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针控制手柄.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8037906 上传时间:2019-12-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0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11145081.9

申请日:

20180929

公开号:

CN109077758A

公开日:

20181225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B17/00

主分类号:

A61B17/00

申请人:

南京亿高微波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杨斌,欧阳诚梓,杨军,孙良俊

地址: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万寿路15号南京工大科技产业园J5三楼、四楼

优先权:

CN201811145081A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顾晨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进针控制手柄,该手柄的壳体与进针鞘管连接,位于壳体内的活动件与内导管连接,活动件控制内导管于鞘管内来回运动。活动件表面设有第一限位卡槽、以及若干等距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卡槽;壳体上设有垂直壳体表面可上下运动的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活动件每运动一段定长距离时,第二卡止机构与第二限位卡槽相对应;当活动件相对于壳体位于远端极限距离时,第一卡止机构与第一限位卡槽相配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进针导管进针位置和距离进行有效控制和判断的控制手柄,该手柄可防止微波消融针收针过度损伤鞘管,且为术者使用提供了高效、便捷、稳固的设计。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包括壳体和壳体内的活动件,该手柄与进针导管连接,所述进针导管包括与壳体固定连接的鞘管、以及与活动件连接的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内设有电缆通孔,活动件表面设有第一限位卡槽、以及若干等距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卡槽;所述壳体上设有垂直壳体表面可上下运动的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活动件每运动一段定长距离时,所述第二卡止机构与第二限位卡槽相对应;当活动件相对于壳体位于远端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一卡止机构与第一限位卡槽相配合;所述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设有持续向壳体内侧方向挤压的弹性件;所述第一限位卡槽的宽度大于第二限位卡槽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都包括一个活动杆、设于活动杆内侧的卡止件、以及位于活动杆外侧并暴露在壳体表面的柄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上套设有呈挤压状态的弹簧,弹簧的一端抵在壳体内壁,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活动杆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止机构的卡止件与柄部分别位于活动件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卡止机构的活动杆与柄部之间通过中间件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件为套设于活动件外侧的环形部件,第二卡止机构柄部的内侧端与中间件的外侧面连接,第二卡止机构活动杆的外侧端与中间件的内侧面连接;所述中间件的环形空腔包括与活动件截面形状相对应的主体腔部、以及供活动件摆动的浮动腔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腔部的宽度与第二限位卡槽的深度相对应,第二卡止机构柄部暴露在壳体表面的长度不小于第二限位卡槽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止机构柄部暴露在壳体表面的长度不小于第一限位卡槽的深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为圆柱形,所述第一限位卡槽、第二限位卡槽为开设于活动件表面的环形槽。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的卡止件为弧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表面设有相对于纵切面左右对称的两个翼型板,所述翼型板的较宽一面与进针方向相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翼型板的自由端设有向进针方向弯曲的弧面;翼型板与壳体连接处设有加强筋。 12.根据权利要求6-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壁设有可部分收容于第一限位卡槽或第二限位卡槽的钢珠、以及对钢珠向活动件方向持续施加压力的顶珠弹簧。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应用于长鞘进针导管的进针控制手柄。

背景技术

医疗器械中,内窥镜是一大类,主要包括纤支镜、胃镜、肠镜、腹腔镜、耳鼻喉镜等等,在某些手术中,往往需要在内窥镜工作通道中插入工作导管,工作导管包括鞘管和设于鞘管内的内导管,内导管前端设有工作件,例如光学窥镜、针头、加药导管、取样针、微波消融针等,对于针类工作间,产品设计应当考虑其应用的安全性和进针可控性。

目前现有技术中对进针的控制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将导管插入到内窥镜的腔道中,主要结构为单向式结构,无法精准定位,控制消融导管插入组织的深度,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等安全性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确认进针导管进针位置和进针安全距离的进针控制手柄。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包括壳体和壳体内的活动件,该手柄与进针导管连接,所述进针导管包括与壳体固定连接的鞘管、以及与活动件连接的内导管,所述活动件内设有电缆通孔,活动件表面设有第一限位卡槽、以及若干等距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卡槽;所述壳体上设有垂直壳体表面可上下运动的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活动件每运动一段定长距离时,所述第二卡止机构与第二限位卡槽相对应;当活动件相对于壳体位于远端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一卡止机构与第一限位卡槽相配合;所述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设有持续向壳体内侧方向挤压的弹性件;所述第一限位卡槽的宽度大于第二限位卡槽的宽度。

