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调节装置.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804673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3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80122778.7

申请日:

2009.06.10

公开号:

CN102067033A

公开日:

2011.05.1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3B 9/02申请日:20090610|||公开

IPC分类号:

G03B9/02; G03B11/00; G03B17/12

主分类号:

G03B9/02

申请人: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发明人:

井出隆之; 上田朋也; 筱原俊一; 望月英治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08.06.19 JP 2008-160634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代理人:

徐殿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光调节装置,具备:具有开口的基板(10、40)、在同一平面内位移的多个入射光调节机构(20a、20b、20c)、和驱动入射光调节机构的多个驱动机构(50a、50b、50c),通过驱动机构,使入射光调节机构(20a、20b、20c)在各个开口位置与从开口退避的退避位置间相互位移,调节通过开口的入射光,其特征在于,位移至开口位置的第1入射光调节机构,通过与从开口退避的其他入射光调节机构的至少1个抵接,而被限制位置。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光调节装置, 具备 : 具有开口的基板、 在同一平面内位移的多个入射光调节机 构、 和驱动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的多个驱动机构, 上述光调节装置中, 通过上述驱动机构, 使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在各个上述开口位置 与从上述开口退避的退避位置间相互位移, 调节通过上述开口的入射光, 其特征在于, 位移至上述开口位置的第 1 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 通过与从上述开口退避的其他上述 入射光调节机构的至少 1 个抵接, 而被限制位置。
2: 如权利要求 1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开口位置退避的上述入射光 调节机构, 通过与在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的位移区域外形成的定位部件抵接, 而被限制位 置。
3: 如权利要求 2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位部件具有与设置于上述基 板的定位孔嵌合的突起, 以便将上述定位部件固定于上述基板上的规定位置。
4: 如权利要求 2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的、 至少与其 他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抵接的部位设置有厚壁部。
5: 如权利要求 4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直 径不同的开口。
6: 如权利要求 4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 同的光学透镜。
7: 如权利要求 4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 同的光学滤光片。
8: 如权利要求 3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直 径不同的开口。
9: 如权利要求 3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 同的光学透镜。
10: 如权利要求 3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 同的光学滤光片。
11: 如权利要求 2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有用于使上述入射光调节 机构转动位移的轴, 上述轴的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中的固定部通过翻边形成。
12: 如权利要求 11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 直径不同的开口。
13: 如权利要求 11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 不同的光学透镜。
14: 如权利要求 11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 不同的光学滤光片。
15: 如权利要求 2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直 径不同的开口。
16: 如权利要求 2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 同的光学透镜。
17: 如权利要求 2 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 2 同的光学滤光片。

