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陀飞轮的止动机构.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805637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57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68438.2

申请日:

2009.04.10

公开号:

CN101846962A

公开日:

2010.09.2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4B 17/28申请日:20090410|||公开

IPC分类号:

G04B17/28; G04B27/00

主分类号:

G04B17/28

申请人:

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赵国望

地址:

300074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1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代理人:

杨宝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陀飞轮的止动机构,包括:陀飞轮部件、止动钳、止动钳复位簧和控制杆;陀飞轮部件的中心轴通过宝石轴承安装在基板上,止动钳通过止动钳轴心螺钉和连接件固定在手表机芯内,止动钳的前端置于陀飞轮中心轴的两侧;止动钳复位簧挤合在止动钳的后端,并通过止动钳复位簧螺钉和连接件固定在手表机芯内,控制杆通过控制杆轴和连接件固定在手表机芯内,控制杆的内侧端设置在止动钳的凹槽中,外侧端置于离合轮的横槽中或通过连接杆置于柄轴的凹槽中。有益效果是:通过止动钳对陀飞轮中心轴的夹持实现陀飞轮的止动,保证精确时刻启动机芯,机构无需改变机芯原有的发条输出力矩,该结构简单、可靠,加工方便,可满足陀飞轮机芯的止动要求。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陀飞轮的止动机构,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陀飞轮部件 (1)、 止动钳、 止动钳复位簧 (8) 和控制杆 (9) ; 所述陀飞轮部件 (1) 中的陀飞轮中心轴 (14) 通过宝石轴承 (15) 安装 在基板 (13) 上, 所述止动钳通过止动钳轴心螺钉 (3) 和连接件固定在手表机芯内, 所述止 动钳的前端置于陀飞轮中心轴 (14) 的两侧 ; 所述止动钳复位簧 (8) 挤合在止动钳的后端, 并通过止动钳复位簧螺钉 (6) 和连接件固定在手表机芯内, 所述控制杆 (9) 通过控制杆轴 (10) 和连接件固定在手表机芯内, 所述控制杆 (9) 的内侧端 (9b) 设置在止动钳的凹槽中, 外侧端 (9a) 置于离合轮 (12) 的横槽中或通过连接杆 (16) 置于柄轴的凹槽 (11a) 中。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陀飞轮的止动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钳包括第一止动 钳 (2)、 第二止动钳 (4) 和止动钳轴心螺钉 (3) ; 所述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止动钳 (4) 通 过止动钳轴心螺钉 (3) 结合, 其内侧分别形成有三个工作面, 三个工作面组合后形成有三 个孔, 所述止动钳前端孔 A 位于陀飞轮中心轴 (14) 的两侧, 孔 A 的内径小于陀飞轮中心轴 (14) 的轴颈 ; 所述控制杆 (9) 内侧端形成有凸台 (9b), 所述凸台 (9b) 设置在止动钳后端的 孔B或C中 ; 所述止动钳复位簧 (8) 的内侧端分别与第一止动钳 (2) 后端和第二止动钳 (4) 后端的外侧接触, 止动钳复位簧 (8) 上形成有贯通孔与设置在连接件上的位钉结合。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陀飞轮的止动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钳的后端孔 B 和凸 台 (9b) 的外径分别大于止动钳后端孔 C 的内径 ; 所述止动钳后端孔 B 的内径大于凸台 (9b) 的外径。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陀飞轮的止动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 止动钳 (4) 形状相同, 对称设置, 所述三个工作面为圆弧或多边形 ; 所述凸台 (9b) 的形状为 圆形、 四边形、 五边形或六边形。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陀飞轮的止动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为基板、 垫 片或夹板。
6: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4 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陀飞轮的止动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 动钳的材料为高碳钢或弹簧钢。

