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背景技术 通常, 车辆驾驶座前部配置有中控板, 在该中控板中设置有车辆仪表、 操作部等。 此外, 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今, 还增设有诸如汽车音响、 导航仪等车载电子装置, 通常 这些电子装置的操作部被配置于上述中控板。
日本专利特开平第 9-138654 号中公开了一种能够调节显示面板倾角和转角的装 置 ( 如图 11 所示 ), 连接部件 923 将支撑部件 930 和显示面板 920 可旋转地连接, 使用者通 过推拉显示面板 920 的上部, 使连接部件 923 的腔体 923c 内的滚珠 923d 从支撑部件 930 的凹部 932c 脱离, 并进入相邻的凹部 932c 中, 由此, 能够使显示面板 920 在箭头 A 所示方 向上倾动。显示面板 920 在箭头 B 所示方向上的转动是通过旋转手柄 962, 经由驱动齿轮 960、 齿条 971 带动从动齿轮 931, 从而使支撑部件 930 转动来实现的。但是, 该装置存在结 构复杂、 占用空间大、 自锁等问题。在此, 自锁是指, 当使用者用力推拉显示面板 920 的任何 部位时, 驱动齿轮 960 几乎不会转动, 因此无法通过推拉显示面板 920 来调节显示面板 920 的转角。
此外, 日本专利特开平第 10-29446 号中公开了一种能够使车载电子装置前面面 板上下移动的操作装置, 日本专利特开第 2005-271784 号中公开了一种能够在水平状态与 直立状态之间切换的车载电子装置的前面面板。但是, 两者均不能同时实现前面面板的左 右转动和上下倾动, 从而不能解决由于反光引起的可视性降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制造成本低, 并且操作 方便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
一种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 包括 :
本体部, 其收纳电路基板, 并且具有第一连接部,
与所述本体部电连接的前面面板, 其包括设有显示屏的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 面相对的第二表面, 以及设置在所述前面面板的靠近所述本体部的一侧的第二连接部, 以 及,
支撑板, 其设置在所述本体部和所述前面面板之间, 并且具有第三连接部和第四 连接部, 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靠近所述本体部的一侧, 所述第四连接部设 置在所述支撑板的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可绕经过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旋转中心的第二 中心线旋转地连接, 将所述支撑板安装到所述本体部上 ; 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可绕经过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旋转中心的第一中心线旋转地连接, 将所述前面面板安装到 所述支撑板上,
当所述前面面板受到第一作用力时, 所述第二连接部旋转, 使所述前面面板旋转 第一角度 ; 当所述前面面板受到第二作用力时, 所述第三连接部旋转, 使所述前面面板和所 述支撑板旋转第二角度,
所述第一中心线和所述第二中心线相互垂直, 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二表面平行。
本发明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简单地通过按压面板就能够实现面板 的双方向旋转 ( 倾斜 ), 从而可以随意调节面板的朝向, 避免出现由于反光造成的看不清图 像的情况。另外, 本发明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 制造成本低, 易于产业化, 操作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的立体图 ;
图 2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
图 3A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的第二连接部的结 构示意图 ;
图 3B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的第四连接部的结 构示意图 ;
图 3C 是图 3A 的第二连接部与图 3B 的第四连接部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的位置关系 示意图 ;
图 3D 是图 3A 的第二连接部与图 3B 的第四连接部在异常情况下的位置关系示意 图;
