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pdf

上传人:sha****007 文档编号:8071311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45.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20196757.4

申请日:

20110613

公开号:

CN202113100U

公开日:

2012011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B17/00

主分类号:

A61B17/00

申请人:

蒋云召

发明人:

蒋云召,陆华

地址:

214031 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县前西街218号金马国际花园5号902室

优先权:

CN201120196757U

专利代理机构: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殷红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其包括:一个空心的外壳,在外壳的底面设有若干对针柱小孔和针尖小孔;一个置于所述外壳内并能旋转的内芯,在内芯的上端安装有顶盖螺母;若干个固定在内芯底面上并能跟随内芯转动的弹簧悬吊钩,每个弹簧悬吊钩对应着一对针柱小孔和针尖小孔;一组设置在外壳和内芯之间的摩擦机构;一个套装在所述外壳上的压片,压片与外壳螺纹配合,通过旋转压片可上下调节压片的位置。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合理,可以在单骨孔、深部、非直视、不切开硬脑膜的情况下进行硬脑膜悬吊,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极大地缩小了硬脑膜悬吊的难度和操作时间,克服了在微创手术中无法使用硬脑膜悬吊技术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

1.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空心的外壳,在外壳的底面设有若干对针柱小孔(13)和针尖小孔(15);一个置于所述外壳内并能旋转的内芯(8),在内芯(8)的上端安装有顶盖螺母(1);若干个固定在内芯(8)底面上并能跟随内芯(8)转动的弹簧悬吊钩(12),每个弹簧悬吊钩(12)对应着一对针柱小孔(13)和针尖小孔(15);所述弹簧悬吊钩(12)包括针柄(9)、弹簧体(10)和弯折成钩状的悬吊针(11),针柄(9)一端连接在所述内芯(8)底面上,针柄(9)另一端与弹簧体(10)一端连接,弹簧体(10)另一端与悬吊针(11)的后端连接,悬吊针(11)的前端穿过针柱小孔(13)后弯折形成针尖部(17),针尖部(17)的尖端钩入临近的针尖小孔(15)内;一组设置在外壳和内芯(8)之间的摩擦机构,所述内芯(8)旋转一定角度后通过摩擦机构限定防止自动复位;一个套装在所述外壳上的压片(3),所述压片(3)的中心孔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通过旋转压片(3)可上下调节压片(3)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由一个上端开口的圆筒体(4)和一个T形上盖(2)组成,T形上盖(2)的下端嵌入固定在圆筒体(4)的开口端内,在T形上盖(2)的中心开设有允许内芯(8)通过并旋转的中轴孔(18);所述的针柱小孔(13)和针尖小孔(15)开设在圆筒体(4)的底面上,所述的外螺纹设置在圆筒体(4)的侧壁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机构包括摩擦片(5),摩擦片(5)安装在顶盖螺母(1)底面和T形上盖(2)顶面之间,给顶盖螺母(1)的旋转提供一定的摩擦力。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螺母(1)的底面凸设有旋转限位柱(6),所述外壳顶部表面凹设有与旋转限位柱(6)对应配合的弧形限位导槽(7),旋转限位柱(6)置于弧形限位导槽(7)内,以限制内芯(8)和顶盖螺母(1)的最大旋转角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体(4)采用硬质医用材料制成,圆筒体(4)的侧壁厚度为0.25~0.5mm,底面厚度为0.23~0.27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底面上的若干对针柱小孔(13)和针尖小孔(15)分为单组或多组,沿单个圆的圆周方向排列或沿多个同心圆的圆周方向排列,所有组中的针柱小孔(13)和针尖小孔(15)均是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8)的底部表面上开设有若干个针柄孔(14),所述弹簧悬吊钩(12)的针柄(9)连接在针柄孔(14)内;弹簧悬吊钩(12)处于垂直状态下,所述针柄孔(14)与针柱小孔(13)位于同一轴线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柄(9)和弹簧体(10)的轴线与悬吊针(11)针尖部(17)的夹角为锐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片(3)上设有用于将其缝合固定在皮肤上的固定孔(16)。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用于旋转顶盖螺母(1)和内芯(8)的套筒旋柄(19),所述顶盖螺母(1)的形状为多边形,所述套筒旋柄(19)的下端凹设有与顶盖螺母(1)形状相契合的多边形内孔(20),套筒旋柄(19)的上端设有旋柄(21)。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行硬脑膜悬吊技术的医疗器械,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将颅内硬脑膜悬吊紧贴于颅骨内壁的器械。更具体地是指一种具有可以在非直视下通过狭小颅骨孔直接多点悬吊深部未切开硬脑膜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背景技术

