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8069101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7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84305.7

申请日:

20140806

公开号:

CN104127229B

公开日:

2016081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B17/80,A61B17/70

主分类号:

A61B17/80,A61B17/70

申请人: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发明人:

季伟,孔刚刚,朱青安

地址:

510515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道北1838号

优先权:

CN201410384305A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刘宇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科临床器械,尤其涉及一种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包括:主板,由一段倾斜的主板斜坡固定部与一段水平的主板椎体固定部组成;以及翼板,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两侧延伸形成;其中,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形成一定的角度以致使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前路斜坡而且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3椎体。本发明首次提出了一种专用于经颈前路斜坡至颈3椎体固定的固定装置,具有良好的三维稳定性,配合后路枕颈固定可较好重建中上颈椎的稳定性,更为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板,由一段倾斜的主板斜坡固定部与一段水平的主板椎体固定部组成;以及翼板,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两侧延伸形成;其中,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形成一定的角度以致使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前路斜坡而且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3椎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之间的角度是114°至14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上均匀设置三个螺孔,成三角形排列,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螺孔将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固定于颈前路斜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中央设置成对的锁定螺孔,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锁定螺孔将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固定于钛笼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下端设置成对螺孔,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成对螺孔将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下端固定于颈3椎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板的每一侧分别设置一个侧螺孔,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侧螺孔将所述翼板固定于寰椎左、右侧块。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科临床器械,尤其涉及一种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颈1、2椎体肿瘤大部切除后行重建术,以往手术都采用颈前路异形钛笼直接螺钉固定(Suchomel P,Buchvald P,Barsa P,et al.Single-stage total C-2intralesionalspondylectomy for chordoma with three-column reconstruction.JNeurosurgery Spine 2007;6:611–618.8.),或者使用四肢骨固定装置进行固定(Rawlins JM,Batchelor AG,Liddington MI,et al.Tumor excision andreconstruction of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PlastReconstrSurg 2004;114:1534–8.;Goel A,Karapurkar AP.Transoral plate andscrew fixation of the craniovertebral region--a preliminary report.Br J Neurosurg1994;8:743–745.;以及Robin deAndradeJ;MacnabI.Anterioroccipitocervical fusion inrheumatoid arthritis:report of a case.Arthritis and Rheumatism,1969(12):423-426)。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提供足够稳定持久的固定效果。因此,有必要开发具有更高稳定性的颈前路固定装置。而且,目前尚没有专门的经颈前路斜坡至颈3椎体固定的固定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它是一种首次提出的专用于经颈前路斜坡至颈3椎体固定的固定装置,可以达到比现有其他颈前路固定装置更为稳定可靠的固定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包括:主板,由一段倾斜的主板斜坡固定部与一段水平的主板椎体固定部组成;以及翼板,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两侧延伸形成;其中,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形成一定的角度以 致使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前路斜坡而且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3椎体。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之间的角度是114°至148°。该数值是依据发明人进行的一项临床解剖学测量而确定的。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上均匀设置三个螺孔,成三角形排列,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螺孔将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固定于颈前路斜坡。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中央设置成对的锁定螺孔,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锁定螺孔将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固定于钛笼上。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下端设置成对螺孔,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成对螺孔将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下端固定于颈3椎体。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翼板的每一侧分别设置一个侧螺孔,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侧螺孔将所述翼板固定于寰椎左、右侧块。

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是专门的经颈前路斜坡至颈3椎体固定的固定装置,较以往使用的经钛笼直接螺钉固定,或者使用四肢骨固定装置进行固定,本发明的装置具有良好的三维稳定性,配合后路枕颈固定可较好重建中上颈椎的稳定性,更为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安装后的正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安装后的侧面示意图。

图5为标本行寰椎前弓切除+枢椎椎体大部分切除术后的照片。

图6为标本损伤后斜坡钢板固定状态的照片。

附图标记:

1、2、3:主板斜坡固定部的螺孔;4、5:主板椎体固定部中间的锁定螺孔;6、7:主板椎体固定部下端的螺孔;8、9:翼板的侧螺孔;10:主板斜坡固定部;11:主板椎体固定部;12:翼板;13:钛笼;14:枕颈固定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制备