图 4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的组装示意图 ;
图 5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 ;
图 6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
图 7A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的倾角调节的侧视 示意图 ;
图 7B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的转角调节的俯视 示意图 ;
图 8A 是第一中心线在不同位置时前面面板倾动情况的侧视示意图 ;
图 8B 是第二中心线在不同位置时前面面板转动情况的俯视示意图 ;
图 9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侧视示意图 ;
图 10A 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的第一连接部和 第三连接部的分解的俯视示意图 ;
图 10B 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的第一连接部和 第三连接部的组合的俯视示意图 ; 以及
图 11 是现有技术的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 下面以车载电子装置为例, 使用 附图来进行说明。 但是本发明除了用于车载电子装置以外, 还可以用于其它监控装置, 例如 摄像头。本发明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可以设置在汽车的中控板等位置。
如图 1、 图 2 所示, 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包括 : 本体部 10, 前面面板 (ESC)20, 支撑板 (Holder)30, 以及弹性件 40。其中, 支撑板 30 位于前面面板 20 与本体部 10 之间, 并将前面面板 20 固定在本体部 10 上。弹性件 40 套在本体部 10、 前面面板 20 以 及支撑板 30 的外部。
本体部 10 具有朝向支撑板 30 的一面的正面 10a, 即第五表面。该正面 10a 为矩形 的平面。本体部 10 包括 : 本体 11, 连接板 12 和两个第一连接部 13。
本体 11 为矩形体, 其用于收纳电路基板、 DVD 播放器等部件。连接板 12 为矩形平 板, 其安装在本体 11 的下方, 并且, 连接板 12 的朝向支撑板 30 的正面, 与本体 11 的朝向支 撑板 30 的正面共面。本体 11 的正面与连接板 12 的正面构成本体部的正面 10a。连接板 12 的宽度与本体 11 的宽度相等。本体 11 正面开有通孔 14 和用于插入光盘的开口 15。
本体部 10 的正面 10a 上还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部 13( 图 2 中的 13L、 13R)。而且, 该两个第一连接部 13 分别设置在本体 11 的正面的水平方向的中部, 和连接板 12 的正面的 水平方向的中部。并且, 两个第一连接部 13 的间距与支撑板 30 的高度大致相等。两个第 一连接部 13 在竖直方向上对准。 前面面板 20 具有 : 正面 20a, 即第一表面 ; 与正面 20a 相对并且朝向支撑板 30 的 背面 20b, 即第二表面 ; 以及正面 20a 和背面 20b 之间的侧壁。该正面 20a 和背面 20b 均为 矩形的平面。根据需要, 正面 20a 也可以是弧面等形状。在前面面板 20 的正面 20a 上设置 有液晶显示屏 21 以及多个控制按钮 22, 前面面板 20 上开设有用于插入光盘的开口 25。前 面面板 20 的内部具有电路板 ( 未图示 )。
前面面板 20 的背面 20b 上的左右两侧还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部 23( 图 2 中的 23L、 23R)。两个第二连接部 23 的间距与支撑板 30 的宽度大致相等。该两个第二连接部 23 的 旋转中心 100c 在水平方向上对准。两个旋转中心 100c 的连线是第一中心线 100。该第一 中心线 100 与前面面板 20 的背面 20b 平行。前面面板 20 可以绕第一中心线 100 倾动。
支撑板 30 具有 : 朝向前面面板 20 的正面 30a, 即第三表面 ; 与正面 30a 相对并且 朝向本体部 10 的背面 30b, 即第四表面 ; 以及在正面 30a 和背面 30b 之间的侧壁。该正面 30a 和背面 30b 均为矩形的平面。
支撑板 30 可以用 POM( 聚甲醛, Polyoxymethylene) 制成, 也可以用金属等材料制 成。为了使支撑板 30 具有更大的强度和刚度, 也可以在支撑板 30 上设置加强筋。