本发明所述的进针控制手柄特别适用于前端为取样针、穿刺针、微波消融针的进针导管,所述第一限位卡槽用于控制进针导管中内导管往后拉动的极限距离,其在微波消融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微波消融针前端针头会散发高达130℃的热量,设置向后运动的极限距离,可防止微波消融针头烧坏内导管和鞘管。所述的第二限位卡槽用于帮助术者确定内导管的进针位置,所述若干等距间隔根据进针精确度需求而定,一般在0.5~2cm之间,优选为0.5cm。为了保证卡止配合的有效性,第一限位卡槽、第二限位卡槽槽口处进行倒角设计,第一卡止机构与第二卡止机构也进行了倒角设计。

本发明所述的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可实现的方式有多种,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都包括一个活动杆、设于活动杆内侧的卡止件、以及位于活动杆外侧并暴露在壳体表面的柄部。基于前述方式,当卡止机构嵌入限位凹槽后,术者须将卡止机构向外拉拔,活动件才能相对于壳体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杆上套设有呈挤压状态的弹簧,弹簧的一端抵在壳体内壁,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活动杆上。

鉴于上述拉拔的方式需要使用两只手实现,为了简化操作,所述第二卡止机构的卡止件与柄部分别位于活动件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卡止机构的活动杆与柄部之间通过中间件相连。进而将“拉拔”方式改为“推挤”方式,术者利用大拇指按动位于壳体上方的第二卡止机构手柄,即可将第二卡止机构的卡止件从活动件下侧的第二限位卡槽中脱离,术者进而可利用手掌的其他部位拉动或推动内导管相对于鞘管运动。

所述中间件的形式可以是多种,例如,绕过活动件一侧的弯曲杆,也可以是套在活动件外的筒形结构,作为本发明的最优实施方式,所述中间件为套设于活动件外侧的环形部件,第二卡止机构柄部的内侧端与中间件的外侧面连接,第二卡止机构活动杆的外侧端与中间件的内侧面连接;所述中间件的环形空腔包括与活动件截面形状相对应的主体腔部、以及供活动件摆动的浮动腔部。该中间件的设计采用环形片状结构,降低产品零件的重量,且相对于一侧的弯曲杆,封闭的环形结构具有更高的强度。为了保证该中间件不会影响到第二限位卡槽的卡止配合,对该环形中间件的空腔形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设计。例如,中间件的形状是圆柱形时,中间件的空腔形状为近椭圆形;中间件的形状为正四棱柱形时,中间件的空腔形状为长方形,其多出的浮动腔部既要满足活动件可收容于该空间内,同时应保证活动件可在空腔内来回浮动。

优选地,所述浮动腔部的宽度与第二限位卡槽的深度相对应,第二卡止机构柄部暴露在壳体表面的长度不小于第二限位卡槽的深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止机构柄部暴露在壳体表面的长度不小于第一限位卡槽的深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动件为圆柱形,所述第一限位卡槽、第二限位卡槽为开设于活动件表面的环形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的卡止件为弧形结构。

为了进一步提高术者使用体验,所述壳体表面设有相对于纵切面左右对称的两个翼型板,所述翼型板的较宽一面与进针方向相垂直。翼型板的设计借鉴注射器的设计理念,方便术者的食指和中指勾住翼型板的前端,利用大拇指或掌部推动活动件相对于壳体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翼型板的自由端设有向进针方向弯曲的弧面,起到防滑作用;翼型板与壳体连接处设有加强筋,用于提高翼型板的固定强度。

本发型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添加卡止提示机构。当术者将第二卡止机构脱离第二限位卡槽时,活动件相对于壳体到底运动了多长距离,术者是没有直观感受的。为此,所述壳体内壁设有可部分收容于第一限位卡槽或第二限位卡槽的钢珠、以及对钢珠向活动件方向持续施加压力的顶珠弹簧。在活动件运动过程中,每隔一段间距,钢珠就会部分落入第一限位卡槽或第二限位卡槽中,术者能听到“咔”的一声,且手部会有卡顿感,从而方便术者判断进针距离。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进针导管进针位置和距离进行有效控制和判断的控制手柄,该手柄可防止微波消融针收针过度损伤鞘管,且为术者使用提供了高效、便捷、稳固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控制手柄的壳体及其内部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3是活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活动件相对于壳体位于远端极限距离并被卡止限位时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控制手柄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沿虚线M的纵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可用于内窥镜工作同道中插入的针头内进针导管,该进针导管包括与壳体100固定连接的鞘管400、以及与活动件200连接的内导管300。本实施例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包括壳体100和壳体100内的活动件200,活动件200内设有电缆通孔230。