说明书


光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调节装置。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 作为可变光学装置实施有多种多样的方式, 其中的一种手法是使用插 入式可变光学装置, 该插入式可变光学装置通过电磁或其他的驱动源使单数或复数的光学 元件, 在光路内外相互位移, 来改变通过光路的入射光的光学特性。 该插入式可变光学装置 能够通过形成多个光学元件而扩展其功能。 而且, 近年来, 随着带摄像功能的携带设备和音 频显示器、 数码相机、 内诊镜等小型摄像设备的高画质化, 对透镜和光圈、 光学滤波器等光 学元件等, 也要求从以往的固定焦点透镜、 固定光圈、 固定特性滤波器, 过渡到适用变焦透 镜、 可变光圈、 可变特性滤波器等, 作为适用于这样的小型摄像设备的光学装置, 上述插入 式可变光学装置因为构造简单, 所以作为适用于小型的光学装置而受人关注。作为适应这 样的小型化的插入式可变光学装置的例子, 在专利文献 1 中, 实现如下的一种方案 : 通过具
     有控制光量的多个遮光部件、 在磁气电路中得到电磁驱动力并分别驱动多个遮光部件的多 个驱动机构、 装配有多个遮光部件和多个驱动机构的基体部件, 并设置阻止漏出的磁通流 入多个驱动机构的中间部的阻止部件, 实现了装置的小型化和稳定驱动。
     然而, 在专利文献 1 中, 将遮光部件插入光路中时, 遮光部件的定位通过直接与限 位部件抵接来实现。该限位部件必须具有经得住遮光部件的抵接时的冲击的刚性, 而且根 据该成形方法, 必须有相应的大小, 进一步妨碍了小型化。另外, 在专利文献 1 中, 作为遮光 部件以快门和光圈这 2 个光学元件为例提出, 但在通过进一步增加遮光部件而扩展功能的 情况下, 快门部件的形成位置和遮光部件的位移区域干涉, 进一步增加遮光部件变困难。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6-330314 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得出,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调节装置, 具有多个光学元件, 可以可靠地进行光学元件的定位, 而且, 能够小型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 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 具备 : 具有开口的基板、 在 同一平面内位移的多个入射光调节机构、 和驱动入射光调节机构的多个驱动机构, 光调节 装置中, 通过驱动机构, 使入射光调节机构在各个开口位置与从开口退避的退避位置间相 互位移, 调节通过开口的入射光, 其特征在于, 位移至开口位置的第 1 入射光调节机构, 通 过与从开口退避的其他入射光调节机构的至少 1 个抵接, 而被限制位置。
     在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中, 优选从开口位置退避的入射光调节机构, 通过与在入 射光调节机构的位移区域外形成的定位部件抵接, 而被限制位置。
     在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中, 优选定位部件具有与设置于基板的定位孔嵌合的突 起, 以便将定位部件固定于基板上的规定位置。
     在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中, 优选具有用于使入射光调节机构转动位移的轴, 轴的
     入射光调节机构中的固定部通过翻边形成。
     在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中, 优选在入射光调节机构的、 至少与其他入射光调节机 构抵接的部位设置有厚壁部。 。
     在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中, 优选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直径不同的开口。
     在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中, 优选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同的光学透镜。
     在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中, 优选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同的光学滤光片。
     发明的效果 :
     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 能够可靠地进行光学元件的定位, 而且, 能够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第 1 实施方式中多级可变光圈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 2 是表示第 1 实施方式的光圈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 3 是表示第 1 实施方式中线圈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 4 是表示装配后的状态的多级可变光圈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 5 是表示多个光圈板全部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 6 是表示一个光圈板位于开口位置, 剩余光圈板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俯视 图 7 是表示第 2 实施方式的多级可变光圈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 10 下部基板 ( 基板 ) 11 第 1 开口 ( 开口 ) 14、 16、 18 间隔件用定位孔 20a、 20b、 20c 光圈板 ( 入射光调节机构 ) 21a、 21b、 21c 开口 22a、 22b、 22c 轴部件 23a、 23b、 23c 遮光部 24a、 24b、 24c 臂部 25a 固定部 26a 抵接用壁 ( 厚壁部 ) 30 间隔件 ( 定位部件 ) 31 开口部 34、 35、 36、 37、 38、 39 定位用突起 40 上部基板 ( 基板 ) 41 第 2 开口 ( 开口 ) 45、 47、 49 间隔件用定位孔 50a、 50b、 50c 线圈 ( 驱动机构 ) 51a、 51b、 51c 铁心 52a、 52b、 52c 线圈线 53a、 53b、 53c 臂部5图。
     102067033 A CN 102067043
