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456147.6 (22)申请日 2016.05.19 (73)专利权人 汤向阳 地址 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长城小 区4号楼西单元6楼东户 (72)发明人 汤向阳 丛国通 程年生 何宗战 李光 杜冬生 (74)专利代理机构 安阳市智浩专利代理事务所 41116 代理人 张智和 (51)Int.Cl. A61B 90/00(201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 测深尺, 属于医。
2、疗器械领域, 所述测深尺包括套 棒和深度尺, 套棒轴向上外周设置有弧状凹槽, 套棒内设置有轴向缝隙, 轴向缝隙内设置有沿轴 向滑动的深度尺, 利用该测深尺, 可保证手术过 程中确保椎间融合器后缘到椎体后缘之间的距 离达到或稍微超过3mm, 才能避免干扰脊神经, 亦 可防止因椎间融合器放入过深而损伤椎体前方 血管, 确保手术的成功率, 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 苦。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CN 205903313 U 2017.01.25 CN 205903313 U 1.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深尺包括套棒和深度尺, 套棒轴 向上外周设置有弧状凹槽, 套棒内。
3、设置有轴向缝隙, 轴向缝隙内设置有沿轴向滑动的深度 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深度尺高度 大于套棒高度, 深度尺通过轴向缝隙贯穿在套棒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深度尺下端 部连接有水平端, 水平端边缘小于套棒外周的弧状凹槽边缘, 水平端与套棒下端面贴紧后, 套棒上端面与深度尺上的 “0” 刻度重合,“0” 刻度以上为刻度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棒高度在 12-18mm之间, 所述深度尺在15-25mm之间, 套棒直径在8mm0.5mm,。
4、 套棒厚度在6 mm 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隙和深度 尺的形状一致, 缝隙和深度尺的形状为弧状, 均与套棒弧状凹槽的凹侧面平行, 偏心且靠近 套棒弧状凹槽设置, 刻度尺上刻度位于深度尺弧状凹槽背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深度尺上端 连接有圆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棒和深度 尺材质均为不锈钢、 钛合金材质或高分子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平端边缘 与套棒端面弧状凹槽边缘。
5、平行。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903313 U 2 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深尺, 特别涉及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 属于医疗 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技术是治疗腰椎疾患的一种单一或组合性技术之一。 患者因腰 椎间盘退变不稳、 下腰退变后畸形、 腰椎管狭窄、 腰椎间隙狭窄、 腰椎手术中因椎板、 关节突 切除后可能引起的腰椎不稳、 不超过度的腰椎体滑脱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等腰椎 疾病, 需要通过腰椎后路手术, 在椎体间及横突间植骨, 使椎体及横突间发生骨性融合, 从 而达到稳定脊柱、 纠正下腰椎。
6、退变后的畸形、 维持椎管容量和形态、 保护脊髓神经、 缩短术 后康复时间之目的, 尽快恢复脊髓及神经的生理功能。 0003 目前, 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时, 需要通过后路部分椎板切除和椎管减压, 显露椎间隙 及突出的椎间盘, 常规摘除椎间盘组织, 清除上位椎体下缘及下位椎体上缘的终板软骨, 以 试模探明椎间隙宽度和方向, 选定椎间融合器的型号, 将颗粒骨填入选定的椎间融合器内 并压实, 用融合器上钉器将此椎间融合器以扁平状态放入椎间隙, 确认椎间融合器后缘距 椎体后缘达到或稍微超过3mm后, 旋转融合器上钉器90 , 将椎间融合器置于垂直状态, 完成 椎间融合器的植入。 根据病情, 可能还需要进行。
7、椎弓根内固定并行椎体间加压。 0004 椎间融合器植入深度尤为关键, 需要保证椎间融合器后缘和椎体后缘之间的距离 达到或稍微超过3mm, 否则, 会因为椎间融合器植入过浅而干扰脊神经, 引起相应的神经症 状, 尽管目前有些融合器上钉器也能检测融合器放入的深度, 但因个体差异、 椎体大小不 同, 有可能因椎间融合器放入过深超出椎体前缘进入腹腔或盆腔, 容易损伤椎体前方的血 管, 造成大出血, 危及病人安全, 为防止放入过深, 椎间融合器放入深度达到或稍微超过3mm 即可。 然而, 目前尚没有一种较为理想的检测器具来实时检测椎间融合器后缘到椎体后缘 的距离, 在手术过程中, 只有通过C型臂反复透视。