如图2至图5所示,活动件200为圆柱形,活动件200表面设有第一限位卡槽210、以及若干等距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卡槽220;第一限位卡槽210、第二限位卡槽220都为环形槽,槽口处进行倒角设计;其中,第一限位卡槽210位于活动件200位于进针方向的端部,若干第二限位卡槽220向后端依次逐个排列。相邻的第二限位卡槽220之间的距离根据进针精确度需求而定,一般在0.5~2cm之间,优选为0.5cm。第一限位卡槽210的槽宽大于第二限位卡槽220。

壳体100上设有垂直壳体100表面可上下运动的第一卡止机构500和第二卡止机构600。第一卡止机构500包括第一活动杆510、第一卡止件520、第一柄部530。第一卡止件520设于第一活动杆510内侧,第一柄部530位于活动杆外侧并暴露在壳体100表面。第二卡止机构600包括第二活动杆610、第二卡止件620、第二柄部630。第二卡止件620设于第二活动杆610内侧,第二柄部630位于活动杆外侧并暴露在壳体100表面的柄部。第一活动杆510和第二活动杆610上都套设有呈挤压状态的弹簧540, 640,弹簧的一端抵在壳体100内壁,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对应的活动杆上。第一卡止件520和第二卡止件620都为与限位卡槽相配合的弧形结构,为了保证卡止效果,都进行了倒角设计。

为了保证有效的卡止效果,第一卡止机构500柄部暴露在壳体100表面的长度不小于第一限位卡槽210的深度对应;第二卡止机构600柄部暴露在壳体100表面的长度不小于第二限位卡槽220的深度。

当卡止机构嵌入限位卡槽后,术者将卡止机构向外拉拔,活动件200即可相对于壳体100来回运动。活动件200每运动一段定长距离时,第二卡止机构600与第二限位卡槽220相对应,此时在弹簧的作用下,第二卡止件620插入其对应的第二限位卡槽220中,阻止活动件200沿进针方向来回运动。

当术者抽拉活动件200,使其相对于壳体100位于远端极限距离时(如图4所示的状态),第一卡止机构500与第一限位卡槽210相配合;为了防止第一卡止件520嵌入第二限位卡槽220,第一限位卡槽210的宽度应大于第二限位卡槽220。

实施例2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对第二卡止机构600进行改进。第二卡止机构600包括第二活动杆610、第二卡止件620、第二柄部630和中间件650。第二卡止件620与第二柄部630分别位于活动件200相反的一侧,第二活动杆610与第二柄部630之间通过中间件650相连。

该设计将“拉拔”方式改为“推挤”方式,术者利用大拇指按动位于壳体100上方的第二卡止机构600手柄,即可将第二卡止机构600的卡止件从活动件200下侧的第二限位卡槽220中脱离,术者进而可利用手掌的其他部位拉动或推动内导管300相对于鞘管400运动。

作为优选实施例,中间件650为套设于活动件200外侧的近椭圆环形部件,第二卡止机构600柄部的内侧端与中间件650的外侧面连接,第二卡止机构600活动杆的外侧端与中间件650的内侧面连接;中间件650的环形空腔包括与活动件200截面形状相对应的主体腔部、以及供活动件200摆动的浮动腔部660。

浮动腔部的宽度与第二限位卡槽220的深度相对应,至少不小于第二限位卡槽220的深度。第二卡止机构600柄部暴露在壳体100表面的长度不小于第二限位卡槽220的深度。第一卡止机构500柄部暴露在壳体100表面的长度不小于第一限位卡槽210的深度。

实施例3

请结合图1、图5、图6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体验,本实施例在壳体100表面设有相对于纵切面左右对称的两个翼型板110,翼型板110较宽的一侧面与进针方向相垂直。两个翼型板110的自由端设有向进针方向弯曲的弧面112,起到防滑作用;翼型板110与壳体100连接处设有加强筋114,用于提高翼型板110的固定强度。

