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插入部能够相对于操作部进行旋转的内窥镜的电子内窥镜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插入部相对于操作部进行旋转的内窥镜。在这种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近前侧设有例如插入部旋转拨盘,通过对该插入部旋转拨盘进行旋转操作,使插入部旋转。
具体而言,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254002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结构:设置与插入部(2)一体进行旋转动作的插入部旋转部(21),通过使该插入部旋转部(21)进行扭转动作,能够使插入部(2)相对于操作部(3)进行转动。
在这种结构中,手术医生一边根据需要使插入部旋转拨盘旋转,一边将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到被检体中。通过目视插入部旋转拨盘来确认此时的插入部的旋转角度。
但是,在内窥镜为电子内窥镜的情况下,手术医生一边利用监视器确认从电子内窥镜得到的图像一边操作内窥镜。
因此,手术医生需要进行如下的视线变更:在要进行插入操作时观看监视器,在要确认插入部的旋转角度时,眼睛从监视器离开,目视确认插入部旋转拨盘。
因此,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234058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09-50540号公报中记载了,在通过对旋钮(19)进行旋转操作而能够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16)进行旋转的内窥镜中,在操作部外壳(23)的罩(25)上设置罩标识(27),在插入部(12)的基端侧的旋钮(19)上设置旋钮标识(36)。由此,可知,当旋钮标识(36)对准罩标识(27)时,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16)处于中立位置。进而,在这些公报中记载了如下技术:设置力量变化机构,该力量变化机构根据插入部(12)的旋转角度来改变旋转所需要的旋转力量。由此,能够通过力量感觉来掌握插入部(12)的旋转角度。因此,根据这些公报所记载的技术,能够通过目视确认插入部的旋转角度是否成为中立,并且,手术医生能够通过感测力量进行掌握。
但是,在日本特开2010-234058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09-50540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中,虽然不进行目视也能够确认中立位置,但是,仅通过力量很难明确判断插入部的当前旋转角度是从中立位置旋转什么程度后的位置。而且,为了进行基于力量的判断,必须对插入部进行旋转操作,在不需要进行旋转操作的期望时点确认插入部的旋转角度时,依然需要从监视器变更视线方向来进行目视。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需要从显示内窥镜图像的显示部移开视线就能够掌握插入部的任意旋转角度的电子内窥镜系统。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子内窥镜系统具有插入部能够相对于操作部进行旋转的内窥镜,以电子方式对被检体的图像进行摄像,其中,该电子内窥镜系统具有:物理量产生部,其设置在所述插入部中,产生根据所述插入部相对于所述操作部的旋转角度而变化的物理量;检测部,其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中,检测由所述物理量产生部产生的所述物理量;旋转角度计算部,其根据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物理量计算所述插入部的旋转角度;以及显示部,其显示所述被检体的图像,并且,根据所述计算出的旋转角度进行表示所述插入部相对于所述操作部的旋转角度的显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子内窥镜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1的内窥镜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1中操作部与插入部的连接部分的沿着轴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3的A-A截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5是夸张示出上述实施方式1中设置在插入部接头的外周上的变形部的截面形状的图。