在20世纪30年代初,神经外科著名教授Dandy发明了硬脑膜悬吊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效果确切,该技术作为开颅手术的经典步骤之一被保留至今。硬脑膜悬吊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持针器夹持小圆针进行悬吊,使硬脑膜和颅骨内板紧密相贴,消灭硬膜外间隙的死腔,达到止血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微创”这一概念已深入到外科手术的各种领域。由于微创手术的术野小而深,一旦出现硬膜外渗血的情况,无法直接应用经典的硬脑膜悬吊技术处理。临床上最常见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无法采用微创的方法进行手术的很大原因就在于无法在单个骨孔里进行深部的硬脑膜悬吊。另外还有许多需要使用这种悬吊技术紧急处理抢救患者生命的情况,如:双侧颅脑外伤采用着力点侧快速钻孔悬吊硬脑膜避免术中急性迟发型血肿的情况;骨窗周缘稍远的硬膜外间隙有活动性出血,需要快速紧急悬吊止血的情况;没有神经外科手术条件的基层医院或军队野战急救紧急处理进展型硬膜外血的情况;紧急抢救硬膜外血肿合并复合伤生命体征不平稳患者,在不开颅的情况下紧急悬吊硬脑膜以避免血肿的进一步增大的情况。

为应对上述情况,医疗人员对传统的硬脑膜悬吊技术进行了不懈的改进,如在一篇专利号为“ZL 200720024058.5”,名称为“硬脑膜悬吊术用缝合针”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技术方案:其将普通弧状缝合针设计为U形,以利于夹持,但是此技术仅能处理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后发生的硬脑膜外渗血,因为这种情况下硬脑膜是“十”字切开的,且硬脑膜下有较充裕的空间可以置入悬吊针。此技术的应用范围很较窄,无法在急性硬膜外血肿等大部分情况下使用。

因此,需要有一种可以在单骨孔、深部、非直视、不切开硬脑膜的情况下使用的硬脑膜悬吊技术,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像在传统开颅手术中那样通过悬吊硬脑膜来消除硬膜外间隙出血和防止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复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该硬脑膜悬吊器可以在单骨孔、深部、非直视、不切开硬脑膜的情况下进行硬脑膜悬吊,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极大地缩小了硬脑膜悬吊的难度和操作时间,克服了在微创手术中无法使用硬脑膜悬吊技术的问题。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空心的外壳,在外壳的底面设有若干对针柱小孔和针尖小孔;

一个置于所述外壳内并能旋转的内芯,在内芯的上端安装有顶盖螺母;

若干个固定在内芯底面上并能跟随内芯转动的弹簧悬吊钩,每个弹簧悬吊钩对应着一对针柱小孔和针尖小孔;所述弹簧悬吊钩包括针柄、弹簧体和弯折成钩状的悬吊针,针柄一端连接在所述内芯底面上,针柄另一端与弹簧体一端连接,弹簧体另一端与悬吊针的后端连接,悬吊针的前端穿过针柱小孔后弯折形成针尖部,针尖部的尖端钩入临近的针尖小孔内;

一组设置在外壳和内芯之间的摩擦机构,所述内芯旋转一定角度后通过摩擦机构限定防止自动复位;

一个套装在所述外壳上的压片,所述压片的中心孔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通过旋转压片可上下调节压片的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由一个上端开口的圆筒体和一个T形上盖组成,T形上盖的下端嵌入固定在圆筒体的开口端内,在T形上盖的中心开设有允许内芯通过并旋转的中轴孔;所述的针柱小孔和针尖小孔开设在圆筒体的底面上,所述的外螺纹设置在圆筒体的侧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摩擦机构包括摩擦片,摩擦片安装在顶盖螺母底面和T形上盖顶面之间,给顶盖螺母的旋转提供一定的摩擦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盖螺母的底面凸设有旋转限位柱,所述外壳顶部表面凹设有与旋转限位柱对应配合的弧形限位导槽,旋转限位柱置于弧形限位导槽内,以限制内芯和顶盖螺母的最大旋转角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圆筒体采用硬质医用材料制成,圆筒体的侧壁厚度为0.25~0.5mm,底面厚度为0.23~0.27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底面上的若干对针柱小孔和针尖小孔分为单组或多组,沿单个圆的圆周方向排列或沿多个同心圆的圆周方向排列,所有组中的针柱小孔和针尖小孔均是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芯的底部表面上开设有若干个针柄孔,所述弹簧悬吊钩的针柄连接在针柄孔内;在弹簧悬吊钩处于垂直状态下,所述针柄孔与针柱小孔位于同一轴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针柄和弹簧体轴线与悬吊针针尖部的夹角为锐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片上设有用于将其缝合固定在皮肤上的固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硬脑膜悬吊器还包括一个用于旋转顶盖螺母和内芯的套筒旋柄,所述顶盖螺母的形状为多边形,所述套筒旋柄的下端凹设有与顶盖螺母形状相契合的多边形内孔,套筒旋柄的上端设有旋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结构巧妙合理,可以在单骨孔、深部、非直视、不切开硬脑膜的情况下进行硬脑膜悬吊,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极大地缩小了硬脑膜悬吊的难度和操作时间,克服了在微创手术中无法使用硬脑膜悬吊技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的立体剖视图。

