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804089 上传时间:2018-03-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1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39056.1

申请日:

2009.12.28

公开号:

CN101759987A

公开日:

2010.06.3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8L 69/00申请日:20091228|||公开

IPC分类号:

C08L69/00; C08L25/06; C08L25/14; C08L25/12; C08L53/02; C08L51/04; C08L55/02; C08K13/04; C08K7/00; C08K3/04; H01B1/24

主分类号:

C08L69/00

申请人:

毛澄宇

发明人:

毛澄宇

地址: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红花岭工业北区A4栋东座六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代理人:

郝传鑫;潘中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包括聚碳酸酯、聚合物以及导电填充物,其中聚合物是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导电填充物是碳纳米管,聚碳酸酯、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及碳纳米管的重量百分比如下:聚碳酸酯60~95%,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5~40%,碳纳米管占所述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3~5.0%。本发明还提供了该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上述组分混合,采用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在235℃~290℃的温度条件下,熔融混炼、造粒。本发明提供的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使导电性介质碳纳米管选择性地分布于聚碳酸酯连续相中,提高了碳纳米管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了导电性能并且降低了制备成本。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包括聚碳酸酯、聚合物以及导电填充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是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所述导电填充物是碳纳米管,所述聚碳酸酯、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及碳纳米管的重量百分比如下:
聚碳酸酯60~95%
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5~40%
所述碳纳米管占所述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3~5.0%。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填充物进一步包括炭黑,所述炭黑占所述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10%。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可以是苯乙烯均聚物、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丙烯腈或丁二烯共聚而成的聚合物或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丙烯腈或丁二烯共聚而成的不同聚合物的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可以是聚苯乙烯(PS)、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S)、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AS或SAN)、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丁二烯接枝共聚物(HIPS)或加氢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E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接枝型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和苯乙烯-丙烯腈二元共聚物的混合物(ABS或掺混型ABS)中的一种或几种。

5.
  如权利要求1、3、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中苯乙烯单体的重量百分比是20~100%。

6.
  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聚碳酸酯、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及碳纳米管按下列重量百分比混合:
聚碳酸酯60~95%,
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5~40%,
所述碳纳米管占所述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3~5.0%;
采用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在235℃~290℃的温度条件下,熔融混炼、造粒。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合步骤时可进一步加入炭黑,所述炭黑占所述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10%。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可以是苯乙烯均聚物、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丙烯腈或丁二烯共聚而成的聚合物或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丙烯腈或丁二烯共聚而成的不同聚合物的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可以是聚苯乙烯(PS)、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S)、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AS或SAN)、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丁二烯接枝共聚物(HIPS)或加氢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E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接枝型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和苯乙烯-丙烯腈二元共聚物的混合物(ABS或掺混型ABS)中的一种或几种。

10.
  如权利要求6、8、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中苯乙烯单体的重量百分比是20~100%。

