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荧光观察装置和荧光观察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荧光观察装置:从拍摄体内组织而得到的荧光图像中,提取 信号电平比周边高的荧光区域作为病变部,告知用户该病变部的存在(例如参照专利 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9198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例如,将比荧光图像的背景电平高20%的信号电平设定为阈值, 通过对该阈值与各像素的信号电平进行比较,提取荧光区域。但是,由于从组织发出 的荧光微弱,所以,当观察条件变动时,很难准确提取荧光区域。并且,即使提取出 荧光区域,由于该荧光区域的亮度值较低,用户也可能未在图像中识别到荧光区域。
例如,荧光图像中的荧光的信号电平依赖于观察距离。即,关于从存在于相同观 察视野中的凹部和凸部发出的2个荧光,在两个荧光的强度相同的观察条件(距离或 激励光强度等)下,即使发出相同荧光强度,在荧光图像中,来自凹部的荧光由于观 察距离较大,所以,被捕捉为比来自凸部的荧光弱的信号电平。其结果,可能未提取 凹部内的荧光区域。
并且,例如,在根据该荧光区域的亮度值在组织的白色光图像中重叠显示从荧光 图像中提取出的荧光区域的情况下,荧光区域的亮度值比白色光图像的亮度值低,当 该差异较大时,即使在白色光图像中重叠显示荧光区域,也很难鲜明地视觉辨认荧光 区域。特别地,在荧光区域的显示颜色和该荧光区域的背景的组织颜色类似的情况下, 更难视觉辨认荧光区域。因此,即使提取出荧光区域并显示在图像中,用户可能也没 有注意到该荧光区域的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荧光观察装置和荧光 观察系统:不依赖于观察条件的差异,能够可靠地向用户报知观察视野内存在荧光区 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荧光观察装置,其具有:光源,其对观察对象照射参照光和激励 光;荧光图像生成部,其拍摄通过照射来自该光源的所述激励光而在所述观察对象中 产生的荧光并生成荧光图像;参照图像生成部,其拍摄通过照射来自所述光源的所述 参照光而从所述观察对象返回的返回光并生成参照图像;图像合成部,其通过在该参 照图像生成部所生成的所述参照图像上重叠所述荧光图像生成部所生成的所述荧光 图像,生成合成图像;判别部,其对所述参照图像生成部所生成的所述参照图像内的 各位置处的亮度值与规定阈值进行比较,判别有无所述亮度值为所述规定阈值以下的 位置;以及报知部,其在由该判别部判别为存在亮度值为所述规定阈值以下的位置的 情况下,报知该位置的存在。
根据本发明,当对观察对象照射从光源发出的激励光时,通过荧光图像生成部生 成在观察对象中产生的荧光的荧光图像,当对观察对象照射与激励光一起从光源发出 的参照光时,通过参照图像生成部生成其返回光的参照图像。然后,在图像合成部中, 通过在参照图像上重叠荧光图像,生成将荧光区域和观察对象的形式对应起来的合成 图像。
该情况下,当在参照图像中存在具有规定阈值以下的亮度值的位置的情况下,通 过判别部判别该位置的存在并通过报知部进行报知。即使观察距离等观察条件变动, 由荧光图像生成部和参照图像生成部拍摄的荧光和返回光的强度也相互保持比例关 系。因此,在参照图像中具有规定阈值以下的亮度值的位置对应于由荧光图像生成部 拍摄的荧光的强度低于规定值的位置。即,判别部根据参照图像的亮度值,判别有无 如下位置:虽然在观察对象中产生荧光,但是由荧光图像生成部拍摄的荧光的强度不 充分,所以,在荧光图像中不显示为能够视觉辨认的亮度值。
即使返回光的强度由于观察条件的变动而变化,与荧光相比,也维持充分高。因 此,通过使用这种返回光,能够准确判别在荧光图像中存在不显示为能够视觉辨认的 亮度值的荧光区域。由此,能够不依赖于观察条件的差异,可靠地向用户报知在观察 视野内存在荧光区域。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荧光图像生成部具有拍摄所述荧光的摄像元件, 所述判别部具有检测极限阈值作为所述规定阈值,该检测极限阈值是拍摄了具有与如 下荧光强度对应的强度的所述返回光时的所述参照图像的亮度值,该荧光强度与所述 摄像元件的针对所述荧光的检测极限一致。