8、来确定椎间融合器的位置, 延长了手术时 间, 增加了出血及感染的机率, 加大了手术风险, 增加了医疗成本, 影响手术质量。 同时, 反 复透视也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避免椎间融合器干扰脊神经, 防止带来手术后遗症, 在椎间融合器植入时, 需 要对椎间融合器后缘和椎体后缘之间的距离进行实时测量, 针对目前没有理想的检测器具 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 其目的是通过检测, 能够检测到椎间 融合器后缘和椎体后缘之间的距离, 通过实时调整, 确保椎间融合器不会因为植入过浅而 干扰脊神经, 从而避免相应的神经刺激症状, 亦可防止因椎间融合器植入过深而损伤。
9、椎体 前方血管。 0006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测深尺, 所述测深尺包括套棒 和深度尺, 套棒轴向上外周设置有弧状凹槽, 套棒内设置有轴向缝隙, 轴向缝隙内设置有沿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205903313 U 3 轴向滑动的深度尺, 所述深度尺高度大于套棒高度, 深度尺通过轴向缝隙贯穿在套棒内, 所 述深度尺下端部连接有水平端, 水平端边缘小于套棒外周的弧状凹槽边缘, 水平端与套棒 下端面贴紧后, 套棒上端面与深度尺上的 “0” 刻度重合,“0” 刻度以上为刻度尺, 所述套棒 高度在12-18mm之间, 所述深度尺在15-25mm之间, 套棒直径在8mm。
10、0.5mm, 套棒厚度在6 mm 0.5mm, 所述缝隙和深度尺的形状一致, 缝隙和深度尺的形状为弧状, 均与套棒弧状凹槽 的凹侧面平行, 偏心且靠近套棒弧状凹槽设置, 刻度尺上刻度位于深度尺弧状凹槽背面, 所 述深度尺上端连接有圆环, 所述套棒和深度尺材质均为不锈钢、 钛合金材质或高分子材质, 所述水平端边缘与套棒端面弧状凹槽边缘平行。 0007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通过在套棒外端设置弧状凹槽, 能够使凹槽与融 合器上钉器的竖杆相匹配, 减小测深尺在椎管内所占据的空间, 便于套棒插入椎管, 深度尺 设置为弧状凹槽, 能够使凹槽与椎体后缘及椎间隙形成的孔洞相匹配, 便于深度尺插入椎 。
11、间隙中; 通过将套棒直径设定在10mm0.5mm, 能够保证套棒边缘部设置在椎体后缘上, 深 度尺延伸至椎间融合器上端面上, 利用深度尺可检测到椎体后缘和椎间融合器后缘之间的 距离; 通过在深度尺下端部连接水平端, 加大了深度尺在下端的面积, 可防止深度尺落入椎 间融合器后缘所设置的间隙中出现误检测; 通过在 “0” 刻度以上的刻度尺, 能够在深度尺 下降后, 在套棒上端面读到深度尺下降的高度, 下降高度就是椎体后缘和椎间融合器后缘 之间的距离, 只有在手术过程中确保此距离达到或稍微超过3mm, 才能避免干扰脊神经, 才 能防止因椎间融合器插入过深损伤椎体前方血管, 方可保证手术的成功率, 减。
12、少患者不必 要的痛苦。 附图说明 0008 图1 融合器植入测深尺外观结构示意图。 0009 图2 深度尺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0 图3 套棒上端面结构示意图。 0011 图4 后路椎间融合器植入后, 融合器植入测深尺的应用示意图。 0012 标号说明: 10-套棒、 11-缝隙、 12-深度尺、 13-圆环、 14-水平端、 15-弧状凹槽、 16- 刻度尺、 17-融合器上钉器、 20-融合器、 30a-上位椎体、 30b-下位椎体、 31a-上位椎体棘突、 31b-下位椎体棘突、 32a-上位椎体后缘、 32b-下位椎体后缘、 33a-上位椎体横突、 33b-下椎 体横突。 具体实施。
13、方式 0013 为了更清楚地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以下结合实施例进行说明, 但是实施例的 结构不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构成任何限制。 在以下的涉及到的深度是指患者在俯卧位 状态的下从椎体后缘逐渐到达椎体前缘之间的距离而言, 文中所述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 矢状面等均使用的是人体在直立状态下的医学惯用名称。 0014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图1 是融合器植入测深 尺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 是位于套棒缝隙内的深度尺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3是套棒上端面 结构示意图。 所述测深尺包括套棒10和深度尺12, 套棒10轴向上外周设置有弧状凹槽15, 套 棒10内设置有轴向缝隙1。
14、1, 在本实施例中, 轴向缝隙11为弧状, 轴向缝隙11内设置有沿轴向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5903313 U 4 滑动的深度尺12, 所述缝隙11和深度尺12的形状一致, 缝隙11和深度尺12的形状为弧状, 并 与套棒10弧状凹槽的凹侧面平行。 0015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深度尺12形状也为弧状, 深度尺12高度大于套棒10高度, 在本 实施例中, 深度尺除圆环13外, 深度尺12的高度比套棒10高度高出15mm, 深度尺12通过轴向 缝隙11贯穿在套棒10内, 所述深度尺12下端部连接有水平端14, 水平端14与套棒10下端贴 紧后, 套棒10上端面与深度尺12上的 “。