说明书

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新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一般高分子树脂作为基体,并加入炭黑、石墨、碳纳米管、碳纤维等碳素型导电性介质或加入各种金属粒子、金属纤维等金属型导电性介质经填充复合的方法制备的填充型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因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电导率易于调节、原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易于加工成型等优点,并且这些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电气及电子仪器、办公设备、工业机械等领域,可以满足和扩大高分子材料在各种用途上的需要,因此,其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应用技术,历来为人们所密切关注。
目前,工业上填充型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在制备中使用最多的导电性介质为炭黑,炭黑工业化历史悠久、来源广泛、价格相对低廉,在填充型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技术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导电性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备中,一般导电性介质的种类、粒子形态、分散状态、添加量等因素将对其材料的导电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如在使用炭黑作为导电性介质时,由于其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所决定的导电效率低、分散性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且易产生很多相关的不良影响,包括因炭黑导电效率低需多量添加而易于引致材料耐热性能下降、机械性能下降、流动性能下降等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纳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作为新兴碳素材料的碳纳米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碳纳米管本身不仅具有非常好的导电性,而且具有较大长径比特征,其强度高密度小,特别是在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传统的碳素材料如炭黑或者碳纤维相比,使用碳纳米管作为导电性介质时,可以使体系在实现导电时的逾渗值有较大的降低。目前,随着碳纳米管工业化量产制备技术的实现,利用其作为新兴导电介质制备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已逐渐成为导电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
碳纳米管目前工业化量产规模小、成本高,因此,如何在技术上实现在导电复合材料制备中提高其使用效率,对碳纳米管填充型导电复合材料的工业用途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在研究或生产中一般所采用的提高碳纳米管使用效率的方法,包括各种对碳纳米管表面修饰的方法、将高分子基体和碳纳米管进行溶液共混的方法、将单体和碳纳米管进行原位聚合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碳纳米管的使用效率,但因其存在操作步骤复杂、耗费溶剂量大、技术局限性大等问题而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此外,对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高分子基体而言,聚碳酸酯(PC)是目前国内外生产量最大用途最广泛的一种重要的工程塑料,因其综合性能好,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工业、医疗器械、建筑和照明用具等各种工业领域。但是,由于聚碳酸酯存在熔体粘度高、易发生高温水解等缺点,一般在较低的碳纳米管或炭黑的添加量下或即使在高添加量但因不易分散均匀等原因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导电网络。然而,为了提高材料导电性能,则需增大碳纳米管或炭黑的添加量,并需改善其在聚碳酸酯中的分散程度,但改善分散程度则必须采取高温或较强的混炼方式,而采用这样的方式往往会导致材料发生热解或机械降解,并使材料产生物理机械性能下降、易应力开裂、对缺口敏感等种种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使碳纳米管、炭黑等导电性介质选择性地分布于聚碳酸酯连续相中,以较好地达到提高导电性介质使用效率的目的,同时使材料实现较好的导电性能且降低其制备成本。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包括聚碳酸酯、聚合物以及导电填充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是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所述导电填充物是碳纳米管,所述聚碳酸酯、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及碳纳米管的重量百分比如下:
聚碳酸酯60~95%,
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5~40%,
所述碳纳米管占所述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3~5.0%。
其中,聚碳酸酯是以(-O-R-O-CO-)链节为重复单元的,且其中R的结构是由双酚A分子结构中2个OH基中间的骨架所形成的通称双酚A型的聚碳酸酯,既可以由光气法制造,也可以由酯交换法或其他方法制造,其粘均分子量为12000~55000,优选为14000~32000。
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可以是苯乙烯单体经均聚而成或由苯乙烯单体和各种甲基丙烯酸酯、各种丙烯酸酯、丙烯腈、丁二烯单体经共聚而成的具有非结晶性特征的聚合物,即可以是苯乙烯均聚物、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丙烯腈或丁二烯共聚而成的二元共聚物、三元共聚物以及二元共聚物和三元共聚物之间的共混物。具体可以是聚苯乙烯(PS)、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S)、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AS或SAN)、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丁二烯接枝共聚物(HIPS)或加氢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E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接枝型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和苯乙烯-丙烯腈二元共聚物的混合物(ABS或掺混型ABS)中的一种或几种。以上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的制造方法不限,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不限,但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中苯乙烯单体的重量百分比为20~100%。
碳纳米管既包括单壁碳纳米管,也包括双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其形态不限,长径比不限,制造方法不限,后处理与否不限。碳纳米管占所述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3~5.0%,优选0.5~4.0%。