由此,在荧光的强度为无法由摄像元件检测的电平时,与产生该荧光的位置对应 的参照图像内的位置的亮度值为检测极限阈值以下,通过判别部判别该位置的存在。 由此,能够报知如下情况:虽然产生荧光,但是该荧光相对于摄像元件的感光度很微 弱,所以,在荧光图像中不进行显示。
并且,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图像合成部对所述荧光图像赋予规定色相 并将所述荧光图像重叠在所述参照图像上,所述荧光观察装置具有色相识别部,该色 相识别部识别由所述参照图像生成部生成的所述参照图像内的所述各位置处的色相, 所述判别部根据所述规定色相与由所述色相识别部识别到的色相之间的对比度,对所 述参照图像内的各位置设定视觉辨认极限阈值作为所述规定阈值。
合成图像中的荧光区域的视觉辨认性还依赖于作为背景的参照图像的色相和荧 光区域的色相的对比度。即,在参照图像的色相和荧光区域的色相类似时,很难视觉 辨认荧光区域,在参照图像的色相和荧光区域的色相存在对比时,容易视觉辨认荧光 区域。参照图像的各位置处的色相根据观察对象的形式而不同。这样,通过对参照图 像的各位置设定与该位置的色相对应的视觉辨认极限阈值,除了由荧光图像生成部拍 摄的荧光的强度以外,还考虑色相的对比度,能够报知用户很难识别的荧光区域的存 在。
并且,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荧光观察装置具有提取部,该提取部提取 由所述判别部判别为所述亮度值为所述规定阈值以下的位置,所述报知部报知由所述 提取部提取出的位置。
由此,能够对用户报知无法识别或很难识别的荧光区域的位置。
并且,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报知部在所述合成图像中显示表示由所述 提取部提取出的位置的标记。
由此,能够通过合成图像中显示的标记向用户报知无法识别或很难识别的荧光区 域的位置。
并且,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判别部具有多个所述规定阈值,所述报知 部根据由所述判别部判别为所述规定阈值以下的所述各位置的亮度值对应于由所述 多个规定阈值划分的多个范围中的哪一个范围,在所述合成图像中显示不同显示方式 的所述标记。
由此,用户能够根据显示方式的差异来识别由标记示出的位置中的未拍摄荧光的 可能性的程度或视觉辨认难度的程度。
并且,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报知部通过改变输出的声音来报知所述存 在。
由此,用户能够根据报知部输出的声音的变化来识别不能诊断区域的存在。
并且,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荧光观察装置具有存储部,该存储部相对 应地存储由所述判别部判别为所述亮度值为所述规定阈值以下的所述参照图像内的 位置和该参照图像,所述报知部对由判别部判别为存在亮度值为所述规定阈值以下的 位置的参照图像和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参照图像进行对照,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有相 应参照图像的情况下,中止报知。
由此,能够防止此后对已经向用户报知的荧光区域反复进行报知。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荧光观察系统,其具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荧光观察装 置;以及对所述判别部中使用的所述检测极限阈值进行校正的校正装置,该校正装置 具有:标准样本,其通过照射来自所述光源的所述激励光和参照光而产生荧光和返回 光;光强度调节部,其改变对该标准样本照射的所述激励光和参照光的强度;以及阈 值决定部,其根据拍摄该光强度调节部对所述标准样本照射不同强度的所述激励光和 参照光时的所述荧光和返回光而生成的多个所述参照图像和所述荧光图像的亮度值 的关系,决定所述检测极限阈值,并将该检测极限阈值设定在所述判别部中。