翼型板110的设计借鉴注射器的设计理念,方便术者的食指和中指勾住翼型板110的前端,利用大拇指或掌部推动活动件200相对于壳体100运动。

实施例4

请结合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为术者提供了进针位置的提示和判断机构。壳体100内壁设有可部分收容于第一限位卡槽210或第二限位卡槽220的钢珠126、以及对钢珠126向活动件200方向持续施加压力的顶珠弹簧128。在活动件200运动过程中,每隔一段间距,钢珠126就会部分落入第一限位卡槽210或第二限位卡槽220中,术者能听到“咔”的一声,且手部会有卡顿感,从而方便术者判断进针距离。图4所示的钢珠126恰好落入第二限位卡槽210中,当钢珠126未卡入卡槽时,其位于活动件200的外侧面滑动,如图2所示。

钢珠126于壳体的位置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优选地,钢珠126与第一卡止机构600位于同一横截面,两者分设于活动件的相反两侧。如图2、图4可以看出,钢珠126、第二卡止机构600同设于壳体100的上侧方;第一卡止机构500位于壳体100的下侧。再结合图5、图6所示,两个翼型板110分设于壳体100左右,与第一卡止机构500和第二卡止机构600形成“十”字型设计,极大地方便术者执行操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进针控制手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进针控制手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进针控制手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进针控制手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进针控制手柄.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1145081.9 (22)申请日 2018.09.29 (71)申请人 南京亿高微波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万寿路 15号南京工大科技产业园J5三楼、 四 楼 (72)发明人 杨斌 欧阳诚梓 杨军 孙良俊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 (普通合伙) 32204 代理人 顾晨 (51)Int.Cl. A61B 17/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该。

2、手柄的 壳体与进针鞘管连接, 位于壳体内的活动件与内 导管连接, 活动件控制内导管于鞘管内来回运 动。 活动件表面设有第一限位卡槽、 以及若干等 距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卡槽; 壳体上设有垂直壳 体表面可上下运动的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 机构; 活动件每运动一段定长距离时, 第二卡止 机构与第二限位卡槽相对应; 当活动件相对于壳 体位于远端极限距离时, 第一卡止机构与第一限 位卡槽相配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进针导管 进针位置和距离进行有效控制和判断的控制手 柄, 该手柄可防止微波消融针收针过度损伤鞘 管, 且为术者使用提供了高效、 便捷、 稳固的设 计。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

3、CN 109077758 A 2018.12.25 CN 109077758 A 1.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包括壳体和壳体内的活动件, 该手柄与进针导管连接, 所述进针 导管包括与壳体固定连接的鞘管、 以及与活动件连接的内导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件内设有电缆通孔, 活动件表面设有第一限位卡槽、 以及若干等距间隔设置 的第二限位卡槽; 所述壳体上设有垂直壳体表面可上下运动的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 活动件每 运动一段定长距离时, 所述第二卡止机构与第二限位卡槽相对应; 当活动件相对于壳体位 于远端极限距离时, 所述第一卡止机构与第一限位卡槽相配合; 所述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 卡止机构设有持。

4、续向壳体内侧方向挤压的弹性件; 所述第一限位卡槽的宽度大于第二限位 卡槽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 止机构都包括一个活动杆、 设于活动杆内侧的卡止件、 以及位于活动杆外侧并暴露在壳体 表面的柄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杆上套设有呈挤压 状态的弹簧, 弹簧的一端抵在壳体内壁, 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活动杆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止机构的卡止件 与柄部分别位于活动件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二卡止机构的活动杆与柄部之间通过中间件相 连。 5.根据权。

5、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件为套设于活动件 外侧的环形部件, 第二卡止机构柄部的内侧端与中间件的外侧面连接, 第二卡止机构活动 杆的外侧端与中间件的内侧面连接; 所述中间件的环形空腔包括与活动件截面形状相对应 的主体腔部、 以及供活动件摆动的浮动腔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腔部的宽度与第二 限位卡槽的深度相对应, 第二卡止机构柄部暴露在壳体表面的长度不小于第二限位卡槽的 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止机构柄部暴露 在壳体表面的长度不小于第一限位卡槽的深度。 8.根据权利要。

6、求2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件为圆柱形, 所述 第一限位卡槽、 第二限位卡槽为开设于活动件表面的环形槽。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止机 构和第二卡止机构的卡止件为弧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表面设有相对于 纵切面左右对称的两个翼型板, 所述翼型板的较宽一面与进针方向相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翼型板的自由端 设有向进针方向弯曲的弧面; 翼型板与壳体连接处设有加强筋。 12.根据权利要求6-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进针。