图4为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的仰视图。

图5为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的俯视图。

图6为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去除外壳和压片后的内部结构图。

图7为图6的立体图。

图8为图6中弹簧悬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T形上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内的弹簧悬吊钩处于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11为套筒旋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所述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主要由外壳、内芯8、顶盖螺母1、弹簧悬吊钩12、摩擦机构、压片3和套筒旋柄19等零部件组成。所述外壳为空心结构,在外壳的底面设有若干对针柱小孔13和针尖小孔15。所述内芯8置于外壳内并能旋转,顶盖螺母1安装在内芯8的上端,旋转顶盖螺母1可带动内芯8旋转。若干个弹簧悬吊钩12固定在内芯8底面上并能跟随内芯8转动,每个弹簧悬吊钩12对应着一对针柱小孔13和针尖小孔15。所述弹簧悬吊钩12的结构如图8所示,其主要由针柄9、弹簧体10和弯折成钩状的悬吊针11组成,针柄9一端连接在所述内芯8底面上,针柄9另一端与弹簧体10一端连接,弹簧体10另一端与悬吊针11的后端连接,悬吊针11的前端穿过针柱小孔13后弯折形成针尖部17,针尖部17的尖端钩入临近的针尖小孔15内,以利悬吊;优选地,所述针柄9和弹簧体10轴线与悬吊针11针尖部17的夹角为锐角。所述摩擦机构设置在外壳和内芯8之间,所述内芯8旋转一定角度后通过摩擦机构限定防止自动复位。所述压片3套装在外壳上,压片3的中心孔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通过旋转压片3可上下调节压片3的位置。

所述硬脑膜悬吊器还包括一个用于旋转顶盖螺母1和内芯8的套筒旋柄19,图中的顶盖螺母1的形状为多边形,所述套筒旋柄19的下端凹设有与顶盖螺母1形状相契合的多边形内孔20,套筒旋柄19的上端设有便于操作人员用手抓住旋转的旋柄21。通过使用套筒旋柄19,可以解决顶盖螺母1过小无法精确旋转的问题。

如图2、图4所示,所述外壳由一个上端开口的圆筒体4和一个T形上盖2组成,T形上盖2的下端嵌入固定在圆筒体4的开口端内,在T形上盖2的中心开设有允许内芯8通过并旋转的中轴孔18;所述的针柱小孔13和针尖小孔15开设在圆筒体4的底面上,针柱小孔13和针尖小孔15沿单个圆的圆周方向排列并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的外螺纹设置在圆筒体4的侧壁上。

当然,所述的针柱小孔13和针尖小孔15并不是必须沿单个圆的圆周方向排列,针柱小孔13和针尖小孔15也可以分为多组,沿多个同心圆的圆周方向排列;每个同心圆上的针柱小孔13和针尖小孔15应该是成对的,并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

如图1、2、3、6、7所示,所述摩擦机构是一个摩擦片5,摩擦片5安装在顶盖螺母1底面和T形上盖2顶面之间,给顶盖螺母1的旋转提供一定的摩擦力,内芯8和顶盖螺母1旋转一定角度后,可通过摩擦片5的摩擦力保持在该位置,不会自动复位。

如图2、6、7、9所示,所述顶盖螺母1的底面凸设有旋转限位柱6,所述外壳顶部表面凹设有与旋转限位柱6对应配合的弧形限位导槽7,旋转限位柱6置于弧形限位导槽7内。内芯8和顶盖螺母1旋转时,旋转限位柱6是在限位导槽7中同步运动,旋转限位柱6在旋转一定角度时会限位导槽7限制住,从而达到限制内芯8和顶盖螺母1的最大旋转角度的目的,防止内芯8和顶盖螺母1旋转过度而损坏悬吊器。

所述圆筒体4采用硬质医用材料制成,既可以是金属材料也可以是非金属材料,圆筒体4的侧壁厚度为0.25~0.5mm,底面厚度为0.23~0.27mm。

如图6、图7所示,所述内芯8的上端插入T形上盖2中心的中轴孔18中并能旋转;内芯8的底部表面上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针柄9的针柄孔14,所述弹簧悬吊钩12的针柄9连接在针柄孔14内;在弹簧悬吊钩12处于垂直状态下,即在悬吊初始位和悬吊完成位时,所述针柄孔14与针柱小孔13位于同一轴线上。

如图3、4、5所示,所述压片3上设有用于将其缝合固定在皮肤上的固定孔16。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应用情况如下:

所述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的底面是接触或靠近硬脑膜的一面,顶端是离操作人员最近的一端。