根据本发明,发挥如下效果:不依赖于观察条件的差异,能够可靠地向用户报知 观察视野内存在荧光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荧光观察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a)是示出由图1的荧光观察装置观察到的观察对象的图,(b)是示出拍 摄该观察对象而得到的白色光图像和荧光图像的图,(c)是示出由各摄像元件检测 到的白色光和荧光的强度的图。
图3是说明图1的荧光观察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由图1的荧光观察装置生成的白色光图像和从该白色光图像中提取 出的不能诊断区域的图。
图5是示出由图1的荧光观察装置生成的荧光图像和从该荧光图像中提取出的 荧光区域的图。
图6是示出由图1的荧光观察装置生成的合成图像的图。
图7是示出由图1的荧光观察装置生成的合成图像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示出图1的荧光观察装置的变形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9是说明图8的荧光观察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图1的荧光观察装置的另一个变形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荧光观察系统所具有的校正装置的结构 图。
图12是示出由图11的校正装置得到的观察距离与白色光图像的亮度值和荧光 图像的亮度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标号说明
1:荧光观察装置;2:插入部;2a:前端;3:光源(光强度调节部);31:氙 灯;32:滤镜;33:耦合透镜;4:照明单元;41:光纤;42:照明光学系统;5:摄 像单元;51:物镜;52:二色镜;53、54:会聚透镜;55、56:摄像元件;57:激励 光截止滤镜;6:图像处理部;61:白色光图像生成部(参照图像生成部);62:荧 光图像生成部;63:不能诊断区域提取部(判别部、提取部);64:荧光区域提取部; 65:图像合成部(报知部);66:色相识别部;67:存储部;7:显示部;10:校正 装置;11:保持架;12:标准样本;13:工作台(光强度调节部);14:控制部;15: 阈值决定部;X:观察对象;G1:白色光图像(参照图像);G2:荧光图像;G:合 成图像;E:不能诊断区域;F:荧光区域;M: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0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荧光观察装置1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荧光观察装置1是内窥镜装置,如图1所示,具有被插入体内的细 长的插入部2、光源3、从插入部2的前端2a朝向观察对象X照射来自该光源3的 激励光和白色光的照明单元4、设置在插入部2的前端2a上并取得作为观察对象X 的活体组织的图像信息S1、S2的摄像单元5、配置在插入部2的基端侧并对由摄像 单元5取得的图像信息S1、S2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部6、以及显示由该图像处理部6 进行处理后的图像G的显示部7。
光源3具有氙灯31、从由该氙灯31发出的光中切出激励光和白色光(照明光: 波段400nm~740nm)的滤镜32、以及使由滤镜32切出的激励光和白色光会聚的耦 合透镜33。
照明单元4具有在插入部2的长度方向的大致全长范围内配置的光纤41、以及 设置在插入部2的前端2a上的照明光学系统42。光纤41引导由耦合透镜33会聚的 激励光和白色光。照明光学系统42使由光纤41引导的激励光和白色光扩散,对与插 入部2的前端2a对置的观察对象X进行照射。
摄像单元5具有:物镜51,其使从观察对象X的规定观察范围返回的光会聚; 二色镜52,其反射由该物镜51会聚的光中的激励波长以上的光(激励光和荧光), 并透射波长比激励波长短的白色光(返回光);2个会聚透镜53、54,它们分别使由 该二色镜52反射的荧光和透射过二色镜52的白色光会聚;以及CCD这样的2个摄 像元件55、56,它们拍摄由会聚透镜53、54会聚的白色光和荧光。
