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内装件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于车厢左侧壁或右侧壁的车用内装件及该车用内装件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车用内装件上常开设有可供座椅安全带(webbing)伸出的通孔(穿通部)。像一般所能看到的那样,处于使用状态的座椅安全带被解除后,座椅安全带会被收缩器从通孔收回到内装件里侧(例如参照日本发明公开公报特开2004-330992,第6页及图1)。
但是,在采用上述现有座椅安全带的情况下,在将内装件安装到车身上时,需要预先将座椅安全带穿过内装件上的通孔,而后,再进行内装件的安装作业。因此,安装内装件时,需要用手拉着座椅安全带,使座椅安全带不会收回,这就产生了安装作业不易进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车用内装件及其安装方法,采用本发明,在安装内装件时座椅安全带不会从穿通部收回到内装件里侧,并且能在阻止座椅安全带从穿通部收回的同时改善内装件的外观品质。
本发明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车用内装件,其能安装在车身上,能覆盖车身的车厢侧,对于用来限制乘客移动的带状安全带而言,也能覆盖该带状安全带的至少一部分。该车用内装件具有:穿通部,其供从安装在车身上的收缩器拉出的安全带穿过;止退部,其能对从该穿通部穿出来的安全带加以保持。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车用内装件中,止退部形成在内装件的主内装件上,且能被与该主内装件分体的副内装件盖住。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车用内装件中,具有多个穿通部及止退部。
本发明技术方案4提供一种车用内装件的安装方法,包括:将用来卷绕用于限制乘客移动的安全带的收缩器固定在车身上的工序;将从收缩器拉出的安全带穿过设置于车用内装件的位于收缩器附近的穿通部的工序;将穿过穿通部的安全带由设于内装件的主内装件上的止退部保持而使其处于保持状态的工序;在所述安全带处于保持状态下将主内装件安装于车身的工序。
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车用内装件的安装方法中,在将主内装件安装于车身的工序之后,具有:解除保持状态,用固定部件将安全带固定于车身上的工序;将能覆盖止退部的副内装件安装于车身上且使之与主内装件相连的工序。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中,由于车用内装件能安装在车身上,覆盖车身的车厢侧,对于用来限制乘客移动的带状安全带而言,能覆盖住该带状安全带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在该车用内装件上还具有:穿通部,其供从安装在车身上的收缩器拉出来的安全带穿过;止退部,其能对从该穿通部穿出来的安全带加以保持,因此,能在安全带穿过穿通部后的位置,由止退部保持住。这样,在安装内装件时,能阻止安全带向收缩器方向移动、以至从穿通部返回内装部内部。
在技术方案2中,由于止退部形成在内装件的主内装件上,且能被与该主内装件分体的副内装件盖住,因此,在进行完安全带临时固定后,也就是说,从止退部取下安全带后,止退部也不会露出在外。所以,有提高内装件外观的优点。
在技术方案3中,由于具有多个穿通部及止退部,因此,即便是跨越前后排座椅的较大的内装件也能加以应对,因为不拆分内装件,所以可以减少零部件的数量,进而可以简化安装工序。
在技术方案4中,由于车用内装件的安装方法中包括:将用来卷绕用于限制乘客移动的安全带的收缩器固定在车身上的工序;将从收缩器拉出的安全带穿过设置于车用内装件的位于收缩器附近的穿通部的工序;将穿过穿通部的安全带由设于内装件的主内装件上的止退部保持而使其处于保持状态的工序;及在所述安全带处于保持状态下将主内装件安装于车身的工序,因此,通过在穿过了穿通部地位置以止退部保持安全带,使得能在进行内装件的安装作业中,能阻止安全带被收缩器收回、以至安全带从穿通部回到主内装件的内部。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得内装件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在技术方案5中,由于具有:解除保持状态,用固定部件将安全带固定于车身上的工序;及将能覆盖止退部的副内装件安装于车身上且使之与主内装件相连的工序,因此,在取下安全带后,止退部也不会露出来。因而,有所谓的使内装件的外观品质良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车用内装件的汽车车厢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车用内装件的立体图。
图3是具有本发明车用内装件的主内装件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4所示部分的详细视图。
图5不仅是用于说明对本发明车用内装件的安全带加以保持的机构的视图,还是说明车用内装件安装方法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车用内装件;13:车厢;21:主内装件;22:副内装件;24:车身;7:车身侧构件;46:第1止退部;51:第2止退部;56:第1收缩器;58:第2收缩器;71:安全带;76:第1穿通部;77;第2穿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采用有本发明车用内装件的汽车车厢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车用内装件的立体图。
车用内装件11是树脂制板件,该车用内装件11用于汽车12,安装在车厢13侧壁上,从车厢13侧壁的中部到后部14的部分,车用内装件11在分割部15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部分是主内装件21,下面部分是副内装件22。
