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8048598 上传时间:2019-12-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2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062958.9

申请日:

20140212

公开号:

CN203789941U

公开日:

2014082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B6/03,A61N5/10

主分类号:

A61B6/03,A61N5/10

申请人:

江苏省人民医院

发明人:

孙新臣,刘哲铭,李彩虹,成红艳,葛小林,许礼平,曹远东,李金凯,王沛沛,裴忠玲,李顺梅,杨焱,李丹明

地址:

210015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广州路300号

优先权:

CN201420062958U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惠忠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技术领域。本申请包括操作机构,操作机构末端的两侧可旋转连接在操作架上;所述操作架上设置用于能够带动操作机构上下移动的滑动装置,滑动装置上连接用于驱动滑动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上连接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本申请实现了通过调节操作机构的位置来获得更好的图像处理数据,操作简便,结构简单的目的。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机构,操作机构末端的两侧可旋转连接在操作架上;所述操作架上设置用于能够带动操作机构上下移动的滑动装置,滑动装置上连接用于驱动滑动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上连接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动装置包括平行布置在操作架上的第一螺旋杆外环(2)、第二螺旋杆外环(12),第一螺旋杆外环(2)内穿置第一螺旋杆内环(3),第二螺旋杆外环(12)内穿置第二螺旋杆内环(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装置为:电机(9)的传动轴与主驱动齿轮(8)连接,主驱动齿轮(8)通过主传送带(5)带动驱动齿轮(7),驱动齿轮(7)通过联动传送带(10)带动从驱动齿轮(14),驱动齿轮(7)的外周布置主传动齿轮(4),主传动齿轮(4)带动位于第一螺旋杆外环(2)上的主旋转齿轮(1);从驱动齿轮(14)的外周布置从传动齿轮(15),从传动齿轮(15)带动位于第二螺旋杆外环(12)上的从旋转齿轮(1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为控制电机(9)转动的红外遥控板(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机(9)为步进电机。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放射治疗中,尤其是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时使用最多的是直线加速器。直线加速器是用于癌症放射治疗的大型医疗设备,它通过产生X射线和电子线,对人体内的肿瘤进行直接照射,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小肿瘤的目的。直线加速器是用人工方法借助不同形态的电场,将各种不同种类的带电粒子加速到更高能量的电磁装置。

对于口腔头颅影像设备中使用最多的是锥形束CT运动,锥形束CT运动由于可以一次扫描多层组织,因而大大提高了获取数据的速度和X线的利用率,其一般扫描投照时间为20秒左右,放射剂量比传统CT降低约15-20倍;同时也使重建出的容积图像的轴向分辨率得到很大提高,其物理层厚可低至0.1毫米;这也大大降低了锥形束CT扫描的成本。因此,空间分辨率高(0.1mm),数据采集时间短(10多秒),曝光剂量小(降低至20-30倍),拍摄成本低等优点的锥形束CT运动系统的出现,为颅面部三维重建影像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NewTom锥形束CT能获得最低0.1毫米的真实数据断层图像(而非计算模拟处理数据图像),并且图像重建层厚在扫描之后可根据临床需要任意设定。而传统多排CT一般最低扫描断层厚度只能达到0.5-0.6毫米(造价近2000万的64排螺旋CT扫描层厚可达到0.325毫米),而且必须在操作扫描前提前设定扫描层厚。

综上,获得模拟处理数据的图像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的直线加速器的操作架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只能是调节病人的位置来获得更好的显像结果,这样对病人的身体具有一定的伤害。

发明内容

本申请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调节操作机构的位置来获得更好的图像处理数据,操作简便,结构简单的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

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包括操作机构,操作机构末端的两侧可旋转连接在操作架上;所述操作架上设置用于能够带动操作机构上下移动的滑动装置,滑动装置上连接用于驱动滑动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上连接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