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主板,由一段倾斜的主板斜坡固定部10与一段水平的主板椎体固定部11组成;以及翼板12,从主板椎体固定部11的两侧延伸形成。主板斜坡固定部10与主板椎体固定部11形成一定的角度以致使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前路斜坡而且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3椎体。优选地,主板斜坡固定部10与主板椎体固定部11之间的角度是114°至148°。

如图1所示,主板斜坡固定部10上均匀设置三个螺孔1、2和3,这些螺孔成三角形排列,以致能使螺钉通过这些螺孔将主板斜坡固定部10固定于颈前路斜坡。

如图1所示,主板椎体固定部11的中央设置成对的锁定螺孔4和5,以致能使螺钉通过这些锁定螺孔将主板椎体固定部11固定于钛笼上。钛笼为现有的钛合金所制网笼装置,被塑造为头端可以稳固地贴合在斜坡边缘,尾端固定于C3终板。

如图1所示,主板椎体固定部11的下端设置成对螺孔6和7,以致能使螺钉通过这些螺孔将主板椎体固定部11的下端固定于颈3椎体。

如图1所示,翼板12的每一侧分别设置一个侧螺孔8和9,以致能使螺钉通过这些侧螺孔将翼板12固定于寰椎左、右侧块。

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可以用钢板或类似的材料制成。

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具体尺寸是因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具体设计。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根据以下尺寸来制备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主板斜坡固定部长为15mm,最宽处为20mm,均匀设置三个螺孔,成三角 形排列,由螺钉1、2、3固定于斜坡。主板椎体固定部分为侧翼上段5mm,侧翼连接段10mm,侧翼下段25mm(该值以5mm为单位增加,可为30、35、40、45mm),主板椎体固定部宽15mm。主板椎体固定部中间设置成对锁定螺孔,螺孔宽5mm,螺钉8、9固定植骨块或钛笼上,将后方钛笼与斜坡固定装置通过锁定螺孔进行整体固定。主板椎体固定部下端设置成对螺孔,螺钉6、7固定于颈3椎体。侧翼长12.5mm,宽10mm,每个侧翼分别设置一个螺孔,螺钉4、5固定于寰椎左右侧块。主板斜坡固定部和主板椎体固定部成一定的角度,角度范围为114°至148°。固定装置厚度为1.6mm。螺钉8、9直径为4.0mm,余螺钉直径为3.5mm。

实施例二: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应用

以下是将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用于临床应用的实施例。

如图3、4所示,上颈椎病变的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经麻醉成功后,消毒颈部手术野皮肤,铺无菌巾、单。

取上颈椎颈前咽后入路,暴露颈椎体,透视定位,切除C1前弓和C2椎体,行C2-3椎间盘切除术,选择合适的钛笼(强生公司)塑造得头端可以稳固地贴合在斜坡边缘,尾端固定于C3终板。其内填充碎骨块,该钛笼的外伸边留在前方以允许螺钉固定到斜坡和C3椎体。测量螺钉的长度后,4个3.5毫米直径的皮质骨螺钉置入将钛笼固定。后部辅以枕颈固定装置,向下延伸至C4的侧块。对斜坡螺钉、寰椎侧块螺钉和颈3椎体螺钉的入口点进行测定。使用克氏针(直径为1.0mm)在预定的进钉点钻一个孔。用直径2.5毫米的钻头钻出螺纹,接着用直径3.5毫米手力螺丝刀扩孔。测量螺丝的长度后,主板斜坡固定部三个螺孔1、2和3,成三角形排列,由螺钉固定于斜坡。主板椎体固定部中间设置成对锁定螺孔4和5,由螺钉固定于钛笼上,将后方钛笼与斜坡固定装置通过锁定螺孔进行整体固定。主板椎体固定部下端设置成对螺孔6和7,由螺钉固定于颈3椎体。每个侧翼分别设置一个螺孔8和9,由螺钉固定于寰椎左、右侧块。

C臂确认内固定在位,颈椎序列良好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后,查无活动性出血,于颈部切口内置硅胶管半管引流一根。缝合皮下组织及皮下。

实施例三: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实验目的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探讨该发明专利对于上颈椎固定的稳定性。