摄像元件55、56以一定的帧率取得白色光图像信息S1和荧光图像信息S2。
在图中,标号57是遮断由二色镜52反射的光中的激励光(例如仅透射波段 760nm~850nm的光)的激励光截止滤镜。
图像处理部6具有:白色光图像生成部(参照图像生成部)61,其根据由摄像元 件55取得的白色光图像信息S1生成白色光图像(参照图像)G1;荧光图像生成部 62,其根据由摄像元件56取得的荧光图像信息S2生成荧光图像G2;不能诊断区域 提取部(判别部、提取部)63,其提取白色光图像G1中的具有规定检测极限阈值以 下的亮度值的像素;荧光区域提取部64,其提取荧光图像G2中的具有规定荧光阈值 以上的亮度值的像素;以及图像合成部(报知部)65,其使用由不能诊断区域提取部 63和荧光区域提取部64提取出的像素和白色光图像G1生成合成图像G。
不能诊断区域提取部63将从白色光图像生成部61输入的白色光图像G1的各像 素的亮度值与规定检测极限阈值进行比较,如图4所示,提取具有该检测极限阈值以 下的亮度值的像素群作为不能诊断区域E。这里,如后所述,检测极限阈值是使用摄 像元件55、56预先取得白色光图像G1和荧光图像G2并根据所取得的各图像G1、 G2的亮度值彼此的关系而决定的值。
荧光区域提取部64将从荧光图像生成部62输入的荧光图像G2的各像素的亮度 值与规定荧光阈值进行比较,提取具有该荧光阈值以上的亮度值的像素群作为荧光区 域F。
图2(a)~(c)是说明观察对象X的形状、由摄像元件55、56检测到的白色 光和荧光的强度Iw、If、在各图像生成部61、62中生成的白色光图像G1和荧光图 像G2的关系的图。图2(a)示出观察对象X的形状。图2(b)在相互重叠的状态 下示出拍摄图2(a)所示的观察对象X而得到的白色光图像G1和荧光图像G2。图 2(c)示出在与图2(b)的II-II线对应的位置由摄像元件55、56检测到的白色光的 强度Iw和荧光的强度If。
关于对观察对象X照射的白色光和激励光的强度,在接近插入部2的前端2a的 观察对象X的平坦部分X’或凸部中十分高,但是,在远离插入部2的前端2a的凹部 X”的内部较低。但是,由于对观察对象X照射的白色光具有充分的强度,所以,在 观察对象X中反射并入射到摄像元件55的白色光如图2(c)所示,在凹部X”中也 具有充分的强度Iw。因此,得到十分清楚地拍摄了观察对象X整体的白色光图像G1。
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在观察对象X中产生的荧光的强度比反射光(白色光) 的强度弱。因此,在平坦部分X’和凹部X”中产生相同强度的荧光的情况下,从接近 插入部2的前端2a的平坦部分X’入射到摄像元件56的荧光具有充分的强度If,但 是,从远离插入部2的前端2a的凹部X”的内部入射到摄像元件56的荧光的强度If 不充分。
即,如图2(c)所示,从凹部X”的内部入射到摄像元件56的荧光的强度If小 于摄像元件56针对荧光的检测极限Lim,摄像元件56未检测到,或者,即使被检测 到,在荧光图像G2中也表现为小于规定荧光阈值的亮度值。其结果,如图2(b)所 示,荧光区域提取部64未提取凹部X”内的荧光区域F。
这样,从观察对象X入射到各摄像元件55、56的白色光和荧光的强度Iw、If 在相互维持比例关系的前提下,依赖于观察距离而变化。而且,在观察距离增大时, 在白色光的强度Iw到达摄像元件55的检测极限之前,荧光的强度If低于摄像元件 56的检测极限Lim。将拍摄了具有与和该摄像元件56的检测极限Lim一致的荧光的 强度If对应的强度Iw的白色光时的白色光图像G1的亮度值设定为不能诊断区域提 取部63中的检测极限阈值。
图像合成部65生成表示由不能诊断区域提取部63提取出的不能诊断区域E的位 置的标记M。然后,图像合成部65通过在白色光图像G1中重叠标记M和由荧光区 域提取部64提取出的荧光区域F,生成合成图像G(参照图6)。图像合成部65将 所生成的合成图像G输出到显示部7。作为标记M,例如使用对不能诊断区域E施 加的阴影、包围不能诊断区域E的圆、箭头等。
显示部7显示从图像合成部65输入的合成图像G。
接着,下面对这样构成的荧光观察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荧光观察装置1对作为观察对象X的体内的活体组织进行 观察时,将插入部2插入体内,使插入部2的前端2a与观察对象X对置。然后,使 光源3工作而产生激励光和白色光。激励光和白色光通过耦合透镜33入射到光纤41, 在光纤41内被引导到插入部2的前端2a,通过照明光学系统42扩散,对观察对象X 进行照射。