     说明书3/6 页54a、 54b、 54c 臂部 100 多级可变光圈 ( 光调节装置 ) 120a 光圈板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对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而且, 发明不限 定于以下实施方式。
     【第 1 实施方式】
     关于第 1 实施方式的光调节装置, 参照图 1 到图 6 进行说明。第 1 实施方式例示 了本发明适用于多级可变光圈的如下方案 : 该多级可变光圈形成多个具有不同开口直径的 光圈板, 通过使各光圈板在光路位置和光路外间相互位移, 阶段性限定通过开口的光量。
     以下, 参照图 1、 图 2、 图 3 和图 4 关于第 1 实施方式中多级可变光圈 100( 光调节 装置 ) 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 图 1 是表示第 1 实施方式中多级可变光圈 100 的结构的分 解立体图。图 2 是表示第 1 实施方式的光圈板 20a 的结构, 是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而且, 光圈板 20b、 20c 的结构与光圈板 20a 的结构相同。图 3 是表示第 1 实施方式中线圈 50a 的 结构的平面图。图 4 是表示装配状态的多级可变光圈 100 的结构的立体图, 是省略了上部 基板 40 的图示的图。 如图 1、 图 2 所示那样, 本实施方式中的多级可变光圈具有 : 下部基板 10( 基板 )、 多个光圈板 20a、 20b、 20c( 入射光调节机构 )、 间隔件 30( 定位部件 )、 上部基板 40( 基板 )、 多个线圈 50a、 50b、 50c( 驱动机构 )。
     在大致圆板状的下部基板 10 的中央, 形成有圆形的第 1 开口 11( 开口 )。而且, 下 部基板 10 具有多个轴承孔 12a、 12b、 12c、 和多个间隔件用定位孔 14、 16、 18( 图 1、 图 5、 图 6)。在多个光圈板 20a、 20b、 20c 中, 分别形成有相互直径不同的开口 21a、 21b、 21c 和轴部 件 22a、 22b、 22c。在间隔件 30 中, 形成有定位用突起 34、 35、 36、 37、 38、 39( 图 1、 图 4 ~图 6)。在大致圆板状的上部基板 40( 基板 ) 的中央, 形成有圆形的第 2 开口 41( 开口 ), 而且, 上部基板 40 具有多个轴承孔 42a、 42b、 42c 和多个间隔件用定位孔 45、 47、 49( 图 1、 图 5、 图 6)。多个线圈 50a、 50b、 50c 是在铁心 51a、 51b、 51c 上分别卷绕线圈线 52a、 52b、 52c 而成。
     以下对各个构成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下部基板 10 和上部基板 40, 由磷青铜、 铍铜、 树脂材料等非磁体构成的薄板通过 冲压等加工法成形。第 1 开口 11 和第 2 开口 41, 以其开口中心与光轴 L 一致的方式配置, 为入射光通过的光路。第 1 开口 11 和第 2 开口 41 的开口直径成形为相同或不同直径, 第 1 开口 11 和第 2 开口 41 的开口开口直径中小的一方的开口直径为多级可变光圈 100 中的 最大开口直径。
     间隔件 30 是限定下部基板 10 和上部基板 40 的间隔及相对位置的部件, 与下部基 板 10 和上部基板 40 一样由非磁体构成的薄板通过冲压等加工法成形, 在中央形成开口部 31。另外, 在开口部 31 的周围, 形成有多个定位用突起 34、 35、 36、 37、 38、 39。在与下部基板 10 的间隔件用定位孔 14、 16、 18 分别对应的位置上, 通过冲压加工, 以从间隔件 30 的下表面 分别向下方 ( 图 1 的下方向 ) 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定位用突起 34、 36、 38。在与上部基板 40 的间隔件用定位孔 45、 47、 49 分别对应的位置上, 通过按压加工, 以从间隔件 30 的上表面分
     别向上方 ( 图 1 的上方向 ) 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定位用突起 35、 37 和 39。
     向间隔件 30 的下表面侧突出的定位用突起 34、 36、 38, 与形成于下部基板 10 的间 隔件用定位孔 14、 16、 18 分别嵌合, 向间隔件 30 的上表面侧突出的定位用突起 35、 37、 39, 与 形成于上部基板 40 的间隔件用定位孔 45、 47、 49 分别嵌合。而且, 经由间隔件 30 通过粘接 等将下部基板 10 和上部基板 40 接合, 由此, 限定了下部基板 10 和上部基板 40 的间隔, 并 且限定了相对位置。
     光圈板 20a、 20b、 20c, 由与下部基板 10 和上部基板 40 相同的非磁性体构成, 使厚 度比间隔件 30 薄的薄板通过冲压等加工法成形。 光圈板 20a、 20b、 20c 具有遮光部 23a、 23b、 23c 和臂部 24a、 24b、 24c。在遮光部 23a、 23b、 23c 中, 形成有比下部基板 10 和上部基板 40 上形成的第 1 开口 11 和第 2 开口 41 小的开口 21a、 21b、 21c。该小开口 21a、 21b、 21c 具有 互相不同的直径。
     如图 2 所示, 在光圈板 20a 的臂部 24a 中, 通过冲压加工的翻边, 形成从光圈板 20a 的下表面向下方以圆筒状突出的固定部 25a。 在固定部 25a 内, 轴部件 22a 通过压入等方法 固定。同样, 在光圈板 20b、 20c 上, 也在臂部 24b、 24c 上形成固定部, 轴部件 22b、 22c 各自 通过压入等方法固定。 轴部件 22a、 22b、 22c 由圆柱状的磁铁组成, 以相对于直径方向成为 S 极和 N 极的 方式磁化。 该轴部件 22a、 22b、 22c, 与形成于下部基板 10 和上部基板 40 的轴承孔 12a、 12b、 12c 和轴承孔 42a、 42b、 42c 分别嵌合。由此, 光圈板 20a、 20b、 20c, 能够以轴部件 22a、 22b、 22c 为旋转轴转动。另外, 光圈板 20a、 20b、 20c, 以在相对于光轴 L 的方向铅直的同一平面 内转动地位移的方式配置。
     如图 3 所示, 线圈 50a 是在由硅钢、 强磁性铁镍合金等强磁体构成的铁心 51a 上卷 绕线圈线 52a 而成的。根据在线圈线 52a 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 臂部 53a、 54a 相互磁化为 S 极和 N 极。而且, 线圈 50b、 50c 与线圈 50a 为相同结构。
     如图 4 所示, 在线圈 50a、 50b、 50c 中, 分别配置为, 轴部件 22a 夹在相对的臂部 53a、 54a 间, 轴部件 22b 夹在相对的臂部 53b、 54b 间, 轴部件 22c 夹在相对的臂部 53c、 54c 间。线圈 50a、 50b、 50c 通过臂部 53a、 53b、 53c、 54a、 54b、 54c 固定在上部基板 40 上而接合。
