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替米沙坦胶囊剂,同时还涉及一种替米沙坦 胶囊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高血压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主要有噻嗪 类利尿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α-肾上腺素受体阻 滞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lreceptorantagonist)。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 剂(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1受体拮抗剂)是最重要的两类抗高血 压药物。替米沙坦是沙坦类药物最新最好的药物之一。
替米沙坦(telmisartan),又称BIBR277,系由德国贝林格尔·英格海姆(Boehringer Ingelheim)开发,于1998年11月10日,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批准。替米沙坦是一 种非肽类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地,难以逆转的阻滞AT1受体,而对其他受 体,尤其是涉及心血管系统的受体无影响。与AT1受体的亲和力是AT2受体的3000多倍。 它可选择性地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许多组织(如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中的AT1受体结合, 因而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作用,但不影响心血管调节中的其他受体 系统。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替米沙坦剂型多为片剂,存在稳定性不高、溶出率低、生物利用 度不高的问题,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替米沙坦胶囊剂,解决现有替米沙坦剂型稳定性不高、溶出 率低、生物利用度不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替米沙坦胶囊剂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替米沙坦胶囊剂,每1000粒 所述的替米沙坦胶囊剂包含以下组分:替米沙坦40g、乳糖210g、氢氧化钠3.2g、葡甲胺 6.0g、聚维酮K30的乙醇溶液25ml。
所述聚维酮K30的乙醇溶液中,聚维酮K30的质量浓度为5%。
所述胶囊剂为硬胶囊剂。所述胶囊剂的胶囊壳为药用明胶。
一种上述的替米沙坦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将氢氧化钠和葡甲胺用乙醇水溶液溶解,加入替米沙坦,混合并研磨,得混合物A;
2)向混合物A中加入乳糖,混合后进行干燥,后粉碎、过筛网,得混合细粉;
3)将聚维酮K30的乙醇溶液加入步骤2)所得混合细粉中制软材,过筛网制湿颗粒;
4)将步骤3)所得湿颗粒干燥后,过筛网进行整粒;
5)计量装囊,即得。
步骤1)中所述乙醇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50%。
步骤2)中所述干燥的温度为50~60℃,干燥时间为30~60min。
步骤2)中所述筛网为40目。
步骤3)中所述筛网为20目。
步骤4)中所述筛网为18目。
步骤4)中所述干燥的温度为50~60℃,干燥时间为2~3h。
本发明的替米沙坦胶囊剂中,各组分在处方中的作用如下:
本发明的替米沙坦胶囊剂,替米沙坦在碱中的溶解较酸中迅速而完全,使用氢氧化钠 可增加其溶解;为了保持主药的溶解性能和增加其稳定性,处方中除加入氢氧化钠外,再 加入适量常用的助溶剂葡甲胺,一方面可以加速替米沙坦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另一 方面保持片剂整体处于碱性环境,从而消除处方中辅料的酸性成分对替米沙坦钠盐的影 响;采用乳糖作为填充剂可以较有效吸收水分,烘干过程简单,水溶液中溶出速度较快。
本发明的替米沙坦胶囊剂,以替米沙坦为主药,选择氢氧化钠、葡甲胺、乳糖聚维酮 K30的乙醇溶液为辅料,极大地提高了替米沙坦的溶出率,从而提高了胶囊剂的生物利用 度;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口服吸收良好,对高血压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发明的替米沙坦胶囊剂的制备方法,采用湿法制粒装囊及采取减小替米沙坦的粒度 以增加其溶出度,所得胶囊剂内容物的流动性好;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可较好的控制胶 囊剂的质量,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替米沙坦胶囊剂,每1000粒所述的替米沙坦胶囊剂包含以下组分:替米 沙坦40g、乳糖210g、氢氧化钠3.2g、葡甲胺6.0g、聚维酮K30的乙醇溶液25ml。
所述胶囊剂为硬胶囊剂。
本实施例的替米沙坦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将3.2g的氢氧化钠和6.0g的葡甲胺用少量质量浓度为50%的乙醇水溶液溶解,加 入替米沙坦,混合并研磨,得混合物A;
2)向混合物A中加入210g的乳糖,混合后进行在50℃条件下干燥60min,后粉碎、 过40目筛网,得混合细粉;
3)将25ml、质量浓度为5%的聚维酮K30的乙醇溶液加入步骤2)所得混合细粉中制 软材,过20目筛网制湿颗粒;
4)将步骤3)所得湿颗粒在50℃条件下干燥3h后,过18目筛网进行整粒;
5)测定颗粒中主要的含量,计算装量,装囊,检查合格后包装,即得替米沙坦胶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替米沙坦胶囊剂,每1000粒所述的替米沙坦胶囊剂包含以下组分:替米 沙坦40g、乳糖210g、氢氧化钠3.2g、葡甲胺6.0g、聚维酮K30的乙醇溶液25ml。
所述胶囊剂为硬胶囊剂。