本申请的滑动装置包括平行布置在操作架上的第一螺旋杆外环、第二螺旋杆外环,第一螺旋杆外环内穿置第一螺旋杆内环,第二螺旋杆外环内穿置第二螺旋杆内环。

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为:电机的传动轴与主驱动齿轮连接,主驱动齿轮通过主传送带带动驱动齿轮,驱动齿轮通过联动传送带带动从驱动齿轮,驱动齿轮的外周布置主传动齿轮,主传动齿轮带动位于第一螺旋杆外环上的主旋转齿轮;从驱动齿轮的外周布置从传动齿轮,从传动齿轮带动位于第二螺旋杆外环上的从旋转齿轮。

本申请的控制装置为控制电机转动的红外遥控板。

基于本申请的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的调节方法,电机接收到红外遥控板发出的控制信号后,驱动主驱动齿轮转动,利用主传送带带动驱动齿轮转动,驱动齿轮带动主传动齿轮、从驱动齿轮转动,主传动齿轮带动主旋转齿轮转动,从而调节第一螺旋杆外环的位置,从传动齿轮带动从旋转齿轮转动,从而调节第二螺旋杆外环的位置。

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为实现整体操作结构的上下移动,充分考虑到在操作架下方闲置空间,在操作盘的下方安装两个类似于“千斤顶”的支撑操作杆,操作杆依据“螺丝”结构形成,分为螺帽外杆套和内置旋转杆,当操作结构需要向下移动时,螺旋杆外环在主传动齿轮的作用下向内收缩,当操作机构需要向上移动时,螺旋杆在主传动齿轮的作用下向外挤出。螺旋杆结构能够承受操作盘的重量;电机可采用步进电机,方便正反转和控制旋转距离。在结构简单的同时,实现了不需要通过调节病人的位置来获得更好的图像处理数据,而是通过调节操作机构的位置来获得更好的图像处理数据,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包括操作机构,操作机构末端的两侧可旋转连接在操作架上;所述操作架上设置用于能够带动操作机构上下移动的滑动装置,滑动装置上连接用于驱动滑动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上连接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滑动装置包括平行布置在操作架上的第一螺旋杆外环2、第二螺旋杆外环12,第一螺旋杆外环2内穿置第一螺旋杆内环3,第二螺旋杆外环12内穿置第二螺旋杆内环13。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为:电机9的传动轴与主驱动齿轮8连接,主驱动齿轮8通过主传送带5带动驱动齿轮7,驱动齿轮7通过联动传送带10带动从驱动齿轮14,驱动齿轮7的外周布置主传动齿轮4,主传动齿轮4带动位于第一螺旋杆外环2上的主旋转齿轮1;从驱动齿轮14的外周布置从传动齿轮15,从传动齿轮15带动位于第二螺旋杆外环12上的从旋转齿轮16。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控制装置为控制电机9转动的红外遥控板11。

基于图1所示的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的调节方法,电机9接收到红外遥控板11发出的控制信号后,驱动主驱动齿轮8转动,利用主传送带5带动驱动齿轮7转动,驱动齿轮7带动主传动齿轮4、从驱动齿轮14转动,主传动齿轮4带动主旋转齿轮1转动,从而调节第一螺旋杆外环2的位置,从传动齿轮15带动从旋转齿轮16转动,从而调节第二螺旋杆外环12的位置。

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789941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08.27 CN 203789941 U (21)申请号 201420062958.9 (22)申请日 2014.02.12 A61B 6/03(2006.01) A61N 5/10(2006.01) (73)专利权人 江苏省人民医院 地址 210015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广州路 300 号 (72)发明人 孙新臣 刘哲铭 李彩虹 成红艳 葛小林 许礼平 曹远东 李金凯 王沛沛 裴忠玲 李顺梅 杨焱 李丹明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32200 代理人 张惠忠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

2、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 (57) 摘要 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 涉及医 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医科达直线加速器 的技术领域。 本申请包括操作机构, 操作机构末端 的两侧可旋转连接在操作架上 ; 所述操作架上设 置用于能够带动操作机构上下移动的滑动装置, 滑动装置上连接用于驱动滑动装置移动的驱动装 置, 驱动装置上连接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装 置。本申请实现了通过调节操作机构的位置来获 得更好的图像处理数据, 操作简便, 结构简单的目 的。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

