目标振动频率; 振动驱动电路,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与所述输入装置连接; 所述振动驱 动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目标振动频率并根据所述目标振动频率生成相应的振动驱动信号; 振 动装置, 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端, 用于与人体的头部接触; 所述振动装置与所述振动驱动电 路连接, 用于在所述振动驱动信号的控制下产生具有目标振动频率的振动; 以及振动控制 装置,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与所述振动驱动电路连接; 所述振动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振动 驱动电路将所述振动驱动信号发送给所述振动装置, 以对人体的骨传导听力进行检测。 0005 在其中一个实。
10、施例中, 所述输入装置还用于供用户输入目标振动强度; 所述振动 驱动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振动强度和所述目标振动频率生成振动驱动信号; 所述振动装 置用于根据所述振动驱动信号产生具有目标振动频率和强度的振动。 000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振动驱动电路包括微控制器、 按键控制电路、 振动调节 电路、 数模转换电路和信号驱动电路; 所述按键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微控制器、 所述振动控 制装置连接; 所述振动调节电路分别与所述输入装置、 所述微控制器连接; 所述数模转换电 路分别与所述微控制器、 所述信号驱动电路连接; 所述信号驱动电路还与所述振动装置连 接。 000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还包。
11、括显示装置; 所述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振 动驱动电路还包括显示控制电路; 所述显示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微控制器和所述显示装置 连接, 用于控制所述显示装置显示用户输入的目标振动频率。 000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开关按键; 所述振动驱动电路 还包括电源电路; 所述电源电路与所述微控制器连接; 所述按键控制电路还与所述开关按 键连接; 所述开关按键用于开启或者关闭所述听力检测设备。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壳体上远离所述振动装置的一端还设置有电池仓, 用 于容纳电池; 所述电源电路还与所述电池仓连接, 以对所述电池的输出电能进行处理后输 出给所述。
12、微控制器。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振动驱动电路还包括耳机驱动电路和输出装置; 所述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206120321 U 3 耳机驱动电路分别与所述微控制器、 所述输出装置连接, 用于生成耳机驱动信号并通过所 述输出装置输出; 所述耳机驱动信号用于驱动耳机产生预设振动频率和强度的振动, 以对 气导听力进行检测。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输出装置包括音频输出接口和蓝牙传输装置中的至少 一种。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振动装置包括固定装置和电磁线圈振子; 所述电磁线 圈振子相对于所述固定装置运动从而产生振动; 所述固定装置与壳体接触的一面还。
13、固定设 置有金属质量块。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壳体包括检测端和手持端; 所述手持端设置成手柄状; 所述振动装置设置在所述检测端; 所述输入装置和所述振动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手持端的 壳体上。 0014 上述听力检测设备, 输入装置可以供用户输入目标振动频率, 振动驱动电路则根 据该目标振动频率生成相应的振动驱动信号, 从而驱动振动装置产生具有目标振动频率的 振动。 用户在输入目标振动频率后, 通过振动控制装置即可控制振动装置进行振动, 以对人 体的骨传导听力进行检测。 上述听力检测设备可以根据用户输入产生不同的目标振动频率 的振动, 从而无需携带多个不同频率的检测设备来对人体听力。
14、进行检测, 提高了携带的便 捷性。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听力检测设备的结构框图; 0016 图2为一实施例中的听力检测设备的主视图; 0017 图3为图2中的听力检测设备的侧视图; 0018 图4为图2中的听力检测设备的后视图; 0019 图5为图2中的听力检测设备中的振动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实用新型, 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1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听力检测设备的结构框图。 该听。