实验材料

斜坡钢板钛笼克氏针骨螺钉6具新鲜尸体头颈标本(从枕髁C0到C4椎体,男4,女2;平均年龄,46岁;范围35–62岁)。

实验方法

2.1标本处理

切除标本的肌肉组织,保留骨韧带结构,所有标本保存在密封双层塑料袋中,保存在﹣20°的冰柜里,实验前将标本拿至室温解冻。一般检查和正侧位X线片检查标本是否有畸形,双能量射线骨密度仪检查标本是否存在骨质疏松。

2.2生物力学模型

各标本采用自身对照,按以下顺序进行试验(1)完整状态;(2)钛笼状态:在不稳定状态上,将一个直径12毫米钛笼(强生公司)修剪其头端可以稳固地贴合在斜坡边缘,尾端固定于C3终板。测量螺钉的长度后,4个3.5毫米直径的皮质骨螺钉置入。后部辅以枕颈固定装置,向下延伸至C4的侧块;(3)斜坡钢板状态(见图6):在不稳定状态上,对斜坡螺钉、C1侧块螺钉和C3椎体螺钉的入口点进行测定。使用克氏针(直径为1.0mm)在预定的进钉点钻一个孔。用直径2.5毫米的钻头钻出螺纹,接着用直径3.5毫米手力螺丝刀扩孔。测量螺丝的长度后,置入3.5毫米的螺钉。后部辅以枕颈固定装置,向下延伸至C4的侧块。不稳定状态即切除C1前弓和C2椎体,行C2-3椎间盘切除术,从而制作出上颈椎不稳的生物力学模型(见图5)。

2.3三维运动测试实验

自主设计的脊柱试验机,通过一个机械臂,将直流电动机产生的扭矩即时传递到标本,同时使标本保持无约束运动状态。石膏固定块和夹具装置的重量通过滑轮系统权重进行平衡。最大力矩为1.5Nm,并应用1.0°/秒的移动速度。三个负载循环,包括左右横向弯曲和轴向旋转。

使用光电子运动测量系统(Optotrak 3020,Northern Digital,Waterloo,Ontario,Canada)测量椎间运动。枕部和C4椎骨之间的运动范围(ROM)为主要测量变 量。在本研究中,ROM定义为从中立位置向最大载荷的位置的转动度数。要特别注意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要保持标本湿润。

2.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版对所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使用单向方差分析和Fisher最小平方误差为析因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显著差异被定义为95%的可信区间。

实验结果

表1示出了C0-C4在完整状态、钛笼状态和斜坡钢板状态的运动学数据。与完整的状态相比,钛笼状态和斜坡钢板状态的ROM,在侧弯和旋转时显著下降(P<0.05)。与钛笼状态相比,斜坡钢板状态在侧弯和旋转时的ROM有显著下降(P<0.05)。

表1 六例标本在两种不同状态下颈0-颈4椎体活动范围(均值±标准差)

完整状态(°) 钛笼状态(°) 斜坡钢板状态(°) 侧弯 27.2±8.3 2.0±0.9 1.3±0.8 旋转 105.2±17.9 7.83.6±1.9 2.1±1.3

4、实验结论

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具有良好的三维稳定性,配合后路枕颈固定可较好重建中上颈椎的稳定性。

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10384305.7 (22)申请日 2014.08.06 (73)专利权人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地址 510515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 道北1838号 (72)发明人 季伟 孔刚刚 朱青安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代理人 刘宇峰 (51)Int.Cl. A61B 17/80(2006.01) A61B 17/70(2006.01) 审查员 董西健 (54)发明名称 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科临床器械, 尤。

2、其涉及一 种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 坡固定装置包括: 主板, 由一段倾斜的主板斜坡 固定部与一段水平的主板椎体固定部组成; 以及 翼板, 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两侧延伸形成; 其中, 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 部形成一定的角度以致使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 适合贴紧人体颈前路斜坡而且所述主板椎体固 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3椎体。 本发明首次提出了 一种专用于经颈前路斜坡至颈3椎体固定的固定 装置, 具有良好的三维稳定性, 配合后路枕颈固 定可较好重建中上颈椎的稳定性, 更为有利于病 人的康复。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CN 104127229 B 2016.。