     接下来, 参照图 3 到图 6, 对第 1 实施方式中多级可变光圈 100 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此, 图 5 是表示多个光圈板 20a、 20b、 20c 全部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图 6 是表 示光圈板 20a 位于开口位置, 光圈板 20b、 20c 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而且, 图5和 图 6 中省略了上部基板 40 的图示。
     通过线圈 50a、 50b、 50c 产生的、 臂部 53a、 53b、 53c 和臂部 54a、 54b、 54c 的磁极与 轴部件 22a、 22b、 22c 的磁极之间的磁吸引力或排斥力, 在轴部件 22a、 22b、 22c 中发生旋转 力, 光圈板 20a、 20b、 20c 以轴部件 22a、 22b、 22c 为旋转中心转动。另外, 旋转的方向可以通 过线圈线 52a、 52b、 52c 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控制。
     图 5 表示对光圈板 20a、 20b、 20c 分别施加图中顺时针的旋转力的状态。光圈板 20a、 20b、 20c 按图中顺时针转动, 在与间隔件 30 抵接的状态下停止。 此后, 该位置称为退避 位置。在该状态下, 光圈板 20a、 20b、 20c, 从形成于下部基板 10 和上部基板 40 的第 1 开口 11 和第 2 开口 41 退避, 入射光通过的光路的直径, 为形成于下部基板 10 和上部基板 40 的 第 1 开口 11 和第 2 开口 41 中小的一方的开口。
     图 6 表示对光圈板 20a 施加图中逆时针的旋转力, 对光圈板 20b 和光圈板 20c 施 加图中顺时针的旋转力的状态。光圈板 20b 和光圈板 20c 按图中顺时针转动, 在与间隔件 30 抵接的状态下停止。另一方面, 光圈板 20a 按图中逆时针转动, 在与光圈板 20b 和光圈 板 20c 抵接的状态下停止。此后, 将光圈板 20a 的该位置称为开口位置。在该状态下, 光圈 板 20a 插入下部基板 10 和上部基板 40 上形成的第 1 开口 11 和第 2 开口 41 的位置, 入射 光通过的光路的直径, 为形成于光圈板 20a 的开口 21a。在此, 间隔件 30 的开口部 31 的形 状, 以及光圈板 20a、 20b、 20c 的形状, 被最优化为开口 21a 的中心与光轴 L 一致。
     同样, 使光圈板 20b 或光圈板 20c 插入开口位置, 能够使入射光通过的直径, 为光 圈板 20b 或光圈板 20c 上形成的开口 21b 或开口 21c。由此, 多级可变光圈 100 的开口直 径, 能够 4 级控制。
     接下来对第 1 实施方式中多级可变光圈 100 的作用、 效果进行说明。
     如上述所示, 在第 1 实施方式中的多级可变光圈 100 中, 将光圈板 20a、 20b、 20c 中 的任一个插入开口位置时的定位按如下方式进行。首先, 关于从开口位置退避的余下的光 圈板, 通过与间隔件 30 的开口部 31 的内壁抵接, 进行定位。接下来, 关于插入开口位置的 光圈板, 与通过抵接于光圈板 31 的内壁而定位的光圈板抵碰, 来限制位置。由此, 没有必要 设置对插入开口位置的光圈板进行直接定位的部件。 由图 5 可知, 在设置有多个光圈板的情况下, 光圈机构的区域 ( 俯视时表示间隔件 30 的区域 ) 的大部分被光圈板 20a、 20b、 20c 转动的区域占据, 很难在该区域进一步设置进 行定位的部件。假设在图 5 中, 在光圈板 20a、 20b、 20c 转动的区域外, 在轴部件 22a、 22b、 22c 的附近形成有定位部件的情况下, 由于本来进行定位的开口部与形成定位部件的位置 分离, 所以定位部件的成形位置的误差以及基于轴部件和轴承孔的余隙产生的误差扩大, 最终在开口部的位置偏差变大, 出现问题。
     另一方面, 在第 1 实施方式中的多级可变光圈 100 中, 各个部件在进行定位时由于 进行直接抵碰, 位置偏差为各个部件的成形误差相加的量。 在本实施例中, 位于退避位置的 光圈板, 在设置于光圈板 20a、 20b、 20c 上的开口 21a、 21b、 21c 中心的转动轨迹延长线的位 置上与各个定位部件抵接。另外, 各个光圈板与同一个定位部件抵接。因此, 可以使最终开 口部中的位置偏差比上述方式小。另外, 在相对各个光圈板 20a、 20b、 20c 分别形成定位部 件的情况下, 需要与定位部件所需的刚性及形成方法相应的区域, 在妨碍光圈机构小型化 的同时, 导致成本和工时的增加。从这样的观点看第 1 实施方式的多级可变光圈 100 有助 于通过设置多个光圈板 20a、 20b、 20c 实现的功能扩展、 提高定位精度、 成本和工时的减少。
     另外, 通过将第 1 实施方式的光圈板 20a、 20b、 20c 置换为多个光学透镜, 能够作为 光学透镜装卸装置使用。
     另外, 通过将第 1 实施方式的光圈板 20a、 20b、 20c 置换为多个光学滤光片, 能够用 作改变透光量或透过波段的光学滤波器装卸装置。
     另外, 移动至开口位置的光圈板的定位, 也可以通过与退避的剩余光圈板全部抵 接而进行, 但也可以通过与退避的剩余光圈板中的一个抵接而进行。 即, 位移至开口位置的 光圈板的定位, 通过与退避的剩余光圈板中的至少一个抵接而进行。
     【第 2 实施方式】
     参照图 7, 对第 2 实施方式的多级可变光圈进行说明。图 7 表示了第 2 实施方式中
     多级可变光圈的光圈板 120a 的结构, 是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在第 2 实施方式的多级可变 光圈中, 与第 1 实施方式的光圈板 20a、 20b、 20c 相同, 具有多个光圈板, 这些光圈板与光圈 板 120a 形成同样的结构。
     如图 7 所示, 第 2 实施方式的光圈板 120a, 在遮光部 23a 的外周部形成有向上方突 出的抵碰用壁 26a( 厚壁部 ) 的这一点上与第 1 实施方式的光圈板 20a、 20b、 20c 不同。
     这样, 通过设置抵碰用壁 26a, 在进行光圈板的定位时, 可以防止移动至开口位置 的光圈板进入移动至退避位置的光圈板与下部基板及上部基板之间的间隙而引起的动作 不良, 同时可以使光圈板轻量化。 由此, 能够使光圈板的动作速度提高, 在抵碰时减少冲击。
     而且, 在图 7 所示的光圈板 120a 中, 除去与臂部 24a 的连接部分, 遍及遮光部 23a 的外周部全体设置有抵碰用壁 26a, 取而代之, 可以只在与其他的光圈板抵碰的部分形成抵 碰用壁。
     而且, 关于其他的结构、 作用、 效果, 和第 1 实施方式相同。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 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可用于具有多个光学元件的小型摄像机。