3、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789941 U CN 203789941 U 1/1 页 2 1. 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 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机构, 操作机构末端的两 侧可旋转连接在操作架上 ; 所述操作架上设置用于能够带动操作机构上下移动的滑动装 置, 滑动装置上连接用于驱动滑动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 驱动装置上连接用于控制驱动装 置的控制装置。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 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动装置包 括平行布置在操作架上的第一螺旋杆外环 (2) 、 第二螺旋杆外环 (1。

4、2) , 第一螺旋杆外环 (2) 内穿置第一螺旋杆内环 (3) , 第二螺旋杆外环 (12) 内穿置第二螺旋杆内环 (13) 。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 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装置 为 : 电机 (9) 的传动轴与主驱动齿轮 (8) 连接, 主驱动齿轮 (8) 通过主传送带 (5) 带动驱动 齿轮 (7) , 驱动齿轮 (7) 通过联动传送带 (10) 带动从驱动齿轮 (14) , 驱动齿轮 (7) 的外周布 置主传动齿轮 (4) , 主传动齿轮 (4) 带动位于第一螺旋杆外环 (2) 上的主旋转齿轮 (1) ; 从驱 动齿轮 (14) 的外周布置从传动齿轮 (。

5、15) , 从传动齿轮 (15) 带动位于第二螺旋杆外环 (12) 上的从旋转齿轮 (16) 。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 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为 控制电机 (9) 转动的红外遥控板 (11) 。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 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机 (9) 为 步进电机。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789941 U 2 1/2 页 3 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放射治疗中, 尤其是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时使用。

6、最多的是直线加速器。直 线加速器是用于癌症放射治疗的大型医疗设备, 它通过产生 X 射线和电子线, 对人体内的 肿瘤进行直接照射, 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小肿瘤的目的。直线加速器是用人工方法借助不同 形态的电场, 将各种不同种类的带电粒子加速到更高能量的电磁装置。 0003 对于口腔头颅影像设备中使用最多的是锥形束 CT 运动, 锥形束 CT 运动由于可以 一次扫描多层组织, 因而大大提高了获取数据的速度和 X 线的利用率, 其一般扫描投照时 间为20秒左右, 放射剂量比传统CT降低约15-20倍 ; 同时也使重建出的容积图像的轴向分 辨率得到很大提高, 其物理层厚可低至0.1毫米 ; 这也大大降低。

7、了锥形束CT扫描的成本。 因 此, 空间分辨率高 (0.1mm) , 数据采集时间短 (10 多秒) , 曝光剂量小 (降低至 20-30 倍) , 拍摄 成本低等优点的锥形束 CT 运动系统的出现, 为颅面部三维重建影像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广 泛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NewTom锥形束CT能获得最低0.1毫米的真实数据断层图像 (而非 计算模拟处理数据图像) , 并且图像重建层厚在扫描之后可根据临床需要任意设定。而传统 多排 CT 一般最低扫描断层厚度只能达到 0.5-0.6 毫米 (造价近 2000 万的 64 排螺旋 CT 扫 描层厚可达到 0.325 毫米) , 而且必须在操作扫描前提前设。

8、定扫描层厚。 0004 综上, 获得模拟处理数据的图像显得非常重要, 但是目前的直线加速器的操作架 的位置是固定的,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只能是调节病人的位置来获得更好的显像结果, 这样 对病人的身体具有一定的伤害。 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调节操作机构的位置来获得更好的图像处理数据, 操 作简便, 结构简单的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 0006 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 包括操作机构, 操作机构末端的两侧可旋转 连接在操作架上 ; 所述操作架上设置用于能够带动操作机构上下移动的滑动装置, 滑动装 置上连接用于驱动滑动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 驱动装置上连接用于控制驱动装。