汽车12具有:属于车身24的车顶25、下部构件26、构成侧壁的侧部构件27(参照图3)、第二排座椅31、第三排座椅32、供坐在第二排座椅31右侧的乘客使用的第1座椅安全带装置34、及供坐在第三排座椅32右侧的乘客使用的第2座椅安全带装置35。
另外,以汽车12左右方向中部为基准,设置于图2所示的右侧壁的车用内装件11和未图示的左侧壁的车用内装件,大体呈对称的形状。
主内装件21设在从车顶25到侧部构件27中部之间的这部分区域上,主内装件21上,不仅形成有与车顶25相连的上部内装部37,还形成有与上部内装件37相连的C柱内装部41和D柱内装部42。
图3是本发明车用内装件具有的主内装件的立体图。结合图1、图2对其进行说明。
主内装件21上,还在C柱内装部41的下部形成有位于分割部15处的C柱分割缘44,在C柱分割缘44的下侧形成有第1止退部46,在位于后侧的D柱内装部42的下部形成有位于分割部15处的D柱分割缘47,在D柱分割缘47的下侧形成有第2止退部51。分割部15以下由图1所示的副内装件22盖住。
副内装件22设在侧部构件27的从主内装件21到下部构件26之间的这部分上,副内装件22具有分别与主内装件21的C柱分割缘44和D柱分割缘47接触的第1分割缘53和第2分割缘54。第1分割缘53和第2分割缘54位于分割部15处。
副内装件22还盖住主内装件21的第1止退部46和第2止退部51的朝向车厢13的面,由此,遮住第1止退部46和第2止退部51。第1座椅安全带装置34的第1收缩器56的朝向车厢13的面57也由副内装件22盖住。此外,第2座椅安全带装置35的第2收缩器58的朝向车厢13的面59也由副内装件22盖住。
在侧部构件27上,用来固定第1收缩器56的第1收缩器固定部61形成在C柱64附近,用来固定第2收缩器58的第2收缩器固定部62形成在D柱65附近。
所谓“遮住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是指以与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朝向车厢13的面相向的方式配置副内装件22的状态,即,在车厢13和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之间配置副内装件22的状态。
第1座椅安全带装置34是三点式安全带装置,具有安全带71、用于卷绕安全带71的第1收缩器56、固定于下部构件26上的固定部件72、插舌74、及能与插舌74卡止的插扣(未图示),安全带71从开设在主内装件21上的第1穿通部76通过。
第2座椅安全带装置35和第1座椅安全带装置34相同,其安全带71从开设在主内装件21上的第2穿通部77通过。
第1收缩器56与现有技术中的收缩器结构相同,如安全带71的张力和给予张力的时间点等对安全带71的控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也可根据各种信息对安全带71进行控制。
第2收缩器58和第1收缩器56相同。
固定部件72是宽度与安全带71的宽度大致相同的板状件,是能穿过第1穿通部76、第2穿通部77的部件。
如上所述,车用内装件11是安装在车身24(侧部构件27)上,覆盖车身24的车厢13侧,对用于限制乘客移动的安全带71而言,也能覆盖该安全带71的至少一部分,还覆盖收缩器(第1收缩器56和第2收缩器58)。此外,在车用内装件11上还具有:穿通部(第1穿通部76、第2穿通部77),其供从收缩器(第1收缩器56和第2收缩器58)拉出的安全带71穿过;及止退部(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其对从穿通部(第1穿通部76、第2穿通部77)穿出来的安全带71加以保持。
止退部(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形成在内装件11的主内装件21上,能被与主内装件21分体的副内装件22盖住(参照图2)。
主内装件21具有多个穿通部和止退部。具体而言,具有第1穿通部76、第2穿通部77、第1止退部46及第2止退部51。
所谓“覆盖收缩器(第1收缩器56和第2收缩器58)”,是指副内装件22配置在车厢13和第1收缩器56、第2收缩器58之间的状态。
所谓“止退部(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被副内装件22盖住”,是指副内装件22配置在车厢13和止退部(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之间的状态。即,副内装件22遮住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
下面,对第1止退部46加以具体说明。
图4是图3中4部分的详细视图。
第1止退部46是能对以双点划线所示的内折状态插入其中的安全带71起固定作用的部件。在第1止退部46上形成有框体81,该框体81与主内装件21相连,具有的宽度比安全带71的宽度大,在框体81上设置有开口82,并且,从开口82的一个缘83起,具体而言,从开口82的与安全带71宽度方向两端侧边中一端侧边相向的缘83起,沿与安全带71纵长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以悬臂状态形成有与安全带71宽度大致等长的止回杆84。
所谓“内折”,是指如图4所示地从车厢13观察安全带71时,安全带71向内弯折的状态。
止回杆84被形成为长方形板状,但其也可以是任意形状,只要是能对安全带71的滑动产生较大阻尼的形状且整体较小即可。
第2止退部51和第1止退部46相同。
接下来,对本发明车用内装件11的功能进行说明。
图5不仅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车用内装件的用于保持安全带的机构的视图,也是用于说明车用内装件安装方法的视图。结合图1、图2对其进行说明。
另外,图5中表示主内装件21安装(组装)完毕的状态。