7、控制手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壁 设有可部分收容于第一限位卡槽或第二限位卡槽的钢珠、 以及对钢珠向活动件方向持续施 加压力的顶珠弹簧。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9077758 A 2 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应用于长鞘进针导管的进针控制手 柄。 背景技术 0002 医疗器械中, 内窥镜是一大类, 主要包括纤支镜、 胃镜、 肠镜、 腹腔镜、 耳鼻喉镜等 等, 在某些手术中, 往往需要在内窥镜工作通道中插入工作导管, 工作导管包括鞘管和设于 鞘管内的内导管, 内导管前端设有工作件, 例如光学窥镜、 针头、 加药导管。

8、、 取样针、 微波消 融针等, 对于针类工作间, 产品设计应当考虑其应用的安全性和进针可控性。 0003 目前现有技术中对进针的控制结构较为单一, 主要是将导管插入到内窥镜的腔道 中, 主要结构为单向式结构, 无法精准定位, 控制消融导管插入组织的深度, 存在一定的手 术风险等安全性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确认进针导管进针位置和进针安全距离 的进针控制手柄。 0005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包括壳体和壳体 内的活动件, 该手柄与进针导管连接, 所述进针导管包括与壳体固定连接的鞘管、 以及与活 动件连接的内导管,。

9、 所述活动件内设有电缆通孔, 活动件表面设有第一限位卡槽、 以及若干 等距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卡槽; 所述壳体上设有垂直壳体表面可上下运动的第一卡止机构 和第二卡止机构; 活动件每运动一段定长距离时, 所述第二卡止机构与第二限位卡槽相对 应; 当活动件相对于壳体位于远端极限距离时, 所述第一卡止机构与第一限位卡槽相配合; 所述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设有持续向壳体内侧方向挤压的弹性件; 所述第一限位 卡槽的宽度大于第二限位卡槽的宽度。 0006 本发明所述的进针控制手柄特别适用于前端为取样针、 穿刺针、 微波消融针的进 针导管, 所述第一限位卡槽用于控制进针导管中内导管往后拉动的极限距离, 其。

10、在微波消 融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微波消融针前端针头会散发高达130的热量, 设置向后运动 的极限距离, 可防止微波消融针头烧坏内导管和鞘管。 所述的第二限位卡槽用于帮助术者 确定内导管的进针位置, 所述若干等距间隔根据进针精确度需求而定, 一般在0.52cm之 间, 优选为0.5cm。 为了保证卡止配合的有效性, 第一限位卡槽、 第二限位卡槽槽口处进行倒 角设计, 第一卡止机构与第二卡止机构也进行了倒角设计。 0007 本发明所述的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可实现的方式有多种, 优选地, 所述 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都包括一个活动杆、 设于活动杆内侧的卡止件、 以及位于活 动杆外侧并。

11、暴露在壳体表面的柄部。 基于前述方式, 当卡止机构嵌入限位凹槽后, 术者须将 卡止机构向外拉拔, 活动件才能相对于壳体运动。 0008 进一步地, 所述活动杆上套设有呈挤压状态的弹簧, 弹簧的一端抵在壳体内壁, 弹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9077758 A 3 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活动杆上。 0009 鉴于上述拉拔的方式需要使用两只手实现, 为了简化操作, 所述第二卡止机构的 卡止件与柄部分别位于活动件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二卡止机构的活动杆与柄部之间通过中 间件相连。 进而将 “拉拔” 方式改为 “推挤” 方式, 术者利用大拇指按动位于壳体上方的第二 卡止机构手柄, 即可将第二卡止。

12、机构的卡止件从活动件下侧的第二限位卡槽中脱离, 术者 进而可利用手掌的其他部位拉动或推动内导管相对于鞘管运动。 0010 所述中间件的形式可以是多种, 例如, 绕过活动件一侧的弯曲杆, 也可以是套在活 动件外的筒形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最优实施方式, 所述中间件为套设于活动件外侧的环形 部件, 第二卡止机构柄部的内侧端与中间件的外侧面连接, 第二卡止机构活动杆的外侧端 与中间件的内侧面连接; 所述中间件的环形空腔包括与活动件截面形状相对应的主体腔 部、 以及供活动件摆动的浮动腔部。 该中间件的设计采用环形片状结构, 降低产品零件的重 量, 且相对于一侧的弯曲杆, 封闭的环形结构具有更高的强度。 。