本实施例的替米沙坦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将3.2g的氢氧化钠和6.0g的葡甲胺用少量质量浓度为50%的乙醇水溶液溶解,加 入替米沙坦,混合并研磨,得混合物A;
2)向混合物A中加入210g的乳糖,混合后进行在60℃条件下干燥30min,后粉碎、 过40目筛网,得混合细粉;
3)将25ml、质量浓度为5%的聚维酮K30的乙醇溶液加入步骤2)所得混合细粉中制 软材,过20目筛网制湿颗粒;
4)将步骤3)所得湿颗粒在60℃条件下干燥2h后,过18目筛网进行整粒;
5)测定颗粒中主要的含量,计算装量,装囊,检查合格后包装,即得替米沙坦胶囊。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替米沙坦胶囊剂,每1000粒所述的替米沙坦胶囊剂包含以下组分:替米 沙坦40g、乳糖210g、氢氧化钠3.2g、葡甲胺6.0g、聚维酮K30的乙醇溶液25ml。
所述胶囊剂为硬胶囊剂。
本实施例的替米沙坦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将3.2g的氢氧化钠和6.0g的葡甲胺用少量质量浓度为50%的乙醇水溶液溶解,加 入替米沙坦,混合并研磨,得混合物A;
2)向混合物A中加入210g的乳糖,混合后进行在55℃条件下干燥45min,后粉碎、 过40目筛网,得混合细粉;
3)将25ml、质量浓度为5%的聚维酮K30的乙醇溶液加入步骤2)所得混合细粉中制 软材,过20目筛网制湿颗粒;
4)将步骤3)所得湿颗粒在55℃条件下干燥2.5h后,过18目筛网进行整粒;
5)测定颗粒中主要的含量,计算装量,装囊,检查合格后包装,即得替米沙坦胶囊。
实验例1
本实验例对实施例1~3所得替米沙坦胶囊的稳定性进行检测。
1.1影响因素试验
1.1.1高温试验(60℃):取实施例1~3所得替米沙坦胶囊,置于洁净的容器中,开 口于60℃的恒温箱中放置10天,分别于第0、5、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 检测,检测数据与0天数据比较,结果见表1。
表1高温60℃试验结果
1.1.2高湿试验(RH92.5%):取实施例1~3所得替米沙坦胶囊,置于洁净的容器中,开 口置于恒湿(相对湿度92.5%)密闭容器中,于25℃放置10天,分别于0、5、10天取样, 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检测数据与0天数据比较,结果见表2。
表2高湿度(25℃,RH92.5%)试验结果
1.1.3光照试验(4500Lx):取实施例1~3所得替米沙坦胶囊,置于洁净的容器中,开 口置于光照箱中(照度4500Lx),放置10天,于第0,5,10天分别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 察项目进行检测,检测数据与0天数据比较,结果见表3。
表3光照试验(4500LX)结果
1.2加速试验
取实施例1~3所得替米沙坦胶囊,置于温度40±2℃,相对湿度为75±5%的恒温恒湿 条件下,放置6个月,于0和第1、2、3、6个月末取样检测各有关项目,结果见表4。
表4加速试验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实施例1~3所得替米沙坦胶囊经加速试验后检测各项目数据,与 零月的数据比较,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本申请的替米沙坦胶囊在加速试验条件下具有 良好的稳定性。
1.3长期试验
取实施例1~3所得替米沙坦胶囊,置于温度25±2℃,相对湿度为60±10%的条件下放 置,分别于第3、6、9、12、18、24、36个月末取样检测有关项目,并与零月的结果比较, 结果见表5。
表5稳定性长期试验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实施例1~3所得替米沙坦胶囊经长期试验,第3、6、9.、12、18、 24及36个月检测各有关项目结果与0月比较,各项目均无明显变化,说明本发明的替米 沙坦胶囊在室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可长期稳定贮藏。
实验例2
本实验例对实施例1~3所得替米沙坦胶囊的溶出度进行检测。
溶出度测定方法:取实施例1~3所得替米沙坦胶囊,照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 年版二部附录XC第一法),以水800ml为溶剂,转速为每分钟100转,依法操作,经30 分钟后,取溶液适量,滤过,取续滤液2ml于置1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ⅣA),在295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另取经 105℃干燥至恒重的替米沙坦对照品适量,以0.1mol/L氢氧化钠液溶解并加水稀释制成每 1ml含10μg的溶液,同法操作,计算每粒胶囊的溶出量。测定结果见表5。
表5溶出度测定结果(30min)
试验对象 实验例1 实验例2 实验例3 溶出度,% 99.77 99.89 99.69
实验例3
本实验例对实施例1~3所得替米沙坦胶囊的药代动力学进行测试。
实施例1~3所得替米沙坦胶囊,口服易吸收,单剂40mg的Tmax平均为1h,Cmax 为44.7μg/L,约7d方可达稳态血药浓度,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3%,蛋白结合率>99%, 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为血液,肾上腺皮质和心脏,脑内极少。本品t1/2约24h。84%以原 形,少量为代谢物从粪便与尿中排泄,前者占>98%,约5d后全部排出体外。
口服后0.5~1h达到血清峰浓度。单剂量口服20,40,80和120mg后,其峰浓度分别 为17,100,870和1442ng·ml-1。口服40和80mg后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811和 2735ngh·ml-1。食物对本品的生物利用度影响不大。
本品主要通过肝脏结合成为无活性的葡萄糖醛酸化物,细胞色素P450酶没有参与本 品的代谢。在20~160mg剂量范围内呈非线性消除,末端消除半衰期约24h。作用持续时 间至少24h。每日服用一次的血浆蓄积指数为1.5~2.0。血浆总体消除率>800ml·min-1; 本品与白蛋白和α1酸糖蛋白结合,蛋白结合率在99.5%以上。分布容积约500L,提示有 大量的组织结合。
本品的清除主要通过胆汁进入粪便,受肾功能影响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