图6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1的显示部中的内窥镜图像和旋转角度显示图像的显示例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操作部与插入部的连接部分的沿着轴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上述实施方式2的图7的B-B剖视图。
图9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2的变形部的反射面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2中基于变形部的反射面的反射光到达受光传感器的到达位置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操作部接头与插入部接头的连接部分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中可利用的内窥镜配件的一例相关联的支气管镜的检查时的状况的图。
图13是示出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中可利用的内窥镜配件的一例相关联的安装在内窥镜上的内窥镜配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中可利用的内窥镜配件的一例相关联的连续设置的筒部件的键和键槽的状况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中可利用的内窥镜配件的另一例相关联的安装在内窥镜上的内窥镜配件的结构的图。
图16是示出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中可利用的内窥镜配件的另一例相关联的内窥镜配件的结构的与中心轴垂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图6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电子内窥镜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1所示,该电子内窥镜系统1具有电子内窥镜(以下简称为内窥镜)2、视频处理器3、显示部4。
内窥镜2具有由操作者保持并进行操作的近前侧的操作部6、以及从该操作部6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的细长的插入部5。
插入部5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操作部6绕中心轴O(插入部5的中心轴。参照图3等)进行旋转。该插入部5具有由物镜等构成的光学系统11、对由该光学系统11成像的被检体的光学像进行光电转换并生成电子图像的摄像元件12、以及产生根据插入部5相对于操作部6的旋转角度而变化的物理量的物理量产生部13。在本实施方 式中,如下述说明的那样,该物理量产生部13成为如下的变形部,该变形部形成为绕中心轴O的形状根据绕中心轴O的角度而变化。
并且,在操作部6上设有检测由物理量产生部13产生的物理量的检测部1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和其他实施方式中,“物理量”意味着现象或物质的一个可测定的属性。
视频处理器3对由摄像元件12摄像而得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在该视频处理器3中设有旋转角度计算部15,该旋转角度计算部15具有由上述检测部14检测到的物理量计算与插入部5的旋转角度对应的旋转角度值。但是,旋转角度计算部15不限于配置在视频处理器3内。
显示部4例如构成为具有监视器,显示由视频处理器3进行处理后的被检体的内窥镜图像46(参照图6),并且,根据由旋转角度计算部15计算出的旋转角度值,进行表示插入部5相对于操作部6的旋转角度的显示(例如图6所示的旋转角度显示图像47)。
接着,图2是示出内窥镜2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上述插入部5从前端侧起依次具有前端硬性部21、能够向一个方向和该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这2个方向弯曲的弯曲部22、长条且具有挠性的挠性管部23、呈锥形状的防折部24。上述光学系统11和摄像元件12配设在它们之中的前端硬性部21内。并且,防折部24设置在插入部5的基端部,用于防止插入部5相对于操作部6的屈曲。