13、为了保证该中间件不会影响 到第二限位卡槽的卡止配合, 对该环形中间件的空腔形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设计。 例如, 中 间件的形状是圆柱形时, 中间件的空腔形状为近椭圆形; 中间件的形状为正四棱柱形时, 中 间件的空腔形状为长方形, 其多出的浮动腔部既要满足活动件可收容于该空间内, 同时应 保证活动件可在空腔内来回浮动。 0011 优选地, 所述浮动腔部的宽度与第二限位卡槽的深度相对应, 第二卡止机构柄部 暴露在壳体表面的长度不小于第二限位卡槽的深度。 0012 优选地, 所述第一卡止机构柄部暴露在壳体表面的长度不小于第一限位卡槽的深 度。 001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活动件为圆柱形,。

14、 所述第一限位卡槽、 第二限位 卡槽为开设于活动件表面的环形槽。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卡止机构和第二卡止机构的卡止 件为弧形结构。 0014 为了进一步提高术者使用体验, 所述壳体表面设有相对于纵切面左右对称的两个 翼型板, 所述翼型板的较宽一面与进针方向相垂直。 翼型板的设计借鉴注射器的设计理念, 方便术者的食指和中指勾住翼型板的前端, 利用大拇指或掌部推动活动件相对于壳体运 动。 0015 进一步地, 所述两个翼型板的自由端设有向进针方向弯曲的弧面, 起到防滑作用; 翼型板与壳体连接处设有加强筋, 用于提高翼型板的固定强度。 0016 本发型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添加卡止提示机构。 当术者将。

15、第二卡止机构脱离第二 限位卡槽时, 活动件相对于壳体到底运动了多长距离, 术者是没有直观感受的。 为此, 所述 壳体内壁设有可部分收容于第一限位卡槽或第二限位卡槽的钢珠、 以及对钢珠向活动件方 向持续施加压力的顶珠弹簧。 在活动件运动过程中, 每隔一段间距, 钢珠就会部分落入第一 限位卡槽或第二限位卡槽中, 术者能听到 “咔” 的一声, 且手部会有卡顿感, 从而方便术者判 断进针距离。 0017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进针导管进针位置和距离进行有效控制和判断 的控制手柄, 该手柄可防止微波消融针收针过度损伤鞘管, 且为术者使用提供了高效、 便 捷、 稳固的设计。 说 明 书 2/4 。

16、页 4 CN 109077758 A 4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本发明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控制手柄的壳体及其内部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3是活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活动件相对于壳体位于远端极限距离并被卡止限位时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控制手柄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沿虚线M的纵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0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可用于内窥镜工作同道中插入的针头内 进针导管, 该进针导管包括与壳体100固定连接的鞘管400、 以及与活动件200连接的内导管 300。 本实施例。

17、的一种进针控制手柄, 包括壳体100和壳体100内的活动件200, 活动件200内 设有电缆通孔230。 0021 如图2至图5所示, 活动件200为圆柱形, 活动件200表面设有第一限位卡槽210、 以 及若干等距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卡槽220; 第一限位卡槽210、 第二限位卡槽220都为环形 槽, 槽口处进行倒角设计; 其中, 第一限位卡槽210位于活动件200位于进针方向的端部, 若 干第二限位卡槽220向后端依次逐个排列。 相邻的第二限位卡槽220之间的距离根据进针精 确度需求而定, 一般在0.52cm之间, 优选为0.5cm。 第一限位卡槽210的槽宽大于第二限位 卡槽220。 00。

18、22 壳体100上设有垂直壳体100表面可上下运动的第一卡止机构500和第二卡止机构 600。 第一卡止机构500包括第一活动杆510、 第一卡止件520、 第一柄部530。 第一卡止件520 设于第一活动杆510内侧, 第一柄部530位于活动杆外侧并暴露在壳体100表面。 第二卡止机 构600包括第二活动杆610、 第二卡止件620、 第二柄部630。 第二卡止件620设于第二活动杆 610内侧, 第二柄部630位于活动杆外侧并暴露在壳体100表面的柄部。 第一活动杆510和第 二活动杆610上都套设有呈挤压状态的弹簧540, 640, 弹簧的一端抵在壳体100内壁, 弹簧 的另一端固定于对。