15、力检测设备用于对人体的骨 传导听力进行检测。 该听力检测设备包括壳体(图中未示)、 输入装置110、 振动驱动电路 120、 振动控制装置130以及振动装置140。 0022 壳体用于容纳听力检测设备中的电路器件部分, 并对电路器件部分进行保护。 输 入装置110设置在壳体表面, 用于供用户输入目标振动频率。 输入装置110可以为设置在壳 体表面的物理按键, 也可以为触控输入屏。 振动驱动电路120设置在壳体内, 并与输入装置 110连接。 振动驱动电路120用于接收输入装置110输入的目标振动频率, 并根据该目标振动 频率生成相应的振动驱动信号。 振动控制装置130设置在壳体上, 用于供用户。
16、进行操作, 以 控制振动驱动电路120将产生的振动驱动信号发送给振动装置130。 振动控制装置130可以 为按键形式也可以为触控形式。 振动装置140固定设置在壳体的一端, 以方便与人体的头部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206120321 U 4 接触。 振动装置140还与振动驱动电路120连接, 以接收其输出的振动驱动信号, 并在该振动 驱动信号的控制下产生具有目标振动频率的振动。 此时将振动装置130与人体头部接触, 振 动装置130产生的振动可以振动头骨, 从而驱动内耳, 进而对骨传导听力进行测量。 因此, 用 户可以根据需要输入不同的目标振动频率, 以测量检测者对不同频率的感知。
17、能力, 进而对 其听力进行测量。 0023 上述听力检测设备, 输入装置110可以供用户输入目标振动频率, 振动驱动电路 120则根据该目标振动频率生成相应的振动驱动信号, 从而驱动振动装置140产生具有目标 振动频率的振动。 用户在输入目标振动频率后, 通过振动控制装置130即可控制振动装置 140进行振动, 以对人体的骨传导听力进行检测。 上述听力检测设备可以根据用户输入产生 不同的目标振动频率的振动, 从而无需携带多个不同频率的检测设备来对人体听力进行检 测, 提高了携带的便捷性。 0024 图2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的听力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图2为听力检测设 备的主视图, 图3。
18、为听力检测设备的侧视图, 图4则为听力检测设备的后视图。 下面结合图2 图4对本实施例中的听力检测设备做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 该听力检测设备包括壳体 202、 开关按键204、 输入按键206、 显示屏208、 振动控制按键210、 振子212、 电池仓214以及设 置在壳体202内部的振动驱动电路(图中未示)。 0025 壳体202包括检测端2022和手持端2024。 其中, 振子212设置在检测端2022上远离 手持端2024的一端, 以方便与人体接触。 开关按键204、 输入按键206、 显示屏208、 振动控制 按键210以及电池仓214均设置在手持端2024, 以方便用户操作。。
19、 振动控制按键210和电池仓 214设置在手持端2024的一面, 开关按键204、 输入按键206以及显示屏208则设置在手持端 2024的另一面。 振动控制按键210设置的位置在手持端2024上靠近检测端2022的一端。 电池 仓214则设置在手持端2024的底端。 开关按键204用于供用户操作, 以开启或者关闭听力检 测设备。 输入按键206则用于供用户输入目标振动频率和目标振动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 听 力检测设备中设置有预设的多个目标振动频率和目标振动强度, 从而可以通过输入按键 206进行频率和强度的选择。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 输入按键206也可以直接进行目标振动频 率和目标振动强度。
20、的输入。 显示屏208则用于对输入的目标振动频率和目标振动强度进行 显示。 振动控制按键210则用于供用户进行操作, 以控制振子212振动, 进而对人体的骨传导 听力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 振动控制按键210按下则控制振子212振动, 松开则控制振子 212停止振动。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 也可以设置为轻触一下振动控制按键210, 振子212开始 振动, 再轻触一下则控制振子212停止振动。 此时, 振动控制按键210可以为轻触开关。 0026 振动驱动电路用于对整个听力检测设备的工作进行控制。 振动驱动电路的结构框 图如图5所示。 该振动驱动电路包括电源电路302、 微控制器304、 按键。