在插入部5的基端侧的与操作部6连接的连接部中设有呈圆环状且在周面形成有滚花的插入部旋转拨盘25。该插入部旋转拨盘25构成为与插入部5一体转动。因此,当手术医生对插入部旋转拨盘25进行旋转操作时,插入部5能够相对于操作部6进行旋转。这样,如果在将插入部5调整为期望旋转角度后使弯曲部22弯曲,能够向期望方向进行弯曲操作。
旋钮凸部25a从插入部旋转拨盘25的周向的一部分向外径方向突出设置。该旋钮凸部25a是如下的标识:用于通过与从操作部6的前端侧的标识环26的周向的规定位置突出设置的UP弯曲标识26a进行对位,将插入部5相对于操作部6定位在中立位置。这里,中立位置是作为弯曲操作部的弯曲杆28的弯曲操作方向和弯曲部22的弯曲方向一致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在旋钮凸部25a和UP弯曲标识26a上设置用 于更加准确进行对位的其他标识(例如刻度等)。
操作部6配设有用于供手术医生把持的把持部27、能够通过把持着把持部27的手的例如拇指等进行弯曲操作的例如旋转操作式的弯曲杆28。弯曲杆28通过进行基于旋转的弯曲操作,使弯曲部22进行弯曲动作。
并且,通用缆线7从操作部6的基端部延伸出来,与视频处理器3或未图示的光源装置等连接。
图3是操作部6与插入部5的连接部分的沿着轴方向的剖视图。
在插入部5的挠性管部23的基端部,以向中心轴O方向的基端侧突出的方式配设有呈圆筒状的插入部接头31。并且,在插入部接头31的外周侧配设有插入部外壳32。而且,在该插入部外壳32的外周侧配设有上述插入部旋转拨盘25。上述防折部24配设在该插入部旋转拨盘25的前端侧。
另一方面,在操作部6的内部的前端部,以向中心轴O方向的前端侧突出的方式配设有呈圆筒状的操作部接头33。而且,在操作部接头33的前端部的圆筒状内部,以能够绕中心轴O进行旋转的方式嵌合有上述插入部接头31的基端部(下面将操作部接头33与插入部接头31的嵌合部分称为接头嵌合部)。
并且,在操作部接头33的基端侧的外周配设有操作部外装36。
进而,在操作部接头33的中心轴O方向中程的外周,以按压到操作部外装36上的方式配设有第1环状部件34。而且,经由第2环状部件35外嵌固定有上述标识环26。
另外,配设有各种信号缆线和钳子通道等的内窥镜内部38构成为,在该操作部6与插入部5的连接部分中也使用多个O环等,从而与外部成为水密。
接着,参照上述图3、图4和图5对接头嵌合部的结构进行说明。这里,图4是示出图3的A-A截面的一部分的图,图5是夸张示出设置在插入部接头31的外周的变形部的截面形状的图。
在操作部接头33的接头嵌合部的内周,在周向的比较窄的范围内配设有呈片状的压力传感器42作为检测部14。从该压力传感器42朝向基端侧配设有信号线43,该信号线43经由上述通用缆线7而与视频处理器3内的旋转角度计算部15电连接。
在插入部接头31的接头嵌合部的外周的、能够与上述压力传感器42抵接的位置,设有绕中心轴O的外径形状不固定的变形部41作为图1所示的物理量产生部13。具 体而言,如图5所示,变形部41由弹性材料形成,以使得绕插入部5的中心轴O的直径根据绕中心轴O的角度而变化(例如,与中心轴O垂直的截面的外侧轮廓成为螺旋形状)。另外,该变形部41中的改变外径形状的周向的角度范围θ2包含能够与压力传感器42抵接的角度范围θ1(该角度范围θ1与插入部5能够相对于操作部6进行旋转的角度范围大致相等)。
根据这种结构,当插入部5相对于操作部6的旋转角度变化时,变形部41对压力传感器42施加与旋转角度对应的不同压力(即,作为物理量产生部13的变形部41产生的根据插入部5相对于操作部6的旋转角度而变化的物理量是压力)。具体而言,在与压力传感器42抵接的部分是变形部41的小径部分时,对压力传感器42施加的压力较小,随着直径增大,对压力传感器42施加较大的压力,压力传感器42检测的压力根据插入部5的旋转角度而变化。压力传感器42将这样检测到的压力发送到旋转角度计算部15。
旋转角度计算部15根据从压力传感器42接收到的压力计算插入部5的旋转角度。
图6是示出显示部4中的内窥镜图像46和旋转角度显示图像47的显示例的图。
视频处理器3根据由旋转角度计算部15计算出的旋转角度,将插入部5的绕中心轴O的上下左右位置作为坐标,生成在该坐标上重叠了表示插入部5的旋转角度的标识而得到的旋转角度显示图像数据。
如上所述,显示部4显示从摄像元件12得到的内窥镜图像46,并且,将由视频处理器3生成的旋转角度显示图像数据显示为图6所示的旋转角度显示图像47。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旋转角度显示图像47中显示表示插入部5的绕中心轴O的上下左右位置的坐标47a、以坐标47a的原点为中心的圆47b、表示绕坐标47a的原点可旋转范围的旋转极限线47c、圆47b上表示插入部5的旋转角度的标识例如点47d。这里,坐标47a的上方向是从图2的上侧朝向下侧观察中心轴O时的UP弯曲标识26a的方向(从手术医生观察的朝向操作部6的一侧的方向)。因此,旋转角度显示图像47中显示的文字“上”表示插入部5的旋转角度中的与中立位置对应的角度。