光调节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光调节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光调节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调节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调节装置.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67033A43申请公布日20110518CN102067033ACN102067033A21申请号200980122778722申请日20090610200816063420080619JPG03B9/02200601G03B11/00200601G03B17/1220060171申请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地址日本东京72发明人井出隆之上田朋也筱原俊一望月英治74专利代理机构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代理人徐殿军54发明名称光调节装置57摘要一种光调节装置,具备具有开口的基板10、40、在同一平面内位移的多个入射光调节机构20A、20B、20C、和驱动入射光调节。

2、机构的多个驱动机构50A、50B、50C,通过驱动机构,使入射光调节机构20A、20B、20C在各个开口位置与从开口退避的退避位置间相互位移,调节通过开口的入射光,其特征在于,位移至开口位置的第1入射光调节机构,通过与从开口退避的其他入射光调节机构的至少1个抵接,而被限制位置。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01217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09/06060120090610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09/154111JA20091223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6页附图5页CN102067043A1。

3、/2页21一种光调节装置,具备具有开口的基板、在同一平面内位移的多个入射光调节机构、和驱动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的多个驱动机构,上述光调节装置中,通过上述驱动机构,使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在各个上述开口位置与从上述开口退避的退避位置间相互位移,调节通过上述开口的入射光,其特征在于,位移至上述开口位置的第1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通过与从上述开口退避的其他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的至少1个抵接,而被限制位置。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述开口位置退避的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通过与在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的位移区域外形成的定位部件抵接,而被限制位置。3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位。

4、部件具有与设置于上述基板的定位孔嵌合的突起,以便将上述定位部件固定于上述基板上的规定位置。4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的、至少与其他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抵接的部位设置有厚壁部。5如权利要求4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直径不同的开口。6如权利要求4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同的光学透镜。7如权利要求4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同的光学滤光片。8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直径不同的开口。9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

5、征在于,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同的光学透镜。10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同的光学滤光片。11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用于使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转动位移的轴,上述轴的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中的固定部通过翻边形成。12如权利要求11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直径不同的开口。13如权利要求11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同的光学透镜。14如权利要求11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同的光学滤光片。15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调节装置,。

6、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直径不同的开口。16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同的光学透镜。17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权利要求书CN102067033ACN102067043A2/2页3同的光学滤光片。权利要求书CN102067033ACN102067043A1/6页4光调节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光调节装置。背景技术0002一直以来,作为可变光学装置实施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其中的一种手法是使用插入式可变光学装置,该插入式可变光学装置通过电磁或其他的驱动源使单数或复数的光学元件,在光。

7、路内外相互位移,来改变通过光路的入射光的光学特性。该插入式可变光学装置能够通过形成多个光学元件而扩展其功能。而且,近年来,随着带摄像功能的携带设备和音频显示器、数码相机、内诊镜等小型摄像设备的高画质化,对透镜和光圈、光学滤波器等光学元件等,也要求从以往的固定焦点透镜、固定光圈、固定特性滤波器,过渡到适用变焦透镜、可变光圈、可变特性滤波器等,作为适用于这样的小型摄像设备的光学装置,上述插入式可变光学装置因为构造简单,所以作为适用于小型的光学装置而受人关注。作为适应这样的小型化的插入式可变光学装置的例子,在专利文献1中,实现如下的一种方案通过具有控制光量的多个遮光部件、在磁气电路中得到电磁驱动力并。