对于车用内装件11,在安装主内装件21的过程中,如将安全带71插入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这时安全带71会发生弯折,在回拉安全带71时会形成较大的阻尼,这样安全带71就被保持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通过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能分别临时固定安全带71,使得安全带71不能从第1穿通部76、第2穿通部77被收回(沿箭头a1方向),因此,具有提升主内装件21安装性能的优点。
如上所述,具体而言,在车用内装件11上,可在止退部(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对安全带71的穿过穿通部(第1穿通部76、第2穿通部77)的部分进行保持,这样,在安装主内装件21时,可以阻止安全带71向第1收缩器56、第2收缩器58的移动以及从穿通部(第1穿通部76、第2穿通部77)返回到主内装件21内部。
此外,在车用内装件11上,由于在使副内装件22的第1分割缘53和第2分割缘54分别与主内装件21的分割部15(C柱分割缘44、D柱分割缘47)接触、并将它们组装在侧部构件27上之后,由副内装件22遮住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因此,在进行完安全带71临时固定后,也就是说,在从止退部上取下安全带71后,止退部(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并不会露出来。因而,具有内装件11外观品质好的优点。
再者,在车用内装件11上,因为主内装件21上具有多个穿通部(第1穿通部76、第2穿通部77)及多个与穿通部(第1穿通部76、第2穿通部77)对应的止退部(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所以,即便是跨前后排座椅(第二排座椅31、第三排座椅32)的较大的内装件(主内装件21),也能使用一块完整的内装件。换言之,不必将内装件(主内装件21)分成前后两块,由于没有分割内装件(主内装件21),所以可以减少零部件数量,进而可以简化安装工序。
另外,在用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临时保持安全带71时,将安全带71拉到下部构件26处,但安全带71的位置可以被保持在任意位置上。例如,可以在将安全带71保持在被拉到插舌74所处位置,也可以将安全带71保持在被拉到固定部件72的位置。
接下来,使用图1~图5说明本发明车用内装件11的安装方法。
车用内装件11的安装方法,有6道工序,通过这6道工序将内装件(主内装件21、副内装件22安装到侧部构件27上。具体如下。
第一道工序如下,如图5所示,在车身24(侧部构件27)上,固定收缩器(第1收缩器56、第2收缩器58),该收缩器用于卷绕能限制住乘客移动的带状安全带71。
第二道工序如下,将主内装件21移到收缩器(第1收缩器56、第2收缩器58)附近,将从收缩器(第1收缩器56、第2收缩器58)拉出的安全带71穿过收缩器(第1收缩器56、第2收缩器58)附近的车用内装件11,即穿过设于主内装件21上的穿通部(第1穿通部76、第2穿通部77)。其间,需要将固定部件72穿过穿通部(第1穿通部76、第2穿通部77)。
第三道工序如下,如图5所示,将穿过穿通部(第1穿通部76、第2穿通部77)的安全带71插入设在内装件11的主内装件21上的止退部(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对安全带71加以保持,形成保持状态。
第四道工序如下,在图5的安全带71受到保持的状态下,调节主内装件21的位置,仅将主内装件21安装到车身24的侧部构件27上。
第五道工序如下,如图3所示,解除安全带71的保持状态,将安全带71的端部通过固定部件(固定部件72)固定在车身24的下部构件26上。
第六道工序如下,如图2所示,在车身24上安装能覆盖止退部(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的副内装件22,并使之与主内装件22相连。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车用内装件11的安装方法的效果。
在车用内装件11的安装方法中,由于在进行完第一道的固定收缩器工序~第四道的将主内装件安装在车身上的工序之后,如图5所示,在安全带71受到保持的状态下,调整主内装件21的安装位置,仅将主内装件21安装到车身24的侧部构件27上,因此,能在安全带71从手上脱离之后安全带71也不会被收回的状态下,安装主内装件21,易于进行主内装件21的安装作业。
因此,在保持安全带71时,通过止退部(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在安全带71上穿过穿通部(第1穿通部76、第2穿通部77)的位置进行保持,使得在进行内装件(主内装件21)的安装作业中,能阻止安全带71被收缩器(第1收缩器56、第2收缩器58)收回、以至安全带71从第1穿通部76、第2穿通部76回到主内装件21内部,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得内装件11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如图2所示,在安装副内装件的工序中,由于在车身24(侧部构件27)上安装能覆盖止退部(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的副内装件22并使之与主内装件21相连,因此,在从第1保持件46、第2保持件51上取下安全带71后,第1止退部46、第2止退部51并不会露出来。因而,具有内装件11外观品质良好的优点。
另外,在第1保持件46、第2保持件51上,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在止回杆84和安全带71之间插入摩擦系数较大的片材。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用内装件及其安装方法适用于车用内装件。