支撑板 30 的背面 30b 上的上下两侧还设置有两个第三连接部 31( 图 2 中的 31U、 31D( 未图示 ))。并且, 两个第三连接部 31 的间距与本体部 10 的高度大致相等, 以使两个 第三连接部 31 可以与本体部 10 的两个第一连接部 13 连接。该两个第三连接部 31 的旋转 中心 200c 在竖直方向上对准。两个第三连接部 31 的旋转中心 200c 的连线是第二中心线 200。该第二中心线 200 与前面面板 20 的背面 20b 平行, 且与第一中心线 100 垂直, 但不在 同一平面上。前面面板 20 和支撑板 30 可以共同绕第二中心线 200 转动。
支撑板 30 的正面 30a 上的左右两侧还设置有两个第四连接部 32( 图 2 中的 32U、
32D)。两个第四连接部 32 的间距与前面面板 20 的宽度大致相等, 以使两个第四连接部 32 可以与前面面板 20 的两个第二连接部 23 连接。该两个第四连接部 32 在水平方向上对准。
支撑板 30 上还开设有通孔 34 以及用于插入光盘的开口 35。使前面面板 20 的电 路板与本体 11 的电路基板之间电连接的软连接线可以从通孔 14、 34 中穿过。根据需要, 通 孔 14、 34 可以设置在合适的位置, 也可以设置多个通孔 14、 34。
包含本体 11、 前面面板 20 以及支撑板 30 的电子装置安装在车辆的中控板上, 以使 前面面板 20 的正面 20a 与中控板的板面平齐, 也可以使前面面板 20 从中控板的板面略向 外凸出。用于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屏 21 从车辆的中控板的开口露出。
当需要使前面面板 20 绕第一中心线 100 倾动时, 可以用手按动前面面板 20 的竖 直方向的上侧或者下侧, 即, 对前面面板 20 施加第一作用力, 此时, 通过第二连接部 23 和第 四连接部 32 的相对转动, 从而实现前面面板 20 绕第一中心线 100 的倾动。
当需要使前面面板 20 绕第二中心线 200 转动时, 使用者可以用手按动前面面板 20 的水平方向的左侧或者右侧, 即, 对前面面板 20 施加第二作用力, 此时, 通过第三连接部 31 和第一连接部 13 的相对转动, 支撑板 30 将绕第二中心线 200 进行转动, 同时, 支撑板 30 将 带动前面面板 20 一起转动, 从而实现前面面板 20 绕第二中心线 200 的转动。 由于第一中心线 100 和第二中心线 200 相互垂直, 因此前面面板 20 绕这两条中心 线的旋转, 可以使前面面板 20 的法向指向使用者所需的方向, 从而实现了前面面板 20 的倾 动角度和转动角度的调节 ( 倾斜角度的调节 )。
如图 3A 所示, 第二连接部 23 包括 : 基板 23c 和齿轮 23d。其中, 基板 23c 从前面 面板 20 的背面 20b 的左右两侧垂直地朝向支撑板 30 伸出。齿轮 23d 的中心线垂直于基板 23d。齿轮 23d 的直径为 d。
如图 3B 所示, 第四连接部 32 包括 : 基板 32c, 齿轮孔 32d, 以及开口 32e、 32f。基 板 32c 从支撑板 30 的正面 30a 的左右两侧垂直地朝向前面面板 20 伸出。
基板 32c 上的齿轮孔 32d 具有椭圆形状, 齿轮孔 32d 可以与齿轮 23d 啮合, 齿轮孔 32d 的短轴沿竖直方向, 长轴沿水平方向布置。短轴的长度与齿轮 23d 的直径 d 相等。齿轮 孔 32d 的竖直方向 ( 即短轴方向 ) 的上下两侧内壁各设置有至少一个齿槽 32d1。另外, 在 基板 32c 上的开口 32e、 32f 为圆弧状, 在齿轮孔 32d 的短轴方向上对称设置。
如图 3C 所示, 齿轮孔 32d 的短轴方向的上下两侧内壁的齿槽 32d1 与齿轮 23d 的 齿 23d1 啮合, 而齿轮孔 32d 的长轴方向的内壁并未与齿轮 23d 接触。 通过这样的啮合方式, 可以实现齿轮 23d 的定位, 即, 使齿轮 23d 保持在齿轮孔 32d 内, 而不发生转动。
下面, 以齿轮 23d 的上侧齿与齿轮孔 32d 的上侧齿槽的啮合情况为例, 描述齿轮 23d 在齿轮孔 32d 中的转动情况。如图 3C 所示, 齿 23d1、 23d2 分别为齿轮 23d 上的相邻的 两个齿, 齿槽 32d1 为齿轮孔 32d 上侧的一个齿槽。齿 23d1 与齿槽 32d1 完全啮合, 从而将 齿轮 23d 定位于第一位置。
当使用者用手按动前面面板 20 的上侧, 即, 对前面面板 20 施加第一作用力, 以使 前面面板 20 倾动时, 齿轮 23d 随之在图 3C 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于齿轮 23d 的转动, 齿 轮 23d 的齿 23d1 将对齿轮孔 32d 的内壁向外施加推力。在该推力的作用下, 基板 32c 的在 齿轮孔 32d 的上侧与开口 32e 之间的部分略向上凸起。类似的, 齿轮 23d 下侧的齿也将对 齿轮孔 32d 的内壁向外施加推力。从而, 基板 32c 的在齿轮孔 32d 的下侧与开口 32f 之间
的部分略向下凹陷。于是, 齿轮孔 32d 在短轴方向的尺寸被加大。