弹簧悬吊钩12的初始状态为垂直状态,弹簧处于初始长度,悬吊针11的针尖部17尖端钩入临近的针尖小孔15内,悬吊器处于悬吊闭合状态,如图2、6、8所示。

操作人员将套筒旋柄19套入顶盖螺母1,用手握住旋柄21旋转,带动顶盖螺母1和内芯8旋转,它们旋转的最大角度由旋转限位柱6和限位导槽7相互配合限位。

内芯8旋转时,弹簧悬吊钩12跟随内芯8一起旋转,弹簧悬吊钩12旋转一定角度后呈倾斜状态,弹簧悬吊钩12中的弹簧体10被拉伸,由于悬吊针11的针尖部17受外壳底面的针柱小孔13限制,在弹簧体10的拉力作用下,悬吊针11只能在针柱小孔13内转动,悬吊针11转动时,其针尖部17的尖端离开针尖小孔15并打开,在旋转过程中可以同时观察悬吊针11针尖部17打开的角度,当角度合适时停止转动;由于受到摩擦片5的摩擦力作用,针尖部17的尖端始终保持在打开状态而不能自动回复关闭状态,如图10所示。

操作人员将硬脑膜悬吊器置入颅骨孔内,使悬吊器底面的悬吊针11针尖部17与硬脑膜相接触,稍微旋转外壳至感觉出现阻力,表示针尖部17已经成功勾入硬脑膜,此时将硬脑膜悬吊器轻轻提起至感觉稍有张力,旋转套筒旋柄19,使悬吊针11的针尖部17复位并重新钩入针尖小孔15中,。

取下套筒旋柄19,旋转压片3使其降至皮肤表面,使用针线通过固定孔16将压片3缝合固定在皮肤上,完成整个悬吊过程,此时硬脑膜悬吊器的状态如图2、6、8所示。

当已经完成悬吊目的需要拆除硬脑膜悬吊器时,首先拆除固定缝线,旋转压片3使其升起离开皮肤表面,套筒旋柄19套入顶盖螺母1,旋转套筒旋柄19,使悬吊针11的针尖部17旋转至打开状态,再稍微反向旋转外壳,使悬吊针11的针尖部17从勾取的硬脑膜中脱出,取出硬脑膜悬吊器,完成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的应用范围广泛,通过改变硬脑膜悬吊器的规格尺寸,可以在直径为5-15mm,深度为8-50mm的不同情况下完成硬脑膜悬吊。依靠本实用新型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操作人员可以方便地将硬脑膜在多点位置悬吊起来,并保持一定的张力状态,消灭相邻硬膜外的间隙。

所述硬脑膜悬吊器上的弹簧悬吊钩12结构巧妙,提供了悬吊硬脑膜所需要的灵敏性和牢固特性。通过调节悬吊针11针尖部17和硬脑膜的刺入角度,可以解决吊不上和吊太深的问题。通过多针同时悬吊,可以解决悬吊成功率和悬吊牢固性的问题。弹簧悬吊钩12的数量和大小根据不同型号而不同,以适应不同手术情况。

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113100 U (45)授权公告日 2012.01.18 CN 202113100 U *CN202113100U* (21)申请号 201120196757.4 (22)申请日 2011.06.13 A61B 17/00(2006.01) (73)专利权人 蒋云召 地址 214031 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县前西街 218 号金马国际花园 5 号 902 室 (72)发明人 蒋云召 陆华 (74)专利代理机构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代理人 殷红梅 (54) 实用新型名称 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直视下经皮硬脑。

2、膜悬 吊器。其包括 : 一个空心的外壳, 在外壳的底面设 有若干对针柱小孔和针尖小孔 ; 一个置于所述外 壳内并能旋转的内芯, 在内芯的上端安装有顶盖 螺母 ; 若干个固定在内芯底面上并能跟随内芯转 动的弹簧悬吊钩, 每个弹簧悬吊钩对应着一对针 柱小孔和针尖小孔 ; 一组设置在外壳和内芯之间 的摩擦机构 ; 一个套装在所述外壳上的压片, 压 片与外壳螺纹配合, 通过旋转压片可上下调节压 片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合理, 可以在单骨 孔、 深部、 非直视、 不切开硬脑膜的情况下进行硬 脑膜悬吊, 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 极大地缩小了硬 脑膜悬吊的难度和操作时间, 克服了在微创手术 中无法使用硬。

3、脑膜悬吊技术的问题。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4 页 CN 202113101 U1/2 页 2 1. 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其特征在于 : 包括 : 一个空心的外壳, 在外壳的底面设有若干对针柱小孔 (13) 和针尖小孔 (15) ; 一个置于所述外壳内并能旋转的内芯 (8) , 在内芯 (8) 的上端安装有顶盖螺母 (1) ; 若干个固定在内芯 (8) 底面上并能跟随内芯 (8) 转动的弹簧悬吊钩 (12) , 每个弹簧悬 吊钩 (12) 。

4、对应着一对针柱小孔 (13) 和针尖小孔 (15) ; 所述弹簧悬吊钩 (12) 包括针柄 (9) 、 弹簧体 (10) 和弯折成钩状的悬吊针 (11) , 针柄 (9) 一端连接在所述内芯 (8) 底面上, 针柄 (9) 另一端与弹簧体 (10) 一端连接, 弹簧体 (10) 另一端与悬吊针 (11) 的后端连接, 悬吊针 (11) 的前端穿过针柱小孔 (13) 后弯折形成针尖部 (17) , 针尖部 (17) 的尖端钩入临近的针 尖小孔 (15) 内 ; 一组设置在外壳和内芯 (8) 之间的摩擦机构, 所述内芯 (8) 旋转一定角度后通过摩擦 机构限定防止自动复位 ; 一个套装在所述外壳上。