另外,图6所示的是一个显示例,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显示。例如,也可以在插入部5成为中立位置时,还进行(例如点47d的)闪烁显示、使(例如点47d的)显 示颜色不同的显示、表示是中立位置的其他文字显示等中的至少一方。该情况下,能够更加明确地掌握中立位置。或者,显示部4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指定坐标47a中的任意的至少一个角度(即能够指定2个以上的角度),在插入部5的旋转角度是该指定角度时,还进行闪烁显示、使显示颜色不同的显示、文字显示中的至少一方。该情况下,能够更加明确地掌握指定角度。
根据这种实施方式1,在显示内窥镜图像46的显示部4中,除了内窥镜图像46以外,还显示旋转角度显示图像47,所以,视线不用从显示部4离开,就能够掌握插入部5的任意的旋转角度。因此,能够更加简便且迅速地进行内窥镜检查。
并且,通过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变形部41和压力传感器42的组合,检测用于计算旋转角度的物理量即压力,所以,结构简单,能够廉价地制造。
这里,关于形成变形部41的弹性材料,可选择的材料的种类较多,所以,能够容易地选定与各种用途的内窥镜对应的最佳材料。
而且,本实施方式采用变形部41与压力传感器42接触的接触型,所以,具有配置所需要的空间很少即可的优点。
进而,将物理量产生部13设置在插入部5中、将检测部14设置在操作部6中,所以,与采用相反配置的情况相比,具有容易布线的优点。即,虽然检测部14需要针对旋转角度计算部15进行布线,但是,由于插入部5相对于操作部6进行旋转,所以,如果将检测部14配设在插入部5侧、将物理量产生部13配设在操作部6侧,则需要采用即使插入部5旋转也能够维持从检测部14到旋转角度计算部15的电连接这样的布线构造,结构复杂。与此相对,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则能够避免这种复杂的结构。
[实施方式2]
图7~图10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图7是操作部6与插入部5的连接部分的沿着轴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图7的B-B剖视图。
在该实施方式2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主要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上述实施方式1检测应力作为物理量,但是,本实施方式检测光的受光位置。
即,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接头33的内周面的例如基端侧(参照图7)设有发光部53,该发光部53能够在与插入部5的中心轴O平行的方向上发出 束状的点光(例如激光)。
进而,在该发光部53的沿着周向的操作部接头33的内周面,呈圆弧状配设有根据受光位置进行光的感测的作为检测部14的受光传感器52,以使得能够检测沿着周向的规定角度范围。这里,规定角度范围是能够接收来自后述反射面51a的反射光的范围。
另一方面,在插入部接头31的基端面设有作为物理量产生部13的包含反射面51a的变形部51,该变形部51根据插入部5的旋转角度,使来自发光部53的光向受光传感器52的不同受光位置反射。因此,更详细地讲,上述发光部53朝向该变形部51的反射面51a发出光(但是,发光部53的光到达的部位是轴方向位置与发光部53相同的反射面51a的部位,如果插入部5旋转,则光到达的反射面51a的部位也变化)。
图9是示出变形部51的反射面51a的形状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反射面51a例如形成为绕插入部5的中心轴O的轴方向位置根据绕中心轴O的角度而以例如固定比例变化的螺旋形状。更详细地讲,该反射面51a被设置成,朝向中心轴O的方向稍微倾斜与绕中心轴O的角度对应的量,由此,反射光能够到达(不是从中心轴O方向观察操作部接头33的内周面时的圆周的切线方向)呈圆弧状的受光传感器52的目标角度位置。这里,目标角度位置例如是如下位置:从发光部53到反射面51a的光路长度越长,从发光部53到受光传感器52上的光的受光位置的绕中心轴O的角度越大。
图10是示出基于变形部51的反射面51a的反射光到达受光传感器52的到达位置的例子的侧视图。
在运用时,例如以固定时间间隔使发光部53闪烁发光。考虑该闪烁中的1次发光。
根据上述这种结构,当插入部5相对于操作部6的旋转角度变化时,从发光部53到反射面51a的光路长度变化,并且,在反射面51a上的哪个位置接收来自发光部53的光并进行反射的情况变化。由此,受光传感器52接收由反射面51a反射后的光的位置变化。
旋转角度计算部15接收受光传感器52感测光的受光位置,根据接收到的受光位置计算插入部5的旋转角度。