这样, 齿 23d1 逐渐从齿槽 32d1 中啮离, 直到齿 23d1 完全从齿槽 32d1 中脱离。而 齿 23d2 逐渐啮入齿槽 32d1, 并最终与齿槽 32d1 完全啮合, 这时, 齿轮孔 32d 恢复原来的形 状, 将齿轮 23d 定位于第二位置。第二位置是第一位置旋转第一角度后的位置。这样, 通过 一次错齿运动, 齿轮 23d 转过第一角度, 前面面板 20 也相应转过第一角度。在整个错齿运动 的过程中, 齿轮孔 32d 的长轴方向的内壁始终不与齿轮 23d 接触, 因此, 不会影响错齿运动。
当使用者每按动前面面板 20 一次, 齿轮 23d 和齿轮孔 32d 将重复一次上述错齿运 动, 以使齿轮 23d 不断转动, 从而实现了前面面板 20 的角度调节。并且齿轮 23d 每转过第 一角度, 即, 每错过一个齿, 就能够被定位。齿轮 23d 的齿距决定了该第一角度的大小, 优选 地, 该第一角度在 5° -10°的范围。
在设计时, 根据进行错齿运动所需要的推力, 来选择齿高, 根据齿轮 23d 两次被定 位之间所转过的角度, 来选择齿距。
此外, 如图 3D 所示, 在异常情况下, 如果前面面板 20 突然受到与第一中心线 100 垂直相交, 并朝向本体部 10 方向的外力时, 并且该外力很大 ( 例如, 驾驶员或乘客的头突然 撞到了前面面板 20 上 ), 那么, 齿轮 23d 的与齿轮孔 32d 啮合的齿将同时从齿槽中脱出, 进 而, 齿轮 23d 将整体地向本体部 10 的方向移动, 直至齿轮孔 32d 的长轴方向的靠近本体部 10 方向的一侧的内壁与齿轮 23d 相接触, 即, 齿轮 23d 从图 3D 的虚线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图 3D 实线所示的位置。随着第二连接部 23( 即, 随着齿轮 23d) 的移动, 整个前面面板 20 向本 体部 10 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 可以吸收该冲击力的能量, 从而保护驾驶员或者乘 客。
第三连接部 31 具有与第四连接部 32 相同的结构, 第一连接部 13 具有与第二连接 部 23 相同的结构。
第一至第四连接部可以用 POM 制成。第一连接部 13、 第二连接部 23、 以及第三连 接部 31 和第四连接部 32 可以分别与本体部 10、 前面面板 20 以及支撑板 30 一体地形成, 也 可以单独形成。
此外, 第三连接部 31 或第四连接部 32 的齿轮孔 32d 的短轴方向可以是平行于支 撑板 30 的方向, 也可以是其它方向 ( 如, 垂直于支撑板 30 的方向 )。另外, 开口 32e、 32f 的 形状也不限于圆弧形, 也可以是其它形状 ( 如, 直线形 ), 只要其在齿轮 23d 转动时, 有助于 齿轮孔 32d 发生形变即可。如果基板 32c 所采用的材料的弹性足够大, 也可以不设置开口 32e、 32f。
如图 2 和图 4 所示, 通过第二连接部 23 与第四连接部 32 的连接, 将前面面板 20 安 装在支撑板 30 上。通过第三连接部 31 与第一连接部 13 的连接, 将支撑板 30 安装在本体 部 10 上。最后将弹性件 40 套在前面面板 20、 支撑板 30, 以及本体 11 和连接板 12 的外部, 从而隐藏支撑板 30 和连接板 12, 及其中间的软连接线等部件, 使得电子装置的外观更加美 观。此外, 弹性件 40 还可以起到防尘的作用。
弹性件 40 可以是橡胶等具有一定的弹性的部件, 不会影响本体部 10、 前面面板 20 和支撑板 30 之间的相对转动。为了使转动更加顺畅, 还可以在弹性件 40 上设置伸缩用的 褶皱。
在本实施例中, 前面面板 20、 支撑板 30 和本体部 10 的宽度大致相等。前面面板20 和支撑板 30 的高度大致相等。本体 11 与连接板 12 的高度之和与支撑板 30 的高度大致 相等。
在图 4 中, 如果前面面板 20 与支撑板 30 之间的间距 D1 越大, 则前面面板 20 绕第 一中心线 100 倾动的倾角范围越大。间距 D1 是指前面面板 20 的第二表面 20b 与支撑板 30 的第三表面 30a 之间的距离。为了使嵌入中控板的前面面板 20 的倾角范围达到 60°左右 ( 即, 向前和向后倾动的最大角度均为 30° ), 在前面面板 20 的高度和支撑板 30 的高度均 为 H(H > D1) 的情况下, 优选地, D1 ≥ H/4。
同样地, 如果支撑板 30 与本体部 10 之间的间距 D2 越大, 则前面面板 20 绕第二中 心线 200 转动的转角范围越大。间距 D2 是指支撑板 30 的第四表面 30b 与本体部 10 的第 五表面 10a 之间的距离。为了使嵌入中控板的前面面板 20 的转角范围达到 60°左右 ( 即, 向左和向右转动的最大角度均为 30° ), 支撑板 30 的宽度和本体部 10 的宽度均为 L 的情 况下, 优选地, D2 ≥ L/4。
( 变形例 )