9、置的控制装 置。 0007 本申请的滑动装置包括平行布置在操作架上的第一螺旋杆外环、 第二螺旋杆外 环, 第一螺旋杆外环内穿置第一螺旋杆内环, 第二螺旋杆外环内穿置第二螺旋杆内环。 0008 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为 : 电机的传动轴与主驱动齿轮连接, 主驱动齿轮通过主传送 带带动驱动齿轮, 驱动齿轮通过联动传送带带动从驱动齿轮, 驱动齿轮的外周布置主传动 齿轮, 主传动齿轮带动位于第一螺旋杆外环上的主旋转齿轮 ; 从驱动齿轮的外周布置从传 动齿轮, 从传动齿轮带动位于第二螺旋杆外环上的从旋转齿轮。 0009 本申请的控制装置为控制电机转动的红外遥控板。 说 明 书 CN 203789941 U 3。

10、 2/2 页 4 0010 基于本申请的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的调节方法, 电机接收到红外遥控板 发出的控制信号后, 驱动主驱动齿轮转动, 利用主传送带带动驱动齿轮转动, 驱动齿轮带动 主传动齿轮、 从驱动齿轮转动, 主传动齿轮带动主旋转齿轮转动, 从而调节第一螺旋杆外环 的位置, 从传动齿轮带动从旋转齿轮转动, 从而调节第二螺旋杆外环的位置。 0011 本申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 为实现整体操作结构 的上下移动, 充分考虑到在操作架下方闲置空间, 在操作盘的下方安装两个类似于 “千斤 顶” 的支撑操作杆, 操作杆依据 “螺丝” 结构形成, 分为螺帽外杆套和内。

11、置旋转杆, 当操作结 构需要向下移动时, 螺旋杆外环在主传动齿轮的作用下向内收缩, 当操作机构需要向上移 动时, 螺旋杆在主传动齿轮的作用下向外挤出。 螺旋杆结构能够承受操作盘的重量 ; 电机可 采用步进电机, 方便正反转和控制旋转距离。 在结构简单的同时, 实现了不需要通过调节病 人的位置来获得更好的图像处理数据, 而是通过调节操作机构的位置来获得更好的图像处 理数据, 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0012 图 1 是本申请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 0014 一种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 包括操作机构, 操作机构末端的两侧可旋转。

12、 连接在操作架上 ; 所述操作架上设置用于能够带动操作机构上下移动的滑动装置, 滑动装 置上连接用于驱动滑动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 驱动装置上连接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装 置。 0015 如图 1 所示, 本申请的滑动装置包括平行布置在操作架上的第一螺旋杆外环 2、 第 二螺旋杆外环 12, 第一螺旋杆外环 2 内穿置第一螺旋杆内环 3, 第二螺旋杆外环 12 内穿置 第二螺旋杆内环 13。 0016 如图 1 所示, 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为 : 电机 9 的传动轴与主驱动齿轮 8 连接, 主驱动 齿轮8通过主传送带5带动驱动齿轮7, 驱动齿轮7通过联动传送带10带动从驱动齿轮14, 驱动齿轮7的外。

13、周布置主传动齿轮4, 主传动齿轮4带动位于第一螺旋杆外环2上的主旋转 齿轮1 ; 从驱动齿轮14的外周布置从传动齿轮15, 从传动齿轮15带动位于第二螺旋杆外环 12 上的从旋转齿轮 16。 0017 如图 1 所示, 本申请的控制装置为控制电机 9 转动的红外遥控板 11。 0018 基于图 1 所示的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的调节机构的调节方法, 电机 9 接收到红外遥 控板 11 发出的控制信号后, 驱动主驱动齿轮 8 转动, 利用主传送带 5 带动驱动齿轮 7 转动, 驱动齿轮 7 带动主传动齿轮 4、 从驱动齿轮 14 转动, 主传动齿轮 4 带动主旋转齿轮 1 转动, 从而调节第一螺旋杆外环 2 的位置, 从传动齿轮 15 带动从旋转齿轮 16 转动, 从而调节第二 螺旋杆外环 12 的位置。 说 明 书 CN 203789941 U 4 1/1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789941 U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