在观察对象X中,内部包含的荧光物质由激励光激励而发出荧光,并且,白色 光在观察对象X的表面反射。荧光和被反射的白色光从观察对象X返回插入部2的 前端2a,通过物镜51会聚。
图3示出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荧光观察装置1进行的合成图像G的生成处理的流 程图。
通过二色镜52按照每个波长对由物镜51会聚的荧光和白色光进行分支,例如 400nm~700nm的波段的白色光由会聚透镜54会聚,作为白色光图像信息S1由摄像 元件55取得(步骤S1)。
并且,通过激励光截止滤镜57从由物镜51会聚的荧光和白色光中的由二色镜 52反射的光、例如700nm~850nm的波段的包含激励光和荧光的光中去除激励光(例 如740nm以下的光)后,仅荧光由会聚透镜54会聚,作为荧光图像信息S2由摄像 元件56取得(步骤S2)。
由各摄像元件55、56取得的图像信息S1、S2被送出到图像处理部6。在图像处 理部6中,白色光图像信息S1被输入到白色光图像生成部61而生成白色光图像G1 (步骤S3)。另一方面,荧光图像信息S2被输入到荧光图像生成部62而生成荧光图 像G2(步骤S4)。
所生成的白色光图像G1被送出到不能诊断区域提取部63,如图4所示,在不能 诊断区域提取部63中,从白色光图像G1中提取具有规定检测极限阈值以下的亮度 值的不能诊断区域E(步骤S5)。提取出的不能诊断区域E被送出到图像合成部65, 在该图像合成部65中生成表示不能诊断区域E的位置的标记M(步骤S6)。
另一方面,所生成的荧光图像G2被送出到荧光区域提取部64,如图5所示,在 荧光区域提取部64中,从荧光图像G2中提取具有规定荧光阈值以上的亮度值的荧 光区域F(步骤S7)。提取出的荧光区域F被送出到图像合成部65。
如图6所示,图像合成部65通过在白色光图像G1中重叠所生成的标记M和荧 光区域F,生成合成图像G(步骤S8),将该合成图像G输出到显示部7(步骤S9)。 在图6中,作为标记M,示出对不能诊断区域E整体施加的阴影。
在显示部7所显示的合成图像G中出现了荧光区域F的情况下,用户能够将该 荧光区域F识别为病变部。并且,在合成图像G中出现了标记M的情况下,用户识 别到在该标记M所示的位置可能无法正常检测病变部,例如,通过使插入部2的前 端2a接近标记M所示的区域并对该区域进行放大观察,能够确认有无病变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荧光观察装置1,在不能诊断区域提取部 63中,提取可能所产生的荧光未被摄像元件56检测到的白色光图像G1中的较暗的 区域作为不能诊断区域E,在合成图像G中,作为标记M,提示所提取出的不能诊 断区域E的存在。由此,具有如下优点:使用户可靠地识别到可能存在虽然产生荧光 但是在合成图像G中不显示为荧光区域F的假阴性区域,能够支援用户进行更加准 确的诊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标记M,例示了均匀地对不能诊断区域E整体施 加的阴影,但是,也可以生成使用多个显示方式示出不能诊断区域E中的白色光图像 G1的亮度值的分布的标记M。
即,不能诊断区域提取部63具有多个阈值作为检测极限阈值,图像合成部65 判别具有最大的阈值以下的亮度值的各像素的亮度值符合由多个阈值划分的范围中 的哪个范围,按照每个范围使用不同图案的阴影生成标记M。由此,如图7所示, 通过不同图案的阴影示出具有不同亮度值的区域。
由此,用户能够根据显示方式的差异来识别不能诊断区域E中的未检测到产生的 荧光的可能性的程度。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荧光观察装置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荧光观察装置1中,将与摄像元件56的检测极限Lim对应的白色光图像G1 的亮度值设定为规定检测极限阈值,提取具有该检测极限阈值以下的亮度值的区域作 为不能诊断区域E。本变形例的荧光观察装置1’与荧光观察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 取而代之或在此基础上,根据白色光图像G1的各位置处的色相,按照每个位置设定 规定视觉辨认极限阈值。即,如图8所示,荧光观察装置1’在图像处理部6中具有识 别白色光图像G1的各像素的色相的色相识别部66。