图 5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如图 5 所示, 在本变形例中, 只 设置一个第二连接部 23’ 和一个第四连接部 32, 并将第二连接部 23’ 设置在前面面板 20 的 背面 20b 的中央区域, 将第四连接部 32 设置在支撑板 30 的正面 30a 的相应的位置。第二 连接部 23’ 包括两个基板 23c 和一个齿轮 23d, 齿轮 23d 夹持在该两个基板 23c 之间, 并且 齿轮 23d 的中心线与该两个基板 23c 垂直。从而防止第二连接部 23’ 的齿轮 23d 从第四连 接部 32 的齿轮孔 32d 中脱落。 同样, 也只设置一个第三连接部 31 和一个第一连接部 13’ , 第三连接部 31 设置在 支撑板 30 的背面 30b 的中央区域, 第一连接部 13’ 设置在本体部 10 的正面 10a 的可以与 第三连接部 31 连接的位置。第一连接部 13’ 的结构与第二连接部 23’ 相同。
分别设置两个第一到第四连接部的情况, 与只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到第四连接部的 情况相比, 使用者操作前面面板 20 时会更加平稳。
( 第二实施例 )
如图 6 所示, 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包括 : 本体部 210, 前面面板 220, 以 及支撑板 230。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基本结构相同, 以下仅就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 区别进行描述。
如图 6 所示, 第二连接部 223( 图 6 中的 223L、 223R) 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第四连 接部 32 相同的结构。两个第二连接部 223 设置在前面面板 220 的背面上, 即, 朝向支撑板 230 的一侧, 并靠近前面面板 220 的中央区域。两个第二连接部 223 的旋转中心 100c 在水 平方向上对准。
图 7A 和图 7B 分别是本实施例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和 俯视示意图。如图 7A 所示, 支撑板 230 的竖直方向的高度小于前面面板 220 的竖直方向的 高度, 如图 7B 所示, 支撑板 230 的水平方向的宽度也小于前面面板 220 的水平方向的宽度。
为了不影响光盘的插入, 当将支撑板 230 安装在本体部 210 上时, 支撑板 230 的上 边缘低于本体部 210 的用于光盘插入的开口 15。另外, 支撑板 230 的下边缘可以与本体部 210 的下边缘在水平方向上对准。
支撑板 230 的左右两侧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四连接部 232( 图 6 中的 232L( 未
图示 )、 232R), 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部 23 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四连接部 232 只包括 齿轮, 不包括基板。这样, 可以避免基板对前面面板 220 与支撑板 230 之间的间距 D1 的影 响, 从而减小板间距 D1。支撑板 230 的水平方向的宽度与前面面板 220 的两个第二连接部 223 之间的间距大致相等, 以使两个第四连接部 232 可以与两个第二连接部 223 连接。
支撑板 230 的上下两侧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两个第三连接部 231( 图 6 中的 231U、 231D), 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 13 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三连接部 231 只包括齿轮, 不包括基板。这样, 可以避免基板对支撑板 230 与本体部 210 之间的间距 D2 的影响, 从而 减小板间距 D2。另外, 支撑板 230 的横截面和纵截面可以是 “工” 字形。此外, 支撑板 230 也可以设计成框状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 本体部 210 不包括连接板。两个第一连接部 213( 图 6 中的 213U、 213D) 设置在本体 11 的正面上。这里的第一连接部 213 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连接部 31 的 结构相同。并且, 该第一连接部 213 设置在本体部 210 的正面的水平方向的中部。为了不 影响光盘的插入并且与第三连接部 231 连接, 位于上方的第一连接部 213 的位置低于本体 部 210 的开口 15。位于下方的第一连接部 213 与本体部 210 的底面平齐。两个第一连接部 213 之间的间距与支撑板 230 高度大致相等, 以使两个第一连接部 213 可以与支撑板 230 上 的两个第三连接部 231 连接。 图 8A 是第一中心线在不同位置时前面面板倾动情况的侧视示意图。图 8B 是第二 中心线在不同位置时前面面板转动情况的俯视示意图。如图 8A 所示, 在其它条件均相同的 情况下, 如果将第二连接部 223 的齿轮设置在前面面板 220 的侧壁上, 则前面面板 220 在前 后倾动过程中, 其上边缘低于前面面板 220 竖直时的上边缘。因此, 如果前面面板 220 的高 度 H1 与本体部 210 的高度 H2 相等, 则前面面板 220 的上边缘相对于本体部 210 的上边缘 的侧移量 d1( 从本体部 210 的上边缘向本体部 210 上侧偏移的量 ) 为 0, 即前面面板 220 的 上边缘不超出本体部 210 的上边缘 ( 如图 8A 的实线所示 )。
