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8043676 上传时间:2019-12-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4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106083.2

申请日:

20140320

公开号:

CN103948410B

公开日:

20170125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B17/115

主分类号:

A61B17/115

申请人:

西安交通大学

发明人:

李建辉,姚维杰,吕毅

地址:

710049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路28号

优先权:

CN201410106083A

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贺建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包括一对相互匹配的圆环第一、第二圆环,圆环的环平面上分别镶嵌有两个以上的磁半球形第一、第二磁铁,第一圆环内径大于第二圆环内径,第一、第二圆环分别放置于消化道两断端,断端的末端组织内翻,第一、第二磁体底面磁极相反,第一、第二磁体相互吸引使第一、第二圆环相吸从而夹紧末端组织完成吻合,第一、第二圆环吸合时第一、第二磁体两两吸合成球状,依靠磁体之间的吸力完成消化道断端之间的无缝线吻合,完成吻合后内翻组织末端凹向第二圆环一侧,同时圆环在消化道内逐渐崩解,对吸的磁体互相之间吸引而成球状,与崩解的可降解材料碎片共同随着消化道蠕动排出体外,本发明操作简便,效果可靠。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包括一对相互匹配的圆环第一圆环(1)和第二圆环(2),其特征在于:第一圆环(1)的环平面上镶嵌有两个以上的磁半球形第一磁体(3),相应的,第二圆环(2)的环平面上镶嵌有两个以上的磁半球形第二磁铁(4),第一磁体(3)、第二磁体(4)底面磁极相反,第一圆环(1)及第二圆环(2)吸合时第一磁体(3)与第二磁体(4)两两吸合成球状;所述的第一圆环(1)的内径小于第二圆环(2)的内径,完成吻合后内翻组织末端凹向第二圆环(2)一侧,不会因内翻组织过多过厚而影响吻合效果;所述的第一圆环(1)和第二圆环(2)采用人体可降解材料制成;所述的第一圆环(1)、第二圆环(2)、第一磁体(3)和第二磁体(4)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所述第一磁体(3)、第二磁体(4)直径小于消化道内径;所述的第一磁体(3)与第二磁体(4)磁力为3000-4000高斯。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医用吻合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

背景技术

医用吻合装置,用于人体消化管道之间的无缝线吻合,例如小肠手术后小肠两断端之间的吻合。

人体空腔脏器或者血管的吻合及重建是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操作,以往是应用缝线手工缝合完成,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操作费时,吻合效果依赖术者缝合技术及经验,缝线相关的并发症也不可避免。数百年来外科医生仍然一直在探索不借助缝线的可降解或者不可降解的吻合装置或者方法来降低手术难度、简化手术步骤、减少术后并发症,并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78年日本Obora等人率先应用两个磁环之间相互的磁性吸力完成了人体管道断端之间的吻合,并提出了磁吻合的概念,其原理在于压榨人体管道断端组织,导致磁环间组织逐渐坏死,断端间瘢痕愈合而完成吻合;之后不断有人将磁吻合应用于消化管道的吻合,本中心也研究设计出了一系列血管、胆肠、肠肠磁性吻合装置。但以往的磁性吻合装置普遍存在异物残留,磁体较大不易取出的弊端。1984年美国Handy等人的发明专利介绍了一种人体空腔脏器或者人体管道之间吻合用装置,生物可降解吻合环(biofragmentable anastomotic ring,BAR),其原理类似磁吻合,利用机械力使断端组织压榨坏死、瘢痕愈合;这种装置采用了可降解聚合材料,可以在完成消化道吻合的基础上使吻合装置在人体内完全降解并排出,无异物残留,并证明了其在肠吻合中的优越性,目前已经完成商品化,广泛应用于临床肠肠吻合。但这种可降解吻合装置仍较为复杂,因操作原因而出现的并发症不可避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依靠磁体之间的吸力可以完成消化道断端之间的无缝线吻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包括一对相互匹配的第一圆环1和第二圆环2,第一圆环1的环平面上镶嵌有两个以上的磁半球形第一磁体3,相应的,第二圆环2的环平面上镶嵌有两个以上的磁半球形第二磁铁4,第一磁体3、第二磁体4底面磁极相反,第一圆环1及第二圆环2吸合时第一磁体3与第二磁体4两两吸合成球状;

所述的第一圆环1的内径小于第二圆环2的内径;

所述的第一圆环1和第二圆环2采用人体可降解材料制成;

所述的第一圆环1、第二圆环2、第一磁体3和第二磁体4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所述第一磁体3、第二磁体4直径小于消化道内径。