3、08.17 CN 104127229 B 1.一种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主板, 由一段倾斜的主板斜坡固定部与一段水平的主板椎体固定部组成; 以及翼板, 从 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两侧延伸形成; 其中, 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形成一定的角度以致使所述主板斜 坡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前路斜坡而且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3椎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与所 述主板椎体固定部之间的角度是114 至148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上均 匀设置三个螺孔。

4、, 成三角形排列, 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螺孔将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固定 于颈前路斜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中 央设置成对的锁定螺孔, 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锁定螺孔将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固定于钛 笼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下 端设置成对螺孔, 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成对螺孔将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下端固定于颈 3椎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翼板的每一侧分别设 置一个侧螺孔, 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侧螺孔将所述翼板固定于寰椎左、 右侧块。 权。

5、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4127229 B 2 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科临床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颈1、 2椎体肿瘤大部切除后行重建术, 以往手术都采用颈前路异形钛笼直接 螺钉固定(Suchomel P ,Buchvald P ,Barsa P ,et al .Single-stage total C- 2intralesionalspondylectomy for chordoma with three-column reconstruction.J Neurosurgery Spine 200。

6、7; 6:611618.8.), 或者使用四肢骨固定装置进行固定(Rawlins JM,Batchelor AG,Liddington MI,et al.Tumor exci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PlastReconstrSurg 2004; 114: 15348.; Goel A,Karapurkar AP.Transoral plate and screw fixation of the craniovertebral region-a prelimi。

7、nary report.Br J Neurosurg 1994; 8:743745.; 以及Robin deAndradeJ; MacnabI.Anterioroccipitocervical fus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report of a case.Arthritis and Rheumatism,1969(12):423-426)。 但是, 这 些方法并没有提供足够稳定持久的固定效果。 因此, 有必要开发具有更高稳定性的颈前路 固定装置。 而且, 目前尚没有专门的经颈前路斜坡至颈3椎体固定的固定装置。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前路。

8、斜坡固定装置, 它是一种首次提出的专用于经 颈前路斜坡至颈3椎体固定的固定装置, 可以达到比现有其他颈前路固定装置更为稳定可 靠的固定效果。 0004 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包括: 主板, 由一段倾斜的主板斜坡固定部与 一段水平的主板椎体固定部组成; 以及翼板, 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两侧延伸形成; 其 中, 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与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形成一定的角度以致使所述主板斜坡固定 部适合贴紧人体颈前路斜坡而且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3椎体。 0005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特征, 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与所 述主板椎体固定部之间的角度是114 至148 。 。

9、该数值是依据发明人进行的一项临床解剖学 测量而确定的。 0006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特征, 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上均 匀设置三个螺孔, 成三角形排列, 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螺孔将所述主板斜坡固定部固定 于颈前路斜坡。 0007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特征, 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中 央设置成对的锁定螺孔, 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锁定螺孔将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固定于钛 笼上。 0008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特征, 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下 端设置成对螺孔, 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成对螺孔将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的下端固定于颈 说 明 书 1/4 。

10、页 3 CN 104127229 B 3 3椎体。 0009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进一步特征, 所述翼板的每一侧分别设 置一个侧螺孔, 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侧螺孔将所述翼板固定于寰椎左、 右侧块。 0010 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是专门的经颈前路斜坡至颈3椎体固定的固 定装置, 较以往使用的经钛笼直接螺钉固定, 或者使用四肢骨固定装置进行固定, 本发明的 装置具有良好的三维稳定性, 配合后路枕颈固定可较好重建中上颈椎的稳定性, 更为有利 于病人的康复。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0012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11、的侧视图。 0013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安装后的正面示意图。 0014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安装后的侧面示意图。 0015 图5为标本行寰椎前弓切除+枢椎椎体大部分切除术后的照片。 0016 图6为标本损伤后斜坡钢板固定状态的照片。 0017 附图标记: 0018 1、 2、 3: 主板斜坡固定部的螺孔; 4、 5: 主板椎体固定部中间的锁定螺孔; 6、 7: 主板 椎体固定部下端的螺孔; 8、 9: 翼板的侧螺孔; 10: 主板斜坡固定部; 11: 主板椎体固定部; 12: 翼板; 13: 钛笼; 14: 枕颈固定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实施例一: 。