而如果将第四连接部 232 的齿轮设置在支撑板 230 的上下两侧的侧壁上, 则前面 面板 220 在倾动过程中, 其上边缘相对于本体部 210 的上边缘会产生侧移量 d2( 如图 8A 的 虚线所示 )。因此, 第四连接部 232 的齿轮越靠近前面面板 220, 前面面板 220 倾动时的侧 移量越小, 甚至为 0。因此, 安装车载电子装置所需的中控板的开口的高度也越小。
如图 8B 所示, 在其它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 如果将第三连接部 231 的齿轮设置在 支撑板 230 的上下两侧的侧壁上, 则前面面板 220 在左右转动过程中, 其边缘相对于本体部 210 的边缘的侧移量为 d3( 如图 8B 的实线所示 )。
而如果将第一连接部 213 的齿轮设置在本体部 210 的顶面和底面上, 则前面面板 220 在转动过程中, 其边缘相对于本体部 210 的边缘的侧移量为 d4, 且大于 d3( 如图 8B 的 虚线所示 )。因此, 第一连接部 213 的齿轮越靠近前面面板 220, 前面面板 220 的侧移量越 小。从而, 安装车载电子装置所需的中控板的开口的宽度也越小。
所以, 为了减小中控板的开口尺寸, 应尽量使第一中心线 100 和第二中心线 200 靠 近前面面板 220 的第一表面 20a。优选地, 将第二连接部 223 的齿轮设置在前面面板 220 的 侧壁上, 而将第三连接部 231 的齿轮设置在支撑板 230 的侧壁上, 这时中控板的开口尺寸最 小。
进一步, 支撑板 230 与前面面板 220 的间距不大于支撑板 230 与本体部 110 的间
距。这样, 相对于支撑板 230 与前面面板 220 的间距大于支撑板 230 与本体部 110 的间距 的情况, 前面面板 220 绕第二中心线 200 转动时的侧移量较小。从而, 安装车载电子装置所 需的中控板的开口的宽度也就小。
支撑板 230 的高度和宽度对前面面板 220 的倾角和转角范围也有影响。如图 7A、 7B 所示, 通过减小支撑板 230 的高度,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 在前面面板 220 与支撑板 230 之 间的板间距 D1 不变的情况下, 可以使前面面板 220 与支撑板 230 接触时的倾角变大, 即, 可 以增大前面面板 220 的绕第一中心线 100 倾动的倾角范围, 从而增大前面面板 220 的角度 调节范围。另外, 在前面面板 220 的倾角范围不变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减小支撑板 230 的高 度, 来减小板间距 D1, 从而节约安装空间。
通过减小支撑板 230 的宽度,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 在支撑板 230 与本体部 210 之间 的板间距 D2 不变的情况下, 可以使支撑板 230 与本体部 210 接触时的转角变大, 即, 可以增 大前面面板 220 绕第二中心线 200 转动的转角范围, 从而增大前面面板 220 的角度调节范 围。另外, 在前面面板 220 的转角范围不变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减小支撑板 230 的宽度, 来 减小板间距 D2, 从而节约安装空间。
具体而言, 如图 8A、 8B 中实线所示, 此时第一中心线 100 在前面面板 220 处, 第二 中心线 200 在支撑板 230 处, 前面面板 220 的第一中心线 100 以上的高度为 H1, 支撑板 230 的第一中心线 100 以上的高度为 H2, 本体部 210 的第一中心线 100 以上的高度为 H3, 前面面 板 220 与支撑板 230 之间的间距为 D1, 支撑板 230 与本体部 210 之间的间距为 D2( 忽略前 面面板 220 和支撑板 230 的板厚 ), 当 D1 ≤ H1 < D1+D2, 或者 H1 ≥ D1+D2 且 H2 ≥ N( 当支 撑板 230 的第一中心线 100 以上的高度 H2 为特定值 N 时, 前面面板 220 绕第一中心线 100 旋转, 与本体 210、 支撑板 230 同时发生接触。特定值 N 由 D1、 D2、 H1 和 H3 确定 ) 时, H2 越 小, 前面面板 220 绕第一中心线 100 倾动的倾角范围就越大。当 H1 ≥ D1+D2 且 H2 < N 时, 前面面板 220 绕第一中心线 100 倾动的倾角范围与 H2 无关, 由 D1、 D2、 H1 和 H3 确定。