然后,通过显示部4根据计算出的旋转角度进行图6所示的显示,这点与上述实 施方式1相同。
根据这种实施方式2,通过将发光部53和受光传感器52配置在操作部接头33上,并将具有反射面51a的变形部51配置在插入部接头31上,也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的效果。
并且,本实施方式采用变形部51与受光传感器52不接触的非接触型,所以,不会产生磨损,具有耐久性高的优点。
而且,如果使用位置检测精度较高的传感器作为受光传感器52,则结果计算出的旋转角度的精度也较高,能够进行高精度的角度检测。
另外,也可以使用CCD或CMOS等摄像元件作为受光传感器52。该情况下,如果进一步使反射面51a的表面性状(表面粗糙度或起伏等)根据绕中心轴O的角度而不同,则通过对从摄像元件取得的图像进行解析并取得表面性状,能够根据所取得的表面性状计算插入部5的旋转角度。并且,代替表面性状,也可以使反射面51a的反射率根据绕中心轴O的角度而不同,在使用彩色摄像元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反射面51a的颜色根据绕中心轴O的角度而不同。
[实施方式3]
图11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是示出操作部接头33与插入部接头31的连接部分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
在该实施方式3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2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主要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检测电阻值作为物理量。
即,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入部接头31的外周面上的、能够相对于操作部接头33的内周面滑动的位置上设有作为物理量产生部13的电阻体55。
例如以如下方式沿着周向配置该电阻体55:将1条线状电阻的中央作为折返端55b,折返的线状电阻部分隔着轴方向的固定间隔而分开。因此,电阻体55的周向的一端侧为折返端55b,另一端侧为开放端55a。
另一方面,在操作部接头33的内周面设有一对电触点56作为检测部14。一对电触点56跨电阻体55的折返的线状电阻部分的一方和另一方并与其抵接。而且,配设有上述电阻体55的周向的角度范围包含能够与电触点56抵接的角度范围(该角度范围与插入部5能够相对于操作部6进行旋转的角度范围大致相等。参照图5的θ1 等。)。
根据这种结构,当插入部5相对于操作部6的旋转角度变化时,从一对电触点56抵接的位置到折返端55b的沿着周向的长度变化。因此,电阻体55在一对电触点56之间产生的电阻值也根据插入部5的旋转角度而变化。
视频处理器3内的旋转角度计算部15检测一对电触点56之间的电阻值,根据检测到的电阻值计算插入部5的旋转角度。
另外,关于形成电阻体55的线状电阻,不需要使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在长度方向上均匀,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从折返端55b朝向开放端55a,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增加(例如指数地增加)。该情况下,由于插入部5的旋转角度变化时的电阻值的变化变大,所以,具有能够减小角度检测误差的优点。
根据这种实施方式3,通过将电阻体55配置在插入部接头31上、将电触点56配置在操作部接头33上,也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1、2大致相同的效果。
并且,通过电阻体55与电触点56的组合,检测作为物理量的电阻值,所以,结构简单,也不需要特殊的传感器等,所以能够廉价地制造。
这里,关于形成电阻体55的材料,可选择的种类较多,所以,能够容易地选定与各种用途的内窥镜对应的最佳材料。
而且,本实施方式采用电阻体55与电触点56接触的接触型,所以,具有配置所需要的空间很少即可的优点。
另外,作为要检测的物理量,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使用应力,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光的受光位置(或表面性状、反射率、颜色),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电阻值,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其他物理量例如时间、电流值、静电电容、光量、变形量、磁气、温度、加速度等。此时,根据采用哪种物理量,插入部接头31侧的物理量产生部13的结构也变化。