说明书


一种陀飞轮的止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表的止动机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陀飞轮手表的陀飞轮的止动机构。 技术背景 机械手表中所谓的陀飞轮是一种减小等时性误差的装置, 该装置的特点是在手表 机构中设置有一个活动支架, 该支架支撑所有的擒纵机构部件, 且摆轮游丝系统和擒纵机 构被放置于支架内。该机构在自身运行的同时还能够随支架转动, 并且当其处于垂直位置 时, 通过旋转来消除变差,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由于地球引力所导致的钟表位置误差从而提 高了走时精度。但是陀飞轮在提高走时精度的同时, 却为止动机构的设计带来了更大的难 度。
     陀飞轮手表中的摆轮止动装置是用于在设定时间时, 在陀飞轮支架的任何位置 内, 通过手表的柄头来制动位于陀飞轮支架内摆轮的摆动, 指针正好在手表所指示的时刻 启动机芯。
     在 WO 03/048871 公开的陀飞轮止秒机构中, 提出了一种具有两个弹性臂的活动 弹簧, 每个臂的端部都为垫片, 该垫片能够弹性的紧靠摆轮的轴向以制动摆轮。 该活动弹簧 由时间设定齿冠来控制, 该齿冠为手动控制。但是, 该机构存在的缺点是 : 首先活动弹簧的 制造复杂, 其次这种长度的弹簧容易通过施加在手表上的振动的影响而使弹簧形变, 从而 会无意间制动摆轮, 再者这种机构是通过直接控制摆轮而达到止秒的目的, 而陀飞轮由于 其机构特点, 决定其活动单元较多, 直接控制摆轮会对摆轮造成相对较大的影响, 进而会影 响陀飞轮系统的平衡性。
     专利 CN1722026A 中公开的陀飞轮止摆机构则是通过陀飞轮支架外部设置的手动 控制元件, 在陀飞轮的支架上安装的活动元件上面施加作用, 该活动单元再进一步与摆轮 的周向接触, 从而达到制动摆轮的目的。 该机构虽然克服了活动弹簧的制造复杂, 但较长的 弹簧容易通过施加在手表上的振动的影响而发生形变, 从而会无意间制动摆轮, 而且该机 构也是直接控制摆轮止秒, 对摆轮影响较大, 进而会影响陀飞轮系统的平衡性。 而且该专利 所涉及的机构相对复杂, 增加了陀飞轮系统的重量, 从而增加了对机芯发条输出力矩的要 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克服已有技术中陀飞轮手表的止动机构直接与摆 轮发生干涉的缺陷, 提供一种对陀飞轮的中心轴实施干涉, 从而实现陀飞轮的止动机构。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陀飞轮的止动机构, 包括 : 陀飞轮部件、 止动钳、 止 动钳复位簧和控制杆 ; 所述陀飞轮部件中的陀飞轮中心轴通过宝石轴承安装在基板上, 所 述止动钳通过止动钳轴心螺钉和连接件固定在手表机芯内, 所述止动钳的前端置于陀飞轮 中心轴的两侧 ; 所述止动钳复位簧挤合在止动钳的后端, 并通过止动钳复位簧螺钉和连接件固定在手表机芯内, 所述控制杆通过控制杆轴和连接件固定在手表机芯内, 所述控制杆 的内侧端设置在止动钳的凹槽中, 外侧端置于离合轮的横槽中或通过连接杆置于柄轴的凹 槽中。
     所述止动钳包括第一止动钳、 第二止动钳和止动钳轴心螺钉 ; 所述第一止动钳和 第二止动钳通过止动钳轴心螺钉结合, 其内侧分别形成有三个工作面, 三个工作面组合后 形成有三个孔, 所述止动钳前端孔 A 位于陀飞轮中心轴的两侧, 孔 A 的内径小于陀飞轮中心 轴的轴颈 ; 所述控制杆内侧端形成有凸台, 所述凸台设置在止动钳后端的孔 B 或 C 中 ; 所述 止动钳复位簧的内侧端分别与第一止动钳后端和第二止动钳后端的外侧接触, 止动钳复位 簧上形成有贯通孔与设置在连接件上的位钉结合。
     所述止动钳的后端孔 B 和凸台的外径分别大于止动钳后端孔 C 的内径 ; 所述止动 钳后端孔 B 的内径大于凸台的外径。
     所述第一止动钳和第二止动钳形状相同, 对称设置, 所述三个工作面为圆弧或多 边形 ; 所述凸台的形状为圆形、 四边形、 五边形或六边形。
     所述连接件为基板、 垫片或夹板。
     所述止动钳的材料为高碳钢或弹簧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通过止动钳对陀飞轮中心轴的夹持, 实现陀飞轮的止动, 保 证精确的时刻启动机芯, 机构无需改变机芯原有的发条输出力矩, 该结构简单、 可靠, 加工 方便, 可满足陀飞轮机芯的止动要求。附图说明 :
     图 1 是本发明陀飞轮止动机构的非止动位置的主视图 ;
     图 2 是本发明陀飞轮止动机构的非止动位置的立体示意图 ;
     图 3a 是本发明陀飞轮止动机构止动钳分体示意图 ;