所述的第一磁体3与第二磁体4磁力为3000-4000高斯。

本发明操作简便快捷,效果可靠,可应用于多数消化管道的无缝线吻合,减少因人为操作因素及异物残留引起的吻合相关并发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1为第一圆环1的示意图,图3-2为第二圆环2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参照图1、图2和图3,以小肠端端吻合为例,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包括一对相互匹配的第一圆环1和第二圆环2,第一圆环1的环平面上镶嵌有3个磁半球形第一磁体3,相应的,第二圆环2的环平面上镶嵌有3个磁半球形第二磁铁4,第一圆环1及第二圆环2分别放置于消化道两断端6,断端6的末端组织5内翻,第一磁体3、第二磁体4底面磁极相反,第一磁体3与第二磁体4相互吸引使第一圆环1及第二圆环2相吸从而夹紧末端组织5完成吻合,第一圆环1及第二圆环2吸合时第一磁体3与第二磁体4两两吸合成球状;

所述的第一圆环1的内径小于第二圆环2的内径,完成吻合后内翻组织末端凹向第二圆环2一侧,不会因内翻组织过多过厚而影响吻合效果;

所述的第一圆环1和第二圆环2采用人体可降解材料制成;

所述的第一圆环1、第二圆环2、第一磁体3和第二磁体4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安全应用于人体而不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

所述第一磁体3、第二磁体4直径小于消化道内径,且两两对吸后形成球状磁体,很容易随消化道蠕动而运动,可安全、完整的排出体外,不会引起肠道梗阻。

所述的第一磁体3与第二磁体4磁力为3000-4000高斯。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完成吻合后持续的吸力压迫第一圆环1及第二圆环2之间末端组织5使其逐渐坏死,断端6消化道组织增生来重建消化道的连续性,同时可降解材料在消化道内逐渐崩解,对吸的第一磁体3、第二磁体4互相之间吸引而成球状,与崩解的可降解材料碎片共同随着消化道蠕动排出体外。

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10106083.2 (22)申请日 2014.03.20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394841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7.30 (73)专利权人 西安交通大学 地址 710049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路28号 (72)发明人 李建辉 姚维杰 吕毅 (74)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61215 代理人 贺建斌 (51)Int.Cl. A61B 17/115(2006.01) 审查员 霍璐 (54)发明名称 一种消化。

2、道无缝线吻合装置 (57)摘要 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 包括一对相互 匹配的圆环第一、 第二圆环, 圆环的环平面上分 别镶嵌有两个以上的磁半球形第一、 第二磁铁, 第一圆环内径大于第二圆环内径, 第一、 第二圆 环分别放置于消化道两断端, 断端的末端组织内 翻, 第一、 第二磁体底面磁极相反, 第一、 第二磁 体相互吸引使第一、 第二圆环相吸从而夹紧末端 组织完成吻合, 第一、 第二圆环吸合时第一、 第二 磁体两两吸合成球状, 依靠磁体之间的吸力完成 消化道断端之间的无缝线吻合, 完成吻合后内翻 组织末端凹向第二圆环一侧, 同时圆环在消化道 内逐渐崩解, 对吸的磁体互相之间吸引而成球 状,。

3、 与崩解的可降解材料碎片共同随着消化道蠕 动排出体外, 本发明操作简便, 效果可靠。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 CN 103948410 B 2017.01.25 CN 103948410 B 1.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 包括一对相互匹配的圆环第一圆环(1)和第二圆环 (2), 其特征在于: 第一圆环(1)的环平面上镶嵌有两个以上的磁半球形第一磁体(3), 相应 的, 第二圆环(2)的环平面上镶嵌有两个以上的磁半球形第二磁铁(4), 第一磁体(3)、 第二 磁体(4)底面磁极相反, 第一圆环(1)及第二圆环(2)吸合时第一磁体(3)与第二磁体(4)两 两吸合成球状; 所述的第一。

4、圆环(1)的内径小于第二圆环(2)的内径, 完成吻合后内翻组织末端凹向第 二圆环(2)一侧, 不会因内翻组织过多过厚而影响吻合效果; 所述的第一圆环(1)和第二圆环(2)采用人体可降解材料制成; 所述的第一圆环(1)、 第二圆环(2)、 第一磁体(3)和第二磁体(4)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 性; 所述第一磁体(3)、 第二磁体(4)直径小于消化道内径; 所述的第一磁体(3)与第二磁体(4)磁力为3000-4000高斯。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3948410 B 2 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一种医用吻合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