其中,导电填充物可进一步包括炭黑,所述炭黑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吸收值在100~800ml/100g范围内,优选为200~500ml/100g,其制造方法不限,制造原料不限,可以是天然气或混合气槽法炭黑、炉法炭黑、乙炔炭黑、石墨炭黑或热裂法炭黑。炭黑占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10%。碳纳米管和炭黑配合使用时,二者优选重量百分比如下:碳纳米管占所述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3~2.0%,优选0.5~1.5%;炭黑占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10%,优选2~8%。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聚碳酸酯、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及碳纳米管按下列重量百分比混合:
聚碳酸酯60~95%,
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5~40%,
所述碳纳米管占所述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3~5.0%;
采用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在235℃~290℃的温度条件下,熔融混炼、造粒。
其中,聚碳酸酯、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和碳纳米管具体如前文所述。
混合步骤时可进一步加入炭黑,所述炭黑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吸收值在100~800ml/100g范围内,优选为200~500ml/100g,其制造方法不限,制造原料不限。炭黑占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10%。碳纳米管和炭黑配合使用时,二者优选重量百分比如下:碳纳米管占所述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3~2.0%,优选0.5~1.5%;炭黑占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10%,优选2~8%。
其中,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即一般公知的高分子材料混合混炼器械,其设备种类不限,可以是单/双螺杆挤出机、密炼机、双滚开炼机、双滚或多滚压延机。
在本发明的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制备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各种抗氧剂、光稳定剂、紫外吸收剂、润滑剂、分散剂、填充剂、纤维状增强剂等各种类型的高分子材料添加剂,也可根据需要在熔融混炼后不经造粒而直接制成各种形状的制品,但这些方法并不影响本发明的主旨和目的,应视为本发明权利要求之内。
本发明提供的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中,聚碳酸酯形成连续相,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形成分散相。无论是在单独使用碳纳米管的条件下,还是在和炭黑配合使用碳纳米管的条件下,碳纳米管和炭黑都选择性地分布在作为连续相的聚碳酸酯中,而不分布在作为分散相的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中。碳纳米管、炭黑等导电性介质之所以能选择性地分布于聚碳酸酯连续相中,是由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和聚碳酸酯、碳纳米管以及炭黑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具体而言,在本发明提供的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体系中,因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的粘流温度低于聚碳酸酯,熔体粘度小于聚碳酸酯,而且当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中苯乙烯的单体比例≥20%时,其和碳纳米管、炭黑等导电性介质之间的亲和性也小于聚碳酸酯和碳纳米管、炭黑等导电性介质之间的亲和性,因此,在该共混体系熔融混炼过程中,碳纳米管、炭黑等导电性介质虽然首先进入先于聚碳酸酯熔融的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相中,但在聚碳酸酯熔融后,碳纳米管、炭黑等导电性介质将完全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相迁移到聚碳酸酯连续相中。
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事实上是通过将聚碳酸酯、碳纳米管、炭黑和特定的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进行混合混炼,即借助了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对聚碳酸酯、碳纳米管或炭黑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碳纳米管、炭黑等导电性介质能选择性地分布于聚碳酸酯连续相中,较好地达到了提高碳纳米管使用效率的目的,同时也借助了碳纳米管和炭黑间的协同作用,使材料既达到较好的导电性能又达到了降低制备成本的效果。此外,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也使材料的加工流动性、耐应力开裂性、对缺口敏感性等问题得到较好的改善。本发明提供的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电气及电子仪器、办公设备、工业机械等领域,扩大和满足了聚碳酸酯工程塑料在各种用途上的需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所使用的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中苯乙烯含量均大于或等于20%。其中,材料的导电性能采用电阻率表示,其数值越小表示材料的导电性能越好。
实施例1:将45g分子量约22000的聚碳酸酯(PC,日本出光化学公司产)和5g聚苯乙烯树脂(PS,台塑公司产)混合均匀后,加入0.5g碳纳米管(深圳纳米港有限公司产)再次混合均匀,而后将混合物加入哈克流变仪中,在混炼温度为250℃,螺杆转速为60r/pm条件下混炼5min后取出。用热压机将以上物料在250℃条件下压制成约3毫米厚的薄片,采用数字式四探针测试仪测量了样品的电阻率,其结果为1.5×104ohm·cm。
实施例2:除将实施例1中聚碳酸酯改为40g,将聚苯乙烯树脂改为10g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2.6×103ohm·cm。
实施例3:除将实施例1中聚碳酸酯改为35g,将聚苯乙烯树脂改为15g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3.3×102ohm·cm。
实施例4:除将实施例1中聚碳酸酯改为30g,将聚苯乙烯树脂改为20g,混炼温度为270℃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1.7×102ohm·cm。
实施例5:除将实施例3中碳纳米管改为2.5g,将混炼温度为290℃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3.0×101ohm·cm。
实施例6:除将实施例3中聚碳酸酯分子量改为约25000(同为日本出光化学公司产)的种类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3.7×102ohm·cm。
实施例7:除将实施例3中聚碳酸酯种类改为分子量约为15000(日本三菱瓦斯化学公司产)的种类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7.6×103ohm·cm。
实施例8:除将实施例3中聚苯乙烯改为同量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S,三菱化学公司产,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重量比例为70∶30)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5.0×102ohm·cm。
实施例9:除将实施例3中聚苯乙烯改为同量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S,三菱化学公司产,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重量比例为90∶10)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6.3×102ohm·cm。