     图 3b 是本发明陀飞轮止动机构止动钳组合立体示意图 ;
     图 4 是本发明陀飞轮止动机构的非止动位置的后视图 ;
     图 5 是本发明陀飞轮止动机构的非止动位置的后视立体示意图 ;
     图 6 是本发明陀飞轮止动机构的止动位置的正面平面图 ;
     图 7 是本发明陀飞轮止动机构的止动位置的后视图 ;
     图 8a 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第一、 第二止动钳不同形状的连接示意图 ;
     图 8b 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第一、 第二止动钳不同形状的连接示意图 ;
     图 9 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控制杆的立体示意图 ;
     图 10 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控制杆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中 :
     1: 陀飞轮部件 2: 第一止动钳 3: 止动钳轴心螺钉
     4: 第二止动钳 5、 7: 位钉 6: 止动钳复位簧螺钉
     8: 止动钳复位簧 9: 控制杆 10 : 控制杆轴
     11 : 柄轴 12 : 离合轮 13 : 基板
     14 : 陀飞轮中心轴 15 : 宝石轴承 16 : 连接杆具体实施方式 :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陀飞轮止动机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
     如图 1 ~图 10 所示, 本发明陀飞轮止动机构, 包括 : 陀飞轮部件 1、 止动钳、 止动钳 控制部、 柄轴 11、 离合轮 12、 基板 13、 宝石轴承 15。所述陀飞轮部件 1 包括有陀飞轮中心轴 14, 手表机芯能够带动陀飞轮部件 1 围绕陀飞轮中心轴 14 旋转 ; 所述宝石轴承 15 压合在基 板 13 上, 陀飞轮中心轴 14 安装在宝石轴承 15 上 ; 所述止动钳、 止动钳复位簧 8 和控制杆 9 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手表机芯内, 连接件可以为基板、 垫片或夹板 ; 所述控制杆 9 通过控制杆 轴 10 和连接件固定在手表机芯内, 所述控制杆 9 的内侧端 9b 设置在止动钳的凹槽中, 外侧 端 9a 置于离合轮 12 的横槽中或通过连接杆 16 置于柄轴的凹槽 11a 中。
     现以陀飞轮部件、 止动钳、 止动钳复位簧和控制杆分别设置在基板上, 其中控制杆 的一端与离合轮配合为例进行说明 :
     如图 1 至图 5 所示, 所述止动钳由第一止动钳 2、 第二止动钳 4 和止动钳轴心螺钉 3 组成 ; 所述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止动钳 4 形状相同, 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 止动钳 4 的内侧边分别具有三个工作面, 形成的三个工作面为圆弧或多边形, 分别是第一 止动钳前端的 2a 和第二止动钳前端的 4a, 第一止动钳后端的 2b、 2c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的 4b、 4c, 且这几个工作面之间组合形成三个孔 A、 B和C; 所述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止动钳 4 并不局限于形状相同, 对称设置这一种方式, 所述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止动钳 4 的形状也可 以不同, 只要保证通过轴心螺钉结合后两个止动钳内侧所形成的三个工作面之间组合后能 形成三个孔, 且各孔的功能及其位置与形状相同的止动钳所形成的孔的功能及其位置相同 即可 ; 止动机构工作时分别与陀飞轮中心轴 14、 控制杆内侧端 9b 相互作用, 其中控制杆内 侧端 9b 为控制杆 9 上的一个凸台, 所述凸台 9b 的形状可以圆形、 四边形、 五边形或六边形 等多边形, 其中较优的凸台形状为圆形 ; 另外第一止动钳后端部内侧 2d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 部内侧 4d 相互接触有限位的作用 ; 