19、应的活动杆上。 第一卡止件520和第二卡止件620都为与限位卡槽相配合 的弧形结构, 为了保证卡止效果, 都进行了倒角设计。 0023 为了保证有效的卡止效果, 第一卡止机构500柄部暴露在壳体100表面的长度不小 于第一限位卡槽210的深度对应; 第二卡止机构600柄部暴露在壳体100表面的长度不小于 第二限位卡槽220的深度。 0024 当卡止机构嵌入限位卡槽后, 术者将卡止机构向外拉拔, 活动件200即可相对于壳 体100来回运动。 活动件200每运动一段定长距离时, 第二卡止机构600与第二限位卡槽220 相对应, 此时在弹簧的作用下, 第二卡止件620插入其对应的第二限位卡槽220中。

20、, 阻止活动 件200沿进针方向来回运动。 0025 当术者抽拉活动件200, 使其相对于壳体100位于远端极限距离时 (如图4所示的状 态) , 第一卡止机构500与第一限位卡槽210相配合; 为了防止第一卡止件520嵌入第二限位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9077758 A 5 卡槽220, 第一限位卡槽210的宽度应大于第二限位卡槽220。 0026 实施例2 如图2至图5所示,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 对第二卡止机构600进行改进。 第二卡止机构 600包括第二活动杆610、 第二卡止件620、 第二柄部630和中间件650。 第二卡止件620与第二 柄部630分别位于活动。

21、件200相反的一侧, 第二活动杆610与第二柄部630之间通过中间件 650相连。 0027 该设计将 “拉拔” 方式改为 “推挤” 方式, 术者利用大拇指按动位于壳体100上方的 第二卡止机构600手柄, 即可将第二卡止机构600的卡止件从活动件200下侧的第二限位卡 槽220中脱离, 术者进而可利用手掌的其他部位拉动或推动内导管300相对于鞘管400运动。 0028 作为优选实施例, 中间件650为套设于活动件200外侧的近椭圆环形部件, 第二卡 止机构600柄部的内侧端与中间件650的外侧面连接, 第二卡止机构600活动杆的外侧端与 中间件650的内侧面连接; 中间件650的环形空腔包括。

22、与活动件200截面形状相对应的主体 腔部、 以及供活动件200摆动的浮动腔部660。 0029 浮动腔部的宽度与第二限位卡槽220的深度相对应, 至少不小于第二限位卡槽220 的深度。 第二卡止机构600柄部暴露在壳体100表面的长度不小于第二限位卡槽220的深度。 第一卡止机构500柄部暴露在壳体100表面的长度不小于第一限位卡槽210的深度。 0030 实施例3 请结合图1、 图5、 图6所示, 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在壳体100表面设有相 对于纵切面左右对称的两个翼型板110, 翼型板110较宽的一侧面与进针方向相垂直。 两个 翼型板110的自由端设有向进针方向弯曲的弧面11。

23、2, 起到防滑作用; 翼型板110与壳体100 连接处设有加强筋114, 用于提高翼型板110的固定强度。 0031 翼型板110的设计借鉴注射器的设计理念, 方便术者的食指和中指勾住翼型板110 的前端, 利用大拇指或掌部推动活动件200相对于壳体100运动。 0032 实施例4 请结合图2、 图4所示, 本实施例为术者提供了进针位置的提示和判断机构。 壳体100内 壁设有可部分收容于第一限位卡槽210或第二限位卡槽220的钢珠126、 以及对钢珠126向活 动件200方向持续施加压力的顶珠弹簧128。 在活动件200运动过程中, 每隔一段间距, 钢珠 126就会部分落入第一限位卡槽210或。

24、第二限位卡槽220中, 术者能听到 “咔” 的一声, 且手部 会有卡顿感, 从而方便术者判断进针距离。 图4所示的钢珠126恰好落入第二限位卡槽210 中, 当钢珠126未卡入卡槽时, 其位于活动件200的外侧面滑动, 如图2所示。 0033 钢珠126于壳体的位置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 优选地, 钢珠126与第一卡止机构600 位于同一横截面, 两者分设于活动件的相反两侧。 如图2、 图4可以看出, 钢珠126、 第二卡止 机构600同设于壳体100的上侧方; 第一卡止机构500位于壳体100的下侧。 再结合图5、 图6所 示, 两个翼型板110分设于壳体100左右, 与第一卡止机构500和第二卡止机构600形成 “十” 字型设计, 极大地方便术者执行操作。 0034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 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 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9077758 A 6 图1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7 CN 109077758 A 7 图4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8 CN 109077758 A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