5、的压片 (3) , 所述压片 (3) 的中心孔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 所述 外壳的外壁上设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通过旋转压片 (3) 可上下调节压片 (3) 的位 置。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外壳由一个上 端开口的圆筒体 (4) 和一个 T 形上盖 (2) 组成, T 形上盖 (2) 的下端嵌入固定在圆筒体 (4) 的开口端内, 在 T 形上盖 (2) 的中心开设有允许内芯 (8) 通过并旋转的中轴孔 (18) ; 所述的 针柱小孔 (13) 和针尖小孔 (15) 开设在圆筒体 (4) 的底面上, 所述的外螺纹设置在圆筒体 (4) 的侧。

6、壁上。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摩擦机构包括 摩擦片 (5) , 摩擦片 (5) 安装在顶盖螺母 (1) 底面和 T 形上盖 (2) 顶面之间, 给顶盖螺母 (1) 的旋转提供一定的摩擦力。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顶盖螺母 (1) 的 底面凸设有旋转限位柱 (6) , 所述外壳顶部表面凹设有与旋转限位柱 (6) 对应配合的弧形 限位导槽 (7) , 旋转限位柱 (6) 置于弧形限位导槽 (7) 内, 以限制内芯 (8) 和顶盖螺母 (1) 的 最大旋转角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

7、脑膜悬吊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圆筒体 (4) 采用 硬质医用材料制成, 圆筒体 (4) 的侧壁厚度为 0.250.5mm, 底面厚度为 0.230.27mm。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外壳底面上的 若干对针柱小孔 (13) 和针尖小孔 (15) 分为单组或多组, 沿单个圆的圆周方向排列或沿多 个同心圆的圆周方向排列, 所有组中的针柱小孔 (13) 和针尖小孔 (15) 均是在圆周方向上 间隔分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内芯 (8) 的底部 表面上开设有若干个针柄孔 (14) , 所述弹簧悬。

8、吊钩 (12) 的针柄 (9) 连接在针柄孔 (14) 内 ; 弹簧悬吊钩 (12) 处于垂直状态下, 所述针柄孔 (14) 与针柱小孔 (13) 位于同一轴线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针柄 (9) 和弹簧 体 (10) 的轴线与悬吊针 (11) 针尖部 (17) 的夹角为锐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压片 (3) 上设有 用于将其缝合固定在皮肤上的固定孔 (16)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113100 U CN 202113101 U2/2 页 3 10.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非直。

9、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一个用于旋 转顶盖螺母 (1) 和内芯 (8) 的套筒旋柄 (19) , 所述顶盖螺母 (1) 的形状为多边形, 所述套筒 旋柄 (19) 的下端凹设有与顶盖螺母 (1) 形状相契合的多边形内孔 (20) , 套筒旋柄 (19) 的上 端设有旋柄 (21)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113100 U CN 202113101 U1/5 页 4 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行硬脑膜悬吊技术的医疗器械, 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将 颅内硬脑膜悬吊紧贴于颅骨内壁的器械。 更具体地是指一种具有可以在非直视下通过狭小。

10、 颅骨孔直接多点悬吊深部未切开硬脑膜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 神经外科著名教授 Dandy 发明了硬脑膜悬吊技术, 由于其操 作简单, 效果确切, 该技术作为开颅手术的经典步骤之一被保留至今。 硬脑膜悬吊技术的原 理是通过持针器夹持小圆针进行悬吊, 使硬脑膜和颅骨内板紧密相贴, 消灭硬膜外间隙的 死腔, 达到止血的目的。 000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微创” 这一概念已深入到外科手术的各种领域。由于 微创手术的术野小而深, 一旦出现硬膜外渗血的情况, 无法直接应用经典的硬脑膜悬吊技 术处理。 临床上最常见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无法采用微创。

11、的方法进行手术的很大原因就在于 无法在单个骨孔里进行深部的硬脑膜悬吊。另外还有许多需要使用这种悬吊技术紧急处 理抢救患者生命的情况, 如 : 双侧颅脑外伤采用着力点侧快速钻孔悬吊硬脑膜避免术中急 性迟发型血肿的情况 ; 骨窗周缘稍远的硬膜外间隙有活动性出血, 需要快速紧急悬吊止血 的情况 ; 没有神经外科手术条件的基层医院或军队野战急救紧急处理进展型硬膜外血的情 况 ; 紧急抢救硬膜外血肿合并复合伤生命体征不平稳患者, 在不开颅的情况下紧急悬吊硬 脑膜以避免血肿的进一步增大的情况。 0004 为应对上述情况, 医疗人员对传统的硬脑膜悬吊技术进行了不懈的改进, 如在一 篇专利号为 “ZL 200。