15、0” 刻度重合,“0” 刻度以上为刻度尺16, 刻度尺16的 刻度设置在弧状面的凸侧, 刻度尺16上的深度是从 “0” 刻度开始, 自下而上显示刻度。 0016 所述套棒10高度在12-18mm之间, 套棒10直径在8mm0.5mm, 厚度在60.5mm, 所 述深度尺12在15-25mm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 套棒10的高度在16mm, 套棒10直径为8mm 0.5mm, 厚度在60.5mm, 深度尺12为25mm。 0017 所述水平端边缘与套棒10端面弧状凹槽边缘平行。 0018 上述尺寸是根据临床实践中使用情况所确定的尺寸, 但是, 在本实用新型的理念 内进行相应的尺寸调整, 也在属于。
16、本实用新型的发明范畴内。 0019 所述深度尺12上端连接有圆环13, 可在需要时, 利用通过圆环13上下抽动滑动深 度尺12, 为了防止生锈等, 套棒10和深度尺12材质使用不锈钢、 钛合金或高分子材质。 0020 图4 是后路椎间融合器植入过程中, 融合器植入测深尺的应用示意图。 图中31a为 上位椎体棘突、 31b为下位椎体棘突、 32a为上位椎体后缘、 32b为下位椎体后缘、 17为融合器 上钉器, 33a为上位椎体横突、 33b为下椎体横突。 图4中, 病人为俯卧位, 常规摘除椎间盘组 织, 植入融合器20前, 探明椎间隙的宽度和方向, 以扁平状态放入融合器20, 利用本实用新 型对。
17、放入的融合器20深度进行确认, 确保融合器20顶端与上位椎体后缘32a之间的距离达 到或稍微超过3mm以后, 移去本实用新型, 旋转融合器上钉器90 , 将椎间融合器20置于垂直 状态, 完成植入。 若使用普通椎间融合器 (相对于膨胀式融合器而言) , 可能需椎弓根内固定 并行椎体间加压, 使之与上位椎体30a的下缘及下位椎体30b的上缘紧密接触; 若为膨胀式 融合器, 使其呈张开状态, 无需椎体间加压。 由于后期骨质的长入, 从而使融合器20与上位 椎体30a及下位椎体30b达到骨性融合。 0021 检测时, 为了确认植入的融合器20后缘与上位椎体后缘32a之间的距离, 需要利用 本实用新型。
18、中的测深尺检测。 将套棒10外周的弧状凹槽15平行于矢状面朝向融合器上钉器 17竖杆向下方伸进, 直到套棒10落到上位椎体后缘32a的上部为止, 通过圆环13按下贯穿在 套棒10内的深度尺12, 直到深度尺12的水平端14最下端下降到融合器20上端面为止, 此时, 融合器植入测深尺上端面即套棒上端面所能看到刻度尺16的最低尺寸, 该尺寸就是融合器 20上端面到上位椎体后缘32a上端面之间的距离。 通过实时调整植入的融合器20深度, 从而 保证融合器20上端面与上位椎体后缘32a上端面之间的距离稍大于或等于3mm。 否则, 如果 植入过浅, 融合器20后缘可能会干扰脊神经, 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
19、 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疼 痛, 如果植入过深超出椎体前缘, 可能造成椎体前方的血管损伤。 0022 本实用新型中, 通过在套棒10外端设置弧状凹槽15, 能够使凹槽15与融合器上钉 器的竖杆相匹配, 减小测深尺在椎管内所占据的空间, 便于套棒插入椎管内, 深度尺设置为 弧状凹槽, 能够使弧状面与椎体后缘及椎间隙形成的孔洞相匹配, 便于深度尺插入椎间隙 中; 通过将套棒10直径设定在8mm0.5mm, 厚度在60.5mm, 能够保证套棒10边缘部设置在 上位椎体后缘32a上端, 深度尺12延伸至椎间融合器20后缘上, 即融合器20的上端面, 可利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5903313。
20、 U 5 用深度尺12检测到椎体后缘和椎间融合器20后缘之间的距离; 通过在深度尺12下端部连接 水平端14, 加大了深度尺12在下端面积, 可防止深度尺12落入椎间融合器20上设置的间隙 中, 出现误检测; 通过在 “0” 刻度以上为刻度尺16, 能够在深度尺12下降后, 在套棒10上端 面读到深度尺12下降的高度, 下降高度就是椎体后缘和椎间融合器20后缘之间的距离, 只 有在手术过程中确保此距离达到或稍微超过3mm, 才能避免干扰脊神经或损伤椎体前方血 管, 方可保证手术的成功率, 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0023 以上就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 不会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本领域或 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 可以在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上进行包括尺寸的各种更改和变化。 在理解本专利结构的基础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 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5903313 U 6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7 CN 205903313 U 7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8 CN 205903313 U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