5、 背景技术 0002 医用吻合装置, 用于人体消化管道之间的无缝线吻合, 例如小肠手术后小肠两断 端之间的吻合。 0003 人体空腔脏器或者血管的吻合及重建是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操作, 以往是应用缝线 手工缝合完成, 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但是操作费时, 吻合效果依赖术者缝合技术及经 验, 缝线相关的并发症也不可避免。 数百年来外科医生仍然一直在探索不借助缝线的可降 解或者不可降解的吻合装置或者方法来降低手术难度、 简化手术步骤、 减少术后并发症, 并 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978年日本Obora等人率先应用两个磁环之间相互的磁 性吸力完成了人体管道断端之间的吻合, 并提出了磁吻合。

6、的概念, 其原理在于压榨人体管 道断端组织, 导致磁环间组织逐渐坏死, 断端间瘢痕愈合而完成吻合; 之后不断有人将磁吻 合应用于消化管道的吻合, 本中心也研究设计出了一系列血管、 胆肠、 肠肠磁性吻合装置。 但以往的磁性吻合装置普遍存在异物残留, 磁体较大不易取出的弊端。 1984年美国Handy等 人的发明专利介绍了一种人体空腔脏器或者人体管道之间吻合用装置, 生物可降解吻合环 (biofragmentable anastomotic ring, BAR), 其原理类似磁吻合, 利用机械力使断端组织 压榨坏死、 瘢痕愈合; 这种装置采用了可降解聚合材料, 可以在完成消化道吻合的基础上使 吻合。

7、装置在人体内完全降解并排出, 无异物残留, 并证明了其在肠吻合中的优越性, 目前已 经完成商品化, 广泛应用于临床肠肠吻合。 但这种可降解吻合装置仍较为复杂, 因操作原因 而出现的并发症不可避免。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 置, 依靠磁体之间的吸力可以完成消化道断端之间的无缝线吻合。 000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 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 包括一对相互匹配的第一圆环1和第二圆环2, 第一 圆环1的环平面上镶嵌有两个以上的磁半球形第一磁体3, 相应的, 第二圆环2的环平面上镶 嵌有两个以上的。

8、磁半球形第二磁铁4, 第一磁体3、 第二磁体4底面磁极相反, 第一圆环1及第 二圆环2吸合时第一磁体3与第二磁体4两两吸合成球状; 0007 所述的第一圆环1的内径小于第二圆环2的内径; 0008 所述的第一圆环1和第二圆环2采用人体可降解材料制成; 0009 所述的第一圆环1、 第二圆环2、 第一磁体3和第二磁体4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0010 所述第一磁体3、 第二磁体4直径小于消化道内径。 0011 所述的第一磁体3与第二磁体4磁力为3000-4000高斯。 0012 本发明操作简便快捷, 效果可靠, 可应用于多数消化管道的无缝线吻合, 减少因人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10。

9、3948410 B 3 为操作因素及异物残留引起的吻合相关并发症。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0015 图3-1为第一圆环1的示意图, 图3-2为第二圆环2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0017 参照图1、 图2和图3, 以小肠端端吻合为例, 一种消化道无缝线吻合装置, 包括一对 相互匹配的第一圆环1和第二圆环2, 第一圆环1的环平面上镶嵌有3个磁半球形第一磁体3, 相应的, 第二圆环2的环平面上镶嵌有3个磁半球形第二磁铁4, 第一圆环1及第二圆环2分别 放置于消化道两断端6, 断端6的末端组。

10、织5内翻, 第一磁体3、 第二磁体4底面磁极相反, 第一 磁体3与第二磁体4相互吸引使第一圆环1及第二圆环2相吸从而夹紧末端组织5完成吻合, 第一圆环1及第二圆环2吸合时第一磁体3与第二磁体4两两吸合成球状; 0018 所述的第一圆环1的内径小于第二圆环2的内径, 完成吻合后内翻组织末端凹向第 二圆环2一侧, 不会因内翻组织过多过厚而影响吻合效果; 0019 所述的第一圆环1和第二圆环2采用人体可降解材料制成; 0020 所述的第一圆环1、 第二圆环2、 第一磁体3和第二磁体4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安 全应用于人体而不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 0021 所述第一磁体3、 第二磁体4直径小于消化。

11、道内径, 且两两对吸后形成球状磁体, 很 容易随消化道蠕动而运动, 可安全、 完整的排出体外, 不会引起肠道梗阻。 0022 所述的第一磁体3与第二磁体4磁力为3000-4000高斯。 0023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0024 完成吻合后持续的吸力压迫第一圆环1及第二圆环2之间末端组织5使其逐渐坏 死, 断端6消化道组织增生来重建消化道的连续性, 同时可降解材料在消化道内逐渐崩解, 对吸的第一磁体3、 第二磁体4互相之间吸引而成球状, 与崩解的可降解材料碎片共同随着 消化道蠕动排出体外。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103948410 B 4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5 CN 103948410 B 5 图3-1图3-2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6 CN 103948410 B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