并且,在本变形例中,作为合成图像G的生成方法,使用以下方法。即,摄像 元件55具有针对白色光中的红色、绿色和蓝色具有不同感光度的3种受光元件。白 色光图像生成部61根据由各种受光元件得到的图像信息,生成分别赋予了红色、绿 色和青色的虚拟颜色的R图像、G图像和B图像,将这3个单色图像输出到图像合 成部65。
图像合成部65对从荧光区域提取部64输入的荧光区域F赋予绿色的虚拟颜色, 通过在G图像内的同一位置加上该荧光区域F的信号,生成G’图像。然后,图像合 成部65通过对R图像、G’图像和B图像进行重叠,生成作为彩色图像的合成图像G。 在合成图像G中,荧光区域F显示为绿色的明亮区域。
色相识别部66针对白色光图像G1的各像素计算R图像、G图像和B图像中的 亮度值之比,根据计算出的比,识别该像素所具有的色相属于预先设定的多个色相区 域中的哪一个区域。
不能诊断区域提取部63根据由色相识别部66识别到的各像素的色相区域,设定 针对各像素的视觉辨认极限阈值。例如,如上所述,在将荧光区域F显示为绿色的情 况下,针对具有属于红色色相区域的色相的像素设定更低的视觉辨认极限阈值,针对 具有属于黄色或白色色相区域的色相的像素设定更高的视觉辨认极限阈值。
接着,参照图9的流程图对本变形例的荧光观察装置1’的合成图像G的生成处 理进行说明。
根据荧光观察装置1’,当在步骤S3中生成白色光图像G1后,通过色相识别部 66识别白色光图像G1的各像素的色相(步骤S10),接着,通过不能诊断区域提取 部63,根据各像素的色相设定针对该各像素的视觉辨认极限阈值(步骤S11)。
这里,在作为荧光区域F的背景的活体组织的色相为红色的情况下,由于荧光区 域F的色相和活体组织的色相为对比色,所以,在合成图像G中,即使荧光区域F 的亮度值较低,用户也容易视觉辨认荧光区域F。另一方面,在活体组织的色相为黄 色或白色的情况下,由于荧光区域F的色相和活体组织的色相为类似色,所以,在合 成图像G中,即使荧光区域F的亮度值较高,用户也很难视觉辨认荧光区域F。这样, 除了荧光区域F的亮度值的高低以外,荧光区域F的视觉辨认性还依赖于荧光区域F 的色相与背景的色相的对比度。在步骤S11中由不能诊断区域提取部63设定的视觉 辨认极限阈值高于具有与荧光区域F的色相类似的色相的像素,低于具有与荧光区域 F的色相形成对比的色相的像素。
接着,在步骤S5中,提取与荧光图像G2内的荧光区域F中的亮度值不充分的 荧光区域F对应的白色光图像G1内的区域,作为不能诊断区域E。其中,针对背景 组织的色相为红色的荧光区域F,仅在亮度值较低的情况下提取为不能诊断区域E, 针对背景组织的色相为黄色或白色的荧光区域F,在亮度值较高的情况下也提取为不 能诊断区域E。接着,在步骤S6中,生成表示在步骤S5中提取为不能诊断区域E 的荧光区域F的标记。
这样,根据本变形例,利用标记示出虽然显示在合成图像G中但是由于亮度值 较低且以与作为背景的组织类似的色相显示而使用户很难视觉辨认的荧光区域F,由 此,具有如下优点:使用户可靠地识别到这种荧光区域F,能够支援用户进行更加准 确的诊断。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使用合成图像G中的标记M的显示/非显示,向 用户报知不能诊断区域提取部63有无提取不能诊断区域E,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 而使用声音的变化。即,荧光观察装置具有输出声音的扬声器,根据有无提取不能诊 断区域E而改变从扬声器输出的声音的音高、节奏、音量,或者对声音的接通断开进 行切换。这样,也能够可靠地向用户报知不能诊断区域E的存在。
并且,也可以与通过对插入部2的前端2a进行操作而导致的白色光图像G1内 的不能诊断区域E的移动连动地改变声音的音高、节奏、音量,由此,向用户报知不 能诊断区域E和插入部2的前端2a的位置关系,用户将声音的变化作为着眼点,能 够容易地将插入部2的前端2a导向不能诊断区域E的方向。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如图10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存储 部67,该存储部67在不能诊断区域提取部63从白色光图像G1中提取出不能诊断区 域E的情况下存储该白色光图像G1,图像合成部65每当输入不能诊断区域E时, 将提取出该不能诊断区域E的白色光图像G1与存储部67中存储的白色光图像G1 进行对照,在存储部67中存在相应的白色光图像G1的情况下,中止生成表示该不 能诊断区域E的标记M,或者对标记M进行变更。图10所例示的荧光观察装置1” 以荧光观察装置1为基础。