所述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止动钳 4 通过止动钳轴心螺 钉 3 固定在基板 13 上, 并且以止动钳轴心螺钉 3 为轴旋转, 如图 4 所示, 其中第一止动钳前 端 2a 和第二止动钳前端 4a 位于陀飞轮中心轴 14 的两侧, 通过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止动钳 4 的转动实现控制第一止动钳前端 2a 和第二止动钳前端 4a 的开合动作从而实现对陀飞轮 中心轴 14 的放松与夹持 ; 值得一提的是, 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止动钳 4 的材料为高碳钢或 弹簧钢, 具有一定的弹性, 在力过大的时候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止动钳 4 自身会发生形变以 缓和夹持力, 因此在夹持陀飞轮中心轴 14 的时候力比较柔和, 不会对陀飞轮中心轴 14 产生 破坏力, 而且孔 A 的内径要小于中心轴 14 被夹持部分的外径, 同时最佳的孔 A 的内侧最好 形成有花纹或结合有防滑层, 保证中心轴 14 与孔 A 结合时能够更好的挟持。所述止动钳控 制部包括 : 位钉 5、 位钉 7、 止动钳复位簧螺钉 6、 止动钳复位簧 8、 控制杆 9、 控制杆轴 10 ; 所 述止动钳复位簧 8 通过止动钳复位簧螺钉 6 固定在基板 13 上, 并由位钉 5 和位钉 7 进行定 位, 如图 4 所示, 其中止动钳复位簧 8 的内侧端 8a 和 8b 始终与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止动钳 4 的外端接触, 并且提供持续的回复力使第一止动钳后端部内侧 2d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部内 侧 4d 始终有贴在一起的趋势 ; 如图 2 所示, 所述控制杆 9 能够以控制杆轴 10 为圆心转动, 控制止动钳的开合, 且控制杆外侧端 9a 安装在离合轮 12 的横槽之内, 当离合轮 12 滑动时 控制杆外侧端 9a 会随着一起运动, 控制杆内侧端 9b 为控制杆 9 上的一凸台, 且控制杆内侧 端 9b 可以在第一止动钳后端 2b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 4b 围成的孔 B 与第一止动钳后端 2c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 4c 围成的孔 C 之间移动, 通过移动可以控制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止动钳 4 的开合动作。需要指出的是, 在非止动位置第一止动钳后端 2c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 4c 围成 的孔 C 的内径要小于第一止动钳后端 2b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 4b 围成的孔 B, 且第一止动钳后 端 2c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 4c 围成的孔 C 的内径要小于控制杆内侧端 9b 的外径, 第一止动钳 后端 2b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 4b 围成的孔 B 要大于控制杆内侧端 9b 的外径 ; 所述离合轮 12 安装在柄轴 11 上面, 并可以在柄轴 11 轴向的一定范围内滑动。
     本发明陀飞轮的止动机构工作原理是 :
     图 4 是本发明陀飞轮的止动机构非止动位置的后视图 ; 图 5 是本发明陀飞轮的止 动机构非止动位置的后视立体示意图。
     如图 4 ~图 5 所示, 离合轮 12 在手表当中处于复位状态, 控制杆外侧端 9a 在离合 轮 12 的横槽当中, 控制杆内侧端 9b 在第一止动钳后端部 2b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部 4b 围成 的孔 B 当中, 此时的控制杆 9 对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止动钳 4 不发生作用。止动钳复位簧 8 将第一止动钳后端部内侧 2d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部内侧 4d 压在一起, 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 止动钳 4 绕止动钳轴心螺钉 3 旋转, 使第一止动钳前端部 2a 和第二止动钳前端部 4a 分开, 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止动钳 4 此时不与陀飞轮中心轴 14 发生作用, 陀飞轮部件 1 可以自由 转动。 图 6 是本发明陀飞轮止动机构的止动位置的正面平面图 ; 图 7 是本发明陀飞轮止 动机构的止动位置的后视图。