并且,关于配设在插入部5侧的物理量产生部13,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是绕中心轴O的外径形状不固定的变形部41,在实施方式2中是包含反射面51a的变形部51,均不需要电力供给。并且,由于在实施方式3中是电阻体55,所以,为了检测电阻值而施加电压,但是,与主动发挥功能而要求驱动电力的情况(例如传感器或发光元件等)不同。这样,与配设在操作部6侧的检测部14相比,配设在插入部5侧的物理量产生部13的结构简单且不需要(至少主动的)电力供给,如上所述,在简 化布线的方面是理想的。
接着,参照图12~图14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电子内窥镜系统1中可利用的内窥镜配件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2是示出支气管镜的检查时的状况的图,图13是示出安装在内窥镜2上的内窥镜配件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4是示出连续设置的筒部件的键和键槽的状况的剖视图。
具有插入部5相对于操作部6旋转的机构的内窥镜2构成为,通过把持并旋转配置在操作部6与插入部5之间的防折部24、或设置在插入部5的基端侧以对插入部5进行旋转操作的插入部旋转拨盘25,使插入部5旋转。
这种结构的内窥镜2例如有时用于支气管镜等,但是,在利用支气管镜进行检查时,例如如图12所示,通过一只手把持操作部6并进行角度操作,在患者的嘴角处通过另一只手把持插入部5并进行操作。
因此,在使插入部5旋转时,需要使在患者的嘴角处把持插入部5的手脱离把持插入部5的状态,并移动到插入部旋转拨盘25或防折部24重新进行把持,从而进行旋转操作。
因此,在进行旋转操作时,由于松开把持插入部5的手,所以操作变得不稳定。并且,由于需要使进行把持的手从嘴角移动到插入部旋转拨盘25或防折部24,所以操作烦杂。
本内窥镜配件60正是鉴于这点而完成的结构。
即,内窥镜配件60构成为能够可伸缩的多段式筒部件,其具有:基端侧的第1筒部件61,其在内周侧设有用于以一体地转动的方式与插入部旋转拨盘25卡合的弹性卡合部65;以及多个筒部件(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为第2~第4筒部件62~64),它们从该第1筒部件61朝向前端侧连续设置,设置成与第1筒部件61一体转动、并且能够在插入部5的长度方向上移动。
具体而言,第1筒部件61配设在插入部旋转拨盘25和防折部24的外周侧,内周侧的弹性卡合部65具有与插入部旋转拨盘25的外形形状大致一致的内表面形状部65a。该弹性卡合部65例如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在使内表面形状部65a与插入部旋转拨盘25卡合时,尽量不产生无用的间隙,即不产生转动操作时的晃动。并且,弹性卡合部65由弹性材料形成,由此,在转动操作时在与插入部旋转拨盘25之间产生摩擦力,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夹紧力。通过这种结构,在内窥镜配件60安装在内 窥镜2上时,第1筒部件61和插入部旋转拨盘25一体转动。并且,在第1筒部件61的前端部形成有内方凸缘61a。
在第1筒部件61的内周前端侧配设有与该第1筒部件61的内周直径大致相同的外周直径的(更准确地讲,比第1筒部件61的内周直径稍小的外周直径的)第2筒部件62。在该第2筒部件62的基端侧形成有外方凸缘62b,通过与上述第1筒部件61的内方凸缘61a卡合,作为轴方向上的防脱件发挥功能。
在该第2筒部件62的前端侧,也同样配设有直径进一步依次减小的第3筒部件63和第4筒部件64(另外,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设连续设置的筒部件的数量为4个,但是当然不限于此)。
另外,在这些第3筒部件63和第4筒部件64的基端侧,也分别形成有发挥与第2筒部件62的外方凸缘62b相同的功能的外方凸缘63b、64b。并且,在除了最前端侧的第4筒部件64以外的第2筒部件62和第3筒部件63的前端侧,也分别形成有发挥与第1筒部件61的内方凸缘61a相同的功能的内方凸缘62a、63a。
例如如图14所示,上述各筒部件61~64以连续设置的2个筒部件中的一个筒部件的键与另一个筒部件的键槽卡合的方式连结,与内窥镜配件60的伸缩方向平行地设置这些键和键槽。具体而言,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在外周侧的筒部件61(或62或63)的内周侧突出设置有键61c(或62c或63c),在内周侧的筒部件62(或63或64)上形成有承接该键61c(或62c或63c)的键槽62d(或63d或64d)。另外,键和键槽不限于仅设置1条,当然也可以设置多条。