21、控制电路306、 振动调 节电路308、 数模转换电路310、 信号驱动电路312以及显示控制电路314。 电源电路302与微 控制器304连接, 以向微控制器304供电。 微控制器304还用于将电源电路302的供电进行处 理后输出给各电路以向各电路供电。 按键控制电路306与微控制器304连接, 还分别与开关 按键306和振动控制按键308连接。 按键控制电路306用于将开关按键306的按键操作转换为 开关电信号后输出给微控制器304, 并将振动控制按键308的按键操作转换为振动控制电信 号后输出给微控制器304。 微控制器304根据接收到的开关电信号后控制听力检测设备开机 或者关机。 振动。
22、调节电路308分别与微控制器304以及输入按键206连接。 振动调节电路308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206120321 U 5 用于根据输入按键206的输入生成相应的输入电信号, 并输出给微控制器304。 微控制器304 在接收到该输入电信号以及振动控制电信号后生成相应的数字控制电信号给数模转换电 路310。 数模转换电路310用于将微控制器304生成的数字控制电信号转换为模拟控制电信 号后输出给信号驱动电路312。 信号驱动电路312分别与数模转换模块310和振子212连接。 信号驱动电路312用于根据该模拟控制电信号生成相应的振动驱动信号并输出给振子212。 振子212在该振。
23、动驱动信号的控制下产生具有目标振动频率和强度的振动。 显示控制电路 314分别与微控制器304、 显示屏208连接, 用于控制显示屏208对输入的目标振动频率和强 度进行显示。 0027 振子212包括固定装置和电磁线圈振子。 固定装置固定在壳体202上。 电磁线圈振 子可以相对于固定装置运动从而产生振动。 在本实施例中, 在振子212和壳体202接触的一 侧还固定设置有金属质量块(图中未示)。 金属质量块用于支撑固定装置, 同时可以降低固 定装置的振动, 从而增强电磁线圈振子的振动幅度。 由于金属质量块降低了固定装置部分 的振动, 隔离了固定装置对壳体202的振动, 降低了由此产生的振动干扰。
24、。 同时, 金属质量块 还可以增强振子212的散热, 从而提高散热性能。 金属质量块可以由导热性能和抗震性能较 好的金属构成, 如铝块。 0028 上述听力检测设备的操作过程如下: 通过开关按键204开启听力检测设备, 并通过 输入按键206输入目标振动频率和目标振动强度, 显示屏208会显示上述数据。 当用户按下 振动控制按键210时, 振动驱动电路会根据接收到的目标振动频率和目标振动强度生成振 动驱动信号, 以控制振子212产生具有目标振动频率和强度的振动, 进而对人体的骨传导听 力进行检测。 0029 上述听力检测设备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式音叉而言, 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携带的优 点。 同时, 。
25、通过对振动的频率的改变, 可以对人体的骨传导听力进行定性分析; 通过对振动 的强度的改变, 则可以对人体的骨传导听力进行定量分析, 从而克服传统的听力检测音叉 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缺陷。 0030 在一实施例中, 上述听力检测设备中的振动驱动电路还包括耳机驱动电路和输出 装置。 耳机驱动电路与微控制器304连接, 用于接收微控制器304产生的振动驱动信号。 耳机 驱动电路与输出装置连接, 用于根据该振动驱动信号生成耳机驱动信号并通过该输出装置 输出给外接耳机。 输出装置可以为音频接口, 可以为蓝牙传输装置, 或者同时设置音频接口 和蓝牙传输装置。 因此, 外接耳机可以通过音频接口插入到听力检测设。
26、备中, 或者通过蓝牙 与听力检测设备进行蓝牙连接。 外接耳机接收该耳机驱动信号, 并产生具有目标振动频率 和强度的振动后驱动中耳, 以对人体的气导听力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分析。 在本实施例中, 由于骨传导听力的检测过程, 振动通过头骨直接驱动内耳, 而不需要经过中耳, 因此通过比 较气导听力和骨传导听力的检测结果, 就可以对是否是中耳听力故障做出诊断。 0031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 为使描述简洁, 未对上述实 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 然而, 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 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32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206120321 U 6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因此,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206120321 U 7 图1 图2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8 CN 206120321 U 8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9 CN 206120321 U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