8、分别驱动多个遮光部件的多个驱动机构、装配有多个遮光部件和多个驱动机构的基体部件,并设置阻止漏出的磁通流入多个驱动机构的中间部的阻止部件,实现了装置的小型化和稳定驱动。0003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将遮光部件插入光路中时,遮光部件的定位通过直接与限位部件抵接来实现。该限位部件必须具有经得住遮光部件的抵接时的冲击的刚性,而且根据该成形方法,必须有相应的大小,进一步妨碍了小型化。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遮光部件以快门和光圈这2个光学元件为例提出,但在通过进一步增加遮光部件而扩展功能的情况下,快门部件的形成位置和遮光部件的位移区域干涉,进一步增加遮光部件变困难。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

9、0314号公报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得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调节装置,具有多个光学元件,可以可靠地进行光学元件的定位,而且,能够小型化。000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具备具有开口的基板、在同一平面内位移的多个入射光调节机构、和驱动入射光调节机构的多个驱动机构,光调节装置中,通过驱动机构,使入射光调节机构在各个开口位置与从开口退避的退避位置间相互位移,调节通过开口的入射光,其特征在于,位移至开口位置的第1入射光调节机构,通过与从开口退避的其他入射光调节机构的至少1个抵接,而被限制位置。0007在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中,优选从开口位置退避的入射光调节机构,通过。

10、与在入射光调节机构的位移区域外形成的定位部件抵接,而被限制位置。0008在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中,优选定位部件具有与设置于基板的定位孔嵌合的突起,以便将定位部件固定于基板上的规定位置。0009在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中,优选具有用于使入射光调节机构转动位移的轴,轴的说明书CN102067033ACN102067043A2/6页5入射光调节机构中的固定部通过翻边形成。0010在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中,优选在入射光调节机构的、至少与其他入射光调节机构抵接的部位设置有厚壁部。0011在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中,优选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直径不同的开口。0012在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中,优选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

11、有不同的光学透镜。0013在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中,优选入射光调节机构分别形成有不同的光学滤光片。0014发明的效果0015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能够可靠地进行光学元件的定位,而且,能够小型化。附图说明0016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多级可变光圈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0017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光圈板的结构的立体图。0018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线圈的结构的俯视图。0019图4是表示装配后的状态的多级可变光圈的结构的立体图。0020图5是表示多个光圈板全部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0021图6是表示一个光圈板位于开口位置,剩余光圈板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0022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

12、多级可变光圈板的结构的立体图。0023附图标记说明002410下部基板基板002511第1开口开口002614、16、18间隔件用定位孔002720A、20B、20C光圈板入射光调节机构002821A、21B、21C开口002922A、22B、22C轴部件003023A、23B、23C遮光部003124A、24B、24C臂部003225A固定部003326A抵接用壁厚壁部003430间隔件定位部件003531开口部003634、35、36、37、38、39定位用突起003740上部基板基板003841第2开口开口003945、47、49间隔件用定位孔004050A、50B、50C线圈驱动机构0。

13、04151A、51B、51C铁心004252A、52B、52C线圈线004353A、53B、53C臂部说明书CN102067033ACN102067043A3/6页6004454A、54B、54C臂部0045100多级可变光圈光调节装置0046120A光圈板具体实施方式0047以下,对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进行详细说明。而且,发明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0048【第1实施方式】0049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节装置,参照图1到图6进行说明。第1实施方式例示了本发明适用于多级可变光圈的如下方案该多级可变光圈形成多个具有不同开口直径的光圈板,通过使各光圈板在光路位置和光路外间相互位移,阶。

14、段性限定通过开口的光量。0050以下,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关于第1实施方式中多级可变光圈100光调节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多级可变光圈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光圈板20A的结构,是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而且,光圈板20B、20C的结构与光圈板20A的结构相同。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线圈50A的结构的平面图。图4是表示装配状态的多级可变光圈100的结构的立体图,是省略了上部基板40的图示的图。0051如图1、图2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多级可变光圈具有下部基板10基板、多个光圈板20A、20B、20C入射光调节机构、间隔件30定位部件、。

15、上部基板40基板、多个线圈50A、50B、50C驱动机构。0052在大致圆板状的下部基板10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第1开口11开口。而且,下部基板10具有多个轴承孔12A、12B、12C、和多个间隔件用定位孔14、16、18图1、图5、图6。在多个光圈板20A、20B、20C中,分别形成有相互直径不同的开口21A、21B、21C和轴部件22A、22B、22C。在间隔件30中,形成有定位用突起34、35、36、37、38、39图1、图4图6。在大致圆板状的上部基板40基板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第2开口41开口,而且,上部基板40具有多个轴承孔42A、42B、42C和多个间隔件用定位孔45、47、49。