此外, 前面面板 220 在第二中心线 200 左侧或右侧的宽度为 L1, 支撑板 230 的第 二中心线 200 同一侧的宽度为 L2, 本体部 210 的第二中心线 200 同一侧的宽度为 L3, 当 L2 ≥ M( 当支撑板 230 的第二中心线 200 同一侧的宽度 L2 为特定值 M 时, 支撑板 230 和前 面面板 220 绕第二中心线 200 旋转, 与本体 210 同时发生接触。特定值 M 由 D1、 D2、 L1 和 L3 确定 ) 时, L2 越小, 前面面板 220 绕第二中心线 200 转动的转角范围就越大。当 D2 ≤ L2 < M 时, 前面面板 220 绕第二中心线 200 转动的转角范围与 L2 无关, 由 D1、 D2、 L1 和 L3 确 定。
优选地, 支撑板 230 的高度不大于上述特定值 N, 宽度不大于上述特定值 M。
由此可见, 前面面板 220 的法向可以指向任意方向。因此, 本发明除了用于车载电 子装置以外, 还可以用于监控装置, 如摄像头、 监控室中的多个显示装置等。
( 变形例 )
图 9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侧视示意图。如图 9 所示, 两个第一连接部 213’ ( 图 9 中的 213U’ 、 213D’ ) 设置在本体部 210 的顶面和底面上。第一连接部 213’ 只 包括齿轮, 不包括基板。齿轮的中心线垂直于本体部 210 的顶面和底面。两个第三连接部 31( 图 9 中的 31U、 31D) 设置在朝向本体 210 的方向上。并且, 该两个第三连接部 31 分别 设置在支撑板 230’ 背面 30b 的上下两侧的边缘上, 其间距等于本体部 210 的竖直方向的高度, 以使两个第三连接部 31 可以与本体部 210 上的两个第一连接部 213’ 连接。
( 第三实施例 )
图 10A 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子装置的第一连接部和 第三连接部的分解的俯视示意图。图 10B 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面板倾斜角度可调节的电 子装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组合的俯视示意图。如图 10A 所示, 面板倾斜角度可 调节的电子装置 : 本体部 310, 前面面板 20( 未图示 ), 支撑板 330。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 的基本结构相同, 以下仅就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进行描述。
本体部 310 包括本体 11, 但不包括连接板。两个第一连接部 313 对称地设置在本 体部 310 的顶面和底面上。第一连接部 313 包括 : 一个第一旋转件 313m 和两个第一定位件 313n、 313n’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旋转件 313m 和第一定位件 313n、 313n’ 分别是旋转轴和 定位凸起, 但也可以分别是一个轴孔和两个凹部。
第一旋转件 313m 设置在本体部 310 的顶面和底面上的水平方向的中部, 并从本体 部 310 的顶面和底面垂直地向本体部 310 的上下方向延伸。在图 10A 中, 两个第一定位件 313n、 313n’ 对称地设置在第一旋转件 313m 的左右两侧。第一定位件 313n、 313n’ 和第一旋 转件 313m 在同一直线上, 且该直线与前面面板 20 的背面 20b( 如图 2 所示 ) 平行。
根据需要, 设置在本体部 310 底面上的第一连接部 313 也可以只包括一个旋转轴, 而不包括定位凸起, 或者只包括一个旋转轴和一个定位凸起。只要能够实现支撑板 330 的 旋转和定位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 在支撑板 330 背面 330b 的上下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个第三连接部 331。第三连接部 331 包括 : 一个第二旋转件 331m 和两个第二定位件 331n, 331n’ 。第二旋 转件 331m 设置在支撑板 330 背面 330b 的上下两侧的水平方向的中部, 朝向本体部 310 伸 出。第二旋转件 331m 的旋转中心位置上设置有轴孔 331m1。当然, 也可以是在第二旋转件 331m 的旋转中心位置上设置转轴。第一连接部 313 的第一旋转件 313m 能够可旋转地套入 轴孔 331m1 中。
图 10A 中, 第二定位件 331n、 331n’ 为圆弧形悬臂, 对称地设置在第二旋转件 331m 的左右两侧。圆弧形悬臂的圆心与轴孔 331m1 重合。第二定位件 331n、 331n’ 与第二旋转 件 331m 位于同一平面内, 且该平面与本体部 310 的顶面平行。