在用户移动视野并对观察对象X进行观察时,虽然是已经确认的不能诊断区域 E,但是,当反复向用户提示表示该不能诊断区域E的标记M时,用户可能感到厌烦 并再次确认相同的不能诊断区域E。因此,针对已经报知的不能诊断区域E,此后不 进行报知,由此能够提高使用便利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根据插入部信息来设定不能诊断区域提 取部63的规定检测极限阈值。即,作为插入部2,荧光观察装置也可以具备具有存 储插入部信息的IC芯片(图示省略)且能够相对于光源3和/或图像处理部6进行装 卸的插入部,光源3或图像处理部6具有判别IC芯片中存储的插入部信息的插入部 判别部(图示省略)。作为插入部信息,举出与各插入部2对应的观察对象X的部 位、荧光物质的种类、各光学系统的规格等的信息等。
该情况下,当插入部2与光源3或图像处理部6连接时,插入部判别部读出IC 芯片中存储的插入部信息,将该插入部信息送出到不能诊断区域提取部63。不能诊 断区域提取部63保持将插入部信息和规定检测极限阈值对应起来的表,选择并设定 与从插入部判别部输入的插入部信息对应的检测极限阈值。
由此,不需要根据用户要使用的插入部2来设定检测极限阈值,能够提高使用便 利性。
接着,参照图11和图12对具有荧光观察装置1和校正该荧光观察装置1所使用 的检测极限阈值的校正装置10的荧光观察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校正装置10具有固定插入部2的保持架11、与固 定在该保持架11上的插入部2的前端2a隔开观察距离D而对置的标准样本12、对 插入部2的前端2a与标准样本12之间的观察距离D进行变更的工作台(光强度调 节部)13、控制该工作台13的控制部14、以及根据在各观察距离D拍摄的白色光图 像G1和荧光图像G2的亮度值来决定检测极限阈值的阈值决定部15。
标准样本12构成为,在与插入部2的前端2a对置配置的观察面上具有均匀的构 造,在该整个观察面中均匀地反射白色光,并且,均匀地产生荧光。
控制部14通过驱动工作台13,阶段地变更观察距离D,每次进行变更时,将观 察距离D输出到阈值决定部15。阈值决定部15从控制部14接受观察距离D后,从 白色光图像生成部61和荧光图像生成部62接受在该观察距离D的条件下生成的白 色光图像G1和荧光图像G2。
由此,阈值决定部15得到将观察距离D与白色光图像G1的亮度值和荧光图像 G2的亮度值对应起来的数据。图12是示出阈值决定部15得到的观察距离D与白色 光图像G1的亮度值Vw和荧光图像G2的亮度值Vf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如图12所示,白色光图像G1的亮度值Vw和荧光图像G2的亮度值Vf均与观 察距离D成反比例变化。这里,拍摄了具有充分强度的白色光的白色光图像G1在观 察距离D充分大的范围内也具有充分的亮度值Vw。另一方面,关于拍摄了比白色光 微弱的荧光的荧光图像G2,在白色光具有充分强度的观察距离D的范围内,通过使 荧光的强度低于摄像元件56的检测极限Lim,成为亮度值Vf恒定的电平。阈值决定 部15将荧光图像G2的亮度值Vf较高的观察距离D中的白色光图像G1的亮度值 Vw决定为检测极限阈值Th,在不能诊断区域提取部63中设定所决定的检测极限阈 值Th。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校正装置10中,代替控制部14对工作台13进行控制而 变更观察距离D的情况,控制部14也可以对光源(光强度调节部)3进行控制而变 更对标准样本12照射的白色光和激励光的强度。
这样,也能够得到图12所示的白色光图像的亮度值Vw与荧光图像的亮度值Vf 的关系,能够同样决定检测极限阈值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