     如图 6 ~图 7 所示, 此时离合轮 12 在手表当中处于工作位置。离合轮 12 的横槽 拖动控制杆外侧端 9a 移动, 此时控制杆 9 以控制杆轴 10 为轴转动, 使控制杆内侧端 9b 进 入第一止动钳后端部 2c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部 4c 围成的孔 C 当中, 由于孔 C 比控制杆内侧 端 9b 的圆形台阶直径小, 因此在控制杆内侧端 9b 进入第一止动钳后端部 2c 和第二止动钳 后端部 4c 围成的孔之后, 会推挤第一止动钳后端部内侧 2d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部内侧 4d 分 开, 此时带动第一止动钳 2 和第二止动钳 4 绕止动钳轴心螺钉 3 旋转, 第一止动钳前端部 2a 和第二止动钳前端部 4a 会夹持住陀飞轮中心轴 14 的轴颈, 在摩擦力的作用下, 整个陀飞轮 部件 1 会停止运动, 从而达到了陀飞轮止动的效果。
     当离合轮 12 回到复位状态时, 即陀飞轮在非止动位置的工作状态时, 控制杆内侧 端 9b 回至第一止动钳后端部 2b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部 4b 围成的孔 B 当中, 第一止动钳 2 和 第二止动钳 4 在止动钳复位簧 8 的作用下绕止动钳轴心螺钉 3 旋转, 第一止动钳前端部 2a 和第二止动钳前端部 4a 放开陀飞轮中心轴 14, 此时机芯恢复运行。
     如图 10 所示, 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柄轴 11 上车一槽 11a, 或者铣一个凹扁等多种方 式, 与控制杆外侧端 9a 配合, 在拉动柄轴 11 进行时间设置时, 同时使控制杆 9 围绕控制杆 轴 10 旋转, 控制杆内侧端 9b 上的凸台在第一止动钳后端的 2b、 2c 和第二止动钳后端的 4b、 4c, 组合形成的孔 B 和 C 之间运动, 使第一、 第二止动钳旋转, 从而与陀飞轮中心轴 14 发生 作用, 此时孔 C 要小于控制杆内侧端 9b 上的凸台外缘, 孔 B 要大于控制杆内侧端 9b 上的凸 台边缘, 达到陀飞轮止动的目的。
     值得指出的是,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例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 基本技术构思, 只要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 即可联想到的实施方式, 均 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陀飞轮的止动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种陀飞轮的止动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种陀飞轮的止动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陀飞轮的止动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陀飞轮的止动机构.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陀飞轮的止动机构,包括:陀飞轮部件、止动钳、止动钳复位簧和控制杆;陀飞轮部件的中心轴通过宝石轴承安装在基板上,止动钳通过止动钳轴心螺钉和连接件固定在手表机芯内,止动钳的前端置于陀飞轮中心轴的两侧;止动钳复位簧挤合在止动钳的后端,并通过止动钳复位簧螺钉和连接件固定在手表机芯内,控制杆通过控制杆轴和连接件固定在手表机芯内,控制杆的内侧端设置在止动钳的凹槽中,外侧端置于离合轮的横槽中或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测时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