第二定位件 331n 包括, 以轴孔 331m1 为圆心且等弧度分布 ( 弧度为 5°至 10° ) 的多个定位点 331n1, 331n2, 331n3。在本实施例中, 定位点是凹坑形状。但是, 定位点也可 以是凸起形状。相应地, 第二定位件 331n’ 也包括, 以轴孔 331m1 为圆心且等弧度分布 ( 弧 度为 5°至 10° ) 的多个定位点 331n1’ , 331n2’ , 331n3’ 。 每一悬臂上的一个定位点 331n1、 331n2、 331n3 与另一悬臂上的相应定位点 331n1’ 、 331n2’ 、 331n3’ 关于第二旋转件 331m 的 旋转中心呈中心对称分布。具体而言, 定位点 331n1 与 331n1’ 关于轴孔 331m1 呈中心对 称地设置, 定位点 331n2 与 331n2’ , 以及定位点 331n3 与 331n3’ 也关于轴孔 331m1 呈中心 对称地设置。定位点 331n2、 331n2’ 和轴孔 331m1 的连线与第一旋转件 313m、 第一定位件 313n、 313n’ 所在的直线平行。并且, 定位点 331n1、 331n3 对称地设置在定位点 331n2 的两 侧, 定位点 331n1’ 、 331n3’ 对称地设置在定位点 331n2’ 的两侧。
第一连接部 313 的第一定位件 313n 可以在第一定位件 313n’ 嵌入定位点 331n2’ 的同时, 嵌入定位点 331n2。在旋转第二角度之后, 第一定位件 313n、 313n’ 将分别嵌入定位点 331n1、 331n1’ 。类似的, 第一定位件 313n、 313n’ 也可以分别嵌入定位点 331n3、 331n3’ 。
第二定位件 331n 的两端的定位点 331n1 和 331n3 之间的圆弧的弧度是 60°, 同 样, 第二定位件 331n’ 的两端的定位点 331n1’ 和 331n3’ 之间的圆弧的弧度也是 60°。由 此确定支撑板 330 和前面面板 20 的转角范围为 60°。根据需要, 设置在支撑板 330 的背 面 330b 下侧的第三连接部 331 也可以只包括一个第二旋转件, 而不包括第二定位件, 或者 只包括一个第二旋转件和一个第二定位件。只要能够实现支撑板 330 的旋转和定位即可。
另外, 为了使第一旋转件 313m 和轴孔 331m1 结合得更好, 还可以在第一旋转件 313m 的外表面和轴孔 331m1 的内表面设置螺纹。
第三连接部 331 与第一连接部 313 连接后的情况, 如图 10B 所示。 第一旋转件 313m 套入轴孔 331m1 中, 两个第一定位件 313n、 313n’ 分别嵌入定位点 331n2、 331n2’ 中。从而 将支撑板 330 定位于第一位置。
当使用者按动前面面板 20 左侧, 通过前面面板 20 产生第二作用力, 以使支撑板 330 沿图 10B 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 第一定位件 313n 从定位点 331n2 中脱离, 并且第二定 位件 331n 继续顺时针旋转, 直至定位点 331n3 旋转至第一定位件 313n 处, 两者机械连接。 同样, 在另外一侧, 第一定位件 313n’ 也从定位点 331n2’ 中脱离, 并通过第二定位件 331n’ 的旋转, 与定位点 331n3’ 机械连接。从而将支撑板 330 定位于第二位置。第二位置是第一 位置旋转第二角度后的位置。
当使用者按动前面面板 20 右侧, 通过前面面板 20 产生第二作用力, 以使支撑板 330 反向旋转时, 第二定位件 331n、 331n’ 将进行类似的运动, 从而实现了面板的角度调节。 并且支撑板 330 每转过第二角度, 就能够被定位。第二定位件 331n、 331n’ 的相邻的两个定 位点之间的弧度, 决定第二角度。
图 10A、 10B 中, 第二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是第一实施例中的齿轮和齿轮孔的结 构, 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是第三实施例中的凸起和凹部的结构。 此外, 也可以是第一到 第四连接部都采用凸起和凹部的结构, 或者, 第二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采用凸起和凹部的 结构, 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采用齿轮和齿轮孔的结构。
图 2 及图 6 的实施例中, 两个第二连接部 23、 223 还可以分别设置在前面面板的上 下两侧, 同时将两个第四连接部 32、 232 相应地设置在支撑板的上下两侧。并且, 将两个第 三连接部 31、 231 分别设置在支撑板的左右两侧, 同时将两个第一连接部 13、 213 相应地设 置在本体部的左右两侧。 即, 将原先设置在水平方向的连接部设置在竖直方向, 将原先设置 在竖直方向的连接部设置在水平方向。
以上, 已参照详细或特定的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 但本领域技术人员理 解: 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变更及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