12、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制备 0020 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 包括: 主板, 由一段倾斜的 主板斜坡固定部10与一段水平的主板椎体固定部11组成; 以及翼板12, 从主板椎体固定部 11的两侧延伸形成。 主板斜坡固定部10与主板椎体固定部11形成一定的角度以致使所述主 板斜坡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前路斜坡而且所述主板椎体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3椎体。 优选地, 主板斜坡固定部10与主板椎体固定部11之间的角度是114 至148 。 0021 如图1所示, 主板斜坡固定部10上均匀设置三个螺孔1、 2和3, 这些螺孔成三角形排 列, 以致能使螺钉通过这些螺孔将。

13、主板斜坡固定部10固定于颈前路斜坡。 0022 如图1所示, 主板椎体固定部11的中央设置成对的锁定螺孔4和5, 以致能使螺钉通 过这些锁定螺孔将主板椎体固定部11固定于钛笼上。 钛笼为现有的钛合金所制网笼装置, 被塑造为头端可以稳固地贴合在斜坡边缘, 尾端固定于C3终板。 0023 如图1所示, 主板椎体固定部11的下端设置成对螺孔6和7, 以致能使螺钉通过这些 螺孔将主板椎体固定部11的下端固定于颈3椎体。 0024 如图1所示, 翼板12的每一侧分别设置一个侧螺孔8和9, 以致能使螺钉通过这些侧 螺孔将翼板12固定于寰椎左、 右侧块。 0025 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可以用钢。

14、板或类似的材料制成。 0026 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具体尺寸是因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具体 设计。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 根据以下尺寸来制备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4127229 B 4 0027 主板斜坡固定部长为15mm, 最宽处为20mm, 均匀设置三个螺孔, 成三角形排列, 由 螺钉1、 2、 3固定于斜坡。 主板椎体固定部分为侧翼上段5mm, 侧翼连接段10mm, 侧翼下段25mm (该值以5mm为单位增加, 可为30、 35、 40、 45mm), 主板椎体固定部宽15mm。 主板椎体固定部中 间设置成对锁定螺孔, 螺孔宽5。

15、mm, 螺钉8、 9固定植骨块或钛笼上, 将后方钛笼与斜坡固定装 置通过锁定螺孔进行整体固定。 主板椎体固定部下端设置成对螺孔, 螺钉6、 7固定于颈3椎 体。 侧翼长12.5mm, 宽10mm, 每个侧翼分别设置一个螺孔, 螺钉4、 5固定于寰椎左右侧块。 主 板斜坡固定部和主板椎体固定部成一定的角度, 角度范围为114 至148 。 固定装置厚度为 1.6mm。 螺钉8、 9直径为4.0mm, 余螺钉直径为3.5mm。 0028 实施例二: 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的应用 0029 以下是将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用于临床应用的实施例。 0030 如图3、 4所示, 上颈椎病变。

16、的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 经麻醉成功后, 消毒颈部手术 野皮肤, 铺无菌巾、 单。 0031 取上颈椎颈前咽后入路, 暴露颈椎体, 透视定位, 切除C1前弓和C2椎体, 行C2-3椎 间盘切除术, 选择合适的钛笼(强生公司)塑造得头端可以稳固地贴合在斜坡边缘, 尾端固 定于C3终板。 其内填充碎骨块, 该钛笼的外伸边留在前方以允许螺钉固定到斜坡和C3椎体。 测量螺钉的长度后, 4个3.5毫米直径的皮质骨螺钉置入将钛笼固定。 后部辅以枕颈固定装 置, 向下延伸至C4的侧块。 对斜坡螺钉、 寰椎侧块螺钉和颈3椎体螺钉的入口点进行测定。 使 用克氏针(直径为1.0mm)在预定的进钉点钻一个孔。 用直径。

17、2.5毫米的钻头钻出螺纹, 接着 用直径3.5毫米手力螺丝刀扩孔。 测量螺丝的长度后, 主板斜坡固定部三个螺孔1、 2和3, 成 三角形排列, 由螺钉固定于斜坡。 主板椎体固定部中间设置成对锁定螺孔4和5, 由螺钉固定 于钛笼上, 将后方钛笼与斜坡固定装置通过锁定螺孔进行整体固定。 主板椎体固定部下端 设置成对螺孔6和7, 由螺钉固定于颈3椎体。 每个侧翼分别设置一个螺孔8和9, 由螺钉固定 于寰椎左、 右侧块。 0032 C臂确认内固定在位, 颈椎序列良好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后, 查无活动性出 血, 于颈部切口内置硅胶管半管引流一根。 缝合皮下组织及皮下。 0033 实施例三: 颈前路斜。