16、图1、图5、图6。多个线圈50A、50B、50C是在铁心51A、51B、51C上分别卷绕线圈线52A、52B、52C而成。0053以下对各个构成部件进行详细说明。0054下部基板10和上部基板40,由磷青铜、铍铜、树脂材料等非磁体构成的薄板通过冲压等加工法成形。第1开口11和第2开口41,以其开口中心与光轴L一致的方式配置,为入射光通过的光路。第1开口11和第2开口41的开口直径成形为相同或不同直径,第1开口11和第2开口41的开口开口直径中小的一方的开口直径为多级可变光圈100中的最大开口直径。0055间隔件30是限定下部基板10和上部基板40的间隔及相对位置的部件,与下部基板10和上部基板。

17、40一样由非磁体构成的薄板通过冲压等加工法成形,在中央形成开口部31。另外,在开口部31的周围,形成有多个定位用突起34、35、36、37、38、39。在与下部基板10的间隔件用定位孔14、16、18分别对应的位置上,通过冲压加工,以从间隔件30的下表面分别向下方图1的下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定位用突起34、36、38。在与上部基板40的间隔件用定位孔45、47、49分别对应的位置上,通过按压加工,以从间隔件30的上表面分说明书CN102067033ACN102067043A4/6页7别向上方图1的上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定位用突起35、37和39。0056向间隔件30的下表面侧突出的定位用突起3。

18、4、36、38,与形成于下部基板10的间隔件用定位孔14、16、18分别嵌合,向间隔件30的上表面侧突出的定位用突起35、37、39,与形成于上部基板40的间隔件用定位孔45、47、49分别嵌合。而且,经由间隔件30通过粘接等将下部基板10和上部基板40接合,由此,限定了下部基板10和上部基板40的间隔,并且限定了相对位置。0057光圈板20A、20B、20C,由与下部基板10和上部基板40相同的非磁性体构成,使厚度比间隔件30薄的薄板通过冲压等加工法成形。光圈板20A、20B、20C具有遮光部23A、23B、23C和臂部24A、24B、24C。在遮光部23A、23B、23C中,形成有比下部基。

19、板10和上部基板40上形成的第1开口11和第2开口41小的开口21A、21B、21C。该小开口21A、21B、21C具有互相不同的直径。0058如图2所示,在光圈板20A的臂部24A中,通过冲压加工的翻边,形成从光圈板20A的下表面向下方以圆筒状突出的固定部25A。在固定部25A内,轴部件22A通过压入等方法固定。同样,在光圈板20B、20C上,也在臂部24B、24C上形成固定部,轴部件22B、22C各自通过压入等方法固定。0059轴部件22A、22B、22C由圆柱状的磁铁组成,以相对于直径方向成为S极和N极的方式磁化。该轴部件22A、22B、22C,与形成于下部基板10和上部基板40的轴承孔。

20、12A、12B、12C和轴承孔42A、42B、42C分别嵌合。由此,光圈板20A、20B、20C,能够以轴部件22A、22B、22C为旋转轴转动。另外,光圈板20A、20B、20C,以在相对于光轴L的方向铅直的同一平面内转动地位移的方式配置。0060如图3所示,线圈50A是在由硅钢、强磁性铁镍合金等强磁体构成的铁心51A上卷绕线圈线52A而成的。根据在线圈线52A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臂部53A、54A相互磁化为S极和N极。而且,线圈50B、50C与线圈50A为相同结构。0061如图4所示,在线圈50A、50B、50C中,分别配置为,轴部件22A夹在相对的臂部53A、54A间,轴部件22B夹在相。

21、对的臂部53B、54B间,轴部件22C夹在相对的臂部53C、54C间。线圈50A、50B、50C通过臂部53A、53B、53C、54A、54B、54C固定在上部基板40上而接合。0062接下来,参照图3到图6,对第1实施方式中多级可变光圈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此,图5是表示多个光圈板20A、20B、20C全部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光圈板20A位于开口位置,光圈板20B、20C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而且,图5和图6中省略了上部基板40的图示。0063通过线圈50A、50B、50C产生的、臂部53A、53B、53C和臂部54A、54B、54C的磁极与轴部件22A、22B、2。

22、2C的磁极之间的磁吸引力或排斥力,在轴部件22A、22B、22C中发生旋转力,光圈板20A、20B、20C以轴部件22A、22B、22C为旋转中心转动。另外,旋转的方向可以通过线圈线52A、52B、52C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控制。0064图5表示对光圈板20A、20B、20C分别施加图中顺时针的旋转力的状态。光圈板20A、20B、20C按图中顺时针转动,在与间隔件30抵接的状态下停止。此后,该位置称为退避位置。在该状态下,光圈板20A、20B、20C,从形成于下部基板10和上部基板40的第1开口11和第2开口41退避,入射光通过的光路的直径,为形成于下部基板10和上部基板40的第1开口11和第2。