12、720024058.5” , 名称为 “硬脑膜悬吊术用缝合针” 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 一种技术方案 : 其将普通弧状缝合针设计为 U 形, 以利于夹持, 但是此技术仅能处理慢性硬 脑膜下血肿钻孔后发生的硬脑膜外渗血, 因为这种情况下硬脑膜是 “十” 字切开的, 且硬脑 膜下有较充裕的空间可以置入悬吊针。此技术的应用范围很较窄, 无法在急性硬膜外血肿 等大部分情况下使用。 0005 因此, 需要有一种可以在单骨孔、 深部、 非直视、 不切开硬脑膜的情况下使用的硬 脑膜悬吊技术, 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像在传统开颅手术中那样通过悬吊硬脑膜来消除硬膜 外间隙出血和防止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复发。 发明内容 00。

13、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 提供一种非直视下经皮 硬脑膜悬吊器, 该硬脑膜悬吊器可以在单骨孔、 深部、 非直视、 不切开硬脑膜的情况下进行 硬脑膜悬吊, 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 极大地缩小了硬脑膜悬吊的难度和操作时间, 克服了在 微创手术中无法使用硬脑膜悬吊技术的问题。 0007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 : 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其特征在于 : 包 括 : 说 明 书 CN 202113100 U CN 202113101 U2/5 页 5 0008 一个空心的外壳, 在外壳的底面设有若干对针柱小孔和针尖小孔 ; 0009 一个置于所述外壳内并能旋转的内。

14、芯, 在内芯的上端安装有顶盖螺母 ; 0010 若干个固定在内芯底面上并能跟随内芯转动的弹簧悬吊钩, 每个弹簧悬吊钩对应 着一对针柱小孔和针尖小孔 ; 所述弹簧悬吊钩包括针柄、 弹簧体和弯折成钩状的悬吊针, 针 柄一端连接在所述内芯底面上, 针柄另一端与弹簧体一端连接, 弹簧体另一端与悬吊针的 后端连接, 悬吊针的前端穿过针柱小孔后弯折形成针尖部, 针尖部的尖端钩入临近的针尖 小孔内 ; 0011 一组设置在外壳和内芯之间的摩擦机构, 所述内芯旋转一定角度后通过摩擦机构 限定防止自动复位 ; 0012 一个套装在所述外壳上的压片, 所述压片的中心孔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 所述外 壳的外壁上设有与。

15、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通过旋转压片可上下调节压片的位置。 001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外壳由一个上端开口的圆筒体和一个 T 形上 盖组成, T 形上盖的下端嵌入固定在圆筒体的开口端内, 在 T 形上盖的中心开设有允许内芯 通过并旋转的中轴孔 ; 所述的针柱小孔和针尖小孔开设在圆筒体的底面上, 所述的外螺纹 设置在圆筒体的侧壁上。 001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摩擦机构包括摩擦片, 摩擦片安装在顶盖螺 母底面和 T 形上盖顶面之间, 给顶盖螺母的旋转提供一定的摩擦力。 001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顶盖螺母的底面凸设有旋转限位柱, 所述外 壳顶部表面。

16、凹设有与旋转限位柱对应配合的弧形限位导槽, 旋转限位柱置于弧形限位导槽 内, 以限制内芯和顶盖螺母的最大旋转角度。 001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圆筒体采用硬质医用材料制成, 圆筒体的侧 壁厚度为 0.250.5mm, 底面厚度为 0.230.27mm。 001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外壳底面上的若干对针柱小孔和针尖小孔分 为单组或多组, 沿单个圆的圆周方向排列或沿多个同心圆的圆周方向排列, 所有组中的针 柱小孔和针尖小孔均是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 001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内芯的底部表面上开设有若干个针柄孔, 所 述弹簧悬吊钩的针柄连接在针柄孔内。

17、 ; 在弹簧悬吊钩处于垂直状态下, 所述针柄孔与针柱 小孔位于同一轴线上。 001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针柄和弹簧体轴线与悬吊针针尖部的夹角为 锐角。 002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压片上设有用于将其缝合固定在皮肤上的固 定孔。 002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硬脑膜悬吊器还包括一个用于旋转顶盖螺母 和内芯的套筒旋柄, 所述顶盖螺母的形状为多边形, 所述套筒旋柄的下端凹设有与顶盖螺 母形状相契合的多边形内孔, 套筒旋柄的上端设有旋柄。 0022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 优点在于 : 结构巧妙合理, 可以在单骨孔、 深部、 非直 视、 不切开硬脑膜的。

18、情况下进行硬脑膜悬吊, 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 极大地缩小了硬脑膜悬 吊的难度和操作时间, 克服了在微创手术中无法使用硬脑膜悬吊技术的问题。 0023 附图说明 说 明 书 CN 202113100 U CN 202113101 U3/5 页 6 0024 图 1 为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 2 为图 1 的 A-A 向剖视图。 0026 图 3 为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的立体剖视图。 0027 图 4 为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的仰视图。 0028 图 5 为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的俯视图。 0029 图 6 为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去除外壳和压片后的内部结构。