实施例10:除将实施例3中聚苯乙烯改为同量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AS,台塑公司产)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2.5×103ohm·cm。
实施例11:除将实施例3中聚苯乙烯改为同量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接枝共聚物和苯乙烯-丙烯腈二元共聚物的共混物(ABS,日本东压化学公司产)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6.0×102ohm·cm。
实施例12:除将实施例2中聚苯乙烯改为同量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接枝共聚物和苯乙烯-丙烯腈二元共聚物的共混物(ABS,日本东压化学公司产)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2.6×103ohm·cm。
实施例13:除将实施例3中聚苯乙烯改为同量的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台湾奇美公司产)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7.4×103ohm·cm。
实施例14:除将实施例2中聚苯乙烯改为同量的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台湾奇美公司产)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5.2×103ohm·cm。
实施例15:除将实施例3中聚苯乙烯改为同量的苯乙烯-丁二烯接枝共聚物(HIPS,台湾奇美公司产)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6.8×103ohm·cm。
实施例16:除将实施例1中聚苯乙烯改为同量的加氢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EBS,日本旭化成公司产)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3.8×104ohm·cm。
实施例17:除将实施例2中聚苯乙烯改为同量的加氢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EBS,日本旭化成公司产)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8.4×103ohm·cm。
实施例18:除将实施例2中聚苯乙烯改为同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日本旭化成公司产)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7.8×103ohm·cm。
实施例19:除将实施例3中聚苯乙烯改为同量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AS,台塑公司产),将碳纳米管改为0.15g,并加入2.5g炭黑(ketjen Black international公司产,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吸收值为240ml/100g),且将混炼温度改为270℃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3.8×104ohm·cm。
实施例20:除将实施例19中碳纳米管改为0.25g外,将炭黑改为5.0g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9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1.3×102ohm·cm。
实施例21:除将实施例19中炭黑改为同量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吸收值为420ml/100g的种类(同为ketjen Black international公司产)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9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7.2×103ohm·cm。
实施例22:除将实施例3中聚苯乙烯添加量改为10g,并另加入5g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台湾奇美公司产)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7.3×103ohm·cm。
实施例23:除将实施例10中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AS,台塑公司产)添加量改为7.5g,并另加入7.5g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台湾奇美公司产)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2.7×103ohm·cm。
下述比较例是对照进行的按常规方法制备所得的聚碳酸酯混合物,其电阻率较大,导电性能不如本发明提供的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具体如下:
比较例1:在50g分子量约22000的聚碳酸酯中加入0.5g碳纳米管,采用和实施例1同样方法进行样品制备和电性能测量。样品的电阻率为7.8×104ohm·cm。
比较例2:在50g分子量约25000的聚碳酸酯中加入0.5g碳纳米管,采用和实施例1同样方法进行样品制备和电性能测量。样品的电阻率为4.6×105ohm·cm。
比较例3:在50g分子量约25000的聚碳酸酯中加入0.38g碳纳米管,采用和实施例1同样方法进行样品制备和电性能测量。样品的电阻率为8.2×1011ohm·cm。
比较例4:将分子量约22000的聚碳酸酯,采用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热压成约3毫米厚的薄片,采用和实施例1同样方法进行电性能测量时,电阻率超过仪器可测范围的上限,改为高阻仪测定时样品的电阻率为2.8×1017ohm·cm。
比较例5:在50g分子量约22000的聚碳酸酯中加入5.0g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吸收值为420ml/100g的炭黑(ketjen Black international公司产),采用和实施例19同样方法进行样品制备和电性能测量,样品的电阻率为5.7×106ohm·cm。
比较例6:除将实施例1中聚苯乙烯树脂改为同量的高密度聚乙烯树脂(北京燕山石化,5200B)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5.3×1010ohm·cm。
比较例7:除将实施例1中聚苯乙烯树脂改为同量的聚丙烯树脂(北京燕山石化,S1003)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7.6×108ohm·cm。
比较例8:除将实施例1中聚苯乙烯树脂改为同量的尼龙6树脂(日本宇部兴产,1013B)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5.6×1011ohm·cm。
比较例9:除将实施例1中聚苯乙烯树脂改为同量的邻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仪征化纤,BG80)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7.7×1013ohm·cm。
比较例10:除将实施例3中将聚苯乙烯树脂改为同量的邻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仪征化纤,BG80)外,样品制备和测量方法均与实施例1相同。该样品的电阻率为4.2×1015ohm·cm。

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包括聚碳酸酯、聚合物以及导电填充物,其中聚合物是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导电填充物是碳纳米管,聚碳酸酯、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及碳纳米管的重量百分比如下:聚碳酸酯6095,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540,碳纳米管占所述聚碳酸酯与非晶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二者总量的重量百分数是0.35.0。本发明还提供了该导电性聚碳酸酯混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或化学加工;以其为基料的组合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