23、开口41中小的一方的开口。说明书CN102067033ACN102067043A5/6页80065图6表示对光圈板20A施加图中逆时针的旋转力,对光圈板20B和光圈板20C施加图中顺时针的旋转力的状态。光圈板20B和光圈板20C按图中顺时针转动,在与间隔件30抵接的状态下停止。另一方面,光圈板20A按图中逆时针转动,在与光圈板20B和光圈板20C抵接的状态下停止。此后,将光圈板20A的该位置称为开口位置。在该状态下,光圈板20A插入下部基板10和上部基板40上形成的第1开口11和第2开口41的位置,入射光通过的光路的直径,为形成于光圈板20A的开口21A。在此,间隔件30的开口部31的形状,以。

24、及光圈板20A、20B、20C的形状,被最优化为开口21A的中心与光轴L一致。0066同样,使光圈板20B或光圈板20C插入开口位置,能够使入射光通过的直径,为光圈板20B或光圈板20C上形成的开口21B或开口21C。由此,多级可变光圈100的开口直径,能够4级控制。0067接下来对第1实施方式中多级可变光圈10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0068如上述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的多级可变光圈100中,将光圈板20A、20B、20C中的任一个插入开口位置时的定位按如下方式进行。首先,关于从开口位置退避的余下的光圈板,通过与间隔件30的开口部31的内壁抵接,进行定位。接下来,关于插入开口位置的光圈板,与。

25、通过抵接于光圈板31的内壁而定位的光圈板抵碰,来限制位置。由此,没有必要设置对插入开口位置的光圈板进行直接定位的部件。0069由图5可知,在设置有多个光圈板的情况下,光圈机构的区域俯视时表示间隔件30的区域的大部分被光圈板20A、20B、20C转动的区域占据,很难在该区域进一步设置进行定位的部件。假设在图5中,在光圈板20A、20B、20C转动的区域外,在轴部件22A、22B、22C的附近形成有定位部件的情况下,由于本来进行定位的开口部与形成定位部件的位置分离,所以定位部件的成形位置的误差以及基于轴部件和轴承孔的余隙产生的误差扩大,最终在开口部的位置偏差变大,出现问题。0070另一方面,在第1。

26、实施方式中的多级可变光圈100中,各个部件在进行定位时由于进行直接抵碰,位置偏差为各个部件的成形误差相加的量。在本实施例中,位于退避位置的光圈板,在设置于光圈板20A、20B、20C上的开口21A、21B、21C中心的转动轨迹延长线的位置上与各个定位部件抵接。另外,各个光圈板与同一个定位部件抵接。因此,可以使最终开口部中的位置偏差比上述方式小。另外,在相对各个光圈板20A、20B、20C分别形成定位部件的情况下,需要与定位部件所需的刚性及形成方法相应的区域,在妨碍光圈机构小型化的同时,导致成本和工时的增加。从这样的观点看第1实施方式的多级可变光圈100有助于通过设置多个光圈板20A、20B、2。

27、0C实现的功能扩展、提高定位精度、成本和工时的减少。0071另外,通过将第1实施方式的光圈板20A、20B、20C置换为多个光学透镜,能够作为光学透镜装卸装置使用。0072另外,通过将第1实施方式的光圈板20A、20B、20C置换为多个光学滤光片,能够用作改变透光量或透过波段的光学滤波器装卸装置。0073另外,移动至开口位置的光圈板的定位,也可以通过与退避的剩余光圈板全部抵接而进行,但也可以通过与退避的剩余光圈板中的一个抵接而进行。即,位移至开口位置的光圈板的定位,通过与退避的剩余光圈板中的至少一个抵接而进行。0074【第2实施方式】0075参照图7,对第2实施方式的多级可变光圈进行说明。图7。

28、表示了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书CN102067033ACN102067043A6/6页9多级可变光圈的光圈板120A的结构,是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在第2实施方式的多级可变光圈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圈板20A、20B、20C相同,具有多个光圈板,这些光圈板与光圈板120A形成同样的结构。0076如图7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光圈板120A,在遮光部23A的外周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抵碰用壁26A厚壁部的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圈板20A、20B、20C不同。0077这样,通过设置抵碰用壁26A,在进行光圈板的定位时,可以防止移动至开口位置的光圈板进入移动至退避位置的光圈板与下部基板及上部基板之间的间隙而。

29、引起的动作不良,同时可以使光圈板轻量化。由此,能够使光圈板的动作速度提高,在抵碰时减少冲击。0078而且,在图7所示的光圈板120A中,除去与臂部24A的连接部分,遍及遮光部23A的外周部全体设置有抵碰用壁26A,取而代之,可以只在与其他的光圈板抵碰的部分形成抵碰用壁。0079而且,关于其他的结构、作用、效果,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0080工业实用性0081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光调节装置可用于具有多个光学元件的小型摄像机。说明书CN102067033ACN102067043A1/5页10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67033ACN102067043A2/5页11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2067033ACN102067043A3/5页12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67033ACN102067043A4/5页13图5说明书附图CN102067033ACN102067043A5/5页14图6图7说明书附图CN10206703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摄影术;电影术;利用了光波以外其他波的类似技术;电记录术;全息摄影术〔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