19、图。 0030 图 7 为图 6 的立体图。 0031 图 8 为图 6 中弹簧悬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 9 为 T 形上盖的立体示意图。 0033 图 10 为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内的弹簧悬吊钩处于打开状态示意图。 0034 图 11 为套筒旋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36 如图所示, 所述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主要由外壳、 内芯 8、 顶盖螺母 1、 弹簧 悬吊钩12、 摩擦机构、 压片3和套筒旋柄19等零部件组成。 所述外壳为空心结构, 在外壳的 底面设有若干对针柱小孔 13 和针尖小孔 15。所述内。

20、芯 8 置于外壳内并能旋转, 顶盖螺母 1 安装在内芯 8 的上端, 旋转顶盖螺母 1 可带动内芯 8 旋转。若干个弹簧悬吊钩 12 固定在内 芯 8 底面上并能跟随内芯 8 转动, 每个弹簧悬吊钩 12 对应着一对针柱小孔 13 和针尖小孔 15。所述弹簧悬吊钩 12 的结构如图 8 所示, 其主要由针柄 9、 弹簧体 10 和弯折成钩状的悬 吊针 11 组成, 针柄 9 一端连接在所述内芯 8 底面上, 针柄 9 另一端与弹簧体 10 一端连接, 弹簧体 10 另一端与悬吊针 11 的后端连接, 悬吊针 11 的前端穿过针柱小孔 13 后弯折形成 针尖部17, 针尖部17的尖端钩入临近的针。

21、尖小孔15内, 以利悬吊 ; 优选地, 所述针柄9和弹 簧体 10 轴线与悬吊针 11 针尖部 17 的夹角为锐角。所述摩擦机构设置在外壳和内芯 8 之 间, 所述内芯 8 旋转一定角度后通过摩擦机构限定防止自动复位。所述压片 3 套装在外壳 上, 压片 3 的中心孔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 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 纹, 通过旋转压片 3 可上下调节压片 3 的位置。 0037 所述硬脑膜悬吊器还包括一个用于旋转顶盖螺母 1 和内芯 8 的套筒旋柄 19, 图中 的顶盖螺母 1 的形状为多边形, 所述套筒旋柄 19 的下端凹设有与顶盖螺母 1 形状相契合的 多边形内孔 20, 套。

22、筒旋柄 19 的上端设有便于操作人员用手抓住旋转的旋柄 21。通过使用 套筒旋柄 19, 可以解决顶盖螺母 1 过小无法精确旋转的问题。 0038 如图 2、 图 4 所示, 所述外壳由一个上端开口的圆筒体 4 和一个 T 形上盖 2 组成, T 形上盖 2 的下端嵌入固定在圆筒体 4 的开口端内, 在 T 形上盖 2 的中心开设有允许内芯 8 通过并旋转的中轴孔 18 ; 所述的针柱小孔 13 和针尖小孔 15 开设在圆筒体 4 的底面上, 针 柱小孔 13 和针尖小孔 15 沿单个圆的圆周方向排列并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 ; 所述的外螺 纹设置在圆筒体 4 的侧壁上。 0039 当然, 所述。

23、的针柱小孔13和针尖小孔15并不是必须沿单个圆的圆周方向排列, 针 柱小孔13和针尖小孔15也可以分为多组, 沿多个同心圆的圆周方向排列 ; 每个同心圆上的 针柱小孔 13 和针尖小孔 15 应该是成对的, 并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 说 明 书 CN 202113100 U CN 202113101 U4/5 页 7 0040 如图 1、 2、 3、 6、 7 所示, 所述摩擦机构是一个摩擦片 5, 摩擦片 5 安装在顶盖螺母 1 底面和 T 形上盖 2 顶面之间, 给顶盖螺母 1 的旋转提供一定的摩擦力, 内芯 8 和顶盖螺母 1 旋转一定角度后, 可通过摩擦片 5 的摩擦力保持在该位置, 。

24、不会自动复位。 0041 如图 2、 6、 7、 9 所示, 所述顶盖螺母 1 的底面凸设有旋转限位柱 6, 所述外壳顶部表 面凹设有与旋转限位柱 6 对应配合的弧形限位导槽 7, 旋转限位柱 6 置于弧形限位导槽 7 内。内芯 8 和顶盖螺母 1 旋转时, 旋转限位柱 6 是在限位导槽 7 中同步运动, 旋转限位柱 6 在旋转一定角度时会限位导槽 7 限制住, 从而达到限制内芯 8 和顶盖螺母 1 的最大旋转角 度的目的, 防止内芯 8 和顶盖螺母 1 旋转过度而损坏悬吊器。 0042 所述圆筒体 4 采用硬质医用材料制成, 既可以是金属材料也可以是非金属材料, 圆筒体 4 的侧壁厚度为 0。