根据这种结构,键61c、62c、63c和键槽62d、63d、64d不会妨碍由多个筒部件61~64构成的内窥镜配件60的伸缩作用,能够维持全部筒部件61~64一体转动。
而且,在多个筒部件61~64中,最前端侧的第4筒部件64的直径最小,所以,把持其外周面并使其旋转需要力量。因此,如图13所示,设置向外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66,能够以较小的力量容易地使其旋转。
这种结构的内窥镜配件60在进行内窥镜检查之前例如处于缩短的状态,然后从插入部5的前端侧贯穿插入,使第1筒部件61的弹性卡合部65与插入部旋转拨盘25卡合。
然后,在进行内窥镜2的插入等操作时,以使最前端侧的第4筒部件64始终位于患者的嘴角的方式,使内窥镜配件60伸缩并进行操作。
这样,如果使用图13和图14所示的内窥镜配件60,则能够维持在患者的嘴角处把持插入部5的状态,并进行插入部5的旋转操作。因此,操作不会变得不稳定,还能够减轻操作的烦杂度。
接着,参照图15和图16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电子内窥镜系统1中可利用的内窥镜配件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安装在内窥镜2上的内窥镜配件的结构的图,图16是示出内窥镜配件的结构的与中心轴O垂直的剖视图。
该图15和图16所示的内窥镜配件70示出用于解决与上述图12~图14所示的内窥镜配件60相同的课题的另一个结构例。
内窥镜配件70是图16所示的与中心轴O垂直的截面呈C字形状的部件,该内窥镜配件70具有:筒状部件71,其由弹性材料形成,具有插入部5的外径以上的内径的内周面71a;以及切口71c,其以与中心轴O平行的方式设置在该筒状部件71的周向的一部分上。
该内窥镜配件70的内周面71a形成为,直径比插入部5的外周面大一些。并且,内窥镜配件70的厚度形成为规定厚度,以使得成为转动操作不需要较大力量的程度的外径的外周面71b(相反,内窥镜2的插入部5也设定为能够通过内窥镜配件70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力量)。
这种结构的内窥镜配件70在进行内窥镜检查时,经由切口71c从侧方安装在插入部5上。在该安装时,由于内窥镜配件70由弹性材料形成,所以,切口71c打开等形状适当变形,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
而且,在进行内窥镜2的插入时,以使内窥镜配件70始终位于患者的嘴角的方式,使内窥镜配件70沿着插入部5移动。在该移动时,如果放松把持内窥镜配件70的力,则由于内窥镜配件70的内周面71a的直径比插入部5的外周面大,所以能够容易地移动。
另一方面,在使插入部5旋转时,通过以适当的力把持内窥镜配件70,内周面71a与插入部5的外周面抵接。而且,由于内窥镜配件70的内周面71a按压插入部5的外周面的力,在内窥镜配件70和插入部5之间产生摩擦力。通过该摩擦力,内窥镜配件70和插入部5能够以一体转动的方式旋转。而且,在该旋转时,由于内窥镜配件70的外径比插入部5的外径大,所以,能够以较小的力量容易地使其旋转。
这样,根据图15和图16所示的内窥镜配件70,能够维持在患者的嘴角处把持 插入部5的状态,并进行插入部5的旋转操作。因此,操作不会变得不稳定,还能够减轻操作的烦杂度。
并且,图15和图16所示的内窥镜配件70构成为利用切口71c进行拆装。因此,可以在进行内窥镜检查之前将内窥镜配件70安装在插入部5上,但是,也可以在内窥镜检查中在必要时点如期望的那样进行拆装,所以具有使用便利性优良的优点。
而且,内窥镜配件70由弹性材料形成为比较简单的形状,所以,能够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结构要素进行变形而具体化。并且,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结构要素的适当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的形式。例如,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结构要素中删除若干个结构要素。进而,也可以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这样,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和应用。
本申请以2012年5月23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117770号为优先权主张的基础进行申请,上述公开内容被引用到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