18、坡固定装置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0034 实验目的 0035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 探讨该发明专利对于上颈椎固定的稳定性。 0036 实验材料 0037 斜坡钢板钛笼克氏针骨螺钉6具新鲜尸体头颈标本(从枕髁C0到C4椎体, 男4, 女2; 平均年龄, 46岁; 范围3562岁)。 0038 实验方法 0039 2.1标本处理 0040 切除标本的肌肉组织, 保留骨韧带结构, 所有标本保存在密封双层塑料袋中, 保存 在 20 的冰柜里, 实验前将标本拿至室温解冻。 一般检查和正侧位X线片检查标本是否有畸 形, 双能量射线骨密度仪检查标本是否存在骨质疏松。 0041 2.2生物力学模型 0042 各。

19、标本采用自身对照, 按以下顺序进行试验(1)完整状态; (2)钛笼状态: 在不稳定 状态上, 将一个直径12毫米钛笼(强生公司)修剪其头端可以稳固地贴合在斜坡边缘, 尾端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4127229 B 5 固定于C3终板。 测量螺钉的长度后, 4个3.5毫米直径的皮质骨螺钉置入。 后部辅以枕颈固定 装置, 向下延伸至C4的侧块; (3)斜坡钢板状态(见图6): 在不稳定状态上, 对斜坡螺钉、 C1侧 块螺钉和C3椎体螺钉的入口点进行测定。 使用克氏针(直径为1.0mm)在预定的进钉点钻一 个孔。 用直径2.5毫米的钻头钻出螺纹, 接着用直径3.5毫米手力螺丝刀扩孔。。

20、 测量螺丝的长 度后, 置入3.5毫米的螺钉。 后部辅以枕颈固定装置, 向下延伸至C4的侧块。 不稳定状态即切 除C1前弓和C2椎体, 行C2-3椎间盘切除术, 从而制作出上颈椎不稳的生物力学模型(见图 5)。 0043 2.3三维运动测试实验 0044 自主设计的脊柱试验机, 通过一个机械臂, 将直流电动机产生的扭矩即时传递到 标本, 同时使标本保持无约束运动状态。 石膏固定块和夹具装置的重量通过滑轮系统权重 进行平衡。 最大力矩为1.5Nm, 并应用1.0 /秒的移动速度。 三个负载循环, 包括左右横向弯 曲和轴向旋转。 0045 使用光电子运动测量系统(Optotrak 3020,Nor。

21、thern Digital,Waterloo, Ontario,Canada)测量椎间运动。 枕部和C4椎骨之间的运动范围(ROM)为主要测量变量。 在 本研究中, ROM定义为从中立位置向最大载荷的位置的转动度数。 要特别注意在整个测试过 程中要保持标本湿润。 0046 2.4统计分析 0047 采用SPSS13.0版对所有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 使用单向方 差分析和Fisher最小平方误差为析因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学显著差异被定义为95的 可信区间。 0048 实验结果 0049 表1示出了C0-C4在完整状态、 钛笼状态和斜坡钢板状态的运动学数据。 与完整的 状态相。

22、比, 钛笼状态和斜坡钢板状态的ROM, 在侧弯和旋转时显著下降(P0.05)。 与钛笼状 态相比, 斜坡钢板状态在侧弯和旋转时的ROM有显著下降(P0.05)。 0050 表1 六例标本在两种不同状态下颈0-颈4椎体活动范围(均值标准差) 0051 完整状态( )钛笼状态( )斜坡钢板状态( ) 侧弯27.28.32.00.91.30.8 旋转105.217.97.83.61.92.11.3 0052 4、 实验结论 0053 本发明所述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具有良好的三维稳定性, 配合后路枕颈固定可 较好重建中上颈椎的稳定性。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4127229 B 6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7 CN 104127229 B 7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8 CN 104127229 B 8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9 CN 104127229 B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