25、.250.5mm, 底面厚度为 0.230.27mm。 0043 如图 6、 图 7 所示, 所述内芯 8 的上端插入 T 形上盖 2 中心的中轴孔 18 中并能旋 转 ; 内芯 8 的底部表面上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针柄 9 的针柄孔 14, 所述弹簧悬吊钩 12 的 针柄9连接在针柄孔14内 ; 在弹簧悬吊钩12处于垂直状态下, 即在悬吊初始位和悬吊完成 位时, 所述针柄孔 14 与针柱小孔 13 位于同一轴线上。 0044 如图 3、 4、 5 所示, 所述压片 3 上设有用于将其缝合固定在皮肤上的固定孔 16。 0045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应用情况如下 : 0046 所述非直视下经皮硬。

26、脑膜悬吊器的底面是接触或靠近硬脑膜的一面, 顶端是离操 作人员最近的一端。 0047 弹簧悬吊钩12的初始状态为垂直状态, 弹簧处于初始长度, 悬吊针11的针尖部17 尖端钩入临近的针尖小孔 15 内, 悬吊器处于悬吊闭合状态, 如图 2、 6、 8 所示。 0048 操作人员将套筒旋柄 19 套入顶盖螺母 1, 用手握住旋柄 21 旋转, 带动顶盖螺母 1 和内芯 8 旋转, 它们旋转的最大角度由旋转限位柱 6 和限位导槽 7 相互配合限位。 0049 内芯 8 旋转时, 弹簧悬吊钩 12 跟随内芯 8 一起旋转, 弹簧悬吊钩 12 旋转一定角度 后呈倾斜状态, 弹簧悬吊钩 12 中的弹簧体。

27、 10 被拉伸, 由于悬吊针 11 的针尖部 17 受外壳底 面的针柱小孔 13 限制, 在弹簧体 10 的拉力作用下, 悬吊针 11 只能在针柱小孔 13 内转动, 悬吊针 11 转动时, 其针尖部 17 的尖端离开针尖小孔 15 并打开, 在旋转过程中可以同时观 察悬吊针11针尖部17打开的角度, 当角度合适时停止转动 ; 由于受到摩擦片5的摩擦力作 用, 针尖部 17 的尖端始终保持在打开状态而不能自动回复关闭状态, 如图 10 所示。 0050 操作人员将硬脑膜悬吊器置入颅骨孔内, 使悬吊器底面的悬吊针 11 针尖部 17 与 硬脑膜相接触, 稍微旋转外壳至感觉出现阻力, 表示针尖部 。

28、17 已经成功勾入硬脑膜, 此时 将硬脑膜悬吊器轻轻提起至感觉稍有张力, 旋转套筒旋柄19, 使悬吊针11的针尖部17复位 并重新钩入针尖小孔 15 中, 。 0051 取下套筒旋柄 19, 旋转压片 3 使其降至皮肤表面, 使用针线通过固定孔 16 将压片 3 缝合固定在皮肤上, 完成整个悬吊过程, 此时硬脑膜悬吊器的状态如图 2、 6、 8 所示。 0052 当已经完成悬吊目的需要拆除硬脑膜悬吊器时, 首先拆除固定缝线, 旋转压片 3 使其升起离开皮肤表面, 套筒旋柄 19 套入顶盖螺母 1, 旋转套筒旋柄 19, 使悬吊针 11 的针 尖部 17 旋转至打开状态, 再稍微反向旋转外壳, 。

29、使悬吊针 11 的针尖部 17 从勾取的硬脑膜 中脱出, 取出硬脑膜悬吊器, 完成拆卸。 0053 本实用新型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的应用范围广泛, 通过改变硬脑膜悬吊 说 明 书 CN 202113100 U CN 202113101 U5/5 页 8 器的规格尺寸, 可以在直径为 5-15mm, 深度为 8-50mm 的不同情况下完成硬脑膜悬吊。依靠 本实用新型的非直视下经皮硬脑膜悬吊器, 操作人员可以方便地将硬脑膜在多点位置悬吊 起来, 并保持一定的张力状态, 消灭相邻硬膜外的间隙。 0054 所述硬脑膜悬吊器上的弹簧悬吊钩 12 结构巧妙, 提供了悬吊硬脑膜所需要的灵 敏性和牢固特。

30、性。通过调节悬吊针 11 针尖部 17 和硬脑膜的刺入角度, 可以解决吊不上和 吊太深的问题。通过多针同时悬吊, 可以解决悬吊成功率和悬吊牢固性的问题。弹簧悬吊 钩 12 的数量和大小根据不同型号而不同, 以适应不同手术情况。 说 明 书 CN 202113100 U CN 202113101 U1/4 页 9 图 1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113100 U CN 202113101 U2/4 页 10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113100 U CN 202113101 U3/4 页 11 图 6 图 7 图 8 图 9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113100 U CN 202113101 U4/4 页 12 图 10 图 1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113100 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